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98 题号:1298538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暗夜

蒋子龙

天空漆黑,硝烟搅动着乌云,海上波涛峥嵘。舰艇在洋面上劈开一道道深沟,炮火连天,烟雾弥漫……

急促的电话铃响第一声,他就猝然出梦,尽管感觉像刚睡着,却抬身而起,同时把电话抄在手里。这是长期跟海洋打交道逼出来的警觉。

电话里传来公司值班员方见惊恐的呼叫:“余总,天觉号出事了!”

“嘭”的一声,脑袋又像许多年前被绷断的钢缆抽上一样,瞬间感到碎裂般的疼痛:“说!”

“船长已弃船。”

“天觉号翻了没有?”

“还没有,只说倾斜。”

“我这就到,立刻通知调度、律师、保险公司、货主……”他瞄了一眼时间,凌晨两点二十五分。

他的脑子里飞速揣度着自己钟爱的天觉号眼下正面临的种种可能……这是去年花七千六百万美元买的新船,从利伯维尔装了散货回国,船上总价值少说也有一亿三千万美元。真若打了水漂如何得了!

周天远洋公司值班室在经纬大厦的九楼,透窗可俯瞰天津港全景,灯若连珠,色彩斑斓,一座座巨型吊车垂臂而立,显得温暖而宁静。余乾宁进屋直奔侧墙上的巨幅海图,同时对方见下令:“打开录音机和录像设备,从现在起,这个房子里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声音都要记录在案。”

方见短发方脸,透着一股忠诚干练的精气神,此刻神色高度紧张,利落地打开各个现代音像设备,眼光也一直跟踪着自己的上司。灾难突然降临,驱使他们异常昂扬,老板的心思深不可测,里面似正在酝酿着一场风暴:“天觉号的位置?”

“南印度洋,东经六十五度,南纬三十四点五度。”

“水深?”

“四千九百五十米。”

“有照片或视频传过来吗?”

“没有。”

“想办法叫通船长电话……”

此刻公司总调度易阳春、法律顾问鲁贤,前后脚奔进值班室,却谁都没有说话,一左一右地站在余乾宁两侧。

船长的卫星电话接通了,方见按下能录音的扩音键。余乾宁坐到电话机前:“刘洋船长,我是余乾宁,你和船员们怎么样?”

“我们都上了救生艇。”

“是全部吗?有没有丢下的、受伤的?”

“没有。”

“天觉号发生了什么事?”

“我们可能遇上了涌流,一开始船剧烈地颠簸,然后倾斜,我一看不好,赶紧发出求救信号,为保护船员生命只好弃船。”

此时值班室电话的扬声器响了:“余总,我们得救了,上了一艘希腊货船,是他们收到求救信号后主动靠过来的。”

值班室大电视的画面却喀嚓一声又断了。现场海况越来越糟,风雨大作,雷电交加,船员们都上了希腊货船,救生艇也收起来了,免得被风浪打走。

天觉号倾斜加剧。

它的大限已到,值班室里外静得连喘息的声音都听得到。似乎过了很长时间,余乾宁发声打破了屋里的死寂:“阳春和我留下,为天觉号送行。其他人都回家,明天上班来听消息。”

一阵骚动之后,值班室乃至整个大楼里又安静下来,两个人坐在值班台前,守着像死机一样的电视,长时间默然无语。

值班室里静谧而冷冽,余乾宁揉搓着一个个紫印的额头,仿佛心血耗尽,精力枯竭,“等忙过这几天,你将这些年认识的好船长,出色的大副、二副及水手拉个名单,看来我们还得要有自己的船长。”

“你不是一直主张不养船员吗?这次多亏了这一点。如果是我们自己的船长那还不得赔死!”

“如果你是船长,或者我在船上,天觉号还会出这么大的事吗?”余乾宁心绪沮丧,“其实刘洋也是个老船长,没想到他成了老油条,没有一点责任心。现在这个社会能依靠的只能是自己,自己的人,自己培养的人。”

话未说完,值班电视突然出现画面,南印度洋上雨过云散,风平浪缓。正值黄昏,夕阳浴波,洋面被涂抹得发紫。于万顷波光中,天觉号只剩下一条白线……

两个人悚然起身,眼看着那条白线渐渐消失于海波之下。身后“哐”一声,余乾宁猛回头,见刚才答应回家的周天员工,又都悄悄地回来,站在值班室门外……

余乾宁盯了易阳春一眼,见对方极轻微地点了一下头,便一言不发地扔下一群发傻发愣的公司员工,径直下楼驱车回家。到家后嘱咐,不许任何人打搅他,随后就一头攮到床上,呼呼大睡。

就这样,他不吃不喝,睡了一天一夜还不醒……

(原文刊于《上海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猝然出梦”“抬身而起”“抄在手里”一连串动作,刻画出余乾宁长期跟海洋打交道的警觉。
B.忠诚干练的方见“此刻神色高度紧张”,既写出事发突然时他的紧张,也写出余乾宁深不可测的老谋深算。
C.刘洋船长弃船而去,使余乾宁认识到“培养自己人”的重要,改变了他不养船员的初衷。
D.余乾宁让周天员工回家休息,可是当天觉号沉没时,员工却又出现公司门口,表现出了员工对公司的关爱。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的背景是总价值一亿三千万美元的货轮在世界上最凶恶的水域发生倾斜,因雇佣的外国船长带领船员弃船逃生而原本或可被挽救的天觉号沉没了。
B.小说描写了周天公司所在地天津港“灯若连珠,色彩斑斓”“显得温暖而宁静”夜景,与天觉号出事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平静中孕育着大的风险。
C.小说描写天觉号沉没前的南印度洋上“雨过云散,风平浪缓”,真实的描写了当时的环境,暗示出了周天公司即将雨过天晴,迎来新的开始。
D.小说结尾部分写余乾宁对船长刘洋不负责任的批评以及要靠自己人的打算,暗示出余乾宁并没有被天觉号沉没打败,仍会钟爱自己的航运事业。
3.小说主人公余乾宁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暗夜”为标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万家灯火

厉周吉

老赵熟练地按开开关,明亮的灯光便充满了楼房。

房子面积很大,但都未装修。他在房间内转了一圈,看了下手中的表格,然后关上门下楼,朝另一个单元走去。他现在要去旁边那栋楼的五楼。

老赵今年65岁,论说这个年龄不该出来打工了,但是农村都这样,只要身体允许,哪怕70岁了都还在打工赚钱,要是闲在家里反而觉得不好意思。当然,到县城打工对老赵来说应该是不错的选择,自从三年前老伴儿弃他而去,他一直没有走出老伴儿去世的阴影。他害怕孤独,不打工,自己独自待在家里,日子岂不更加难熬。

老赵的身体不错,这不,五层楼噌噌噌就爬上来了。上楼前,他已经找好了钥匙,来到门前,熟练地敞开门,打开灯,同样明亮的灯光充满了同样的楼房。

老起看了一下手机,时间正好。老赵年轻时曾经当过一段时间校工,主要负责摇铃和烧锅炉,养成了严格遵守时间的习惯,时间对他来说一般是准确到分钟的。

这家的户型和刚才那家完全一样,但他还是看出了不同,就像一位母亲能够轻而易举地辨认出别人很难区分开的双胞胎儿子一样。

至此,他已经用一个小时陆陆续续地打开25户的灯了。现在,他有半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接着,他将有一段每晚最忙碌的时间,他要连续不断地工作三个小时,陆续打开并关掉很多家的灯。

有时候,老赵觉得自己像是总司令,他的兵是这座刚建起不久还没有一户人家入住的楼房的灯。有时,他觉得自己像个音乐家,在明明暗暗的闪烁中,在这座周围尚是旷野的小区演奏着属于自己的灯光音乐,在一派空间中营造着万家灯火式的温暖。

但是,他有时也异常烦躁,觉得自己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打开,关上。关上,打开。灯光照亮的只有自己的无边孤独。他希望通过打工寻找热闹,最终他却干了这种活儿。对他而言,每个夜晚都是从黑暗复归黑暗的过程,那明光的万家灯火,像极了了无痕迹的梦。白天和深夜的很多时间,他都是静静地待在自己的小屋内,品味着属于自己的无奈与迷惘。

当然,迷惘归迷惘,他其实是很负责任的。他觉得既然自己拿了老板的钱,就得按照老板的安排去做,至于这样干的作用和意义,那不是他应该思考和关注的。

我们仔细考察过,你一直严格按照我们的规定操作。一年来,我们的楼盘价格与周围楼盘相比上升幅度是最大的,每平方米超过3000元。公司认为,这与你们几个人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公司决定给你发一份3000元的年终奖金。希望你在春节期间更认真地工作,年后继续跟我们签订合同。腊月二十那天,公司张副总来小区视察,给老赵送来春节福利并额外奖励给他一个红包。

每平方米涨价超过3000元,原来自己的劳动这么有意义!他甚至觉得公司奖不奖给他红包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知道了自己劳动的价值。公司对自己工作的肯定,让老赵非常感动,他表示要好好考虑一下。

老赵的儿子和女儿都在上海工作,平日几乎不回家,只在春节期间回来,老赵不想失去这难得的相聚时光。经过综合考虑,老赵跟领导表示只在春节期间休息三天,节后尽快上班。

儿女们是腊月二十五回来的,虽说回来了,但是有多家亲戚需要走,有许多事情需要办,真正全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候是大年三十。

一年一次的相聚,喜庆中带着一份无奈与感慨。每年聚在一起,大家都要回顾一下过去年的收获,展望一下新年的生活。今年也是如此。

老赵最开心的事莫过于打工充实了自己的生活,还得到了一个大大的红包。老赵相信新的一年自己一定会干得更好并能得到更大的奖励。

女儿的最大喜事莫过于工资每月涨了近千元,她相信,新一年的工作环境会变得更好,工资也一定会继续涨。

儿子的最大喜事莫过于跟人开的小饭店生意红火,自己有十几万的年终分红。儿子相信,饭店明年生意会更好,父亲也能够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为了给老赵一个惊喜,姐弟俩最后才说出送给父亲的新年礼物。姐弟俩拿出打拼这么多年的积蓄,悄悄在县城买了一套新房。他们希望尽快把房子装修好,让操劳了一辈子的老赵搬过去住,过上城里人的幸福生活。

因为担心老赵孤独,姐弟俩特意在县城考察了两个晚上,最后确定了一个灯光最多、入住率最高的楼盘。那家楼盘每平方米比附近其他楼盘都要贵接近4000元,那套125平方米的房子虽然让他们多花了接近50万,但是他们觉得值。

当儿子拿着新楼钥匙在老赵眼前晃呀晃的时候,老赵着急地问小区的名字。

阳光新城。姐弟俩异口同声地说。

啊?那不正是自己打工的那个小区吗!

(作品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插叙了老赵年轻时当过校工的经历,交代了他有严格遵守时间的习惯,丰富了人物形象。
B.“在这座周围尚是旷野的小区演奏着属于自己的灯光音乐”,用心理描写展现了老赵的迷惘。
C.小说连用三个有“莫过于”的句段写出老赵一家的收获和展望,表现了平凡人对幸福的追求。
D.小说的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引人深思,颇具“欧·亨利”式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
2.到县城打工后,老赵的心理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小说以“万家灯火”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1-05-28更新 | 28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三更月呜咽

那年秋天,我在湘西一个叫瓦拿的小山村住了几天。

“瓦拿”是方言,意思是贫穷的山坳。这村子也确实太穷了,至今还没有一条像样的土路,连通外面的世界。我从小镇翻山越岭、涉水过河来到这里,仿佛一下子回到了旧社会。

墙是土墙,瓦是灰瓦,斑驳的木门吱呀作响。室内简洁、干净。两把竹椅,一张方桌,还有朴拙厚实的木床。这就是老洼经营的“客栈”。

我到达时,太阳西斜。空空荡荡的院子里,除了树外,就是风。老洼对我说,村里全是老骨头,年轻人都出去捞世界了,孩子们则在山下上学。老洼五十出头,腿有残疾,出不了远门,就紧跟形势,把村民废弃的房屋租过来,翻修一新,办起客栈。

有人笑他,这穷乡僻壤的,鬼都不来,还会有人来吗?

老洼回应道,现在都进入渔网时代了,那么多的鱼挤在一个网里,这里的荒凉,说不定就是风水宝地呢。

老洼把一张张图片抛到网上。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野花,小桥流水人家,这里应有尽有。于是,就有人舟车劳顿来了。老洼算算,除去成本外,每月能赚壶酒钱。

熟悉一下环境,天色已暗,袅袅升起的炊烟让小山村活跃起来。隔壁一老叟佝偻着腰,敲着木盆,发出咚咚回响,呼唤着山坡上晚归的牛羊。老叟一身黝黑,眉毛很淡,好像随时都会抹掉的可能。

他冲我笑笑,露出一张没牙的嘴,算是打了招呼。

整个傍晚,我看到六七位老人,他们行动迟缓。见到我,脸上都露出木然的笑。

夜里,我在半醒半梦间,隐隐约约听到一阵哭声。刚开始嘤嘤呜呜,嗓音嘶哑,持续低沉,像是用手掌捂着嘴巴,不敢让悲痛之声放肆开来。间或有些哽咽,顿几下后,伤心的抽泣则更加凄切。最开始是一个人哭,紧接着是两个、三个……哭声渐渐有了力量,越显悲壮。我在这悲壮的力量中,由迷糊变为清醒。咬咬舌头,疼!我明白,这不是梦,而是真实的存在。

人一清醒,恐惧便袭遍全身。我轻轻侧转身,那哭声就像看着我似的,忽然由高变低,混合的悲伤又变成了单一的呜咽。如泣如诉,凄凄惨惨,听之在左,忽而在右,我浑身起满鸡皮疙瘩。

这半夜三更的,难道有鬼不成?

看看手机,临近子夜。伸手拉灯,却停电了。虽然老洼曾交代过,夜里会停电。但在这个鬼魅迷离时刻,任凭我内心如何坚定,也有些不寒而栗。

我摸索到床头的搪瓷缸子,索性坐起来。这时哭声稍弱,可依旧在房间里萦绕徘徊。透过窗子,我看到半轮秋月浮在云雾缥缈的西天。西天很低,紧扣在屋檐下。哭声就好像从那里传出,通过风、通过雾、通过山岚,丝丝缕缕传入耳膜,钻进脑海。那月牙儿也对我发出清冷的笑,隐约可见的凤眼中,忽地涌出大片雪白的泪。

我骇然。哭声也戛然而止。这一夜,无法入眠。

第二天,我问老洼,可曾听到哭声?

老洼瞪着鼓眼泡,愣怔片刻,把头摇得如同拨浪鼓似的说,没!我再小心询问老叟,老叟夫妇异口同声回答,没有啊。

我在诧异中感觉到,要么他们都在说谎,要么我真的是出现了幻觉。

好在第二天夜里,哭声再次响起。刚开始依旧是嘤嘤呜呜,有些强忍住似的。慢慢地又有哭声加入,悲伤的宣泄顺畅许多。我翻身起床,蹑手蹑脚走出小院。

白天,我已看好地形,非常自信哭声来自邻居的老叟。踩着月影,循着哭声,我轻轻来到老人的泥墙外。果然不错,有七八位老人坐在院中,倚着老榆树,围成一个圈子,正在默默哭泣。有的哽咽,有的抽搭,有的独自抹泪。院里院外,没有言语,只有嘤嘤嗡嗡、咿咿唔唔的哭声。哭到惨痛处,吓得半边月亮赶紧躲入云层,天地为之一暗。

夜虽不凉,我却瑟瑟发抖。老人们哭过一阵子后,你拉我一把,我拽你一下,互相搀扶着站起身来,然后各自蹒跚着回家。我揉揉双眼,静静心神,突然感悟自己冒昧地出现在这里,确实很不厚道。

第三天夜里,我期待哭声再次响起,可惜没了。

第四天依旧没有。

第五天,我要返回小镇,老洼来送我。走了很长一段土路,老洼才开口说话。他说得很缓慢:好多年了,都已成了习惯。人越老,越是想念外出的子女。特别是到了晚上,更觉得孤零零的无所依靠。刚开始,只有老叟因思儿哭泣。没想到这一哭,就好像在朦胧的泪水中见到儿子一样,思念之情顿时有所缓解。其他老人听到后,纷纷仿效。经多年验证,老人们在三更之月思念亲人,则子女感应更加灵验,都会及时打回电话。于是乎,这就成了老人们想见子女的一种习惯。

我听完,默不作声。突然问:这两天,小山村的电话多吗?

老洼一脸苦相,极诚恳地回答:没有。

不过,老洼旋即补充道,我说的这些话啊,你别当真,只当是一场梦好了。

(选自《作品》2018年第12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富有意蕴,“三更月呜咽”,画面感极强,暗示出清冷、凄惨的氛围,也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B.小说描写夜半哭声时,写“月牙儿对我发出清冷的笑,忽地涌出大片雪白的泪”意在突出小说的荒诞色彩。
C.小说中老洼与其他留守老人有着明显的不同,他思维活络,办客栈,利用山村自然资源在网上招来生意。
D.小说最后写“我”听老洼道出原委后“默不作声”,情感内敛,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2.简要概括“我”遭遇夜半哭声时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
3.小说叙述了“我”遭遇夜半哭声之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态度。
2020-04-30更新 | 7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法官

[英]赤哥黎

查理·哈斯克尔去世时,留下了妻子和9个孩子,他们靠一小块土地为生。约翰是家里的长子,母亲告诉他,他必须承担起照顾全家的责任,那年他16岁。

约翰到镇里最有钱的法官多恩那儿去要一美元,那是法官买约翰父亲的玉米时欠的钱。多恩把钱给了他,然后说,约翰的父亲也欠他40美元。“你打算什么时候还钱?”法官问约翰。“我希望你不要像你的父亲那样。他是个懒汉,从不卖力气干活。”

那年夏天,除了星期天,约翰天天都到别人的田里干活;每天晚上和星期天全天在自家的地里干活。到夏天结束的时候,约翰积攒了5美元交给法官。

冬季天冷,不能耕种,约翰的朋友塞夫给他提供了一个在冬季挣钱的机会。塞夫教约翰诱捕动物,获取兽皮。塞夫告诉他,靠狩猎能挣到很多钱,但需要75美元买一杆枪和捕猎用的绳、网以及过冬的食物。约翰去见多恩并说明了他的打算,多恩同意借给他那笔钱。

约翰吻别了母亲,和塞夫一起来到林子深处的一间小木屋。这年冬天,约翰学到了很多东西,捕到了很多猎物,得到的兽皮至少可以挣200美元。

约翰打算回家,但是塞夫想继续打猎直到4月份。因此,约翰决定一个人回家。塞夫帮约翰捆扎好兽皮和捕猎用的东西,让他能够背在背上。

到了下午,约翰的腿疼了起来,背上的东西也更加沉重。当他终于到达河边时,他高兴极了,因为这意味着他离家不远了。他看到河边长着一棵笔直的大树,高度足以达到河的对岸。他砍倒大树,在河面上形成一座独木桥。

约翰身背兽皮,怀抱猎枪,跨到放倒的树上。树在他脚下稳如磐石。就在他快要走到河中央时,树干突然动了起来,约翰从树上掉到冰上,沉到水里。他的枪掉了,兽皮和捕猎用的工具也从背上滑了下来,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了。约翰破冰而行,挣扎到河岸。他在雪地上躺了一会儿,然后爬起来,找来一根长树枝,沿着河边来回走着。他一连几个小时戳着冰块,寻找那些东西。最后,他放弃了。

他径直来到法官家。天已很晚,但是法官仍在他的办公室里。约翰敲门进去,浑身冰冷。他向法官讲述了所发生的事情。等他把话讲完,多恩说:“这对你和我来说都很不幸。回家去吧,孩子。”

约翰拼命干活。他又攒够了5美元付给法官,但是还欠30美元——那是他父亲欠的债,另外还有用来买捕猎工具的75美元。

十月份的时候,法官派人叫来约翰。“约翰,”他说,“你欠了我很多钱,我想我能够要回这些钱的最好方法,就是今年冬天再给你一次狩猎的机会。如果我再借给你75美元,你愿意再去打猎吗?”约翰羞愧难当,半天才开口说:“愿意。”

这一次,他必须独自一人进森林,因为塞夫已经搬到别的地方去了。在那个漫长而孤独的冬天,约翰每天出去打猎,一直待到4月底。这时,他得到的兽皮太多了,决定回家了。到家后,法官帮他把兽皮卖了300美元。约翰付给法官150美元,那是他借来买捕猎工具的钱;然后又把他父亲借的那部分钱一张一张地交到法官的手里。

又到了夏天,约翰除了在自己家的田里干活,还去读书和学写字。这以后的十年里,他每年冬天都到森林里去打猎,他把卖兽皮挣来的钱全部攒了下来。最后他用这些钱买了一个大农场。

约翰三十岁的时候,成了本镇的头面人物之一。那一年法官去世了,法官把他的那所大房子和大部分财产留给了约翰,还给约翰留下了一封信。约翰打开信,看了看日期。这封信是法官在约翰第一次外出打猎向他借钱那天写下的。

“亲爱的约翰,”法官写道,“我从未借给你父亲一分钱,因为我从未相信过他。但是第一次见到你时,我就喜欢上了你。我想确定你和你的父亲不一样,所以我考验了你。这就是我说你父亲欠我40美元的原因。祝你好运,约翰!”信封里有40美元。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并没有对法官多恩的外貌、服饰进行精雕细刻,但从简单的言行描写中,人物形象依然清晰感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B.第二次狩猎后,约翰获得的兽皮卖了300美元,他终于还清了自己购买捕猎工具所借的150美元以及父亲生前借法官的40美元。
C.约翰经过多年打拼,三十岁的时候,便成了镇里的头面人物之一。事实证明,只要勇于拼搏,同命运抗争,就能成功。
D.法官多恩去世以后,把他的那所大房子和大部分财产留给了约翰,因为他自己没有后代。
2.这篇小说构思精巧,请简要分析小说构思的妙处。
3.小说的题目是“法官”,文中却用大量篇幅描写约翰。对此,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法官多恩,有人认为是约翰。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2018-09-13更新 | 4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