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现代 > 魏巍(1920-2008)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76 题号:1009258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部队终于在早六点前赶到了泸定桥。这时风也停了,雨也住了。东方正涌上一轮红玫瑰般的旭日。战士们纷纷骂道:“这老天就是同我们作对,我们走到了,它也不下了。”

……

下午四时整,王开湘发出了攻击信号。热血沸腾的冲锋号声响起来,接着轻重机枪和各种不同的音调像刮风一般地扫向对岸。两侧的部队也情不自禁地喊起了冲杀声,一时竟显得山摇地动,震人心魂。

在这同时,突击队大步走上来了。连长廖大珠个子虽小,这时却显得十分英挺果决。他回头扫了一眼他的队员,低而有力地喊了一声:“上!”接着就攀着作为栏杆的粗大的铁索。由于圆滚滚的铁索不稳定,他身子趔趄了一下,随即又站稳了。接着一个十六七岁的苗族小鬼,随着廖大珠跟上去了。如果人们没有忘记,他就是在扎西茅屋里朱总司令亲自扩大来的小鬼扬各。其余的人,有的学着连长的样子,抓着另一边的铁索攀缘前进,有的就伏下身子来,骑着两根光溜溜的铁索,两只手抓着向前移动。敌人的子弹从对面噼噼啪啪地扫过来了,在铁索上不时闪出耀眼的火花。人们显然顾不上它了,比起子弹,摄人心魂的倒是下面震耳欲聋的激流。

杨成武直直地望着攀缘铁索向前移动的人们,一颗心只是随着那些战士在颤动的铁索上浮沉。不管哪个人在铁索上打个趔趄,或是铁索抖动一下,他的心就一阵发紧。落在最后面的那个战士似乎爬得十分吃力,爬出几步就爬不动了,不时望着下面的激流,脸色变得蜡黄。杨成武忽然想起,他是去年五次反“围剿”时入伍的。他家分了田地,还娶了一个漂亮的妻子,日子过得很不错。后来激于保卫苏维埃政权的热忱,他还是来了。部队临离开苏区那天,他的妻子来看望他,他不巧外出。等到第二天部队出发了,他才同妻子见了一面。长征以来,他不断地问政委:“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江西根据地呢?”……就是这样一个战士,他落到最后面去了。

正在这时,只听桥头上有人惊喊了一声:“有人掉下去了!”

“沉着一点!”只听远远传来一声威严的叫喊,这是廖大珠的声音。廖大珠一手紧紧抓着铁索在荡来荡去。队伍稳定住了,错错落落地继续在铁索上向前移动。

杨成武望望那个爬在最后的战士,已经不见了,想来刚才正是他落下了滚滚的波涛。杨成武望望爬在最前面的,是一个面孔黝黑而又颇为秀丽的青年。他是江西广昌人。在敌人进入广昌时,他的全家都被杀害,只剩下一个出了门的姐姐。他曾经探了一次家,回来后一连哭了几天。现在他像大蜥蜴一样爬得相当迅速,高高地昂起头颅,究竟是故意不看那轰鸣的流水以减少恐惧呢,还是蔑视死亡?

杨成武看到,在所有的人中,最轻松的,恐怕要算那个带点野味的扬各。可能是他那山野生活磨炼出的大胆,也可能是对于生死完全置之度外,他在铁索上竟像猴子般地灵活轻松,甚至还把连长腰上没有插好的什么东西整理了一下,态度和动作都显得相当从容。

“好,好,到底爬过去了!”王开湘掏出手绢擦了擦额头,手绢上全是汗水。杨成武刚松了一口气,忽然周围有人惊呼起来:“起火了!起火了!”

杨成武定睛一望,果然对岸桥头冒起一股浓烟,腾起了橘红色的火苗,转瞬间火焰飞腾,愈烧愈大。这是敌人把桥头上的什么东西点起来了。这突然发生的情况,使刚刚接近桥头的廖大珠他们大感意外,远远看见他们犹豫了,正在铁索上爬行的人们停住了。这时,杨成武高高地挥着驳壳枪,以他那年轻的尖亮的声音喊道:“同志们!这是胜利的关头呀!犹豫不得呀!冲过去!冲过去!冲过去就是胜利!……”

桥头上的人们也跟着大声喊道:“廖大珠!不要慌,冲过去!!!”

接近桥头的人们镇定了。廖大珠回过头,向后面喊了一句什么,接着从背上抽出大刀,在阳光里闪了一下,第一个扑到烟火中去了。当他的身影再度从烟火中出现的时候,只见他一挥手,一顶冒着火苗的帽子就落到大渡河中去了。其他人也纷纷跃到火里,不一刻桥头周围就响起了一阵滚雷似的手榴弹爆炸声。

随着突击队的进展,三连很快将收集来的板子铺到了桥头。杨成武随即带领第二梯队冲上去了。廖大珠他们,刚才在桥头所受的惊恐、不安,这时化作一团无名怒火,抡起大刀砍杀起来。贴近桥头就是一条古老而破旧的市街,双方就在这条小街上厮杀起来。敌人见他们人少,正在举行全力反扑时,杨成武率领的第二梯队赶到了,又经过一阵激战,终于将守敌大部歼灭,残敌弃城向北逃窜。

当追击敌人的枪声在晚风里最后飘失的时候,东方升起一轮明月,静静地照着泸定桥。

这桥虽然还是寒光闪闪,但看去却像是软软下垂的吊床,不再令人惧怕。

(节选自魏巍《《地球的红飘带》》)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选文中,作者以诗人的激情和历史学家的严肃精神,真实而艺术地再现了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真实情景。
B.作者着力刻画了攀爬铁索的勇士,除了描写战士的勇敢与无畏精神外,也描写了个别害怕并牺牲的战士,这样写更真实可信。
C.题目“《地球的红飘带》”中,“红飘带”寓意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的足迹和烈士的鲜血,长征是地球上一次英勇、悲壮的行军。
D.小说语言严谨雅驯,大量运用短促的语言来表现紧张气氛,表现人物个性及心理活动。以叙述为主,用语简洁准确,好读畅快。
2.作品在描写人物时采用了现实与回忆交错的方式,这种表现方式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分析小说开头和结尾两处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19-20高三下·湖北武汉·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5]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夜   

魏巍

雪夜。在前方,也有动听的锣鼓声。

现在周仆正坐在知琴里的一个茅屋里,守着他那盏旧马灯,动情地听着远远近近的锣鼓声。这是各连的战士们,正在赶排节目,准备明天的庆功大会。几天以前,各兄弟军已经隐蔽地突然地迫近了“三八线”。一场新的搏战就要开始了。

二次战役结束以来的十多天里,周仆虽然忙碌,却特别愉快。整个师穿插成功,受到了志愿军司令部的通报表扬。本团虽然因为陆希荣的事件受到批评(陆希荣受到留党察看、降职到第六连担任连长的处分),但整个成绩是肯定的。红三连的事迹轰动了全师全军,整个部队充满着喜悦和欢腾。

周仆正在准备明天庆功大会的讲话,电话铃叮叮地响起来。

他拿起耳机,是师长的声音。

师长是询问派出的侦察组回来了没有。“千万不能大意。”师长说,“如果回不来,要再派一个侦察组去。这件事关系到全军的行动。”

周仆连声答应:“现在雪下得很大,我量了一下,已经有一尺深了。我估计咱们最担心的事情,可能没有问题。”

“靠估计不行!”对方纠正道,“我刚才也到外面走了一下,雪是不小,但是风并不大。现在风比雪重要。能够厉厉害害地刮上半夜才好。”

“请首长放心吧,”周仆说,“如果两个小时内他们回不来,我马上再派一个组去。”

说完,他挂上了耳机。

周仆原来的构思被打断了。他的心飞到了几十里外白茫茫的临津江畔。现在离新的战役发起只有两天时间,而这条江水还没有完全封冻。据报告,昨晚,江的两岸倒是结冰了,但江心仍激流翻滚。这正是全军上下所一致关心焦虑的问题。

两个小时以后,响起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

二营教导员李芳亭报告说:陆希荣在查哨时被特务打伤,倒在雪地里。

周仆立刻打电话,命令团保卫股长前去搜查。

过了一段时间,电话铃又急促地响起来。保卫股长请求周仆最好能够亲临现场。

周仆匆匆沿着山径向靠近沟口的一簇人家走去。夜色被雪光照得相当明亮,但是雪很深,山径完全被大雪掩盖住了,没有走出几步,雪就灌到靴筒里。大雪仍在继续飘落,大朵大朵的雪片不断地飞到脸颊上。

周仆赶到二营六连的驻地,陆希荣已经被抬到屋子里去了。大门口站着一簇人正在嘁嘁喳喳地低声议论。

“特务捉住了没有?”周仆赶到跟前忙问。

“捉个鬼吧!”那个低矮粗胖的保卫股长冷笑了一声,“这是自伤。”

“自伤?”周仆一惊,“确实吗?有根据吗?”

“这种事别想瞒我。”保卫股长摸摸他的少白头,又冷笑了一声,“你去看看,连伤口都是黑的。”

“的确是自伤。”医生也说。

“要搞确实。”周仆说,“这种事可不能马虎。”

“这还有什么不确实的?”保卫股长说,“他还事先伪造了特务的脚印,结果一直是他老先生自己的脚印。……这个怕死鬼还真是煞费心机哪!”

周仆怒火上升,推开院门,大步闯到屋子里。

陆希荣长长的身子蜷曲在地上,正在大声小声地呻吟。一看政委进来,哼得更起劲了。

“政委呀,政委呀,”他带着哭腔喊,“我这个人怎么这样倒霉呀!……眼看新的战役要打响了,我下定决心洗刷自己的错误,没想到狗特务一枪就把我扣倒在雪地上了!”

周仆弯下腰往他的裤腿一看,果然腿肚子上黑乌乌的一片。

“我,我真倒霉呀,政委,”他还在喊,“我真想不到呀!”

“你真不觉得可耻!”

周仆厉声地说,把门一关,就走了出去。

“把他马上送卫生队!”他吩咐人们,“处分问题以后另外讨论。”

周仆叹了口气,若有所思地说:

“看起来还是估计不足,想不到他会走这一步。”

“这也难怪。”李芳亭说,“他感到他追求的一切都破灭了。前几天,他降了职来到六连,我就赶快跑去跟他做工作,他反而说:‘老李,你别再给我上政治课了,我一切都完了。你们都是前程远大的人,你们就好好干吧!’……瞧,这是什么话!”

周仆点点头说:

“确实,这是一个个人主义者的毁灭!”

周仆回身向团部走,胸脯里像塞了一团脏东西似的恶心和难受。

走了不远,忽听前面路边有人唤他。是侦察班长老牛的声音。周仆大步赶过去,见雪地里站着三个人,浑身上下都是雪,像三尊白皑皑的石膏像一般。

“你们可回来啦!”周仆抢上去同他们握手。一只只大手,全冻得像冰棍似的。

“没问题啦,政委,没问题啦!”老牛兴奋地说。

“江心也封冻啦?”

“都冻住了!”

“冻得结实不结实啊?”

“结实极了!”老牛说,“我们在冰上爬到江心,生怕冰薄,后来我们站起来,跺了好几十脚也没事儿。正在这时候,哧地一声来了一发炮弹,在附近爆炸了。我走过去一看,冰窟窿呼呼地朝外冒水,伸手往下一摸,冰层足有半尺来厚,当时真想背一块来给首长看!”

周仆高兴得哈哈大笑,从内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热爱,他真想用双手抱着来亲亲这些可爱的战士们。

“你们到南岸去了没有?”周仆又问。

“上啦,上啦。”老牛说。

“好好,”周仆又亲热地握握他们的手,“你们赶快吃饭休息去吧!”

周仆心中十分愉快,迈开快步向团部走去。敌人的夜航机在云层里时远时近地嗡嗡着,丢着照明弹。在照明弹的亮光里,可以看到大朵大朵的雪片,好像万万千千只白蝴蝶,得意扬扬地翩跹飞舞。各个连队赶排节目的锣鼓声,也显得更加起劲,更加动听了。

(节选自《东方》,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仆与师长在电话中的对话,突出了两人的务实作风,也体现出师长对周仆不信任。
B.周仆“叹了口气”“若有所思”,表明了周仆认为前几天对陆希荣的降职处罚不太妥当。
C.周仆回团部时“恶心”“难受”,是陆希荣在新战役打响前被特务击伤而让他心情沉重。
D.周仆两次与侦察组的战士握手,既是被他们的精神感动,也是对他们的欣赏与赞许。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节选部分善于用自然环境来烘托人物,如结尾写大朵的雪片,好像白蝴蝶得意扬扬地翩跹飞舞.烘托了人物愉快的心情。
B.小说的语言描写既刻画人物,如保卫股长的语言表现了他对陆希荣的厌恶;也推动情节发展,如周仆与师长在电话中的对话。
C.“浑身上下都是雪,像三尊白皑皑的石膏像一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侦察组战士在恶劣环境中不辱使命的精神。
D.小说节选部分讲了雪夜发生的几件事,其中的人物形象交相辉映,不仅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突出,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
3.小说节选部分数次写到“锣鼓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明。
4.魏巍善于塑造群体英雄形象,本小说塑造了侦察组成员感人的群体形象,他们身上有哪些令人动容的精神?小说又是如何表现这些精神的?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探究。
2022-07-06更新 | 14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待月儿圆时

魏 巍

当凤凰堡的贫农们,在古老的土地上探索一条新路时,朝鲜战场正酝酿着一个震动世界的战役。

经过第一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站定脚跟,清川江以北的朝鲜人民在陆续返回自己的家园。为了巩固与发展胜利,在长江南岸组成的志愿军部队继续渡江入朝。这些南国的儿女们,穿着只适合于他们故乡的薄薄的棉衣,戴着大檐帽,正顶着棉花桃一般大的雪片,向东线急进。西线也调整了部署。第五军由博川调到西部战线的左翼——德川、宁远地区。现在郭祥所在的这个团,正同李承晚的第八师对抗在德川以南。在这个阵地上,他们连续进行了几天的战斗。

这里有一座苍鹰岭,是附近的制高点,敌我反复争夺数次,终于被我军夺取到手。郭祥满心高兴,准备给敌人一个重重的打击。谁知道第二天早晨,敌人攻上来,只打了个把小时,就传来了撤下苍鹰岭的命令。郭祥满心眼的不舒服,不知发生了什么变故。

下午,占领苍鹰岭的敌人,继续向我军进攻。这次抗击的时间稍微长了一点,就又接到命令,让撤退了。

郭祥暗暗想,要好好地掌握掌握上级的意图,第二天,敌人进攻时,郭祥这个连打得噼噼啪啪、稀稀拉拉的,敌人虽然占领了阵地,但是不前进了。

时间不长,团里来了电话,传过来团长严厉的声音:

今天晚上,你把阵地给我夺回来!

这天晚上,郭祥的连队打得很猛,一个反击就把上午失去的阵地夺回来了。第三天早晨,敌人继续前进。郭祥正在周密地组织火力,准备硬顶,团长又来了电话,质问道:打硬仗你倒是个能手,你的灵活性到哪里去了?

郭祥放下耳机,缩了缩脖儿:

怪怪!软又说忒软了,硬又说忒硬了,这个劲儿可真难拿呀!

在郭祥看来,已经到了十分有利的阵地,但是仍旧看不出我方有任何动静,心里不免焦躁起来。

这天黄昏,西天上刚刚露出一弯小金月牙儿,团部通讯员来传郭祥,叫他即刻到团部去。郭祥自然十分高兴。按照已往的经验,只要到了团部,他就可以对当前的行动,猜出七成八成。

团部设在一个很狭窄的小山沟里,只有一户人家。郭祥沿着小径向山坡上走,看见两个人披着军大衣,在两块大石头上坐着,正在那儿举头赏月呢。

郭祥刚要走上前去,只听两个人在悄悄谈话。

老周,你看,上钩了吗?

怕是上钩了……不过还要攻一两下。

太猛又不行!

那当然。

彭总对情况的估计,就是准得很哪!

当然……我看妙就妙在这一次极其成功地利用了敌人的错觉。我记得在《论持久战》里,主席就专门讲到过这个问题。

是的,直到现在,敌人还认为我们是‘象征性的出兵’呢!

老邓,这才叫指挥艺术咧。退一步可以进两步哟!

接着是轻微的笑声。停了片刻,谈话又继续着。

今天旧历几号了,老周?

看它的样子,可能初四五吧。

不不,初二三,月牙儿尖。我小时候放牛,每天都回来得很迟;看惯了的,这我知道。

说到这儿,只见团长用手指头点着月亮说:这家伙!你要不理会它呀,快得很,几天就圆了;你要盼它圆哪,它就硬是不圆!

郭祥仰头看看月亮,果然还缺大半边呢。

政委嘎嘎地笑了起来,接着说:

老邓啊,路还没有走到,光圆也不行啊!

郭祥也偷偷地笑了。他猛然觉得偷听首长讲话不大好,就故意把脚步弄得很响,然后又喊了一声报告

是嘎子啊。周仆问,你喜欢月亮吗,嘎子?

我呀,郭祥笑了一笑,月亮太圆了我也不喜欢。那年打松林店,月亮真圆,敌人的火力又稠,打了好几个冲锋,都没有打上去。当时我抬起头看看它,真想一枪把它揍下来!

是呀,太圆了,对作战也很不利。周仆说着,放心地笑了。

郭祥回到连里的时候,战士们纷纷围过来问:

说说咱们现在的行动!

到底撤到哪里才算完哪!

郭祥摇了摇头,团里是纹丝没露。

可是他说到这儿,不由自主地仰起脸,对着月亮笑了一笑。

连长,那你就判断判断!

我的好同志!郭祥把两只手一摊,团里纹丝不露,叫我可怎么判断哪!郭祥说到这儿,又情不自禁地仰望着弯弯的月牙儿笑了。

连长,小钢炮诧异地问,你老望着月亮笑什么哪?

我呀,郭祥蓦地一惊,随口说,各人有各人的心事呗!

那,你有什么心事呀,连长?

我呀,郭祥说,咱们这些天净吃煮棒子粒儿了。我一看见月亮,就觉着它像一张大白面饼似的,要是一钢炮轰下来,咱们全连也够吃几天的。

人们笑起来,情知再也挖不出东西,也就带着惋惜的神情散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多次描写“月牙儿”,既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又呼应了题目;而形状可爱、色泽明亮的“一弯小金月牙儿”,暗示着小说氛围和情节的变化。
B.苍鹰岭争夺战的第二天,郭祥的连队因打得软弱被团长严厉批评,这天晚上反击打得猛烈又被团长质问,郭祥对此疑惑不解,其他战士也不明白。
C.小说中政委说“路还没有走到,光圆也不行啊”,前半句暗示这次战役的最佳作战时机尚未成熟,后半句照应下文月亮太圆并不利于作战的战术判断。
D.小说中志愿军战士身穿薄棉衣,头戴大檐帽,冒雪行军,连日只能吃煮棒子粒儿,这些衣食的细节真实地反映了抗美援朝战场上我方的作战条件。
2.魏巍作品中的主人公常常具备着“敏锐的感应和饱满的激情”。请据此对主人公郭祥进行简要分析。
3.我们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靠的不仅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还靠他们的战斗智慧。请结合文本探究中国人的战斗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1-05-26更新 | 17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组织上考虑到你的功绩,准备把你安置到荣军学校……”“什么?是要把我养起来?”郭祥把拐猛地一蹾,“我是共产党员,不能去享那个清福。”郭祥恳求地说,“政委,你赶快向上反映一下,我年轻轻的,就像一支蜡烛,才刚烧了个头儿,怎么能就此熄灭了呢?为了党的事业,我决心一点不剩地把自己彻底烧完!”一个月后,上级批准了郭祥的请求……

整个城市焕然一新,像是从睡梦中醒来,真正焕发了自己的青春。这一切使得他多么高兴啊!尤其是当他站在金水桥上,扶着汉白玉栏杆,望着金碧辉煌的天安门,望着伟大领袖的巨幅画像,望着毛主席每年检阅游行队伍的地方,更使他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他们本来只准备在首都停留两天,可是不知谁走露了消息,第三天就有某中学的青少年请郭祥去作报告。谁知一开头不得了,这个中学接着那个中学,这个工厂接着那个工厂,一连五六天,一场接着一场。郭祥就对张干事说:“我看咱们溜吧!”第二天一早,两个人就悄悄走出门来。谁知刚走到大门口,就被七八个戴红领巾的孩子围住,他们乱纷纷地问:“哪一位是郭叔叔呀?”郭祥笑着说:“你们倒是要找谁呀?”“我们要找郭祥,他是战斗英雄,我们请他去作报告。”郭祥一看又走不成了,眼角一扫,就笑嘻嘻地冲后一指:“你们瞧,那个又高又胖的就是!”……

孩子们吵着,笑着,立即追到车站,终于在候车室里找到郭祥。一个女孩子说:“叔叔!您怎么净蒙人哪?”“喀!那也是没法子!”郭祥笑着说,“说老实话,我平常是不怎么蒙人的。”“哼!怪不得人家叫您‘嘎子’”!郭祥也哈哈地笑起来。“不管怎么说,您今天得给我们说一段战斗故事。”孩子们说。

一个故事刚说了一半,只见从那边走过一个人来。看样子很像陆希荣。他戴着鸭舌帽,穿着很考究的咖啡色的料子服,皮鞋擦得锃亮,手里提着两个沉甸甸的大提包,好像要找寻一个座位的样子,但是看到郭祥,就匆忙地掉过脸去。郭祥就试探地叫了一声:“呃,你是陆……”那人只好掉过脸来,十分尴尬地说:“噢,是郭祥啊,我刚才没看见你。”

郭祥把身子挪了挪,给他腾了个座位。陆希荣没奈何,只好放下东西,在长椅上慢腾腾地坐下来。他显出一副亲热的样子。但仍然可以听出是上级的口吻说:“郭祥!你这是到哪儿去呀?”“回家乡去。”“回家乡去?回家乡干什么?是探家吗?”“不,我残废了,不能在部队工作了。”“唉,你也落了个这!”

陆希荣用同情的口吻说。但在眉梢眼角却流露出一种快意的神情。郭祥一听很不舒服,反问了一句:“你觉着‘落了个这’,很不好吗?”“哪里!哪里!”陆希荣也自觉失言,连忙改口说,“当然,这也是很光荣的!”

说过,他掏出“大中华”烟,虚让了一下,就点着抽起来,边吐着烟,边慢悠悠地晃着腿说:“你这几年还是当连长吗?是不是提拔了一下?”“提拔什么!”郭祥说,“光这个连长,我还觉着当不好呢。”“说实在话,你是吃了文化太低的亏。”陆希荣叹了口气,同情地说,“要是我还在部队,恐怕早就当团长了。听说我过去的通讯员已经当营长了。过去和我一块入伍的人,已经有人当了师长。你很清楚,他们当时的能力并不比我强……”

郭祥听他这一类的话,不知听过多少遍了,要让他说下去,至少要说上两个钟头。就厌烦地打断他的话说:“你这是到哪里去呀?”“回西安去。”“你在西安干什么?”陆希荣得意地笑了笑,说:“不瞒你说,我现在是西北路记皮毛公司的副总经理。”“哦?皮毛公司?”郭祥惊奇地叫了一声。陆希荣更加得意洋洋地说,“在西北各省,算是数一数二的了。”“你怎么到了那里?”陆希荣愤愤地说:“部队不要我了,又开除了我的党籍,我总要找一条活路嘛!……”

郭祥斜了他一眼,鄙视地说:“陆希荣!你要好好想想,你怎么能干这个?”

“人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陆希荣冷笑了一声,“什么事人干不得?我这么多年,对革命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吃了千辛万苦,到头来,革命究竟给了我些什么?弄得我一身虱子两脚泡,落了个浑身伤疤,两手空空,最后还说我是什么蜕化变质分子,被糖衣炮弹击中的分子,把我一脚踢出门外……”

郭祥实在忍不住了,把手一挥,也愤然说:“不是党把你踢出门外,是你背叛了党,是你踩着党的脊梁骨要往上爬!叫我看,同志们说你是蜕化变质分子,被糖衣炮弹击中的分子,都说轻了,你是一个革命事业中的投机商,变成了革命队伍的叛徒!党把你驱逐出去,是一件好事。”陆希荣受到意外的一击,气得浑身发抖,脸色苍白,两只手哆哆嗦嗦地提起提包狼狈而去。

张干事和红领巾们都嘎嘎地笑起来。“这个人倒是谁呀?”一个男孩子仰着脖子问。“他当过我们的营长。”“营长?他怎么会给资本家干事呀?”郭祥笑着说:“世界上有些事说奇怪也不奇怪。就好比一泡大粪,大家都说很臭,可是蝇子就觉着很香,一见大粪就嗡嗡嗡,嗡嗡嗡地爬上去。争先恐后,还唯恐赶不上趟儿。”

孩子们又笑起来。候车室响起了广播喇叭,到了放行时刻。一个女孩子撅着嘴说:“这个人真讨厌!要不是他故事早讲完了!”郭祥笑嘻嘻地说:“你们看到的这个故事,不是也很有教育意义么!”

孩子们站起来,有的抢着帮郭祥拎提包,有的帮他拿大衣,闹吵吵地簇拥着郭祥向站台走去。初升的太阳,照着孩子们一张张红彤彤的笑脸,都像鲜花一般可爱,郭祥把他们的小手攥得更紧了。

(节选自“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之魏巍《东方》,有删改)

文本二

魏巍作品中反映的生活异常广阔,既有对重大事件的描绘,也有对日常生活的点染;既有对英雄人物忘我奋斗、壮怀激烈的讴歌,也有对男女间纯真爱情和自然界瑰丽景色的刻画;既有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颂扬,也有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鞭挞。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在他的作品中有机结合,并见迭出。

在报告文学中,魏巍善于在浓烈的战斗气氛中来刻画人物,往往把艺术的镜头对准人物精神闪射着特别耀眼的光芒的那一刹那,显示他们的思想美、性格美。《汉江两岸的日日夜夜》中作者就在描写时删除了种种次要枝蔓,将全部光束集中在一个焦点上,使人物具有典型意义的行为和精神突现出来,且加以强化和渲染,因而艺术形象就鲜明而且富有诗意,于是这两个特写镜头,就深深地熔印在读者的心上。

(节选自鹿鸣新闻搜狐号《魏巍:一个运用文艺投入战斗的人》

附:《东方》以史诗式的规模,在前线威武雄壮的战斗与后方恢复时期的阶级斗争交织的画卷中,生动地概括了抗美援朝的全过程,成功地塑造了以郭祥为代表的一批20世纪50年代的具有献身精神的青年英雄形象。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整个城市焕然一新”“金碧辉煌的天安门”,介绍了社会环境,给全文打上了光明的底色,奠定了昂扬的情感基调。
B.魏巍笔下的英雄也是有缺点的,“哼!怪不得人家叫您‘嘎子’!”表现了少先队员对郭祥骗人的不良品质的不满与批评。
C.“唉,你也落了个这!”表现了陆希荣对郭祥因为抗美援朝战争负伤截肢的表面上同情与敬佩,实则幸灾乐祸的心理。
D.郭祥在候车室遇见陆希荣时,陆希荣说自己刚才没看见郭祥,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心虚。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方式,刻画了陆希荣这一个血肉丰满的具有极端个人主义的反面典型形象。
B.小说的人物语言既朴实又生动形象,严肃中透着诙谐,如郭祥说“就好比一泡大粪,大家都说很臭,可是蝇子就觉着很香,一见大粪就嗡嗡嗡,嗡嗡嗡地爬上去。”
C.本文主要运用对话推进情节发展,这些不仅能够让人物更饱满,还能让读者更有沉浸感,引起读者共情。
D.小说结尾描写孩子们的行动与笑脸,说明孩子们深受郭祥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公的优秀品质感动,给郭祥的这一次“报告”画上圆满句号。
3.魏巍的《东方)呈现出典型的二元对立,请结合文本一分析对比手法运用的作用。
4.文本二中说“魏巍善于在浓烈的战斗气氛中来刻画人物,往往把艺术的镜头对准人物精神闪射着特别耀眼的光芒的那一刹那,显示他们的思想美性格美”,文本一的笔墨则是集中在郭祥与陆希荣的言语交锋中,请问其中体现了郭祥怎样的思想美、性格美?
2021-04-24更新 | 41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