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65 题号:11247965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当年那件事情

赵新

那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事情。

那个时候,我们的国家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歉收,村里的社员们生活困难,不少人家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那时候我在乡下一所初级中学教书,学校离我老家沟里村正好有十里地的路程。我还担任着一个班的班主任,这个班有五六个学生都是沟里村的;他们一个个拿不出伙食费,所以都是走读生,天天来来回回跑饭吃,尽管很累,累也没有别的法子。

那一天是农历的八月十五(那个时候这个节日不放假),晚饭时厨房里限量分给我们每位老师一个二两面的白面馒头、一个二两面的棒子面窝头,还有小半碗儿滴了一点点香油的凉拌菜,款待大家欢度中秋。我把饭端回我的办公室正准备享受节日的幸福和快乐时,突然想起了父亲:我3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今年我已经23岁,是父亲把我拉扯大,供我上学,叫我读书识字的!

我想,今天晚上自炊自食的父亲会吃什么饭呢?老人家已经年逾花甲,烧火做饭拙手笨脚,不是稠了就是稀了,不是咸了就是淡了,不是生了就是煳了。

而且今天非同一般,今天是一个很隆重很喜庆很讲究很传统的节日!

有夕阳照进屋里来,我桌子上的那个馒头热热地冒着香气。

有秋风吹进屋里来,我桌子上的那份凉菜悠悠地飘着香气。

我心念一动,激动地跑到教室,把正准备起身回家的赵尚叫到了我的办公室。

赵尚就是我们沟里村人。他既是我们班的学生,又是我的本家兄弟。这个孩子聪明好学,学习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担任着我们班的班长,我指到哪里他就打到哪里,是我很喜欢的学生之一。

他每天到校最早,离校最迟;别人没来他来了,别人走了他还要坚持学习一会儿。

他个头儿长得也高,16岁的年纪,焕发出蓬蓬勃勃的青春气息。

他规规矩矩地问我:“老师,您找我有事?”

我点了点头:“赵尚,咱们村又是只剩你自己没走了?”

他回答:“是。老师,每天都这样。”

我说:“赵尚,今天可不一样,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

他说:“一样一样,八月十五我们家也没有好东西吃,能填饱肚子就不赖。”

这时候他才看见了我放在桌子上的白面馒头、棒子面窝头,还有那半碗滴了香油的凉菜。

他的眼睛大放光彩:“老师,您这是?”

我说:“赵尚,你把这个馒头、这碗凉菜给我爹捎回去,让他过个节日……”

他说:“老师,那……那……那您吃什么?”

我说:“我吃那个窝头。赵尚,这个事情不能告诉我爹,你就说我也吃的馒头。”

他点了点头:“是,老师。”

我把东西交给他,嘱咐他路上小心些,别洒了也别掉了。他说:“不会不会,这么贵重的东西,我能不负责任,给老师弄丢了?”

他又说:“老师,这是您的一片心意啊!”

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肚子叽里咕噜叫起来,打雷一样沉闷。他们中午不带饭,硬扛着,他饿了啊!

两三个星期过去以后,我回沟里村看望老爹。爹很动感情地说:“小子,八月十五你给我捎的那个馒头、那碗菜,我都收到了,也都吃掉了。你正年轻,饭量大,别老是惦记我……”

我说:“爹,您把我拉扯这么大,那还不是应该的么。”

爹用粗糙的手抚摩着我的头:“小子,那东西真是好吃,真是香甜,真是有味道,这个八月十五真是没有白过!”

爹满脸的幸福和高兴,我满心的幸福和高兴。

一年后赵尚考上了高中。

几年后赵尚考上了大学。

又几年后赵尚大学毕业,在我们县政府参加了工作。

赵尚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八月十五,就提着两瓶酒两包月饼到家里看望我。提起当年那件事情,他立起身来深深地给我鞠了一躬,说:“老师,对不起,那一年八月十五您让我给您家大伯捎东西,我在路上饿得走不动了,就偷吃了半块馒头,偷吃了一点点凉菜……”

我很吃惊:“是吗是吗?赵尚,你只把半块馒头交给了我爹?”

赵尚摇了摇头,长长地叹了口气:“老师,对不起,那时候越吃越想吃,越吃越香甜,反正也是吃了,就管不住自己了,我把那馒头把那菜一口气吃光了,这才觉得自己犯了错误,丢尽了脸面……”

赵尚紧接着问我:“老师,我当天晚上就把这件不光彩的事情告诉大伯了,说我日后一定一定报答他,大伯没有告诉您?”

我摇了摇头:“没有,爹只字未提。爹只说那些东西真香甜、真好吃。”

赵尚的泪水扑簌簌地流下来,打湿了他的衣襟,打湿了他脚下那片土地。

还怎么报答老人呢,老人家已经去世。

(选自《金山》)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一段紧扣标题展开回忆,将时光拉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不但点明“当年那件事情”的发生时间,还使小说带有一种历史沧桑感。
B.就在“我”准备享用馒头和凉菜、享受节日的幸福和快乐时,“我”突然想起了父亲,于是决定把饭菜带给父亲。可见,“我”是一个孝顺的儿子。
C.爹没有吃到儿子送来的饭菜,因此,“满脸的”幸福和高兴是故意装出来的;“我…满心的”幸福和高兴是真情流露,因爹幸福和高兴而由衷高兴。
D.“还怎么报答老人呢,老人家已经去世。”这句话语短情深,蕴含了对爹已去世的悲伤,对已去世的爹的怀念以及对再无机会报答爹的遗憾。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宕开一笔,写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国家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社员们生活困难,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社会环境,也为“那件事情”的发生做了铺垫。
B.小说构思缜密,如写赵尚看到食物对“眼睛大放光彩”、跟“我”说话时“肚子叽里咕噜叫起来,打雷一样沉闷”等,为后文写他偷此馒头和凉菜埋下伏笔。
C.小说注重锤炼语言,如描写夕阳下的馒头和秋风中的凉菜,同样是香气,前者是“热热地冒着”,而后者是“悠悠地飘着”,用语准确传神,并且不乏文采。
D.小说善于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如赵尚听到“爹只字未提”“泪水扑簌簌地流下来”,这一处侧面描写真实地表现出赵尚内心的感动和内疚。
3.小说以“当年那件事情”为题,有何作用?
4.小说中“爹”的形象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童话

梁晓声

1977年母亲病危时,我坐在病床边,握着母亲的手,问母亲还有什么要嘱咐我的。

母亲望着我,眼角淌下泪来。母亲说:“我真希望你哥跟我一块儿死,那他就不会拖累你了……”

我心大恸,内疚极了,俯身对母亲耳语:“妈妈放心,我一定照顾好哥哥,绝不会让他一个人待在精神病院里……”当天午夜,母亲走了。

办完母亲丧事的第二天,我住进一家宾馆,让四弟将哥哥从精神病院接回来。哥哥一见我,高兴得傻小孩似的笑了,他说:“二弟,我好想你。”

算来,我竟二十余年没见过哥哥了,而他却一眼就认出了我。我不禁拥抱住他,一时泪如泉涌,心里连说:“哥哥,对不起,对不起……”我帮哥哥洗了澡,陪他吃了饭,与他在宾馆住了一夜。哥哥以为他从此自由了,而我只能实话实说:“现在还不行,但我一定会尽快将你接到北京去。”

一返回北京,我就动用轻易不敢用的存款,在北京郊区买了房子,简易装修,添置家具。半年后,我将哥哥接到了北京,并动员邻家的二小一块儿来了。二小也是返城知青,居无定所,也没工作。由他来照顾哥哥,我给他开一份工资,可谓一举两得。他对哥哥很有感情,由他来替我照顾哥哥,我放心。

那三年里,哥哥生活得挺幸福,二小也挺知足,他们居然都胖了。我每星期去看他们,一块儿做饭、吃饭、散步、下棋,有时还一块儿唱歌……

但好景不长,二小回哈尔滨探望他的兄妹,一天不慎从高处跌下,不幸身亡。这噩耗使我伤心了好多天,我只好向单位请了假,亲自照看哥哥。

我对哥哥说:“哥,二小不能回来照顾你了,他成家了……”哥哥愣怔良久,竟说:“好事。他也该成家了,咱们应该祝贺他,你寄一份礼给他吧。”我说:“照办。但是,看来你又得住院了。”哥哥说:“我明白。”

那年,哥哥快60岁了。他的头脑、话语和行动越来越迟钝,但没有任何具有暴力倾向的表现,相反,倒是每每流露出自卑来。我说:“哥,你放心,等我退休了,咱俩一块儿生活。”哥哥说:“我听你的。”

哥哥在北京先后住过几家精神病院,有私立的,也有公立的。现在住的这一所医院,据说是北京市各方面条件最好的。

前几天,我又去医院看他。天气晴好,我俩坐在院子里的长椅上,我看着他喝酸奶,和他聊天。在我们眼前,几只野猫慵懒地横倒竖卧。

我问:“哥,你当年为什么非上大学不可?”

哥哥说:“那是一个童话。”

我又问:“为什么是童话?”

哥哥说:“妈妈认为只有那样,才能更好地改变咱们家的穷日子。妈妈编那个童话,我努力实现那个童话。当年,我曾下过决心,不看着几个弟弟妹妹都成家立业,我自己是绝不会结婚的……我认为,我是你们的班长,我要替家里也替你们去做最难的事。当年,对于咱们家,有孩子考上大学是最难的事……可惜,我没完成班长的任务,我让爸爸妈妈和你们失望了……对不起……”

他看着我苦笑。原来哥哥也有过和我一样的想法。自从生病,48年来,他第一次说了这么长的话。我心一疼,黯然无语,呆望着他,像呆望着另一个自己。

哥哥起身将酸奶盒扔入垃圾桶,又坐下后,看着一只猫反问:“你跟我说的那件事,也是童话吧?”

“什么事?”我的心还在疼着。“就是,你保证过的,退休了要把我接出去,和我一起生活。”想来,那保证已是六七年前的事,不料哥哥始终记着。听他的话,也显然一直在盼着。

哥哥已老得很丑了,头发几乎掉光了,牙也不剩几颗了,背驼了,走路极慢,比许多六十八九岁的人显得老多了。而他当年,可是个一身书卷气、儒雅清秀的青年,从高中到大学,追求他的女生很多。

我心又是一疼。

我早已能淡定地正视自己的年纪,但对哥哥的迅速老去,却是不怎么容易接受的,甚至有几分悸恐、恓惶,正如当年从心理上排斥父亲和母亲无可奈何地老去一样。

“你忘了吗?”哥哥又问,目光迟滞地望着我。

我赶紧说:“没忘,哥你还要再耐心等上两三年。”

“我有耐心。”他信赖地笑了,话说得极自信。随后,目光望向远处。

其实,我晚年的打算从不曾改变——更老的我,与老态龙钟的哥哥相伴着走向人生的终点,在我看来,倒也别有一种圆满滋味在心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临终嘱托时提到哥哥,是对哥哥的侧面介绍;母亲的临终嘱托和“我”允诺“绝不会让他一个人待在精神病院里”为下文设置了悬念。
B.小说以“童话”为题目,是本文的线索,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童话”代表哥哥的上学梦,也代表兄弟二人相伴到老的梦。
C.哥哥说的“你跟我说的那件事。也是童话吧”表明哥哥对长久的等待产生了些许失望,但他一直在等待,只不过是试探性地问“我”。
D.小说提到哥哥当年一身书卷气、儒雅清秀,和现在又老又丑的状态形成对比,表现了“我”对哥哥的心疼,更坚定了“我”照顾他的信念。
2.小说写了浓浓的亲情,体现在什么地方?请结合作品举例分析。
3.小说有大量的对话描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19-09-18更新 | 14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受戒(节选)

汪曾祺

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他是十三岁来的。

明海在家叫小明子。他七岁那年。他当和尚的舅舅回家。他爹、他娘就和舅舅商议,决定叫他当和尚。他当时在旁边。觉得这实在是在情在理。没有理由反对。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饭的。二是可以攒钱。只要学会了放瑜伽焰口,拜梁皇忏,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钱。当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声如钟磬。三要聪明记性好。他舅舅给他相了相面,叫他前走几步,后走几步。又叫他喊了一声赶牛打场的号子;格当嘚——,说是明子准能当个好和尚,我包了!

舅舅按照约定的日期回了家。明子跟他爸、他娘磕了一个头,就随舅舅走了。到了一个河边,有一只船在等着他们。船上有一个五十来岁的瘦长瘦长的大伯,船头蹲着一个跟明子差不多大的女孩子,在剥一个莲蓬吃。明子听见有人跟他说话,是那个女孩子。

是你要到荸荠庵当和尚吗?明子点点头。

当和尚要烧戒疤呕!你不怕?

明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含含糊糊地摇了摇头。

你叫什么?”“明海。

在家的时候?”“叫明子。

明子!我叫小英子!我们是邻居。我家挨着荸荠庵。——给你!

小英子把吃剩的半个莲蓬扔给明海,小明子就剥开莲蓬壳,一颗一颗吃起来。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

明子老往小英子家里跑。

小英子的家像一个小岛,三面都是河,西面有一条小路通到荸荠庵。独门独户,岛上只有这一家。岛上有六棵大桑树,夏天都结大桑椹,三棵结白的,三棵结紫的;一个菜园子,瓜豆蔬菜,四时不缺。院墙下半截是砖砌的,上半截是泥夯的。大门是桐油油过的,贴着一副万年红的春联:

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

这家人口不多。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姐妹俩长得很像,性格不同。大姑娘很文静,话很少,像父亲。小英子比她娘还会说,一天咕咕呱呱地不停。大姐说:你一天到晚咕咕呱呱———”“像个喜鹊!

大英子已经有了人家。她这二年,整天赶她的嫁妆。大裁大剪,她都会。挑花绣花,不如娘。她到城里看过新娘子,说人家现在绣的都是活花活草。这可把娘难住了。最后是喜鹊忽然一拍屁股:我给你保举一个人。

这人是谁?是明子。小英子把明海请到家里来,给他磨墨铺纸,小和尚画了几张,大英子喜欢得了不得。小英子就像个书童,又像个参谋:画一朵石榴花!”“画一朵栀子花!

她把花掐来,明海就照着画。到后来,凤仙花、石竹子、水蓼、淡竹叶、天竺果子、腊梅花,他都能画。大娘看着也喜欢,搂住明海的和尚头:你真聪明!你给我当一个干儿子吧!小英子捺住他的肩膀,说:快叫!快叫!

小明子跪在地下磕了一个头,从此就叫小英子的娘做干娘。

因为照顾姐姐赶嫁妆,田里的零碎活儿小英子就全包了。她的帮手,是明子。这地方的忙活是栽秧、车高田水,薅头遍草、再就是割稻子、打场子。这几荐重活,自己一家是忙不过来的。这地方兴换工。排好了日期,几家顾一家,轮流转。不收工钱,但是吃好的。一天吃六顿,两头见肉,顿顿有酒。干活时,敲着锣鼓,唱着歌,热闹得很。其余的时候,各顾各,不显得紧张。

薅三遍草的时候,秧已很高了,低下头看不见人。一听见非常脆亮的嗓子在一片浓绿里唱:栀子哎开花哎六瓣头哎……姐家哎门前哎一道桥哎……明海就知道小英子在哪里,三步两步就赶到,赶到就低头薅起草来,低田上水,只要一挂十四扎的水车,两个人车半天就够了。明子和小英子就伏在车灯上,不紧不慢地踩着车轴上的拐子,轻轻地唱着明海向三师父学来的各处山歌。

打场的时候。明子能替赵大伯一会儿。让他回家吃饭。-—赵家自己没有场,每年都在荸荠庵外面的场上打谷子。他一扬靴子,喊起了打场号子,格当嘚——

这打场号子有音无字,可是九转十三弯,比什么山歌号子都好听。赵大娘在家,听见明子的号子,就侧起耳朵:这孩子这条嗓子!

连大英子也停下针线,真好听!

小英子非常骄傲地说:一十三省第一!

晚上,他们一起看场。——荸荠庵收来的租稻也晒在场上。他们并肩坐在一个石碾子上,听青蛙打鼓,听寒蛇唱歌。——这个地方以为蝼蛄是蚯蚓叫。而且叫蚯蚓寒蛇,看萤火虫飞来飞去,看天上的流星。

呀!我忘了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小英子说。

这里的人相信,在流星掉下来的时候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心里想什么好事,就能如愿。

掰荸荠,这是小英子最爱干的生活。荸荠藏在烂泥里。赤了脚,在凉浸浸滑溜溜的泥里踩着,——哎,一个硬疙瘩!伸手下去,一个红紫红紫的荸荠。她自己爱干这生活,还拉了明子一起去。她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

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垣上留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一九八零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描写了小和尚和农家女的爱情故事,作者创造出一个虚构的温情浓郁的人性世界,这个世界来自现实,而又高于现实。
B.本文在塑造小英子的形象时使用了衬托的手法,由大英子的文静、话很少,突出小英子的活泼、会说,一天叽叽呱呱说个不停。
C.文本采用第三人称,作者以全知视角进行叙述描写,比如写明海看到小英子脚印时“心理痒痒的”,这样的描写深入人物内心。
D.本文以明海和小英子的爱情故事谋篇布局,情节集中紧凑,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2.赵大娘、大英子、小英子对明海号子的不同反应,体现了她们各自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3.有人评价《受戒》“呈现一种诗意的美。”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1-11-08更新 | 12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贵的捐赠

这是一场惨痛的灾难。一场大火,夺去了这个家庭女主人的生命,吞噬了这个家庭所有的财产,男主人和他那叫翔子的小孩在消防人员的帮助下,艰难地逃了出来。

我是在灾难后的第二天去看望他们的,带去了一点点钱,算是对他们的捐赠。在捐赠的人群中,有一对母女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俩显然也是来捐赠的,却呆在人群的外围。那个母亲蹲在地上,絮絮叨叨地向那个只有四五岁的小女孩说着什么,而那小女孩噘着嘴,一脸的不情愿。

我猜测,可能是这位母亲拿了女儿不愿意拿出的东西来捐赠,才引得了小女孩的不高兴。我走过去,才发现自己的猜测错了。那位母亲正在指着地上的那堆东西对女儿说:你瞧,这被褥,是妈妈最好的被褥。这件衣服,是你爸爸刚买的、最好的一件衣服。我们都能将自己最好的东西拿来捐给翔子家,你为什么就不能拿你最好的呢?你有那么多玩具,为什么偏偏就拿这个破旧的玩具熊呢?

小女孩有些局促不安,小声地问:难道就要将最好的东西送给别人吗?非得最好的吗?母亲回答说:我想是的。咱们能不能不捐这破旧的熊,捐你最宝贝的?

小女孩抬起头来,有点手足无措,但最终还是小声说:我,舍不得。

停了几秒,小女孩又问:我要是将我最宝贝的东西捐给了翔子,他还会还给我吗?我忍不住就插了嘴,因为小女孩提问的样子实在是大可爱了,当然不会,哪有捐出去的东西又要回来的道理?小女孩有些不死心,抬头看了看她的妈妈。她的妈妈点了点头,算是肯定我的回答。女孩这才彻底低了头。

我们一道走过去,我将准备好的一点点钱交到翔子父亲的手里,说上一两句安慰的话。小女孩的母亲送上带来的被褥和衣物。小女孩慢慢走上前去,拉过满脸泪痕的翔子的手,郑重地、小心翼翼地将她母亲的手交到翔子那只小手上,她的脸色已经苍白,咬了咬嘴唇,再咬了咬嘴唇,然后下了很大决心似的说:翔子,我将我妈妈捐给你了,你以后有妈妈了。她的眼泪顺着脸颊淌了下来,然后嘤嘤地哭出了声,转身跑开了。

我终于明白了……

我跑出人群去安慰她,她的母亲也追了过来。小女孩抬起头来,满是泪花的双眼定定地看着她的母亲,然后怯怯地说:妈妈,不,翔子的妈妈,我不是想将你要回来,可是,我还是想亲你一下。你别告诉翔子,偷偷地让我亲一下好吗?

她的母亲一把抱住她,疯狂地吻她。我看到,这位母亲的眼里,噙满了眼泪,满脸都是幸福而又骄傲的神情。她幸福,是因为她的女儿将她当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为宝贵的东西;她骄傲,是因为她的教育有了成果,她女儿学会了捐赠。

我的眼睛也潮湿了,为这小女孩,更为她的母亲。我猜想,她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来解释,才能让她女儿明白,她是一个人,不是物品,是不能捐赠给别人的。

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捐赠,它让所有的大人汗颜。面对别人的灾难,我们奉上的只是微薄的关爱和同情,而这小女孩奉上的,是她的整个世界。这也是我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母亲,她在她女儿那小小的纯洁的心里种上了爱的种子,开出了高贵的花。

1.下列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的我虽然不是最重要的人物,但是是事件的见证人,以我的口吻叙述此事让故事真实可信,同时小说借“我”的相关评论深化了主旨。
B.文章“絮絮叨叨地向那个只有四五岁的小女孩说着什么,而那小女孩噘着嘴”一句中,小女孩噘嘴的原因是母亲拿了小女孩不想拿出的东西来捐赠。
C.文中划线句子运用动作、神态等描写方式生动地表现了小女孩当时悲伤的心情,突出了小女孩心灵的高贵。
D.小说彰显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小女孩捐赠自己的妈妈的情节看似离奇,但结合小女孩的年龄特征和当时妈妈一再鼓励她等“典型环境”就显得真实可信了。
2.小说中小女孩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文章结尾三次用到了“高贵”,请结合语境分别指出其中的含义。
(1)高贵的捐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贵的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贵的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01-10更新 | 3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