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课课练》2020统编版(2019)高一必修上册模块素养评价
全国 高一 单元测试 2020-10-17 105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但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社区间的往来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摘编自费孝通著《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可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2006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村庄社会结构的改变起于一百多年前的现代化,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推动了经济、制度和观念等现代性巨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

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生儿子、娶媳妇、抱孙子”成为农民人生“三步曲”。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一旦“传宗接代”这个千年以来一直支撑农民人生意义的价值失落,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就会出现变化。

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后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

(摘编自贺雪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

材料三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要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在农村、农业、农民上多下“绣花功夫”,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城市和农村在吸引人的力度上,显然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环境好,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让农村也美起来,这就需要完善乡村的“包装”,去美化乡村,打造“新农村”,才能够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

要推动乡村的发展,就需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而要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就需要让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转型。发展新农业,通过不断做优做强做精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增强农业发展的科技化、机械化和智能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才能够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骨干和由城里打工返乡创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民看到只有不断的自我革新,不断地自我进步,才能够掌握时代的主动权,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角”,这就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育,通过政府主导、立足产业、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打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蓝图已经绘就,要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依靠“新”的思维,新的改变,去推动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摘编自中新网2019年12月2日陈红《乡村振兴要靠“新”》)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乡下人的“土气”,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泥土是乡下人的命根。
B.以农业为生的人世代定居在乡村,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
C.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因而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D.在“熟悉”的社会中,人与人互相信任,信任成为规矩,规矩在乡土社会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2.根据《乡土中国》这本书,下列对乡土社会特征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中人们可以“眉目传情”“指石为证”,甚至连语言都可以说是不得已采取的工具,只有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文字才能下乡。
B.乡土社会是以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克己”“修身”,所有的价值标准都不能超越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C.乡土社会中相互对待的态度是根据长幼之序,这是教化权力所发生的效力,凡是文化性的、非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了这种权力。
D.乡土社会中血缘是稳定的力量,血缘和地缘是合一的,地缘不过是血缘的空间投影,陌生人在一个村子居住一段时间,就可以在当地血缘网中生根。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现代化绕不过去农村,因为农村几乎跟每一个人都有关联,农村也会为现代化提供滋养。
B.随着现代化建设,乡村的社会秩序已经纳入国家的基层政权建设,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改善。
C.乡村环境美化起来,乡村就会更具魅力,就能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D.只有抓住农业这个关键点,才能推动乡村发展,农业转型需要政府引领,科技投入和人才支撑。
4.材料三的五个段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请简要说明。
5.材料一结尾说: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这种观点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2020-01-20更新 | 828次组卷 | 9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这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竞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安然无恙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地,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了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子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聋子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做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哑巴挣脱了出来,忙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原是个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为了把档案和掉队战友的消息送给部队,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
B.“老乡”虽是个哑巴,但内心明亮,在与伍原扭打后摸到他的军帽,知道了伍原的身份,并最终给了伍原帮助。
C.本文与《百合花》一样善用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如写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
D.小说以绿豆比喻荒野中的灯光,这灯光虽然微弱,但是它具有路标的作用,给了伍原力量、勇气和希望。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为:这一点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的光,包含着一切的明天。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8.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作用。
9.小说中多次写到伍原流泪,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段150字左右的赏析性文字。
(l)眼泪展现人物心境(2)眼泪串起故事情节
2020-01-20更新 | 455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仙琕,字灵馥,扶风郿人也。仙琕少以果敢闻,遭父忧,毁将过礼,负土成坟,手植松柏。起家郢州主簿,迁武骑常侍,为小将,随齐安陆王萧缅。缅卒,事明帝。永元中,萧遥光、崔慧景乱,累有战功,以勋至前将军。出为龙骧将军、南汝阴、谁二郡太守。会寿阳新陷,魏将王肃侵边,仙琕力战,以寡克众,魏人甚惮之。复以功迁宁朔将军、豫州刺史。

义师起,四方多响应,高祖使仙琕故人姚仲宾说之,仙琕于军斩仲宾以狗。义师至新林,仙琕犹持兵于江西,日钞运漕。建康城陷,仙琕号哭经宿,乃解兵归罪。高祖劳之曰:“射钩斩袪[注],昔人弗忌。勿以戮使断运,苟自嫌绝也。”仙琕谢曰:“小人如失主犬,后主伺之,便复为用,”高祖笑而美之。俄而仙琕母卒,高祖知其贫,赙给甚厚。仙琕号泣,谓弟仲艾曰:“蒙大造之恩,未获上报。今复荷殊泽,当与尔以心力自效耳。”

天监四年,王师北讨,仙琕每战,勇冠三军,当其冲者,莫不摧破。与诸将论议,口未尝言功。人问其故,仙琕曰:“丈夫为时所知,当进不求名,退不逃罪,乃平生愿也。何功可论!”

十年,朐山民杀琅邪太守刘晰,以城降魏,诏假仙琕节,讨之。魏徐州刺史卢昶以众十余万赴焉。仙琕与战,累破之,昶遁走。仙琕纵兵乘之,魏众免者十一二,振旅还京师,近太子左卫率。

初,仙琕幼名仙婢,及长,以“婢”名不典,乃以“玉”代“女”,因成“琕”云。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帷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其在边境,常单身潜入敌庭,伺知壁垒村落险要处所,故战多克捷,士卒亦甘心为之用,高祖雅爱仗之。在州四年,卒。赠左卫将军。曰刚。

(选自《梁书·卷十七》,有删改)


【注】①射钩新祛:是关于春秋五霸中齐桓公和晋文公的典故,用来借代英明君主的不计前嫌。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帷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
B.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帷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
C.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帷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
D.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帷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家”有起之于家而任官职之意。古代指由平民出身而晋升为官员,本文中的“起家”就是此意。
B.“卿”可以指古代官阶名,如“三公九卿”;也可以指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如“荀卿”;还可以用于君对臣的称谓和夫妻,朋友间的爱称。
C.“天监”是梁武帝的年号。年号除了用于纪年以外,还表示祈福、歌颂和改朝换代。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始出现年号。
D.“谥”是古代君主等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予他们的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谥号有表扬的,如“文”“武”等;有批评的,如“房”“荒”等;也有同情的,如“思”“幽”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仙琕为子尽孝,为臣尽忠。父亲去世,他表现出超出常礼的悲痛,亲自背土堆成坟墓,高祖派姚仲宾去劝他归顺自己,他将姚仲宾斩首。
B.马仙琕归降高祖,竭诚效力。都城失陷后,马仙琕才放下武器投降。高祖抚慰他并在他母亲去世后赠送丧礼,让他大为感动,决意报答高祖。
C.马仙琕勇猛善战,谦逊内敛。天监四年,王师北伐,马仙琕征战沙场,颇为英勇,屡立战功,但在各位将领面前却从不提及自己的功勋。
D.马仙琕战功显赫,深得信任。在外征战时,常只身潜入敌境,暗中了解敌人所处的悬崖峭壁,村庄及险要之地,所以常打胜仗,备受高祖器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仙琕犹持兵于江西,日钞运漕。建康城陷,仙琕号哭经宿,乃解兵归罪。
(2)仙琕纵兵乘之,魏众免者十一二,振旅还京师,迁太子左卫率。
2020-10-13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课课练》2020统编版(2019)高一必修上册模块素养评价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中吕】卖花声怀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将军指东汉班超,班超因久守边塞,年老思归,给皇帝写一封奏章,其中有两句“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4.下列对两首曲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古》最后一句中“读书人”可以指作者本人,也可泛指有文化的人,作者用文化人的口吻去感慨历史与现实,思想深刻,耐人寻味。
B.《潼关怀古》前三句中“聚”写出了山峦重重,“怒”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把河水拟人化,写出潼关地势险要气势雄伟。
C.两支曲子中“战火曾烧赤壁山”“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写作意图都为抒发辉煌终将不再、朝代兴亡更迭的历史沧桑感。
D.这两首曲子语言凝练,有高度的概括性,同时又通俗畅达,几近俚语,体现了“曲野”的语言本色。
15.这两支曲子的尾句在表情达意方面各有特点,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曾形象地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韩愈则在《师说》中将这种认识直接表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了刘裕父子的典故,刘裕是“_________________”的气概,刘义隆却是“_________________”的狼狈结局。
(3)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长度写出了作者晚年漂泊他乡,疾病缠身的凄苦生活。
2020-10-13更新 | 459次组卷 | 1卷引用:《课课练》2020统编版(2019)高一必修上册模块素养评价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军运会看到不一样的美

军运会充分 了体育发展的多元化和差异性,它同时为体育、军人、和平的紧密关系提供了一个有机表达载体,让人们对于军人形象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受。这场“军人奥运会”将以“体育传友谊”,在军运史上写下         的一页,令世界为之      

最近,很多人的朋友圈被武汉霸屏了,晒武汉的夜景、蓝天、小吃、大街小巷、风俗民情……满满的都是作为武汉人的自豪和幸福,武汉甚至成了新的网红城市。而这一切离不开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撬动效应。

“办好一次会 搞活一座城”,武汉军运会再次向世人验证了体育大赛对于城市品质提升的巨大作用。(        )而军运会对于武汉的改变,不只是看得见的道路更整洁畅通了、交通设施更完善了、体育场馆更多了,看不见的还有人们对于体育的热情,体育对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塑造。

在国际环境依然充满不稳定因素的当下,作为东道主的中国,为世界奉献一届高水准的军运会,无疑是推动了世界和平作出的重要贡献。就像本届军运会的主题口号“创军人荣耀、筑世界和平”所昭示的,这场“军人奥运会”将以“体育传友谊”,在军运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25日,中国军团再次上演金牌“收割机”,频频包揽多个项目的金牌。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显示   异彩纷呈     侧目     截止B.展示   异彩纷呈     侧目     截至
C.显示   浓墨重彩     瞩目     截止D.展示   浓墨重彩     瞩目     截至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就是生活因体育而改变,人因体育而改变。
B.这就是体育对于人的改变,对于生活的改变。
C.这就是体育对于生活的改变,对于人的改变。
D.这就是人因体育而改变,生活因体育而改变。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为东道主,中国为世界奉献一届高水准的军运会,无疑是为推动世界和平作出的重要贡献。
B.中国作为东道主,为世界奉献高水准的一届军运会,无疑是为推动世界和平作出的重要贡献。
C.作为东道主,中国为世界奉献高水准的一届军运会,无疑是为推动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D.中国作为东道主,为世界奉献一届高水准的军运会,无疑是为推动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9-11-20更新 | 520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脑垂体又称为“脑下垂体”,是大脑底部水滴状下垂的结构,重量仅为5克,相当于半粒花生米的大小。_____,它可以说是人体内分泌的“司令部”,控制着人的生长、发育、繁殖和机体的代谢活动。垂体腺瘤起病隐匿,病情发展缓慢,早期并无颅内压升高和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由于_____,极易溺诊、误诊,增加了病残率和致死率。垂体腺瘤是常见的良性肿瘤,人群发生率较高,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虽然是良性肿瘤,_____。首先是垂体激素过量分泌,会引起代谢紊乱、脏器损害等一系列问题;其次,肿瘤压迫还会导致其他垂体激素低下,引起脑部相应重要功能的严重障碍。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较难(0.4)
名校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日前,国学英才系统化教育高层研讨会暨北京人文大学国学院“长城班”启动仪式在京举行。院长蔡恒奇介绍,国学院将搭建平台,每年从全国遴选25名优秀学子组成国学“长城班”,以熟悉经典、能解经和力行为标准,实施国学英才系统化培养。国学教育的根本在于知行合一,让经典活起来,让经典走进生活。与会学者建议,“长城班”的课程要深入浅出、循序渐进,通过深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2019-11-19更新 | 1111次组卷 | 2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孙中山)

材料二:我们的祖国并不是人间乐园,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她建设成人间乐园。(巴金)

材料三:有了中国文化历史知识基础以后,爱国主义就有了根。章士钊有句话叫‘灭人之国先去其史’。中华民族的伟大在于文化传统。(任继愈)


以上言论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你据此以“李华”的名义给同为中国青年的港澳台青年朋友写一封公开信。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019-10-30更新 | 348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3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非连续性文本
6-90.4茹志鹃(1925-1998)  其他小说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品味语言艺术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30.65姚思廉  《梁书》  文言文翻译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65张养浩(1270-1329)  张养浩(1270-1329)  张可久(约1270-1348)  张可久(约1270-1348)  曲  曲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190.65一般词语  辨析并修改病句  连贯选择题组
200.65情境补写语言表达
210.4压缩语段语言表达
六、作文
220.4青年成长  道德与社会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