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4 题号:104282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拉斐拉的小奏鸣曲

(古巴)帕度拉

拉斐拉闭上眼睛。她诅咒炎热的天气和迟迟未到的公交车。“我的样子一定很落魄吧。”她边想边从包里拿出一块喷了紫罗兰香水的小手帕,轻轻点了点嘴唇和额头。她叹了口气,恼人的公交车来了。

下车之后她看了看手表。“时间正好。”她慢慢走向饭店。外面有八个人在排队,在她等着铁艺大门打开的时候,都看着她。她已经不喜欢被人盯着看,就又叩了下门。进门后,拉斐拉站了一会儿,好适应空调怡人的温度和饭店亮度适中的长明灯:那里一切如旧,28年了。

“怎么样,马诺洛?”马诺洛放下擦过的杯子,给她调了一杯朗姆酒。拉斐拉还没等酒冷下来就喝了一口,感觉好了一些。她注视着空荡荡的饭店,不起眼的钢琴摆在角落里。她心里盘算着离退休还有四年,每天还要坐公交车一个来回。“我可受不了。”拉斐拉又喝了一口。罗伯特带进了第一波食客。“弹首《面包师》钢琴曲吧。”一个女人说,然后起身去洗手间修补浓妆了。“她也一样,明日黄花。”拉斐拉看着镜中的自己,又说了一遍。镜子里的样子她也早就不喜欢了。

她已经什么都不想了。以前有过华服、灯光、欢呼和一架纯黑的施坦威三角钢琴,大大的舞台,铺着红色的天鹅绒。她在钢琴前坐好,用专业按摩师都赶不上的温柔手法揉搓双手,目不斜视。心跳加速,但她胸有成竹,知道整个世界将凝缩为她的手指和键盘上一曲最美的旋律。她理理头发,闭上眼睛,弹奏音乐。洪流般的欢呼声响起,她竟浑不在意。

她搓热了手,打开那架已经失音的钢琴。她和这架钢琴的斗争,日复一日,持续了25年,只是为了激起那些观众的食欲。她的思绪展开,像香水在空气里氚氲发散,这会儿她希望能安静地弹琴。午餐时段,她弹的12首曲目总是固定不变的,日久天长,早已变成简单舒适的练习,可以让大脑保持一片空白,或者想想每天的麻烦事,而她的双手,如此遥远,在键盘上敲出单调的曲调。

她也曾梦想着出名。每日练习的黑色立式钢琴没有辜负她必胜的热望,脱胎换骨成了施坦威三角钢琴,追随着她,沿着惊才绝艳者必经的最艰险的阶梯,一起迈向辉煌。

那个时候,拉斐拉年轻、出挑,她的穿着显示着身为演奏家出众的高雅——黑色很适合她——她演奏起旋律真是声情并茂。男人们盯着她,爱慕着她,多少人来求她弹曲子,或者邀请她演奏结束之后一起喝点什么。可每当弹完第12首,那是在一流餐饮中心演奏的规定曲目,这位小姐合上琴盖,向如痴如醉的观众微微鞠躬致意,就消失在了饭店的厨房。

只有一次她接受了一杯,很久以前。他,穿深蓝色西装,在她弹《时光流转》时靠过来,想听得更清楚。他说这部电影他看过十多遍,却从没听鲍嘉说过“再弹一遍”,尽管他确定她同英格丽•褒曼演《卡萨布兰卡》时一样迷人。他请她再弹一遍那首曲子,他从没听过这么独一无二的演奏。“再弹一遍吧。”他说,然后,请她喝了一杯。

重复着同样的曲目,同样的顺序,日复一日。拉斐拉开始发现她的老钢琴出现霉点,淡忘了掌声和鲜花,感到荣誉离她远去,也开始记起仍有旧衣未洗。直到有一天,弹到第10曲时,她第一次听到一个食客说:“那个弹钢琴的只怕曾经是个美人儿呢。”她感到手指的关节一点一点变得僵硬了。弹完曲子,她走向径直通往化妆间的厨房。也是那一天,第一次,拉斐拉到吧台找马诺洛要了一杯朗姆酒,加冰的。

她不明白自己怎么会想那么多。她只想结束这一场午餐演奏,合上那该死的钢琴——公司什么时候才能换了它?每一首曲子都显得更长,更让人难以忍受。弹完《昨日》,最后一首规定曲目,她感到一阵少有的轻松。她合上琴,端起杯子,回到吧台。

每天坐公交车来回,每天弹奏那不能再熟悉的12首曲子。“我真的受不了。”她想到外面的酷热,想到家里已经断水两天,想到待会儿要去买肉。她猛灌一口朗姆酒,喝光了。“再来一杯,马诺。”“还要?”“来吧,今天真他妈糟透了。”从拉斐拉嘴里冒出这个她不常用的词儿让调酒师轻笑起来。两人在一尘不染的吧台上随意地碰了下杯,微笑着。“祝你健康。”“也祝你。”“祝我们两个。”他们喝干了酒。

拉斐拉再次露出微笑,有些惊讶地端详自己老化的手指。她很想弹《时光流转》,“好像有一个世纪都没弹过了。”

(选自《译林》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8年里,拉斐拉都在饭店里为食客弹钢琴,弹奏的曲目一直不变,表现了她对青春逝去、今昔变迁的感慨。
B.拉斐拉每次弹完规定的12首曲目,向观众致意后,就消失在了饭店的厨房里,因为她知道那些热情的男人们都不怀好意。
C.小说通过描写拉斐拉在演奏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意在表达岁月沧桑之感,渗透着一种忧伤、无奈之情。
D.这篇小说截取了拉斐拉一次钢琴演奏的过程,把现实与回忆相结合,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2.文中多次出现拉斐拉“喝酒”,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说明。
3.小说中的拉斐拉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徙(节选)

汪曾祺

先生名鹏,字北溟,三十后,以字行。家世业儒,少孤。尝受业于邑中名士谈甓渔,为谈先生之高足。沈石君比高北溟大几岁,也曾跟谈老先生读过书。

恰好沈石君因和厅里一个科长意见不合,愤而辞职,回家闲居,正在四处写信,托人找事,地方上人挽他出山来长①初中。沈石君再三推辞,禁不住不断有人踵门劝说,也就答应了。他只提出一个条件:所有教员,由他决定。教育局长沉吟了一会,说:“可以。”

沈石君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他自然要考虑各种关系,也明知局长的口袋里装了几个人,想往初中里塞,不得不适当照顾,但是几门主要课程的教员绝对不能迁就。

国文教员,他聘了高北溟。许多人都感到意外。

高先生自然欣然同意。他谈了一些他对教学的想法。沈石君认为很有道理。

高先生要求“随班走”。教一班学生,从初一教到初三,一直到送他们毕业,考上高中。他说别人教过的学生让他来教,如垦生荒,重头来起,事倍功半。教书教人,要了解学生,知己知彼。不管学生的程度,照本宣科,是为瞎教。学生已经懂得的,再来教他,是白费;暂时不能接受的,勉强教他,是徒劳。他要看着、守着他的学生,看到他是不是一月有一月的进步,一年有一年的进步。如同注水入瓶,随时知其深浅。他说当初谈老先生就是这样教他的。

他要求在部定课本之外,自选教材。他说教的是书,教书的是高北溟。“只有我自己熟读,真懂,我所喜爱的文章,我自己为之感动过的,我才讲得好。”他强调教材要有一定的系统性,要有重点。他也讲《苛政猛于虎》《晏子使楚》《项羽本纪》《出师表》《陈情表》、韩、柳、欧、苏。集中地讲的是白居易、归有光、郑板桥。最后一学期讲的是朱自清的《背影》、都德的《磨坊文札》。他好像特别喜欢归有光的文章。一个学期内把《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都讲了。他要把课堂讲授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课上讲了《卖炭翁》《新丰折臂翁》,同时把白居易的新乐府全部印发给学生。讲了一篇《潍县署中寄弟墨》,把郑板桥的几封主要的家书、道情和一些题画的诗也都印发下去。学生看了,很有兴趣。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初中国文教员中极为少见。他选的文章看来有一个标准:有感慨,有性情,平易自然。这些文章有一个贯穿性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人道主义。

他非常重视作文。他说学国文的最终的目的,是把文章写通。学生作文他先眉批一道,指出好处和不好处,发下去由学生自己改一遍,或同学间互相改;交上来,他再改一遍,加总批,再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誊一遍,留起来;要学生随时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文章。他说,作文要如使船,撑一篙是一篙,作一篇是一篇。不能像驴转磨,走了三年,只在磨道里转。

为了帮助学生将来升学,他还自编了三种辅助教材。一年级是《字形音义辨》,二年级是《成语运用》,三年级是《国学常识》。

在县立初中读了三年的学生,大部分文字清通,知识丰富,他们在考高中,甚至日后在考大学时,国文分数都比较高,是高先生给他们打下的底子。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欣赏文学——高先生讲过的文章的若干片段,许多学生过了三十年还背得;他们接受了高先生通过那些选文所传播的思想——人道主义,影响到他们一生的立身为人。呜呼,先生之泽远矣!

教室里响起了高唱校歌的声音。校歌由高北溟先生作词。玻璃一样脆亮的童声高唱着。瓦片和树叶都在唱。

高先生的家也搬了。搬到老屋对面的一条巷子里。高先生用历年的积蓄,买了一所小小的四合院。房屋虽也旧了,但间架砖木都还结实。天井里花木扶疏,苔痕上阶,草色入帘:很是幽静。

(有删改)

文本二:

高北溟,名字即取用庄子《逍遥游》的“鹏之徙于南溟也”的典故,小说也紧紧围绕“徙”和“未徙”这个矛盾中心展开。可见作者是赋予了高北溟以“鹏”的形象寓意的。高北溟虽然命途多舛,但一直有着高于现实的“大鹏”之志。

年少家寒,但是坚持读书改变命运。高鹏的天资,虽只是中上,但很知发奋。他深知先人为他取的名、字的用意。这是老师眼里的高北凕——没有因为现实的困顿而放弃自己的理想。

后来废科举,兴学校,没办法在朋友的帮助下读了简易师范,去五小授课教书,虽说是为了谋生计,但高北溟却不沉陷于现实的泥淖,仍能着眼学生的未来升学之事,自编教材,悉心教学。他说“教的是书,教书的是高北溟’。“只有我自己熟读,真懂,我所喜爱的文章,我自己为之感动过的,我才讲得好。”可见物质的贫穷并没有让高北溟放弃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充实。


【注】①长:管理。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没有荡气回肠的情节和惊心动魄的场面,但人物个性鲜明,其古朴清雅也颇能引人驻足。
B.高先生的教学效果显著,在县立初中读了三年的学生,大部分文字清通,知识丰富,能欣赏文学。
C.高先生会教书,也重育人。他在教学中的人道主义倾向影响学生一生的为人处世,确实难能可贵。
D.高先生的庭院台阶上有苔藓,帘外生碧草,可见门可罗雀,人迹稀少,说明他性情孤傲,不屑与人来往。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事语言清新明快,以短句见长;“如垦生荒”“注水入瓶”等比喻生动的表明了高先生独到的教学见识。
B.文本一采用第三人称讲述高先生琐事,时空转换自如,增强了故事的跳跃性与真实感。
C.文本二议论分析了高北溟的名字由来、内心世界与现实困顿,语言客观冷峻,作者的情感内敛。
D.作者剪裁巧妙,详略得当,详写了高先生自选教材之事,体现先生深厚的国学功底。
3.文本一中说:“玻璃一样脆亮的童声高唱着。瓦片和树叶都在唱。”请对这两句话加以简要赏析。
4.文本二中写到“高北溟却不沉陷于现实的泥淖,仍能着眼学生的未来升学之事”,请结合文本一谈谈高先生是如何“着眼学生的未来升学之事”的?
2021-07-12更新 | 10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大鱼

刘洪文

大鱼是查干湖里的鱼。

大鱼长得大是因为活得久,它已不记得自己的年龄,只记得查干湖冰封了十七次,而它经历了十七次惊心动魄的冬捕。

长大,是后来的事。

当大鱼还是小鱼的时候,它以它的聪明,钻进湖底的淤泥,轻而易举地穿过渔网的缝隙,它感觉到很刺激也很好玩,像是在同湖底做游戏,它领会着真实的逃亡与胜利,而人是愚昧的。

可是,危险时时都在,湖里的大鱼吃小鱼,湖里的小鱼吃虾米,湖里的虾米啃烂泥。大鱼在小的时候就要拼命地长大,以躲避那些来自身边的弱肉强食。

查干湖给了大鱼丰富的营养。

这里有一望无垠的水域,这里有成片成片的芦苇荡,有夜色掩映的荷花塘,成群的水鸟从头顶飞过,或一字排开,或层峦叠嶂。大鱼总想钻出水面去看一看,因为轻薄的水汽过滤了鸟的影子,把它们拉得变了形。

当大鱼长到它认为的差不多大时,它不用再在湖底四处躲避,也没有那些淘气的黑鱼敢来欺负它,它几乎可以随意地游荡。可是,凡事总是有利也有弊,它要躲过冬捕的网就不再像原来那么容易,它必须把身体掩在水草的底下,借助水草的支撑,再找准时机,从网底穿过去,就像是穿越过一道生死的屏障。

有一次,应该是在第七八个隆冬,大鱼犯了一个失误。当然,那是致命的。当大鱼和其他伙伴一起,被一张巨大的网揽上冰面时,大鱼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通透,这通透让它兴奋也让它恐慌。阳光那么刺眼,像冻在湖底的冰凌;湖面上的雪白白的,和阳光辉映着。远处是枯黄的芦苇,那是大鱼经常出没的地方……

当大鱼和其他的伙伴一起,被渔民用一个长竿的网兜抛向空中时,它感觉自己好像生出了翅膀,可以和那些鸟儿共同飞翔,这是一种美好的感觉,但事实是短暂的,当它重重地摔在冰面上时,它看到了血的颜色,那是同伴们的血,迅速地融进雪里,再迅速地膨胀开去……

大鱼感到了恐惧,前所未有的慌张。

幸运的是,大鱼落在了一个打开的冰洞旁。大鱼充斥着鲜血的眼里有了生的希望,它只要轻轻地一翻身就能逃脱死亡。

可是它的身体却有千斤重,像冻结在冰面上一样。一个渔民走过来,有意无意的一脚,把它送进了希望的隧道……

大鱼变得沉稳了,它可以洞窥每一张网的漏洞,然后穿过幸福。它不再和伙伴们,去争着跳过芦苇间一支横着的草杆,说那是成功的“龙门”,也不再去浅水区追食钓鱼人撒下的饵料,嘲笑那些因为贪吃而被掳去的伙伴。它只是在吃饱了以后,静静地沉在湖底,看水草间晃动的泥沙,如白驹过隙。

“这湖里面有大鱼!”渔民说。

大鱼不止一次听说过,似乎这是伴随着它身上的鳞片长大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鱼开始思索它一生存在的价值。是谁说过鱼的记忆只有七秒?那不过是人的想法罢了!人不是鱼,怎知鱼性?

查干湖的头鱼已经拍到了二百六十万!这让大鱼有些莫名的悸动。一条鱼的价值,难道也应该用钞票来衡量?这是不是也会让我的一生充满辉煌?这难道不比老死湖底、化作淤泥更有意义?

当初踢它一脚的渔民已经成了最有名的鱼把头。他穿着厚厚的皮袄,狗皮帽子的长毛遮挡在额前,也遮住了小半边鱼鹰一样的眼睛。鱼把头紫红色的脸庞上挂着一抹白霜。

冰洞已经打好了,冰面上人喊马嘶。祭湖的人们穿着五颜六色的彩装,拉鱼的拖拉机排成了一行,等待着动人的时刻。鱼把头打开酒葫芦,仰起头,喝了一大口,阳光从他的臂弯里穿过,像酒从口里热到胃里,火烧火燎地贯成一线。

鱼把头久已成名,这是他的最后一次指挥。他已经决定,过了今天便不再来了,真的。他是奔着查干湖传说中的大鱼而来的,听说有人看见过它在芦苇荡里出没,身长过米,鳞甲如金。打到它,在自己的渔猎生涯中画一个圆满的句号,也将是他人生历史上浓墨重彩的收笔。

如果今年打不到它,就算了。那条大鱼也许是“鱼精”吧!每一个精灵都修来不易。

“唉——”鱼把头叹一口气,再喝一大口酒,把酒葫芦抛给身后的人。

鱼把头站在冰面上最显眼的位置上。

伴随着鱼把头的命令,四匹马拉着绞盘飞转起来。马蹄在冰面上刨出一簇簇的冰花。渔网在逐渐地缩小,像天空掠过的地震云。人们的眼光集中到了一块儿,期待着突破以往,期待着创造永恒,因为这能带给人更加新鲜的愉悦感。

大鱼是第一时间冲出水面的。

“这头鱼起码三百万!”人们赞叹着。

大鱼听到了周围超乎极限的雀跃声。那声音熟悉又陌生,似乎常在耳畔,又似乎从未听见。

大鱼已经感受到了来自人间的赞美,像鱼把头脸上绽开的皱纹,又像是当年踢它入水那一刻的紧张,极度舒适,又极度迷茫。

大鱼看见一片神圣的殿堂,花鸟鱼虫飘浮在空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菩萨头现佛光,手里提着花篮,指间流淌着温暖的时光。

再见了我的芦苇荡,再见了我的查干湖。查干淖尔,我深爱的圣洁之湖。一瞬间,大鱼想起了很多,从幼时的伙伴到是时的耄耋。它忽然有些后悔,于是瞪大了眼睛,凝望着一望无际的天空……

(摘编自《微博小说<大鱼>》)

文本二:

生态文学是具备生态意识的文学,其创作者能够从生态整体观和联系观出发,怀着强烈的生态责任感为生态整体立言,并全面深入地探讨和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自然对人的影响(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自然万物与人类的相互依存关系,人对自然的适度利用与超越生态承载力的征服、控制、改造、掠夺和摧残之区分,人对自然的保护和对生态平衡的恢复与重建,人类重返自然和重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等。

生态文学与传统的描写自然的文学有本质的不同。仅仅描绘自然和感悟自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文学。如果仍然以人为中心、以“我”(作家)为中心,把人以外的自然物仅仅当作工具、途径、手段、符号、对应物,来抒发、表现、比喻、对应、暗示、象征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特征,进行文学领域里的自然的人化或人的自然对象化,那就更加谈不上生态文学了。生态文学是具备生态意识的文学,它的创作者能够从生态整体观和联系观出发,怀着强烈的生态责任感为生态整体立言,并全面深入地探讨和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自然对人的影响(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自然万物与人类的相互依存关系,人对自然的适度利用与超越生态承载力的征服、控制、改造、掠夺和摧残之区分,人对自然的保护和对生态平衡的恢复与重建,人类重返和重建与自然的和谐等。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大鱼的视角切入,主要采用第三人称讲述了大鱼的种种经历,它受到查干湖的滋养,对这片天地饱含深情。
B.大鱼在生命的最后决定跳出水面,既是为了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也是为报答当年鱼把头的恩情,成全鱼把头的美名。
C.鱼把头最后一次捕鱼时内心是矛盾的,他虽然想要为自己的渔猎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但同时更想珍惜自然生灵的美好。
D.文中画线部分的描写,既从一个侧面渲染了环境的寒冷氛围,也通过服饰肖像凸显出沉稳持重、经验丰富的鱼把头形象。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些摹写自然或通过写人在自然中的观察和生活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的文学作品,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文学。
B.生态文学应当是讨论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它要求作者具备生态意识,从生态整体观和联系观出发,体现对生态伦理的思考。
C.生态文学与传统的描写自然的文学不同,它不是把自然当作工具或手段,而是通过人的灵魂与自然界灵魂的沟通来表现“有生命的自然”。
D.中国古典诗词善于将自然界中的事物与人的情感品格融合在一起,赋予自然物以象征意义,因此它应该属于生态文学的范畴。
3.请结合文本一的情节概括大鱼对人类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
4.文本一是否属于生态文学?请结合对文本二的理解谈谈你的理由。
2022-03-21更新 | 22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师

刘兆亮

老傅拍过一组照片叫西湖边的一棵树:西湖边一棵桃树的春夏秋冬,人去湖空,人来湖拥,都安静得能听见风去风来,你说不出来个所以然的好,却让人体会到渗落到心底的妙。

老傅喜欢定点在一个位置拍植物,四季轮回,雷打不动,像是一把锁总喜欢待在门扣地方,而这里,恰恰是一扇门或一个城市的某种重要地带。

终于有一年,他拿出潜心之作——西湖边的一棵树,一举获得全球摄影最高奖的荷赛奖,领奖地点是在自行车的天堂城市——阿姆斯特丹。

于是,大家都开始管老傅叫大师,且把大师常挂在嘴上,见到本人叫,见到照片也叫。

老傅成为大师后,便在城市北郊布置了一个工作室,是旧民房改的,最大一间是冲洗照片的暗房。

边上原先有座大钢厂,刚迁走,那里原本是轰轰烈烈的大炼钢铁场景,如今复归自然。颓败,荒芜,秋天的狗尾草,总能在风中把阳光撩拨得魅力缤纷。老傅就是想借比桃树更小的植物拍出大意境。

他这次是站在路边的一片草地前,开发之前的荒芜,像烟雾一般缭绕。

老傅想,内心再静一些,再静一些,等这个地方再次喧闹起来,超越西湖边的一棵树的片子可能就出来了。

某天夜里的十点钟,他在暗房冲洗照片的手抖了一下,造成冲出的照片失去光影水准。

他托照片的食指是被暗房上顶一个沉重而笨拙的钢琴键给弄的。

楼上那户人家,恰好在暗房头顶,有架钢琴,每晚都在十点准时响起,老傅的安静被沉闷的琴声侵占了。

笨笨的钢琴声过后,便是“吱吱呀呀”的纤细二胡声,两种乐器交替,要到夜里12点才停歇。而乐器声落,准有“嘣嘣嘣”的拖鞋声,老傅停下手里的活儿听楼上琴声之后的一来一回,两趟脚步声,一趟是碎步,心情有点儿小兴奋走出那种声音,一趟则是缓慢,充满思考与疲惫,两种脚步声都像是贴着老傅的头皮在走。

这种情况持续了大半年,老傅常待在暗房里,再望望窗外,感觉天上的星星,都是那些杂乱的音符飘上天空的。

白天,再路过河边的茅草地时,看到那些狗尾巴草在风中左右摇摆,再怎么拍,都是一堆杂草。这可怎么办呢?

直到有一天,他呆站在路边一棵草前,天快要黑下来了,他看到一个男子骑着电动车,驮着一个小女孩,小女孩拉着二胡,声音也颠簸起伏。这辆电动车后座上,焊了一个钢架的座椅,椅子上还拉了一个安全带,系在小女孩的胸前,小女孩两只手抱着二胡,在宽阔而安稳的后座空间里,左右开拉。

老傅挂着相机,紧跟着快走,想拍,在心里一次次地按动快门,但就是下不了手。这辆电动车进了老傅的小区。老傅听到骑电动车的人说:快用钢琴去校音准,老师说,就差一口气了。

不错,就是楼上的钢琴加二胡的声音制造者,这是一个勤奋而可爱的小女孩。

当晚,老傅觉得钢琴声是乱了点儿,但二胡声已显美妙。后来,他在车库边上,看到了那架带钢架座位,他用按快门的手指轻轻地摸了一把座椅。老傅转身开车,去一家商店买了三双麻布软底的拖鞋,悄悄地放在了楼上的门口,上面写着:这是送给你们的静音拖鞋。

第二天,老傅听见敲门声,看到了一家三口,都是笑呵呵的,很是歉意的那种。小女孩先说,叔叔,对不起,打扰你了。最后面的女人张了张嘴,要说的话,又歉意地笑回去了。

男子一脸的憨厚,搓着手,持续地笑,只说了一句,钢铁工人出身,文化嘛,没有,不注意别人感受……

还是小女孩说话灵清,她说,自己要参加二胡大赛,老师说她以后没准能成为大师。这次比赛就是起点,钢琴校音准,爸爸从朋友家借的,比赛完了就还过去。看楼下经常没有光,以为没住人呢!

老傅拎着相机,站在门口笑着说,没事,哦,大师,好的,一定会的。

女子望一圈三个人的拖鞋,说,他是等孩子练完,过去和她说一声,拉得好,拥抱她一下,就睡下了,拖鞋不好,底硬,十元三双……

这一家三口,退了两步,一齐向老傅深鞠一躬,后退时,他们都把鞋底粘住地移动,想不发出声音。

老傅把自己像锁扣一样定在某一个位置,隔三岔五这辆焊钢架的自行车从远处走来,再从他身边走过,老傅都会按下快门,连同风中的狗尾巴草,以及骑车的男子朝着老傅的憨笑。

老傅觉得,某一次闪动快门声中,“咔嚓”把二胡声也拍了进去。他想将这张照片冲洗出来,装进兜里,陪他飞到阿姆斯特丹——那个被称作自行车天堂的城市,自信地走向前一个荷赛奖的领奖台。

(原载于《连云港文学》2020年第1期)

1.下列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老傅的照片里有一种“安静得能听见风去风来”的妙,既阐释了老傅的拍照风格,也为下文故事的发展作了铺垫。
B.老傅觉得“咔嚓”把二胡声也拍了进去,表示他拍照技术已臻完美,能够把“二胡”的声音具象化地呈现在照片上。
C.小女孩说:“老师说她以后没准能成为大师”,老傅也附和道“大师,一定会的。”可见老傅对小女孩的尊重与理解,鼓励与支持。
D.小说通过老傅的眼睛使我们看到了小女孩家是一个平凡的,生活简单朴素但又充满了爱和希望,有礼守节的家庭。
2.小说中老傅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原文概括分析。
3.小说以“大师”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020-08-04更新 | 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