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6 题号:1152436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卖胡琴的乡下人

毕飞宇

风已经长指甲了,华灯初放就下起了雪,霓虹灯的商业缤纷把雪花弄得浓妆艳抹。雪花失却了汉风唐韵、颜筋柳骨,都不像雪了。

乡野的雪全不这样。雪瓣从天上款款而至,安详、从容,在任何时刻都见得永恒,哪像城里头这样浮躁过。卖琴人抬起头想看一眼城里的天,天让高层楼群和霓虹灯赶跑了。

第二天清早卖琴人出现在小巷。他的吆喝声就是一路演奏的胡琴声,前胸后背挂满了家伙。地上全是薄雪。胡琴害怕下雪,蛇皮在雪天里太紧,声音显得小家子气。蛇皮的松紧是琴声的命,琴的味道全在松与紧的分寸中,在极其有限的限度里极尽潇洒旷达之能事。钢琴和胡琴比算什么,机器。

胡琴声在雪巷里四处闲逛,如酒后面色微酡的遗少。走了四五条小巷腿就酸了,卖琴人找了块干净石阶坐下去,很专心地揉弦。他的手指干枯瘦长,总有一股仙气,变成琴声在雪地里仙雾繁绕。卖琴人童子时代练过茶壶功,捧着灌满滚烫的水的茶壶,十只指头飞快地拍打,不能停一拍,要不你的手就熟了。卖琴人十八岁那年得了一个绰号,五指仙。人们说,五指仙的指头能说会道,在弦上鬼精鬼灵,驭风驾电。

店里走出来一个人,把卖琴人叫起身,食指往他口袋里摁下一张纸币,手背往远处挥了挥。卖琴人走进一个酒吧,把纸币平铺在吧台上,大声说,买一碗酒。里头走出来一个疲倦的女人,半闭的眼由卖琴人移向毛玻璃酒瓶,懒懒地说,老头儿,你干一辈子也挣不来这瓶酒。老头儿出门时自语说,肯定是神仙的尿。

化雪天冷得厉害,卖琴人的肚子饿得旋转起来。走上大街,光秃秃的梧桐树下是年终的热烈气味。拥挤的人行色匆匆,为节前采买而兴高采烈。广告牌上的女人在严寒之中面如春风,为商业宣传“尽忠尽孝”。但卖琴人的胡琴贸易没有进展。城市记忆对胡琴早就失却了怀旧。他的马尾弓声音过于沧桑,难以唤醒城里人的疲惫听觉。城里人的听觉钙化了,需要平滑和湿润去滋补。一个十字路口,卖琴人目睹了轿车制造的车祸,呆站了一会儿。大街如故。城里人对一切惊变失去了兴趣。卖琴人的耳朵里充满了汽车喇叭声,想象不出这样的声音是怎么弄出来的。

卖琴人夹在人缝里敏锐地捕捉到了另一把胡琴的声音。声音不沉着,但肯定是一把胡琴。卖琴人挤进店里,看见一张电子琴正在模拟胡琴的伤感调子。卖琴人站在柜台前闻到了黑白键盘上奇怪的气味,十分唐突地问,这是什么?雅玛哈。怎么是胡琴的声音?营业员说,只要有电,它学什么是什么。卖琴人端起胡琴拉了一段琶音,说,这才是胡琴。管业员说,你干什么?卖琴人说,我是卖琴的。营业员笑起来,说,这里只有一个卖琴人,是我,您走好。

走出商店后他的故事成了笑辆,他的背影显得滑稽可笑。卖琴人离开商店时恶狠狠地说,花活。

当年“花活”这句话差点断送了如日中天的五指仙,用这话评点五指仙的是一位算命盲人、他们的相遇是在一个清晨,五指仙坐在河岸边练功,听见后头有人说,依弦上功夫名不虚传,弓上头却远不到家,盲人要过胡琴一口气拉了七个把位的琶音,他的运弓充满气韵,如初生赤子的啼哭。盲人说,笛子的眼位全定在那儿,气息的轻重尚且能使声音变化万千,胡琴靠着两根弦,手指的把位不定,越发需要气息去整理、要不全飘了。你玩的是花活,弓不听你的话,又怎么肯为你呼风唤雨?听不见风雨看不见日月,宇宙大千离你就遥远了。

天冷得厉害。卖琴人失去了吆喝的兴趣,最终给饥饿说服了,走到了馄饨摊前。卖馄饨的也是一个老头儿,脸上匀净,不见风霜。卖琴人说,老哥,肚予里没油水了,想听什么你点什么。卖馄饨的小心地看过左右,悄声说,《听松》。卖琴人知道遇上了里手,如实说,我的弓上力道差,加上饿,拉不动,我来一段《潇洒走一回》,也是刚学。卖琴人坐在小凳子上摆开阵势,只拉了两句,手就让卖馄饨的捂紧了,卖馄饨的弯着腰说,先生是谁?先生到底是谁?遇上知音,卖琴人羞得满脸难看,他低着眼望着卖馄饨人手指尖上的条形茧,说,羞于启齿,先生又是谁?卖馄饨的怔在那里,最后说,羞于启齿。

知音相遇作为一种尴尬成了历史的必然格局。卖琴人站在这个历史垛口,看见了风起云涌。历史可不在乎后人遗憾什么。它要断就断。

又下雪了。卖琴人对面是一个马路圆盘,数不尽的车在圆盘上呆头呆脑呈逆时针运转。人类的运行必须采纳这个流向,和时间背道而驰。卖琴人站在逆时针运转的斜坡之间,遗忘了生计与胡琴贸易,对雪花中匆匆而下的车流视而不见。许多车轮在转。这和当初的戏台大有不同,老板说,流水的看客铁打的戏。

卖琴人混了两碗牛肉拉面后躺进了圆柱形水泥管道。胡琴的琴弦被风吹出了哨声。风用了跳弓。这时候远处传来卡拉OK的声音,一股烤羊肉的味道。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一个卖胡琴的乡下人在城市一天的遭遇,同时插入卖琴人早年锤炼琴艺的经历,写出了卖琴人身世的传奇,也对比映衬出卖琴人现实处境的落寞。
B.作者善用新奇独特的修辞,语言蕴藏丰富的意蕴,比如“如酒后面色微酡的遗少”,巧妙的比喻既写出了卖琴人的执着恋旧,也写出了卖琴人豪迈、洒脱的风采。
C.本文用词精炼传神,文字具有画面感和动作感。如第5段,一“摁”一“挥”既写出了动作的力度,也传递出鄙夷的情感,而一个“平铺”则写出了卖琴人的自尊。
D.作品以第三人称讲述故事,有利于串联起不同时空的情节;文中对相关情节的议论,丰富了小说内容,增加了故事的深度,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故事的意义。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开篇对“雪”的描写的作用。
3.小说中“酒吧女人”“营业员”“卖馄饨的老头儿”三个次要人物分别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传统文化和人文传统的没落”这一主题,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街剃家

刘建超

老街把一些手艺活做得精湛的人称为家。你字写得好,写家;你戏唱得好,唱家;你头剃得好,剃家……被称为家的就是最高赞誉了,你手艺好,还德行高。在老街东关开理发店的老陆就是个剃家。

小说故事里写剃头匠的传奇多了,老陆却是个没有传奇故事的人。论长相,普通得没有任何特点,扔在人堆里就找不着了。论身世,从小在老街流浪,十几岁跟着个剃头师傅打杂,师傅过世,他就接了理发店,平平淡淡。非要说出点绝活,那就是老陆左右手都会用剃刀,使推子,能给自己理发,那得有多么好的手感啊。

有一年夏天,老街许多人得了角膜炎,老陆也染上了。生意不能停,不能传染给客户,客户找上门来也不能怠慢。老陆就用毛巾捂着双眼,凭着经验和感觉给客户做活,发茬齐整,与平时手艺没有什么两样,惊得客户啧啧称奇。剃家的名声由此传开。

老陆几十年在老街开着理发铺,童叟无欺,随叫随到。有的客户半夜要外出进货,需要打理,会去敲老陆的门。老陆屋里的灯就会亮起,他一丝不苟给客户理发刮脸梳洗干净,不多收一分钱。有时客户过意不去,多放下几块钱,老陆也会记在心里,下次你来理发就不会收钱。

老街的买卖更新换代快,就是理发剃头的行当,没出几年也都换了门面,大大的霓虹灯映衬着美发厅、发型设计中心、美发会所,门口站立着的都是年轻的孩子,发型古里古怪的还染着各种颜色。

老陆的招牌没换。老街人,尤其是上了些年纪的人还是喜欢来老陆店里理发剃头刮脸。老街人还是愿意听理发推子咔吃咔吃的质感声音,还是享受剃刀在脸颊上游龙走蛇的舒坦感觉。

老街人理发爱扎堆,越是人多越来凑热闹,在等候当中抽烟喝茶,便把老街近几天发生的奇人怪事数落一遍,评论一番。

有人说,老陆啊,你也招个小姑娘来给撑撑门面啊,洗个头什么的,你没有见几个老主顾都被有妹子的发廊给拉走了。那双嫩白的小手在头上抓搓着,比你这老爪子可舒坦多了。

老陆只会憨憨地笑,说,我可雇不起。要享受,你们也去。

临近过年,老街热闹起来,大商场小店铺生意也多了。

西大街一家大商场忽然失火了,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几十号人逃生不及,在火烟中丧生。老街一下子就冷清了,被巨大的伤痛所笼罩。

西街上处理事故的人找了几家理发店,请去给过世的几十个人修面整容,打理干净了好让死者家里人来认领。给死人理发梳头,没有一家发廊愿意干,这种晦气的事情会影响生意的。

西街人找到了老陆。

老陆闷头吧嗒吧嗒地抽烟,烟雾弥漫着老陆没有表情的脸。

西街人很着急,说:“价钱好商量,价钱好商量啊。”

几个老客户说:“老陆啊,你这招牌立起来几十年,能做成剃家可是不容易啊。想好了,接了这趟活,你的店就开到头喽。老街人都讲究个运气,谁还来你这店里找晦气啊?”

老陆看看门店的招牌,说:“死者为大啊。咱不能让这些不幸的人,走了也憋憋屈屈的吧。”

老陆烟抽足,收拾好工具,说:“走吧,做活。”

老街人后来说:“当时夕阳西下,老陆离去的背影很是悲壮呢。”

老陆跟随西街的人,走进了一个大仓库,火灾遇难的人并排躺了一地。

老陆就从眼前的第一个人做起,烧热水,洗脸,洗头,修面,理发,一丝也不马虎。老陆把一个一个的逝者抱在怀中,禁不住泪流满面,实在不忍观之,他索性闭着眼睛,用盲剃的技艺给逝去的生命细细打理。一个女孩,头发烧焦了,纠结在一起,如果梳理就会掉光了。老陆第一次给女孩做起了发型,那发型做得和女孩的仪态非常熨帖,西街的人都禁不住打出敬佩的手势。所有的活计做停当了,老街已经迎来了第一缕曙光。老陆收拾好工具,推辞了西街人递给的报酬,踉跄着走出仓库。

老陆的事在老街流传着,人们敬佩老陆,可是却没有人愿意来老陆的店里理发刮脸了。

老陆索性关掉了店铺,摘掉了招牌,去丽景门下看看别人下棋,到茶馆里泡壶茶,听听戏。

老陆每次路过发廊,总是禁不住停下脚步,伸长脖子往店里瞅瞅,看着年轻孩子们在店里忙活,他的手就不由自主地活动着,仿佛手中还拿着理发推子。

春节过后,老陆不见了,老街的巷头街尾再也没人见到过老陆。

后来有人说,在新疆某个牧场见到过老陆,老陆正兴高采烈地剪羊毛呢。

老街再无剃家。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老陆长相普通,生活平平淡淡,写出了老陆的平凡。作者欲扬先抑,突出了后文老陆选择给几十个去世的人理发梳头的高大形象。
B.文章采用顺叙的方式,作者娓娓道来,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方式,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个性鲜明的老街剃家的形象。
C.老街流传着老陆的事,人们都敬佩老陆,可是却没有人愿意来老陆的店里理发刮脸了,这一情节可以看出人们对老陆的敬佩是虚伪的。
D.老陆虽然不再理发,但他找了一份“剪羊毛”工作,而且他也很享受这份工作。小说的结尾揭示了只要手艺在,肯努力,就可以发挥自己的价值这个主题。
2.“剃家”老陆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3.文章画线部分,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0-05-26更新 | 2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匆匆过客

   

天阴了,灰暗的云层在头顶静静地凝聚着,空气里满含着潮湿。看来另一场大雪就要降临了——快到汽车站的时候,觉得脸上似乎已经落了一颗冰凉的雪粒。我的心情沉重了。明天就是春节呀!要是再下一场雪,班车一停,回家过节就根本不可能了。

候车室里已经人头攒动,乱得像一个集市。突然传来一个微弱而苍老的声音:“哪位同志行行好,给我买一张去桃县的票吧……”

这声音是绝望的,似乎不是对着某一个确定的人,而是对所有在场的人发出的一种求援的呼唤。

只见旁边的一张椅子上蜷曲着一位老人——正是他在反复喃喃地念叨着。他蓬头垢面的,看来身体有病,面容十分苍老。不像是乞丐,因为我看见他手里捏着买车票的钱。这是一个盲人!

我顿时感到一种愤愤不平了。当然我首先气这个汽车站——竟然不能解决这样一些完全应该解决的问题。但我更气这个候车室里的人,竟然没有一个肯为这不幸的老人帮忙的!我想我应当帮助这个老人。

我瞅了一眼去桃县的售票口:正好!803次和802次的售票口紧挨着,并且车次牌上写着“增加两辆车”的字样。

先排哪个队呢?如果现在去给那个瞎眼老头排队买票,我自己的票十有八九买不上了。我将不得不垂头丧气的滚回单位。但如果我要是先给自己买票,那老头的票也把握不大了。

我来不及多想,很快站到了802次的队伍后面。

我终于把一张802次的车票拿到手了!我带着这个充实的收获,站在803次的队伍后面,我很愉快:我自己得到了满足并且开始加紧做一件崇高的事。

前面站着一个高大的青年,头发乱蓬蓬的,穿一条带条格的裤子,一双皮鞋的后跟闪着亮光,右脚在地板上有节奏地敲着锣鼓点。时髦青年!不看他的正面,光那后背就叫我反感。奇怪他竟然能正经八百地站在这个队伍后面排队。要是售票员喊一声“票快完了,后面的人不要排队了”,他准会如狼似虎地扑过去。

我又发现这队伍的旁边还站着一位青年妇女。

当售票员宣布只剩一张票的时候,那青年妇女猛地把手抢先伸进了售票口。

那个男青年两只拳头紧捏着,用很难听的话斥责她。

“叔叔,求求你,不要打妈妈!”

他有点吃惊地盯着那个妇女旁边站着的胖胖的小姑娘,皱了一下眉头,随后,用一种极温柔的语调不连贯地说:“你……别怕!”

小伙子的腮帮子急速地抽动了几下,泪花子在眼里直转。他突然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了一张车票,递到青年妇女的面前。

“您不要奇怪,”他说,“我是买到了一张803次的车票,但这不是给自己买的。我第二次排队才准备给自己买一张。您带着孩子,待下去太不方便。我不走了,但请您替我在路上照料照料那个人。”他向后面的角落里努了努嘴,“那个瞎眼老头。”

我一下子被震惊得目瞪口呆!那青年妇女尖叫了一声,惊喜地喊叫着说:“呀,我这张票也是给他买的呀!”

一刹那间,他们谁也不说话了。他们静静地互相看着对方,两张纯洁的年轻的脸,像大理石雕塑一般美丽。

此刻,站在他们身边的我,像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傻瓜;又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小学生,羞愧地站在班主任的面前。

那青年妇女说:“同志,我根本不是去桃县的!我本来是要买802次车票的。但看见那个老头太可怜了,我觉得有责任帮助他,我又怕给老头买不上票,就厚着脸皮插到您前面了。快要进站了,您赶快和那老头上车去吧!”

只见那个男青年神色庄严地从她手里接过车票,掏出车票钱放到了青年妇女的手里;然后弯了腰,小心翼翼地在那个小女孩的脸蛋上亲了一下,便转身走了。

我猛地迈着难以抑制的激动步伐,走到了那位青年妇女面前,掏出车票,对她说:“你要802次的票吗?我有事不能走了,退票。”她惊喜地一边掏钱,一边说:“真运气!太谢谢您啦!”

我接过钱,把帽檐往下拉了拉,默默地走过拥挤的人群,出了候车室。

外面已经变成一片银白的世界。飞舞着的雪花打着旋儿,纷纷扬扬地飘落着。街道上一片寂静。我踏上洁白的路面,匆匆向机关走去。

(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灰暗的云层在头顶静静地凝聚着”“看来另一场大雪就要降临了”,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营造了凄冷、沉重的氛围,暗示了人物心情和故事结局。
B.在先给自己买票还是先给老人买票的两难选择中,作者细腻描写了“我”、男青年、青年妇女的不同心理,深刻剖析并批评了“我”的自私。
C.男青年因为最后一张票和青年妇女发生了争执,又被小女孩误解,腮帮子抽动,泪花子在眼里直转,都表现出他既懊恼又委屈的心理。
D.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了旅客暗中争相为盲老人买车票的故事,表现了素不相识的人之间存有大爱的主题,引发读者思考。
2.小说中男青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塑造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18-12-07更新 | 6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暗 度

付桂秋

去年夏天,我调来二分局工作。当天去收发室取快递时,守门的老李要去卫生间,让我帮忙照看一下。可他刚走,外面就传来颤巍巍的叫声:大刚啊……大刚啊……

我望向窗外,见一个拄着拐被的老人站在台阶上。他头发花白,动作迟缓,嘴里“大刚大刚”地叫个不停。

我把门开个缝,见地上有个塑料方便袋,装着一把菠菜,还有几个茄子。我第一反应就是迷路的老人,买完莱找不到家了,就站在门里问:老爷子,找谁呀?

话音未落,就听身后传来“咪咚咚”的脚步声,有人急急忙忙地说:找我的找我的……

我回头一看,见王刚王科长从二楼跑下来,一脸的歉意。我让开身,王科长闪出门,搀扶老头儿往一边走去。这时,老李回来了,趴在窗户上向外看,绘声绘色地叫:大刚啊……大刚啊……然后哈哈大笑,说:这老头儿没治了! 总来。

见我疑惑,他解释道:你刚来不知道,那是王科长的老爹,整楼人都认识他这老头儿啊,也不管这是不是办公区域,离老远就大刚啊大刚啊地喊。王科长是复员军人酒量又大,大家就给他起外号叫“大缸”了。去年老头儿还挺有底气呢,扯开嗓子全楼人都能听见。今年开春得了场病,本以为这回不会再忙叨人了,可没出俩月,又离了歪脚往这儿跑。岁数大就是老小孩儿。哎呀,这真是豆腐掉到灰堆里一一吹也吹不得,打也打不得呀!

我也笑了,蔬菜那么便宜,用得着颤颤巍巍送来吗? 这老头儿就是闲的。

这以后,隔三岔五就能听到那巍巍的叫声。偶尔,也会听到王科长的埋怨声。

到了秋天,老爷子再来送菜,就把塑料方便袋放在台阶上,含含糊糊念叨什么已经听不清楚了,嘴角还挂着,身体大不如前了。

王科长就苦笑说:实在没辙了,也不跟你打招呼,就这么偷摸地送。他告诉老李,看见老爷子来就喊他一声,不忙他就直接送回去;忙就搬把椅子,让他在阴凉处坐一会儿。

张姐笑说:看人家王科长,不光工作出色,还那么有魅力,总有人暗送“秋波”。

我发现,老人送的菜确实总有一把菠菜。那菠菜棵小,根红,叶缘,一看就是草地种的,老李说这菠菜品种好,叫红嘴绿鹏哥儿朱元璋做珍殊翡翠白玉汤的材料,

一个周五的下午,阳光明媚,王科长端着脸盆毛巾下来,在树荫下给老头儿擦完脸,又把他的双手泡在水里,坐那儿和他唠嗑儿。过会儿,就蹲地上给他剪指甲,王科长说老头儿指甲特厚,得泡软了剪。剪完,还拿小挫刀磨,那动作,真像一个大闺女在绣花。

张姐看见了,感慨道,想不到我们五大三粗的大刚同志竟还这么细心呢。

刚入冬,王科长就见了报,说他两年来,一直义务照顾一位患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带)的老人。老人女儿介绍说,她弟弟和王科长同名,也叫王刚,弟弟小时候嘴角总发炎,医生让多吃菠菜,她爸就一年四季在院子里种菠菜。后来住楼房,不能种就买,四年前,老人得了阿尔茨海默症,次年,他儿子因车祸去世,家里一直瞒着他。可他怎么糊涂也惦记着儿子,总找大刚,一次从分局门前路过,见有人喊王刚,就把王科长当儿子了。王科长把老人送到家,了解内情后就顺水推舟,答应从此以后经常来照顾老人。

这回真相大白了,原来那不是王科长的亲爹,他是做好事呢。

去年底,王科长被评为“十佳好市民”。

今年春,王科长又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

没过多久,王科长就成了王副局长。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再也见不到老头儿的身影了。我只记得8月末的一天,早上刚到单位,就听说王副局长干爹去世了,明早五点出殡。有人嘀咕,这干爹真没白认,名利双收! 人家这真是“暗度陈仓”啊。

次日送行,整个分局的人都到场了。王副局长的悲痛意想不到。他拉着丁科长的手说:麻烦哥哥帮我招呼大家。哥哥你不知道啊,兄弟我独苗,十八岁的时候爹张罗给我娶媳妇儿,我就跑出来当兵了。他就怄气不和我说话了,直到八年前,病危了才说想我。可等我到家,老爹已经走……呀兄弟多想听爹喊我大刚……

(选自2017年6月《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描写颤巍巍的老头,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人公的疾病缠身和行动不便,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中的“我”是事件的发现者和见证者,起到线索的作用,同时还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C.小说中的门卫李师傅是个次要人物,他的出现可有可无,对主人公并没有多大的影响,是小说中多余的人物形象。
D.“大缸”是同事对于王大刚的戏谑称呼,体现了大家之间随和的关系,也体现王副局长为人实在,为后文赡养老人埋下伏笔。
2.小说标题“暗度”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3.文章结果揭示了王副局长照顾老人家的原因,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018-11-16更新 | 9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