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63 题号:1023033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八爷

幽兰

八爷的倔,闻名八百里秦川。分地分牛那年,儿子只说了声想去做点儿生意,八爷当天就与儿子分了家,谁劝都没用。近几年,儿子弃农办厂当了厂长,成了乡官县爷也敬的财神,八爷仍死守黄土倔着过。

这天儿子坐着小车回来看爹,车停在门口,人刚下来,爹出来了。

“爹!”

八爷一反常态,带笑不笑地拍了拍儿子的肩。于是,八爷前头走,儿子后面跟,一路到了南山坡地。八爷在地头坐下了,儿子只好也跟着坐下,八爷看地,儿子看爹。

这块地是儿子的责任田,多年没种,已经长了一地茅草。

“厂长……”

“爹!”

“哪里哪里!今儿个你是厂长,我是农民,咱心平气和说些话,有啥不好?厂长,这是你的地?噢,你是厂长,我忘咧。这些年,你办厂挣了多少钱?”

“固定资产流动资金不说,存了二百万,爹,我不想让你再种地咧……

“先不说这个,叫我算噶子。二百万,一季粮食卖五百,一年两季一千,你帮我算嘎子,二百万有多少个一千?”

“有……两千个。”

“就是说,你厂长几年光景顶我老汉种两千年的地。我今几个才明白,当初错怪你了。”

“就是嘛!爹。”

“听说有钱就能买粮食?听说不管干啥的人都还是要吃粮食?”

“这还用问,有钱啥都能买。”

“沾地的都算,酒、烟、点心……”.

“至少两千元吧!”

“就是说,要有二十四个种地的人不吃不喝才能养活一个挣钱的人!”

“政策允许,合法合理,挣的!”

“这我知道。我是问钱这东西是咋来的?能挣多少就造多少?”

“不是。”

“那就是固定有数,一伙人抢来抢去,抢到手的就有吃有喝啥都有?怪不得挣钱的人越来越多,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咧。”

“我老是在想,钱越来越多,能人越来越多,这黄土咋还是老样子?这麦穗还是一株秆挑出来一个,咋不能长出十个百个千个?世人万变,咋就不能变成不吃粮食的人?比如吃这茅草,吃风屙沫,喝凉水拉稀。”

“爹!”

“不说了。你今几个回来做啥?”

“一来看爹,二来想和爹商量一下,我这片地和爹那片地要起厂子,乡里已经批了……

“好。我去问问先人。”

八爷笑吟吟地走到先人的坟前,跪下来磕了几个头,说了几句话,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录音机放在坟头上。然后八爷站起来,一头撞向墓碑……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一开头就写“八爷的倔,闻名八百里秦川”,不但交代了主人公突出的性格特点,还为后文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B.“我今儿个才明白,当初错怪你了”,这句话表明八爷已认识到当初与儿子分家不对,但从小说后文来看,八爷并不完全认同儿子的做法。
C.小说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人物语言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地方口语特色,所描写的景物则具有典型的黄土高原特征。
D.整篇小说以对话描写为主,在相对简单的情节中通过对话将父子间激烈的矛盾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
2.小说中的儿子有着怎样的形象特点?塑造儿子的形象有何作用?
3.对八爷撞向先人的墓碑这一结尾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背 叛

余显斌

将军派人下山去找粮。

多少天了,我们断了五谷,只有吃皮带,吃草根。总之,能吃的东西我们都吃了,除了石头和树木外。将军挠着后脑勺说,不行,得弄点粮食,不然的话,咋打仗?

王老蔫一听,扶着树干站起来,自告奋勇道,我去。将军打量了一下他,问道,你去?

王老蔫点点头,告诉我们,他熟悉路,就像熟悉自己的手指。我给将军眨了下眼,背过王老蔫,悄悄告诉将军,这小子又胆小又怕吃苦,什么时候这么勇敢过?不可信。将军瞪大眼睛问,啥意思?

我叹口气说,打败之后,本来就有些人心不稳。

我绝不是危言耸听,最近一段时间,在敌人的穷追不舍和大雪封山的情况下,有一些软骨头的战士,受不了苦,带着枪悄悄下山,投靠敌人,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我不得不小心,不得不提醒将军,尤其对于王老蔫这样的人,不可不防。

可是,将军最终没有接受我这个参谋长的建议,还是派出了王老蔫。现在,打垮后跟在将军身边的人也就十几个了,他们都是外地人,对于当地情况很生疏。也只有王老焉是这儿的人,路熟。

王老蔫接受任务,敬了个礼,走了。按照约定,第二天早晨王老蔫得赶到这儿。可是,天亮了,太阳照亮了雪野,仍不见王老蔫回来。我很是担心,告诉将军,得赶快转移,我怀疑王老蔫这家伙出了问题。

我分析,这小子路熟,不会出别的事,如果要出事,也一定是投敌。

将军摇着头说,再等一下。

将军自言自语,这个王老蔫,是不是让什么事耽搁了?

这一等,我们就等来了日军,一队黄乎乎的小鬼子,拿着枪向这边走来。当头一人,正是王老蔫。将军骂一声,软蛋,果然带着小鬼子来了。说完,暗令十几个人赶快趴下,藏身雪里,做好战斗准备。

我们趴在那儿,一动不动。

王老蔫渐走渐近,能看清他脸上的笑容了。这小子,很得意。

后边,跟着日军的小队长。

走到这儿,他站住了,一笑,告诉日军小队长,这儿是我们的一个窝点,不过,昨天将军和自己商定了,让自己运粮,不必来到这儿,直接送到虎头岭,天一亮他们就去取。说到这儿,他一笑道,自己不想干了,因此,跑到门头沟,遇见太君,就投奔过来了。

因此,他断定,将军现在在虎头岭。

日军小队长听了,一扬指挥刀,前进!

一队日军跟着王老蔫,吭哧吭哧踏着深雪,继续向前走去,一步步上了虎头岭。

不久,虎头岭上,传来王老蔫的喊声,小鬼子,去死吧。随着是一声手榴弹轰隆隆的爆炸声,然后一切都没有了,四野静悄悄的。我们爬起来,望着虎头岭,一个个眼中涌出了泪水。

将军用手擦一把泪说,走,去门头沟。

在门头沟,我们在一处山洞里最终找到了一袋粮,渡过了难关。

多年后,我已两鬓斑白,再次回到这儿,打问起王老蔫当年被捕的经过。当地人告诉我,说有人亲眼见到,王老蔫当时不是被捕的,确实是自己走出来自愿给日军带路的。当时,他扛着粮刚走到门头沟,发现一队日军悄悄向我们驻地方向摸去。他一惊,忙藏好粮,拍打着衣服走出来告诉日军,自己是抗联,刚刚从将军那儿逃出来的。

他说,他知道将军在哪儿,愿意带路立功。

于是,他带着日军径直走向虎头岭,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点。

他和我同年,如果活到现在,也已经九十多了。

(节选《金山》,2015年1期)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中的“我”是次要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一定的衬托作用。
B.“王老蔫渐走渐近,能看清他脸上的笑容了”,这里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主要刻画了王老蔫为引诱敌人上钩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智的一面。
C.“将军最终没有接受我这个参谋长的建议”,其主要原因是认为“我”对王老蔫的看法有失偏颇,并且对于当地的情况,只有王老蔫熟悉。
D.“多年后,我已两鬓斑白,再次回到这儿”,小说中的“我”对当年王老蔫英勇就义这件事念念不忘,为自己当年对王老蔫的误解而深感内疚。
E.“我”认为王老蔫既胆小又怕吃苦,从来没有勇敢过,担心他下山找粮会惹出麻烦,坚决阻止将军让他前往。
2.小说开头两段写“将军派人下山找粮”的目的是什么?
3.作品中的王老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小说结尾部分这样安排纯属多余,还有人则认为作者这样结尾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2016-11-18更新 | 6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 玉

陆涛声

晚饭后,老作家舒启正与老伴儿散步,看到一家古玩店,下意识地摸了摸腰上系的古玉佩,便进店请老板鉴定鉴定。

古玩店老板接过去,先双手合着捻摸,又拿出放大镜,细细观察了一会儿,把玉佩托在手心里,以意外的口气说:“老先生,恭喜你,这是真玉,春秋时的。”老板还请求给玉佩拍照,一再叮嘱说:“这可要好好保管呀!”

其实舒启正也早知道它是古货……

早在十年前,他还在职时,比他小六岁的好友赵自安第一本随笔集出版,是他作的序。赵自安在把新书递给他时,从腰里皮带上解下这块古玉佩递给他:“你看看这东西怎样?”

玉佩是圆形,如月饼大,有近八毫米厚,中褐色,有深浅差异,中间有个直径一厘米的圆孔,一面刻有粗犷的古代装饰图案,一面是光的。舒启正平时对玉并没有兴趣,接过来礼貌性地看了看,不过说不出名堂,只说:“是块古玉。

赵自安问:“你喜欢不?”

舒启正生性淡泊,对古玩并没有浓厚兴趣;再说,为朋友作个序,岂能接受回报!他把玉佩放到对方手里说:“你家传的,这我可不要。”

“送给你。”赵自安再次把玉佩放到舒启正办公桌上。

舒启正知道,赵自安是个十分谨慎的人,万事需经反复琢磨才会决定,送这玉佩是来表达谢意的,可见赵自安对他写的序非常满意,他也感到安慰。面对赵自安的真诚,舒启正觉得却之不恭,便任赵自安把玉佩留下。

之后,舒启正也像赵自安那样常把玉佩系在皮带上,时间一久就习惯了当成自己的东西。古玉佩如今被行家这样肯定,在舒启正心里加重了分量。他觉得挂在腰上委屈了它,就用一个精致的手镯盒装上锁在柜子里。

转眼又过了五年,舒启正年过七十,成了“舒老”。他参加一次活动,遇上了一个三十年前辅导过的业余作者倪臻。倪臻告诉他,这些年一直从事古玉研究。不久,倪臻来看望舒启正,他便从柜子里取出玉佩让倪臻再鉴定一次。

倪臻随身带着放大镜,拿着玉佩走到窗前最亮处看了一会儿,也说:“是春秋时的,可值钱呢。”

舒老好奇,便问:“值多少钱?”

倪臻想了想,说:“二十万。”

值这么多钱!大出舒老意料。他将信将疑:“值这么多?”

倪臻随口又问:“舒老是否有意出手?如果出手,就让给我。”

舒老觉得这玉得慎重对待,说:“朋友送的,哪能卖钱?”

倪臻做了估价,古玉佩不再是玉,而是金钱,成了一块压在舒老心头的重石:再留着,岂不是占有朋友之财!于是,他决定归还赵自安。

可是,赵自安也退休四五年,去上海靠着儿子生活。他找了好几个人才联系上,便约赵自安再回故地时来他家小聚一次。他还约另一位老同事老金到时作陪,其实是为还玉时在场做个见证。

在等待赵自安期间,一天黄昏时分,舒老看电视,看到央视《鉴宝》节目展示出一块秦代古玉佩,样子、颜色与他这块非常相似,专家鉴定后估价竟高达千万元,他震惊得目瞪口呆。《诗经》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现在“君子”竟成天价商品!他更加急切地盼着赵自安早日来,于是又打电话催问。

终于,赵自安和老金一同来了。

舒老便把玉佩递给了赵自安,以谐趣的口吻说:“代你保管了十五年,现在完璧归赵,保管的责任就交给你了。”

赵自安愣了愣,没有说话,收下了玉佩。

因为老金在场,舒老没有展开关于玉佩的话题,赵自安也没再提。两人留下吃过饭,便告辞,舒老特意送出小区,直到公交车站。等老金先上了另一路公交车后,舒老把古玉两次鉴定过程和二十万出价,以及央视《鉴宝》中所见,全对赵自安说了。回家路上,他觉得一身轻松,也有灵魂洗涤一净的舒爽,还有人格升华的自豪。

过了些日子,有两个早年被舒老辅导过的作者来看他。他们也都已从报社记者岗位退休,与他最贴心,几乎每月都相约来陪他喝茶聊天。闲谈时,他把还玉佩的事告诉了他们。

两人都说了敬佩的话。年纪偏小的一个忽然问:“你还给他,他推了没有?”

舒老说:“没有。”

年纪偏大的也问:“他该说些感动话吧?”

赵自安没有说一句与玉佩有关的话。不过舒老没有回答。

偏小的为舒老鸣不平:“对老师这种高尚的举动竟不当回事了。”

偏大的也说:“缺点儿礼貌。”

舒老的心弦也被两人的话拨动,还玉时他也曾觉得赵自安欠点儿礼貌,心里曾隐隐不适,这时这种不适又加重了。

过后舒老冷静下来,又不由反思:古玉本就是他的,何况是好友,怎还在意这些呢?他推与不推,与我要归还的心愿又有什么关系呢?难道我在乎的是那点儿客套?

他觉得自己的灵魂还有隐垢,心生惭愧。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三段承上启下,由现实转入回忆,接下来的几段插叙不仅交代了古玉佩的来历,也使小说的叙述方式富于变化,行文摇曳多姿。
B.“回家路上,他觉得一身轻松,也有灵魂洗涤一净的舒爽,还有人格升华的自豪”的心理描写,生动刻画出舒启正归还古玉后的内心感受。
C.结尾处写到舒启正在两位退休记者挑拨下心里严重不适,这有损于他在读者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小说在“人格升华的自豪”处结束会更好。
D.舒启正散步时看到一家古玩店,引出对古玉的初次鉴定;活动时遇到倪臻,引出对古玉的再次鉴定,此情节设置有巧合意味,蕴含了作者的匠心。
2.小说如何塑造舒启正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古玉”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0-11-24更新 | 17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娘土

江岸

钟海强舰长钉子一样牢牢钉在甲板上,目不转睛地瞭望着一望无际的海域。近处,白色的浪花在蓝色的海面上翻滚,仿佛蓝色的布匹上点缀着细碎的白花;远处,海天一色,分不清楚哪是天哪是海,海的蓝把天的蓝彻底消融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再过一个月,他就要告别心爱的舰艇,告别祖国的南海疆域,解甲归田。也许,这是他最后一次出航。

作为一名在南海巡逻二十多年的老兵,他当然忘不了他在海军的第一个岗位:某礁盘的守卫战士。

今天,他带领他的舰艇出航,恰好路过那个礁盘,他计划在那里停泊一下,故地重游。

近了,近了,礁盘就在眼前。他的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

其实,钟海强是个山里娃,小时候是个旱鸭子。他是土生土长的大别山区黄泥湾人,参军之前见过的最大的水域就是他家门前的那条洗脂河——淮河上游的一个支流,只有到了汛期,这条河才平添些吓人的气势,平时,简直没有波澜,总是平缓地流淌着。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那批兵来到了南海。他们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渡过琼州海峡,抵达海南岛。经过三个月的新兵训练,他们下连队了。他进驻了一个岛屿。后来他才知道,他驻扎的地方根本算不了岛屿,只是一个礁盘——358号。礁盘只有篮球场大小,四周比海平面高不了多少,稍有风浪,礁盘就被海水淹没。他们班其实是驻扎在礁盘中央高高的钢筋架上。这种凌空的生活让他头晕目眩,呕吐不已。

班里只有三个人,班长、班副和班副口中的“新兵蛋子”钟海强。钟海强水土不服,没完没了的呕吐几乎使他虚脱了。

班长急得直搓手,一迭声地问,怎么办?怎么办?

班副斜睨着他,轻蔑地说,新兵蛋子,熊样儿!

钟海强从床上挣扎起半个身子,对班长说,用老娘土,煎水,给我喝。

班长根本没听清楚钟海强说的是什么,只听见一个“土”字。土?这里哪儿有土?要土干什么?他狐疑地问。

土,老娘土,在我包里。钟海强说。

班长打开钟海强的包,仔细翻了翻,没找到老娘土。

班长看看钟海强,钟海强看看班长,少顷,他们不约而同地抬起头来,看看班副。班副恼火地说,你说的是那一包黑不溜秋的泥巴块儿吧?昨天整理内务,我给你扔了。

钟海强突然中了邪一样,凶狠地瞪一眼班副,翻身下床。班长想拦他,没拦住,转眼间,他跌跌撞撞地冲出房门,石磙一样滚下了高高的台阶。幸亏大海还没有涨潮,他的那包老娘土还在礁盘上,安然无恙。

身体恢复以后,钟海强对班长说,在我们老家,父母都会为远行的孩子准备一包这样的土。它是从锅灶里敲下的经过天长日久烘烤的锅心土,因为大都由老母亲亲手敲下,包好,送给儿女,所以我们当地人把它叫作老娘土。人在他乡,水土不服,用老娘土煎水喝了,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班长哦了一声。

班副不以为然地撇了撇嘴。

不久,班副病了,钟海强拿出他的老娘土,准备给班副煎水喝,班长不同意。班长说,班副是新疆人,你是河南人,你的老娘土对他有用吗?再说,你刚来,水土不服,班副来这里一年多了,又不是水土不服,怎么能用老娘土?

钟海强说,班长,不管是新疆还是河南,我们都来自陆地,对于海洋来说,陆地上所有的土,都是我们的老娘土。试一试,不行吗?

谁知道,一碗混浊的老娘土汤喝下去,班副病情减轻,喝了第二次,已经见好,喝了第三次,生龙活虎了。

从此,班副改变了对钟海强的看法,更改变了对老娘土的偏见。他寄信到新疆老家,让父母寄一包同样的老娘土来。

后来,钟海强当班长的时候,他要求每一个战士探亲返队时,都要带包老娘土……

报告舰长,358号礁盘已到,是否停泊?值班员走过来,啪地举手一个敬礼。

钟海强从回忆中清醒过来,沉声说,停靠十分钟,我下去看看。

358号礁盘上,仍然是三个兵,班长、班副、一个新战士。见钟海强突然走下舰艇,走到礁盘上,他们慌忙列队,敬礼欢迎。

钟海强还了个军礼,与他们一一握手。

钟海强环顾四周,礁盘今非昔比,筑有水泥围墙,墙内,芳草如茵,鲜花盛开。水泥围墙上,有五个彩色珊瑚垒成的大字:老娘土哨所。

钟海强的眼眶再次湿润了。他明白,他脚下踩着的,滋养着花草的,正是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老娘土。

(选自《啄木鸟》,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海强舰长钉子一样牢牢钉在甲板上”一句表现了他此时已经习惯了大海和舰船等,这与下文他刚当海军时“头晕目眩,呕吐不已”形成对比,突出了努力就能成才的文章主旨。
B.小说介绍了钟海强的出身,山里娃,旱鸭子,没见过大水域,这些交代很自然地引出对其在海上头晕目眩、呕吐不已的描写,从而为下文写老娘土做铺垫。
C.小说使用了插叙的手法,通过钟海强的回忆表达了守卫358号礁盘的困难,同时也体现了广大海军守卫国家、巩固国防的奉献精神,这种写法使文章情节紧凑、叙事简洁。
D.小说描写钟海强听到自己带的老娘土被班副扔掉后的反应的内容十分生动,使用了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来表达他对班副的恼怒、对老娘土的热爱以及寻找老娘土的急切。
2.小说第一段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3.“老娘土”在小说中的具体作用有哪些?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2020-11-18更新 | 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