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陈州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河南 高一 期中 2020-11-11 26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在一篇小品文《摄影小史》中曾经为我们讲述了早期摄影作品的独特属性:由于达盖尔摄影术需要长时间的曝光,使得照片产生了如同古典绘画一般富有“灵韵”的艺术性。被拍摄的人,因为“在经受了长时间的曝光后,好像走入了影像”。本雅明这样说。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化,拍照不再是一种艺术创造,它是对我们生活瞬间的随时捕捉。相比于此前达盖尔摄影术中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底版,如今的拍照恰恰陷入到了一切皆为复制品的任意狂欢。人的生存方式也因为这种数字摄影技术的发展而产生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镜像化生存。

也就是说,如果你愿意,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被随时被记录在镜头之下。人们已经失去了本雅明所描述的面对镜头时候的恐惧感,在经历了无数次镜头体验之后,已经懂得如何以独属于其个人的标志性的表情展现自身:严肃的人在镜头前一贯严肃,搞怪的人在镜头前一贯搞怪。原因很简单。因为镜头已经变成了社会中他人的眼光,它的存在约束着我们,它让我们在镜头前不能放纵自我,相反,我们要呈现一个我们想让他人如何来看待我的那个面相。

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赋予这种镜像式生存更多的丰富性。它一方面通过不断提高像素,让照片的清晰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却豢养出着各色美颜的APP,给原本极度清晰的照片加上滤镜,从而让原本照出的细部纹理再一次变得柔和与模糊,降低了的清晰度,让照片生长出了本雅明式的“灵韵”光泽,这原本也算是现代人用技术来抵抗技术的一种手段:用技术来弥合那些因技术而被毁掉的“灵韵”。但由于拍照已经成为了一个他者的眼光,无处不在,这种滤镜化的存在所赋予照片的灵韵失去了自然性,多了诸多人为性。经过滤镜的照片不再真实地记录人物与世界,而是为了按照拍摄者的意图来展现被拍摄者。

如果仅仅如此,事情还不算太糟糕,更为糟糕的是,对于今天早已习惯于镜像化生存的拍摄者们而言,拍照的目的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绝非为了艺术创造,当然也不仅是为了记录自己和生活,而是要“照出”一个经过他者的眼光过滤之后的自己和生活。网络红人的面孔正在成为一个个面孔的范本,左右着深陷滤镜化存在的人们。各种美颜APP让我们的肤色亮白,让我们的下巴变尖,让我们的眼睛变大,每一张被滤镜美颜修饰过了的照片,都有着千篇一律的五官和笑容,其所显示出的与其说是现实中的自己,倒不如说是被社会审美趋向所扭曲了的肤浅的表象,这一表象与被拍摄者可以毫无关系。滤镜化自拍正在让我们逐渐不敢直视镜子中真实的自己。

本雅明说,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照片的人都曾感到惊愕,因为不敢直视照片中人那犀利的眼光,我将这视为是第一次有能力反观他人眼光中的自己的人应有的一种抵抗,而今天,在习惯了滤镜化生存的我们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也近乎不愿看到没有滤镜化的照片中的自己,而更愿意将自己转变为他者眼光中的那个虚假的我,并在那个虚假的我中找寻到一种不该有的自信。

这能说明什么呢?我们只能哀叹于现代技术将我们的生活不断推向表层所带来的一种肤浅。当我们只能在滤镜化的照片当中辨识自己的时候,我们早已失去了追问我们自己究竟是谁的冲动,而乐此不疲地活着在他人的眼光之下,在其中获得一种自欺又欺人的假面舞会般的狂欢。

(摘编自《滤镜下的生存:我是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期摄影作品之所以富有“灵韵”的艺术性,是因为达盖尔摄影术需要长时间的曝光。
B.用智能手机拍照清晰度高,能随时捕捉我们生活瞬间,还可以不断复制。
C.现代人给照片加上滤镜,用技术来抵抗技术,让照片再现了本雅明所说的“灵韵”。
D.网络红人的面孔符合他者的眼光,正成为一个个面孔的范本。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赋予镜像式生存丰富性。
B.文章运用对比的论证方法,以突出现代数字摄影技术优于早期达盖尔摄影术。
C.文章列举美颜APP的例子说明习惯了滤镜化生存的人们走向另一个极端。
D.文章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层层深入,论述了现代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的拍照陷入到了一切皆为复制品的任意狂欢,说明我们再也拍不出好的照片了。
B.我们更愿意看到滤镜化的照片中的自己,这也体现了我们对美的追求的正常心理。
C.各种美颜APP的盛行,反映出当今社会存在审美标准狭隘和单一的问题。
D.现代技术将我们的生活不断推向肤浅,我们要果断的拒绝现代科技。
2020-11-0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陈州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对脱贫攻坚进行了新的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扶贫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创新,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必须以此为根本遵循。自2013年年底作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不断丰富与完善,系统回答了扶贫中“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核心问题,对我国扶贫理论创新和扶贫实践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价值,对国际减贫发展具有重要启示,精准扶贫的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我国实现到2020年让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精准扶贫的核心是扶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现农村地区脱贫奔富最核心是要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这需要紧紧抓实“三个覆盖”:产业发展覆盖到村,强化致富门路,加大回引创业力度,把产业发展作为打好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道路硬化覆盖到社,夯实基础设施,“要想富、先修路”,“人心齐、泰山移”;技能培训覆盖到户,提升造血功能,细化技能培训规划,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动转移的培训力度。

(选自“搜狐网”,有删改)

材料三   在短短数十年里,中国已经使得近7亿人口脱离绝对贫困,是世界反贫困史上的奇迹。不过,新的反贫困运动仍有必要,因为全球化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导致收入分化和社会不公平,社会矛盾激化,出现不稳定。从这个角度来看,精准扶贫是中国政府保护社会的最基本手段。也就是说,扶贫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基本社会公平和正义。但是,现实中的精准扶贫往往产生着新的问题,影响社会公平的实现。因为精准扶贫基本上是一种财富再分配,就存在着一个分配给谁的问题。因为是通过分配方式进行,经常会导致村民“阶级”的再分化,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一般表现在不同宗族之间、家族之间、村民群体之间。一旦涉及利益分配,这些传统的因素和新产生的因素都会卷入进来。这样很容易产生新的“认同”政治。在很多地方,社会对基层官员的信任度本来就不高,“精准扶贫”是一种新的政治,搞不好容易造成新的隔离和新的对立。

(选自“和讯网”,有删改)

材料四   精准扶贫是一项惠民工程,目的之一是能够让农村地区改变贫困面貌,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小康社会。一个地区的文化程度往往决定着这个地区的经济状况,村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贫困由此而生。农村人口数量庞大,诸多访问对象的文化程度只停留在小学低年级水平。六十岁以上的村民接受教育的人极少,中年人中大多女性没有接受过教育。文化水平过低使得村民对大多事物的理解存在偏差,不愿接受新鲜的东西。他们对于国家政策的理解上也就产生了困难,一般不太关注国家的政策导向,所以出现了对精准扶贫参与度不高的现象。发展教育,提高村民认知水平和文化程度对解决贫困问题尤为重要。

(选自《科学与财富》期刊,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准扶贫是一项惠民工程,需要有理论上的指引、科学的部署、思想上的统一,才能在实践中落到实处。
B.精准扶贫基本上是一种财富再分配,一旦涉及利益分配,就容易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
C.“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技术指导,可见“扶技”是当前精准扶贫的核心。
D.作为一项惠民工程的“精准扶贫”,却常被一些文化水平低的农民误解,有些村民不愿意接受。
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精准扶贫”,材料一重在理论支撑,材料二重在报道“扶技”问题,后两则重在报道产生的难题。
B.四则材料都没有注重对新闻事实的“点”上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面”上对精准扶贫进行了深入思考。
C.四则材料虽然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网站,有杂志,但都捕捉到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
D.四则材料都关注到精准扶贫所产生的困惑与难题,但对实现扶贫目标并没有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
6.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精准扶贫”?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2020-11-0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陈州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三彩

侯发山

那天,康乡长到南湾村调研。村主任老贵忍不住兴奋地告诉他,说栓保的女儿梅花考上了北京大学。

对于栓保,康乡长是不陌生的。去年年关的时候,康乡长给栓保送去了一壶油两袋面三百元钱。可是,栓保死活不要,说他家的日子还能过得去……现在听到这个消息,康乡长自然也很高兴,说走,咱去栓保家看看。

康乡长和老贵去的时候,梅花正坐在床边,嘤嘤地啜泣;栓保蹲在地上,不住地吧嗒着旱烟,很是无精打采。

老贵在康乡长后面悄声说道,栓保兴许正在为梅花的学费发愁呢。康乡长似乎没听到老贵的话,朗声地说:“栓保,女儿考上了北大,祝贺你啊!”栓保这才发觉来客人了,忙慌乱地站了起来,讪笑着说:“康乡长来了。”梅花别过脸去,用袖子擦拭着脸上的泪痕。

康乡长看了看,栓保家里依然空荡荡的,没有一件值钱的家当,墙角一缸咸萝卜散发出一种说臭不臭说咸不咸的味道。

老贵附在康乡长耳边说道,栓保家一年四季把咸萝卜当饭吃。

康乡长发现墙旮旯放着一个瓷罐,突然两眼一亮,说这个罐子是干什么用的?

栓保不好意思一笑,说当年腌制咸菜用的,现在嫌它有点小,就不用了。康乡长把瓷罐搬到光亮处,用手小心地擦拭了一下,说:“哇,这是宝物啊!”

栓保,还有老贵都眨巴着眼睛,好像不明白康乡长的话。

康乡长说:“这个瓷罐不是一般的瓷罐,是唐三彩。”

栓保说:“不可能吧,是俺爹活着的时候用两个鸡蛋在集市上换来的。”

康乡长摇了摇头,接过老贵递过来的一块破布仔细地抹拭着,得意地说:“你们瞧瞧,这个瓷罐绝对是唐三彩。”

老贵一愣一愣的,说:“康乡长,你可看仔细了。” 康乡长说:“你们瞧瞧这造型,这彩饰,这釉色,有一种斑斓富丽的艺术效果。”

老贵说:“为啥叫唐三彩呢?”

康乡长侃侃而谈,说这种制陶工艺是从唐朝时期开始的,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色。经过高温烧制后,三种釉色相互交融,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形成了有原色、复色的斑驳陆离的多种颜色。据说这种玩意由于在制作过程中釉质的自然下流,烧制好的唐三彩会产生许多复杂奇妙的变化。因此,没有任何两件唐三彩作品是完全一样的……所以说这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宝贝。

康乡长一席话,把老贵和栓保搞得目瞪口呆,傻了一般。

栓保迟迟疑疑地说,康乡长,这个瓷罐真是宝物?

康乡长点点头。

栓保说:“可是,可是,这宝物对我来说也没啥用处,也不知道有人要没有?”

康乡长说:“这样吧,我出3万块,你卖给我如何?”

栓保惊喜地说:“真的?”

康乡长说:“不骗你。”

栓保就慌乱地点了点头。

老贵也松了口气,说:“梅花这下可以上大学喽。”

第二天,当康乡长交给栓保3万元要把瓷罐抱走时,梅花红着脸说:“康乡长,这个瓷罐既然是唐三彩,肯定是我家祖传的东西,所以我不想让它流落到他人手中。”

康乡长眨巴着眼睛,说:“你这话什么意思?”

梅花说:“康乡长,你要保存好这个瓷罐,5年后,我用4万块把它赎回,中不中?”

没想到是这样,康乡长一时说不出话来。

梅花说:“康乡长,你要不同意,就请拿走你的钱,把瓷罐留下。”

康乡长说:“那好,5年后你可以赎回,但不是4万,是10万!”

梅花沉默了片刻,就使劲点了点头。

梅花在大学里刻苦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被一家公司聘为副总,年薪20万。在老贵的带领下,梅花辗转找到了康乡长。康乡长又惊又喜,他抱出那个瓷罐,说:“闺女,实话跟你说,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瓷罐。”梅花一点也不感到惊讶,说:“谢谢您!我当初就知道是个很普通的瓷罐。”

康乡长很是意外,说:“那你为何还要赎回去?”

梅花说:“做人得讲良心……当年要不是您出手相助,我不可能有今天。”

老贵有点明白又有点糊涂,说:“康乡长,既然您知道是假的唐三彩,为啥当年提出要让梅花拿10万元来赎回?”

梅花抢先插话说:“老贵叔,康乡长一是不想让我赎回这个假的唐三彩,二也是在逼我学业有成,干出一番事业啊。”

康乡长欣慰地说:“梅花,我只拿回属于我的3万。”

梅花感到为难,看到身边的老贵,眼睛一亮,说:“康书记,剩余的7万你捐给村里如何?”

“中,中,中。”康书记翘起了大拇指。

老贵高兴得搓着两手,不知如何是好。

梅花笑了,一张笑脸如同盛开的梅花。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嘤嘤地啜泣”“吧哒着旱烟”这两个细节,极简省地写出了栓保父女面临的窘境。
B.梅花自尊要强,明知道瓷罐不是真正的唐三彩,却要不计代价的将其赎回,因为这是她爷爷留下的,有纪念意义。
C.老贵是个穿针引线式的人物,将经济拮据的栓保一家和为政一方的康乡长联系在一起,也使故事更真实可信。
D.梅花凌寒傲霜依然绽放,象征着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文章结尾把梅花的笑脸比喻为“盛开的梅花”,即有此意。
8.小说中康乡长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9.文章以“唐三彩”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垓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哙既饮酒,提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请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项籍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功,益食八百户。更赐爵列侯,号为舞阳侯,以吕后女弟吕须为妇,生子伉,故其比诸将最亲。

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其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孝惠六年,樊卒,谥为武侯。子伉代侯。

大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蔽之
B.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蔽之
C.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蔽之
D.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蔽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指刘邦,因其起兵于(今江苏沛县),故称“沛公”。
B.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坐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C.“黥”,是布的姓。黥布当初跟从项羽,后归顺刘邦
D.“流涕”,指流泪。古代的“涕”一般指眼泪,而“泗”指鼻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指责项羽,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教材中的《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本文与之相比少了怒视项羽这一细节,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刘邦因患病卧于宫中,不见朝臣,精神疲惫。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自己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异,表达作者对他们的赞叹。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待大王。
2020-11-04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陈州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答张十一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君恩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yún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③“踯躅”即羊踯躅花,花红黄色,可供观赏。
14.下列有关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描写了阳山地区秋日的风光,天高水净,江水广阔,猿猴哀啼,山坳中有隐隐几户人家,这为全诗奠定了伤感寂寥的感情基调。
B.颔联中诗人采用了“纤纤”“艳艳”两个叠词,从形态与色彩上生动描写了筼筜竹、踯躅花繁茂的姿态,也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C.张十一寄给韩愈的诗中有“鲛人远泛渔舟火,鹏鸟闲飞雾里天”的句子,韩诗颔联的语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通过“闲”字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D.本诗前四句写景,描写的是诗人被贬之地的景色;后四句叙事抒情,表达的是诗人复杂的心情。整诗显得婉转蕴藉,是一首耐人回味的赠答佳作。
15.本诗的情感含蓄而复杂,请结合诗歌后两联进行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适中(0.65)
16. 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荆轲刺秦王》中,荆轲临行前慷慨歌曰:_____,表现了他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烛之武退秦师》中,秦晋围郑的原因是, ______
(3)《鸿门宴》中樊哙陈述秦王残暴统治的两句话是,_____
2020-11-04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陈州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标签化思维_ 地形成,又_     地释放。当你路遇老人摔倒,纠结于扶还是不扶时;当你仅仅看到小贩慌不择路、四散奔逃,就觉得城管一定又在暴力执法时,无形中就成了标签化思维的俘虏。标签化思维的要害,是盲从非白即黑、非此即彼的简单逻辑,陷入一叶障目、        的思维误区。官员都是腐败的,路人都是冷漠的,老人都是讹人的……各种标签的暗示和诱导下,使人们越来越下意识地把某个人群与某些特征画上等号。表面上看,标签化只是造成了对某个群体的误伤,客观上,却扭曲了社会认知,扩散了负面情绪,累积着社会戾气。标签化对我们这个社会的集体意识产生的实质性戕害,更应引起注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古训成为被人嘲弄的迂腐劝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则成了不少人的处世哲学。长此以往,(   )。不少人在一番标签式声讨之后,顺带着就要抱怨_     、人心不古。 一些自我矮化、自我否定的论调和情绪也在蔓延。可见,对“标签化思维”的担忧绝非危言耸听。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日积月累 耳濡目染 以偏概全 每况愈下
B.日积月累 潜移默化 以偏概全 世风日下
C.与日俱增 耳濡目染 一孔之见 世风日下
D.与日俱增 潜移默化 一孔之见 每况愈下
18.文中画被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各种标签的暗示和诱导,人们越来越下意识地把某个人群与某些特征画上等号。
B.在各种标签的暗示和诱导下,人们越来越下意识地把某个人群与某些特征画上等号。
C.各种标签的暗示和诱导下,让人们越来越下意识地把某个人群与某些特征画上等号。
D.在各种标签的暗示和诱导下,使人们越来越下意识地把某个人群与某些特征画上等号。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将一点点蚕食那些服膺多年的道德认知,将一点点侵蚀优良传统,将一点点撕裂人们的思想共识
B.那些服膺多年的道德认知将一点点蚕食,优良传统将一点点侵蚀,人们的思想共识将一点点撕裂
C.将把那些服膺多年的道德认知一点点蚕食,将把优良传统一点点侵蚀,将把人们的思想共识一点点撕裂
D.那些服膺多年的道德认知将被一点点蚕食,优良传统将被一点点侵蚀,人们的思想共识将被一点点撕裂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0.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从剧作本身的角度分点概括《平凡的世界》受到好评的原因。(不超过50个字)

相比以收视率为商业目的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塑造了以孙家两兄弟为中心的众多鲜活形象,讲述了人物间朴实、真诚的情感经历和他们对梦想的执着追求。该剧以其独一无二的厚重历史感,将城乡的发展历史真实地再现出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此外,该剧采用直接的叙事风格讲述了当代农村的生活百态,给观众带来了全新体验;用沉稳的故事节奏为观众提供了一片能够平心静气调慢节奏的净土,在浮躁、喧嚣的电视圈中给观众注入了一剂强有力的镇静剂。

2021-08-23更新 | 100次组卷 | 21卷引用:2015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下学期三月一模考试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__,但爱好做饭的文人却并不常见。因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是件风雅事,__。苏轼偏不在乎,他不仅爱好美食,还极爱下厨房,__,做出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菜。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东坡肉”。

2016-11-18更新 | 295次组卷 | 45卷引用:2015-2016学年辽宁葫芦岛一中高一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适中(0.65)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6岁的浙江大学化学硕士张韫喆为学医辞掉了月薪过万的工作,于2019年重新高考,并且如愿以偿地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拿着录取通知书,张韫喆激动地说:“我一直想学医,几年前却阴差阳错地学了化学。虽然家人坚决反对我重新高考,但我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对此,有人反对,有人赞同。


   你如何看待张韫喆的选择,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宇。
2020-11-04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陈州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试卷题型(共 10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3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作家作品
2
阅读与鉴赏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其他当代作家  时评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4-60.4新闻、通讯、访谈非连续性文本
7-90.65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其他小说  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二、文言文阅读
10-130.65司马迁(前145-前90)  《史记》  文言文翻译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65韩愈(768-824)  诗  表现手法  评价思想内容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6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19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连贯  熟语(含成语)选择题组
200.65压缩语段  概括要点语言表达
210.65情境补写语言表达
六、作文
220.65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