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6 题号:109413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去乡下

秦德龙

若是真的没人种庄稼,我们以后吃什么呢?董阳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并为此而担忧。他决定去乡下搞一个调研,看看农民都在干什么,分析以后如何解决口粮问题。

穿过一片又一片茂盛的玉米地,他的脑子还在想着这个问题。这也申遗,那也申遗,要不要把种植庄稼的技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呢?

到了一处乡村,只见到几个老人和一群孩子。类似的报道他在报纸上读过,成年人都到城市挣钱去了,村里只剩下些孤寡老人和孩子。那么,是谁种下了那一片片庄稼呢?

董阳问村里的一位老人。老人告诉他,播种的时候,外出打工的人会回来,回不来的,就花钱找人播种。收割的时候也是这样,总不能让庄稼地荒着。

董阳又问,花钱找人,能找的到吗?

老人肯定地说,能找到。老人又说,总有一些人离不开土地,只要多花钱就是了。

董阳继续问,你能帮我找几个留下来的农民吗?

老人摇摇头,表示不能。老人说,他们忙着呢,哪有闲工夫陪你说话?停了一会儿,老人说,你过年的时候来吧,能见到许多人。这些人都有个新名字——进城务工者。呵呵呵。

董阳也笑了。看起来,老人的笑容里有内容。

从乡下回来后,董阳对一些人说了自己的感受。人们问他,你真的去农村了吗?

董阳说,我到农村去看看。又说,我就是好奇,那一片片玉米是谁播种的?

有人点着董阳说,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城里这么多下岗职工,可以去给农民种地呀。浇水、打药、锄草……什么都干。

这可真让董阳奇怪了,他还是头一次听说,城里的人下乡种地。

人们笑着说,你真的没听说过?你看看,现在城里的多少人包了农村的土地?骑摩托车去,打个来回快得很,不耽误回家洗澡、看电视。有条件的,还开着小汽车去呢!

董阳若有所思地点着头。

以后,他便留心了,果然看见一些人往乡下跑,带着农具,谈笑风生。

也许,日新月异的生活让董阳倍感妙趣无穷,他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充满着好奇。他决定写完那个调查报告。他想起来了那个老农民的话,过年的时候,再去趟农村,见见那些外出打工回来的农民。

年底,他去了乡下。

在往乡下去的路上,他看到集镇上人口很多,一些青年人正在置办花红柳绿的年货,也有人正在杀猪宰羊,到处是热腾腾的景象。

董阳进了村子,发现村里的人多了起来。可是先前的那位老人,却不知道去了哪里。

他进了一家农舍。几个青壮年汉子正在屋里打牌。董阳没话找话说,正在打牌呢?

一个人看看他说,不打牌,干什么?

另一个人问,你是谁,我们怎么没见过你?

几个打牌的人都乜了董阳一样,他们没有停下来手里的牌。

董阳做了自我介绍,给自己找了个台阶。

一个人说,你真是个闲人,闲得往乡下跑。

打牌的人全都笑了起来。

董阳也跟着他们笑。不过,他的笑,很勉强。

打牌的人让董阳随便坐,还指着花生、瓜子、糖果,让他随便吃,自己拿。

这时候,一个人对董阳说,你别到处瞎转了,过年都这样,我们在外面干了一年,就这几天,休闲休闲!

董阳想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可不能光顾着休闲虚度了光阴。可是,话没说出来,话到嘴边就变成了“回家就打牌,地里的庄稼怎么办?”

几个人都笑了起来。

有个人对董阳说,一看,你就是没种过地。大冬天的,地里有庄稼吗?有,也是麦苗,下场雪就盖上了棉被子,不用管它。

另一个人说,你和他啰唆什么,快出牌。

又一个人说,农业上的事,和他说得着吗?

几个人就不再搭理董阳,把他晾在了一边。

董阳摸了摸下巴,钻出了屋子。

这时候,他看见了先前那个老人。老人的身上,套着新崭崭的唐装,正被几个大人小孩们簇拥着,也不知道,是不是老人的儿孙。

老人也看见了董阳,热情地和他打着招呼,来了啊?

董阳说了些给老人拜年的话。老人感动得直笑,伴着欷歔。老人指着身边的人说,这些人,都不是我家的,都是我花钱雇来的。我家的人,都没回来,在外头过年了。

董阳吃惊地张着嘴。

回城后,董阳将调查报告的提纲撕了个粉碎。

他想,开春后,也去乡下打工。

(选自《山东文学》2015年第5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写了东阳两次去乡下的经历,透过董阳的具体言行,充分表现出他对城市和乡村生活现状的深刻了解。
B.看着农村人都到城里打工,董阳心里很想知道农村的土地由谁来种,老人告诉他答案,是城里下岗职工来种。
C.关于调查报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由最初的想要写调研,到决定写完这个调查报告,最后他把调查报告的提纲撕掉,可见调查报告是全文的线索。
D.这是一篇耐人寻味的文章,乡下人去城里打工,城里的人去乡下打工,这种现象有时代特征,但老人花钱雇人陪着自己让人感觉心酸。
2.文章以大量笔墨写到董阳周围的人们,还有乡村那些过年回来的人们,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3.文中说,“看起来老人的笑容里有内容”。试分析笑容里包含的内容。结合文意推断作者对“进城务工者”的态度。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揭方晓

范拾红是江城著名画家,善画虎,号称“江南虎王”。

他画虎,时而用笔繁多,细节明分;时而只寥寥几笔,意境卓然。可不管是用笔繁多,还是寥寥几笔,所画之虎皆毕肖,挂于家中厅堂之上,月明星稀时,仔细听,隐隐似有虎啸之声,仿佛画中虎欲挣脱笔墨的束缚,向山林遁去。如果是藏于画匣之中,便时有画纸振作之声,好似里面的老虎按捺不住,要跑出来似的。

当然,这只是传说,可却足见范拾红画虎技艺之精、之奇、之妙。

范拾红出名后,上门求画的人渐渐多了,特别是非富即贵者,往往承诺给丰厚的润笔费,眉头都不皱一下。不过,范拾红倔,头杯清茶待客,第二杯清茶送客,从不应允。

“虎者,带山林之风,挟王者之气,天地间非凡之物,非高贵之士莫能拥有。”有好事之人问及其中的缘故,范拾红总是高傲地抬起头,这样慨然作答。在他看来,俗人的精神世界往往不够丰盈,不够灵动,不配拥有他画的虎。

不过,万事总有例外。

东街的王木匠刚收工回家,还未歇片刻,范拾红就推门而入,送了他一幅“插翅虎”。王木匠的儿子马上要参加高考,近几次模拟考试成绩都不错,极有可能考上名牌大学,范拾红送他一只“插翅虎”,有预祝其子高飞之意。

北门的胡剃头,刚要挑着担子出门,范拾红已经候在门口,送了他一幅“跳涧虎”。胡剃头的女儿是长跑名将,在国内赛场摘金夺银是常有之事,人称“东方羚羊”。马上要参加国际大赛了,成为世界冠军,是她最大的梦想。范拾红送上这只“跳涧虎”,助其圆梦。

西巷的陈炊饼早上一碗稀饭才下肚,范拾红就蹲在了他跟前,送了他一幅“锦毛虎”。范拾红知道,陈炊饼这些年运势低了点儿,前年儿子出了车祸,撒手而去;去年老伴儿病重,卧床不起。陈炊饼起早贪黑卖些炊饼,挣不了几个钱,需要一只“锦毛虎”以壮底气,以增运势。

好事之人不解,问:“他们不是俗人吗?怎画虎送他们,还分文不取?”

“他们凭自己的双手养家糊口,为人不欺不诈,处事不躲不藏,安身不卑不亢,立命不谄不媚,清清白白,是真正的高洁之士、清雅之辈,何来俗气?”范拾红理直气壮地回答道。

王木匠、胡剃头、陈炊饼,都是范拾红从小玩到大的玩伴儿、发小,为人本分规矩。对于本分规矩之人,范拾红从来都是敬重有加。

这天,南关的彭建平前来求画,让范拾红好生为难。

本来,彭建平跟王木匠、胡剃头、陈炊饼他们一样,都是范拾红从小玩到大的玩伴儿、发小,送他一幅虎并不违背自己的本性。只是,这些年彭建平官运亨通,前些年升了副市长,在范拾红心里,早就不由自主地将其归为“俗人”之列,实在是不配拥有他画的虎。

人情大似天。思来想去,范拾红还是提起了笔,挥毫泼墨,画了一只“下山虎”,随手递给彭副市长。彭副市长非常尴尬,伸着手,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要知当地有一俗语:“宁要一只上山虎,莫要十只下山虎。”老虎下山,有走下坡路之意,有虎落平阳之意,不吉利。尤其是官场上,更忌讳这个。

范拾红呷了口茶,笑着对彭副市长说:“你也是这条街上的人,我们相识数十年,对你还是比较了解。你当镇长时,肯与老街坊光着膀子喝酒,听大家唠嗑儿,家长里短什么的都知道。你当县长时,虽说工作忙,可还是会抽空来这老街坐坐,东家阿婆大孙子、西家大爷二女婿,都叫得出名字。现在你成了副市长,扳着手指数数,这一年到头,来过老街几次?你再不来,这条街就要拆掉喽,到时亲朋故旧都不知哪里去找。你呀,也该从高高在上的衙门,下到民间走走喽!”

彭副市长脸一红,毅然接过那只“下山虎”,回去挂在了自家厅堂正中。

几年后,市里一弊案被揭开了盖子,成为轰动全省的大案、要案,市里好多领导都牵涉其中,彭副市长却独善其身。好事之人问其有什么守身秘诀,彭副市长指着家里厅堂正中挂着的那幅画,自嘲地说:“有这只‘下山虎’镇着,敢不勤勉?敢不自律?”

从此,范拾红名气更盛。大家都说,他画的是真虎,虎气冲天,能涤荡人的性情呢。范拾红淡淡一笑,说:“真正的虎,从来都在大家心里。”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运用想象与夸张的手法,写范拾红所画之虎的生动传神,突出了他画虎技巧的高超和所画之虎蕴含的威武精神。
B.文中多次穿插“好事之人”的问题,这一“好事之人”是作者虚构的,主要是通过他的问题丰富小说的内容,深化小说主旨。
C.彭副市长“脸一红”,是因为他听了范拾红的话后,意识到自己在官位升高时,渐渐脱离了民众,内心产生了愧疚感。
D.小说中范拾红所画的“虎”暗含着人们关于虎的传统观念和民间风俗意识,如他给彭副市长画的“下山虎”,体现了他对彭副市长的讽刺和嘲弄。
2.请简要分析小说的叙述特征。
3.怎样理解小说最后一句话“真正的虎,从来都在大家心里”?请结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简要分析。
2022-07-15更新 | 6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鸳鸯跳

王春迪

海头帮,指的是一帮在码头上靠扛活为生的脚夫,凭着一股子不怕苦不要命的狠劲儿,练就了一身脚夫的真本事,挤走了旁门外姓,吃起了这碗独食。

老街是鲁中南地区有名的商业集散地,国泰民安、商贸繁盛的时候,那一条条来自江南甚至南洋的货船,黑压压地挤在码头上,远远望去,似鱼鳞般密集。先装卸谁的,不装卸谁的,都是海头帮说了算!啥叫强龙不压地头蛇?管你多大来头,瞅你不顺眼,让你的货霉在船里、烂在岸上,那都不叫个事儿!就连老街首富海爷,都被他们整过!

那几年,海爷走南闯北,生意蒸蒸日上。一次年关,海爷设宴备礼,酬谢各条道上的老大们。一忙,就把海头帮的钱老大给忘了!

年后,海爷从南方运来满满三大船的货,有茶叶、药草、布匹、香料、木材……全是些怕湿怕霉的娇贵玩意儿,不想遭遇了连日的雨雪,急着找海头帮卸货,可他们要么以先来后到为由,要么以雨天脚滑为由,磨磨蹭蹭,就是不靠海爷的船边儿。

没办法,海爷这天亲自到钱老大的船上求他,钱老大得了脸,还不忘摆回谱。那时,连接船和陆地之间的是一种一步宽的木板,人在上面走,木板就跟着你弹来跳去,码头上叫它鸳鸯跳,把握不住鸳鸯跳节奏的人,站都站不稳,稍不留神就把你弹到水里去。 得知海爷到来,钱老大还故意在鸳鸯跳上泼了一层豆油。

海爷默默地脱了鞋,然后俯在鸳鸯跳上,爬了上去。

眨眼几年过去,到了咸丰五年,太平军把整个水路截得几乎连条鱼都游不过来,一路上关卡林立。因而各行各业,纷纷改水路为旱路。因为好久都没啥生意,码头上那些个鸳鸯跳,都起了厚厚的青苔。

一日,一条货船劈浪而至。

往年,是先交钱,再卸货。如今哪还管这一套?钱老大这边正和船上的掌柜在袖筒里合计价钱,那边,海头帮的爷儿们在不到两袋烟的工夫,就利利索索将一船粮食整整齐齐地码在了岸边。

这时,有一个轿子,从远处嘎吱嘎吱地晃了过来。轿子里刚露出一个头,钱老大的脸,唰地就绿了。

竟是海爷!

海爷目不斜视地上了船,随后,掌柜站在船板上对钱老大吆喝:“咱东家说了,银子有的是,可要钱老大自个儿来拿才行!”

说罢,眼睛盯着钱老大,手里一杯油,滴滴答答地淋在了鸳鸯跳上!

钱老大望着身旁海头帮的弟兄,衣衫褴褛、一脸菜色。他回过头,牙一咬,鞋一脱,扑通一声跪在了鸳鸯跳上……

进了船,钱老大头别到一边,也不看人,手一伸:“拿钱!”海爷笑笑,说:“听闻钱老大当年为争这码头当家人的位子,曾从滚水里取铜板,怎一个勇字了得!兄弟们的工钱,就在那个盒子里,够胆量的,你就试试!”钱老大一瞧,是一个一臂高的盒子,上面露出拳头大的洞,里面黑乎乎的,啥也看不见。

钱老大琢磨着,这里头一定有蛇蝎一类的东西,取吧,保不准被咬;不取,空手下船,咋和快饿死的兄弟们交代?

钱老大心一横,袖子一撸,顿时青筋暴出,伸手就冲盒子去了。手还没到盒子口,钱老大两行热汗已顺着赤红的腮帮子淌进了下巴茂密的胡须里……

忽而,钱老大眼如铜铃,手在里面搅了几圈,啥也没有。他怒吼一声,盒子一甩,想冲上去对海爷动粗。海爷哈哈大笑,而后大手一挥:“送钱老大下船!”

钱老大被推搡出船舱,刚要破口大骂,可随之而来的景象,闪了他的眼。

岸上,海爷手下的人,正把刚刚卸下来的整船粮食,一袋袋地分给海头帮的弟兄,弟兄们接过粮食时,那曾经硬邦邦的双膝也都软塌塌的了。

下船时,钱老大看脚下的鸳鸯跳,干净如洗。钱老大一声长叹,扭头对着海爷抱了抱拳,大步而去。

几年后,朝廷又重新夺回了水路,随着商道畅通,码头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兴盛。有所不同的是,每每海爷的商船驶进码头,那些海头帮的人,好似迎亲一般,争先恐后地冲上去卸货,甭说啥先来后到,也甭说你财大气粗有多大来头,只要海爷的船来,统统站一边去!

谁都别委屈,人家钱老大说了,这是他们海头帮的规矩!

(选自《小说月刊》2015年第3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围绕码头上常见的鸳鸯跳展开,“鸳鸯跳”既是全文的线索,又是故事独特的背景,使小说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B.小说善于通过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人物形象,写钱老大掏盒子时“两行热汗已顺着赤红的腮帮子淌进了下巴茂密的胡须里”,表明他当时的紧张心理。
C.鸳鸯跳贯穿全文不但推动情节发展,而且有力地塑造了人物性格。过鸳鸯跳难度很大,但海爷和钱老大都忍辱求全,克服困难,可敬可叹。
D.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钱老大在码头生意兴隆时用“鸳鸯跳”故意刁难海爷,海爷在码头生意萧条后,又用“鸳鸯跳”“回敬”钱老大。最终两人结下了深厚情谊。
E.小说中写到码头的几经变迁,太平军拦截水路时,码头生意萧条;朝廷夺回水路后,码头生意兴隆。这深化了关于不同历史阶段民生问题及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主题。
2.小说前三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阐述。
3.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2018-01-12更新 | 8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二十年后

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道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他边走边一家家打量,还不时转过头,用警惕的目光向平静的大道两头远望。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 10 点,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几等一位朋友罢了。这是 20 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你听了觉得稀奇,是吗?好吧,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 20 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

“那餐馆 5 年前就被拆除了。”警察接上去说。

男子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20 年前的今天晚上,”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们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孩提时候起,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们俩约定:20 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们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这听起来倒挺有意思的。”警察说,“你们分手以后,你就没有收到过你那位朋友的信吗?”

“哦,收到过他的信。有一段时间我们曾相互通信。”那男子说,“可是一两年之后,我们就失去了联系。你知道,西部是个很大的地方。而我呢,又总是不断地东奔西跑。可我相信,吉米只要还活着,就一定会来这儿和我相会的。他是我最信得过的朋友啦。”

说完,男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小巧玲珑的金表。表上的宝石在黑暗中闪闪发光。“九点五十七分了。”他说,“我们上一次是十点整在这儿的餐馆分手的。”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们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官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住了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啧!20 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我原来根本没有想到你会长这么高的个子。”

“哦,你走了以后,我是长高了一点儿。”

“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来·维尔斯。”他说,“20 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面目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 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芝加哥的警方猜到你会到这个城市来的,于是他们通知我们说,他们想跟你‘聊聊’。好吧,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寒冷寂静的夜晚:“夜间 10 点”“寥寥无几”“一阵冷飕飕的风”,环境的幽冷、夜晚的凄清成为情节展开的标记,故事空间进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
B.第五段刻画出鲍勃的容貌及性格,并用“伤疤”暗示了其在西部的经历。从后文“表上的宝石在黑暗中闪闪发光”可推测出鲍勃的经济状况,一定是在西部发了财。
C.小说中出现两次对“一阵冷飕飕的风”的环境描写;第二次常渲染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也成为情节转换的标志。这如同影视作品中的背景音乐一样,对故事的发生发展具有暗示作用。
D.小说把警察与罪犯这一对最不可调和的矛盾摆到友谊面前,让警察深陷在职业操守与私人情感的深渊中挣扎。是继续保持对挚友的忠诚,还是履行自己作为警察的职责,吉米最终选择了后者。
2.小说成功地刻画了吉米这一人物,请概括吉米的人物形象并加以分析。
3.欧·亨利的小说构思精巧,尤其是在结尾,往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被人称为“欧·亨利式结尾”。请根据小说结尾,找出本文中设置的伏笔有哪些,并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2021-03-19更新 | 7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