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3 题号:1045438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黑白

刘浪

还有两天就要开庭了。李清荷躺在床上,灯光刺眼,辗转难眠。

要不要提出在开庭前染个发?突然产生的这个念头让李清荷很快又暗骂了自己一声蠢,当自己还是汉东市的副市长吗?头发黑还是白又有啥关系,自己的形象随着受贿案发早就坍塌了。想到这,李清荷一声长叹,五味杂陈。

李清荷来自汉东偏远的西川县马口镇,那里的孩子很多是“少年白”,据说这和当地的水土有关。可是也不尽然,李清荷的父亲和几个哥哥就都是一头黑发。李清荷上初中的时候,不知哪天起,就开始出现了白头发,先是这里一根,那里一根,接着后脑勺和头顶聚集了两小撮白,最后几乎满头是白发。这让他非常苦恼,甚至怨恨父亲的基因为什么只传给了兄长,而没有传给他。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是后来李清荷在县城上高中时,同学们常拿来调侃他的话。李清荷好像也真的被这句话刺激了,学习成绩一直独占鳌头。在以往从没有应届生考取过大学,复读生也最多考三五个的西川县,他高考应届就考取了省城的一所重点大学,算是破天荒,名噪一时。

上大学了,李清荷不想别人对他的头发指指点点,好在那时已经可以染发了。于是他便悄悄跑到离学校很远的理发店,从自己可怜的生活费中挤出几元钱将白发染黑,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当白发即将从黑发中“脱颖而出”的时候,他便又去染一次,周而复始。李清荷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脖子上系着块黑白混杂的肮脏围布,头顶着一个大罩子烘头发的情景。

二十多年前,世上多了一个人知道李清荷头发的秘密,这个人便是他的妻子。那时候,李清荷已经是西川县政府办公室的一支笔,可谓前途无量。妻子对他常去染发有些顾虑,那些染发剂都有副作用的,你别去染了,白发就白发,有什么要紧。李清荷说,没事的,那么多人在用的,现在干部讲究的是年轻化,你顶着一头白发,还怎么往上走。

妻子还是不放心,于是她辗转托人从国外带回来一个假发套。想着妻子的好意,李清荷听话地将头发剪短,戴上了这个时髦玩意。还真不错,即便两个人面对面,也根本看不出异样来。可是,一次外出调研,李清荷低头弯腰上车时,一不小心发套掉落地上,惹得大家一阵哄笑。

李清荷气得将假发套扔到路边的沟里,回家后便将妻子劈头盖脸说了一通,又一如既往地继续他的染发进行史。

当了西川县委书记后,李清荷对形象就更加讲究了。那时,他已经用上了市面上流行的生态焗油染发霜。两只牙膏状的染剂,分别挤出若干到特别配置的梳子上,然后在头发上来来回回地梳上几遍,约半个小时后,用温水洗净即可。李清荷洗过头后,总是会叫妻子看下有没有哪里没染匀,有没有在额头或耳根不小心留下黑渍什么的。妻子心情好的时候,就会走过来按头捏耳地看上一回,说,可以啦,没什么问题。假如她正忙着做其他事,就会不耐烦地说,别那么讲究啦,白就白,黑就黑啦,年纪一把,别扮嫩啊!

三年前,李清荷升任汉东市副市长。他开始隐隐发现,官员染发似乎不流行了。每次开会都会遇到几个不染发的领导,甚至有些熟悉的人,前段时间开会才见过,头发还黑漆漆的,现在再相见,已经是白发横生,俨然另一个人。

李清荷捕捉到了这种悄然的变化,这几年,官场的一些明的、暗的规则在不断改变。那天去开会,他突然发现主席台上那位省主要领导不知何时也不染发了。

一次,他遇到一位邻市的领导,因为曾经共过事,就没有顾忌地开了句玩笑,怎么不染发了?

这下可原形毕露了。那领导一笑,新时代最讲究的是勤政廉政,形象上不必刻意。工作上花心思、下功夫就行,这个敏感性要有。

那天,难得和妻子在一起吃饭。妻子突然说,咦,你怎么不染发了。这么多白头发。李清荷说,染了啊,一半是黑,一半是白而已。妻子说,染就染彻底嘛,以前一两根没染到,你都要重染的。李清荷说,与时俱进,留一半纯真,留一半青春啊!妻子说,不懂。李清荷笑,你不必懂……

和妻子的对话言犹在耳,他却成了阶下囚。李清荷想到这时,痛彻心扉,不由得轻声啜泣起来。人生犹如头发,也有黑白,白发可以染黑,但真相不会被永远掩饰。一直困扰他的法庭个人陈述要说些什么,此时已经有了答案。

李清荷感到一阵释然,于是擦去眼角的泪痕,安然睡去。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倒叙手法,开头两段即交代了主人公李清荷的结局,从而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同时也巧妙地照应了标题“黑白”。
B.第四段写李清荷高中时因“少年白”遭同学调侃,却激发了他的斗志,应届考上重点大学,说明他对自己的白发很是介意。
C.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客观而又具体地叙述了李清荷考上大学,娶妻生子,步入官场并一路高升,最终却成为阶下囚的故事。
D.李清荷把头发染成一半白一半黑,并言这是“与时俱进”,既和前文形成照应,同时讽刺了他热衷于钻研官场潜规则。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3.作者在文中多处对李清荷“染发”进行了细致描写,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2020·河南·模拟预测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音    

郭雪波

老孛爷那浑厚低沉的嗓音开始回响起来。

第一首是叙事民歌《嘎达梅林》,唱的是一位反对东北军阀草原开荒、屯垦使草原沙漠化的民族英雄。唱者和听者都回肠荡气。接着唱的是哀婉牧歌,有长调有短歌,也有些诙谐幽默冷嘲热骂的情歌、宴歌、古歌、今歌。渐渐地,这间土房被浓浓郁郁、悠扬哀婉的蒙古民歌旋律所淹没。

两个老者的眼角,都挂出些许泪水来。外边吹着飒飒的风沙,夹杂着那条孤狼的低嗥,都令人断肠。说来奇怪,流传很广的蒙古民歌,以曲调忧伤、叙事哀婉、令人辛酸惆怅的为多,而节奏欢快喜庆的少,这大概跟土地有关,100多年来蒙古草原开荒后沙化严重,大多草地沦为荒漠,失去牧场故土的蒙古人流离失所,惟有通过一首首伤感的民歌来抒发胸臆表达情愫。当然,蒙古长调的形成,跟草原的辽阔和马背民族的胸怀也密不可分。

古琴胡古尔奏出的音响,浑厚洪亮。低沉中透着悠扬,加上民歌旋律的迷人醉人,尤其演奏古曲八谱时达到了淋漓尽致的境界。老奶奶达日玛已经沉醉,如睡了般无声无息。

老孛爷轻轻停下弓弦。老孛爷天风也有累手的时候,喘口气歇歇吧,黑暗中达日玛老奶奶的声音很突然又清晰。老孛爷天风的手无意中抖了一下,他以为老大姐听累睡过去了呢。

对不起,中断了大姐的听兴,我不该收弓的。

无妨,你也该喝口水润润嗓子。

老大姐,还想听啥,您还没告诉我最想听的曲子呢。

难道你不知道我最想听啥曲子吗?

不知道,小弟还真不知道。

嘿嘿嘿,这也不好怪你。我问你,你老孛天风,为啥名号叫天风?

老孛爷身上颤栗了一下。静默片刻后说,小弟对古曲《天之风》略知一二,年轻时性狂,不知天高地厚,喊出了天风的名号,收都收不回来了。

黑暗中达日玛老奶奶看不清老孛爷微红的脸色,却可能听得出他话音中的羞愧之意。

那你给我拉一段《天之风》古曲吧,达日玛奶奶并不在意他的名号,她一心想听曲子。

可……我……老孛爷天风也许有生以来头一回支吾起来。

怎么啦,刚才还称略知一二呢。达日玛老奶奶问。

不瞒老大姐说,小弟只会上阕《孛尔帖·赤那》部分,师傅没传我下阕《豁埃·马兰勒》,不好意思。

可惜!老奶奶低叹后又说,那就拉你会的上阕《孛尔帖·赤那》吧。

老孛爷天风这会儿真正地另眼看待这位八十岁老太太了。倘若在此之前只是拿她当一位酷爱民歌的普通老歌迷的话,现在他已改变了看法,觉得这老大姐肯定有些来历并深通音律,他更不敢怠慢了。甚至有一丝激动和兴奋。这么多年,背着胡琴闯荡大漠沙原一辈子,很少遇到听众提出听《天之风》,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还有这么一首古老曲谱《天之风》,今天他是遇上行家了。

老孛爷天风重新调琴弦,抖擞精神,脸色凝重而十分投入地奏起古曲《天之风》来。

史书《蒙古秘史》开篇就讲蒙古人的祖先成吉思汗之根源,奉天命而生之孛尔帖赤那,其妻豁埃马兰勒,渡腾汲思而来。这孛尔帖赤那豁埃马兰勒,有人译为苍狼和牝鹿,古曲《天之风》歌唱的就是《孛尔帖·赤那》(苍狼)和《豁埃·马兰勒》(牝鹿)。

老孛爷天风引吭高歌曰:如天之风般飞腾,如天之风般狂洒;如天之风般自由,如天之风般伟雅;啊——哈——咴!我的天之风!我的孛尔帖赤那!

古老的民间曲谱《天之风》旋律在低矮的土房里回响,又在夜的高空中传荡,世间万物似是被这古曲打动而陶醉,一时间万籁俱寂。

此时,一声浑厚的女中音接着和曰:如天之风般温柔,如天之风般火热;如天之风般慈怀;如天之风般永烁;啊——哈——咴!我的天之风!我的豁埃马兰勒!

80岁的老奶奶达日玛在和下阕。嗓音略显沙哑,但高亢而悠远,韵味十足,长调绵绵而气不绝,蒙古民歌特有的技法努古拉斯表现得自如而浓郁。

老孛爷天风失声惊呼,老大姐,你会唱下阕,你唱的是《天之风》的下阕!

老孛爷情不自禁地抓住老奶奶达日玛的双肩,摇晃起来。他的眼角已流下两行老泪,洒落在胸前白胡子上。小时候只听过一次师傅低哼,未及传他便锒铛入狱,因涉嫌参与嘎达梅林造反事件被王爷砍了头。如今聆听这惊天古曲的下阕,他如醍醐灌顶,如醉如痴,情不自禁。

其时,达日玛老奶奶也已泪落如雨。

她也是萨满教另一支脉列钦·幻顿的惟一传人,她的师傅只会《天之风》下阕,她从未听过上阕,今天耄耋之年能够聆听到心仪已久的《天之风》上阕,完成了她心中的整阕《天之风》,也实现了终生所愿,老奶奶显得十分知足,暗中变红的脸上显出婴孩般纯真的笑容。

好啦,老奶奶说,咱们再和一遍。

他们就又和唱了一遍。这回他们二人采用了蒙古民歌手们很少用的呼麦唱法。这种唱法是用喉音同时发出低音部和高音部的两种声音,听着美妙无比,如天籁之声。这是一种蒙古族的古老演唱绝技,如今会运用者已不多,用这种古老传统绝技演唱古曲《天之风》,而且由这两位硕果仅存的蒙古族民歌手佼佼者演唱,实在是太合适不过了,把歌词和韵律内涵表现得完美无缺。

他们接着又和唱了一遍。

然后,都住了声,两人屏气回味这天籁之声。

屋里一派宁静肃穆。

好啦,我已知足,不再劳累你老天风啦。老奶奶说。

这是天意,《天之风》今日得以完整复全,这是天意!老孛爷感叹,我师傅在天之灵,也可得以安息了。

是啊,一生宿愿还清,夫复何求,我好高兴啊!达日玛老奶奶像小姑娘般发出格格的笑声。而后对老孛爷说。老天风,你也歇息吧,我是要休息了,要不你在这儿找个地方睡,要不找村长安排更舒服地方睡,随你好啦。

说完这些,老奶奶长长地叹口气,安安静静地闭目而睡。她眼角挂着幸福的泪水,她那一双闭合了八十年的老眼睛从此再也没有睁开。

老孛爷天风没有在她家炕上睡,也没去找村长,而是胸前合掌、跪别了安睡的列钦·幻顿传人达日玛老奶奶,然后悄悄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

(上半篇结束)

材料二:

老孛爷在回家路上遭遇狼群,他退守沙包制高点,而狼群越逼越近。想到今天难逃此劫,他心有不甘,于是他想趁生命结束之前,把刚刚学来的《天之风》下阕唱熟。他奏响古琴,引吭高歌,一遍又一遍,如处无狼之境。不曾想到,狼群和缓了凶相,静听古曲,如痴如醉。当东方露出狐肚白,狼群飞驰而去,消失在大漠中。老孛爷不觉中已坐化,犹如一尊铜像。《天之风》竟成绝响。

(《天音》下半篇故事梗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挂出些许泪水来”,说明两个老者既被蒙古民歌旋律感动,也被风沙声和孤狼的低嗥声感染。
B.老孛爷“颤栗了一下”,“支吾起来”,这是他为年轻时喊出“天风”名号而感到羞愧后的反应。
C.对老人嗓音和古琴音响的描写,对《嘎达梅林》和“呼麦”唱法的介绍,渲染草原民族特有风情。
D.《天之风》上阕呈苍狼阳刚之气,宜于男性引吭高歌;下阕怀牝鹿阴柔之美,宜于女性绵绵相和。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描写老孛爷的深情弹奏和歌唱开篇,既为全篇奠定了情感基调,又为接下来要展开的故事营造了气氛,酝酿了情绪,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B.文中交代《蒙古秘史》开篇就讲蒙古人的祖先成吉思汗之根源,点明古曲《天之风》歌唱的就是苍狼和牝鹿;这为下半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C.“脸上显出婴孩般纯真的笑容”“像小姑娘般发出格格的笑声”等描写,与后面“老眼睛从此再也没有睁开”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增添了悲剧色彩。
D.小说通过对草原环境变迁、传统唱法失传和《天之风》成为绝响的叙写,流露出作者对传统文化流失的痛惜情绪,表达了对生态、生命和文化的反思。
3.小说以“天音”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为什么说老孛爷和老奶奶如果缺少了对方,谁也无法单独成为完整的艺术形象?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
2022-02-25更新 | 13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沈从文

北京城什刹海南头,煤灰土新垫就一片场坪,白日照着。

一个年过六十的老人扛了一对大傀儡走来,到了场坪,四下望人,似乎很明白这不是玩傀儡的地方,但无可奈何地停了下来。

这老头子把傀儡坐在场中烈日下,轻轻咳着,调理着嗓子。他除了那对脸儿一黑一白简陋呆板的傀儡以外,什么都没有!看的人也没有。

他把那双发红小眼睛四方瞟着,场坪位置既不适宜,天又那么热,若无什么花样做出来,绝不能把闲人引过来。老头子便望着坐在坪里傀儡中白脸的一个,亲昵地低声打着招呼,也似乎正用这种话安慰他自己。

“王九,不要着急,慢慢的会有人来的,咱们呆一会儿,就玩个什么给爷们看看,玩得好,还愁爷们不赏三枚五枚?玩得好,爷们回去还会说:王九赵四摔跤多扎实,六月天大日头下扭着蹩着搂着,还不出汗!可不是,天那么热,你也不累,好汉子!”

来了一个人,把花条子衬衣下角长长的拖着,作成北京城大学生特有的样子。老头子瞥了这学生一眼,便微笑着,以为帮场的“福星”来了,全身作成年轻人灵便姿势,膀子向上向下摇着,一面自言自语地说话,亲昵得如同家人父子应对:

“王九,你瞧,先生可来了。好,咱们动手,先生不会走的。你小心,别让赵四小子扔倒。先生帮咱们绷个场面,看你摔赵四这小子,先生准不走。”

于是他把傀儡扶起,整理傀儡身上的破旧长衫,又从衣下取出两只假腿来,把它缚在自己裤带上,再把傀儡举起,弯着腰,钻进傀儡所穿衣服里面去,用衣服罩好了自己,且把两只手套进假腿里,改正了两只假腿的位置,开始在灰土坪里扮演两人殴打的样子。他移动着傀儡的姿势,跳着,蹿着,有时又用真脚去捞那双用手套着的假脚,装作掼跤盘脚的动作。他既不能看清楚头上的傀儡,又不能看清楚场面上的观众,表演得却极有生气。

大学生忧郁地笑了,而且远远的另一方,有人注意到了这边空地上的情形,就被这情形引起了好奇兴味,第二个人跑来了。再不久,第三个以至于第十三个皆跑来了。闲人为了看傀儡殴斗,聚集在四周的越来越多。

众人嘻嘻的笑着,从衣角里,老头子依稀看出一圈观众的腿脚,他便替王九用真脚绊倒了赵四的假脚,傀儡与藏在衣下玩傀儡的,一齐颓然倒在灰土里,场面上起了哄然的笑声,玩意儿也就小小的结束了。

老头子慢慢的从一堆破旧衣服里爬出来,露出一个白发苍苍满是热汗的头颅,发红的小脸上写着疲倦的微笑,又将傀儡扶起,自言自语:“王九,好小子。你玩得好,把赵四这小子扔倒了,大爷会大把子铜子儿撒来,回头咱们就有窝窝头啃了。你累了吗?热了吗?来,再来一趟,咱们赶明儿还上国术会打擂台,挣个大面子!”

众人又哄然大笑。

正当他第二次钻进傀儡衣服底里时,一个麻脸庞收地捐的巡警,从人背后挤进来。弯着腰的老头子,却从巡警足部一双黑色后皮靴上认识了观众之一的身份和地位,故玩了一会,只装作赵四力不能支,即刻又成一堆坍在地下了。

他记起地摊捐来了,他手边还无一个铜字。

过一阵,围的人已不少,他便四面作揖说:“大爷们,大热天委屈了各位。爷们身边带了铜子儿的,帮忙随手撒几个,荷包空了的,帮忙呆一会儿,撑个场面。”

观众中有人丢一枚两枚的,与其他袖手的,皆各站定原来位置不动,一个青年军官,却掷了一把铜子,皱着眉走开了。老头子为拾取这一把散乱满地的铜子,沿着场子走去,系在腰带上那两只假脚,很可笑的左右摆动着。

收捐的巡警已把那黄纸条画上了记号,预备交给老头子,他见着时,赶忙数了手中桐子四大枚,送给巡警。这巡警就口上轻轻说着“王九王九”,笑着走了。

这老头子同社会上某种人差不多,扮戏给别人看,连唱带做,并不因做得特别好,就只因为在做,故多数人皆用稀奇怜悯眼光瞧着。应出钱时,有钱的照例也不吝惜钱,但只要有了件新鲜事情,大家便会忘了这里,各自跑开了。

场中剩了七个人。

老头子看着,微笑着,一句话不说,两只手互相捏了一会,又蹲下去把傀儡举起,罩在自己的头上,两手套进假腿里去,开始剧烈的摇着肩背,玩着之前的那一套。古怪动作招来了四个人,但不久去了五个人。等另一个地方真的殴打发生后,人便全跑去了。

老头子依然玩着,等待他从那堆敝旧衣里爬出时,四周已经没有一个人了。

他于是他同傀儡一个样子坐在地下,数着铜子,一面向白脸傀儡王九笑着,说着前后相同既在博取观者大笑,又在自作嘲笑的笑话。他把话说得那么亲昵,那么柔和。他不让人知道他死去了的儿子就是王九,儿子的死,乃由于同赵四相拼,也不说明。他决不提这些事。他只让人眼见傀儡王九与傀儡赵四相殴相扑时,虽场面上王九常常不大顺手,上风皆由赵四占去,但每次最后的胜利,总仍然归那王九。

王九死了十年,老头子城里外表演王九打倒赵四也有了十年,真的赵四,五年前早就害黄疸病死掉了。

1.下列语句中的加点字的意思与文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傀儡:“枚少爷穿着长袍马褂,听人指挥,活像一个傀儡。”(巴金《秋》)
B.呆板:“海是动的,山是静的;海是活泼泼的,山是呆板的。”(冰心《三寄小读者》)
C.颓然:“颓然耐辱君无怪,元是人间澹荡人。”(陆游 《春晚风雨中作》)
D.博取:“青莲《捣衣曲》……皆脉络分明,句调婉畅,既自成家,然后博取。”(胡应麟 《诗薮·古体下》)
2.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次写到老人的“笑”,“微笑”,“疲倦的微笑”,“向白脸傀儡王九笑着”,不同情形下的老人,不同的笑其实都是“含泪的笑”,令读者不胜悲悯。
B.小说叙述时深沉朴素,波澜不惊,使人觉得一切戏剧性的变化也只不过是生活的静水中泛起的一片涟漪,是人生中极其自然的一部分,正是这种内敛的笔法,表现了“生”者难言的巨大压力与束缚。
C.老人的儿子已经死了十年。十年之中,他从来没有忘记过儿子,于是他用街边傀儡打架的独特方式,表达父爱,诉说思念,并且从王九的胜利中得到虚幻的满足。
D.小说虽然一直在写王九与赵四摔跤,但自始至终没有写过王九与赵四打架的英勇,没有写过谁对谁错,作者所要表现的并不是道德的是非,而是要批判社会的不公。
3.结尾两段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4.这篇小说以“生”为题,写出了老人的“生的况味”,你从中读出了哪些“生的况味”?
5.小说中多次写到观众的笑,他们对老人的种种笑,和鲁迅笔下《祝福》中鲁镇的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两篇小说的内容进行分析。
2020-07-09更新 | 9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再排《狐仙劫》

陈彦

省秦腔剧团团长薛桂生决定:再排秦八娃的《狐仙劫》。他觉得,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检验,这个剧目里充盈的追求生命自由、挣脱物质奴役、淬炼生命境界、保护天赋家园的多重思考,依然闪烁着炽热的思想精神光芒。加之秦八娃特别会写戏,《狐仙劫》几乎场场精彩;人物个个鲜活;唱词句句珠圆玉润;每场演出,掌声都会成百次响起。并且他觉得,这是一个真正可以称为人类题材的好故事。

在薛桂生看来,一个剧团,哪怕存活一百年,如果能留下一部传之久远的作品,也就算是贡献巨大了。他常说,省秦如果能留下一本《游西湖》《白蛇传》《窦娥冤》这样的好戏,纳税人哪怕一年掏多少钱来养活,也就不算是吃干饭了。虽然《狐仙劫》不是在自己手上首创、首演的,但他觉得自己有责任,为省秦留下一点创作的雪泥鸿爪。从秦腔历史看,任何创作,其实都是集体所为,是一代又一代人对一个故事、一场好戏、一段唱腔、一句道白、一个动作,甚至一个锣鼓点的反复敲打研磨,才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就连关汉卿、汤显祖、孔尚任写的戏,也是故事流传经年后,被他们炼化成文,再由一代代艺人流血淌汗、增砖添瓦,才磨砺成了数百年闪亮不熄的舞台珍珠。没有人是可以越过前人的肩膀,突然为自己树起一座高耸入云的纪念碑的。一旦狂人太多,数典忘祖,也就必然制造出无尽的垃圾,还都当是创新、创造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省秦也不例外。世人都说戏班子难带,薛桂生倒没觉得是人的问题。他不怕羞辱、谩骂、攻计、诬陷,怕的是乱黄,看着忙忙碌碌,今天过节、明天获奖、后天庆功的,把日子都慌慌完了,却留不下一点文脉、做业。

这一次,薛团是拿出了玩命的精神。他不仅请秦八娃对剧本做了必要的修订,而且在表导演、作曲、舞美,甚至包括服装、道具、化妆上,都做了全面提升。他说,这次提升不是烧钱,不是比阔,不是炫技,而是要精细”“精到”“精确”“精粹化。哪怕一招一式、一个眼神,都要在传统的框范中,找到现实感情的合理依据。不要为传统而传统,为技巧而技巧,为表演而表演。要让内心外化出程式,而不是用程式遮蔽内心。既要让观众欣赏到传统的绝妙,更要让观众看到活在当下的生命精神律动。总之,他是有一套理论,在那里指导着他的艺术实践。他是团长,又是总导演,因此,在这场要为秦腔留下一点文脉、做业精粹化艺术创作过程中,他与方方面面,几乎是进行了堪称决绝的较量。很多平常看来已经很艺术化了布景、道具,都做了反复的回炉加工。连老狐仙的一根蒺藜拐杖,也是先后打磨了四五次,才被他拍板定案了的。

好多人都说薛团这次是疯了。几乎没有不埋怨、不讥讽、不在背后说怪话的。有的当着面就开了火:说这就是唱戏,唱戏终归是假的。你要想制造神舟十号了,应该让国家给你重新任命职务。这个只相当于正处级的戏班子领班长,恐怕是完成不了如此高难度发射任务的。任你再说,再讥讽,他还是要按他的想法去操作,去实践。就连忆秦娥这样好说话的演员,这次排练,也前后跟他闹崩了几回。忆秦娥说,连她都不知戏该咋演了:唱腔嫌粗糙,道白嫌不走心,动作嫌卖弄技巧。那你要我干什么?忆秦娥从本质上是愿意炫点技、愿意表现些绝活的,因为她这方面的确过硬。在当今戏曲舞台上,都是凤毛麟角的。完全卖弄技巧,搞杂耍,她不甘心;可一旦大幅度减少技巧、绝活,她又觉得表演有些失色,甚至失重。而薛团要求的就是精确二字。什么是精确呢?有时为一个舞台动作呈现,他们可以试验一天。站着争执不行,就坐下来辩论。唱腔也是一样,连每句唱的换气口,他都要找几个老音乐家来现场研究。直到唱得气息通畅,宇正腔圆,感情表达准确了才放过。他是要通过精确化,来克服秦腔那些严重脱离剧情,哪怕把脑袋唱得缺血缺氧,只要观众掌声不给劲,不炸堂,不掀顶,都死不停止拖腔、甩腔的坏毛病。

一部《狐仙劫》的重排,整整折腾了八个多月。要放在平常,三四本大戏都排出来了。而薛团还摇着头:如果再有八个月,也许这个戏,会流传得更久远些。

这次演出,果然各方一致好评如潮。薛团专门邀请了全国七八个大剧种的专家,来会诊把脉。大家共同的认知是:秦腔新时期真正的原创经典诞生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薛团长认为《狐仙劫》剧目很好时,不仅从《狐仙劫》的思想精神方面来体现,也从剧目演出的效果、观众的反响等方面来反映。
B.这篇小说并没有矛盾冲突,推动故事发展的动力就是省秦薛团长想排好一部戏,不过因为时代背景以及省秦剧团本身原因,薛团长遇到较多困难。
C.薛团长对如何重新排练《狐仙劫》有着明确的看法和做法,比如修订了剧本,在导演、表演、作曲、舞美以及化妆、道具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
D.小说以“秦腔新时期真正的原创经典诞生了”结星,阳应了开头薛团长要重排《狐仙劫》,也说明他重新排练的成功以及之前的努力没有白费。
2.薛桂生团长认为省秦存在的问题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小说主要站在薛团长的角度展开叙述,请结合其“团长”身份,简要分析为什么这样安排。
2021-06-03更新 | 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