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6 题号:1043705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遗言

杨蕾

村主任突然倒地,躺在饭桌底下一阵抽搐,紧抓女人的手,嘴里喊了两声:“纲!纲!”便永远暝上了双眼。

陶瓦村的人们听说了这事。老榕树下站着黑压压的一片人,人人为之唏嘘。人们帮村主任的儿子纲把村主任隆重安葬了,就埋在陶瓦河边。

陶瓦河边多了一座坟茔,陶瓦村的人们也多了一份心事。大伙聚在一起,目光齐刷刷地拉远,望向那座坟茔,再慢慢收回,投影一样放大到各自的脸上,好像要在人的脸上找到什么答案,都想开口说什么或问什么,最终没人吭声。看着看着,就散了。

三天前,温州香料商开着几部加长车来到陶瓦村收购八角,价钱可喜。大伙手上有了钱,有人提议把建桥的集资款交了,村主任负责收款,文书负责记账。村主任办事喜欢趁热打铁,因此也就爽快地同意了。

村主任站在大榕树下的石桌上,兴奋地宣布:“今天收到集资款总共二十三万七千七百元。村会计去成都参加儿子的婚礼,明天回来后,我马上把钱款交给他,由他拿到银行存进村委对公账号。有了这笔钱,再加上地方财政的扶持项目,大家放心,明年我们一定能告别渡船过河的历史!”大伙听了个个眉开眼笑。陶瓦村的田地大部分都在陶瓦河对岸,一艘机动船是主要交通工具,那种劳作的艰辛,只有陶瓦人自己知道。

可是,村会计没有按时回村,打个电话说难得出远门一趟,想逗留一段时日,去看看汶川地震遗址。

村主任走了,但二十多万的建桥集资款还在村主任的手里,不,是在村主任家里!陶瓦村的人心照不宣。

村主任的儿子纲在南宁开出祖车,喜赌,欠债几十万。陶瓦村的人也心照不宣。

陶瓦村的人静默了几天,终于着急了。如果不抓紧时间弄清这笔款项现在搁在哪里,他们再也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了。他们自发集合商议,最后决定委派村文书、村妇女主任代表村民上村主任家询问款项的去向。

一个上午过去,两个代表回来了,一无所获。据说村主任的女人当着他们的面,翻箱倒柜,摸枕头捏被角,连放在床角落的尿壶也没放过。文书考虑,村主任平时细心,为了安全起见,有可能已经先把款项存进自家的账号里了。他便派陶瓦村小学校长拿着村主任家的银行卡到镇上银行查帐,回复说没有任何进账的记录。

二十多万元的人民币,用农大牌饲料十斤装的袋子来装也装不完的,又不是一个芋头或一个红薯那么容易藏匿……村主任的女人该不是有所隐瞒吧?有些人比比划划,胡乱猜疑着。

“前两天,纲一直在赌场,还抽好烟!”有人喊出这句话。这话就像一颗炸弹扔进人群里,炸开了,他们好像看到,纲烧的不是烟,而是他们的钱。几个汉子按捺不住了,吵吵嚷嚷、气势汹汹地向村主任家奔去。文书急忙伸手拦住:“大伙冷静点,村主任尸骨未寒呢!”

“等他尸骨寒了,我的血汗钱可打水漂了!”有人蛮横地推了文书一把,愤愤地说。

村主任的老母亲,手拄拐杖,站在家门口,微仰头颅,花白的头发被风扬起,神情透出一丝大义凛然之气。面带愠色的汉子和蜂拥而来的村民被镇住了,倏地停住了脚步。老太太看着跟前一张张震慑的面孔,顿了顿嗓音,说:“本来,我想等会计回来再说,看来等不及了。我儿子怎样我老太婆心里清楚,我会给大伙一个交代的!”

“媳妇,你告诉大伙,他临走前都说了什么。”老太太的身子微微抖索着,但很快镇定了。

“他没说什么,只喊纲……”村主任女人的眼泪像断线的珠子,扑啦啦地滚落。

“文书,你到我屋里搬出床底下的那口缸,给大伙看看吧!”老太太淡定地吩咐。

文书抱着沉甸甸的一口瓦缸来到大伙的跟前,打开,满满的一缸人民币红灿灿地,映得大伙的脸一阵阵潮热,原本还在七嘴八舌交头接耳的村民都静了下来,一下子鸦雀无声。

老太太抑制不住了,老泪纵横,哽咽着说:“收了大伙的钱,我儿子没再离开家半步。

晚上来我屋里坐到天明,嘴上说守着妈,实是守着这口缸。临走了,挂念的还是这口缸啊!”那几条汉子“扑通”一声,双膝跪下,给老太太磕了几个响头。人群里,一片啜泣声。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插叙的方式,插叙了村主任收建桥集资款的过程,突显了一个为民办实事的农村好干部形象,同时使情节波澜起伏,摇曳生姿。
B.“陶瓦村的人心照不宣”,表现村民对集资款下落不明的担忧;“陶瓦村的人也心照不宣”,表现村民对村主任的儿子可能赌掉集资款的担忧。
C.“他没说什么,只喊纲……”,这里的“纲”与“缸”谐音,村主任的女人理解为村主任喊儿子的名字,而老太太理解为村主任喊盛钱的缸。
D.小说塑造了陶瓦村的村民群像,他们更多地是关心着自己的那点蝇头小利,而对一心为公、为大众做出巨大牺牲的英雄人物不依不饶。
2.真相大白前,小说的许多情节写了村民对集资款的担忧,请概述相关情节。
3.小说中,村主任虽然着墨不多,却是主人公。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理由。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滚烫的冰雕

王筠

1071.1高地上银装素裹,一片冰封雪冻的景象。

大雪遮盖了一切,散兵坑、堑壕、堑壕里的人,所有的一切都被厚厚的积雪包裹着,欧阳云逸和他的部队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磨难。刀削斧砍一样的寒风从阵地上掠过,刺穿了战士们单薄的衣裤,使他们饥寒交迫的身体慢慢变得麻木僵硬。士兵都蹲在堑壕里,蹲在深深的雪窝子中,他们的头上雪花席卷,狂风飞舞,漆黑如墨般的苍穹笼罩着冰冻的大地。

没有一个人要求下山,没有一个人要去躲避冰雪寒风,他们在等待着美国人的到来。极度的严寒摧残着大家的身体和意志,更折磨着他们饥饿的神经。部队没有一点可以果腹、可以提供热量的食物,饥饿和寒冷把他们推到了承受力的极限。

“都找……找吃的东……西,看看还……有没……有。”欧阳云逸僵硬的喊声在凄厉的风雪中回荡着。一瞬间就飘散而去,消失得无影无踪。

战士们缓慢而又机械地摸索着自己的挎包、口袋。他们翻找过无数次了,都知道自己的身上不可能再有任何吃的东西,但仍然机械地摸索,教导员下达了命令要找,他们就再找一遍。不少人一边摸索着自己的挎包,一边抓起身边的积雪往嘴里送,吞咽积雪也能让他们饥饿的神经得到暂时的满足。

欧阳云逸再一次翻了翻自己的帆布挎包。挎包里装着他的洗脸毛巾、牙刷、牙膏、本子、笔、喝水的缸子,还有一个手绢包裹着的包包,那是鸭绿江中国一侧的江土,是他过江的时候带上的。

挎包里没有任何可以充饥或是能够提供热量的食物,欧阳云逸知道这一点。但是他冻僵了的手还是在里面摸索着,他摸索了半天,最后拿出了那管牙膏。牙膏还有大半管,欧阳云逸一直用得很节省。他有一个习惯,不吃饭喝水可以,不刷牙洗脸不行,从国内带来的牙膏对他来说是一种十分珍贵的东面,现在他把这个牙膏拿了出来。欧阳云逸的手指头已经完全僵硬了,他不得不用牙齿咬掉牙膏的盖子,牙膏也冻住了,好不容易挤出了一截,欧阳云逸把这一藏牙膏吃进了嘴里。

牙膏已经有些干硬,但并没有完全冻结,欧阳云逸慢慢嚼着,一股辛辣的味道充满了他的口腔。他把这管牙膏递给身旁的战士,战士咬了一截,然后又传给了下面的战士。一个传一个,半管牙膏被大家吃光了,每个人都吧嗒着嘴巴,每个人的嘴巴里都散发着浓重的辛辣的味道。

雪下得好像小了些,刺骨的寒风却更加猛烈。欧阳云逸害怕战士睡着了,他知道在这样严寒的夜晚,一旦睡着就再也起不来了。他喊叫着,要大家站起来。活动活动手脚,或者抱在一起互相取暖。战士们艰难地站起来了,他们立在刀子般的寒风中,三五个人抱在了一起。欧阳云逸竭尽了气力喊道:“坚持……同志们,坚持住,我们要像钢钉一样钉在这个阵地上,绝不让美国鬼子从山下跑掉!坚持啊,同志们,天……就要亮了……”

欧阳云逸声大声地喊叫着,他声嘶力竭的声音响在每一个战士的耳边,伴随着一阵又一阵猛烈的寒风传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大家相互抱了一会又重新蹲在堑壕之中,毕竟整壕里面的寒风要比外面小一些,他们一个挨着一个,挤得紧紧的,似乎都觉得这样能够给他们带来些许的温暖。

一个战士挤在欧阳云逸的身旁,暗夜中他的脸上是一片神往的表情:“说来说去还是我们江南好,没有这么……冷。”

欧阳云逸紧紧搂着他的肩膀:“打走了美国……鬼子就……回去,回到我们的……江南。我们……江南,油菜黄,稻花香,八月桂花遍地开……”

他们的目光极力望向前方的黑暗,透过寒风呼啸雪花飞舞的黑漆漆的夜幕,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江南,大片大片的油菜花黄得耀眼,沉甸甸的稻谷压弯了枝头,而桂花的芬芳漫天弥漫着,从他们山清水秀的江南一直飘散到脚下的长津湖畔,飘到了他们的身旁。他们都张大了鼻孔和嘴巴,深深地、贪婪地呼吸着……

风停雪住,苍白无力的日头慢慢升起到群山上以后,史密斯的部队开始往1071.1高地运动。昨夜的风雪彻底扫荡了长津湖地区所有的崇山峻岭,使得整个山区的面貌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变化。原有的积雪被狂风吹得无影无踪,而前进的道路又被新的积雪所覆盖。陆战1师走走停停,用了很长时间才到达1071.1高地的山脚下。

高地上静悄悄的,寒冷的阳光洒在雪原上,视野之中是一片阴森森的银白。没有枪声,没有喊声,也没有黄蜂般飞舞的手榴弹弹雨,大地一片安详。

师长史密斯有点莫名其妙,因为这种安静过于反常,中国人的无声无息叫他摸不着头脑。以基本的常识而言,中国人不可能不向1071.1这个最后的关隘派出阻击部队,他心里想也许有不同寻常的事情要发生。史密斯命令他的陆战队员倍加小心,占领山头上的阵地。

美国人终于小心翼翼爬上了山头。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积雪覆盖的堑壕之中是一具具中国军人僵硬的身体,他们一个挨着一个趴在自己的战斗位置上,百十号人,都持枪而待,枪口全都指向下面的道路,那是陆战1师将要经过的地方。这些中国人的衣着都非常单薄,没有大衣,多数人还戴着单帽、穿着单鞋。冰雪在他们的脸上凝结成了寒霜,每个人的眉毛胡子上都挂着密集的细小的冰凌,微风拂过,铮铮有声。

阵地上的中国人好像都睡着了,他们就那样趴卧着,每个人的武器都已冻结在手中,而每个人脸上又是那样的神态端详。

(节选自《解放军报》20211021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独句成段,以简洁的笔法突出了志愿军所处阵地自然环境之恶劣,为故事的结局做了坚实铺垫。
B.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展现人物形象,如交代欧阳云逸帆布挎包里用手绢包裹着的江土,是对人物行为的有力诠释。
C.小战士与欧阳云逸提起江南,以虚衬实,意在以江南的美好与1071.1高地的风雪天气形成对比,突出对侵略者的憎恨。
D.作者在小说结尾和谐地加入抒情,让自己潮水般的感情,与叙事交融,通过抒情性的语言,倾泻而出。
2.作者借助“一管牙膏”,达成了哪些写作意图?
3.请探究小说标题“滚烫的冰雕”的意蕴。
2022-06-08更新 | 8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孝子

刘连群

百先鞋店程掌柜的老娘去世,惊动了南市一片几条街巷的店铺、住户,吊唁的人群从早到晚络绎不绝,各界送来的挽联、幛子铺天盖地,场面竟比城中达官显贵家的丧事还要壮观。

院子里搭起了天棚,灵柩停放中央,两旁悬挂着分别由市商会和风化正育会送的丈余长的巨幅深色绸幛,上面白纸黑字,写有“孟德操守”和“孝感天地”,灵旁侍立的程掌柜满身重孝,面容憔悴,人似瘦了一圈,被伙计们搀扶着,一副痛极木然的呆相,让人看了好不心焦,不由得不在暗中连声赞叹:孝子啊!

程掌柜是南市有名的孝子。细说起来,人们还是由孝子而后知他这个鞋店掌柜的。

百先开业时,这一带已经有了几家鞋店,早占上热闹繁华的街头路口,生意红火。程掌柜来得晚,只在二条后街租到两间铺面,地利上就吃了大亏,门前行人稀少,顾客寥寥,一两个月了,好多人还不知道附近又开了一家店铺。

那些日子,倒是有桩新闻渐渐成了街谈巷议的热点。每天清晨,街上都会出现一辆崭新的推车,造型精巧,两大两小的四只轮子,驮着一张高靠背的扶手椅,形状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诸葛亮那辆有名的四轮车,上面坐的却是一位白发如银的老太太,气度雍容,颇有大家气派,一路上神态悠闲地左顾右盼;推车的是个胖乎乎的中年汉子,个头不高,面容白净、和善,将车推得极稳,遇到路面坑洼不平的地方,总要小心翼翼地费力绕行,唯恐车上的老人受了颠簸。南市的街头总是有闲人的,此车每天准时从眼前经过,就有好奇者上前搭讪,老人微微眯缝着眼睛,用山西口音慢声细语地应答,她是从太原府来看儿子的,儿子怕她待在家里憋闷,让她出来见见天津卫的世面,特地定作了这么一辆推车,以车代步——太破费了,也算是做儿子的一片孝心吧!说着,老人回过头,含笑指点身后的汉子,后者的脸色就红了。恭顺、拘谨不安地笑笑,仿佛小孩子听到大人夸奖的样子,并不言语。听者却顿时肃然起敬了,何等的孝子啊,自己都一把年纪了,还天天亲自推着老娘逛街散心,难得呀!很快,事情就在周围传开了,推车再在街上缓缓行进时,迎来的便都是敬佩的目光。后来众人知道了推车人的姓名,程掌柜一下子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店铺也随之有了名气,百先者,不就是取自《太上感应篇》中的名句“百善孝为先”嘛!于是八方顾客纷纷慕名而来,许多老人让儿女搀扶着上门,生意越来越兴旺,不久便胜过了同业的老字号。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前些天一个秋雨乍寒的清晨,程老太太上街着了风雨,回去就发起了高烧,勾发了老病。虽经多位名医调治,还是撒手西去了。噩耗传出,闻者无不痛惜。据说那天程掌柜本阻拦过的,不让上街,老人执意不听,这就是天数了。

丧事完毕,设宴答谢宾客,程掌柜只敬了一盅便不胜酒力提前告退,留下一位同乡陪席。那同乡一边劝酒,一边提起程掌柜的家事,程家原是没落的书香门第,老太太的娘家却世代经商,在晋中一带很出名的,老人当闺女时就帮着家里照应买卖,精于经营之道。过门后又操持一大家人的生计,很不容易的。说着,同乡感慨地叹道,可惜老人家晚年得了青光眼,看不见东西,也没能享上几天清福,众人听了,随之感叹,却有老字号盛福鞋店的掌柜慢悠悠地问道:您是说,她老人家成了睁眼瞎?

同乡点头。盛福鞋店掌柜的两只细眼漾出了笑意,徐徐遍视众人,在座诸位面面相觑,就觉出了异样的意味。后来,风化正育会的会长忽然使劲摇起头来,喊道不对,程掌柜每天推着老娘观景散心,我们都是亲眼见过的,怎么会是瞎子呢?您别再张冠李戴了吧?众人也紧跟着表示不信,说此事不可乱扯的。同乡见辩不清,赌气说你们不信,自己去问程掌柜嘛。问就问,一群人当时往后屋涌来。

程掌柜孝服未脱,连腰间的麻绳都没有解下,正冲着地上的四轮车发呆。听了客人们的询问,半晌没有吱声,后来突然一头向车撞去,撕心裂肺般地哭喊:娘啊,坑死孩儿了!坑死了呀……客人们慌忙阻拦,晚了一步,程掌柜的额头已经血流如注了。

眼见这般惨景,众人又愧又恨,像程掌柜这样的孝子,还有人胡乱编排,这是缺了八辈子的大德!等到怒冲冲地回头去寻那老乡,早已不见了踪影,追出大门外头都没找着,只有痛骂一顿祖宗解气。

程掌柜伤得不轻,加上连日伤心、劳乏,大病了一场。

半个多月后,鞋店重新营业,顾客盈门,比先前还要红火。程掌柜对顾客更加和气、耐心了,各类鞋精工制作,包换包修,极重信誉,还新设了小鞋专柜,缠足或放足的老太太过去很难买到合适的鞋穿,百先量脚加工定做,不额外收费,这一独家业务,坚持了几十年,如今仍为京、津乃至华北一带的老人们所称道。至于程掌柜的孝子名声,则更是代代传颂不已。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采用倒叙手法,写程老太太不同一般的葬礼,是为了引出人物,突出程掌柜孝子的名声。
B.程掌柜百先鞋店开业时顾客寥寥,是因为程掌柜作为孝子,要照顾母亲,推母亲出来逛街散心,无暇照顾店面。
C.“盛福鞋店掌柜的两只细眼漾出了笑意”,表明他从同乡的话中看出了程掌柜假装孝子的伎俩,为此得意。
D.小说结尾的叙述,表明程掌柜的孝子之名可以为他招来顾客,但周到贴心的服务才是经商的根本。
2.小说中的“同乡陪席”在情节发展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的人物写得相当鲜活,程老太和程掌柜共同完成了“孝子”的形象塑造。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程老太太的形象。
2020-06-01更新 | 8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称呼

李国新

那年,老石来乌乡采访,刚下车,我上前握住他的手,石主编,稀客,稀客,欢迎,欢迎!老石哈哈一笑,纠正说,不要叫我石主编,叫我石总编,我当总编都快一年了。

我笑一笑,我哪知道哩,几把手?是一把手还是二把手?

老石又是哈哈一笑,看怎么说,我业务上是一把手,社长是党委一把手。

对对对,一把手。我笑嘻嘻的。

晚上吃饭的时候,我喝了一点酒。我又叫老石石主编了,老石比我喝得多,他连忙纠正,你啊你啊,我不是石主编,石主编只负责一个版面,我是石总编,负责整个版面了。

在座的有宣传委员,宣传干事,还有老石随行的同事都笑起来,而跟老石的同伴中有人说,叫石总,是我们的老总了!我们报社是正县级单位,石总是正县级总编辑。老石听后笑容可掬。后来,我听说老石调到宣传部了,有的说是副部长,有的说是科长,还有的说是主任,究竟任什么职务不清楚。

有一天,我去市委组织部办事,顺便想看望老石,毕竟我们认识多年,算是老朋友了。组织部离宣传部很近,只爬了二层楼就到了。我正想去打听老石在哪个办公室。突然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过来了,正是老石。他也看见我了,我总不能要他先叫我,他毕竟是领导,出于礼貌,我张开嘴,竟然鬼使神差地叫了他一声石总编,这应该是他过去的职务,我应该没有叫错吧。可老石急忙朝我走过来,是你呀,又叫错了,我已经不是石总编了,我现在是石副调研员,好了,就叫我老石算了,老石神色有点黯然。

我一听,连忙说,不行,你是领导,叫你石部长算了!

老石一听,脸上笑容顿起,不敢当,不过,我相当于副部长,但你还是叫我石副调研员为好,不过我虽然有个副字,我的级别还是正县级。

我说,现在算是比报社舒服了。老石叹了一口气,我被人挤下来了,表面是提拔了,实际上是个闲人,一点权也没有,今天我是从家里来拿报纸的,正好碰见你了。

我再一次碰见老石,是市里派来一个督办工作组到乌乡督查,组长是老石。

我在中午接到乡领导的电话,说市里有个老领导来了,要我去陪他,我一见到老石,马上叫道,石副调研员,是你呀!

老石望着我笑,纠正我,就叫我石专员,我现在被市委任命为市委第二十八组督查专员了。我连忙改口,石专员好!

老石对我的领导说,李国新和我是同乡,从小至大,一起读书,是好朋友,也是好兄弟!我的领导连连点头,难怪的。

我连忙纠正,不,石专员,你是领导,我一直都很敬重你。

老石听了,脸上笑容灿烂,很年轻。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时间为顺序,为我们讲述了官场人物老石的称呼几经变化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B.第二段中,老石哈哈一笑,纠正“我”说,不是“石主编”而是“石总编”,刻画了老石认真严谨的性格。
C.老石做了副调研员后,说自己表面上是被提拔了,但实际上没实权,表现了他对当前处境的不满。
D.小说语言简洁生动,如“稀客,稀客,欢迎、欢迎”寥寥数语形象地写出了“我”迎接老石时的热情。
2.请以老石为例,结合文本分析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3.“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020-08-08更新 | 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