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567 题号:1045799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用一根头发做手术

刘庆邦

不知道您信不信,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的母亲,虽不是医生,却为我做过手术。母亲做手术,不用剪子,不用刀,也不打什么麻药,只从头上取下一根头发,就把手术完成了。母亲的手术做得很成功,达到了她预期的效果。

母亲先是生了我大姐,接着生了我二姐。大姐出生时,奶奶还算高兴。又有了我二姐,奶奶就不大高兴。她不仅仅是不高兴,竟禁不住咧着嘴大哭起来。请不要笑话我奶奶,在我看来,传宗接代也许是奶奶认为的人生使命,也是她的价值观所在。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她担心自己临死前见不到孙子,一辈子都白活了。奶奶咬牙坚持着,不许自己死。她要求看病,主动吃药,是不见孙子誓不罢休的意思。我出生后,当奶奶确认我是一个男孩儿,她像是实现了自己的全部价值,达到了人生的最终目的,不久就高高兴兴地去世了。

对于像奶奶这样的传统观念,我母亲也未能避免。但母亲的表现不像奶奶那么明显。孩子都是自己的亲骨肉,对所生的每个孩子,母亲都喜欢。只是比较而言,母亲对男孩子更重视一些。作为母亲的第一个儿子,母亲对我的重视,是在我出生之际,首先对我进行了一番彻头彻尾的审视,发现多出了两个零件。多出来的两个零件是什么呢?是长在我左侧耳孔边的两个肉瘤子,其中一个肉瘤子还比较长,长得有些下垂。肉瘤子的形状也不好看,两头粗,中间细,像一个弹花锤。母亲大概觉得这样的肉瘤子不好看,会影响我的形象,决定对肉瘤子实行减法,把“弹花锤”减掉。母亲不会送我去医院,因为附近镇上虽然有一个卫生院,但院里没有一个医生会做手术。母亲也不会送我去县医院,一是我们家离县医院太远了,二是母亲想到,医生要是对我的肉瘤子动剪子动刀,我的耳朵就要流血。母亲可不愿意让她刚出生的儿子受那个罪。

世界上所有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都很疼爱。然而要是不举例说出一些细节,就难以证明母亲对孩子疼爱到什么程度。这里请允许我说一个细节,看看母亲对我的疼爱是多么极端。我出生在天寒地冻的腊月,母亲怕冻着我,舍不得把我抱在被窝儿外面撒尿,宁可让我把尿撒在被窝儿里。更有甚者,我都一岁多了,母亲明明觉出我在尿床,她并不叫醒中断我,任我把一泡尿尿完。母亲说,我尿到半截,她要是叫醒我,害怕我突然憋尿,会憋出毛病来。有一个词叫溺爱,母亲对我的疼爱完全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

母亲对我如此疼爱,却要把我耳朵上的一个肉瘤子去掉,这就构成了一对矛盾。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我的母亲是有智慧、有耐心的母亲,她的办法是从自己头上扯下一根头发,把头发系在肉瘤子中间最细的地方,循序渐进,一点一点把头发勒紧。母亲后来告诉我,她都是趁给我喂奶的时候,趁我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吃奶上,她才把头发给我紧一紧。就这样日复一日地紧下来,内瘤子的顶端部分开始变红,发肿,发紫。六七天后,直到顶端部分变得像一粒成熟的紫葡萄,使果熟蒂落般地自动脱落下来。我那时还不记事,连对疼痛的记忆能力都没有。或许母亲做的手术没有带给我任何疼痛,在我不知不觉间,和我的身体血肉相连的一个小肉瘤就永远离我而去。一根头发微不足道,它没有什么硬度,更谈不上锋利,但它以柔克刚,切断的是我的身体向瘤子顶端供血、供养的通道,起到了剪子和刀子同样的作用。

我耳朵上肉瘤子的残余部分如今还存在着,我抬手就能摸到,一照镜子就能看到,它仿佛一直在提醒着整个做手术的过程。但回忆起来,在母亲生前,我们母子并没有就这个事情进行过深入交流。母亲是多次讲过她如何去掉了这个肉瘤子,却一次都没说过她为何要去掉这个肉瘤子。在我这方面呢,也从没有问过母亲为我勒掉其中一个肉瘤子的原因。事情的微妙之处就在这里。母子之间的有些事情心里明白就行了,没有必要一定要说出来。在我们老家,男孩子的左耳上如果只长一个肉瘤子,被说成是拴马桩。进而普遍的说法是,长有拴马桩的男孩子预示着有富贵的前程。那么,一只耳朵上长两个肉瘤子算什么呢,有什么样的解释呢?没听说过。我想,两个瘤子是二瘤子,二瘤子是二流子的谐音。而二流子指的是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人。我的勤劳要强的母亲,可不愿意让她的儿子成为一个像二流子一样的人。我敢大胆断定,我母亲就是这么想的。

养儿教儿,母亲这么做,其实是在塑造我。打我一出生,母亲对我的塑造就开始了。在塑造我外形的同时,也在塑造我的内心。当然,母亲对我的塑造不止这一项,我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母亲的塑造。母亲去世十多年了,她的在天之灵对我的塑造仍在进行之中。好在我没有辜负母亲的心愿,至少没有成为一个二流子。

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所生的每个孩子,母亲都喜欢”说明母亲虽有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但并没有影响对子女的疼爱。
B.母亲因为“我”耳孔边的两个肉瘤子的形状不好看会影响我的形象,所以下决心想把其中一个去掉。
C.母亲不会送我去医院的原因,主要是母亲不愿意让她刚出生的儿子承受手术之苦。
D.母亲生前从未说出为“我”去掉肉瘤子的原因,对此“我”也从不过问,这体现了“我”对母亲的理解。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母亲虽不是医生,却为我做过手术”一方面点题,另一方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二段用语风趣幽默、略带夸张,刻画了一个有着重男轻女传统思想的奶奶形象。
C.文中“母亲让我把尿撒在被窝儿里”“并不叫醒中断我”这些细节都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
D.母亲多次讲过如何去掉肉瘤子却没说过为何要去掉,体现了母亲的无奈与痛苦,语言意味深长。
3.本文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这一段很重要,不可删去。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水弄堂

彭程

①一个人很早就喜欢上一个事物,到了迷恋的地步。但因为机缘所限,其后多少年中,与欣赏对象只有短暂零散的接触,很不过瘾。终于有一天,目标集中出现,充塞了他的视野,从四面八方簇拥裹挟了他。他也得以凝神静虑,全身心地欣赏品味,目接神交。这种情形下,他会有什么反应?

②我此刻便是如此。眼前便是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我长久以来念兹在兹的对象。

③无锡老城区的南门外,脚下是一座名为清名桥的、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拱形石桥。古运河就从桥下流淌而过,大理石的银白色桥栏杆,被岁月风雨侵蚀,有一些残破斑驳,手抚上去,粗糙而凉爽的感觉瞬间传递到掌心。

④斜倚栏杆,缓缓地转动脖颈,目光收放之间,古运河的魅力展露无遗。从此处到南门这段一点三公里的河道,被命名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是古运河最精华的部分。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段河道就是申报项目之一。这里集寺、塔、河、街、窑、宅、坊、弄、馆等众多古代人文景观于一体,有“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的美誉。

⑤这副精致工整的对句,并没有丝毫夸张。古运河的魅力,在此处体现得淋漓尽致。两岸青石垒砌的河岸,夹出一道宽约十几米的水流,缓缓地流淌,分明是一条水上的巷弄。临水的房子多是两层,个别三层,一色白墙黛瓦。房子连同蓝天白云的倒影被水波荡漾,便有了明与暗、真与幻的对比,有了层次和韵律。水边的条石栏杆上,疏朗错落地摆放着盆花绿植,增添了不少生机。栏杆内侧,隔着窄窄的小道,便是古旧的房子,屋脊上层层叠叠的瓦片,黯淡的颜色分明是被岁月烟云熏染而成的。屋檐下往往有一株藤萝,或是几竿竹子,藤蔓枝叶将窗子半遮半掩,清幽而雅致。目光沿着河道向前递送,远处又是一座拱形石桥,半圆形的桥洞,和水面上的倒影,恰好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圆形。隔段时间就会有一艘游船驶过,古色古香的式样,正和此处悠悠的古意相谐适。

⑥一派平和静谧的氛围,笼罩着古运河和两旁的老屋。想起了唐代诗人杜荀鹤的诗句:“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过往的数百年中,眼前大略都是这样的风景。只是时光仿佛逝水,物事犹在,而人事全非。每一所房子旁侧,都有一个水埠头,约七八级石阶,一直通到水里。往昔这里十分热闹,妇女们淘米、洗菜时的说笑声,洗衣服时棒槌击打衣物的声音,以及旁边小船划过时的桨声,都曾经在水面上和深巷间激起回声。而现在,看到的却只有空旷和落寞。

⑦端详桥下的流水,没有一点陌生的感觉。在我的想象中,早已经多少次走近它的身旁。但像今天这样长时间地行走于它的襟怀之间,这样零距离地观赏它的每一个局部每一处细节,却是第一次。仿佛一个不惯饮酒的人,平常只是小酌几口,忽然猛饮下数杯,于是一种醺醺然便油然升起,充溢于胸间脑际。

⑧江南古运河的魅力,总也离不开河边巷弄的映衬。与这一段河道平行,两边各有一奈街巷,分别是南下塘和南长街。南下塘是无锡历史最悠久的巷子,房屋多建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处处都显示着岁月的沧桑。小巷逼仄,靠着运河的一侧,各种小店铺鳞次栉比地排到着,间隔不远就会有一家餐馆,弥漫着咖啡的香味,食物煎炒煮蒸的味道,间或有轻柔的音乐,透露出生活的祥和安逸。继续前行,一阵评弹的声音飘来耳畔,是从右边一所房子里传出的,门楣上方木质标牌上刻着蒙体字“书码头”,不由得停下脚步聆听。吴侬软语,舒缓柔婉,似泉水流淌,但骤然间又变得高亢急促,仿佛裂帛之声。尽管听不懂唱词,却依然是十分惬意的听觉享受。

⑨不妨说,古运河成就了江南名城无锡。如果说无锡仿佛一位秀丽的江南女子,古运河就是挂在脖颈上的闪光的项链,映衬得女主人风姿绰约,魅力无穷。

⑩岁月像运河水一样不竭地流淌。进入上个世纪时,运载砖瓦的木船桨声,变成了小火轮的机器声。无锡作为这一带的经济中心城市,民族工商业得到飞速发展,涌现出许多经济实力雄厚、目光远大的实业家。这样看来,这一道穿城而过、流淌了千百年的古运河,分明也是一条纽带,连接着从农耕到工商的社会流变,见证了生活的变迁、历史的发展。

⑪永不停歇的是时光的足音。到了今天,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对文化的需求就会变得强烈和迫切。它的前景如何,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与其所拥有的文化蕴涵密切相关。这一点,在无锡这一座江南名城,得到了鲜明生动的印证。这座城市的叠理者和建设者们,围绕古运河的修复和保护,实施了一系列堪称大手笔的行动,努力展现了它悠久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美,并使这种美能够賡续不断,仿佛古老的运河水一样永远流淌。这种根植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这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城生机勃勃,就像一株枝干盘绕虬曲的老藤,仍然绽放出无数鲜艳的花朵。

⑫一艘画舫从远处悠然驶来,船舷无声地划过,水面泛着黑沉沉的光亮。船上坐满了游客,专注地欣赏着水上岸边的景致,间或有一阵惬意的笑语。船舱前面位置,背向船头面朝游客,坐着一位身着葱绿色旗袍的年轻女子,怀抱琵琶,轻拢琴弦,先后弹唱了《太湖美》和《蝶恋花》,嗓音宛转圆润,缠绵摇曳,随着船上明暗变幻的光影,渐渐渗入蔼蔼的夜色中……

⑬华灯初上。江南水弄堂,一场华丽的演出刚刚开始。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因为机缘所限,与古运河只有短暂零散的接触,所以在面对古运河时才能凝神影虑,目接神交,对古运河十分迷恋。
B.中国大运河能够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被命名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一点三公里的河道起到了决定作用。
C.“猛饮下数杯”照应开头“短暂零散的接触”,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终于得以零距离细致观赏大运河的陶醉和心满意足。
D.文章以大量篇幅写运河无锡段的沿河美景、人们的休闲娱乐和有文化底蕴工程的开发,意在表明运河的漕运功能逐渐退化。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从一般人的普遍感受入题,借助人称的变换,引出自己看到大运河时的强烈体验,疑问句的使用给读者以带入感。
B.南下塘“书码头”的评弹,曲调时而柔婉,时而高亢,内容曲折高深,给人带来听觉的享受,从侧面表现了古运河的魅力。
C.第②段用细腻的笔触和极具表现力的词语,描写游船表演这一富有文化特色的活动场景,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
D.“江南水弄堂”极形象地表现出了运河无锡段的风貌特点,以之为题,很好地表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3.弄堂,即小巷,是江浙地区特有的民居形式,风情独具。请结合第⑤段,分析“江南水弄堂”的独特布局及与之对应的情韵。
4.第8段和第12段划线部分,都是对于音乐的描写,请结合全文,分析描写角度,写法、作用方面的差异。
2022-07-16更新 | 8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理性与浪漫

张炜

后人常常追述那将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产生了空前光辉灿烂的文化的时代。一个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发展和学术思想都深受这三百年的影响。它具有真正的划时代的意义。这就是从春秋后期到战国。

这片土地上何时出现过这么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学者?他们来自各个阶层、各个阶级、各个社会集团。“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到处游说讲学,弘扬自己的思想和政治主张;相互论战,派别林立,即所谓“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他们是一个时期人类才华的全面凸显,是人类所具有的巨大关怀能力的全面展现。他们留下的深邃的思想、灿烂的辞章,像山河日月一样永恒。这些辞章有的雍容和顺、纡徐含蓄;有的灵活善譬、气势充沛;有的奇气袭人、想象丰富;有的层次清晰、论断缜密;有的锋利峭刻、说理透辟,阅其文如闻其声,如观其貌。

我们相信那种巨大的激情,不可淹没的理性,正为朴实而开阔的一个时代所独有。他们更为自信,更拥有抱负和畅想力。为了实现这抱负,他们可以跋山涉水,宣示自己的主张。

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茫茫大地上往复奔走的诸子,忍让、屈辱、思念、离异,都不能使其志向有一丝改变。当时,无论是出身卑微者还是高贵者,都可以在同一场合辩论,都可以展放自己的一腔豪迈。他们试图使自己洪亮的声音直达耳郭与心灵,进而化作日常具体,恩泽于民众。他们可以同时是一个时期一个民族的智慧之星、才子、学人,又是武士、重臣和旅人;今日直言于庙堂,明日浪迹于天涯。只有那些从不苟且偷安者才有这样的潇洒、气魄。一个充分掌握了自己生命意义的人,才有如此的坦然和果断。

从一片土地到另一片土地,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不倦地寻找、说服、宣示、辩论,目标和信念不可更移。这样的人生充满理性,这样的行迹又浸透了浪漫。诸子的足迹经纬罗织了丰饶的大地,绚烂的言辞写就了纸帛和历史。从历史上看,只有在一个民族处于竞争和发展的生气勃勃的时代,才会窥见这一类身影。

应该研究滋生这些奇特生命的土地。土地与土地之间尚存在着差异。当时严酷竞争的现实是,无理性则丧失,则毁灭。正是这样一种规定性的力量在左右和驱使,诸子百家也就各言一家之理,各展一技之长。没有统一的理法,没有不变的规范。各种约束都消失了,远退了。在共同的机缘面前,它们生长、交替和更迭。

我们所能看到的这些记录很可能只是当时繁华绚烂当中的短短数页,还远不能再现那个盛况空前的时代。可即便如此,也让我们得以窥见盛大的历史舞台上,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艺术的精彩演示。

一个时代逝去了,再不复见那汪洋恣肆、风谲云诡;也不见了辩难的哲理、朴素的辞章、透彻的思想……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它像一朵鲜花一样灿烂地开放过,然后凋落了。旷阔苍茫的大地,再也没有了他们的身影——诸子的身影。而且他们的气质、才情、行为,都无法效仿。

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对他们的模仿会落下不可思议的笑柄。但当年也就是这样一些“不合时宜”的人物,创造了一个时代。那个时代就人性、政治和生活的本质意义而言,都达到了难以言喻的高度。大概今天再没有一个人能像他们那样,将一己的生命、情趣和利益与宏伟的抱负、开阔的山河融为一体;既不能像他们那样潇洒练达,也不能像他们一样真实勇敢。

我们可以从历史中结识这样一批人。他们用自己的言行把“人”字写在了山川大地上。当代人的浪漫,比起他们来就要大打折扣了。这个火箭和电子集成块的时代已经使诸多事物改变了质地和颜色。从严格意义上讲,我们今天已经没有了诗。我们生活在一个丧失了诗情的世界上。因此我们也将逐渐丧失理性和浪漫。这种估价是非常悲哀的,可是这种悲哀由于并非夸张,而显得愈加沉重和不幸。

我们于是开始怀念那些行色匆匆、口沫飞溅的辩士们,未敢嘲笑。我们将好好倾听几千年前的声音,窥视那些陌生的身影。

为什么真正的诗意和浪漫常常是凝聚在青铜和生铁时代?为什么当我们人类具有了更大的发射力、倾听力,即拥有更为现代的科学技能的今天,反而丧失了那种率直、真切和伟大的力量了呢?

我们正在遗失和忘记。尽管我们有着更为详尽的、了不起的记载能力,但我们正在遗失和忘记。

这种不幸将不仅属于一代或两代,而是属于未来。这种不幸属于整个的人类。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后期到战国期间的诸子所具有的激情与理性成了那个时代的标志,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奔走呼号。
B.先秦诸子的气质、才情、行为都是后人无法效仿的,他们所生活的时代达到了一个今人难以到达的高度。
C.“我们可以从历史中结识这样一批人”既承接上文,对先秦诸子形象特点做出高度概括,也引出下文写今人。
D.科学技术的发达并不必然带来一个辉煌的时代,反而可能会使诸多事物改变了质地和颜色,削减时代的诗情。
2.这篇散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的写作思路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3.散文中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2021-08-29更新 | 12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雅舍

梁实秋

①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地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蓖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地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林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掉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愧的承认,我“没有法子”。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雅舍”的蚊虱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住在“雅舍”!

④“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⑤“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试,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讥讽妇人喜欢变更桌椅位置,以为这是妇人天性喜变之一征。诬否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中国旧式家庭,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旁一把靠椅,两旁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

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节选自《雅舍小品》)

【注】1939年4月,梁实秋随国民政府教育部教科用书编委会迁来重庆北碚,1940年同社会学家吴景超夫妻在北碚主湾(今梨园村)购置平房一栋,以吴景超夫人龚业雅之名,命名为雅舍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呈现总分总结构,开篇统领全文,总写我舍不得搬是因为“雅舍”虽不能蔽风雨却有个性,文章结尾抒发逆旅客居的苦辣酸甜之情。
B.因为战争年代,生活窘迫,而四川建造房屋最是经济,这让作者的好感油然而生。
C.第②段写“雅舍”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位居半山腰,前临稻田,后接榛莽,又有竹林、水池、高粱地与粪坑,荒凉偏僻却是一清朴未凿的自然之地。
D.第⑤段叙述“雅舍”室内陈设,简而不俗,疏落参差,因极富个性而足以明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③段极力描绘“雅舍”之陋、缺点之多,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为后文表现雅舍之“雅”和自己对“雅舍”的喜爱蓄势。
B.对“雅舍”陋而不雅的描写,完全突破了读者的“期待视野”,能刺激读者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对“雅舍”内涵的理解,唤起阅读欲望。
C.“雅舍”月夜图,作者从正面直接描写,浓淡得宜地写山上月明之夜的宁寂清幽,意境静谧深远,文字优雅精美,隽永多味。
D.“雅舍”简陋之极的建构、简单之至的陈设,在一个“雅”字的观照下,顿然出色生辉,具有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3.赏析第三段划线句的语言特点。
4.郁达夫曾有评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古人说,小说都带些‘自叙传”的色彩,因为从小说的作风里人物里可以见到作者自己的写照;但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了。”你认为《雅舍》的“自叙传”色彩表现在哪些方面?
2023-04-24更新 | 18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