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1届全国卷新高考高三一轮复习摸底测试卷语文试题(三)
全国 高三 模拟预测 2020-10-07 83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家可能都接触过“神话”,比如很多人看过《西游记》,其中有孙悟空上天入地的故事,大家在生活中把它当成“神话”;一些朋友可能会看过《搜神记》《封神演义》之类,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封了好多神,诸如财神、福神等,这也被当作“神话”。以上,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神话概念。

而学术界的神话概念是不大一样的,学术界所研究的神话,是要有神圣性的。人们是真的相信、崇拜那些神灵,并且希望那些神灵能保佑自己,这类的神的故事,学术界才称之为神话。学术界定义的这个神话,是古人的宗教信仰和历史,也就是说,古代那些讲神话的人,是把所讲的神话里面提到的那些神灵当作真实存在的自己真实信仰的对象。他们把这个故事当作远古时代真实发生的历史事实。而我们今天是不会把它当历史的,我们认为神话是古人的想象。在我们眼里,盘古开天地,那是绝对的神话;而三皇五帝属于上古史传说,还不算真正可信的历史。但是,古人认为这些神话是真的,把它们都当作历史来看。我们从俗语“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可以看出,古人是把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都看作连续的历史。

总之,神话是古代社会的基本规范。社会文化的那些规范,都是通过神话得到证明、得到肯定的。因此,神话在古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就是学术界对神话进行严格定义的根本原因。虚构的故事是无法完成上述社会功能的。

(摘编自陈连山《古代神话传递了哪些关键信息》)

材料二

神话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积淀而成的文化遗产。如何继承与利用好这些遗产?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对我们今天树立正确的神话观仍然有启发作用。传统文化中的神话如何“拿来”,关键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辩证的方法去分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科学批判,继承发展。

以众所周知的女娲造人神话为例,我们怎样看待它?就要辩证分析,学会“拿来”与“扬弃”。有关“女娲之肠,化为神”的记载较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后来文献与民间叙事中又出现了关于女娲造人的不同版本,这些内容看起来并不真实,甚至有些荒诞,但为什么会被后世接受并在传承中经久不衰?古人没有割舍它,一定有其内在的原因。即使在当今,这些神话体现的文化价值也是多层次的,如少年儿童接触女娲造人神话,可能会激发想象力与好奇心;中学生阅读女娲造人神话,可能会领会文学创作方法;大学生阅读女娲造人神话,可能有助于认知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代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文化现象;研究者通过全面审视女娲造人神话,可能会发现描述细节与表达目的之间的微妙关系,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女娲造人细节分成了两个阶段,第一次造人时女娲很用功,造的人也很精致,而第二次则是因为女娲劳累而用绳子或藤条甩出泥点变成人的方法,造的人做工比较粗糙低劣。不同的造人方法就为人的等级观念的产生做好了铺垫。同时,这则叙事中隐含的“人命天定”的宿命思想,也通过女娲造人这么一个神话流传下来。

把握神话的本质,目的是更好地继承、创新与发展,特别是要用好那些优秀神话中蕴含的积极的价值观、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神话作为古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记忆,自产生之日起,其传承、发展、再解读、再创新就没有间断过。如许多民族广泛流传的伏羲女娲繁衍人类的神话,本来伏羲和女娲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神话体系,女娲可以看成是母系氏族时代的女祖先神,主要事迹是补天造人;而伏羲则是进入父系民族时代后产生的文化祖先,更侧重于文化发明。但随着后世婚姻家庭的出现,神话讲述者与受众通过与时俱进的默契,将这男女二神联系到一起,通过重新设定二人的血缘关系以及繁衍人类,重新建构了伏羲女娲作为中华文明人文始祖的地位。通过对这种神话的再创造和再解读,我们能领悟到神话作为古老文化传统的开放性与创新性。

目前信息数据传播手段的迅速发展,给中华民族神话的传承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在神话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更应该辩证分析其文化本质,正确把握,科学利用,为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为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摘编自王宪昭《现代人眼中的古代神话》)

材料三

众所周知,神话是一个民族在精神发育初期的文化叙事,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对于世界万物的最初想象,也是对于人类自身在世界中位置的最初设计、安排。以《山海经》为例,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夸父逐日、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神话外,还有大量的山川、河流、草木以及鸟、兽、龙、蛇等中华民族宗教信仰的图腾出现,它是中华文化中对于人的来源、人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价值观层面诸多问题解答的起源。可以说神话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最早的、最浪漫的表达。

比如,对于人类以及世界万物起源的问题,中国古人认为“气生万物”,即在“气”的层面上,人类可以与万物共同对话。这就将人放在与世界万物平等共处的位置上。人与万物的和谐、平等、共处的价值观深深影响了中国哲学、伦理和道德发展衍变,以至于今天中国在处理国际政治事务中,提倡和谐包容,倡导文明互鉴等政治理念,都有中国传统世界观的身影。这些具有思辨性的价值观在面对中华文化圈之外的民众传播时,往往不如一个故事、一个传说具有生动形象的效果。动漫电影《哪吒》由一个母体诞生了两个水火不相容的主人翁而展开故事。人的生命起于“气”,善良的“气”塑造一个善良的敖丙,邪恶的“气”造就一个有魔力但品行不佳的哪吒,这就十分形象地传达了中国古人世界观中对于世界起源的思想判断。也是在这个层面上,《哪吒》才引起了海外观众的关注。

可以说,在阐释中国核心文化价值、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善用流传几千年的中国神话,有意识地放大和挖掘中国文化中独有的元素,往往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点上,《哪吒》开了一个好头。

(摘编自何明星《向世界讲述中国神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孙悟空上天入地、姜子牙分封诸神、盘古开天辟地,都不是学术界定义的神话。
B.按照学术界的定义,只有人们真心信奉并希望能保佑自己的神的故事才是神话。
C.正因为学术界对神话定义严格,因此,神话在古人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D.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在精神发育初期的文化叙事都是神话,中华民族也不例外。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游记》虽然是讲神的故事的,其中的一些角色具有上天入地的本领,但因为它没有神圣性,所以不是学术界所说的神话。
B.古代讲神话的人把所讲神话里面的神灵当作真实存在,把神话故事当作远古时代真实发生的历史事实;其实这些都不可信。
C.中国古人认为“气生万物”,这就将人放在与世界万物平等共处的位置上,体现了人与万物和谐、平等、共处的价值观。
D.动漫电影《哪吒》中不同性质的“气”形成不同品行的主人翁,形象地传达了中国古人世界观中对于世界起源的思想判断。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许多读者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对于爱情的忠贞不渝,却不理解他们为何最终化成生命短暂而又脆弱的蝴蝶。
B.汉族神话中说盘古是玉皇大帝派到凡间来开辟天地的,而壮族神话中说盘古是在天上犯错后被贬到人间的。
C.禹治洪水,凿轩辕开,谓与涂氏曰:“欲饷,闻鼓声乃去。”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化为熊,惭而去。至嵩山脚下化为石。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D.《精卫填海》这则神话在复仇的表象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的可贵品性。这种品性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十分重要。
4.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继承与利用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有何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当年那件事情

赵新

那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事情。

那个时候,我们的国家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歉收,村里的社员们生活困难,不少人家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那时候我在乡下一所初级中学教书,学校离我老家沟里村正好有十里地的路程。我还担任着一个班的班主任,这个班有五六个学生都是沟里村的;他们一个个拿不出伙食费,所以都是走读生,天天来来回回跑饭吃,尽管很累,累也没有别的法子。

那一天是农历的八月十五(那个时候这个节日不放假),晚饭时厨房里限量分给我们每位老师一个二两面的白面馒头、一个二两面的棒子面窝头,还有小半碗儿滴了一点点香油的凉拌菜,款待大家欢度中秋。我把饭端回我的办公室正准备享受节日的幸福和快乐时,突然想起了父亲:我3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今年我已经23岁,是父亲把我拉扯大,供我上学,叫我读书识字的!

我想,今天晚上自炊自食的父亲会吃什么饭呢?老人家已经年逾花甲,烧火做饭拙手笨脚,不是稠了就是稀了,不是咸了就是淡了,不是生了就是煳了。

而且今天非同一般,今天是一个很隆重很喜庆很讲究很传统的节日!

有夕阳照进屋里来,我桌子上的那个馒头热热地冒着香气。

有秋风吹进屋里来,我桌子上的那份凉菜悠悠地飘着香气。

我心念一动,激动地跑到教室,把正准备起身回家的赵尚叫到了我的办公室。

赵尚就是我们沟里村人。他既是我们班的学生,又是我的本家兄弟。这个孩子聪明好学,学习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担任着我们班的班长,我指到哪里他就打到哪里,是我很喜欢的学生之一。

他每天到校最早,离校最迟;别人没来他来了,别人走了他还要坚持学习一会儿。

他个头儿长得也高,16岁的年纪,焕发出蓬蓬勃勃的青春气息。

他规规矩矩地问我:“老师,您找我有事?”

我点了点头:“赵尚,咱们村又是只剩你自己没走了?”

他回答:“是。老师,每天都这样。”

我说:“赵尚,今天可不一样,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

他说:“一样一样,八月十五我们家也没有好东西吃,能填饱肚子就不赖。”

这时候他才看见了我放在桌子上的白面馒头、棒子面窝头,还有那半碗滴了香油的凉菜。

他的眼睛大放光彩:“老师,您这是?”

我说:“赵尚,你把这个馒头、这碗凉菜给我爹捎回去,让他过个节日……”

他说:“老师,那……那……那您吃什么?”

我说:“我吃那个窝头。赵尚,这个事情不能告诉我爹,你就说我也吃的馒头。”

他点了点头:“是,老师。”

我把东西交给他,嘱咐他路上小心些,别洒了也别掉了。他说:“不会不会,这么贵重的东西,我能不负责任,给老师弄丢了?”

他又说:“老师,这是您的一片心意啊!”

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肚子叽里咕噜叫起来,打雷一样沉闷。他们中午不带饭,硬扛着,他饿了啊!

两三个星期过去以后,我回沟里村看望老爹。爹很动感情地说:“小子,八月十五你给我捎的那个馒头、那碗菜,我都收到了,也都吃掉了。你正年轻,饭量大,别老是惦记我……”

我说:“爹,您把我拉扯这么大,那还不是应该的么。”

爹用粗糙的手抚摩着我的头:“小子,那东西真是好吃,真是香甜,真是有味道,这个八月十五真是没有白过!”

爹满脸的幸福和高兴,我满心的幸福和高兴。

一年后赵尚考上了高中。

几年后赵尚考上了大学。

又几年后赵尚大学毕业,在我们县政府参加了工作。

赵尚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八月十五,就提着两瓶酒两包月饼到家里看望我。提起当年那件事情,他立起身来深深地给我鞠了一躬,说:“老师,对不起,那一年八月十五您让我给您家大伯捎东西,我在路上饿得走不动了,就偷吃了半块馒头,偷吃了一点点凉菜……”

我很吃惊:“是吗是吗?赵尚,你只把半块馒头交给了我爹?”

赵尚摇了摇头,长长地叹了口气:“老师,对不起,那时候越吃越想吃,越吃越香甜,反正也是吃了,就管不住自己了,我把那馒头把那菜一口气吃光了,这才觉得自己犯了错误,丢尽了脸面……”

赵尚紧接着问我:“老师,我当天晚上就把这件不光彩的事情告诉大伯了,说我日后一定一定报答他,大伯没有告诉您?”

我摇了摇头:“没有,爹只字未提。爹只说那些东西真香甜、真好吃。”

赵尚的泪水扑簌簌地流下来,打湿了他的衣襟,打湿了他脚下那片土地。

还怎么报答老人呢,老人家已经去世。

(选自《金山》)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一段紧扣标题展开回忆,将时光拉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不但点明“当年那件事情”的发生时间,还使小说带有一种历史沧桑感。
B.就在“我”准备享用馒头和凉菜、享受节日的幸福和快乐时,“我”突然想起了父亲,于是决定把饭菜带给父亲。可见,“我”是一个孝顺的儿子。
C.爹没有吃到儿子送来的饭菜,因此,“满脸的”幸福和高兴是故意装出来的;“我…满心的”幸福和高兴是真情流露,因爹幸福和高兴而由衷高兴。
D.“还怎么报答老人呢,老人家已经去世。”这句话语短情深,蕴含了对爹已去世的悲伤,对已去世的爹的怀念以及对再无机会报答爹的遗憾。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宕开一笔,写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国家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社员们生活困难,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社会环境,也为“那件事情”的发生做了铺垫。
B.小说构思缜密,如写赵尚看到食物对“眼睛大放光彩”、跟“我”说话时“肚子叽里咕噜叫起来,打雷一样沉闷”等,为后文写他偷此馒头和凉菜埋下伏笔。
C.小说注重锤炼语言,如描写夕阳下的馒头和秋风中的凉菜,同样是香气,前者是“热热地冒着”,而后者是“悠悠地飘着”,用语准确传神,并且不乏文采。
D.小说善于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如赵尚听到“爹只字未提”“泪水扑簌簌地流下来”,这一处侧面描写真实地表现出赵尚内心的感动和内疚。
8.小说以“当年那件事情”为题,有何作用?
9.小说中“爹”的形象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登,字元登,武定侯英孙也。幼英敏。及长,博闻强记,善议论,好谈兵。正统中,从王骥征麓川有功,擢锦衣卫指挥佥事。又从沐斌征腾冲,以功迁署都指挥佥事。十四年,车驾北征,扈从至大同。登告学士曹鼐、张益曰“车驾宜入紫荆关”,不从,遂及于败。当是时,大同军士多战死,城门昼闭,人心汹汹。登慷慨奋励,修城堞,缮兵械;拊循士卒,吊死问伤,亲为裹创傅药,曰:“吾誓与此城共存亡,不令诸君独死也。”景泰元年春,侦知寇骑数千,自顺圣川入营沙窝。登率兵蹑之,大破其众,追至栲栳山,斩二百余级,得所掠人畜八百有奇。边将自土木败后,畏缩无敢与寇战。登以八百人破敌数千骑,军气为之一振。捷闻,封定襄伯,予世券。时镇守中官陈公忌登。会有发公奸赃者,公疑登使之,遂与登构。帝谓于谦曰:“大同,吾藩篱也,公与登如是,其何以守!”遣右监丞马庆代公还,登愈感奋。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上皇既还,代王仕壥颂登功,乞降敕奖劳。兵部言登已封伯,乃止。二年,登以老疾乞休,帝不听。是时边患甫息,登悉心措置,思得公廉有为者与俱。其秋,以疾召还。登初至大同,士卒可战者才数百,马百余匹。及是马至万五千,精卒数万,屹然成巨镇。登去,大同人思之。成化八年卒。赠侯,谥忠武。登为将兼智勇。尝以意造“搅地龙”,凿深堑,覆以土木如平地,敌入围中,发其机,自相撞击,顷刻皆陷。又仿古制造偏箱车,中藏火器,上建旗帜,钩环联络,布列成阵,战守皆可用。其军以五人为伍,教之盟于神祠,一人有功,五人同赏,罚亦如之。十伍为队,队以能挽六十斤弓者为先锋。十队领以一都指挥,令功无相挠,罪有专责,一时称善。

(节选自《明史·郭登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
B.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
C.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
D.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驾,本指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文中指明英宗朱祁镇。
B.世券,犹铁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形制如瓦。
C.兵部,官署名。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军事。
D.赠侯,赠即赐予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侯是古代五等爵位的最高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登出身名门,从军立功。他是武定侯郭英的孙子,自幼聪敏,长大后博闻强记,擅长议论,喜好谈兵,后跟随王骥、沐斌出征,立有战功并且升职。
B.郭登临危不乱,勇于担当。大同战败后,人心惶惶,他挺身而出,修整城墙,修缮兵器,抚恤士兵,吊死问伤,亲自为士兵裹伤敷药,发誓与城共存亡。
C.郭登以少胜多,大败敌寇。景泰元年春,敌寇几千骑兵入侵,郭登率兵跟踪追击,杀敌二百余,俘虏八百多,一改边将畏战之风,令士气为之一振。
D.郭登治理大同,颇有成就。他刚到大同时,可以作战的士兵才几百人,战马一百多匹;等到离开时,战马达到一万五千匹,精兵数万,大同屹然成为大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同,吾藩篱也,公与登如是,其何以守!
(2)是时边患甫息,登悉心措置,思得公廉有为者与俱。
14.郭登为将之“智”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2020-10-07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全国卷新高考高三一轮复习摸底测试卷语文试题(三)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湖南羊处士别业

刘长卿

杜门成白首,湖上寄生涯。

秋草芜三径,寒塘独一家。

鸟归村落尽,水向县城斜。

自有东篱菊,年年解作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羊处士的“处士”身份,言其闭门自处一直到老,在湖上以打渔为生。
B.颔联描写羊处士别业的环境:丛生的秋草遮蔽了小径,孤零零的房屋独处寒塘。
C.颈联用语传神:“尽”写出了归鸟渐渐隐没于村庄尽头,“斜”刻画秋水的形态。
D.中间两联写景壮丽,画面开阔,有近景有远景,有静态有动态,有仰视有俯视。
16.诗歌尾联是怎样突出羊处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020-10-05更新 | 199次组卷 | 3卷引用:2021届全国卷新高考高三一轮复习摸底测试卷语文试题(三)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交代了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向唐朝及后代统治者发出了警告——骄奢亡国。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夸张手法揭露了秦统治者掠夺、挥霍财富的疯狂。
(3)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用过渡句把全词连接起来,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上片的景物描写进行概括,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出下文对周瑜的赞颂。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较易(0.8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瓯江上远眺,左边的卧龙山峰峦连绵,临江壁立;右边的伏虎山孤峰崛起,一柱擎天。而旗、鼓二峰对峙如门,险象环生,让石门洞在瓯江的烟雨迷雾里愈加有洞天仙境的意蕴。进入石门,两侧壁立千仞,那连绵起伏如飞虎腾龙的群峰,围出了一个天然洞府。浸透古韵的山中小路似仙人遗落的竹简,在曲径通幽中记录下悠远的岁月,在坎坷不平中衔接曲折的历史。一座山就是一个洞,这应该是 ①__ __。苍穹为顶,群山作壁,在无尽的岁月里,在浩瀚的时光中,石门洞蕴积自然风情的大美和人文景观的厚重。

石门洞以其洞天仙境之幽,       ②       。李白、王安石、沈括、王十朋、郑复初、汤显祖、阮元、袁枚等皆在这里留下墨宝。在石门洞一百多处摩崖碑刻中,人们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遗迹,还有艺术的再现以及文化的传承。

是奇山秀峰造就了石门洞的绝美风情,是怪石异水点化了石门洞的奇幻意境。一道石门飞瀑就像一处点睛之笔,将石门洞的美景推向极致。“乱抛雪玉从天下,散作云烟到地飞”,这是何等的气势,在生命的逆境之中,飞瀑把跌落当作了另一种腾飞。

18.第一段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喻、对偶、夸张B.比拟、比喻、排比
C.借代、对偶、夸张D.比拟、比喻、夸张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奇山秀峰、怪石异水造就、点化了石门洞的绝美风情和奇幻意境。”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10-05更新 | 25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届全国卷新高考高三一轮复习摸底测试卷语文试题(三)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较易(0.85)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城市建设的主体是人民。②只有有了人民的支持和参与,③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④在城市建设中,要发扬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⑤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⑥尊重城市居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⑦鼓励市民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⑧真正实现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2020-10-05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全国卷新高考高三一轮复习摸底测试卷语文试题(三)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较易(0.85)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中心事件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国内外单位的研究团队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千公里级基于纠缠的量子密钥分发。该实验成果不仅将以往地面无中继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间距离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并且通过物理原理确保即使在卫星被他方控制的极端情况下,依然能实现安全的量子通信,取得了量子通信现实应用的重要突破。相关研究成果2020年6月5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上。

2020-10-05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全国卷新高考高三一轮复习摸底测试卷语文试题(三)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根据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 2020年5月22日全国人大会议开幕前,来自中国疫情防控主战场——湖北省一家医院的全国人大代表罗杰,第一个亮相“代表通道”。和往年不同,今年的“代表通道”通过网络视频方式进行。面对记者的远程提问,罗杰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一个多人医疗团队全力救治一位87岁新冠肺炎患者的故事。“我们全心全意守护每一个生命。”罗杰说。

材料二 这次两会会期一共8天。会期压缩了,议程并没有减少。由于日程紧凑,有些过去在白天举行的会议,改在晚上进行。代表、委员们还发现,他们审议讨论的好几份报告,与往年相比变短了。其中,政府工作报告篇幅比去年减少近一半。篇幅虽短,内容并未“缩水”,处处体现着浓厚的民生关切。

对于上述材料,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明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以上两则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2020-10-07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全国卷新高考高三一轮复习摸底测试卷语文试题(三)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3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非连续性文本
6-90.4其他小说  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张廷玉  古代文化常识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翻译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刘长卿  鉴赏诗词形象  表现手法  评价思想内容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85修辞手法  选用句式  简明  连贯语言表达
210.85辨析并修改病句  得体语言表达
220.85压缩语段  简明  概括要点语言表达
六、作文
230.4道德与社会  价值理念  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