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辽宁 高一 开学考试 2021-03-13 5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几乎所有民事活动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它将深刻影响每个人的生活。

我国已有物权法、合同法等众多民事法律,为什么还要编纂民法典?人大代表孙宪忠说:“民法的具体规范和制度数量庞大,但不能毫无章法地堆放在一起。”孙宪忠认为,民法典以“典”命名,就意味着要把庞大的民法规范和制度按照一定的逻辑整合为一体,以此来消除其中的漏洞、矛盾和重复,为社会提供统一和谐的法律遵循。

(摘编自《民事权利保护即将进入法典时代》,《人民日报》2020年5月23日)

材料二:

在所有法律中,与个人生活最密切相关的,恐怕就是民法。法谚说: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睛里,每一个个人都是整个的国家。它道尽了一部民法典应有的旨趣与精神。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第一部直接以“民”命名的法典,是保护私权利的法律总汇,被誉为“半部宪法”“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每个公民“从摇篮到死亡”,均需接受这部法典的约束。大到国家土地制度,小到百姓家庭婚姻,这部法典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问世,对法治社会建设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

不难想象,如此庞杂的法典,立法也是多少年磨一剑。我国曾多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并在实际中采取了先制定民事单行法的方式,制定了婚姻法、合同法等多部法律。

作为权利法,其最基本的功能是确认和保护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另一方面,民法典作为社会的基本法,对经济社会生活影响广泛。它应当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自我管理与创新,从而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升。

从目前公布的一些法条来看,民法典草案亮点不少。比如,草案中打破世界惯例,人格权独立成编,落实“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宪法要求。人格权编不仅规定了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名称权等,还重点规定了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权等。这一创新既弥补了传统大陆法系“重物轻人”的缺陷,又展现了中国民法典对世界民事立法的重要贡献。

再如,侵权责任编草案规定“自甘风险”——自愿参加具有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自担风险;“自助免责”——追小偷过程中,小偷若摔伤或突发心脏病离世,无需赔付医药费、丧葬费;未对自养动物采取安全措施或饲养禁养的烈性犬等危险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需担责。

这些规定,回应“痛点”,体现进步,符合普通人对法理法情朴素的需求,彰显个人权利与时代精神。

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自然法认为,法律是发现的,不是发明的或制定的。换言之,法律应该是人们在交往与互动中进化出来的关于权利边界的最优解。

当然,民法典每一法条最终如何呈现,将是多种考量与多方博弈的结果。以权利与正义为尺度,打造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良法,是大家共同的愿景与追求。

(摘编自陈盛香《民法典,你的法典》,《江西日报》2020年7月9日)

材料三:

中国依然走在改革开放的路上。这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集合有1260条内容,涉及民众生活的诸多领域,可比肩德国的民法典。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法律的发展令人印象深刻。这部民法典不仅吸收了法律研究的成果,还融合了许多实践经验,并在制定过程中参考了42万中国人的100多万条建议和意见。贴近生活、贴近人民、贴近实际,法典的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保护个人信息和互联网虚拟财产的相关段落中,还体现在禁止高利贷和保护环境的条款里。备受习近平主席重视的“绿色原则”也首次被写进了民事法律。

与其他领域一样,中国在民事立法中运用了一个实际上很简单的成功秘诀,那就是:精确的观察力、常识、不同领域的不同声音、科学的专业知识以及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和建议。

有了民法典,中国也将与其他国家更加兼容,对外国投资者也更有吸引力。中国要实现最大限度的兼容,还要以灵活开放的态度面对未来的发展。所以,这部民法典不是终结。它将保持与时俱进,为今后的改革和发展留下空间。

当一些人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里逆潮流而动的时候,中国依然在开放向前。这部突破性的民法典说明,中国是值得信赖的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其兼容性与日俱增。

(摘编自尼尔斯·贝尔格曼(德国)《民法典与改革——中国的兼容性与日俱增》,《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2020年5月2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有民事活动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
B.按照一定的逻辑将数量庞大、毫无章法的民法规范和制度整合为一体,将为社会提供统一和谐的法律遵循。
C.民法典中人格权独立成编的创新之举弥补了传统大陆法系“重物轻人”的缺陷,所以对法治社会建设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
D.民法典的兼容性不仅体现在与其他国家民法典兼容上,更体现在新时期的中国面对未来、面对世界的开放态度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法典中“自甘风险”“自助免责”等系列规定,彰显了个人权利与时代精神,体现了对民情民意的关注和回应。
B.亚里士多德认为,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必定是良好的法律,是人们在交往与互动中进化出来的关于权利边界的最优解。
C.作为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涉及民众生活诸多领域,不仅吸收了法律研究成果,还融合了许多实践经验。
D.民法典虽然在世界立法领域有重要贡献,但在充满挑战的时代里,没有一部民法典可以保持永恒不变。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法律条款可能不会收进民法典的一项是(     
A.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他人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B.合同中涉及到的电子凭证或者实物凭证载明的时间即为供服务的时间。
C.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社会事务。
D.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4.民法典为什么能够成功制定?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概括。
5.如何理解“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睛里,每一个个人都是整个的国家”这句话?民法典草案制定中对此有哪些体现?
2021-03-13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稻田里的等待

周华诚

稻穗挺立,捏一捏其中的一颗两颗三颗,依然是轻飘柔软,里面空空如也。天气渐渐转凉,本该是稻子灌浆的时候了,再不灌浆,很可能意味着收成不佳。隔着一条田埂,邻家的杂交稻一丛丛的稻穗已经低下了头,清清爽爽,散开谷粒,显得低调又成熟。相比之下,我们的稻田就令人焦虑不已,像是没心没肺的浪荡少年。

周一那天,父亲说:我们的水稻不灌浆,稻穗不低头,我担心可能没有产量。

不灌浆,对稻子来说是一件严重的事情。好几亩稻田,如果都是空秕,这一年的汗水和心血都会白费。我想了半天,想不出什么言辞来宽慰父亲,只好说没关系,顺其自然吧,好好观察记录它的生长就可以了。收成的事,也急不来,能收多少是多少。

在种田这件事情上,我的经验是苍白的。我拿着稻子的照片,去请教水稻研究所的专家。专家说,问题不大——还没有到散粒的时候。

吃了一颗定心丸,我也这样安慰父亲。父亲说:那好,只能等了。

接下来,父亲每天都去田间察看,并用手机拍下照片发给我。到周三,父亲终于又忍不住了,问我:邻居家的杂交水稻已经垂下头,颗粒饱满,我把他们的谷粒掰开看了,浆水很多。我们的水稻还依然直立。开花的时间,我们的水稻比他们早两天,但我们的还没有浆……我担心,如同去年的黑糯稻。

去年我们试种了一点新品种的黑糯稻,不知是缺乏种植经验还是品种原因,灌浆不良,最后半亩田的水稻收割起来,只得了二十来斤稻谷。因是试种,面积不大,但说起来总归是不成功的例子,而汗水与辛劳的损失,就无从计算了。

周四清晨,父亲又去拍了照片,问我:你觉得有变化吗?

我看了十几分钟。虽然稀稀拉拉有几株稻穗已开始散粒低头,可大多数依旧故我,真的像青春期里,那些不知轻重的孩子,只会执拗地挺着脖子,恨不得给他一下子。

好像,还是差不多。我过了好一会儿,弱弱答道。

沉默好久,我觉得有必要再说些什么。今年的品种是我定的,我不能让父亲担心太多。我一字一句地斟酌:爸,您放宽心,我们静观其变吧。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风险和变化,或许是一种更大的收获。

这是我真实的想法,但对于父亲,能算得一种安慰吗?即便算得,这安慰也是空洞的。而且我还没有预计这对于父亲的信心是否有打击,一个种了一辈子田的农民,有什么会比自己田里没有收成更令人沮丧的呢?

和庄稼待久了,开始有点迷信,有时会祈祷,希望丰收,因为知道有一些力量,是人力所不及的。农人常常觉得无力,因他所面对的是自然,自然是神秘的,也是无法预料的。比如干旱、洪涝、虫害、病害以及其他农人眼里始料未及的状况,或许都会轮番出现。

我常常觉得,草木自有草木福,由它们去吧。种田种久了,人的狂妄的自信心是会低下来的。低下来,得听稻子的话,听天的话。

我记得幼时,多少次陪着父母一起,守在田埂上,守护涓涓细流流进自家田畈;也曾拿着脸盆,在小小一方池塘里舀水入渠,为久旱的稻田送去甘露;当然更不会忘记,农忙时节割稻和插秧,怎样地挥汗如雨,累到像一条只会伸出舌头喘气的中华田园犬。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劳作里,人变得敬畏。种田人常常不明白,这世上有些人的不可一世,是从哪里来的。

面对一块稻田,我和父亲都有变化。父亲慢慢理解我,知道我们期待的收成,其实不只是稻谷。劳作本身,即是收获。即使是一把空稻,对我来说,也意义非凡。我们每一次的尝试和创新,所需要承受的失败风险,不正是其应有之义吗?时间长了,种了一辈子水稻的父亲,终于慢慢学会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切。

会低头的水稻才有收成。我们离开城市回到水稻田,低下头,也是在用另一种眼光看待脚下的世界与生活。我们这一季的水稻品种,是沈博士研制的新品,一种长粒粳稻,与我们故乡历来种植的籼稻很不一样,首先生长时间就不一样——这也便是为什么一埂之隔的邻居家的水稻已经散粒结实,垂下头,而我们的水稻仍执拗直立——当然,我们是后来才知道这一点,因为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家的稻穗,终于也日渐低下头来;慢慢地显出成熟与内敛。

秋天快到了,我们就在这样的时光里,耐心等待稻子成熟。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稻田里的等待”一方面表示农人等待水稻灌浆、成熟;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在等待水稻成熟的过程中,人也变得沉稳、成熟,而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B.文中到试种黑糯稻“总归是不成功的例子”,一方面说明此事给父亲造成了一些心理阴影,另一方面也照应了后文对“风险”的人生感悟。
C.农人在长期的劳作中,在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会慢慢明白有些事情是人力所不及的,因而狂妄的自信心会低下来,会懂得敬畏。
D.从去年试种“黑糯稻”到今年试种“长粒粳稻”都失败来看,“在种田这件事情上,我的经验是苍白的”,只是喜欢尝试而已。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没心没肺的浪荡少年”“不知轻重的孩子”比喻没有灌浆的水稻,可见对水稻“爱恨交加”的复杂心情,如同父母看待子女。
B.“会低头的水稻才有收成”一句运用了比拟修辞,而且语带双关,表面是写水稻,实际也暗示了做人的道理,内涵丰富。
C.“累到像一条只会伸出舌头喘气的中华田园犬”一句,把辛苦劳作的农人比作中华田园犬,有对只会埋头种地的农人的讽刺之意。
D.文章夹叙夹议,叙述条理清晰,顺叙之中有插叙、有补叙,事情前因后果叙述分明;议论紧扣叙述,叙事中说理,水到渠成,自然而不做作。
8.面对“开花早”却“不灌浆”的水稻,父亲的心情变化经历了哪些过程?请结合文本分析概括。
9.文章结尾简短,但意蕴丰厚,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2021-03-13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偕予来者,学使陈公之子伯思、仲思。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刘大櫆《游三游洞记》,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
B.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
C.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
D.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舆,本义是车箱,后泛指车,文中的“舆”与“假舆马者”中的“舆”都指车。
B.床,古代一种可坐可卧的家具,与我们现在所言的只做卧具的“床”显然不同。
C.乐天,白居易的字,古人出生后即由父母起名取字,也有的是成年后自己取字。
D.穷,在文中是穷尽之意,与古人所言“诗穷而后工”一句中的“穷”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游洞地处偏狭。作者陆行二十里后,舍舆换舟,舟行数里,又舍舟登陆,顺着狭窄小路登至山巅,又坠绳而下,经一番波折方得见三游洞。
B.三游洞声响独特。三游洞“三室”结构,洞中之石,扣之,声如钟;地上之石,撞之,声如鼓;人在洞内放歌,声音轰响;深溪则水声泠然。
C.三游洞因人得名。三游洞因白居易及其弟白知退和友人元微之三人曾于此共游而得名,后欧阳永叔和黄鲁直亦相继到此游览,且都留下诗文。
D.三游洞带来遐思。作者因游洞而将自己与白居易等人做对比,感慨自己虽涉险来却不能留名,与鸟虫无异;同时由人及洞,感慨洞之际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2)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
14.作者认为三游洞的“幸”与“不幸”分别是什么?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②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颈联一“藏”字运用拟人手法,包含了雪大、路艰、人稀多种意蕴。
B.诗人以雪藏行径、风透卧衣的描写暗示邹明府前程艰难、仕途终结。
C.尾联写诗人想象邹明府到达灵武之后的生活场景,与前文形成照应。
D.全诗语言质朴,没有一句正面描写,却塑造了一个高洁的清官形象。
16.诗中哪些地方能够看出邹明府为官清廉、两袖清风的高洁品格?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1-03-13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