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7 题号:100980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陪局长跑步

刘浪

局里在三清山森林公园召开年终总结大会,要求下属各部门、单位至少派两名代表参加。章所长见几个副职都忙,便叫了只是副主任科员的老关同去。

三清山走高速约一个多小时车程。上午报到,下午就开完了会,但局里在山腰的别墅区开了房,安排第二天上午再自由活动一下,午餐后返回。

当晚没事,大家便三三两两地在山上四处溜达。章所长喜欢玩麻将,饭后便撇下老关,不见了踪影。老关便一个人沿着小道晃悠。巧得很,在一个拐角处就遇到了江局长和几个人也在散步。

江局长头发差不多掉光了,但身体还很健硕,晚餐时可能喝了几杯,一脸的酡红。见到老关,他很兴奋地说:“你姓关,上次局里搞田径比赛,你拿过一等奖的,是我给你颁的奖。”

这让老关有点受宠若惊。要知道全局仅下属单位就十多个,虽然局长给他颁过奖,但那已经是一年前的事了。

寒暄了几句,老关知趣地想走开,哪知江局长谈兴很浓,一个劲地说,他读大学时也很爱好运动,只是后来公务太忙,就没有坚持下来。不过,现在还坚持每周要晨跑几回。

末了,江局长说:“这公园空气这么好,路也很平整,不跑上一回都白来了。老关你明天早上陪我跑步!”

老关有点诚惶诚恐,连声说:“好,好,没问题,明天早晨我陪您锻炼。”

江局长一帮人继续往前走,老关突然想到什么,就喊了句:“江局,明天早晨几点?”江局长回头做了个手势:“明天六点半,不见不散。”

回到房间,老关半天平静不下来。老关的副主任科员只是个非领导头衔,能不能转上实职,只是局长的一句话而已。老关心想,这回陪局长跑步,可是一个机会啊!兴奋之余,老关很快想起自己根本就没带运动服和运动鞋。

于是,他赶紧往家里打电话。老婆听说要送运动服和鞋就急眼了:“什么,这大晚上的,让我给你送这个,你是不是发神经?”老关知道老婆会急,于是将缘由对老婆说了。老婆说:“陪局长跑步,也不用这么夸张吧?”老关火了,“难道你让我穿着西装和皮鞋陪领导跑步吗?”老婆支吾了,说:“那可不可以请个假,不跑呢?”

“别废话,马上送过来,误了事,你到时别后悔!”老关吼道。

放下电话,老关又想起没和局长约好在哪里碰头。于是他决定先向局长办公室王主任打电话问下局长的房间号。

电话通了,老关自报家门。王主任那边很嘈杂,当他听清老关说的话时,立即有了警觉,“你要江局房间号干什么?”老关没敢说实话,就说:“我想向江局汇报点工作。”王主任说:“有事回局里再说,不要打扰领导休息!”就把电话给挂了。

没有房间号,那只能明早电话约了。老关打开电视,可满脑子里还是陪局长跑步的事,他一遍遍模拟明天跑步的情景和细节,想着江局长会说些什么,他要如何作答。

就这样胡思乱想了好久,约摸老婆要到了,老关便往山下走,在公园大门口,正好遇到老婆开了车过来。老婆见面就骂:“你个神经病,这么晚我根本就没走过高速,一路提心吊胆的。”

老关接过装着衣服和鞋的手提袋,便对老婆说:“赶紧回去吧,要让人看到你送这玩意儿上山,肯定会笑我拍马屁。”老婆说:“你就是拍马屁嘛!”

夜里十二点多,章所长回来了,见老关还在看电视,就问:“这么晚还没睡?”老关说:“习惯了,太早了我睡不着。”章所长看了看老关,说:“是有心事睡不着吧!”老关听了心里咯噔一下,但章所长没有再说什么,径自去了卫生间洗漱。

上床的时候,章所长问:“你找江局做什么?”老关一慌神说:“没啊,谁说我找江局长?”章所长粗着嗓子说:“我和王主任一起打麻将呢。老关,我对你说,不要搞小动作哟。对了,江局在250别墅,你可以现在去。

章所长翻身睡去,很快呼声如雷。

半夜里,听着章所长的呼噜声,想着章所长刚才所说的话。老关几乎一夜未眠。

第二天,早上六点没到,老关就收拾整齐,悄悄出了门。到了外面,老关才发现天下起了雨,虽然不大,但路面已经尽湿。不过,在老关看来,这种天跑步应该也没有多大问题。

冒着小雨,一路寻觅,老关终于找到了250别墅。在门前的槐树底下又站了很久,看到手机显示时间到了六点半,老关便上前敲门。连着叫了几声“江局”之后,江局长穿着大裤衩,睡眼惺忪地打开门,问:“什么事?”老关先让脸上堆满笑容,然后轻声提醒:“六点半晨跑呀!”

江局这才看清是老关,又抬头看了看老关的头发,便恶狠狠地骂了句:“下雨天跑什么步?你神经病啊!”

房门“咣当”一声关上。老关像根桩似地杵在门前很久,只感觉额头上流下的全是水,分不清哪是雨哪是汗。

(节选自《小说选刊》2019年第5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几节文字很有意味,看似随意写来,其实它既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又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B.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因人而异,对江局长、章所长、王主任多用语言、神态描写,而对主人公老关则较多地使用了心理活动描写。
C.小说中老关老婆和江局长先后三次责骂老关“发神经”“神经病”,不仅触发点完全相同,而且都指向老关明显异于常理常情的言行。
D.小说借副主任科员老关在职场中小心翼翼、战战兢兢,一点儿私心使劲藏着掖着却还是处处露出马脚,尽显官场微妙关系,贴近生活。
2.情节跌宕起伏,行文曲折有致,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请结合小说,简要梳理老关戏剧性的遭遇及其心理状态。
3.小说题为“陪局长跑步”,而行文自始至终都没有写具体的跑步,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作者如此设置标题的用意。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知音

约翰·贝里(郭为、赵剑桥译)

不知是出于个人的爱好还是生计的必需,小个子提琴手鲁道夫总是独自驾小船在纳维亚漫游,在那些小小的海港城市里举办个人音乐会。有一年,鲁道夫跨海到了冰岛,沿着嶙峋的海岸,在一个个小城镇里做巡回演出。这是一块威严、冷峻的土地,可是这里的人民却从不忘却好客的规矩。鲁道夫的听众并不太多,就是在他演奏得格外出色的时候,他们也往往不动声色。从古时候起,这里的人们就把精力统统用在辛辛苦苦的劳作上了。有时当地学校的教师把他们召集起来,告诉他们理应知道贝多芬、巴赫、莫扎特等等的名字。人们往往呆坐在那里,瞧着这位小个子琴师闹腾一番,最后表情庄严地返回家中。不过他们是付钱的。

一次,鲁道夫又驾起他的小船,从一个小城出发到另一个地方去。忽然东北方的天空变得昏暗吓人,一场暴风雨就要降临冰岛。这时他正绕着一个荒凉的海岬航行。他打开地图,发现最近的港口也要半天的航程才能到达。他开始忧心忡忡起来,但忽然发现离岸边不到一英里的地方有个小石岛,岛上有座灯塔。他吃力地把船靠上小岛。灯塔下面是峭壁,岩石中开辟了一段台阶,拾级而上,便可以到边上面的灯塔。在飞渡的乱云的背景下,有一个人站立在高高的崖顶上。

“欢迎您!”声音在峭壁间轰鸣着,给像要把小岛席卷而去的波涛增加了声势。

天很快就黑了下来。小岛的唯一的主人带着来客顺着螺旋型的楼梯爬上灯塔的三层,然后就忙着去做应付暴风雨的准备了。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看守灯塔。灯塔终年光华不灭,雄视着整个这一片海域,一丝不苟地向过往这片海域的船只传递着庄严的、无声的信息。

守灯人是个魁梧的老人,花白胡须垂在胸前。他的行动迟缓,笨重,不慌不忙,他在自己的独小的天地里,有条不紊地做着一切。他不大讲话,与其他那些构成他生活内容的因素海洋、暴风相比,他平和的内心却和那狂暴的外部世界形成对照。

简单的晚餐之后,两人对坐着,各自想着对方的存在灯塔在头顶上熠熠闪光,咆哮的风浪一下一下重重地撞击着灯塔的墙壁。老人坦然地坐在那里,沉思着什么,一双劳动的大手放在张开的两腿上。

鲁道夫觉得,守灯老人一定也能真切地感受到窗外那撞击着灯塔的惊涛骇浪,但他对这太熟悉了,好像什么也没发生。尽管老人表面上对客人彬彬有礼但实际上已经把鲁道夫神不知鬼不觉地变成了他的世界的一部分。

鲁道夫慢慢从老人嘴里得知了一点点他的身世。八十三年前他就在这座灯塔上出生,当时他的父亲也是守灯人。教他读《圣经》的母亲是他所认识的唯一的女人。他每天读《圣经》,再没有其他书可看。当音乐家的鲁道夫也没多少时间读书,但他毕竟一直生活在城市里。他弯下腰,从琴盒里取出他那把心爱的提琴。

“您拿那家伙干什么用?”老人问。

起初鲁道夫以为主人在开玩笑,但看到对方泰然的表情,他才知道并非如此。

老人甚至丝毫没有表现出对乐器的好奇,而只有对他,包括他的那件“家什”在内的整个人的兴趣。在平时,鲁道夫决不相信有人居然不知提琴是何物而现在他不想笑。他只感到世界太大、太深不可测,而自己太渺小,能力太有限。

“我用它来…音乐。”他结结巴巴地低声说。

“音乐?”老人缓缓地说,“噢,听说过,可是没见过。”

“音乐不是看的,是听的。”

“啊,对了。”老人同意道,话音里不无谦卑。这也是造物的一部分,世上所有事物都有各自的神奇之处。老人的灰眼睛睁得大大的,注视着这位瘦小的提琴手使他感受到了一个人所具有的全部存在价值。

风雨,灯塔和老人突然使鲁道夫兴奋起来,使他内心充满了怜爱之情,赋与他一个比他自身大无穷倍的广阔空间。他想为老人创造出一个烈火与繁星的杰作。他站起身,扬起琴弓,在涛声的伴奏下,演奏起来——贝多芬的克鲁采尔奏鸣曲。

分分秒秒在琴弦上流淌,一瞬间等于创造那个烈火与繁星的世界的数日;腾腾喷向天空的生命之火,缓缓注入心域的万物之泉;惊雷的呐喊,软风的抚慰;情感搏斗的波峰浪谷、世界的大同、人类崇高精神光辉下的灿烂谐音…鲁道夫从未演奏得如此炉火纯青,从未得到过这般不同凡响的伴奏。海浪和暴风用巨大的手指敲击着塔楼,熠熠的灯塔自信地持续着一明一暗的循环。最后一声音响消失了,鲁道夫把头垂在胸前,大口地喘着气。大海在小岛周围翻腾着,咆哮着,像鼎沸的人声,在给他喝彩。

老人自始至终都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宽大、粗糙的手放在大腿上,低着头,使劲地听着。曲终许久,他依然静静地坐着。然后他仰起脸,平静地、显得很有鉴赏力地抬起手,点点头。

“对,一点不假。”他说道。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描写了鲁道夫在一个个小城镇里做巡回演出,为后文鲁道夫得遇守灯老人做了铺垫。
B.小说中描写的冰岛小城镇里的听众并不倾心音乐,这与下文鲁道夫偶遇知音形成对比。
C.守灯老人对鲁道夫的乐器没有表现出丝毫好奇之心,这是他长期守望灯塔以致麻木。
D.小说以“知音”为标题,意蕴丰厚;以鲁道夫的见闻串联情节,内容更加紧凑而真实。
2.文中守灯老人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3.小说的结尾老人说“对,一点不假”,这与前文老人对这段乐曲的全然不知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19-07-22更新 | 13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顶红帽子

程瑞嘉

七十五岁的秋明老汉去了一趟徽州,回来的时候,像变了个人似的。

十三岁那年,秋明的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更不用说拿钱供他读书了。为了不饿死,秋明辞别了双亲离开徽州老家。像当时的顺口溜说的: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一把雨伞,一个包袱,秋明从新安江顺流而下,到人间天堂杭州去讨生活。外面的生活很精彩,也很无奈。秋明干过商店的伙计,做过运输码头的短工和苦力,捡过垃圾。没有文化又在异地他乡,秋明的日子就过得很浪,很苦。他最后浪到了浙江的宁波,依然是过着靠捡拾垃圾度日的生活,饿不死,也不富裕。

时间像个磨盘,一圈一圈地转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秋明由一个懵懂不更事的少年变成了一个头发和胡须花白、腰弯背驼、老眼昏花的七十五岁的老汉。生活的艰辛磨去了他衣锦还乡的美梦,有的是日里夜里对故乡的念想和企盼。

有人是生活的幸运儿,他们在外面靠努力和勤奋成了腰缠万贯的富人,回到家乡投资,办企业,甚至将自己的名字变成学校的名字,过着受人尊重、子孙满堂的幸福生活。秋明何尝不想这样呢?但生活似乎老开他的玩笑,总让他一辈子辛劳地推着大石头上坡,结果却一无所获,如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

秋明老汉最近总做梦,梦见回到了故乡,听到了久违的乡音,看到许多不熟悉的面孔,内心感到兴奋和激动,每次醒来,泪水都打湿了枕巾。要么就是长时间的失眠,脑子里有一个声音在呼唤,那是一个母亲对久未归乡的游子的呼唤。

秋明老汉终于被那个强烈的念头折磨得失去了形体,愁容满面。他于是打点行装,踏上了回徽州的行程。车窗外的景色迷糊了双眼,再也找不到儿时的感觉了,有的只是临近故乡的激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老先生的诗好像就是为这时的秋明老汉写的。

虽说回到了故乡,但一切都改变了秋明老汉脑子里对故乡的印象。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当年的小伙伴已经大多不在了,即使还在的,也已经变成了不熟悉的生面孔。村庄比儿时更大了,也更新和繁荣了,家乡的变化让老汉欣慰。老房子早已不在,只记得房子的边上是学校,如今学校还在,也不是当年自己读过三年书的学校了。如今的学校让秋明老汉惊喜:校园又大,教室又宽敬,那么多的教室,能坐上千名学生吧?!突然,学校里放学的铃声大作,许多学生从教室里跑出来,把陷入沉思的秋明老汉吓了一跳。看着这么多可爱的孩子,放学跑到了公路上往家赶,秋明老汉是又高兴又担心,要是过往的汽车不注意碰到孩子怎么办?他听村里的人说,过往车辆碰到孩子的事情时有发生,好在还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恶性事件。学校也为这事伤脑筋,一直没有好的办法。

秋明老汉没有孩子,但他却比谁都更喜欢孩子。

要是学生的头上能戴一顶小红帽该多好,既可以提醒过往的司机当心,看上去也醒目,夏天还可以抵挡一下天上的毒太阳。想到这里,秋明老汉咧开缺牙的嘴笑了,他跨进学校的大门,径直向校长室走去。时间不长,秋明老汉又从校长室里愉快地走了出来,好像换了个人似的。

秋明老汉把用捡垃圾换来的一千顶红帽子交给学校的时候,校长召集全校教师和学生举行了隆重的接受仪式:千名学生排成整齐的队伍站在学校的操场上,每人的头上都戴着一顶红帽子,初升的太阳照在孩子们红扑扑的小脸上。一个孩子跑出队列,喊一声爷爷,将一条红领巾戴在秋明老汉的脖子上,然后迅速跑回队列。孩子们伸出右手向秋明老汉敬少先队队礼。秋明老汉也笨拙地举起右手行了一个少先队队礼,站在秋明老汉身边的校长和教师都被他的举动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秋明老汉看着孩子们戴着他的红帽子在学校操场和校外的公路上走成一支浩荡的队伍,心里想从今以后谁敢说他秋明老汉孤身一人,他分明有了一千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想到许多路过的汽车司机都要停下来向他们鸣笛致意,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明老汉提出为学校捐千顶红帽子,校长举行隆重的仪式来接受捐赠,这是出于对秋明老汉的尊重和感激。
B.小说多次提到秋明老汉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体现了传统的游子情怀,也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C.衣锦还乡,是游子的梦想,秋明老汉看到他人赚钱后回乡办企业等,很风光,他受到影响因而回乡捐了千顶红帽子。
D.小说引用了贺知章的诗歌,诗歌的意境映照着秋明老汉回乡时的情感,文章更具文学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2.小说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3.小说标题是“千顶红帽子”,有人说改成“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更好,你认为哪一个好?请简要分析。
2019-08-09更新 | 30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冷暖岛事

王福日

时至三月,天气乍暖还寒。

这天阳光很好。

老顺财沿着山坡上满是雪水的泥泞小路,一跐一滑地赶向山坡下已废弃的打谷场。

他的许多老伙计已经等在那里——六冠叔、张大炮、凤举……他们散落在这个小岛上,能聚起来的老人也就是这十几个了。

只要天气好,这十几个人都要聚在一起,在打谷场上拢一堆火,吊起大茶壶,一群老人摆桌放凳,边喝茶边打牌,时间就在咝咝啦啦的沸水声中悄然过去了。

但这天的气氛有些压抑,昨天就说身体不舒服提早回家的有田叔,今天都快到中午了还没有来。

“我们去看看吧!”老顺财说。

众人互相搀扶着往有田叔家去,没走出几步,就听见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老顺财心里一紧,这不年不节的,鞭炮声在这个岛上只有两个意义——一是喜,二是丧。若有喜事,早该筹划了,大家应该有所耳闻,若不是,那只能是……

老顺财脚下一踉跄,“有田!”几位老人面色骤然紧张,脚步也快了起来。

快到有田叔家的时候,一个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隐约递进了老顺财的耳朵,空气中飘荡着浓重的火药味道,老顺财觉得一颗心就卡在嗓子口,他想喊,但与泥泞抗争的双腿已经耗尽了他的体力,他不得不张大嘴,用直窜进肺管的寒风把这股情绪压下去。

一转弯,就是有田叔家的大门了。门开着,有田叔的小孙子坐在一堆鞭炮屑上蹬腿嚎哭,旁边站着他气鼓鼓的父亲。

“亮子,出啥事儿了?”

“顺财叔,你们来啦!这孩子,过年剩了一挂鞭炮,被他偷出来放了,这不年不节的,您说该不该打?”

“哎呀,这算个啥啊?城里过年不是不让放鞭嘛!对了,你们啥时候回来的?”

“昨天回来的!”

“你爹他……”

“在屋里躺着呢!”

“他身体好受些没?”

“啊?我爹病了吗?他没说啊!”

“他……”

老顺财刚想说有田叔昨天提早回家的事,就看见有田叔挑开门帘走了出来,红光满面的,哪有半点病态?

“好你个有田!”老顺财忽然想通了,“谎称生病原来是为了回家等儿子啊!”

“我不是怕你们嫉妒吗?”有田叔笑着赔礼,“你们的儿子过年不是都没回来吗……”

“你个老东西,我们还以为你……”

“哈哈,儿孙都在身边,我就是去了,也没啥遗憾啦!”有田叔开着玩笑。

“你!……”老顺财忽然感觉周围暗淡下来,寒风冰冷刺骨。

只剩有田叔家院子里的阳光,有些刺目,温暖得让他想哭。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两段的自然环境描写非常简洁,“乍暖还寒”既写出了天气特点,又巧妙地照应了题目中的“冷暖”;“阳光很好”又为下文展开故事情节做了铺垫。
B.在去有田叔家的路上,老顺财听到了孩子的哭声,闻到了空气中的火药味儿,这让他心情更加紧张不安,心理描写形象地凸显了这种心情。
C.小孩子平日里放个鞭炮不算个啥,但有田叔的儿子却把孩子痛打一顿,是因为孩子偷放鞭炮有很大的危险性。
D.小说标题为“冷暖岛事”,从作品内容看,“暖事”主要是指有田叔的儿子回来看望父亲;“冷事”则指老顺财等老人的儿子过年不回来看望老人,让老人们心寒。
2.小说最后两段内容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是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安排故事主要情节的?这样写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2018-01-29更新 | 1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