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其他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 题号:1072604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乡村教师(节选)

刘慈欣

他知道,这最后一课要提前讲了。

他忍住几乎使他晕厥过去的剧痛,艰难地移近床边的窗口,看着远处的村庄。从自己的老师为救自己被狼咬死的那一刻起,他这一生就属于黄土高原上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了。

窗外的田垅上,娃们在为他烧香和烧纸了。

半年前,他拿起扁担和想从校舍取椽子去修村头老君庙的几个人拼命,被人打断了两根肋骨。送到镇医院,竟又发现他患了食道癌,但他没有去管,实在没钱管。从镇医院出来,他把身上所有的钱都买了书。

在距地球五万光年的银河系的中心,一场延续了两万年的星际战争已接近尾声。

碳基联邦舰队将完成碳硅战争中最后一项使命:摧毁大部分恒星,建立一条五百光年宽的隔离带,免除硅基帝国对银河系中心区域的碳基文明的任何威胁。隔离带中只有形成3C级以上文明的恒星系才会被保护。

夜深了,烛光中,娃们围在老师的病床前。

他把剩下的12片止疼药一把吞了下去,他知道以后再也用不着了。他挣扎着想在黑板上写字,但头突然偏向一边,一个娃赶紧把盆接到他嘴边,他吐出了一口黑红的血,然后虚弱地靠在枕头上喘息着。

娃们中有了低低的抽泣声。

他让他们记住牛顿第一定律,记住牛顿第三定律,最后才让他们去记最难懂的牛顿第二定律。孩子们哭着记住了,他们知道记不下来,老师是不会放心的。

“发射奇点炸弹!”

一团团似乎吞没整个宇宙的强光又闪起,然后慢慢消失……

隔离带在快速推进。直到他们遇到太阳系的三号行星。

3号行星检测,检测30个随机点。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盖区的圆心上。

“1号随机点检测。”

结果……绿色结果,绿色生命信号!

“开始3C级文明测试。”

1号测试未通过,2号测试未通过……10号测试未通过。

“发射奇点炸弹!”

最高执政官突然想起什么:“继续测试。”

11号测试题未通过!

12号测试题未通过!

“3C文明测试试题13号: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运行状态如何?”

数字宇宙广漠的蓝色空间中突然响起了孩子们清脆的声音:“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

“3C文明测试试题13号通过!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

“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请叙述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间力的关系。”

孩子们说:“当一个物体对第二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第二个物体也会对第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通过!3C文明测试试题15号:对于一个物体,请说明它的质量,所受外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孩子们齐声说:“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3C文明测试试题15号通过,文明测试通过!确定目标恒星500921473的3号行星上存在3C级文明。”

“奇点炸弹转向!脱离目标!!”太阳系,推送奇点炸弹的力场束弯曲了,奇点炸弹撞断了一条日珥,掠过太阳,亮度很快暗下来,最后消失在茫茫太空的永恒之夜中。

那些娃们什么也没觉察到,校舍里微弱的烛光下,他们围着老师的遗体,不知哭了多长时间。

最后,娃们决定自己掩埋自己的老师。他们拿了锄头铁锹,在学校旁边的山地上开始挖墓坑,灿烂的群星在整个宇宙中静静地看着他们。

“天啊!这颗行星上的文明不是3C级,是5B级!!”参议员惊呼起来。

“这个行星上生命体记忆遗传的等级是多少?”

“他们没有记忆遗传,所有记忆都是后天取得的。”

“那么,他们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是什么?”

“极其原始,也十分罕见。他们身体内有一种很薄的器官在大气中振动时可产生声波,同时把要传输的信息调制到声波之中,接收方也用一种薄膜器官从声波中接收信息。”

“但在这种状态下,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识,而这是文明进化所必需的!”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

“他们叫教师。”

“教——师?”

娃们造好那座新坟,东方已经放亮了。娃们在那个小小的坟头上立了一块石板,上面用粉笔写着“李老师之墓”。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次使用对比,例如:“穷病交加的濒死教师”与“拯救地球的传道者”、“无法享受更好教育、知识结构失衡的乡村学生”与“拯救地球的功臣”、“村庄的渺小”与“地球的庞大”、“地球的渺小”与“外星人联盟能力的可怕”等的对比,这样的对比,自然使小说蕴含着深刻的力量。
B.本文善于制造悬念,做出铺垫。“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盖区的圆心上”这一句让读者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更加关注,合理的引出了该星球最终被判定为3C级以上文明的情节。
C.尽管现实苦难,但作者期待“用理想化解苦难现实”。这个理想一方面来自乡村教师对理想的坚守,另一方面来自人类对星际文明的向往。
D.文中乡村教师用微小的生命个体,用原始方式艰辛地推动地球人类文明进步,歌颂卑微的生命凭借崇高的精神传承至高的文明的情怀,表现了悲情的英雄主义主题。
2.简要分析文中乡村教师的形象特点?
3.本文采用双线结构,不同时空的两个故事交替进行,请简要分析这样叙述的好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手机引起的文化思考

章文颖

①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传媒技术的每一次发展,必然带来一场革命,并对社会和文化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媒介即讯息”,马歇尔·麦克卢汉这一著名论断便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

②20世纪末出现的手机,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介入了人们的生活,并影响到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截至今年春,我国移动电话用户已达3.3亿,平均每百人拥有24.8部,已超过固定电话的拥有量。

③手机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被赋予了文化的意义。那个笨重的“大哥大”曾经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作为高新技术产品的初次亮相,即便功能和造型都有很大的缺陷,在彼时彼刻也仍然价格不菲,俨然成为时尚潮流与尖端科技的标志。这样一来,“大哥大”作为文化符号的意义便被自然而然地赋予了。

④手机的出现打破了公共和私人领域的界限。手持手机可以在公共场合接打电话、发送短信;也可以在众目睽睽之下用手机收听MP3或者打电子游戏;摄像功能,更是可以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记录形象;蓝牙技术还可以无线数据传输,取得私人信息。利用手机,你可以在群体之中做完全属于私人的事情,却并不“离群”,因为在使用手机的同时,你并没有离开群体,而且仍然可以参与群体的交流和其他活动。于是,公共场合手机的使用,使群己之界变得更为模糊不清,处在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之中。

⑤手机短信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又一次革命。手机短信第一次将文本传播的形式引领到一个与声像传播同等的平台参与了竞争。【                           

⑥手机短信具有作为文本的根本属性,“它是用文字写就的,也就是说,它的创造和理解来自我们的一种心态。”文本传播对传播者和受传者来说都是一种心绪的写照。它结合文字和符号表达意义,这种表达所传递的心态是完全不同于声音和影像的。而且由于手机短信的非正式性和即时性,往往使编辑的过程更加随意,和网络文字传播相似,手机短信文本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符号和语词。比如,表情符号“:)”(微笑)、“:(”(不悦),抑或“88”(拜拜),“3X”(谢谢)等等。或许有语言学家担心这些不规范文字的使用会污染语言的纯洁性,但文字本身的功能就是传情达意,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文字和符号的新用法,给传统的文字带来了活力和趣味,巧妙地表达了传播者的情绪和意图。

⑦手机的随时随地性以及它现在的多媒体功能,使它具有了获取广泛信息的能力,并“把整个世界转化成一个可随时向你做出回应的环境,至少是对你想知道的事情做出回应的环境”。于是“每一只手、每一个衣袋不仅成为一个电话亭,而且成为一家互联网网吧。”掌握手机,我们就可以身处异地而仍轻易地获取本地甚至各地的信息,鱼与熊掌兼得在信息获取方面成了可能。

⑧马克·波斯特在《第二媒介时代》一书中说,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的媒体属于“第一媒介时代”,是由文化经营,知识分子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方式传播的;而在互联网出现后,则进入了第二媒介时代,特征是消灭了传播中心,使传播者可以成为散点的交流。手机的人际传播方式正是这种散点传播的典型一例。无线网络的普及,每一部手机都可以是信息的终端,也就是说既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

⑩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熊澄宇认为,那些以工作为中心的人,电脑也许最可能成为他们的信息终端;以家庭为中心的,电视也许最可能成为其信息终端;而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手机就有可能成为他们的主要信息终端。也就是说,手机对应的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生活方式。然而随着手机的多媒体化和多媒体的手机化,各个媒体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如此一来,手机所主导的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方式,也通过人际传播而融合到大众传播方式中去了。

这种融合无疑正在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它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而且随着这种生活方式被普遍接受,也必将对人类社会文化带来深远的影响。

纵观历史,每一种新传媒技术的出现都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飞跃,在知识领域产生革命性变革,人际交往方式进一步拓展,并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思想和行为观念。手机作为一种新媒体,一种低准入门槛的信息终端,使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意方式任何人表达任何内容成为现实,这是科技史和传播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当然,和所有其他的技术发明一样,手机在给人类社会开创了一片新的前景的同时也埋下了许多消极的隐患,由此引发的思考和想象,值得我们深入而审慎地探讨。

                                                                                        (2005.9.2《东方早报》)

1.看拼音写汉字:价格不 fěi(               众目 kuí kuí (            
2.第段加点词“文化的意义”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五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更是兼备了电话通讯点到点私人交流的特点
则比电话更好地排除了第三者的干扰
同时也避免了对第三者的干扰
④而且由于是无声传播
⑤它不仅克服了文字传播时间上的限制
A.⑤,④,.B.⑤,,④,.
C.⑤,,④, .D.⑤,④,.
4.第段划线句运用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是
5.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手机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史上第一次革命,手机短信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又一次革命。
B.手机短信文本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符号和语词,语言学家们担心这些不规范的文字的使用会污染语言的纯洁性。
C.手机的随时随地性使它具有了获取广泛信息的能力,掌握手机,我们就可以身处异地而仍轻易地获取本地甚至各地的信息。
D.随着手机的多媒体化和多媒体的手机化,手机所主导的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方式通过人际传播而融合到了大众传播方式中。
6.第段提到“手机在给人类社会开创了一片新的前景的同时也埋下了许多消极的隐患”。根据你深入而审慎的思考和想象,说出其中两点消极的隐患。
2019-11-07更新 | 1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逃跑

铁凝

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了医院,医生为老宋检查之后说尽快手术吧,保腿要紧。老宋问手术得多少钱,医生说,一万五左右,要看手术难度和住院时间的长短。

一万五千块,对老宋来说这是个天文数字,他全部的积蓄连一百五十块钱也不到。回到传达室,他不再往床上躺,只是坐在椅子上发呆。半天,老宋对老夏说,由它去吧,反正我也老了。哪里黄土不埋人,我也该叶落归根了。老夏说,你说到哪儿去了,哪有过不去的河?

老夏终于成功了,他为老宋筹集到一万五千八百六十二元人民币。

老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耳朵嗡嗡作响,身子像坠入云中。老宋一辈子也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钱,一次,这么多。

老宋一夜没睡,他数了一夜钱。他把它们分门别类再排列组合;他一张一张地抚摩它们,一张一张地在灯下照它们,一张一张地把鼻子凑上去闻它们。老宋数完钱就开始想心事,他想,难道他的腿真有病吗?难道他真的要把刚刚数过的这些东西都扔给医院吗?想着想着,他忽地站了起来,伸出左腿上下掂量着它。他决心不再相信这条肿得檩梁似的腿是条病腿。为了证实己见,他给自己摆了一个很奇怪的姿势:他右脚离地,金鸡独立般站住了;他又做了几下类似儿童踢毽子、跳房子之类的动作,居然也做出来了……这些动作将老宋折腾得激动不已,直到他摔在地上,他双手掐住他的病腿想,这哪儿还是一条腿啊,分明是一条烂冬瓜。传达室的灯亮了一夜。

早晨,老夏叫老宋去医院。双眼布满血丝的老宋说,我想等一天,等我闺女来了也不迟。老夏觉得有道理。

这天晚上传达室分外安静。第二天,当老夏又来传达室催促老宋赶快去医院时,发现传达室已空无一人。老夏骑车赶往医院,为老宋做过检查的医生说,那个病人来是来过,可是又走了,他来只是问做静脉修复术便宜还是锯腿便宜。后来,他发现老宋跑了。

老夏终于气愤起来,团里的老师们也气愤起来,就是老夏从老宋亲戚那里打听到老宋花了两千元在县医院截了肢,他依旧愤怒难平,疑惑难平。

老夏决心去做一次北部山区的旅游,他很想亲眼看看那逃逸的老宋之现状,很想用自己的现身来刺激起对方的尴尬、难堪和愧疚。他按照老宋亲戚的说法,坐上长途大巴,几乎没太费劲,就见着了老宋。老宋拄着双拐,正指挥一个健壮的年轻人往小屋里卸货。老夏的目光停在老宋的下半身,左腿那儿空着,挽至腿根部的空裤筒好像一团揉皱的搌布。这使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一时竟想不好到底该不该去和老宋打招呼。

老宋发现了老夏,顿时木呆呆地愣在那里。接着,老夏在老宋脸上找到了他想要找的表情:尴尬、难堪、愧疚,还有受了意外惊吓的恐惧。突然间,老宋撒腿便跑,他那尚是健康的右腿拖动着全身,拖动着双拐奋力向前;他佝偻着身子在游人当中冲撞,如一只受了伤的野兽,他跳跃着直奔一条山间小路而去,眨眼之间就没了踪影。

正在卸货的年轻人不知出了什么事,看着近前的老夏说,你是不是认识我姥爷?老夏说是,我们是老……朋友。年轻人把冰茶递到老夏手里,说不要钱。 老夏说不不,你们不容易。年轻人说,现在好多了,我姥爷从城里回来才开了这个小卖店。那会儿我让姥爷给买个足球他光说没钱,敢情攒了一万多呢。老夏问这个店一天能赚多少,年轻人说赚个六七十块吧。老夏想,五天就能赚出看传达室一个月的钱了。老夏坚决不接年轻人递过来的冰茶,年轻人说,那你拿张旅游图吧,看图旅游省得迷路。这里的山水很好看。老夏把它打开,年轻人热心地指着图上的几处,又说,这里的山水很好看。老夏眼盯着地图,但似乎什么也没有看见。年轻人指着地图又说,你看我们这块地方像什么?老夏说看不出来。年轻人说,像只靴子,高跟的。我姥爷告诉我的。

这本是让人愉悦的话题,只是老夏似乎再也没有机会同老宋讨论这个话题了。

(选自《铁凝短篇小说集·逃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为给老宋医腿,老夏费尽心思,总算为他筹集了一笔钱。见到这笔钱,老宋除了激动之外,还有一种莫大的悲哀。
B.“传达室的灯亮了一夜”和“双眼布满血丝”,暗示老宋夜不能寐,面对这笔“巨款”和病腿,他心理斗争异常激烈。
C.老宋为了省下那笔费用,拒绝做静脉修复术而选择了截肢,这深刻地表现出金钱意识对他淳朴本性的扭曲与异化。
D.本文通过老夏和老宋的故事,揭示了一个复杂主题,引人深思,诸如得到帮助要不要感激,被帮助者要不要得到尊重等。
2.小说中的“老夏”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本文以“逃跑”为题有何妙处?结合全文,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018-05-17更新 | 10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浙江省的选考模式中,三门选考科目,加外语,考生有两次考试机会,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传统高考“一考定终生”的风险。最初,高考改革的最重要目标就是改变“一考定终生”的传统,让真正有才华、有特色的学生都能进入理想的大学。现在看来,新高考在这些方面做出的努力已经获得了大家的广泛认可。

尽管浙沪两地的“新高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高考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让人质疑的便是被各方看好的“走班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师资水平、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局限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

“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愿望选择符合自身发展层次的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这一教学方式既能因材施教,又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国外许多知名私立中学被广泛采用。

但在具体的学校工作中,“走班制”却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目前许多学校的实际情况看,根本没有足够的师资来开设所有的组合课程。上海的6选3模式有20种排列组合,而浙江的7选3模式更是达到了35种组合,但大部分学校能提供的课程组合模式仅有7到8种,条件差些的学校甚至更少。

与“走班制”相配套的选考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同样与预期出现了偏差。

选考制度在设计时的主要出发点是希望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你擅长什么,你对什么感兴趣你就选考哪门科目。听起来很完美,但要知道,在中国许多家长的眼里,“喜欢不能当饭吃”。据调查,物理这门学科在浙沪新高考中就被许多同学“无情抛弃”了。由于很多学生觉得物理学科很难,在与其他考生竞争时会处于劣势而影响高考成绩,最终选择放弃物理。洪文强调,“作为自然学科的基础,物理教育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不利于考生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人才培养”。

新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分担单次高考的压力,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中大教育考试教研中心负责人陈学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学校的具体教学和学生的表现看,高考的压力的确是被分担了,但是学生的负担却反而加重了。

他表示,减负也好、选考也好,“新高考”的方向就是要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真正掌握自己的未来。但高中生要真正独立思考、规划自己的人生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节选自《科技日报》,有删减)

材料二:“新高考”之下,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两依据”指统考和学业水平考试;“一参考”即综合素质评价。

今年浙江考生迎来全新的“3+3”高考模式:必考科目语数外3科统考,外语一年可考两次,自选3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总成绩,学业水平考试可一年两考。

(节选自《新华社·网易教育》,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浙沪两地的“新高考”都完成得比较顺利,让真正优秀的人才进入理想大学的改革目的基本达到了。
B.“新高考”改革实行之后,浙沪两地的高考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C.“新高考”采取选考制度,主要出发点是让学生的兴趣和学科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D.“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很重。“新高考”不仅减轻了高考压力,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
2.下列对材料中“新高考”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新高考”学生的高考成绩由必考科目语数外的统考成绩和自选的3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组成。
B.物理之所以遇冷,是因为学校和多数家长摆脱不了功利主义的影响。
C.因为师资水平等的影响,“新高考”中,“走班制”最让人质疑。
D.浙江的7选3模式,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搭配考试组合。这让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
E.不管是减负,还是选考,在有关人士看来,“新高考”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利,从而真正掌握自己的未来。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新高考”存在哪些问题?
2017-12-11更新 | 1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