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3 题号:102944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炸油条的胡老头

彭秀清

这天,新上任的县长到小吃摊吃早餐,刚坐下就听到炸油条的胡老头唠叨:“大家吃好喝好哦,城管要来摊儿了,起码三天你们捞不着吃咱炸的油条了!”县长心里一惊:“省卫生厅领导最近要来视察,这老头儿怎么今天一早就知道了?”哪料这件事还没弄明白,另一件事让县长脑袋里的问号更大了。这天,他照例到胡老头这儿吃油条。没想到,老头居然又在发布消息:“上面马上要来青天大老爷了,谁有什么冤案,就去县府宾馆等着吧!”县长大吃一惊,省高院的工作组星期三要来清查积案,这个消息昨天晚上才在县委常委会上传达,这老头儿咋这么快就知道了呢?毫无疑问,定是某些政府工作人员保密意识太差,嘴巴不紧。

于是,他立即召开会议,把那些局长主任们狠批了一通。还是公安局长胆大,忍不住问道:“这胡老头儿的事,是您亲眼所见,还是听说的?”县长声色俱厉地一拍桌子:“都是我亲耳听到的!我问你,你们城关派出所今天晚上是不是要清查娱乐城?”公安局长一检尴尬,愣在那里。县长见状,当场下令:“你亲自去查查这老头儿到底什么背景,明天向我汇报!”公安局长连连称是,当即换上便装,来到胡老头的摊位进行暗访。

只见老家伙正向大伙发布新消息:“城关镇的镇长最近要倒霉了。大伙等着瞧,事儿不会小的……”公安局长一听,很是诧异。少顷,他运了口气,装傻卖呆似的问道:“你咋知道的?难不成你儿子是纪委书记?”胡老头呵呵一笑:“我咋知道的?那孙子以前吃我油条的时候,都是让司机开专车来买,这两天一反常态,竟然自己步行来吃,还老是一脸愁容。那年他爹死,都没见他那么难过。能让那孙子比死了爹还难受的事,除了丢官儿,还能是啥?”局长听了,暗自吃惊,这老头儿还真有两下子。于是他不动声色继续问道:“那昨天派出所清查娱乐城,你是咋知道的?”胡老头又是一笑:“你没见那几家娱乐城一大早就挂出了停业装修的牌子?人家有眼线,消息比咱灵通!”“那卫生厅领导来视察,你是咋知道的?”胡老头儿说:“除了上面来人检查,你啥时见过洒水车出来过?”最后,局长问了个他最想不通的问题:“上次省高院的工作组来指导工作,你咋那么快就得到消息了呢?”胡老头撇了搬嘴说:“那就更简单了。俺邻居家有个案子,法院拖了八年不办。那天,办案的法官突然主动来访,满脸笑容嘘寒问暖,还再三保证案于马上解决。这不明摆着上面来了人,怕他们上访嘛!”

局长佩服得五体授地,连忙回去把情况向县长汇报。县长听了,大动肝火,马上再次召开会议,做了四小时的训话:“同志们,一个炸油条的都能从一些简单现象中,看出我们的工作动向,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存在太多的形式主义。这种官场恶习不改,怎么提升政府的美好形象?从今天开始,哪个都门再因为这种原因泄密,让那老头‘卜先知’,我可就不害气了!”

第二天一早,县长又来到胡老头这吃油条,想验证一下开会的效果。没想到胡老头居然又在发布最新消息:“今天,上面要来大领导了,来的还不止一个!”县长这一惊,真是非同小可。下午市长要陪周省领导来检查工作,自己昨晚才接到通知,这老头咋又提前知道了?县长强压怒火,问胡老头:“你说要来大领导,到底有多大呢?”胡老头儿头也不抬地回答:“反正比县长还大!”县长又问:“你说要来的不止一个,能说个准数吗,到底来几个?”胡老头确定地回答:“四个!”县长日瞪口呆,上级领导还真是要来四个!他心里怦怦直跳,又问:“胡师傅,这些事你是怎么知道的?而且知道得这么准确。”胡老头淡淡一笑:“这还不容易?我早上出摊儿,见马路上增加了巡逻的武警,县政府宾馆的保安都戴上了白手套,一个个如临大敌,肯定是上面来人了。再看看停车场,书记、县长的车都停在了角落里,肯定是来了比他们大的官。再仔细看看,书记县长停的车位是5、6号,说明上面来了四位领导。你信不信?当官的和咱老百姓不一样,上厕所都要讲究个级别,排个先后顺序呢!”

县长听罢,面红耳赤,两眼发直,那塞满油条的大嘴一动不动,好像僵化了似的。

(节选自2012年版《青年文学精选》,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老头总能事先发布一些政府内部消息,事实证明这些消息都很准确,原因是他从政府部门形式主义的做派中看出了端倪。
B.说到镇长时,胡老头不称职务称“那孙子”,语气带着轻蔑,心里幸灾乐祸,此细节反映了当地干群关系紧张的社会现实。
C.公安局长对胡老头见微知著的本领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态度从侧面反映了一个事实:以胡老头为代表的普通老百姓眼睛雪亮。
D.从情节设计角度看,这篇小说可谓平铺直叙、波澜不惊,然而由于语言简洁流畅、活泼生动,所以读起来仍然具有趣味性。
2.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第四段的作用。
3.这篇小说具有鲜明的讽刺性,请以五六段为例,从胡老头与县长的角度简析这一基本特征。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戏之骨

张中杰

他打小是个没见过爹娘的孤儿。村里人可怜他,给他几件旧衣服,时不时给他送碗粥。有红白大事的时候,他就去帮厨,一来解决吃的问题,二来也算是对大家的报答,好多厨师见他机灵透钻,想收他为徒。

十二岁时他迷上了戏。七里八乡逢会赶集唱大戏,一定要去看,眼瞪得溜儿圆,支棱着俩招风耳听得入了迷,连草台班子的戏也一场不落。有时听到入境处,一会儿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一会儿又自顾自地哈哈大笑,手舞足蹈,惊得看戏人都忘词了,回过头看他,拿眼戳他。大家都以为他魔怔了。

当大厨多好,一辈子好吃好喝,起码混个肚儿圆!班头说。

他冲戏台班头说想学唱戏,班头叼个烟袋锅吧嗒吧嗒吸,不正眼瞧他。

人不能光为了吃,我得学戏。唱好了,报父老乡亲对我的恩!他说得一板一眼,像念道白,尾字音拖起了长腔。说毕,他恭敬地跪拜作揖,比台上的主角还有范儿。

班头被他这一腔惊呆了,又见他心诚,知道感恩,说得在理,让他跟了班子。

他除了为戏班子做饭,剩下的时间就跑龙套。奇怪的是,没见他跟谁学过,却唱念做打样样在行。他一个人能演所有角色,缺啥就能补啥;要是唱全场,谁看谁呆,连台上人都能被瞒过,原来的演员心中直怨他抢人饭碗。

生旦净末丑,他学啥像啥,唱啥是啥。扮老生显尽沧桑,扮小生俊逸风流,扮青衣袅娜依人,扮净角叱咤风云。扮文丑出场,插科打诨,台上台下笑声不断;当武丑更见真功夫,连台下力气蛮的大汉也惧他三分。至于扮旦角,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扮相各展风流。

要是唱苦戏,他念及从前孤儿之难,悲悲切切,幽幽怨怨,让台下观众喉咙跟着发堵;又忽然声声苦句句泪高亢起来,观众眼泪便唰唰直流,台下哭声大作。要是唱笑戏,他眉飞色舞,自豪感溢满于胸,声音朗朗从喉间有节奏地往高处走,台下也跟着大笑不止,鼓掌声、叫好声自然是连成一片。

好多大班子慕名用重金来挖,私下允以优厚待遇,均被他拒绝。他说:我从一而终。一拨拨来人说客悻悻而归。

剧团八个大戏箱之外,是他那只大小适中的百宝箱,香樟木,磨得黑明光亮,看不清颜色,到哪儿都背身上,寸步不离。打开箱子,有擦脸毛巾、小镜子、胭脂膏,也有针线包、纱布,还有跌打丸。大家戏称之神秘九号

他什么人都敢顶。有个村医是戏迷,老死以后送殡。村民们凑钱想让他出台戏,正巧与保长的爹八十大寿时间冲突。班头想给保长的爹演,他断然拒演。

一辈子救过多少人命,又是咱的铁杆票友,我得用戏送他一程。你们不去我一个人去!他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班主无奈,又联系其他戏班子,给保长好说歹说,才救了场。

他不找女人,说戏就是女人,常常私下里一个人扮演自己的女人,咿咿呀呀,呢呢哝哝。

他见剩饭抢着吃,每次吃过的碗像舔过似的光,说什么剩饭姓张,越吃越香。夏天饭都馊了,他也不舍得倒掉。好在他身体好像铜墙铁壁,从未犯过胃病。

后来,他成了班主。再后来,日本鬼子进了中国。戏班子流离四方,枪炮声起,马上转移。不管转到哪里,看戏的也没几个,一年挣不了几个钱。一天,皇帝的蟒袍被鬼子的三八大盖穿个碗大的洞,人倒是没事,可衣服却置换不起。他搬开随身的百宝箱,从里面拿出针线包。一愣眼工夫,蟒袍上的破洞已被缝得严丝合缝。他放下补好的戏装,怔怔地发呆。

19路军从抗日前线撤下来。他找到队伍说要义演。台下坐满士兵,有的衣服上还有血痕。他正演《铡美案》里的包公怒斥陈世美,高潮处,掌声、喝彩声四起。忽地狂风刮过来,头顶搭起的头柱倒下。拉二胡的二大爷和边上昏睡的小孙子来不及反应。但见他边唱边飞身而起,扑向二人,被柱上的灯砸中脑门儿,瞬间血流如注。他硬生生面不改色,唱完最后一句,猛然直挺挺倒地。

大家把他翻过身来,速拿我九号箱来!血污满面的他,京腔京韵大声念白。

毛巾?他摆手,急救包?他摇头,食指下探示意下翻。箱子最下边哗哗啦啦,有五角、一块、两块的纸币和硬币,也有闪亮的银元。

这些一半给19路军,一半送我走……言毕,气绝而去。

19路军最终还是收下了钱。几千当兵的向他行军礼告别。风很大。

大家把他葬了。一老戏迷,民间雕刻家,在他坟丘的碑上刻上戏之骨。字迹风流,劲直有力。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说“他”是孤儿、接受村里人接济长大,为写“他”知恩报恩,不怕得罪保长给村医送殡唱戏以及给抗日的19路军义演做铺垫。
B.“他”看戏入境的表现,惊得看戏人忘了戏词,回头拿眼“戳他”,以为“他”魔怔了,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反映了“他”对戏的痴迷。
C.小说叙写了一个孤儿由爱看戏到学戏、演戏,最后演戏时为救人而死的故事,表现出热爱以戏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主题。
D.小说中写观众喉咙“发堵”、眼泪“唰唰直流”、“哭声大作”、“大笑不止”、鼓掌声叫好声“连成一片”等直接表现了“他”唱戏的艺术魅力。
2.文中的“他”没有名字,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内容简要赏析。
3.文章结尾老戏迷在“他”坟丘的碑上所刻的“戏之骨”三个字具有哪些丰富的意蕴?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2-06-09更新 | 4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低能儿

叶圣陶

阿菊的父亲是给人家做零雇的仆役的。人家有喜事丧事,雇他去上宾客们的菜,伺候宾客们的茶水烟火。人家干喜庆哀吊的事,酒是一种普遍而无限量施与的东西,所以他尽有尽量一醉的机会;否则也要靠着酱园里的酒缸盖上,喝上两三个铜子麦烧,直到酱园收夜市,店门快关了,才无可奈何地喝干了酒,一摇一摆地归家去。

阿菊的母亲是搓草绳的,伊从起身到睡眠总坐在一条破长凳上,两手像机器似地工作。当阿菊初生时,他尖着小嘴街着伊的乳,小手没意识地抓着,可爱的光辉的小眼睛向伊的面庞端相着;对于那些,伊似乎全无知觉,只照常搓伊的草绳。柔和的催眠声,亲密的抚慰语,在伊的声带和脑子里是没有种子的!

阿菊今年是八岁了。除了一间屋子和门前的一段街道,他没有境遇;除了行人的歌声,小贩的叫卖声,母亲的咳嗽声,和自己的学语声,啼哭声,他没有听闻;除了母亲,他没有伴侣——父亲只伴他睡眠;他只有个很狭窄的世界。今天他才从这很窄狭的世界投入到一个宽阔的世界里!

一位女教师抚着他的肩, 慈爱地轻婉地问道,“你知道你自己的名字么?”他从没经过被询问,这是骤然闯进他生命里的不速之客,竟使他全然无法应付。他红丝网满的眼睛瞪住了,本来滑润的泪泉里不绝地涌出眼泪来。那位女教师也不再问,但携着他的手走到运动场里。他的小手感觉着温的柔的爱的接触,是他从没尝过的,他的脚步格外地迟缓,滞顿,似乎他在那里猜想道,“人和人的爱情这么浓郁么?”

运动场里没有一件静止的凝滞的东西:十几株绿树经了风微微地舞着,无数雀儿很天真地在树上飞跃歌唱;秋千往还着,浪木震荡着,皮球腾跪着,铁环旋转着,做那些东西的小儿们更没一个不活泼快乐,正在创造他们新的生命。阿菊随着那位女教师走,他那看惯了黑暗的眼睛经辉耀的壮丽的光明射映着,几乎张不开来。他勉强定睛看去,见那些和自己一样而从没亲近过的孩子们。他自知将要加入他们的群里,心里便突突得跳的快起来,脚下没有劲了,就站住在场角一株碧桃树下。女教师含笑问道,“你不要同他们一起玩耍么?”他并不回答,他的主宰此刻退居于绝无能力的地位了!女教师见他不答也不动,便轻轻地托他的背说道,“你就站在这里看他们玩耍罢。”伊姗姗地走入场中,给伊的小友做伴侣去了。

一个小皮球流星似地飞到他的头上来,打着头顶又弹了出去,才把他迷惘的主宰唤醒,使他回复他微弱的能力。于是他觉得那温柔的爱的接触没有了;四顾自己的周围,那携着自己的手的人在哪里呢?打在头顶的又是什么东西?母亲的手掌么?没有这么轻。桌子的角么?没有这么软。这件东西真奇怪,可怕,他那怯弱的心里想,这里不是安稳的地方,是神秘的地方。心里想着,两脚尽往后退,直到背心靠往了墙才止。他回转身来,抚摩那淡青色的墙壁,额角也抵住在上边,像要将小身躯钻进去。

阿菊坐在课室里了。他以前只有他家里的破草窠破长凳是他的座位,如今他有了新的座位,依然照他旧的姿势坐着,在一室里就呈个特异的色彩。那位女教师见他这样,先坐给他看,给他一一说明,更指着全室的孩子教他学无论那一个都好。他看了别人的榜样,勉强将两脚垂下,踏着了地,但不到一分钟又不知不觉地蜷了起来。

那位女教师揿着钢琴,先奏了一曲,便向群儿——他们环成一个圆圈站在乐舞室里了一一说,“我们要唱那蝴蝶之歌哩。”他们笑颜齐开了,双臂都平举着;有几个已作蝶翅骗跹的姿势。

阿菊立在群儿的圈子里,听不出他们唱些什么,但觉自顶至踵受着感动,一种微妙醉心的感动。他的呼吸和琴声歌声应和着,引起一种不可描写的快慰,适意,超过他从前惟一的悦乐。于是他的手舞动起来,嘴里也高高低低地唱起来:这个舞动呈个触目的拙劣的姿势,没有别的孩子那么纯熟灵活,歌呢,既没词句,又没节奏,自然在大众的歌声里被挤了出来。然而这个与他何涉呢?他总以为是舞了,唱了。刚才的种种……他完全和他们疏远了。只可惜他领略歌和舞这么晚!况且他能将以后的全部生活沉浸在那些里边么!

阿菊第一天进学校的故事,要算他生活史里最重要的一页了。然而他放学归家,回入他旧的狭窄的世界的时候,他母亲和平日一样,只顾搓伊的草绳,并不看他一眼,问他一声。他自去蹲在黑暗的墙角旁边,玩弄他在学校里偷摘的一根绿草。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用简笔勾勒阿菊父亲的穷醉潦倒与阿菊母亲的麻木迟钝,暗示阿菊糟糕的成长环境。
B.小说关于运动场的环境描写,突出生机与活力,更加衬托出阿菊当时内心的忐忑不安与惊怯。
C.小说中两处描写母亲“搓草绳”的画面,既在情节上形成呼应,也制造了悬念,引发读者思考。
D.小说以阿菊玩弄“在学校里偷摘的一-根绿草” 的细节作结笔,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意味深长。
2.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女教师的形象。
3.小说为什么以“低能儿”为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0-10-10更新 | 10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死 鸟

冯骥才

天津卫的人好戏谑,故而人多有外号。凡有外号,必有一个好笑的故事,比方贺道台这个各色的雅号——死鸟。

贺道台相貌普通,但真人不露相,他的能耐有两样:一是伺候头儿,二是伺候鸟。

伺候上司的事是挺特别的一功。整天跟在上司的屁股后边,跟慢跟紧全都不成。而且光是赛条小狗那样跟在后边也不成。还得善于察言观色,摸透上司脾气,知道嘛时候该说嘛,嘛时候不该说嘛;挨训时俯首帖耳,挨骂时点头称是。你要是耐不住性子,皱眉撇嘴,露出烦恼,那就官儿不是愈做愈大,而是愈做愈小——就这种不是人干的事,贺道台却得心应手,做得从容自然。人说,贺道台这些能耐都出自他的天性,说他天生是上司的撒气篓子,一条顺毛驴,三脚踹不出个屁来,对么?

伺候鸟的事也是另外一功。别以为把鸟关在笼子里,放点米,给点虫,再加点水,就能又蹦又跳。一种鸟有一种鸟的习惯,差一点就闭眼戗毛,耷拉翅膀;一只鸟有一只鸟的性子,不依着它就不唱不叫,动也不动,活的赛死的差不多。人说贺道台上辈子准是鸟儿。他对鸟儿们的事全懂,无论嘛鸟,经他那双手一摆弄,毛儿鲜亮,活蹦乱跳,嗓子个个赛得过在天福茶园里那个唱落子的一毛旦。

过年立夏转天,在常关做事的一位林先生,带给他一只八哥。这八哥个大肚圆,腿粗爪硬,通身乌黑,嘴儿金黄;叫起来,站在大街上也听得清清楚楚。贺道台心里欢喜说:“公鸡的嗓门也没它大。”林先生笑道:“就是学人说话还差点。它总不好好学。怎么教也不会,可有时不留神的话,却给他学去了。不过,到您手里一调理,保准有出息。”贺道台也笑了。说道:“过三个月,我叫它能说快板书。”

然而,这八哥好比烈马,贺道台用尽法子,它也学不会。贺道台骂它一句:“笨鸟。”第二天它却叫了一天“笨鸟”。叫它停嘴,它偏不停。前院后院都听得清清楚楚。贺道台用罩子把笼子严严实实罩了多半天,它才不叫。到了傍晚,太太怕把它闷死,叫丫鬟把罩子摘去,它一露面,竟对太太说:“太太起痱子了吧?”把太太吓了一跳。再一想,这不是前几天老爷对她说的话吗,不留神竟给它学去了。逗得太太格格地笑半天。待贺道台回来,对老爷说了。没等她去叫八哥再说一遍,八哥自己又说:“太太起痱子了吧!”

太太说:“没想到这坏东西竟这么聪明。”

自此,贺道台分外仔细照料它。日子一长,它倒是学会了几句什么“给大人请安”、“请您坐上座”、“您走好了”之类的话,只是不好好说。可是,它抽冷子蹦出几句老爷太太平时说的“起痱子”那类的话,反倒把客人逗得大笑,直笑得前仰后合。

知府大人说:“贺大人,从它身上就知道您有多聪明了。”

贺道台得意这鸟,更得意自己。这话就暂且按下不提。

九月初九那天,津门百姓照例都去登阁,俗称九九登高。这天直隶总督裕禄也来到了玉皇阁,兴致非常好一口气直爬到顶上的清虚阁。随同来的文武官员全都跑前跑后,贺道台自然也在其中。他指着三岔河口上的往来帆影,说些提兴致的话,直叫裕禄大人心头赛开了花。从阁上下来,贺道台便说,自己的家就在不远,希望大人赏脸,到他家去坐坐。裕大人平日决不肯屈尊到属下家中作客。但今日兴致高,竟答应了。官员跟随左右,骑龙驾虎一般去了。

贺道台的八哥笼子就挂在客厅窗前,裕大人一进门,它就叫:“给大人请安。”声音嘹亮,一直送进裕禄的耳朵里。

裕大人愈发兴高采烈,说道:“这东西竟然比人还灵。”

贺道台应声便说:“还不是因为大人来了。平时怎么叫它说,它也不肯说。”

待端茶上来,八哥忽又叫道:“这茶是明前茶。”

裕大人一怔,扭头对那笼子里的八哥说:“这是你的错了。现在什么时候了,哪还有明前茶?”

上司打趣,下司拾笑。笑声贯满客厅,并一齐讪笑八哥是个傻瓜。

贺道台说:“大人真是一句切中了要害。其实这话并不是我教的,这东西总是时不时蹦出来一句,不知哪来的话。”

知府笑道:“还不是平日里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想必贺大人总喝好茶,它把茶名全记住了!”

裕禄笑道:“有什么好茶,也请裕禄我尝尝。”

大家又笑起来。但八哥听到了“裕禄”两字,忽然翅膀一抖,跟着全身黑毛全竖了起来,好赛发怒,声音又高又亮地叫道:“裕禄那王八蛋!”

满厅的人全怔往。其实这一句众人全听到了,就在惊呆的一刻,这八哥又说一遍:“裕禄那王八蛋!”说得又清楚又干脆。裕禄忽地手一甩,把桌上的茶碗全抽在地上,怒喝一声:“太放肆了!”

贺道台慌忙趴在地上,声音抖得快听不见:“这不是我教给它的——”话到这里,不觉卡住了。他想到,八哥的这句话,正是他每每在裕禄那里受了窝囊气后回来说的。怎么偏偏给它记住了?这不是要他的命吗?他浑身全是凉气。

等他明白过来,裕禄和众官员已经离去。只他一个人还趴在客厅地上,他突然跳起来,朝那八哥冲去,一边吼着:“你毁了我!我撕了你,你这死鸟!”

他两手抓着笼子一扯,用力太大,笼子扯散,鸟飞出来,一把没有抓住。这八哥穿窗飞出,落在树上。居然把贺道台刚刚说的这话学会了,朝他叫道:“死鸟!”

贺道台叫仆人们用杆子打,用砖头砍,爬上树抓,八哥在树顶上来回蹦了一会儿,还不住地叫:“死鸟!死鸟!死鸟!”最后才挥翅飞去,很快就无影无踪了。

自此,就得了“死鸟”的外号。而且人们传这外号的时候,还总附带着这个故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有意赋予了贺道台擅长伺候上司和鸟儿这一本领,以此来突出他的“绝活”,为后面情节展开做铺垫。
B.贺道台是一位擅长察言观色、揣摩上司心理的官员,这种性格特点源于他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和顺毛驴的好脾气。
C.作者对八哥咒骂裕禄这一情节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目的在于表达劳动人民对裕禄的憎恶,增强小说的批判性。
D.结尾处八哥飞上树顶却未马上逃走,而是大叫了几声“死鸟”才挥翅飞去这一情节的安排,使小说更具讽刺效果。
E.本文大量运用天津方言及古典小说的白描手法,带有“三言两拍”笔意,具有古典传奇色彩,富有话本文学旨趣。
2.小说结尾处八哥语出惊人,虽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找出两处情节加以简要分析。
3.主人公为文学作品中的中心人物,该小说的主人公是八哥还是贺道台?请结合文本分析理由。
2017-11-13更新 | 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