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1届江西省萍乡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江西 高三 二模 2021-05-15 6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河南卫视春晚上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成功出圈、惊艳四方,一时间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

此次《唐宫夜宴》搬上辛丑牛年河南春晚可谓意义不凡,不仅令亿万观众为之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把国人印象中的传统文化在台上给“舞”活了。从而展示出一幅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文化画卷。无论是舞蹈人物的服饰、表情、妆容、色彩以及手中乐器,还是作品的创意、内涵展示及启迪意义,均以新颖的艺术表现方式,完成了古老的艺术在当前社会的时尚化、年轻态展现,恰似将历史课本艺术化呈现在银屏上。舞蹈本身除表现了赴夜宴宫女嬉笑打闹、梳妆打扮和扑蝶戏水的灵动机巧,以及盛唐宫廷夜宴的厚重瑰丽之外,更以簪花仕女图和千里江山图为背景大大提升了作品本身的庄严与大气。

一段时期以来,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日渐式微,如此突然峰回路转、接二连三地破圈而出,既让人为之惊叹、更令人振奋和欣慰。很大程度上,舞蹈《唐宫夜宴》的爆红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必然。近年来,从央视的诸如《中国诗词大会》到《经典咏流传》,从让国宝回家的《国家宝藏》到《典籍里的中国》,诗词、文物、典籍……无一不是将优秀传统文化照进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同时以现代科技之新意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当前,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打造的文艺节目已成为一种时尚,需要指出的是,形式上的新颖、赶潮和内容上的传统、厚重向来并不矛盾,尤其在文化多样化的今天,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以更理想的荧幕呈现实现了“1+1>2”的综合效应。“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这是自北京文艺座谈会以来我国文艺创作的大趋势——力求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锻造现代文艺的精彩所在。

中华文化的根脉自古以来熔铸于每一位华夏子孙的血脉之中,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不仅应和了当代国人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更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之花开在当代中国文化土壤的高光时刻。尤其在这“提笔忘字”的时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足以让国人在欣赏经典的同时忆起传统之美、拾起传统之味。故而,让优秀传统文化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年青一代的内心深处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确实接地气、浸透灵魂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是靠奇装异服的表面浮华“装”出来的,而是借上下五千年的日积月累和现代科技“身临其境”的再现,以时尚感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当代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破浪出圈。正如辛丑牛年河南春晚总导演陈雷认为的,“我们希望通过春晚这种形式,让年轻人重新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甚至将民族文化融入到他们的生活、情感和行为里去。”

(张凡《以时尚之美让传统文化破浪出圈》,有删改)

1.下列对《唐宫夜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在舞台上将国人印象中的传统文化“舞”活了,是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日渐式微之时突然峰回路转的重要标志。
B.它在节目形式和内容上多方面完成了古老艺术在当前社会的时尚化、年轻态展现,成功地以时尚之美让传统文化破浪出圈。
C.它以簪花仕女图和千里江山图为背景来衬托赴夜宴宫女的灵动机巧和盛唐宫廷夜宴的厚重瑰丽,大大提升了作品的庄严与大气。
D.它的爆红是有原因的,它以新颖的艺术表现方式,实现了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取得“1+1>2”的综合效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从河南卫!祝的《唐宫夜宴》切入,再由点到面,指出《唐宫夜宴》的出圈不是个案,而是一种文化现象,有其必然性。
B.第五段指出,传统文化破浪出圈应和了当代国人的审美需求,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年青人心中扎根繁茂,具有现实意义。
C.文中引用河南春晚总导演陈雷的话,强调了要以时尚感强的当代方式来让年轻人热爱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D.文章采用层层递进的结构方式,先引出话题,点明意义,再分析原因,提出方法,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现代科技之新意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正体现了我国目前文艺创作的大趋势。
B.如果形式上的新颖、赶潮和内容上的传统、厚重相矛盾,传统文化破浪出圈就难以实现。
C.优质的文化类节目备受大家的追捧,就是因为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了当代人的日常生活。
D.中华文化的根脉自古以来熔铸于华夏子孙的血脉之中,需要年轻人去热爱、礼敬并传承。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3月14日,近十年最强沙尘暴来袭,此次沙尘天气从西到东共影响了中国北方12个省市,经卫星影像和地面监测信息综合评估,本次沙尘起源于蒙古国西南部,随后随气流向南移动,于14日傍晚在蒙古国与内蒙古中西部交界处进入中国境内。

蒙古国由于气候变化和过度放牧、矿产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的影响,约80%的土地正在遭受着各种程度的荒漠化问题,荒漠化灾害风险依然非常大。然而,蒙古国的经济规模小,技术相对落后,对荒漠化的治理能力较弱。长期以来,我国对本国范围内的荒漠治理与沙尘暴起源等方面的研究较多,也基本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防沙治沙体系,但由于国界的限制,对蒙古国荒漠化问题的了解和认识相对较少,缺乏对两国的荒漠化与沙尘基防控方面的系统性科学研究。

(摘自《防沙治沙“没能挡住10年最强沙尘暴”?》)

材料二: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今后我国防沙治沙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战略作出了明确规定。《决定》指出,到2020年,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沙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到本世纪中叶,全国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

早在1979年,我国就启动了“三北防护林工程”,有效改善了北方沙区的生态环境,但也要看到,成果背后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过去10多年来,北方很多地区的人工林出现了大面积死亡问题,比如2013年至2014年,河北张家口坝上曾出现上百万亩防护林濒临衰死,其主要原因就是缺水。

在防沙治沙过程中,必须重点考虑水资源承载问题,不考虑水资源承载力而随意造林必然会导致防护林的衰退死亡问题。对此,我们需要努力做到“以水定绿”,协调造林与耗水的关系。在东部沙地与林草交错带地区,要施法自然,营造“疏林草原”式生态系统,平衡生态与水的关系,以更好地维持治沙、生态服务与生态稳定的关系。

(摘自《沙尘暴“卷土再来”。科学治沙任重道远》)

材料三:

数据说明:

1仅统计企业名、产品、经营范围为“治沙”的企业、存续企业;2统计时间:2021/3/6;3.以上数据来源:企查查。

材料四:

在陕西省榆林市长城一线以北,曾经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的毛乌素沙漠,经过几代治沙人的努力,近70年的坚守,榆林以每年1.62%的逆转黄沙速度,种出了一个面积约为海南省的沙漠绿洲,是世界第一个被人为“消灭”的沙漠,中国发挥了治沙示范的作用,无论是国家立项的“三北防护林”,还是马云的“蚂蚁森林”都是为地球生态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随着沙漠的有效治理,中国也催生出许多治沙、种树、种草的技术,比如草方格沙障,这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方法,用铁锹之类的东西将麦草、芦苇和麦草等材料插到沙层下约为15厘米的位置,使两端翘起并形成方格状的挡风墙。它可以有效地减少黄沙的流失,使有方格的地区有效地保持水分。此外,我国还研制出了一台“治沙神器”,——多功能立体固沙车,通过机械形成草方格固沙,每天可铺设草方格四十八亩,由中国自主研发,并拥有十一项专利。重庆交通大学易志坚教授及其团队发明了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他们经过7年的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了一种让沙漠变为土壤的黏合剂,可以说有“点沙成土”的效果。易教授就是通过这种黏合剂将沙子重新“粘”起来,这样就可以变黄沙为土壤了。据报道,这种黑科技已经运用到内蒙古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25亩试验地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摘自《新的中国奇迹!中国治沙技术世界领先,引外国羡慕不已》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蒙古国约80%的土地正遭受各种程度的荒谟化问题。
B.《决定》指出,到本世纪中叶,全国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沙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C.从2010年到2020年,我国治沙相关企业注册量虽有起伏变化但总体呈现递增态势。
D.我国自主研发的“治沙神器”——多功能立体固沙车的治理举措是机械铺设草方格。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古国荒漠化治理能力之所以较弱,是因为其经济规模小以及治沙技术相对落后。
B.水资源不足是造成我国北方很多地区人工林在过去十多年里出现大面积死亡的主因。
C.2010-2020年,治沙企业注册量同比增幅最小的是2018年,降幅最大的是2020年。
D.无论是“三北防护林”还是“蚂蚁森林”,都是我国在治沙领域发挥了示范作用的工程。
6.我国在防沙治沙领域发挥了示范性作用,请根据材料内容,为我国进一步治理沙尘暴提出合理建议。
2021-05-05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江西省萍乡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妙味的宣纸

戴鹏

很难想象,从未接触过的宣纸,竟能如此牵动我的情思。

皖南山水间,秋色迷离中,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那泓水边,我结识了宣纸。于是,我进入她的世界,她融汇于我的梦中。

一袭蓝底白花,两袖乌溪清芬。披着江南的和风,甩着楚女的纤手,斜挂吴越印记的斗篷,她从盛唐的皖山徽水、丹霞薄暮中款款走来,如自身般轻盈飘逸……不是我非要把她想象成什么,而是想起宣纸,脑际就闪现这个画面。

在青弋江畔、乌溪水边,小岭檀林、沙土稻田,我试图捕捉她的身影,寻觅她的踪迹,素描她的容颜,理清“她和他”的关系,把故事还原到那过往的历史时空。

其实,我所追寻的答案已经明了。她的出现,为中国书画承载起独一无二的齐天书案,为中国狂草书法、泼墨山水铺排开绝无仅有的无际画廊,宣纸是为中国书画而生。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汪洋恣肆,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的独步辉煌。她们双双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宣纸和中国书画,自然天成,生死绝配!

宣纸因其独特禀赋,成为古往今来中国书画家们的最爱。你看,铺开宣纸,勾勒、上墨、补笔;点色、墨破色或者色破墨……不大功夫,一幅典型的山水画便在国画大师的案头山隐水动,云行鸟藏。其中的墨分五色,洇随意至,虚实浓淡,氤氲自生,实在妙不可言。

再打量宣纸本身,从她出生、成长、成名、走红,每一个节点都显现浓淡相宜的典雅,每一个转身都迸发无色无艳的华丽,掩饰不住一种质朴的美,绵柔的韧,清越的秀,成熟的韵,内敛的慧,持守的醇!难怪郭沫若对她不吝褒词:“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作,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他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国画大师刘海粟更是赞誉有加:“纸寿千年,墨韵万变。”能入泰斗大师的法眼,能启风流文豪的金口,宣纸的奇妙可见一斑。

要说宣纸的妙味,显然是沾了黄山、九华山的秀气,得了巢湖、太平湖的灵气,泾县宣纸一出生就美妙可人,不同凡响。虽然诞生在遥远唐代,成长于偏僻泾县,经历了上千年岁月,但对于独占天时地利、绝活秘笈的宣纸来说,依然花信尚存,青春不衰。地理地质、纬度湿度的恰到好处,使泾县乌溪当地的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纤维柔韧绵密,质地纯正,远远优于他地。这恰恰是宣纸必需的、独特的制浆材料。而当地的两股山泉——一股偏碱、一股偏酸,为宣纸制浆时需要偏碱、捞纸时依赖弱酸的用水要求提供了恰到好处的保障。移作他地,无此水源,换在他乡,无此便当。事情就这么奇妙!

那天,在乌溪秋染多彩的山中,几座白雪皑皑的山岭突然撞入眼帘,犹如钻石镶嵌于翡翠斑斓之中,异常亮丽,格外醒目。行至近前才弄明白,这是宣纸的燎皮、燎草摊晒基地之一。

宣纸要破蛹成蝶,需历时一年半,共有几十道工序。这是对原料青檀树皮、沙田稻草的选捡,然后在摊晒基地至少一年的翻覆,经风吹日晒、雨淋雪冻的自然漂白后。再行蒸肃、碓捣、切碎、踩洗、过滤、打浆、搅拌。之后,再经过工人用帘床、纸帘节奏适度的捞滤,悉心呵护的烤晒,剪裁果决的修边,缜密细致的封包,宣纸才脱蛹而出。飞向书案。

这情景很可能就开始于那久远的过去。那时坊东置坊,供奉蔡伦;开坑立槽,祭祀孔丹。匠人制纸,宛若祭拜神明,诚惶诚恐;犹如敬立图腾,饱含虔诚。每一工序都认真执着,尽心竭力。

在宣纸工坊,我看到,师傅们捞纸的步幅,抬腿投足,进退有据,难少半跬;晒纸的姿势,舒展洒脱,错落有致,不多一刷。这应该就是宣纸工人工匠精神的传承、宣纸业者百年老店的传统延续吧。匠人之于宣纸,犹如德人制车、瑞人造表、仁怀酿酒、宜兴烧陶,循规蹈矩,精益求精,不敢有丝毫懈怠,半点偷工。于是有了宣纸传至当今,一直不改质朴的脾性,稳固的品质。

在晒纸车间,我对一位光着脊梁、穿着工裤的刷纸工人说:“小伙子,你知道吗?你是在用你这把刷子打磨人类的瑰宝,在用你的劳动为书画艺术作贡献,用你的汗水书写文化的历史。”

他用臂腕杠了杠额头的汗珠,笑了笑:“哪有那么高的境界!我只知道咱得造好每一张宣纸,不能让传统手艺丢了,要对得起那些写字儿画画儿的。”也许,这位身材瘦朗、技术娴熟的刷纸师傅,无意间道出了宣纸别样的妙味:

人与纸、纸与史之间的微妙关系,精彩互动。

(原载《人民日报》2017年1月7日)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3自然段划线句,描摹了一幅设想中的唯美画面,意在表现宣纸能唤起人们清丽雅洁、轻盈飘逸的美好想象。
B.郭沫若、刘海粟对宣纸的褒赞之词,都肯定了宣纸的文化价值和对中国书画艺术不可或缺的意义。
C.这篇文化散文介绍了宣纸的文化价值、特征、产地自然条件、制作工艺及工人对工匠精神的传承,字内行间体现出文化自信。
D.文章融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为一体,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语言清新质朴、含蓄隽永,富于抒情性。
8.宣纸有哪些“妙味”?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9.文章末尾说“人与纸、纸与史之间的微妙关系,精彩互动”,结合全文对这个句子的内涵和作用试作探究。
2021-05-05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江西省萍乡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而的文言义。完成下面小题。

刘晏,字士安,曹州南华人。永王璘署晏右职,固辞。移书房琯,论封建与古异,“今诸王出深宫,一旦望桓、文功,不可致。”诏拜度支郎中,兼侍御史,领江淮租庸事。晏至吴郡而璘反,乃与采访使李希言谋拒之。后王败,欲转略州县,闻晏有备,遂自晋陵西走。代宗立,俄进御史大夫,领租庸、盐铁、常平使。时大兵后,京师米斗千钱,禁膳不兼时,甸农挼穗以输。晏乃自按行,浮淮、泗,达于汴,入于河。凡所经历,必究利病之由。后移书于宰相元载,载方内擅朝权,既得书,即尽以漕事委晏,故晏得尽其才。岁输始至,天子大悦,遣卫士以鼓吹迓东渭桥,驰使劳之,凡岁致四十万斛,自是关中虽水旱,物不翔贵矣。又知吏部三铨事推处最殿分明上下皆款服元载得罪诏晏鞫之晏畏载党盛不敢独讯更敕李涵等五人与晏杂治。常衮执政,时经费不充,停天下摄官,独租庸得补署,积数百人,皆新进锐敏,尽当时之选,虽权贵干请,欲假职仕者,晏厚以禀入奉之,然未尝使亲事,是以人人劝职。李灵耀反,河南节帅或不奉法,州县虽益减,晏以羡余相补,人不加赋,所入仍旧,议者称其能。凡所任使,多收后进有干能者。及其总领,趋利者化之,遂以成民。晏理家以俭约称,而重交敦旧,颇以财货遗天下名土,故人多称之。及杨炎执政,衔宿怒,炎必欲傅其罪,知庾准与晏素憾,乃擢为荆南节度使。以伺晏动静。准乃奏晏与朱泚书祈救解,言多怨望,炎又证成其事,上以为然。是月庚午,晏已受诛,使回奏报,诬晏以忠州谋叛。炎命簿录其家,唯杂书两乘,米麦数斛,人服其廉。

(选自《旧唐书·刘晏传》,有改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知吏部三铨事/推处最殿分明/上下皆款服/元载得罪/诏晏鞫之/晏畏载党盛/不敢独讯/更敕李涵等五人与晏杂治
B.又知吏部三铨事/推处最殿/分明上下皆款服/元载得罪诏/晏鞫之/晏畏载党盛/不敢独讯/更敕李涵等五人与晏杂治
C.又知吏部三铨事/推处最殿/分明上下皆款服/元载得罪/诏晏鞫之/晏畏载党/盛不敢独讯/更敕李涵等五人与晏杂治
D.又知吏部三铨事/推处最殿分明/上下皆款服/元载得罪诏/晏鞫之/晏畏载党/盛不敢独讯/更敕李涵等五人与晏杂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租庸:唐代赋税的重要内容。男丁每年向国家纳粟二石,称租;每年服征役二十天,闰年加二日,或纳绢、布代替,称庸。
B.御史大夫:古代官名。秦朝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唐时,御史大夫专掌监察执法。
C.鼓吹:既指古代的依仗乐队,又指古代的一种合奏乐,用鼓、箫、笳等乐器一起演奏。仅天子在征战杀伐时使用。
D.庚午:干支中的一个名称。干支最早用于纪日,后扩展至纪年,现在农历中仍用干支来纪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晏心有定见,忠于职守。刘晏拒绝了永王李璘的任命,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诸侯王很难建立称霸天下的伟业,后永王李璘造反,刘晏和李希言一道商议对策并积极防彻。
B.刘晏为人勤勉,深受倚重。代宗登基后,因水旱原因,京城粮储不足,刘晏亲自视察淮河、泗水、汴河和黄河的水运,当面向宰相元载汇报并取得信任,后来全面主持京城漕运事务。
C.刘晏施政有方,重用人才。常衮执政时,财政紧张,刘晏录用优秀人才来管理租庸而拒绝权贵请托;李灵耀造反,河南州县赋税紧张,刘晏取有余补不足,并常任用年轻才俊。
D.刘晏友善慷慨,持身清廉。刘晏治家俭朴节约,重视友情,经常赠送财物给天下名士;刘晏死后,杨炎命令登记刘晏家产,仅有两车杂书、几斛米麦,众人都很是佩服。
13.把文中而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驰使劳之,凡岁致四十万斛,自是关中虽水旱,物不翔贵矣。
(2)炎必欲傅其罪,知庾准与晏素憾,乃擢为荆南节度使。以伺晏动静。
2021-05-05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江西省萍乡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即事

杜甫

天畔群山孤草亭,江中风浪雨冥冥。

一双白鱼不受钓,三寸黄甘①犹自青。

多病马卿②无日起,穷途阮籍几时醒。

未闻细柳③散金甲,肠断秦川流浊泾。


[注]①黄甘:黄柑,可食川。②马卿:汉司马相如字长卿,后人遂称之为马卿,体弱多病,备受汉武帝器重,后任中郎将,持节出使。③细柳:细柳营,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兵之处,周亚夫治军有方,军纪严明。
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了群山孤亭、江风冥雨的景象,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暗示着诗人客居孤独悲凉的心境。
B.颔联紧承首联,“白鱼”承“江”,“黄甘”承“山”,鱼不受钓,黄计犹青,蕴含着诗人对艰难生活的感慨。
C.第五句借用汉代司马相如的典故,表达了诗人长期抱病的愁闷心情和对健康起居的追切愿望。
D.第七句道出了作者身处动荡之地而朝廷不曾派兵平定内乱的失望心理,也委婉表达了对当朝统治者的不满。
15.杜诗以技法老到,感情沉郁而著称,请结合本诗的尾句予以分析。
2021-05-11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江西省萍乡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