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 题号:1145898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是一个坑

李吟

王超盯着天上的秋阳,不刺眼。

王超再看眼前那口深坑,黑黢黢,有底吗?他挺挺胸,别害怕,下去吧,坑里有玉石;别害怕,下去一趟再上来,三千元现金便到手,诱人嘛。

深坑在郊外的一棵大梨树下。建筑商老乔的儿子与伙伴在这儿玩耍,老乔的儿子颈上吊着块玉石,祖传的,极珍贵。那小子把一位小女孩头上的花朵摘下扔进了深坑,小女孩不服气,扯下老乔儿子颈上的玉石丢进深……女孩儿的父母不在家,找谁啊?老乔只好悬赏一千元,寻人沉下深坑找玉石。可一千元现金算个啥?谁愿意把命丢进坑里?凑巧的是王超正好路过现场,见老乔指着小女孩大骂着。小女孩哭得伤心,嘴里叫着“奶奶奶奶来救我”,可奶奶总是没出现。王超一咬牙,说给三千元,他保证下去找到玉石。王超随口一声保证就惹上了麻烦,老乔拽住他不松手,问需要签订协议吗?王超摇摇头,下去就下去,协个什么议?他是个大男人。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王超临下深坑前,手机响了,妻子说家里煤气灶坏了,要王超快回家。王超说正忙着,等会儿便回家。王超确实忙,想整几个钱,不忙不行。他想换个稍大点的房,把老家的母亲接来;他想让儿子读研;他想让妻子好好过日子。妻子腿残了,是他的过错。半年前,王超骑着摩托去乡下收山货,后座上带着妻子。摩托栽下路坎,他妻子性命虽保住,左腿却残了……王超摁断信号,到了深坑边,要求先把一只公鸡放下去。

众人将公鸡放下三十多米的深坑,拉上来,哇!公鸡长鸣一声。

王超长舒一口气,腰间系上麻绳,头上有矿灯。

老乔问王超需要氧气吗?王超说氧个什么气?免了吧。

王超看着十多位汉子守在安有滑轮的地方,黝黑的脸上满是神圣,一挥手:“放。”

绳索嗖嗖声响,王超缓缓下沉,头上的灯光在坑壁上直晃悠。

王超深入坑底。坑底有杂物,有动物骨架……骇死人。真是神灵保佑,王超一眼就发现玉石躺在几块骨头旁边。玉石闪着蓝幽幽的光。王超抓起玉石,掸掸玉石链子,链子也串满了珠子。他抠抠脑袋,忽然把链子扯断一截,掂一掂。为何要扯断链子呢?他一笑,嘿嘿嘿!他将链子塞到坑壁的一个小凹洞里,然后摇动麻绳,三下,再三下。

王超被拉上地面,把玉石递给老乔。

老乔甚是兴奋,攥着玉石,问链子怎么还差那么一截?

王超抠抠脑袋,说他在坑里发现时就是这样。

老乔一脸狐疑:“是不是你扯断了?”

王超勃然大怒:“我扯断了?我给你扯断了?”王超扑过去,伸手要夺老乔手上的玉石。

老乔退几步:“你在耍诡计?链子在你身上。”

王超急了,双手扯衣领,扯裤子,裤子褪下老远,红色短裤都暴露出来。他掏出身上所有的钱,说他出三千元,再把玉石丢进坑里,让老乔自己下去找回玉石,可以吧?

老乔还没吭声时,一位妇人带着一个小孩来了。小孩是老乔的儿子。孩子只有一只左臂,下巴上还有一块疤。孩子从老乔手里抓过玉石,泪水刷地出来了,说链子断了,不好看了,不好看了。

众人看着孩子在哭,议论纷纷,有人说老乔不地道,有人说王超也不地道。

老乔的脸庞要爆炸:“你不是还想要我的钱吗?再加一千块。”

王超一昂头:“我再下去,死了也会爬上来。”

王超又被绳索放进坑里。当然,他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了链子。他站在坑底,关了手电筒,光明不在,坑里瘳人的黑。他就那么站着,谁也看不见他,他也看不见谁。王超感到身上麻酥酥的,快上去!王超使劲儿摇绳索,三下,再三下。

王超又被拉上地面,他把那截链子捧给老乔的儿子,然后从老乔手里取过现金,腮帮鼓几鼓,慢慢地数了两次。

他取出一千元,塞进老乔儿子的手里,老乔问:“我问你一下,那截链子是你故意扯断的吗?你为何少要我一千块钱?”王超听着老乔哕嗦着,他不做声了。过了一会儿,王超一声喊:“乔总,你是有钱人,和我探讨这个问题做啥呢?那是一个坑!”

(选自《重庆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围绕“坑”展开情节,玉石落坑、王超下坑、藏链在坑、寻链出坑等环环相扣,结构严谨,形象鲜明。
B.第四段介绍王超的家庭情况,暗示他在坑下隐藏扯断的链子,是为了以后将链子送给因他而腿残的妻子。
C.王超第一次下坑找到玉石后,扯断玉石链子时的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他设法谋求更多利益时的狡黠。
D.王超在坑里瘳人的黑中站着,感到身上麻酥酥的,想快上去,说明他经过思想斗争,决心回归善良和光明。
2.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坑”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3.小说的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20-21高一上·江西南昌·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泡茶馆

汪曾祺

“泡茶馆”是联大学生特有的语言。本地原来似无此说法,本地人只说“坐茶馆”。“泡”是北京话。其含义很难准确地解释清楚。勉强解释,只能说是持续长久地沉浸其中,像泡泡菜似的泡在里面。“泡蘑菇”“穷泡”,都有长久的意思。北京的学生把北京的“泡”字带到了昆明,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便创造出一个新的语汇。“泡茶馆”,即长时间地在茶馆里坐着。到茶馆里去,首先是坐,其次才是喝茶(云南叫吃茶)。不过联大的学生在茶馆里坐的时间往往比本地人长,长得多,故谓之“泡”。

有一个姓陆的同学,是一怪人,曾经徒步旅行半个中国。这人真是一个泡茶馆的冠军。他有一个时期,整天在一家熟识的茶馆里泡着。他的盥洗用具就放在这家茶馆里。一起来就到茶馆里去洗验刷牙,然后坐下来,泡一碗茶,吃两个烧饼,看书。一直到中午,起身出去吃午饭。吃了饭,又是一碗茶,直到吃晚饭。晚饭后,又是一碗,直到街上灯火阑珊,才夹着一本很厚的书回宿舍睡觉。

路东一家较小,很干净,茶桌不多。掌柜的是个瘦瘦的男人,有几个孩子。掌柜的事情多,为客人冲茶续水,大都由一个十三四岁的大儿子担任,我们称他这个儿子为“主任儿子”。街西那家又脏又乱,地面坑洼不平,一地的烟头、火柴棍、瓜子皮。茶桌也是七大八小,摇摇晃晃,但是生意却特别好。从早到晚,人坐得满满的。也许是因为风水好。这家茶馆在风翥街和龙翔街交接处,门面一边对着风翥街,一边对着龙翔街,坐在茶馆,两条街上的热闹都看得见。到这家吃茶的全部是本地人,本街的闲人、赶马的“马锅头”、卖柴的、卖菜的。他们都抽叶子烟。要了茶以后,便从怀里掏出一个烟盒——圆形,皮制的,外面涂着一层黑漆,打开来,揭开覆盖着的菜叶,拿出剪好的金堂叶子,一支一支地卷起来。茶馆的墙壁上张贴、涂抹得乱七八糟。但我却于西墙上发现了一首诗,一首真正的诗:“记得旧时好,跟随爹爹去吃茶。门前磨螺壳,巷口弄泥沙。”是用墨笔题写在墙上的。这使我大为惊异了。这是什么人写的呢?

每天下午,有一个盲人到这家茶馆来说唱。他打着扬琴,说唱着。照现在的说法,这应是一种曲艺,但这种曲艺该叫什么名称,我一直没有打听着。我问过“主任儿子”,他说是“唱扬琴的”,我想不是。他唱的是什么?我有一次特意站下来听了一会儿,是:“……良田美地卖了,高楼大厦拆了,娇妻美妾跑了,狐皮袍子当了……”我想了想,哦,这是一首劝戒鸦片的歌,他这唱的是鸦片烟之为害,这是什么时候传下来的呢?说不定是林则徐时代某一忧国之士的作品。但是,这个盲人只管唱他的,茶客们似乎都没有在听,他们仍然在说话,各人想自己的心事。到了天黑,这个盲人背着扬琴,点着马杆,踽踽地走回家去。我常想:他今天能吃饱么?

进文林街,挨着城门口就是一家茶馆,这是一家最无趣味的茶馆。茶馆墙上的镜框里装的是美国电影明星的照片,蓓蒂·黛维丝、奥丽薇·德·哈茀兰、克拉克·盖博、泰伦宝华……除了卖茶,还卖咖啡、可可。这家的特点是:进进出出的除了穿西服和麂皮夹克的比较有钱的男同学外,还有把头发卷成一根一根香肠似的女同学。有时到了星期六,还开舞会。茶馆的门关了,从里面传出《蓝色的多瑙河》和《风流寡妇》舞曲,里面正在“嘣嚓嚓”。

由这家茶馆往东,不远几步,街上有一家老式的茶馆,楼上楼下,茶座不少。大学二年级那一年,我和两个外文系的同学经常一早就坐在这家茶馆靠窗的一张桌边,各自看自己的书,有时整整坐一上午,彼此不交语。我这时才开始写作,我的最初几篇小说,即是在这家茶馆里写的。茶馆离翠湖很近,从翠湖吹来的风里,时时带有水浮莲的气味。

文林街中,正对府甬道,后来新开了一家茶馆。这家茶馆的特点一是卖茶用玻璃杯,不用盖碗,也不用壶。不卖清茶,卖绿茶和红茶。红茶色如玫瑰,绿茶苦如猪胆。第二是茶桌较少,且覆有玻璃桌面。在这样桌子上打桥牌实在是再适合不过了,因此到这家茶馆来喝茶的,大都是来打桥牌的,这茶馆实在是一个桥牌俱乐部。联大打桥牌之风很盛。有一个姓马的同学每天到这里打桥牌。解放后,我才知道他是老地下党员,昆明学生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学生运动搞得那样热火朝天,他每天都只是很闲在,很热衷地在打桥牌,谁也看不出他和学生运动有什么关系。

(有删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馆中有形形色色的人物,在汪曾祺的眼里,地下党也不过是一个每天在茶馆打牌的普通学生而已,不值得浓墨重彩地描绘。政治在他笔下褪尽色彩,他所着力表现的是一种生活的状态。
B.作者看到茶馆墙上的诗感到惊异是因为童年的美好画面是成人复杂世界的反观,从而心生感伤,感慨美好的易逝。
C.一个“泡”字,虽说是北京话,但已成为联大学生特有的语言,反映出联大师生们不惧观险、从容自适的气度和状态。
D.西南联大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立于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当时局势日益危急,为了防止突发的不利情况,几所学校迁至昆明并组成新的学校。但在文章中我们很少看到伤感之词,也感受不到危急的气氛,这源于作者心境的淡泊和对人情世故达观与超脱。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泡茶馆》历数了昆明茶馆的类型、位置和特点,对茶馆里的闲人趣事进行生动刻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平凡之美,并于平凡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趣味。
B.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在本文中他通过对西南联大附近的茶馆的记叙,抒发了对过去在西南联大学习的这段时光的怀念之情。
C.本文成功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进进出出的除了穿西服和麂皮夹克的比较有钱的男同学外,还有把头发卷成一根一根香肠似的女同学”,这句话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学生的阔气和时髦。
D.本文通过记叙西南联大附近的许多茶馆、诸多的人和事,通过空间的转变带领读者真正走入西南联大附近的文林街,走入联大学生的生活。
3.汪曾祺说过,“研究联大校史,不能不了解联大附近的茶馆”。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茶馆对联大学生的影响。
4.有人说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说,汪曾祺曾自评此文“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请结合文本对此进行评析。
2022-05-05更新 | 17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她长得像我妈
巩高峰
①在一溜打着赤膊的搬运工里,我见到她的时候,吃了一惊。嗯,女搬运工本来就很少见,何况她这么矮小瘦弱,我都不知道她能不能搬动一箱瓷砖。
②让我吃惊的另一个原因是我昨天下午刚刚见过她,就在一家大超市门口。当时之所以多留意了她几眼,是因为她长得有点像我妈,满脸都是皱纹,看上去明显超出实际年龄。只是她看起来稍稍年轻一点,但是更瘦小,像远在千里之外老家的小一号的我妈。我记得因为这个,我还笑了笑。
③当时她正和儿子吵架,虽然她努力表现出家长训斥孩子的样子,可俩人看起来就是在吵架。儿子也就十三四岁的模样,却比她高半头,她得仰着头数落他——因为那个男孩自己做主在超市买了一双耐克鞋,而且从超市一出来就立马换上了,那双旧鞋则拎在手里。
④她说她天天在超市门口整理自行车,打扫卫生,一个月才挣八百,他一双鞋就给花没了。她儿子看起来更生气,说篮球队的同学买的都是今年的新款,最便宜的也一千多,他买了双旧款,还打六折,结果还是被唠叨半天。
⑤今天竟然又见到她,巧得让我不由多看了她一眼。她很敏感,很快发现我注意了她一下,而且她误会了我的眼神,特意从一排搬运工里跑过来,跟我保证说她能搬动,让我放心,她不是来混搬运费的。我不过是帮朋友一点小忙,替他看着搬运工腾挪一个仓库。所以我朝她点点头,说:“你可以挑小箱搬,注意别砸着脚。”
⑥她本来都转身走了,听我说了这句话,回头看了我一眼,显然又理解错我的意思了。第一箱她就赌气搬了个最大的,一箱足足70斤。我试过,两个人抬都有些吃力。她个头矮,不能像别人用背的方式,只好抱着箱子,身子后仰,下巴紧紧顶着,走起来有点摇晃。虽然很吃力,倒也顺利搬到了仓库门口的车厢口。她停了一下,用右腿顶住,深吸一口气,“嗨”的一声将瓷砖箱举高了一些,由车上面的搬运工接过去。她掸了掸衣襟上的灰尘,扭头看了看我,眼神里有点小得意。
⑦第一车装满的时候,搬运工们突然嗷嗷叫着往车上爬,争抢去卸车的机会。卸车和装车的价钱一样,但是比起装车,那活儿可轻松多了,所以需要的人也少,只用四个就可以。最先爬上车的四个人,就算抢到了机会。她反应明显慢了,等她挤到车厢边,四个胜利者已经坐在瓷砖上微笑了,有种占了便宜的兴高采烈。
⑧我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她,那些男搬运工背后带着讥笑议论她时,都叫她“那个女的”。他们说她是被亲姑姑从四川拐卖到这边的,卖给了一个大她十八岁的老男人。最初几年怕她跑了,老男人把她拴在屋里,整天不让她出来,直到后来她接连生了三个孩子,让她走她也不肯走了。
⑨显然,他们对她既排斥又有些同情,他们觉得搬运东西是男人干的活儿,她不该来分他们的搬运费,也不该干这么辛苦的活儿。
⑩我把一张塑料凳子递给她,示意她坐下来歇歇:“一会儿车还得回来,腾空这个仓库怎么也得十几车,下一趟再去。”
⑪她勉强笑了笑,没说话。这些搬运工里就她没带杯子,于是我用一次性杯子倒了水给她,她边喝水边谢了我三次。
⑫我说:“我昨天见过你,你不是在那个超市门口管理自行车吗?怎么又来干这个?”
⑬她听我这么说,惊讶地挑了挑眉毛,笑了,“那个活儿只干半天,下午四点到晚上十一点。上午都闲着没事儿,反正多赚一点是一点嘛,是吧?”她其实很健谈,而且话里果然有些四川口音。后来,她就跟我聊开了。她说她男人年纪大了,身体不太好,也懒,还喜欢喝酒。她有三个孩子,大女儿读大学了,从第二学期开始就不让家里给钱了,都是自己做家教赚学费和生活费。二女儿明年也要高考了,她心气高,只想考北大清华。就是小儿子从小惯坏了,不太听话。
⑭说这些的时候,她满脸都是笑——心疼、欣慰又有点骄傲。只是说到小儿子叛逆、经常逃课,还跟她顶嘴、吵架,有时还偷钱离家出走时,她的脸上罩上了乌云。说着说着,她突然毫无征兆地哭了,鼻涕眼泪混在一块,一把抹了擦在鞋帮子上。
⑮那姿势、口吻和表情,跟我妈当年为我生气时几乎一模一样。有那么一瞬间,我很是恍惚,仿佛自己又在倔强地面对着伤心的母亲……
⑯后面的几趟车,我跟司机交代了,每趟都让她跟去卸车,而且不用挤在车厢里,就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她每次去卸车时都回头感激地朝我笑一下。
⑰她不知道,每次她一朝我笑,我就想哭。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E. 小说第⑧段中男搬运工们对女搬运工身世的议论是插叙,表现了男搬运工们对女搬运工的同情,更能打动人心。
A.女搬运工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为了使女搬运工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小说综合运用了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手法。
B.小说的语言含蓄蕴藉,描写如行云流水,叙述自然,人物形象鲜活,为读者展现了小小说表现现实生活的艺术魅力,可圈可点。
C.小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加入“我”与女搬运工的情感交流与情绪互动,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和真实性,使人读罢心潮难平。
D.小说注重从生活中取材,充满了真挚的情愫,给人带来心灵的感动;小说表现出的母子亲情的温馨主题让人感到温暖。
2.文章②③④段属于插叙,请简析其作用
3.小说中的女搬运工有着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以“她长得像我妈”为题有何好处?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016-11-18更新 | 7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油布包

张品成

又是敲门声,很轻,但秦千起还是听到了。那天他觉得娘突然从床上跃起,棉被被掀开一角,凉风贼似地蹿进被窝。秦千起趴门缝看,看见爷了。的一声,门缝那边昏暗的油灯忽的一下灭了。娘回到床上躺下。

爷回了。秦干起说。娘吓了一跳:哎呀!你没睡?”“娘,我看见爷了。”“你做梦了,你梦到你爷了?”“娘,不是梦,是我看见你和爷在堂屋里说话。爷给你一个油布包……”“没有的事。”“娘,我听到爷说四个人四个角……爷说我们发誓,不反水……活到那一天,四个人把四片布拼了……人在旗在!

没的事嘛!娘有些急了。我从门缝里看到的,我碰倒了吹火筒,你和爷把灯吹灭了。”“哦哦!伢仔,万万不能对人说。就是梦也不能对人说,说了要被杀头的。

秦千起真的常常梦见爷,梦见那个油布包。他经常在屋里到处翻找,还是没找到那个油布包,但他坚信那包包一定在家里。他想那油布包在爷就一定会回来。

有一天秦千起憋不住了,问娘:爷去哪里了?娘说:去了该去的地方。娘抹着眼睛。秦千起问娘:你老抹眼睛干嘛?”“松明子火燃了烟大。娘弄熄了松明火说,睡哩!睡!

日子越发艰难,娘起早摸黑、披星戴月,秦千起小小年纪就下田劳作。苦煎苦熬的日子又过了几年,娘病了。娘躺在床上,每况愈下。那天娘的气更虚了,游丝样从那灰白的两唇缝隙里进出。

娘费力地朝秦千起招着手,他就到了娘床边。娘指了指屋梁。秦千起搬来梯子,小心地爬上去。他抠出石头,伸手摸到那油布包包了。他取出来在手里掂了掂,感觉不像是银洋,更不是金银,是票子哩。他想。

秦千起小心地把那包东西递到娘的面前。娘说:伢仔,你打开!他小心地打开油布包,没银洋、金子,也没票子,是一块红布。他对娘说:是块红布。娘说:那块红布,你爷说那是他命根子。”“命根子?娘说:他们四个人,被仇人追杀。你爷他们要分散走。领头的把一面旗裁成四块,说人在旗在。只要活着旗就在,谁也不能死。等有一天大家拼旗,不能让旗少了一角。秦千起点着头,似乎明白了。

娘怕是等不到你爷回来的那一天了。等有一天,你爷要是活着回来,你把这东西交给你爷。你爷要是死了,你把它交给你爷队伍里的人。秦千起点头说:娘你放心!儿在东西在。娘笑着闭上了眼……秦千起埋了娘,在娘的坟前埋了几块大石头,他把油布包藏到石缝里。秦千起对着娘的坟磕三个响头,扭头走了。

秦千起去了码头做苦力。有一天,码头的人谈论山外的时事,说当年的红军要回来了。他想,等了那么多年,我爷要回来了。

半月后,果然远远听到隆隆炮声。随后有队伍从水路、陆路来到镇子上,是支大军。他们在城隍庙前场坪上做演讲。

秦千起在城隍庙见穿军装的人就问:你见到秦高丰没有?有人摇头,但也有人反问他:秦高丰是谁?他说:那是我爷,我爷也是红军。”“哦,现在不叫红军了,现在叫解放军。”“反正我爷是你们队伍上的人。”“你把你爷的名字、年龄和籍贯什么的告诉我们,我们帮你找。秦千起说:好喔,好喔。

秦千起听到敲门声,飞快打开门。不是爷,是三个穿军装的陌生男人。一个男人问:你来找过秦高丰?”“嗯!他是我爷,我爷十五年前跟红军走了……你们进屋,你们屋里坐。三个男人进了屋。

我爷跟我娘说,他一定会回来的,可是我娘没等到这一天。三个男人站在那好不自在,他们眼看别处,搓着巴掌。我爷呢?秦千起问。那个领头的男人说:秦高丰同志当年为掩护大家牺牲了。秦千起了声,很轻。他是人民英雄,革命烈士,他是好样的。”“哦,哦。秦千起轻轻地应了两声,他想起娘死前的嘱咐:你爷要是活着回来,你把这东西交给你爷,你爷要是死了,你把它交给你爷队伍里的人。娘的话由远处飘来。

我带你们去!那三个男人跟到了坟前。秦千起站在娘的坟前,对着坟说:爷队伍上的人回了,爷没回,我就照你说的把东西交给他们。说着秦千起挪动坟前那几块石头。

秦千起把那油布包取出来交到高个男人手里,高个男人小心地打开纸包。秦千起说:那年……就是我五岁那年,夜里睡着睡着不见了娘,娘半夜关了门在堂屋里说话,爷说四个人四个角,爷说我们发誓,不反水……活到那一天,四个人把四块布拼了……人在旗在!三个男人眼睛湿了,点着头。

男人说:你爷秦高丰同志说得对!人在旗在!说着他从兜里掏出同样的一块红布。另两个男人也掏出留存完好的两块红布。他们把四块红布拼到一起,那面红旗,完好无损。

后记:

秦千起被那个高个男人接走了。他入了伍,后来秦千起所在的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战争结束后,秦千起被上级授予战斗英雄勋章。那枚勋章上也有一面红旗。回国后,他把那枚勋章别在胸前去了娘的坟前。他在坟前站了很久,他想要是娘看到自己现在的样子,该有多好。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1年第18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借深夜“轻轻的敲门声”“贼似的凉风”“昏暗的灯光”营造出紧迫的氛围,加上孩童视角带来的神秘色彩,暗示故事发生在白色恐怖时期。
B.小说中没有直接描写“爷”秦高丰的出场,但从儿子、妻子、战友口中,我们仍能勾画出他鲜明的形象,既重情重义,勇毅果敢,又信仰坚定。
C.小说人物刻画细腻又生动,情节曲折繁复、真实感人,场面波澜壮阔,多处都表现出革命儿女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矢志不渝的信念。
D.小说用两个“拼图”构建故事情节—四块红布拼接成整幅红旗,秦千起作为见证人拼接整个故事—这种结构让叙事远离单调的线性,匠心独具。
2.秦千起前后两次讲述“爷”的誓言,这样讲述有什么作用?
3.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油布包”与“红旗”(“旗”),实质一样而说法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2-03-12更新 | 10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