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5 题号:1114214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种上那块河滩地

曹多勇

政德村东出了庄,赶条牛,扛张犁,沿着淮河堤坝一直往东走,一直往东走。人老,牛老,犁也老。牛老,四蹄迈得迟缓,远处里瞧还以为牛站在堤坝上不动弹。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挂着一张犁,侧斜着身子显得更佝,犁是犁头小,犁把细,还满身裂出一道一道的暗裂纹,像老人脸上手上的皱纹皮。

政德是去犁村子东头的那半亩河滩地。

大河湾村的土地分两类,一类在淮河堤坝内,一类在淮河堤坝外,土地圆在堤坝内,淮河水一般淹不掉,土地载在堤坝外,紧挨着淮河,一年里安安泰泰地能收一季麦子就算不错了,秋季天一般都荒着。就这还说的是老话,这些年,村里人一茬一茬地往城里跑了,连堤坝内的好地都懒得精心经管了,谁家还在乎堤坝外的那么一点孬地。

淮河水温温顺顺地躺在河床里,波浪一叠压一叠有条不紊地浪过来,又浪过去。“扑通”一声,政德把犁丢进河里, 犁沉没河面,气泡一嘟噜一嘟噜的,欢快地往上冒。牛的两只前蹄站在河水里,两只后蹄留在河岸上,牛嘴急不可耐地探向河水,伸开舌头,一卷一卷,“哗啦、哗啦”喝进肚子里。

政德犁过河滩地,耙过河滩地,撒上黄豆种。一天时间,这块河滩地就暄暄腾腾像块麦面饼,被政德精心制作好摆放在大河湾村东的淮河边。

河滩地种上后,政德在家拢共清闲七天。政德梦见河滩地跟他说话。

河滩地说,黄豆种被土里的水分泡胀开,正在土里闹腾着呢。

河滩地说,黄豆种胀开芽伸出根须,正在顶着豆芽瓣往土外拱呢。

河滩地说,嫩黄的豆芽瓣正在急急忙忙地吐出头一片嫩叶片呢。

第八天早上,政德喜滋滋地扛着锄下河滩地锄黄豆去了。政德前后拢共锄了四遍,还要锄第五遍,黄豆的枝枝杈杈浓密地伸展开,锄头就伸不进去了。

政德没想到最后收锄回家会赶上一场大暴雨。这场暴雨“哗、哗、哗”猛足劲地下一阵子,过后留下另一场绵绵不断的细雨。

淮河水旱挣脱河床的束缚,汹汹涌涌地涨开来。河滩地里已有一少半黄豆淹没在河水里。政德赤脚跑进黄豆地,那些淹没的黄豆还使劲地举着枝枝叶叶在河水中挣扎着。政德站在河滩地里,额头的皱纹疏朗着,错落有致地排列开,从他脸上瞧不出多少悲愤,世间万事万物于他都是一副洞悉的样子。这种局面,种黄豆的那天就隔着遥远的日子,他就瞧得一清二楚的了。

这种暴雨催促下的河水涨得快,落得也快。两天后,淹掉的河滩地能够重新耕种了。

政德问犁,你说俺们是今天去种还是明天去种?

犁就摆放在屋墙角,像一个老人似的安睡着。

政德问牛,你说俺们是去种黄豆还是去种绿豆?

政德这么问话,是拿不定主意,种黄豆是不是节令迟了,种绿豆是不是节令早了,眼下的节令正好落在种黄豆、种绿豆的空档里。

牛在牛棚里安静地吃草,像是没听见政德说话,一副看透世间的老成相。

政德掐指算一算节令决定种绿豆。

又是半个月过后,淮河才真正暴涨起来。这一次,淮河做得干净利落,绝情又绝义,黄豆秧、绿丘秧一下都淹去。

这一年,政德最后一次来种河滩地,天已进腊月间。这期间,政德先后还种过两次绿豆,两次小麦。淮河水黄汤汤地赖在河滩地里进进出出就是干不了。河滩地经过河水浸泡几个月,现在晃晃荡荡的如铺展一地的嫩正腐,这样的河滩地更是下不去牛。伸不开犁。

腊月里,政德荷着一把大扫帚,出村子往东行走在堤坝上。

政德脱下鞋“咔嚓、咔嚓”踩碎河滩地表层的薄冰走进去,冰泥一下陷过腿肚子,刺骨的寒气洪水似的一浪一浪往小腿肚席卷,往大腿席卷,往心口窝席卷。政德不罢手,不急不躁,拍一截冰泥,撒一截种子,再挨排排把种子拍进冰泥里。

这一次种的还是麦子。

政德手里的大扫帚不能停,一停,拍碎的冰泥一小会就凝结。政德知道种子拍进冰泥里也生不出芽,生出芽也会被冻死。

政德还是一截一截种上这块河滩地。

这天回家,政德连续喝下两碗姜汤,生发出一身汗,才躺床上睡下来,睡梦里的河滩地长出一地绿绿的麦苗,长呀长呀一个劲地往上长,睡梦里的政德一个劲地笑呀笑呀笑……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牛”和“犁”具有象征意味,“牛”和“犁”象征着农耕文化。牛和犁的“老”的特点,也是衬托人物的老,衬托主人公坚守的孤独。
B.小说笔触细腻,用拟人手法写黄豆在河滩地生根发芽的过程,表现出政德的渴盼和欣喜之情:写夜晚政德和牛、型的对话,写出了政德与农耕文化的亲密无间。
C.小说寓意深远,通过政德千辛万苦在河滩地种植作物,却一次次被无情地摧毁,写出了社会转型时期传统农村与社会变革的激烈矛盾。
D.小说两次与淮河水的状态,一次温顺,一次汹涌,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现出了政德的坚定,也暗示了自然气候与传统农业的融合与对抗。
2.有人评价曹多勇的小说有“一种诗化的光辉”,请从作品语言的角度简要分析。
3.小说是一种虚构性文学,但左拉却说“今天,小说家最高的品格就是真实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小说“真实”的理解。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间烟火

鸟语

老杨犹豫了几天还是出摊了。

三十六年前,老杨还是小杨时就摆过几次地摊。那时叫“跳蚤市场”,逢周日开设。偌大的田径场,卖吃的少,多设在看台墙根下,卖货的多,都聚在足球场土地上,那年月谁也没见过“绿茵场”长得啥模样。卖吃的多是炸油饼、馒头、粉浆面条等果腹之食,当年还没有份饭出售,因没有一次性餐具产品,苍蝇嗡嗡,大蒲扇哗哗。卖货的也多是针头线脑,旧衣物,肥皂牙剧,手绢,布鞋、胶鞋、塑料鞋等日常生活用品,电器物品是见不到的,缸盆都是搪瓷的。一张席,一块破油布,地上铺开,一个砖头敲成四块,压住四角防风便是一个标准摊位,行列还算齐整,鸟瞰倒像大型团体操图案。

小杨摆的是书摊,其实也不能算是书摊,书是舍不得卖的,小杨卖的是刊物,刊物也不是新刊物,都是小杨从牙缝挤钱买的、页面翻起角的旧文学刊物。

卖旧刊物是为贴补买新书新刊物的钱,能省一角几分的也是省。一个退伍兵,三级工,34元的死工资,交母亲30元,攒着等将来娶媳妇用,手里每月只有4元的零花钱,一个5角的烧饼央牛肉都吃不起,喝的是军用水壶装的烧开水,喝光了就再去灌上一壶自来水。一套两个兜“的确良”军装,斜挎军用书包,一顶麦秸编织的草帽是标配,书包里倒是装几本《数理化自学丛书》,摆摊看书两不误。

上大学的梦想破灭了,考个电大还是有戏的。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类吆喝声是不会有人喊的,小杨更不喊,他只埋头看书,时不时拿个树棍在土地上写点什么,再用脚抹掉,再划拉,再抹掉。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好字!一阵清香风吹来一声莺鸣赞语。

小杨从藏在一双白色塑料凉鞋里的秀脚往上看,一袭白底蓝碎花连衣裙摇曳生姿,小蛮腰两把可掐,一字型美人骨上一抹鹅颈托着一张秀美恬静的鹅蛋脸,淡淡柳眉下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墨染长发如瀑。

这个妹妹我见过。小杨心里突突。

俩人从“云想衣装花想容”到“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聊得风生水起。常谈不烦,久处不厌,只因书摊边多看了你几眼。

后来的后来,皆是凡人俗事,无非是转干,提职称,有房有车有孩子,有饭局,有老板椅坐。平平淡淡,淡淡轻轻。

一场新冠疫情,打破了许多,成功学讲座听多了、鸡汤文看多了、立志求功名、坐井说天阔的人的梦想。

“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酒肉穿肠过,老杨一拍桌,对一群愁眉苦脸的狐朋狗友小老板们说:“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出摊!”

卖啥?去哪里卖?一小兄弟醉眼迷离地问。

卖存货,去库存,哪里让卖,哪里好卖,就去哪里卖。你们手里都有啥货?

我有三十万的汽车儿童安全座椅。

我有六十万的白酒。

……

我出车,我出人。

……

全部按进价卖,卖不动再打折卖,盘活存量,有了现金流就能活下去,挺过去就是赢家。

中央商务区灯火辉煌,停车场热闹非凡。有车载音响发出的当红网络歌曲,没有一般地摊劣质喇叭的吵杂声。游人也少有嘴上撸串串、唧唧喳喳的,均悠闲自得。

楚河汉界,主车道西侧,一色的车后盖打开,车原价不超五十万,货品大众化;东侧全是车价百万左右豪车,车盖上摆放的都是奢饰品。西侧车主年龄参差不齐,东侧俊男靓女衣着光鲜。

“人家是生活,咱们是活着;人家是体验生活,咱们是为了活着;人家有诗和远方,咱们是眼前的苟且.。”与老杨搭伙卖货的“二货”酸淘溜地诌上了“鸡汤”。

切!干活吧!诗和远方都很贵,星辰大海也收费、老杨目光炯炯,坚定地说。

二贷:“诺,嫂子来了。”

顺着“二货”手指的方向,老杨再熟悉不过的一个身影出现在五彩斑斓的世界。她身后那座形似玉米棒的标志性建筑跳闪出一行大字:地摊经济,人间烟火!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十六年前,摊位上多是针头线脑、旧衣物、搪瓷缸盆,现在有了奢侈品,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体现了时代的发展。
B.小杨作为一个退伍兵、三级工,工作之余通过摆摊卖书和自学,不断完善提高自己,他的上进心使他小有成就。
C.“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一句,写出了老杨在新冠疫情影响下,不怨天尤人,能主动寻找出路的积极态度。
D.“人家是生活,咱们是活着”表现了“二货”的不平衡心理,“诗和远方都很贵,星辰大海也收费”则写出了老杨的牢骚。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注重场面描写,对三十六年前与现在的摆摊场景进行了详细描写,使小说跨越不同时代,富有厚重感。
B.小说中“去哪里卖”“哪里好卖,就去哪里卖”等对话简短有力,说明老杨虽生活很不如意,却能乐观面对。
C.小说善于运用衬托手法,用小老板们面对经济不景气苦恼和“二货”的态度,衬托主要人物老杨的形象。
D.小说以“人间烟火”为题,紧扣时代命题,意在表达唯有实实在在打拼才能成为人生赢家的主题。
2020-11-03更新 | 1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豹子头林冲

茅盾

这一夜,豹子头林冲在床上翻来覆去。

日间那个失了花石纲的青面兽杨志的一番话,不知怎地在林冲心窝打滚。

他林冲一年多前何尝不曾安着现在杨志那样的心思,但是在这月白霜浓的夜半,那几句话像油煎冷粽子似的格在林冲胸口,如鲠在喉。

虽说莽撞粗拙,林冲有时却也粗中有细。当把一桩事放在心上颠来倒去的时候,他也会想到远远的过去,茫茫的将来。那时,他朴野粗直的心,便像被朴刀尖撩了一下,虽然有些疼,可是反倒松朗些,似乎从那伤处漏出了一些光亮,使他对于人、我、世界、人生,都仿佛更加明白。

林冲本是农家子弟,从没到过“边庭”。父老传说,那是一片无边无垠、水草肥沃的地方,胡笳声动,“胡儿”扫过,只剩下烧残的茅屋。每逢这样的图画在林冲想象中展开的时候,便朦胧地觉得学习武艺不仅为养活一张嘴。

“边庭”呐!曾使豹子头林冲怎样的激昂!

但在“八十万禁军教头”任上第二年,他看见了许多把戏,他断定那些权贵暗地里是怎样地献媚胡儿!一伙吮咂百姓血液的凶狠恶魔!

林冲拿起拳头在床沿猛捶一下,两只眼睛更睁得大了:

“咄!边庭上一刀一枪!——哈!”

那个杨志不是还在做这样的梦么?“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从前是不明不白掉了官职,现在又想到高俅那厮手里弄回个官儿来!林冲现在是再也不信那些话了,他倒觉得杨志有点可怜。虽然他杨志只不过想封妻荫子,但这一片孤忠终要被辜负吧!那献媚妥协的行径,林冲只觉得太卑劣。他不想占便宜,可亦不肯忍受别人的欺侮。那时候,他要报复!才不管是高太尉、高衙内,或是什么陆虞侯,简截地要他们的命!自从那天冤屈地被做成发配沧州的罪案后,他除了报仇什么幻想都没有。

流血,他不怕。但无缘无故杀人他亦不肯。因此那个白衣秀才王伦要他交纳什么“投名状”的时候,他觉得这个泼皮原也是高俅一类,不过住在水泊罢了。为个人的利害去杀一个无仇无怨的人,不是豹子头的性情!可是形势所逼,他只好应承。他原打算杀一个看来不是善良之辈,不料最后碰到这倒霉的杨志!

暴躁在林冲胸头炸开,他皱眉向墙上的朴刀一望,翻身离床,拿了朴刀,便开门出来。

宿雪还没消融,白皑皑的照得聚义厅前如同白昼;朔风又把残雪吹冻,踏上去只是簌簌作响。大柏树上一群鸟忽然惊飞起来,林冲猛地曳住脚步,抬头看,半轮冷月在冻云中浮动,像是泼皮涎着半边脸笑人。几点疏星远远地躲在天角,也在对林冲眨眼。

林冲皱起眉毛,再往前走。然而一个“转念”——“到底要结果哪一个?”

这青面兽原也是无仇无怨,但不是无抵抗的善良百姓,林冲觉得在“刀枪无情”的理由下原是问心无愧的。可现在呢?这汉子虽已剥露出更卑污的本相,但若乘他睡眼朦胧就一刀了事,也不是豹子头做的。须吃江湖好汉们耻笑呐!

遥望聚义厅前两排戈矛剑戟,林冲的杀心便移到了第二个对象。是那王伦!顶了好汉的招牌却在这里把持地盘,妒贤嫉能!

林冲睁圆怒目四下眺望。好一个雄伟的去处呀!港汊环抱,四面高山,进可攻退可守!争不成给王伦那厮把持了一世,却叫普天下落魄好汉,被压迫的老百姓,受尽腌臜气!

重下决心,林冲挺起朴刀,托开左手,飞步抢过聚义厅前,便转向右首耳房。

“来者是谁?”

听到这声吆喝,林冲摆开步式,朴刀在怀,定睛前瞅。

“呀,林教头,是你!”

巡夜的做出一副吃惊的脸相。林冲眼纵着不说话。不是没了主意,却是在想,他不忍多杀不相干的人。

“林教头,半夜三更到这里做什么?”

一句平常询问蓦地勾起误入“白虎堂”那回事,抬头一望,明明是“聚义厅”,不是“白虎堂”!

“林头领好武艺,这早晚也还打熬力气!”

林冲竟下意识点头,随即耳根发热,惭愧有生以来第一次撒谎。

看着喽啰走远的背影,林冲倒提朴刀,头微微下垂,踏着冻雪,又走回卧房去。心中再次估量:腌臜畜生的王伦自然不配作山寨之主,但谁配呢?要有胆略,有见识,江湖闻风拜服才配呐!不乏自知之明的林冲想法和提刀出房时颇不同了。这压迫者的圣地固然需要一双铁臂膊,更需一颗伟大的头脑。

“梁山泊又不是他的!我在此又不是替他卖力!只是这地方可惜!”

这时清脆的画角声已经在寒冽的晨气中呜咽发响。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虽未直接引述青面兽杨志的话,但从下文林冲的心理活动可以推知,杨志还存着顾念家人,另找门路图出身的想法。
B.小说用抒情性的笔调描绘林冲早年的“边庭”理想,“无边无垠、水草肥沃”“胡笳声动,胡儿扫过”,边塞豪情与冷酷现实形成鲜明反差。
C.小说对林冲行为的延宕多有表现,人物的本性与刺杀的意志始终处于紧张矛盾中,但林冲终因不忍杀害无辜的喽啰而放弃了刺杀王伦的想法。
D.小说景物描写凝练传神,文中划线部分段落语句,渲染出酷杀而紧张的气氛,也隐约透露出林冲内心的犹豫,为下文的“转念”埋下伏笔。
2.本文以林冲心理活动为线索,采用了以环境描写作为结束的结构手法,这样的写法有何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本文中的“豹子头林冲”与课文节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教头”形象有何不同?
2020-12-21更新 | 12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背粮

陈忠实

①在丰饶的关中平原两料庄稼因干旱绝收的年馑里,北边黄土高原的山区却获得少有的丰收,于是就形成了平原人向山里人要粮食的反常景观。

②山里不种棉花,白鹿原人背着一捆捆一卷卷家织土布,成群结队从各个村庄出来,汇集到几条通往进山峪口的南北向的官路上,背着口袋出山的人和背着布卷进山的人在官路上穿插交错,路面上被踩踏出半尺厚的粉状黄土。好多人趁机做起地地道道的粮食掮客,他们从山里掮背回粮食,到白鹿镇兑换成布匹或者成衣,再掮背着布匹和衣服进山去兑换山民的包谷和谷子,用赚下的粮食养活婆娘和娃娃。白鹿镇成为整个原上一个粮食集散重镇,红火的景象旷古未见。

③鹿三让他的女人把木柜里仅存的几丈纯白土布和丈余蓝格条子布一齐捆卷起来,再把大人和娃娃的新旧衣服捋码一遍,凡是当下穿不着的都叠捆起来。女人挑来拣去作难不定唉声叹气。鹿三却果断得多:“救命要紧。穿烂点没啥受点冷也不要紧,肚里没啥填不行喀!”当他估摸布匹和衣服能够换得尽他一个人背的粮食时,就给白嘉轩告假:“我明日进山背粮去呀,得走三五天”。白嘉轩不假思索地说:“你去你去,得几天走几天,路上甭赶得太紧,当心出事,而今人都吃不上身子虚。”鹿三转身要走的当儿,白嘉轩又说:“三哥,让孝武孝义跟你一搭去。”鹿三转过身笑着问:“你叫娃去背粮不怕惹人笑话?”白嘉轩说:“谁爱笑由谁笑去。”鹿三就认真说:“孝武去行孝义去怕不行,娃太小,甭说背粮食光是跑路怕也跑不下来,来回好几百里哩!”白嘉轩冷冷他说:“要是从场里把粮袋子挪到屋里,我就不让他去了,就是图了这个远。让他跟你跑一趟有好处,他们兄弟俩也就知道粮食是个啥东西了。我说嘛……你把你那个二娃子也该引上。”鹿三感动而又钦佩,回到屋里对女人诵叹不迭:“嘿呀呀!你看嘉轩这号财东人咋样管教后人?咱们还娇贵兔娃哩不敢叫背粮去……”

④鹿三领着成年的孝武和未成年的孝义以及兔娃,四个人结伙搭帮在鸡啼时分上了路,太阳西斜时进入峪口。进山和出山的人在峪口会合,有人在这儿搭下庵棚开起客栈,兼卖稀饭和包谷面饼子。四个人歇息一会儿吃了点自带的干粮又上路了……因为带着两个孩子而延缓了行程,五天的路程走了七天才回到白鹿村。傍晚时分,孝武孝义在村口和鹿三兔娃分手后走进街门,孝义扑通坐到地上起不来了。奶奶白赵氏首先看见归来的两个孙子,捧住孝义的脸嘘叹不止,孙子的双唇燥起一层黑色的干皮,嘴角淤着干涸的血垢,眼睛深深地陷下去了,抚着血泡摞着血泡的脚片痛不可支。白嘉轩跟着仙草走到院子快活地逗儿子说:“三娃子你这下知道啥叫粮食了吗?”孝义苦笑着:“爸呀我日后掉个馍花花儿都拾起来吃……”孝武媳妇把一盆水端到院庭里,让自己的男人和弟弟孝义洗脸。白嘉轩阻止说:“先甭洗脸。把刚才背回来的粮食再背上——”白赵氏忍不住赌气地说:“再背到山里去?”白嘉轩和颜悦色地说:“给他三伯背过去。”

⑤白嘉轩佝偻着腰,领着孝武和孝义走进鹿三家的院子朗声说:“三哥!娃们给你送粮来了。”鹿三正躺在炕上歇腿,和女人先后跷出厦屋门坎,看见孝武孝义肩头扛着从山里背回来的粮食袋子,迷惑地问:“你咋么又叫娃们背过来了?那是给你背下的喀!”白嘉轩说:“这回从山里背回来的都给你。我等下回背回来再拿。”孝武孝义放下粮食袋子,颠颠跛跛着走出院子去了。

白嘉轩幸灾乐祸似的笑着说:“这回把碎崽娃子跑美咧!这回碎崽娃子就明白啥叫个粮食啰!”

(选自《白鹿原》,有删改)

1.文章第②段描写白鹿镇旷古未见的“红火的景象”,请说明这个细节在文中主要作用。
2.第④段中画线句子分别表现了相关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白嘉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4.请探究小说结尾白嘉轩所说话的意蕴。
2020-02-21更新 | 3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