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抚顺市二中、沈阳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辽宁 高二 期末 2021-01-19 5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古代书院,承担着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英才的重任,通常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千余年来,作为我国独特的教育机构和学术机构,书院在历经辉煌、困顿和沉寂中发展着,至今仍然“活着的书院”岳麓书院就是其中的典范。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秀丽的岳麓山下,湖南大学校园之中,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它自北宋创始,历宋、元、明、清各代,兴学不变。随着清末改革学制,废书院,办学堂,辛亥革命后改高等学校直至湖南大学,均因旧址扩建,千余年来都是湖南高等学府所在,反映了祖国文教事业的悠久历史,是十分可贵的文物史迹。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岳麓书院经由湖南大学管理和修复以来,书院延续其千百年来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功能,成为了全国书院中承继其传统功能的典型代表,被外界誉为“千年学府”。

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千百年来始终坚持成就人才、传道济民的教育理想,高扬爱国务实、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倡导实事求是、学贵力行的治学精神,秉持开放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姿态,培养和熏陶了大批人才。以近代中国为例,先后涌现了以魏源、贺长龄等为代表的经世改革派,以曾国藩、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洋务运动领导者,以谭嗣同、熊希龄等为代表的维新变法志士,以黄兴、蔡锷等为代表的民主革命者,以杨昌济、范源濂等为代表的教育家,以何叔衡、蔡和森、毛泽东等为代表的早期共产主义者。

目前,岳麓书院已经形成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格局,努力推动岳麓书院的全面现代复兴,将其建设成为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文化地标。

当下,尽管书院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可以给予我们诸多启示,尽管岳麓书院已是湖南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很多书院正在被新建或复修,但它俨然不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渠道或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也不能取代义务教育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现在的书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院,而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载体,应有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内容,这是发展理念上应该明晰的。

(摘编自范玉刚《书院的文化传承及精神蕴蓄》与岳麓书院网站书院概况)

材料二:

书院是中国古代民间教育机构,是古代东亚教育制度有别于官学的一种独立的教育系统。书院历史非常悠久,其间之形制、规矩多有变化,所以要综括地谈它的精神并不容易。

传统书院有讲会,讲会有高度的仪式性。不是一上来就开始演讲,演讲前要焚香、要击云板、要歌诗。歌诗非常重要,因为儒家的教育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还有祭祀,每次讲会前,主持人都要先到孔子像前上香,上香后才开始讲会。所有这一切,都显示了讲会的仪式性。其次还有会约,极细密。如白鹿洞书院的《白鹿洞规约》一类。每个书院在具体运营过程中,还有非常多、非常细的规范,包括怎样吃饭,怎么缴费,每个月聚几次,是朔望集,还是每个月初三初七聚会,每个聚会多少时辰等等。这些规定非常详细,否则群体生活便难以进行。

书院精神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质疑、问难、辩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学术上本来有的传统,书院继承和发扬了它。那么,这个传统从哪儿来的呢?从汉代的讲经来!当然先秦诸子不用说了,儒家的师弟子之间也是互相辩论的。但汉人讲经学时,把这种辩论的精神制度化了,演讲时规定要安排一位质疑者。这个传统在南北朝期间又扩大了。皇帝也常出来讲经,由大臣问难。到了宋代,这种风气在书院中也得到了体现。所以书院讲会在制度上要设一名质疑者,目的就是用跟你相反的道理和你辩论,以追求真理。

讲会之外,书院山长(院长)还要讲学。这跟讲会不太一样,主要是本门内部的讲习,讲自己的学问。书院山长大概一两个月讲一次,平常并不讲,那么平常书院是怎么学习的呢?是自学!就是你自己学习。书院有个方向,告诉学生应该遵从什么,有个精神上的导引,这些都由山长提点。自己学、自己下功夫,学到某个地步,老师才给个指引或做个印证。书院基本上不考试,你做学问是为自己做的,你学问好不好你自己清楚,我考你干什么呢?你为了考试来蒙混我,有这必要吗?而且也没有年限,你要读几年就读几年,所以有些人一辈子都在书院。自学自律,为己之学,这种精神贯穿于书院中。

另外,还应注意书院的社会性。书院对外另有宣讲,属于社会性的讲学。这种面对社会的讲学,旨在教化,目的是要让社会风俗更为淳美。古代书院的山长们在这方面颇有表现,有很多故事。如清代诗人施闰章(愚山)主持一个书院,有天来了两兄弟,写了状子到书院告状,要争祖产。愚山说“:我这里是书院,是讲学的地方,不是衙门,你们要告状,需到衙门去,但既然来了,那我们也不妨聊聊。”就让两兄弟坐下来,跟他们谈兄弟友爱之道,结果讲得这两兄弟相拥痛哭,当场就把状子烧了回家去了。

最重要的,贯穿在书院内部的是一种礼的精神或敬的精神。礼的外在是一种典礼、仪式,内在是一种敬的精神。这敬或礼表现在什么地方呢?第一,表现在祭祀上。书院必有祭祀,祭祀是书院非常重要的功能。这种功能在今天的大学里荡然无存。没祭祀就是没有学术传统,没有学术的传承。我们很多大学只纪念政治人物,立了一堆铜像塑像,但是大学自己学术本身的师承,什么时候祭祀了?其次是斋。书院有斋,我们平时讲心斋、吃斋。斋是什么?是用行动来表现一种对事物恭敬的态度。像祭祀时要斋戒沐浴、要斋心。所以,斋舍不只是回去睡觉的地方,你主要的学习、主要的实践功夫都是在你的斋房、你的书斋里体现的。你大部分的时间并不是到讲堂上听讲,仍是在书斋里自己用功。还有敬师。现在很多学校,老师进教室讲课,学生起来敬礼都不会;下课,学生一轰而散,也不懂得要跟老师敬礼,没任何仪式。没有礼的精神灌输其中,想要学生守规约,必然引起反弹。

书院属于私学,是一个特别的地方,但它是整个社会共同的事业,其功效也影响整个社会。

(摘编自龚鹏程《书院何为》之《书院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先秦儒家的师弟子之间经常辩论,到了汉代讲经问难已成为规定,所以宋代书院也极其重视对学生质疑问难精神的培养。
B.为了保证书院的生活秩序,古代书院往往会详细地规定书院各种章程。白鹿洞书院的《白鹿洞规约》就是这类章程。
C.古代书院的学习方式以自学为主,并不考试。山长会选择恰当的时机给与学生相应的提点和引导。
D.湖南大学对岳麓书院的管理和修复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此后,岳麓书院在人才选拔、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功能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的书院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家长选择让孩子进入书院的国学班就读,不再到传统的学校学习,应予支持。
B.书院里的斋舍是学习与实践的主要场所,也可用作学生的休息场所。斋舍的“斋”包括恭敬的含义。
C.现在的岳麓书院已经可以做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学历教育,其人才培养格局逐步完善,岳麓书院有望成为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文化地标。
D.因为教育理想与治学精神符合时代需求,所以岳麓书院以及湖南大学,已经培养了大批改革者、革命家、教育家等人才。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书院精神的一项是(     
A.唐代孔颖达年轻时去听人家讲经,执经问难,不断追问,结果把主讲人问倒了,致其下不了台,甚至恼羞成怒,孔颖达仍不罢休。
B.明代大儒刘宗周的《证人社会仪》记载,书院讲会皆有司会主持,司会宣布讲会开始,敲云板,童子歌诗;再敲云板,才能开讲。
C.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纪念日,曲阜孔庙都会举办大型祭孔仪式,典礼包括开城、开庙、敬献花篮、恭读祭文、行鞠躬礼等仪式。
D.陆九渊在铅山鹅湖寺与朱熹展开了一场关于心学和理学的学术论辨,两人率弟子各守阵营,过程精彩绝伦,带有浓厚学派争鸣色彩。
4.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给“书院”下一个简要定义。
5.古代的书院精神对现代教育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二进行总结。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桥边老人

海明威

①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②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③“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④“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⑤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⑥“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⑦“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⑧“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⑨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⑩“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作者以简单的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画面,极富写实效果。同时引出小说主人公老人的“一动也不动”,与前面人、车的匆忙形成对比,更突出了老人内心的无助及战争的残酷。
B.老人谈到他照看动物的往事,并且透露出他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话语间流露着对动物的不舍与对故乡的依恋。
C.小说第11段写到“我”凝视着浮桥的另一头,“眺望着”,后面是“期待着第一阵响声”,表现出作为一名战士的我对战争的热情,带着一种激进急迫的心理,期待着战争的爆发。
D.面对即将到来的可怖的炮火袭击,老人在关心养过的动物,“我”在关心渡桥逃难的人群和这位老人。小说中的人物闪耀着普遍的人性的光辉。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视角,使“我”作为叙述者,和人物的身份是重叠的,增强了叙述的现场感、真实感。同时使作者借小说中“毫无办法”的“我”节制了内心情感,使小说更加耐人寻味。
B.“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数量词的使用表现了老人对动物的疼爱和孤独。
C.小说从“我”和老人简短的对话入手,正面描写了战争的惨烈场面,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痛恨以及对无辜弱小群众的同情。
D.在“我”与老人的交谈中,“我”的话语多为短句子,老人的话语多为长句子或语段。“我”的快节奏话语与老人的慢节奏话语形成矛盾冲突,反映出人物内心情绪的差异。
8.有人认为这篇小说中只有“对话”,没有“情节”。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海明威曾提出“冰山”创作原则:“冰山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却能为读者感受到。”试探究小说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创作原则。
2021-01-18更新 | 22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二中、沈阳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学徐君家传

[清]魏禧

徐君讳谦尊,玄初,吴县附学生。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慕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家既落君委曲以奉甘旨故乡望公得与二三故旧歌啸山水间二十余年一切徭役皆身经理之不以科兄弟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读书,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于是广义田以资通区,置役田给诸甲,至今犹食其利焉。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君岁减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妻兄弟有老而独者养之二十年,没葬而岁祀之。君友黄某父子死非所,遗二寡妇一女。君悉心护之,以其女字君从子,故黄氏终身不知有孤寡之苦。黄之姻某喜豪举,忽罹大祸,君营救之为破家。其教子以亲贤友善为第一务。鼎革初,州郡望人义士多辟地邓尉山、太湖中,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不复以利害嫌疑介意。而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贼大恨,卒杀公。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侍矣。”

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其衰也,大吏贪纵武威以督其下,小吏朘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无所依倚。当是时,千家之乡,百室之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大兵大寇有所恃,不肯失身遽为盗贼。又或畏威怀德,不敢为非,不忍负其人。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


【注】①文学:儒生。②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③乡望公:对徐谦尊父亲的尊称。④鼎革:指改朝换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家既落/君委曲以奉甘旨/故乡望公得与二三故旧歌啸山水间/二十余年一切徭役皆身经/理之不以科兄弟
B.家既落/君委曲以奉/甘旨故乡望公得与二三故旧歌啸山水间/二十余年一切徭役皆身经理之/不以科兄弟
C.家既落/君委曲以奉甘旨/故乡望公得与二三故旧歌啸山水间二十余年/一切徭役皆身经理之/不以科兄弟
D.家既落/君委曲以奉甘旨/故乡望公得与二三故旧歌啸山水间二十余年/一切徭役皆身经/理之不以科兄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的名为幼年时父母命名,供长辈称呼。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行笄礼,不得取字。
B.季:古代常用伯(孟)、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如伯夷、叔齐,再如孔子字仲尼,是因为他排行第二。文中的“季读书”中的“季”指的就是徐谦尊家排行最小的弟弟。
C.义田:为赡养族人或贫困者而置的田产。役田:共有田地制度。由某地区应役户出田或买田若干作助役田,所收田租充应役费用。出田多少,贫富不等。
D.廪:中国古代仓库的名称。有时“仓廪”连用,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一般“仓”为谷仓,“廪”为米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谦尊重义轻利。徐谦孝顺长辈,关爱兄弟。同时,想尽办法资助亲友,甚至不惜为了救援别人而耗尽家产。
B.徐谦尊关爱百姓。明代末年,百姓赋税徭役沉重,徐谦尊呈报时弊,广施义田,使百姓蒙受好处。遇到灾荒,他还拿出粮食救济乡亲,很多人赖此存活。
C.徐谦尊亲贤友善。明亡后,州郡中有名望的人和侠义之士到邓尉山、太湖畔开垦土地,徐谦尊帮助他们安置住所,资助粮食,不知疲倦,不计个人得失。
D.徐谦尊英勇无私。在群盗大起之际,为了保护一方百姓,徐谦尊冒着生命危险挺身而出,最终被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
(2)君悉心护之,以其女字君从子,故黄氏终身不知有孤寡之苦。
14.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要提及“游侠士”?请简要分析。
2021-01-18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二中、沈阳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解连环·孤雁

张炎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注释】①张炎:南宋末年词人,号玉田,宋亡后曾寄居浙江。②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雁飞行时行列整齐如字,孤雁而不成字,只像笔画中的“一点”。③因循:迟延。④谩:漫,徒然的意思。⑤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被打入长门冷宫。⑥玉关:玉门关,这里泛指北方。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江空晚”,作者把雁置于这空阔的空间,不惟反衬雁之“孤”“小”,且为全词定下低沉的基调。惟其“空”,才愈见离群雁之“孤”;惟其“晚”,才更显离群雁之“凄冷”:可谓景中含情。
B.“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是孤雁自怜神态的写照。“顾影”,表示深自珍重。其中一“欲”字,对孤雁犹豫迟疑的神态刻画地惟妙惟肖。
C.“残毡拥雪”,用苏武“武卧啮雪,与旃(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的典故,表现孤雁怕耽误为在北方苦寒之地的故人传达心事。
D.“谁怜”三句,写孤雁旅途之劳顿和思群之愁无人理解,只有自己暗自埋怨,那优美的古筝曲回响于孤夜,完全不体会羁旅者的孤寂之情。
16.有人评价“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三句,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切的情感,甚为精妙。请结合词句,赏析其精妙之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