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大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辽宁 高一 期末 2021-01-17 6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礼与法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不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很多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如果我们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礼治与以个人好恶维持的所谓的“人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思想家王夫之曾感叹说:“人死于法犹有人怜,死于礼其谁怜之。”可见礼的内在性力量和社会道德舆论的压力是多么大,违法的不一定违反礼。而礼是更为人们所认同,所不可逾越的规范。

回到费孝通的礼的概念,我觉得他说的“礼”在某种程度上是道德的仪式化,其实包含了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在西方文化里,没有“礼治”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是费孝通的独创,但不能很好地区别出道德与“礼”,这两者都在演变,符合礼的是否就符合道德?不符合礼的是否就不符合道德?这些显然与一个社群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有关。

(摘编自陈心想《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三:

费老在《乡土中国》中对礼治与法治、法治与人治的概念进行区分时,他所谈及的是狭义的礼,即儒家意义上的“礼”,而“礼治社会”也便成了与法治社会相对立的“无法”社会。他提出,以“人治”的概念与“法治”相对应是不妥帖的,因为法治其实也是“人依法而治”。与“法治”相对应的概念应是“礼治”,二者的区别在于维持秩序时所依靠的力量。

但是,当费老进一步说明乡土社会中“礼治”的自主性和自足性时,他又在礼与传统之间划上了等号,认为“礼是传统”。而所谓传统就是社会所累积起来的经验,它一代一代地进行传承,以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显然,费老这时所言之“礼”已非儒家之“礼”,而是社会人类学意义上的“乡土文化”。由“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到“礼是传统”,费老相应地把礼的含义由狭义的“克己复礼”之“礼”,转变为广义的文化传统意义上的“礼”,“礼治社会”的概念也随之由“无法”社会转为指称人类学意义上的传统社会,即依靠传统有效地应对生活的社会。

在“安土重迁”的乡土社会中,传统的确构成了乡民几乎全部的生活方式。但是,这并不等于说礼治社会就是“无法”的,因为广义的“礼”作为一种地方性、规范性的知识,不仅包括了乡民对于表现为等级序列和纲常伦理的儒家之“礼”的认识,而且也应该包括他们对于已经衍化为其一般行为准则的“法”的理解。而且,所谓“礼治社会”也不可能是超脱于国家法律之外的存在。费老的本意是想强调乡土社会凭借传统便足以应对生活,但当他同时又在狭义的含义上使用“礼”这一概念时,便把“礼治社会”置于与“法治社会”对立的一面,认为它是“无法”的。这是他的“礼治社会”引起人们误解的症结所在。

(摘编自董建辉《“礼治”与传统农村社会秩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认为礼与法的区别在于维持规范时所依靠的力量,法需要依靠国家权力推行,而礼则需要依靠传统来维持。
B.对于安土重迁的乡土社会而言,由社会累积的经验而形成的传统,足以解决所有生活问题,乡民不必知之,只要照办。
C.乡土社会的人们迷信思想严重,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创造了普通所谓的“仪式”,也就是礼。
D.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惩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而失德、失礼更多的就是受到内心的谴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的行为看似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秩序,这只是礼治的表象;孔子一再地强调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非天然形成。
B.“人死于法犹有人怜,死于礼其谁怜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在乡土社会,礼比法更深入人心,被视为不可逾越的规范。
C.费孝通认为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因此礼治社会是“无法”的社会,法治社会也不需要“礼”的存在。
D.从三则材料来看,不同的人对于“礼”的内涵的认识是不完全一致的,礼与法、礼与道德的分界线向来也不十分清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费孝通关于“礼”的阐述的一项是
A.礼是一种行为规范。B.礼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C.礼是道德的仪式化。D.礼是传统。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法治”下一个定义。
5.陈心想和董建辉都对费孝通定义的“礼”提出质疑,请结合材料阐明他们质疑的焦点各是什么?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月夜的美感

[日本]高山樗牛

依我所见,构成月夜美感的要素,似乎有三:一是月光,二是这光所照耀的夜的世界,三是夜的光景在观者心中所引起的联想。

月光被视为一种色彩的时候,和青最相近。月色的青,虽不如海和空的青,然其根色是不失为青的。我们如果在海或空的色中加入若干的暗或淡,就容易想象月光了。既然认为月光的色是青,我们就有把一般的青的色相和感情来一说的必要。

如果说黄近于赤,那青似乎可以说近于暗了。在色彩中,青也多少有些力,但其力不像别的色彩那样是积极的、使人心昂奋的,倒是消极的、使人心镇静的。对于黄、橙或赤等热色,青可谓是寒色。其所表达的感情,是冷,是静,是安慰,是寂寞。在其光力强的时候,一见也非没有稍微的快爽之趣,但终究无昂奋吾人的感情的力。到了第二刹那,它所引导我们去的地方,仍是沉思之境、冥想之域。更进一步,就在人心里,给予一种幽邈难名的忧郁的润色了。因此,青所表示的感情,或可以说是关于人心的消极的半面,也就是悲哀的情绪。

在另一面,青又似乎和“无限”的观念有着最密切的关系。据我所见,青似乎像暗黑的光辉,似乎像带有无穷的远距离或无限的夜空的色相,略夸张地说,好像“无限”“永远”“神秘”等不可思议的存在,因为要显现它的存在,所以故意用这色相来呈现。我们对这色相,在情的一面起沉静安慰之感,同时在知的一面生幽邃深远之想。这时吾人心中不会起像渴望那样和意志有关系的活动,因为在感情的一方已使意志沉没了,于是生出纯粹的认识,就是摆脱了意欲的束缚,意欲的主体——“我”等于被消灭,这就是佛家所谓无念无欲的境界、物我同体的意识了。

其实,要达到这意识并非要待在月夜。望青天、眺沧海的时候,因了观者的心情状况,似乎也可以得此境地。不过,白日晃晃之下,人又在现实世界的重围中,要想有这样纯粹的观念,究不是容易的事。

那么,月光的青又如何?它有两点和普通的青不同:第一是光力的弱,换言之,就是比普通的青色多一分暗;第二是其色的淡,换言之,就是略带朦胧感。凡暗色或黑色,所表示的是不可理解的秘密,是沉静的极致。青中加一分暗,自然使其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神秘和寂寞了。所以月色的青,其所表示的沉静、安慰、冥想,较之普通的青,更有深度。至于其色的淡,就是在其色中加入了白的意思。白是证明一切色的不存在的,是无体无相的极致,简言之,就是“非实在”的标号。青中加一分白,就是进一步向“非实在”去,即在“实在”的青里,加入了假象性。如果以大鼓之响比赤,以横笛之音比普通的青,那么可以把月光比作洞箫之音了。这样,月光的青色,一面因为暗而把沉静之情加深,一面又因为淡而把实在之性减浅。

构成月夜美感的要素,其次当推夜的世界。其对于月夜美感的构成,从相反情形一想就会自然明白。假定月光所照的世界,是像日中那样的活动的世界,月的青白光无论怎样幽丽,其及于吾人的影响,果能那样幽妙吗?青虽原是沉静之色,但对于意欲强盛的人,效果极薄。夜的世界是意欲竞争告休止的世界,这时将退而求精神上的安慰。夜是静思之时,是安慰之时。夜的世界自身,其及于人心的影响,正是月夜美感的主要的素地;如果无此素地,月光虽有庄严的色彩,其效果的贫弱,也可想象的。

可是,于月光的色和夜的世界之外,还有所谓联想的第三个要素。因有此要素,月夜的美感可以更加深切地感到。夜的世界和月光的色相,其在人心中所引起的感情,于内容虽为沉思悲哀,但其形式是无定的。不过因开发所至,结局非得一个具象的形式不止,给予这无定的感情以具象的形式的,就是联想。

联想也有种种的种类,因了观者的性格阅历境遇,原不一样。常人一般所能在心头浮出的,大概是自然和人生的对比。一与无始无终的自然的大观相接触,就会觉得人生的事业是怎样的贫弱;名利、得失、成败、生死,觉得用了叶末之露似的五十年的短生命,在烟火巷中龌龊悲喜,实是滑稽的事了。

除此之外,过去的追忆,远人的思慕,这大概是一般人们所都有的月夜的联想吧。这联想和精神全体沉郁的背景相应,有使月夜的感慨加深之力。

(有删减)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亦可予人快爽之趣,但终无昂奋人心之力,它所引导的是沉思、冥想之境域,在人心里播下的是一种幽邈难名的忧郁。
B.望青天、眺沧海和在月夜同样可以达到青所带来的“无念无欲的境界、物我同体的意识”,三种情境应该说毫无差别。
C.像渴望这类情感是意欲强盛的表现,在月夜这意欲竞争告休止的世界里,一般不会出现渴望那样和意志有关系的活动。
D.月光的青较之普通的青,因为多了一分暗而更加神秘和寂寞,又因为多了一分淡,也就略带朦胧感,少了一些实在性。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由对青色以及月光的青色的深入剖析,升华到由色彩诱起的感情上,解开了一般人对月夜美感内涵的认知困惑。
B.作者在分析夜的世界构成月夜美感要素的原因时,运用逆向思维,从反面切入,阐释夜的安静之于体会月的青白光的重要意义。
C.作者运用比拟手法,将赤色、青色和月光的青色分别比作大鼓之响、横笛之音和洞箫之音,使读者对月光的青色有更形象的理解。
D.整篇文章思路简洁清晰,叙述详略有度,在语言表达上,则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与所述月夜美感之内容相得益彰。
8.作者认为月夜美感的第三个要素便是这月夜的联想,请从《琵琶行》或《赤壁赋》中选择作者因月或月夜而产生联想的一个句子,并结合文本加以赏析。
9.联系《荷塘月色》《记承天寺夜游》等散文,分析本文与一般写月的散文有何不同?
2021-01-17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郑燮《题画》


[注]①濑(lài)):沙滩上的流水。②幽阒(qù)辽夐(xiònɡ):幽静辽阔。③齐云、落星:均为古代名楼。④井干、丽谯:亦为古代名楼。
10.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屋皆   然,与“使之然也”中的“然”都解释为“这样”。
B.雉堞   圮,意为“毁坏,倒塌”,常见组词有“坍圮”“颓圮”。
C.公退之   暇,与“奔走不暇”“目不暇接”中的“暇”皆为“空闲”之意。
D.磨墨   展,与“展颜一笑”“一筹莫展”中的“展”皆为“展开”之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易》,又名《易经》,六艺之一,相传系周武王所作,包括《经》《传》两部分。
B.骚人,屈原创作《离骚》,因被称为骚人,后泛指文人雅士,尤指忧愁失意的文人。
C.翰林,我国古代官名,其由来可追溯至唐朝,历代沿袭,但职能范围却不尽相同。
D.除日,旧指黄道吉日中的一个日子,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此日晚上称为“除夕”。
12.下列对《黄冈竹楼记》一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竹建屋乃黄冈特色。黄冈当地多竹,且大者粗如椽子,竹工处理之后以代陶瓦;黄冈家家建竹屋,因竹瓦价格便宜又省工。
B.作者深得竹楼之妙。竹楼观景,别有洞天;竹楼听雨听雪,似瀑布像碎玉;竹楼鼓琴、咏诗、围棋、投壶皆有不同寻常之妙。
C.作者享受竹楼生活。竹楼里“焚香默坐”“送夕阳,迎素月”的清闲雅致的生活,让作者在谪居岁月中体味到了生活之乐。
D.作者不忧竹楼易朽。竹瓦建屋,虽然最多只可用二十年,但作者四年五地为官,早已乐天安命,所以并不担忧竹楼容易朽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2)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14.两篇小文虽皆关乎“竹”,但似乎又皆意不在竹,请概述两篇小文各自的主旨。
2021-01-14更新 | 19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①造口,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时,途经造口,想起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南下一直深入到造口,给人民带来无尽苦难,因写此词,题于壁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郁孤台”虽是地名,但“郁”“孤”两个字却自然给人沉郁和孤高之感。
B.“长安”是唐代的都城,在这里借指北宋都城汴京,古诗中多有此类借代。
C.“可怜”一词,与“可怜九月初三夜”句中的“可怜”皆有“可爱”之意。
D.“鹧鸪”这一意象多见于古诗词中,其叫声嘶哑,常被借以表达哀怨之情。
16.这首词运用比兴手法,“句句写景,处处兴寄”,也就是说作者在景中是有所寄托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词中寄寓了词人哪些情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