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小阅读-课内 难度:0.65 引用次数:98 题号:11542966
《荷花淀》这篇小说中最突出的人物是水生嫂。她的性格中既有传统妇女的传统美德,又具有解放区进步妇女的特点。请结合下面的内容加以概括。

(1)“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2)“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3)①“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②“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③“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④“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⑤“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4)“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

“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

“刚当上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

(5)当水生嫂听水生说要到大部队上去时,作者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6)“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胀,说话也有些气喘。

(7)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相似题推荐

小阅读-课外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孙 荪

我这是第二次来新县访问许世友故居了。

两次来这里,都有一个强烈的感受,使我必得记下许世友将军的一种情感经历才能心安。

这是20世纪50年代,共和国上将许世友回到阔别了20年的家乡新县。当时的农村通讯设施很差,许世友不让县里通知家人,带着警卫员径直奔向离县城几十公里的山村许家洼。

不巧的是,许世友到了家,只见房门上挂着锁。

我娘呢?他急切地问。

可能上山打柴了。邻居回答着,就要去山上叫许妈妈。

我去!许世友已经看好了家门前通向后山的那条小路,那一定就是母亲常常上山打柴的路。

许世友飞快地沿着曲折的山路向山上走去,不远处就看见一位老人正背着一捆松枝往这边走来。那正是许妈妈。妈妈看见迎面走来一长一少两个军人,就停下了脚步,老人家一眼看出了走在前面的是自己的儿子,轻喊了一声:友伢子!许世友一听到母亲的呼唤,就向前抢了一大步,深情地喊了一声:娘!顿时热泪模糊了双眼,双膝不知不觉地跪了下来。

看到清瘦慈祥的母亲,将军心里既温暖,又酸楚。他永远记得,在他投身革命以后,为了支撑这个家,母亲经历了千辛万苦。他的发妻和幼子无法存活,母亲为了保护他们能够活下来费尽了心思。特别是老人家吃长斋(终生不吃荤腥)为战火中的儿子祈祷平安。

跪在母亲膝下的许将军起来以后,看见刚才背在母亲身上的柴禾捆,就招呼警卫员背上。但这时母亲却向将军发出了指令:伢子你背。人家是客人。将军嘿嘿一笑,听从母亲的吩咐,背起了柴禾捆,拥着母亲回到了家里。

老家和普通的农家没有两样,并没有因为他是将军而富裕起来。仍然是他多年前离家时的几间破旧的泥瓦屋,他熟悉的纺线车,织布机,农具,墙壁上打的一个洞还在,那是他最后离家时被敌人包围为了突围而用拳脚打下的。将军感到无比亲切,家中到处都有母亲的气息,到处都留有自己生命的记忆。

县里领导请将军住到县委招待所,将军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将军早已打定主意,回到家里,只能和母亲住在一起。虽然按照规定,警卫员需要在家周围站岗,但将军仍然像过去在家种田时一样,一边坐在灶前撅着松枝烧锅,一边和正擀面条的母亲聊天。夜里,就住在自己原来住过的简陋的床上,用的是家里普通的被褥。

我在将军故居,听到许家洼的乡亲们中间流传的这些故事细节,常常止不住热泪盈眶。我遗憾自己不是画家雕塑家,不能把许家洼好汉山上共和国上将回家拜母的情景,画一幅珍贵的图画,塑一尊永远的雕塑。我只能用我粗朴的文字记下这神圣的一个瞬间。

是的,我的文字太粗朴了!我无法记下久别重逢的瞬间这对伟大的母子丰富无比的内心世界,我无法想象将军住在老家的夜晚心中想些什么。只有一点我想可以猜定:如何报答母亲的恩情。

将军回城以后把老娘接到了城里。但是,老娘在城里过不惯,坚持回老家自食其力独自生活。将军只好尊重母亲的意愿,送老娘回家终老乡里。我相信将军一定苦苦地劝说过母亲留在城里颐养天年,结果可想而知。因为质朴、刚毅的将军清楚母子在性格上的相似之处,一旦有了主意,不会轻易改变,劝说很难有效。将军心里是熟悉的。

这成了将军的一个问题:母亲不在身边,无法侍奉母亲。而这是将军心中的大事。他不管别人怎么说,自己终生恪守着这样一个人生信条:为革命尽忠,为母亲尽孝。革命胜利后报答母亲的恩情于万一以补偿心中的歉疚,是将军的一个情结。因为母亲的进城又回乡,这个情结更加难解甚至是无法解了。母亲的恩情无法报答,越来越成为许世友心灵深处的疼痛。

许世友是革命时代少有的经过千锤百炼而仍然保持独特个性的人。他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为母尽孝。为此在许世友身上发生了许多不同寻常的故事。早在上世纪50年代,党中央委员会采取个人签名的方式议决个人遗体实行火化,许世友作为中央委员,向中央主席公开申明,他死后要葬在母亲身边,为母尽孝。他亲自把家乡好汉山上父母墓地的左下方选为自己的墓地,意味着在天之灵能够依偎在母亲的怀中膝下。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他郑重地向中央重申的唯一请求还是身后土葬魂归故里陪伴母亲。他的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只是后人觉得他所选择的墓地太过狭窄,稍稍做了一点移动,为的让将军有更敞亮的安息之地,同时又长眠在父母的身边。

许世友的墓地现在已经成了胜地甚至圣地。人们来到这里,是为了纪念一位英雄。一位20世纪中国的传奇式英雄:少林武功的高手,革命的战神,国家的保护神。同时,也是人们景仰的一位孝子。共和国上将对母亲的深情足以感天动地,让人们感到人性的丰富和贵重。人们希望将军能够永生,永远能够护佑国家和苍生,就是天经地义的了。

(选自《中国年度散文》,有删改)


围绕中心选材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请结合文本对此作简要分析。
2022-07-15更新 | 85次组卷
小阅读-课内 | 适中 (0.65)
【推荐2】上述文字表现了老人什么样的心理?
大鱼被咬得残缺不全,他都不忍心再看上一眼。鱼被袭击的时候,他感觉就像是自己受到袭击一般。
好景不长啊,他想。我现在真希望这是一场梦,希望根本没有钓上这条鱼,而是独个儿躺在床上铺的旧报纸上
不过,攻击我这条鱼的鲨鱼被我干掉了,他想。它是我见过的最大的尖齿鲨。天知道,我可见识过不少大鱼。《老人与海》
2020-10-12更新 | 53次组卷
小阅读-课内 | 适中 (0.65)
【推荐3】别里科夫的死因是什么?这一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
2020-09-04更新 | 4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