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其他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6 题号:1157757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温暖的大雪

安石榴

地税所的小戴去老黑山村走访开小超市的“两回事”。“两回事”是村民王山的外号,他有个特殊的本事,是啥呢?马上就见识。

小戴到“两回事”家,知道他不好对付,没有提营业税的事,他从远处往近处说:“老哥,怎么样?小超市还行吧?发财了吧?滋润吧?”

“哪有的事!小超市和发财是两回事。”瞧吧,这就来了,“开这么点几个小超市等于柴鸡土里刨食,肚子弄个半饱就不错了,还想发财?两回事!”“两回事”轻轻松松地说。他招呼小戴坐下来,张罗烟张罗茶的,别看他喜欢欠税,可从不欠热情。

小戴坐下又忽地站起说:“哎呀,沙发好舒服,新买的啊,还是真皮的,很贵呢。”其实不是真皮的,小戴故意这样说,逼他承认他不差钱。

“哇,电视也换了,又添了电脑。看来老哥的小超市的确给你争气。”小戴兴高采烈地提醒“两回事”。

“两回事”眨巴眨巴眼睛笑了,掰着手指头给小戴算账:“实话跟你说,两回事。小戴,我屋里的东西和我的小超市没关系,两回事。电脑是败家儿子买的,我没办法啊。电视呢,城里人优惠咱乡下人,用旧电视换的,换的时候又中了奖,大沙发就落在了咱的屋子里。你看看,两回事吧,咱命好。”

“不对呀,老哥,我老婆是家电城的售货员,我知道以旧换新这回事,可是,你拿个旧电视也只抵三百块钱,大头儿得自己掏腰包,呵呵。”小戴不想给他继续狡辩的机会,接着说,“老哥啊,你心里明镜似的,不说给你免了几种税,就说营业税,也定得很低,你要不信,咱就掰开来算到月里去,你瞧瞧,给你定的年税是4300元,每个月的税额不到360元,你每天只需卖出240元的营业额就妥妥的了。你呀,精明得世上难找,除了飞机坦克在你这里买不到,你说说村民大钱儿小钱儿是不是都跑你兜里了呢?小超市又站在国道旁,连过路财神都偏向你呀,这个额度简直太轻松了。你想想,咱爷们汉子呀,吐口唾沫就是钉子,得讲信用,发财不就是发在诚信上么?再说这税,交上来了,谁花了,还不是咱们自己么?说不定你交的税,正好就修了你家门前的路呢。门前干净敞亮,各路财神更欢喜了,这钱不是又哔哔地回你腰包了嘛。你算算是不是一回事?”

“两回事,呵呵,碍不着别人的事,你不用葫芦搅茄子弄一个锅里。小戴,你们税务局家大业大,不差我这点钱。我呢,也不是不交,是真没卖出来,缓缓再说吧。”算盘子在“两回事”眼皮底下拨拉的哗哗响,他就是不买账,你能怎么的?这一次小戴又被“两回事”和谐了。

小戴回城当天晚上,下了一场连续两天的大雪,电视和网上称为暴雪。老黑山有的人家房子塌了,蔬菜大棚倒了,牛棚散了,烤烟楼子瘫了,包括“两回事”小超市的半面墙。村民全傻眼了,急需砖瓦水泥甚至塑料膜草帘子什么的,可是大雪封路,没法出村,手机都没信号,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有眼泪窝子浅的人都愁哭了。就在这时,有车进村了,一辆进口铲雪车开路,后面紧跟东风大卡,金杯面包,带来了人手和一应材料等等。原来是城里地税局的同志们来了,开展救灾工作。

“两回事”知道这件事,可是他在家窝着不出来,想着没自己份儿,因为老黑山是小戴包的村,小戴从新闻中得知老黑山一带的灾情,立马向所领导和市局领导做了汇报,才有这次救灾举措的。“两回事”担心小戴治他,也没有脸让人家给收拾那半面墙。正后悔憋屈呢,听见一阵杂乱的脚步声,小戴带头进来了,张罗着给他的超市修复。“两回事”张着嘴半天没说出话来,小戴说:“老哥,别发呆了,搬个梯子吧。”

“两回事”还是没动,突然一句话脱口而出:“我现在就交税!”

小戴笑了,用“两回事”的口气说:“老哥,两回事!我们给你修大墙和你交税是两回事。”然后认认真真地告诉他,“老哥,我刚才虽然口气是开玩笑,说的可是实话。这的确是两个事儿,我们决不能看着村民遭受大灾害而无动于衷!你交不交税我们都会帮你渡过难关!”

“两回事”执意要交,可是小戴说自己这次来就是救灾,根本没带发票,最后还是拒收了。

“两回事”就大声说:“明天,天就是下刀子我也去交税!”之后再也没说啥,忙着跑前跑后。

第二天,“两回事”早早就上路了,进城交税,踩着脚下厚厚的积雪,一路心情舒畅,他自己都觉得怪,从来往外掏钱都没这么愉快过呀,总是揪心拉肝的疼啊,想到这,他偷偷笑了,还自言自语地说出了句文词儿:“啊,好温暖的大雪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熟悉农村生活,能熟练驾驭语言,人物语言富有个性,又恰到好处地使用了谚语,使小说充满了乡村生活气息。
B.在催缴与拒缴的交锋中,二人一个攻一个守,可谓是斗智斗勇,正是这矛盾冲突不断推进情节的发展,展现出人物的个性。
C.作者擅长设置悬念,第一段就卖出了“是啥呢?马上就见识”的关子,文中又多次铺垫,使得“两回事”主动缴税不显得突兀。
D.小说情节虽然简单,仍然让人回味无穷——对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如何做好群众工作,不能不说是很好的借鉴。
2.“小戴”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以“两回事”为题好,有的认为以“温暖的大雪”为题好,你是怎样认识的?请探究。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材料一

我认为一个健康的中国,需要一个健康的文艺市场,中国的崛起,更离不开科学家。

明星片酬越来越高,高得离谱。2014年,李连杰被问到其片酬高达6000万一事,不屑地称:“太低了,2000年我就拿到1000万美金,按当时汇率相当于8000万。”这个世界真是太疯狂了!

那些终生投身科研的科学家,大多都是身居陋室,连钱学森都是住百八十平方米的旧房子。而大明星们,住豪宅开豪车,广告收入动辄七八位数,像天上掉馅饼一样容易。这种现象的存在,让成长过程中的孩子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孩子们都已经变得很现实,觉得搞科研是没有出息的。他们的人生目标不是升官就是发财,而当明星更是名利双收。这就是我们当今的社会,价值观严重的扭曲。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是时代的悲哀。

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追逐的都是表面的光鲜亮丽。于是各种包装炒作,让人们失去了自然和本真,浮躁的气息扩散到每一个角落,使得现代人已经不再关注社会的本源,而是追求虚无的奢侈浮华。

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互联网变革的洪流又让人们惴惴不安,人们都在寻找精神依托。我们需要能够给国人做正确价值导向的“名人”,而恰恰社会上又非常缺少这种角色的存在,有文化、有担当、有历史责任感的名人太少了。正是因为没有真正的思想舵手,才使很多明星、网红爬到了时代之巅,负面影响将非常深远。人们不得不思考:中国精神在哪里?中国复兴从何谈起?

(选自陈中华博客)


材料二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2015年的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结果显示,美国“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比例”为38%,中国只有16.8%,还不及OECD国家的平均值。

去年,物理学家霍金开通了个人微博,短短半个月粉丝数量突破了350万。事实上,霍金之所以在全世界拥有数量巨大的粉丝,不光因为他对广义相对论的贡献,还来自以下趣事:他在美国热门电视剧《生活大爆炸》中扮演他自己,利用电子发声器与美国的摇滚乐团录制歌曲。写得了论文,做得了网红,酷劲十足,这就是霍金的魅力,也是科学家的魅力。

整日埋头于实验室,甚至抱病工作,英年早逝,在我们的宣传中,仿佛科学家不历经坎坷,他们的道德形象就不高大。而事实上,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科学家形象更能凸显人生的高度和厚度。科学家对于孩子们的吸引力,除了科学本身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是要靠科学家来具体化和人格化的。

对青年人来说,收入和地位等现实因素也极大地影响了职业理想的选择。科学家的经济回报和社会地位似乎不如明星、企业家也是当下的现实。现在,我国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每人500万元人民币,由国家主席亲自颁发,正在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我们应以此反拨社会潮流,让科技人员真正感到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让科学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明星,成为孩子们争相崇拜的偶像,唯有如此,当科学家才能重新成为孩子们的职业理想。

(摘自2017年1月19日《光明日报》第6版)


材料三

社会发展到今天,必须承认和接受其多元性和复杂性。各行各业都出精英,只不过用的评价标准不同罢了。把屠呦呦和黄晓明放在一起比较,是一种危险的逻辑。正如一提援外、减免他国债务,就有人提我国的贫困人口一样,如此对比似乎已成为一种万能诡辩术。如果用北京的房价来衡量青蒿素的学术价值,会得出什么结论呢?如果用一些方法降低“黄晓明们”的收入,限制“黄晓明们”婚宴和礼金规模,这又会是怎样的情形?

市场与行政力量当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屠呦呦的反面教材,不是连结婚都会躺枪的黄晓明,也不是娱乐圈这个花花世界。演艺明星即使再奢华,也不会让科学家们眼红。反而是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现象,如学术造假、学术浮躁、科研体制僵化、收入分配不合理、科研机构衙门化、人才培养机制受阻等,才是阻碍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的环境因素,从长远说,也损害了科学家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

(摘自2015年10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者都关注当下中国科学家的社会地位相对不高的问题,从材料对此的分析来看,原因不仅在社会对名利的追逐,科学界自身也有很多地方值得反思。
B.材料三论及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现象阻碍了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因此材料一、二讨论的“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现象,并不严重。
C.材料一对我国科学家地位不如娱乐明星的现象,分析较为详尽,具有较高的思考价值,而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了产生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
D.三则材料都试图引导读者思考中国科学家地位不如明星的问题,体现了论者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认真反思和良好期待。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与材料一比较而言,材料二把科学家与大众的疏离归因于科学家的角色定位,有失偏颇;材料三甚至认为只是科学界的内部问题,说法过于绝对。
B.三则材料所持观点相同,依据不同,这是论者基于自己的眼光和立场表达的见解,均能激发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社会事件。
C.对于同一社会现象,三者关注点各有侧重,材料一重在原因分析,材料二重在如何改善,材料三重在谈各行各业评价标准不同。
D.三者对科学家和明星地位的论说,有些地方针锋相对,完全体现了“百家争鸣”,由此可看出当下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
E.从三则材料来看,对社会现象的评论,不能止于现象,应该探出背后深刻的社会原因,如果没有提出解决办法,这样的评论就没有价值。
3.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如何才能让“当科学家”重新成为年青一代的职业理想?
2019-03-09更新 | 4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联

杨帮立

没有风,夜独自舞起了雪花。天大亮了,村庄还安静得很。雪地上,有几只雀儿蹦蹦跳跳地觅着食。一只黑猫,无声地趴在一垛烂木柴上。

今儿几了?老头子边穿袄子边问。

老太太早起来了,水烧开了,茶也沏好了,茶香已飘到了床头:老糊涂了,昨晚你不还说明天腊月三十了?

好,我老糊涂了,你还年轻,起来——老头子伸了个懒腰:我皮棉鞋呢?

昨天踏湿了,我不正在给你烤吗。

快点快点,我要起来写春联了。

知道了,知道了,你急,你才起来?笔都给你泡开花了。

除了文房四宝,老头子还有一块镇尺——他小时候到河边洗澡时摸来的石头,像个熨斗,一面光滑平坦,上面堆山叠翠,奇妙的是翘起一个把手来,取放方便。

当时这个小男孩抱着石头往回走,正赶上一家准备过喜事,请一个先生在门前树荫里摆个方桌写婚联,一阵风把他面前铺好的红纸刮得头翘尾巴撅的,小男孩大踏步地过去把石头压上去。老先生扶扶眼镜审视着那石头,眼里渐渐绽放出光彩来,去掉眼镜眯起眼睛将那光彩聚成一条线端详他一回:改天跟我学写字去。

点如瓜子撇如刀,一捺好似踢平的脚。老头子握紧笔管,轻轻吟唱起儿歌来。他正襟危坐,四平八稳,横竖钩提,行笔……就是手有点不听话了,老人自己知道,气韵难畅,手在暗中抖动。

老太太一会儿给他扯纸,一会儿给他添墨,一会儿给他插电暖器,一会儿给他添茶:就你能显摆,老胳膊老腿了还逞能,又没有谁让你给他贴。老太太的话慢慢悠悠,像窗外飘进来一片美丽的雪花。

老头子停了下来,咕噜口热茶:老一辈传下来的,只有家里老了人,当年空着不贴对联,他们不回来贴,我要不帮着贴,人家从俺庄外路过,看着这一家家老房子门上都旧秃秃的,像啥话,村里没人哪?头年空二年紫三年绿四年红,对了,老李家去年老了爹,今年按规矩要贴紫颜色的,还忘了买紫纸了。你再去小卖部帮买两张。

大老远的,一脚一滑的。老太太嘀咕着,还是晃悠悠地出门了。

老太太回来的时候,去掉黑长的头巾,在门上摔了摔,雪花子摔得乱飞:卖紫纸的就北庙东街王本森一家,早就不卖了,新社区更没得卖的了。我想起来了,你原来写掉下的还有,我帮收捡到柜子里了。老太太真的从屋里找出一叠子花花绿绿的纸来:小卖部宽的窄的长的短的对子铺得红堂堂的,买来就行了,还非要写。

老头子一直神游在他的对联里,这才接腔:得写,得写,印的都一样,写的不一样。

我还不知道,你一辈子就爱这个,贴出去好让人家夸你字写得好。

老头子笑了起来:那句话咋说的?看透不说透,才是好朋友。

好朋友?老太太也笑了起来。

吃过中午饭,老两口一块出门给老邻居们贴对联。老头子拿着对联在前面走着,老太太端着一盆冒着热气的面糊在后面跟着。

天晴了。破旧的村庄古朴清新。

门对青山龙虎地,户纳绿水凤凰池。老王家帖这合适,人家孙子孙女跟咱家小文小武一样都考上大学了。

合适。老伴附和着。

荆树有花兄弟乐,砚田无税子孙耕。老张家帖这合适,弟兄三个和好了,在南方合伙做生意发财了。

合适。老伴附和着。

一阵乳香知母到,半窗故纸防风来。老朱家贴这合适,人家是镇上的名医。

合适。老伴附和着。

贴春联看是轻巧,却是个细致的活。撕下旧的,擦掉灰尘,涂上糨糊,爬高上低的。老头子颤巍巍地爬上小木凳,老太太抱着他腿仰脸支撑着他,老头子双手持平对联,尽力举起……冬阳把他俩的影子,投映在家家大门上。这是最美的年画

还有东头最后一家了。老头子停在了门前,默不作声。这孩子就是不听他爹的话,警察抓到他没?老太太问。迟早跑不掉的!老头子说得干脆。

人去家还在,春来花又开。夕阳照在这副对联上,镀上一层暖意,这院里似乎马上就冬去春回了。

雪在背影里喘着气,老两口互相搀扶着在回家的路上喘着气:这春联一贴啊,都过年了……屋子啊水井啊猫啊狗啊树啊小鸟啊……都过年了!

1.开头一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老太太一会儿给他扯纸,一会儿给他添墨,一会儿给他插电暖器,一会儿给他添茶。
(2)冬阳把他俩的影子,投映在家家大门上。这是最美的年画。
3.请简要概括文中“老头子”的形象特点。
4.老两口给邻居贴春联的故事很感人,但本文还反映了一些引人深思的现象。请结合全文和现实,谈谈你有哪些思考。
2017-05-10更新 | 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幸存者       (美国)休B卡夫

熬到第三个饥饿的夜晚,诺尼把眼睛盯在那条狗身上。在这座漂流的冰岛上,除了高耸的冰山之外,没有任何的血肉——就剩他们两个了。

在那次撞击中,诺尼失去了他的雪橇、食物、皮衣,甚至他的尖刀。他只救起了心爱的猎犬——尼奴克。如今,一人一狗被困在冰岛上,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虎视眈眈地注视着对方。

诺尼以往对尼奴克的宠爱绝对是真实的,真实得如同此刻的饥饿、夜晚的寒冷以及那只受伤的脚上咬啮着的痛苦。然而家乡的人在荒年不也屠杀他们的狗来果腹吗?不是吗?他们甚至想都不想一下就做了。

他告诉自己,当饥饿到了尽头一定要觅食,“我们二者之中注定要有一个被对方残杀,”诺尼想,“所以……”

他无法徒手捕杀那只狗。尼奴克的凶悍有力远胜于他。此刻,他急需一件武器。

他脱下手套,把腿上的绷带拆下来。几个星期前,他伤了自己的腿,用一些绳索和三片铁板绑成了绷带。

他跪在地上,把一片铁板插入冰地的细缝里,并且使劲地用另一片铁板在上面磨擦。

尼奴克聚精会神地看着他。诺尼仿佛能感觉到那炯炯的眼神正放出愈发炽烈的光芒。

他继续工作,并且企图使自己忘记它的目的。那片铁板现在已经有一面的刃了,并且越磨越锋利。太阳升起时他刚好完成了工作。

诺尼将那新磨的尖刀从冰地里拔出来,用拇指抚拭着刀刃。太阳光从刀面反射过来,几乎使他一时眼花目眩。诺尼把自己完全变得残酷起来,“到这儿来,尼奴克!”他轻轻地叫着。

狗疑惑地看着他。“过来,快!”他唤着。

尼奴克走近了一点。诺尼在它的眼神中看到恐惧。从它沉滞的喘息和蹒跚、笨重的脚步可以得知它的饥饿和痛楚。他的内心开始哭泣了。他痛恨自己,但又不得不狠下心来。

尼奴克越来越近了,保持着它的警戒。诺尼感到喉间一股浓重的呼吸,他看出它那两只眼睛好似两股痛苦哀怨的井泉。

现在,就是现在!快攻击它!

诺尼跪倒在地上的身体因一阵激烈的哽咽而颤抖着。他突然唾骂起那把尖刀,疯狂地把它往远处掷去。他空着双手,颠踬地向狗爬去,终于倒在雪地里。

狗发出凶狞的咆哮,环绕着他的身体走动。诺尼现在充满了恐惧。

掷出那把刀子之后,他已没有任何防备。诺尼现在虚弱得毫无力气反抗。

他的性命就好像悬在尼奴克面前的一块肉,而它的眼中充满了饥饿。

狗绕着他徘徊,并且开始从后面匍匐前进,诺尼现在听到那饥饿的喉咙发出咕噜咕噜的吞咽唾液的声音。

他闭上眼睛,祈求着这次的攻击不要太痛苦,他感觉到它的爪子踏上他的腿,尼奴克渐热的喘息逼近他的脖子,一股强烈的气流聚集在他的喉头。然后,他感觉到一条热热的舌头在轻轻地舔着他。

诺尼睁开眼睛,怀疑地注视着尼奴克。他伸出一只手臂把它和自己紧紧地抱在一起,悲伤地开始呜咽……

一小时之后,一架飞机从南方起飞,上面一位年轻的驾驶员沿着海岸巡逻,他往下注视着那片漂流的浮冰,在冰山的正上方盘旋,此时,他看到一道刺眼的闪光。

那是阳光在某件物体上反射的光芒。他的好奇心渐渐升起,他降低了高度,沿着冰山盘旋。此时,他发现冰山的阴影之中一堆黑色的影子,从形状上来看似乎是人类,仿佛那影子有时还分成两个。他把飞机降落在水边,开始巡查,发现了那两个影子,一个人和一只狗。那个男人已经昏迷不醒,但确信还活着,那只狗呜呜地在一旁哀鸣,已经虚弱得不能移动了。

至于那道引起驾驶员注意的光芒,就是那把磨得雪亮的尖刀。它挺直地插在不远的雪地上,在风中微微地颤动着……                                                                           

          (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情节设置颇具匠心,既有线索的设置,又有悬念的制造,故事情节紧凑,波澜起伏,情节在人和狗的命运悬念中发展,牢牢地抓往了读者,引起了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B.本文对狗的描写也十分细致,既有神态描写,也有动作描写,尤其是多次描写到狗的眼神,作者想借此来衬托出主人公无助、矛盾、内疚、感激的心理历程。
C.本文将人和狗进行了对比,在同样饥饿的状态下,人一开始想过要杀狗自保,而狗却始终守护主人,表现了人的自私与狗的善良,突出了“人性本恶”的主题。
D.本文结尾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彩,雪地上挺直插着的尖刀,如同特写镜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撞击着人们的心扉,同时留下了艺术的空白,言有尽而意无穷。
2.本文采用什么人称叙述视角?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3.主人公的“尖刀”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17-07-04更新 | 14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