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71 题号:1099086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亮了

张韬

牛还没回来,黄老汉慌了,牛是黄老汉的命根子。

牛每天在日头落山的时候,都能从山上自行回来,今天很奇怪,日头掉进山窝窝好久了,牛还是不见回来。

夜幕已经拉开,黄老汉坐在阶沿上,一直望着牛下山的地方发呆。不行,得去找。黄老汉拿着手电筒,口袋里揣了一颗苞米,就向山中走去。

月牙儿还没升起来,可能要等到后半夜。只有星星在巴掌大的天空中给黄老汉点灯。黄老汉在山里生活了一辈子,山的角角落落,旮旮旯旯,熟悉得就像自己睡的床。黄老汉晃着手电光,窸窸窣窣,仿佛夜的神,在为黑的夜祈福。

黄老汉找牛没多久,家里来了人。来人看见家门敞开着,很高兴。他走进堂屋,很熟悉地拉开电灯。电灯是白炽灯泡,用很久了,上面糊满灰尘,昏黄昏黄。借着昏黄的灯光,来人喊了一声,爹。

来人叫黄山,是黄老汉的儿子。儿子出门打工两年多一直没回来。好不容易回来一趟,也没提前跟黄老汉打个招呼。儿子继续喊爹,一直没人应。就找,猪圈、牛圈、房前屋后,都找,没人。儿子自言自语,说,哪里玩去了,还不回来?

儿子就等。偶尔朝着天空喊一声,爹他一音儿很高,拉得很远,还转着弯儿,“扑腾扑腾”在山间打旋儿。一些乌儿听到,回应了几声,然后又沉沉睡去。

黄老汉已经走进山的深处,他的注意力集中在牛身上,全没想到山中还有一个音儿是围绕他发出的。他只管往前走,走一段路,轻轻地唤几声“老黄”。“老黄”是黄老汉给牛取的名字。自从儿女出门之后,黄老汉就与“老黄”相依为命,有什么心里话憋不住,黄老汉就跟“老黄”说,有时说得“老黄”眼泪汪汪,第二天早上一看,泪水结成眼屎,掉在眼角,润润的。黄老汉条件反射性也摸了摸自己眼角,照样眼尿巴索,就“唉”的长叹一声,同病相怜哩。

儿子累了,坐了几天车,走了几个小时的山路。不想再等,准备洗洗睡觉。睡觉前,还喊一声吧,爹吔——

声音像甩进湖里的石头,“扑通”一声下去,溅起一身雾气,然后就隐没在雾里时隐时现。山里起雾了,起雾就说明时间已到凌晨时分。

你爹可能到山里找牛去了。是黄山回来了?山巅上传来张老汉的声音。

黄山赶忙回答,您怎么晓得我爹找牛去了?

你看你家牛圈有牛没?没得,你爹就可能找去了。刚才看到对门山上有电筒的光晃来晃去,背影子像你爹。

黄山先前到牛圈转过,没看到牛。张大伯这么一说,又恍惚了一下,牛好像在,又好像不在,有点不太相信自己。忙疾跑到牛圈再看,果真牛没在。

这个时候,还没回来,不会出事吧。黄山心里咯噔一下,后背也一凉,睡意顿时远去。不行,得去找,往哪里找哩?黄山直犯嘀咕。

黄老汉找得气喘吁吁,腰杆儿也疼,一脑门子汗。他坐了下来,见山中雾气越来越浓,想了想,不能再找了,怕迷路,得回去。刚准备下山,突然听到几声牛铃铛的声音。牛就在不远处,直觉告诉黄老汉。

黄老汉立马来了精神,尽管腿肚子转筋。他赶快又叫唤了几声“老黄”。铃铛声音逐渐清晰起来,在右边树林子里。黄老汉“呼”的一下,钻进树林,没想到,一根藤子缠住脚腕子,“咕咚”就摔了下去,打了几个滚,直往下滑,然后只听“噗”的一声,黄老汉撞在一个软绵绵的东西上,停了下来,那东西还有温度,有弹性。此时,电筒也摔掉了,不知去向,眼前一片漆黑。

哞儿——软绵绵的东西叫唤了一下,是“老黄”。黄老汉正撞在“老黄”的肚子上。

黄老汉稳了稳神,揉了揉眼睛。此时,虽然有雾,但月牙儿也升起来了。透过雾气,借着月光,黄老汉看到,哎呀,“老黄”趴在地上。推了推“老黄”,它没有温驯地站起来,只稍微歪动了下身体,然后只喘粗气,好像很痛苦。黄老汉根据经验,牛蹄子有可能被那些猎人放的夹野兽的夹子给夹住了。只有等到天亮再想办法了。黄老汉从口袋里摸出苞米,送到“老黄”的嘴边,“老黄”舌头一卷,苞米就卷进嘴里,“扑哧扑哧”地咀嚼起来。此时,黄老汉又累又饿又疼,趴在牛肚子上,一会儿就睡着了。

爹吔——

爹吔——

黄老汉听到了撞击山的声音,好像是喊他,就迷迷糊糊睁眼一瞧,天什么时候,已经亮了。

再听,是很熟悉的声音,儿子回来了,对,是儿子黄山回来了。黄老汉笑了笑,看了看身边的“老黄”,欣慰地说,天亮了,回家喽。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牛没有回开始行文,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也为儿子回家没看到爹埋下伏笔,结构严谨。
B.文章有两条线索,黄老汉找牛,儿子找爹,两条线索一明一暗,一主一次,找牛与找人相互交织,相映成趣。
C.第八自然段关于“老黄”的介绍运用了插叙手法,既交代了“老黄”名字的缘由,也交代了黄老汉的生活状况。
D.文中多次写到声音,老黄的哞声,鸟儿的扑腾声,找牛时的轻唤,找爹时的“他”声,充满了乡村气息,为人物活动设置了合理的场景。
2.请联系小说内容,简要分析黄老汉是一个什 么样的人物形象。
3.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寻找,寻找没回家的牛,寻找不在家的人,为什么不以“找牛”或“找爹”为题,而要以“天亮了”为题?请联系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2020·湖南·模拟预测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鬼脸钱

张建生

当年,开封府有条古玩街,店铺经营古玩字画、珠宝玉器。其中有家古币店,老板刘少白觉得来钱太慢,便打起了歪主意。

民国年间,兵荒马乱,天灾人祸频发。穷人揭不开锅,就卖祖宗传下来的古董。古地中原,散落在民间的文物很多,其中不乏宝物。

可惜穷人不知道啥是文物,更不懂得行情,遇见黑心买主就当废物卖,给多少钱是多少钱。

刘少白经常守在古玩街口,见破衣烂衫者过来就问:“卖东西吗?”穷人不逛古玩街,来了就是卖东西。他坑蒙拐骗,用很少的钱就把西周的贝币、西汉的五铢、唐代的开元通宝弄到手。

刘少白的舅舅冯老先生是古玩界泰斗,听说外甥发昧心财,拄着拐杖找上门来,言辞恳切苦苦规劝。刘少白竟也当成耳旁风。老人见劝不醒他,非常失望。

那天,刘少白在古玩街口拦住一个衣衫褴褛的农民。那人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他看见后,兴奋得心里怦怦乱跳。这是一枚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币,椭圆形,币面文字形状怪异,像传说中狰狞的鬼脸,俗称“鬼脸钱”。这种古币在市场上稀缺,价值两三万块大洋,可遇而不可求!

对不懂行的卖主,要欲擒故纵,不可操之过急。刘少白暗中深吸了口气,努力使情绪镇静下来,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说,这玩意儿不值几个钱。两人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以一万块大洋成交。

刘少白心中大喜,自己一转手,至少赚一万块大洋! 回到家里,他兴奋地拿出来欣赏把玩。鬼脸钱边缘和币面手感有些毛糙,这枚鬼脸钱却光滑如玉。他觉得事情不妙,急忙去找舅舅鉴定。

冯老先生古币鉴定道行深厚,单凭手摸就能鉴定。他接过那枚鬼脸钱,捻须注目端详,微眯的双眼陡然睁大,愕然道:“你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看不出这是个赝品?真品鬼脸钱,铸造呈自然状态,未经精细磨琢,币面文字一挥而就,书法流畅隽秀。赝品边缘和表面打磨得十分光滑,实属画蛇添足;而且字体呆滞,缺乏灵气,有明显模仿痕迹,铜质粗杂,分量也厚重……

一连几天,刘少白在街头寻找那卖主。可哪里还能找到?越想越窝火,把假币狠狠摔到地上。好在杂铜耐摔,只磕出个小坑。

这枚假币像一块石头,沉重地压在刘少白心头,让他寝食难安。他不敢在门店卖,买主发现有假,会兴师问罪,闹腾起来自砸招牌,谁还敢再光顾? 思前想后,只有拿出去卖,反正谁也不认得谁。

开封包公祠附近有个卖古玩的地摊市场。刘少白装扮出一副穷困潦倒的落魄相。虽有人对那枚假币感兴趣,可一问价钱扭头就走。

直到日斜西天,他准备收摊子,才有人执意要买,不过对价钱一路猛砍,最后砍到100块大洋。

拿回去一分钱不值,他只好忍痛成交,拿着银票走出老远,还心跳如鼓。

第二天,那张百元银票有些变色,刘少白赶紧拿到票号兑现。人家说:“刘老板,你在哪儿捡的假票,颜色都褪了!”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呀!

刘少白的大儿子一年四季在外收购古币,这天,他风尘仆仆回来,喜滋滋地说:“爹,出去没有收到好货,回来走到西城门口捡个大‘漏’儿,用一万块大洋收来个宝贝!”刘少白见是个鬼脸钱,不由喜上眉梢。拿过来一看很是眼熟,定睛再看,见上面有个小坑。天哪,冤家又回来了! 他顿觉天旋地转,跌坐在太师椅上,半晌说不出话来。

两万大洋打了水漂,弄得元气大伤,再无资金周转,古币店面临倒闭,全家人如同末日来临。

这天,冯老先生让外甥带那枚假币来家里。刘少白见到舅舅,满脸愧色,嗫嚅道:“怪我眼力还不到家,闹出这么大乱子……”冯老先生摇头道:“不是眼力不济。你是被金钱乱了心性!”

一语惊醒梦中人,刘少白经营古币多年,如果仔细察看不会走眼,可惜心思都用在欺骗上,结果掉进陷阱。

“这枚假币出自‘造假圣手’之手。”冯老先生神色黯然,说罢良久无语。

中原古玩界对“造假圣手”几乎无人不晓。当年,他在古玩界屡作造假大案,特别是古币造假以假乱真,连不少行家都“打眼”,所以人称“造假圣手”。刘少白叹道:“造假圣手有如此高超的造假本事,一定腰缠万贯!”

“错了,错了! 当年,他明里经营古币店,暗中造假古币,本想大捞一把,最后倾家荡产。常言说,柜台不欺三尺子,买卖义取四方财。有谁靠坑蒙拐骗长久立足商界?”

刘少白一脸困惑,舅舅对“造假圣手”知道得如此清楚?“就是造假圣手!”老先生语调悲伤,缓缓举起那只残手。惨痛的教训让他悔恨不已,就砍下自己一个手指。刘少白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冯老先生收回那枚假币,又拿出两张万元银票,物归原主。为了让外甥知道害人如害己,他派人演出了卖假买假这场戏。

刘少白如梦初醒,“扑通”一声跪下,泪流满面。幸亏舅舅假戏真做,使自己悬崖勒马,迷途知返,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冯老先生当场挥毫泼墨,写下“戒欺”二字,送给外甥。

从此,刘少白诚信经营,把“戒欺”手书制成牌匾悬挂,作为经商的座右铭。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5年第2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这篇小小说语言朴实明快,篇幅较短,情节相对简单,人物性格相对单一,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体现了世俗小说弘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的特点。
B.小说情节前后呼应,如刘少白摔鬼脸钱这一情节,就为后文发现儿子所买鬼脸钱为赝品做了铺垫;关于冯老先生卖假买假的戏,前文亦均有所交代。
C.小说最后交代出冯老先生就是造假圣手,情节突起波澜,这既在意料之内,又在情理之中,增强了文章的起伏感,颇具艺术匠心,也升华了主题。
D.刘少白把假币忍痛卖出后,拿着银票走出老远,还心跳如鼓。这一细节是为了表现其当时明知古币是假仍然出售,担心对方发现真相的心虚紧张。
E.冯老先生听说外甥发昧心财,拄着拐杖找上门,对其规劝,却被刘少白当成耳旁风,说明老先生虽身为古玩界泰斗,外甥内心对此却并不完全认同。
2.小说主人公刘少白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3.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4.小说后面叙述有关“造假圣手”的情节有何作用? 请结合全文对此进行赏析。
2016-11-18更新 | 11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牲畜林

卡尔维诺

(德国鬼子进村扫荡,村民们都会把牲畜赶到灌木丛和树林里,防止被德国鬼子抢走。这一天德国鬼子又进村了,一个德国兵发现了朱阿家的一头名叫花大姐的奶牛,把其赶走,为了追赶伙伴,他也走入了树林,并迷了路。此时为了夺回唯一财产的朱阿正拿着猎枪伺机而动……)

朱阿一直尾随在德国兵后面,保持着一定距离,不时躲在篱笆或矮墙后面瞄准。但无论如何总拿不稳枪,更何况德国人和母牛靠得那么近,他哪里敢扣动扳机。

德国人心惊胆战地打量着这浓密的树林,琢磨着如何才能走出去。忽听杨梅果树丛中一阵响动,跑出一头漂亮的粉红色小猪。在他的家乡,从未见过猪在树林子里跑来跑去。他松开牵牛的绳子,就去追赶那头猪。花大姐一旦得到了自由,就一头钻进树林跑了,这里有它许多朋友。

对朱阿来说,这正是开枪的好机会。德国人手忙脚乱地在抓猪,想要紧紧地抱住它,但猪还是挣脱了。

就在朱阿站在那里准备扣动扳机时,附近出现了两个小孩,一男一女,头戴毛线帽,足登长筒靴。他们脸上挂着泪珠说:朱阿,请你瞄准点。要是把我们的猪打死了,我们就什么也没有了。朱阿手中的猎枪又跳起了塔兰泰拉舞。他的心肠太软了,激动得太厉害了。这倒不是因为他要杀死那个德国鬼子,而是为那两个可怜孩子的猪担心。

德国兵在林子里转悠,对自己看到的东西感到惊奇:小鸡栖息在树上,豚鼠从树洞向外伸头探脑。简直像诺亚方舟一样。看,松树枝上站着一只开屏的火鸡。他连忙伸手去抓,但火鸡轻轻一跳,跳到更高一层的枝上,尾羽依然展开着。德国兵开始爬树。他每向上爬一层,那只下巴垂肉鲜红的火鸡,就跳到更上一层的树枝上,挺着胸脯,一直保持着开屏的姿势。

朱阿头顶茂盛的树枝,双肩和枪筒也用树枝伪装起来,他悄悄来到树下。这时,一位年轻的、戴红头巾的胖姑娘来到他身边。朱阿,她说,你听我说,如果你打死德国人,我就嫁给你。要是打死了我的火鸡,我就割断你的脖子。听了这话,年纪已经不轻、但还没结婚的、腼腆的朱阿羞得满面通红,手中的猎枪像烤肉的铁叉一样在眼前转动起来。

德国兵继续向上爬,树枝越来越细,脚下的树枝突然折断,他掉了下来,差点砸在朱阿身上。这次朱阿不糊涂了,拔腿就跑,伪装的树枝掉了一地。德国兵摔在松软的树枝上,没有受伤。

德国兵来到一个布满灰岩石、长满绿苔藓的地方,附近只有几棵干枯的松树,前面就是悬崖。一只母鸡正在洒满松枝的地上觅食。德国人急忙去追鸡。

这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人们再也不可能见到比它更老、更瘦的鸡了。是全村最穷的老太婆吉鲁米娜的。它很快被德国兵抓住了。

朱阿埋伏在岩石的高处,用石头垒了个枪座。实际上,他修筑的是个掩体,只留下一个可以放枪筒的射击孔。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也没什么关系。

正在这时,吉鲁米娜老太太身披黑色破披肩走了过来,向他讲了这样一个道理:朱阿,德国人拿走了我的鸡,那是我在世界上唯一的财产,这已经够使我伤心的了。现在要是你把鸡再打死,那我就更伤心了。

听了老太大这番话,朱阿的手比以前颤抖得更厉害了,他的责任太大了。尽管如此,他还是鼓足了勇气,扣动了扳机。

听到枪声,德国人看到手中的鸡没了尾巴。接着又一声,翅膀丢了一只。难道这只鸡有魔法,会在手中自我爆炸,自我消耗?又是一枪,母鸡的毛全部剥光,除了还在不停地叫以外,简直可以直接送去烧烤。心惊胆战的德国兵抓住鸡的脖子,手臂平伸出去,同自己身体保持一定距离。朱阿的第四枪恰好打在他手下面一点的鸡脖子上,他手中只剩下了一个鸡头。他飞快地把鸡头扔掉,撒腿就跑。但再也找不到路了,前面是个乱石崖。石崖边上长着棵角豆树,上面趴着一只大猫。

现在,他对在林子里能看到各种家养的动物,已毫不奇怪了。他伸手去抚摸那只猫,希望能听到它的呼噜声,聊以自慰。

要知道,很久以来,这个林子里就有一只凶恶的野猫,专门捕食飞禽,有时甚至到村子里偷鸡吃。原以为可以听到猫呼噜的德国兵,看到那只凶狠的动物,竖起全身的毛向他扑来,他感到快要被野猫的利爪撕成碎片。人和野猫在厮打中一起滚下了石崖。

就这样,朱阿这个劣等射手,受到了像全村最伟大的游击队员和猎手一样的欢迎。人们用公积金给可怜的吉鲁米娜买了一窝小鸡仔。

(选自《牲畜林》,有删改)

文本二:

延迟手法在民间故事中运用较多。20世纪形式主义学派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研究了大量民谣、童谣、神话、民间故事之后,发现它们运用的一系列手法:反复、延缓、重复叙事等,都在于尽量拉开读者与终点的距离,拖延到达的时间,使得小说不再平缓的前进,让读者不时觉得会发生些什么,从而造成因为不顺利而陡增的心理期待,一句话,即延迟是同一事件的重复,丰富了文章内容,使得小说推进得更有层次。

(选自《小说欣赏中的摇摆延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阿怕伤到他在世界上唯一的财产“花大姐”不敢扣动扳机,同样,村民们也因为害怕伤害到自家的牲畜而阻止朱阿开枪,可见百姓害怕失去这点财产,害怕生活变得更加悲惨。
B.文中各种牲畜接连出场,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树林里的牲畜们可不管你是德国兵还是什么,它们只管在林子中间跑啊、跳啊,仿佛这是一场盛大的狂欢节。
C.吉鲁米娜老太太的鸡又老又瘦,这只鸡不但让朱阿卸下了一部分的心理负担,也让我们看到作者似乎有意避免把一个太鲜活的生命交付到死亡的命运中去的心理状态。
D.躲在临时堆砌的掩体后面,只留下一个可以放枪筒的射击孔,朱阿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这暴露了朱阿的心理活动——现在这只鸡,就算把它打死,也没什么关系。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抓火鸡的一段,“简直像诺亚方舟一样”这句话泄露了天机,作者把“牲畜林”比作诺亚方舟,是可以给善良的百姓带来力量和希望的。
B.文中作者把猎枪这样凶恶的意象比作生活味极浓的“烤肉的铁叉”,既是作者想象力丰富的表现,也暗示了对战争阴霾的反抗。
C.作者设置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的,连“可怜的吉鲁米娜”也获得了补偿。纵观全文,小说没有抵抗色彩,一切都是自然而然。
D.本文是以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按照一般写法以,很容易把它写“重”,作者选择了“牲畜林”来结构全文,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3.卡尔维诺的作品富有寓言或童话般的色彩,这一点在文章的高潮和结尾处有着充分的体现,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并指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4.《牲畜林》中,作者故意地使用了多次“延迟”手法——朱阿举起猎枪准备射杀德国兵时多次被阻止——实现了小说的结构张力。请结合文本二,谈一谈这种手法的妙法。
2021-10-12更新 | 61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师(节选)

双雪涛

母亲还在的时候,我就跟着父亲出去下棋,父亲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背着板凳。母亲常说:儿子,你也不学好,让你妈还活不活?我说:妈,作业也写完了,去看大人玩,算个什么事儿啊。你好好活着。就背上板凳跟着父亲走。父亲从不邀我,也不撵我,愿意跟着走就走,不跟着也不等,自己拿起板凳放在自行车后座,骑上车走。只是看了两年,父亲的棋路还没看懂,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看父亲下棋,大多是赢,有时也输,一般都输在最后一盘。终于有一天,我好像明白了一些,回家的路上,下起了雪,我把板凳抱在怀里,肩膀靠着父亲的后背。我说:爸,最后一盘你那个“仕”支得有毛病。到了家,父亲拿出象棋,说:咱俩来三盘,不能缓棋,否则不下。那次我输了个痛快,每一盘棋都没有超过十五分钟,我心中所想好像全被父亲洞悉,而父亲看起来的闲手全都藏着后续的手段,每个棋子底下好像都藏着一个刺客。父亲说:现在来看,附近的马路棋都赢不了你,但你还是个臭棋,奇臭无比。今天教你仕的用法。

现在我回想起来,那个夜晚特别长。

从那以后出去,背上了两个板凳。我十一岁的时候,有人从新民来找父亲下棋。那人坐了两个小时的长途车,到父亲常去的大树底下找他。“黑毛大哥,在新民听过你棋好,来找你学学。”那人戴着个眼镜,看上去不到三十岁,穿着白色的衬衫,汗把衬衫的领子浸黄了,用一块手帕不停地擦着汗。

眼镜不是第一个。从各个地方来找父亲下棋的人很多,高矮胖瘦,头发白的黑的,西装革履,背着蟑螂药上面写着“蟑螂不死,我死”的,什么样子的都有。有的找到棋摊,有的径直找到家里。找到家里的,父亲推开一条门缝,说:辛苦辛苦,咱外面说。然后换身衣服出去。一般都是下三盘棋,都是两胜一负,最后一盘输了。有的人下完之后说:知道了,还差三十年。然后握了握父亲的手走了。有的说:如果那一盘那一步走对了,输的是你,我们再来。父亲摆摆手说:说好了三盘,不能再下了。不行,对方说,我们来挂点东西。挂,就是赌。所谓棋手,无论是入流的还是不入流的,都有人愿意挂,小到烟酒,大到房子、金子和存款,一句话就订了约的有,找个证人签字画押的也有。父亲说:朋友,远道而来别的话不多说了,我从不在棋上挂东西,你这么说,以后我们也不能再下了,刚才那三盘棋算你赢,你就去说,赢了黑毛。说完父亲就站起来走。还有的人,下完棋,不走,要拜父亲当师傅,有的第二天还拎着鱼来,父亲不收,说自己的棋,下可以,教不了人,瞧得起我就当个朋友,师徒的事儿就说远了。

那天眼镜等到父亲,拿手帕擦着汗,说要下棋,旁边的人渐渐围过。父亲坐在板凳上,树上的叶子哗啦哗啦地响,他指着自己的脑袋说:老了,酒又伤脑子,不下了。那年父亲四十岁,身上穿着我的校服,胡须长了满脸,比以前更瘦,同时期下岗的人,有的人已经做生意发达了,他却变成一个每天喝两顿散白酒,在地上捡烟蒂抽的人,话也比过去少多了,只是终日在棋摊泡着,确实如他所说,半年来只是坐在板凳上看,不怎么出声,更不下场下棋。

眼镜松开一个纽扣说:我扔下学生,坐了两小时汽车,又走了不少路,打听了不少人,可是你不下了。父亲说:是,脑袋坏了,下也没什么用。眼镜用手帕擦着汗,看着围着的人,笑了笑,说:如果新民有人能和我下,我不会来的。父亲想了想,指着我说:朋友,如果你觉得白来了的话,可以和他下。眼镜看了看我,说:你儿子?父亲说:是。眼镜在眼镜后面眨了眨眼,说:你什么意思?父亲说:他的棋是我教的,你可以看看路子,没别的意思,现在回去也行,我不下了。脑子坏了。眼镜又看了看我,用手摸了摸我的脑袋说:你几岁了?我说:十一。他说:你的棋是你爸教的?我说:教过一次,教过仕的用法。大伙儿笑了。眼镜也笑了,说:行嘞,我让你一匹马吧。我说:别了,平下吧,才算有输赢。大伙儿又笑了。眼镜蹲下,我把板凳拉过去,把棋子摆上。到了残局,我一车领双兵,他马炮单兵缺仕象,被我三车闹仕赢了。眼镜站起来,从兜里掏出一支钢笔放在我手上,说:收着吧,自己买点钢笔水,可以记点东西。父亲说:钢笔你拿回去,他有笔。我们下棋是下棋。眼镜看了看父亲,把钢笔重新放进兜里,走了。

回家的路上,我在后座上想着那支钢笔,问:爸,你真不下了?父亲说:不下了,说过的话当然是真的。又说,你这棋啊,走得太软,应该速胜,不过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在学校不要下棋,能分得开吗?我说:能,是个玩嘛。父亲没说话,继续骑车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母子之间的对话,间接表明父母的关系已因父亲痴迷于下棋而变得紧张。
B.父亲下棋多在街头,这表现出一个民间高手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
C.父亲评价儿子的棋“走得太软”,但又说这样也好,看似不无矛盾的态度中,包含着父亲对儿子下棋之道及处世之道的指点。
D.本文的叙述整体而言沉静克制,偶尔出现的幽默语句,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写出了追忆中的少年时光那不乏温情轻松的一面。
2.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文中“板凳”的用意。
3.怎样理解划线部分“我们下棋是下棋”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2021-05-27更新 | 7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