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诊断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一 期末 2021-06-30 58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礼与法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不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很多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如果我们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礼治与以个人好恶维持的所谓的“人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思想家王夫之曾感叹说:“人死于法犹有人怜,死于礼其谁怜之。”可见礼的内在性力量和社会道德舆论的压力是多么大,违法的不一定违反礼。而礼是更为人们所认同,所不可逾越的规范。

回到费孝通的礼的概念,我觉得他说的“礼”在某种程度上是道德的仪式化,其实包含了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在西方文化里,没有“礼治”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是费孝通的独创,但不能很好地区别出道德与“礼”,这两者都在演变,符合礼的是否就符合道德?不符合礼的是否就不符合道德?这些显然与一个社群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有关。

(摘编自陈心想《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三:

费老在《乡土中国》中对礼治与法治、法治与人治的概念进行区分时,他所谈及的是狭义的礼,即儒家意义上的“礼”,而“礼治社会”也便成了与法治社会相对立的“无法”社会。他提出,以“人治”的概念与“法治”相对应是不妥帖的,因为法治其实也是“人依法而治”。与“法治”相对应的概念应是“礼治”,二者的区别在于维持秩序时所依靠的力量。

但是,当费老进一步说明乡土社会中“礼治”的自主性和自足性时,他又在礼与传统之间划上了等号,认为“礼是传统”。而所谓传统就是社会所累积起来的经验,它一代一代地进行传承,以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显然,费老这时所言之“礼”已非儒家之“礼”,而是社会人类学意义上的“乡土文化”。由“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到“礼是传统”,费老相应地把礼的含义由狭义的“克己复礼”之“礼”,转变为广义的文化传统意义上的“礼”,“礼治社会”的概念也随之由“无法”社会转为指称人类学意义上的传统社会,即依靠传统有效地应对生活的社会。

在“安土重迁”的乡土社会中,传统的确构成了乡民几乎全部的生活方式。但是,这并不等于说礼治社会就是“无法”的,因为广义的“礼”作为一种地方性、规范性的知识,不仅包括了乡民对于表现为等级序列和纲常伦理的儒家之“礼”的认识,而且也应该包括他们对于已经衍化为其一般行为准则的“法”的理解。而且,所谓“礼治社会”也不可能是超脱于国家法律之外的存在。费老的本意是想强调乡土社会凭借传统便足以应对生活,但当他同时又在狭义的含义上使用“礼”这一概念时,便把“礼治社会”置于与“法治社会”对立的一面,认为它是“无法”的。这是他的“礼治社会”引起人们误解的症结所在。

(摘编自董建辉《“礼治”与传统农村社会秩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认为礼与法的区别在于维持规范时所依靠的力量,法需要依靠国家权力推行,而礼则需要依靠传统来维持。
B.对于安土重迁的乡土社会而言,由社会累积的经验而形成的传统,足以解决所有生活问题,乡民不必知之,只要照办。
C.乡土社会的人们迷信思想严重,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创造了普通所谓的“仪式”,也就是礼。
D.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惩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而失德、失礼更多的就是受到内心的谴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的行为看似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秩序,这只是礼治的表象;孔子一再地强调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非天然形成。
B.“人死于法犹有人怜,死于礼其谁怜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在乡土社会,礼比法更深入人心,被视为不可逾越的规范。
C.费孝通认为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因此礼治社会是“无法”的社会,法治社会也不需要“礼”的存在。
D.从三则材料来看,不同的人对于“礼”的内涵的认识是不完全一致的,礼与法、礼与道德的分界线向来也不十分清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费孝通关于“礼”的阐述的一项是
A.礼是一种行为规范。B.礼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C.礼是道德的仪式化。D.礼是传统。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法治”下一个定义。
5.陈心想和董建辉都对费孝通定义的“礼”提出质疑,请结合材料阐明他们质疑的焦点各是什么?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井冈读山

王剑冰

地处都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的井冈山,是那么与众不同,来的人不只是以仰视的目光看她,还会升腾起一种亲近的感情。

我于去年、今年两次上井冈山,吃着红米饭,喝着南瓜汤,试穿一双山里人做的草鞋,学唱一首当年红军的歌。我抚摸伟人用过的东西和拍照墙上存留的标语,依然能感受到淳朴的民风民俗,体味出井冈山老表的亲切热忱。

我登上笔架山,那里有十里杜鹃长廊,杜鹃花是迎春花,每到春天,杜鹃花都会竞相开放,映红五百里井冈山。神奇的是,杜鹃花的花朵呈五角形,远远望去,那是五角星的海洋。我去了五龙潭,瀑瀑跌宕,潭潭清澈,山水怎么看都是一个舞着的少女,舞得灵性飞扬。

井冈山是红色的,也是绿色的;是阳刚的,也是阴柔的。五大哨口是井冈山的要道,贺子珍是红军和井冈山的牵线人。这个牵线人陪毛泽东搞农村调查,在井冈山斗争时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在井冈山雕塑园看到了伍若兰,那是朱德的妻子,她看上去那么羸弱、学生气,可就是这样一个女子,被俘后面对酷刑不曾动摇,最后她滴血的头颅被挂在赣州城门上。1962年朱德重上井冈山,百姓们亲切地拿着红薯给朱德尝。人们没忘井冈山斗争时期朱德的那句话:我们要与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朱德走时采了路边的一棵兰花要带回北京。人们知道他为什么喜爱兰花,那是应了伍若兰的名字。

井冈山有那么一首歌谣:韭菜开花一杆心,剪掉髻子当红军,保护红军万万年,妇女解放真甘心。红军在这里奋斗的年月,不知有多少井冈山女子为他们织布做鞋,缝补浆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些井冈山人在最艰难的时候就是红军的依凭,是革命的依靠和革命的力量。

红军离去的时候,这些井冈山人就长久地留下了,继续进行着艰苦的斗争。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那首温情而又凄婉的《十送红军》,表达着整个井冈山人的情意,使听者止不住眼中涌泪。

江满凤的爷爷是红军烈士,她以井冈山女子的亮嗓为我演唱了原汁原味的民歌,那或许就是送别红军时井冈山女子的真心话: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勒,小心路上就有石头,碰到阿哥的脚指头,疼在老妹的心里头。

江满凤是龙潭景区的保洁员,供着两个孩子读书,电视剧《井冈山》的导演邀请她演唱主题曲,给出的巨额报酬被她拒绝了,汶川地震发生后,收入微薄的她却主动捐款。从这个普通的烈士后代身上,我仍能看出些什么。

1965年,毛泽东顺着原来的路线又上了井冈山。他先到了茅坪八角楼,当年的星星之火,后来燃遍了整个中国。之后他来到了黄洋界,停留了40分钟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毛泽东又到了茨坪,那是他之前在井冈山时居住过的地方。有人还记得当年他说的话:打土豪好比砍大树,砍倒了大树就有柴烧。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我看到了群众打土豪分得的棉袄、小脚绣花鞋,还有烟荷包。

毛泽东很是感慨:我离开井冈山已经38年了。没有井冈山人民的支持,就不会有今天了。那个时候上井冈山的路还是碎石渣路,现在从这里到机场全程高速,到长沙和南昌也是一路顺畅。

夜晚来临,井冈山起伏于黛色之中。萤火虫提灯而来,这里闪那里灭,像一群赶路的,等连成串、连成片时,会让人想起红军行军的火把。

下山的时候,漫山的白穗子飘飘摇摇,那是茶,如火如荼的茶,星星之火一样的茶,在翠竹的衬托下,格外醒目。

井冈山的山,是神奇的山。在这里久了,会感到那不是一座山,而是连绵不断的群山。那山不仅是具象的,也是精神的。是千千万万的山石,千千万万的植物,千千万万的水滴构成了井冈山;是千千万万的生命,千千万万的呼唤,千千万万的信念构成了井冈山。

回首井冈山,它就像一支巨大的火炬,昨日燃的是红色的火焰,今天燃的是绿色的葱茏。我们不能忘记井冈山,也不会忘记井冈山,它是深植于历史的一个基座,高垫着中国的现在与未来。

井冈山,我还会再来的。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井冈山的地理位置,然后借助来的人的感受表达对井冈山的赞美之情,同时引出下文上井冈山的经历。
B.文中引用毛泽东和朱德的话,表现出他们和人民同甘共苦、不忘本的优秀品质,同时也表达出对两位伟人的怀念之情。
C.文章引用井冈山的歌谣和《十送红军》的歌词,写出了军民间的鱼水情深,这些歌谣现在还被继续传唱,写出了红军精神至今仍深入人心。
D.写江满凤为汶川地震捐款事件后,作者写“从这个普通的烈士后代身上,我仍能看出些什么”,意在含蓄地批评当下的某些人。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写笔架山时,先描写了杜鹃花的神奇、繁多,再写五龙潭水的清澈,最后运用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山水的灵动之美。
B.文章描写夜晚来临“萤火虫连成串、连成片”“星星之火一样的茶”时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出井冈山精神像星星之火一样传遍中国。
C.文章倒数第三段连续用六个“千千万万”,由山及人,表明正像群山聚成井冈山一样,千千万万的人民用他们的信念聚成井冈山精神。
D.文章结尾的“井冈山,我还会再来的”,看似多余,实际上不可或缺,它在结构上照应文章开头,在内容上深化主旨,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
8.文章标题为“井冈读山”,作者到井冈山读到了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文章将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来叙述,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1-06-29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诊断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后面题。

(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劝学》)

(三)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B.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C.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D.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11.文中加点的词语错误的一项是(       
A.君子,为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以祝祷、占卜为业,也为人治病。
C.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韩愈和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影响深远。
D.经传,经是指儒家和道家的经典著作,传就是解释儒家和道家经书的著作。
12.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选段运用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前者“小”而后者“大”。
C.《劝学》选段(一)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4.《劝学》文段(二)谈论的也是学习,请分析荀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强调了什么道理?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①造口,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时,途经造口,想起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南下一直深入到造口,给人民带来无尽苦难,因写此词,题于壁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郁孤台”虽是地名,但“郁”“孤”两个字却自然给人沉郁和孤高之感。
B.“长安”是唐代的都城,在这里借指北宋都城汴京,古诗中多有此类借代。
C.“可怜”一词,与“可怜九月初三夜”句中的“可怜”皆有“可爱”之意。
D.“鹧鸪”这一意象多见于古诗词中,其叫声嘶哑,常被借以表达哀怨之情。
16.这首词运用比兴手法,“句句写景,处处兴寄”,也就是说作者在景中是有所寄托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词中寄寓了词人哪些情感。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指出空想不如学习,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与陶渊明“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精神内涵相似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营造了雄浑壮阔的意境,蕴了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伤之情。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火车停了,发出一阵沉重的叹息,像是在抱怨台儿沟的寒冷。今天,它对台儿沟表现了少有的冷漠:车窗全部紧闭着,旅客在昏黄的灯光下喝茶、看报,没有人向窗外瞥一眼。那些眼熟的、常跑这条线的人们,似乎也忘记了台儿沟的姑娘。

凤娇照例跑到第三节车厢去找她的“北京话”,香雪系紧头上的紫红色线围巾,把臂弯里的篮子换了换手,也顺着车身不停地跑着。她尽量高高地踮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车上一直没有人发现她,她却在一张堆满食品的小桌上,发现了渴望已久的东西。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放下篮子,心跳着,双手紧紧扒住窗框,认清了那真是一只铅笔盒,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它和她离得那样近,如果不是隔着玻璃,她一伸手就可以摸到。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她不知走了多远,尽管草丛里的“纺织娘”“油葫芦”在鸣叫着提醒她。
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D.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19.拟人是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或情感,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拟人修辞进行简要分析。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它的出现,使她不想往前走了,她放下篮子,双手扒住窗框,认清了那真是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这样表达似乎更简洁,作者为何不采用这种表达呢?请结合文本,阐述理由。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较易(0.85)
名校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语汇本身包涵着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文化传统、②社会风土人情以致人们的心理特征和思维习惯。③既然这些方面的知识不够,④对许多词的运用和领会就必然产生困难。⑤在中国举行文艺晚会,⑥大家请某人弹奏一曲,⑦或者唱一首歌,或者朗诵一首他本人写的诗,⑧表演后大家鼓掌,⑨他答谢时可能说:“胡弹乱唱,请斧正。”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2. 请将下面这段新闻报道压缩成一个单句。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

2020年11月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开启,这意味着全国700多万名普查员将在这天走入千家万户开展普查登记。今年入户普查全面采用电子化方式,直接实时上报数据。通过细致划分普查区域、运用大数据比对核查等方式,确保普查登记真实、准确。查准查实人口总量、结构等重要信息,将为编制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和科学制定人口、经济、民生等各领域政策提供翔实的人口数据资料。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诗人流沙河生前有一次回母校,写过一副对联:正当花朵年龄,君须有志;又见课堂灯火,我已无缘。

材料二:现在,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睡前抖音熬半宿,早上头条看世界,全家微信学养生,好友全刷拼多多。小视频用户调查显示,抖音上的用户90%都是24岁以下,这个年龄或许在读书,或许刚刚进入社会、进入职场。


读了以上的材料,你有哪些认识和感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1-02-22更新 | 617次组卷 | 16卷引用:广东省潮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3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理解重要概念含义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非连续性文本
6-90.65其他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4荀子(前313-前238)  韩愈(768-824)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翻译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4辛弃疾(1140-1207)  分析、理解古诗内容  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  表达方式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4修辞手法  变换句式  标点符号选择+表达
210.85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得体语言表达
220.65压缩语段语言表达
六、作文
230.4记叙性材料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