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4 题号:1160455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小鸟

魏世杰

①老人的时间大半消磨在一座商城的塔楼上。这是一个被废弃被遗忘的角落,墙角胡乱堆放着尘封多年的杂物,大圆窗的玻璃混混沌沌且布满裂痕,像老人饱经风霜的脸。老人每天准时到来,风雨不误。

②老人喘息稍定,便从随身带来的布袋中,抓出一些麦粒、米粒之类,从窗玻璃的破碎处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均匀地撒在窗外的平台上。像约定一样,一只小鸟立刻飞来了,在平台上欢快地跳跃着,一边啄食,一边发出悦耳的叫声,老人面前有一本精装的英文书,他喜欢念出声来,像是朗读,浑厚而低沉,与鸟声的尖细婉转恰好配成和谐的交响,此刻老人的脸上总是浮现天真的笑容。

③小鸟似乎一点也不美,羽毛是灰色的,身材是娇小羸弱的,黑色眼睛圆而小。老人从看到她的那一刻,便固执地认为这就是30年前的那只小鸟。

④老人耳边响起司令员的声音:“小声点,别惊动了她!”当年他们每次走进坑道,都会有人重复司令员这句话。鸟窝筑在坑道口顶部的石缝间,芨芨草和红柳纤枝编成的巢房里,就住着这只美丽的小鸟。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已不可考。也许沙漠中的生命太珍贵了吧,从发现她存在的那一刻起,基地的官兵们备加呵护,甚至不敢多看一眼,唯恐她受到了惊吓。在单调而枯燥的国防施工之余,特别是辗转难眠的长夜里,小鸟是单身汉们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她为什么住在这千里大漠中,为什么孑然一身独往独来,她的伴侣在哪里?她的美妙的歌为谁而唱?她凭什么法宝能在死亡之海中逍遥复逍遥?在这些荒漠开拓者的心中,她无疑是一种美丽、爱情和胜利的象征了。

⑤当人们终于知道,他们的使命是在沙漠中点燃一颗人造的太阳,周围几十公里内的生命也许在一瞬间就荡然无存时,时间只有几个小时了。大家立刻想到了这只可爱的小鸟。一群年轻人就此召开了“紧急会议”,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案,有人建议立即编制一个简易鸟笼,让她委屈几天,等核试验结束再放出来;有人则主张将鸟窝移至坑道深处,和采样的仪器放到一块,亦可免除辐射的伤害;还有人说,核试验的零点位置离此尚远,小鸟未必就会受到伤害,大可不必慌乱。但仔细一讨论,均觉不妥。

⑥办法终于想出来了。任务落在一个文质彬彬的技术员身上,他毕业于一所军事院校,办事干练,为人耿直。得知任务后他二话不讲,连夜行动,像捉“舌头”一般,悄悄地逮住了这只小鸟,装入一个改装过的仪器包装盒中,便搭乘便车疾驶而去。按照“紧急会议”的决议,他必须借出差之机,将她带到尽可能远的地方去。

⑦也许是太疲劳了吧,汽车一上路,那技术员竟立刻鼾声如雷。当他被一阵喧闹声吵醒时,发现人们纷纷下车,有人喊着:“看,有两个太阳!”他立刻兴奋起来:“成功了,我们成功了!”他情不自禁地大声喊着,不顾一切地跳下车去。大漠中,一颗太阳悬挂在半空,一动不动,那是自然界的太阳——阿波罗,另一颗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那是人造的太阳——被西方科学家称为潘多拉的火球,不断膨胀,色彩变幻,在蘑菇状烟云的簇拥下扶摇直上。他的眼立刻被泪水所模糊,多年的苦难和折磨,一瞬间都消失净尽了。

⑧忽然,他发现头上黑影一闪,擦擦眼定睛看时,一只小鸟正鼓翅向那火球飞去,速度之快,箭矢未及,瞬间便踪影全无了。

⑨他立刻呆若木鸡。

⑩时光将黑发染白,在老人的感觉里,这一幕永远像发生在昨天一样,使他惊心动魄,追悔莫及。鸟儿是如何从包装盒中逃走的,一直是个谜。不管怎样,他的心里从此埋进了一颗痛苦的种子

⑪老人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地爬上塔楼,重复着他的动作和天真的笑容,他希望这只在他看来被烈焰、毒云伤害了的小鸟,能在他的细心照料下,恢复往昔的健美和灵气。然而,事与愿违,那灰色的身影却日渐单薄消瘦,那小眼睛的光泽愈加暗淡了,羽毛却越来越多地竖起。老人心焦如焚,却也无计可施,他的笑容消失了,登楼的步履也日渐蹒跚。

⑫在一次由台风引发的夜雨之后,老人发现那鸟儿没有准时到来,他决定等她。暮霭渐重,华灯初上,他的亲属找到塔楼上,劝他回家,可他不肯。就在大家拉拉扯扯时,忽然,窗玻璃发出异样的声音。老人不顾一切冲过去,手被划破了,鲜血顺着手腕汩汩地流下来,他的手里轻轻捧着一团灰色。他已无法站稳,东摇西晃,但却执著地用颤抖的手,解开衣扣,将奄奄一息的她放在自己温暖的胸口上。

⑬从那一天起,塔楼上就再没有见到老人的影子。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基地的官兵们以“她”称呼小鸟,是因为他们把小鸟作为美丽、爱情和胜利的象征。
B.老人精心呵护塔楼上的小鸟,其实是寄托了对30年前那只小鸟的思念和歉疚。
C.本文成功地塑造了饱经风霜的老人和文质彬彬的技术员这两个人物形象。
D.本文通过老人及基地官兵与小鸟和谐相处的故事,以小见大表现了主旨。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倒叙手法,时空跨度大,结构开阖自如,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依照作者的思路,全文可分三个层次,其中第⑨段应归为第三个层次。
C.第⑩段“痛苦的种子”这个比喻贴切地表现了人物的自责、愧疚、焦虑和期盼。
D.第⑪段通过动作、表情和心理描写,揭示出老人由希望到失望的过程。
3.结合全文,请分析第①段画线部分对大圆窗玻璃描写的作用。
4.第⑦段里写道“那是人造的太阳——被西方科学家称为潘多拉的火球”,在西方神话里,“潘多拉”是一切灾难的象征。用“潘多拉”来称谓“另一颗太阳”,与本文的主旨是否矛盾?为什么?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文段,并回答问题。

我不知道,这家人为了维持家庭生活,是怎样卖掉家具的,是谁帮他们卖的,我只知道,反正不是我。不过家具的确给卖掉了,是由一辆货车拉走的,只剩下床、几把椅子和一张厨房用的桌子。带着这几件家具,我们,米考伯太太、她的几个孩子、那个孤儿,还有我,就像露营似的,住在温泽里这座空荡荡的房子的两个小客厅中。我们日夜住在这两间房间里,我已说不清究竟住了多久,不过我觉得已经很久了。后来,米考伯太太决定也搬进监狱去住,因为这时候米考伯先生搞到了一个单独的房间。于是我就把这所住房的钥匙交还给房东,房东拿到钥匙非常高兴。几张床都搬到高等法院监狱里去了,留下了我的一张。我把它搬到了另外租的一个小房间里。这个新寓所就在监狱大墙外不远的地方,我为此感到很满意,因为我跟米考伯一家患难与共,彼此已经很熟,舍不得分开了。他们也给那个孤儿在附近租了个便宜的住处。我的新住所是间清静的阁楼,在房子的后部,房顶是倾斜的。下面是个贮木场,看起来景色宜人。我到那儿住下时,想到米考伯先生到底还是过不了关,就觉得我这里实在是一个天堂了。

1.概括以上文段的主要内容。
2.“这个新寓所就在监狱大墙外不远的地方,我为此感到很满意。”如何理解这句话。
2020-08-11更新 | 8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野马镇

李约热

野马镇山歌的调调,是来自远古的声音。所有的山歌多源自忧愁。野马镇山歌的调调,就像一个被迫矮下来的人,从来都没有高过。男人唱起来,那就是水缸里下了一场雨;女人唱呢,则是一根鞭子轻轻打在芭蕉叶上。所以啊,野马镇的山歌听不得呢:

山头起风山下啊落

嫩鸟巢中叫啊啾啾

娘在东山衔枝啊草

爹在北山找虫啊食

大风不识爹娘啊面

东山北山断魂啊魄

……

就是这样的调调。哪怕随便一个人,他的故事,谱上野马镇山歌的调调,就要听得人哭。来到八度后,李作家听到这样一个故事:那天,在八度屯的屯道上,一头小牛和一个小孩经过一辆拉电线杆的货车旁边,货车突然爆胎,巨大的声浪把人和牛震翻在地,小孩耳鼻流血,小牛犊也耳鼻流血。闻讯赶来的人吓坏了。两台农用车,一台运人,一台拉牛,人拉往医院抢救,牛拉回去等着剥皮吃肉。没等车子到镇上,车上的人就喊起来了,没有死!没有死!

有了心跳,就有了喊声。大人们喜出望外地喊,有了心跳的小孩在哀号……

这是赵忠原说给李作家听的故事。赵忠原说,小孩比牛更厉害。要说这人的心脏,真的是强大得很。

李作家回城的时候,跟朋友们说来到乡村后,看到听到很多人的故事,他有一种小心轻放的感觉。就拿赵忠原来说,他算是八度屯最有威望的人了,表面上大大咧咧,但是心底是愁苦的。他跟李作家讲他在浙江工地受伤的情形,开始的时候像讲笑话一样,他还笑哈哈的,最后则流出眼泪。

李作家并不是为了体验生活才来到八度的。省里每个机关,都必须有人下到村里去扶贫。两年时间,他会在乡间游走。

以下是李作家的遍访记录之一:

2018年3月27日,赵忠实家,女儿在省中医学院护理专业读大三,儿子15岁,不愿意上学,多次动员未果。夫妇俩在家,去年政府发一头黑母猪,五天就死了,后来自己买一头母猪,前天生了12个猪崽,死了两个。现在家中有10头肉猪,每头100斤,政府准备补贴每头300元,已经来拍过照了。每包饲料118元,四天用一包;精料每包224元,每包用12天。买玉米喂猪,每斤1元,十天前买了四袋,每袋120斤,现在还剩两袋……

李作家所在的野马镇五合村,共三百四十五户贫困户,加上上级要求,还要访问一百户非贫困户,所以这样的记录,李作家共有四百四十五篇。

有段时间李作家回城,在各种场合都听到关于贫困户的各种段子,大多都是怎么跟政府闹着要补贴、懒惰、无知等等。李作家跟他们说,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富人编穷人的段子,而穷人编不了富人的段子。朋友说,为什么这样讲?李作家说,因为穷人没有这份闲心,他们都各自为生计忙得屁滚尿流!

这样的事,终于发生在八度屯。

李作家的好朋友,省戏剧院的伟健为支持李作家,来八度屯进行慰问演出。之前伟健曾跟李作家了解村里面的情况,想以村里面的故事作为素材,创作一个小品。李作家跟他讲了赵忠原在浙江受伤的事情,为遮住伤疤,先是戴帽子,后是戴假发。伟健觉得有意思,就创作了一个小品。

正式演出那天,八度村民早早就来到屯里的篮球场等候。伟健也是拼了,为了这个小品,他剃了个光头。他顶着光头出现在李作家面前,李作家都认不出来了。

忙中出错,出发时伟健把重要的道具剧中人的假发忘带了。为了救场,李作家只有找赵忠原,借他的假发当演出道具。

歌舞、杂技、魔术、小品,伟健在众人的期待中登场了。

一个秃头的贫困户,因为懒惰、不思改变,把政府送来的两只种羊,一只卖了买假发,好显年轻去追一位姓农的寡妇;一只杀了吃肉,还嫌政府发的羊太老,自己啃不动……

全场的人,包括赵忠原,笑得前仰后合。

坐在赵忠原身边,李作家无地自容。

他觉得他和伟健是两路人,甚至可说他和伟健不是同类。当初他跟伟健聊赵忠原的故事,特别说到他头上的疤痕,凹下去的螺纹钢的痕迹,风大的时候,头上就响起口哨的声音。伟健怎么就不记得呢?大概他的兴奋点不在这上面,他真的很能化腐朽神奇。舞台上,赵忠原那顶拿来遮伤疤的假发被伟健用夸张的肢体动作,套在油得发亮的光头上,满场的人爆发出惊天动地的笑声,李作家觉得非常难过。演出结束,伟健兴冲冲地问李作家,怎么样,效果不错吧?李作家强压心中的不满,说不错,你听那满场的笑声。他很想跟他说,要理解一条生命,你必须要吞下整个世界。但是,对于伟健,对于很多人,这也许苛刻了一点。李作家觉得自己没有同道,没有。

后来这个小品,真的成了伟健新的代表作。他的光头,真的不白剃,倒是可惜了赵忠原的假发,被伟健的光头套了一遍,就大了一号,害得他要经常用手去扶。

这让李作家始料未及。

(节选自《人民文学》2020年第10期《喜悦》,题目为编者所加)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介绍野马镇山歌的调调,并引述一段山歌,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自然引出李作家在野马镇的扶贫经历。
B.小说讲述一头小牛和一个小孩的故事,印证了前文对野马镇山歌的介绍,也暗含脱贫过程中人心具有巨大力量的思想。
C.小说用大量文字介绍李作家的访问记录,彰显了扶贫干部深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干精神,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D.小说的语言表述耐人寻味,例如“腐朽”和“神奇”加上引号,含有否定意味,促使读者对伟健创作的小品进行深层思考。
2.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丰富意蕴。
3.沈从文在谈文艺创作时曾说:“事功为可学,有情则难知。”意思是说文艺创作中诸如写人、叙事的技巧容易掌握,而在作品中体现情怀却很难。请分析本文是如何做到“有情”的。
2021-04-28更新 | 5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塌鼻子

韩少功

①山那边有一郎中,塌鼻子,读书不多,每天上午不做事,只是咕嘟咕嘟吸水烟,直到铜烟筒烧红了才熄火。午饭后睡觉,睡到一个大哈欠起床才开始门诊,但限定人数,只看三四十个号子——他晚上要去喝茶,从来不可耽误。

②没有人看见他采药,但他总能拿出一种黑药丸,据说那是他半夜里采集和泡制的,几乎包治百病,神效十分了得。这种药丸有大有小,有粗有细,有深有浅,其中区别只有他自己知道,连贴身的帮手也不大明白。

③不光是药,他还有很多旁门左道。比如有个病人高烧不退,见郎中来了就大喊大叫,跳起来朝门外跑。塌鼻子追上去一拳就把病人打倒在地,再把对方拖入水塘,不论对方如何惨叫,不论病人的亲属如何哀求,他死死揪住病人的头发,一次次把脑袋按入水中。直到没有什么动静了,才把几乎半死的病人拖上岸。人们遵他的指示,用好几重茧棉包裹病人,抬到床上去发汗。不到一个时辰,病人果然发出汗来,高烧渐退,神志恢复,亲属们无不欢天喜地。

④更奇特的是,某家的一匹马右腿折断,村里人都等着吃马肉。塌鼻子走到屠夫前一举手说不可。他仔细看看腿伤,要马主人找来铜钱一枚,放在火里烧红,再下醋淬火,如是三番,用刀背将铜钱研为粉末,和着谷酒,灌入马口。五六天之后,马腿竟然奇迹般地复原如初。更奇怪的是,几年后这匹马死了,屠马者割开皮肉,还发现有一铜圈箍在当年的骨折之处。

⑤塌鼻子的故事越传越多,最神的事莫过有些人曾偷偷地看他采药——他们后来大惊失色地说,他们看见了,看见了塌鼻子晚上出门,驾船过湖的时候根本不用桨,只拿一根草在水里扰两下,船就走得飞快!

⑥他的门前常常求医者如云。我大姐的晕眩症发作时,我曾经开车拉她去过那里,但发现路边停了好几台汽车,屋里人头攒动围了个水泄不通。我们踮起脚来,也只看见一排背影那边的一顶破呢帽,也算是一瞥他的尊容。当天的号子已经发放完了,没给我们留下机会。

⑦人们说他门诊的一大规矩,就是任何人都得排号,谁也没有优先权。那一次是来了一辆小轿车,是县里某大人物的太太求诊,陪同前来的乡干部笑脸求情,连塌鼻子自己的侄儿也来拉衣袖,想让官太太破例优先。塌鼻子不答应,说官有大小,病无贵贱,他这里是铁规矩。

⑧但他还是得罪了不少人。打击非法游医的时候,县卫生局说他既无执照,更无文凭,有时还搞迷信,江湖游医的黑诊所必须马上关闭。这一禁令是不是出于仇人暗算,不得而知。他从那以后就放鸭子,把一大群鸭子放得肥大无比。人们说,他在湖边睡足了,只消拍三下巴掌,鸭子就会乖乖地跟着他回家。他又想睡觉了,只消把鸭铲立在稻田边上,鸭子就不敢越过鸭铲去吃别人田里的谷。

⑨他站在门槛前,两只脚简直就是两棵树,在地上生了根,四个男子也休想把他推动。但他这一身武功不传子,其理由是他儿子性子邪,有了神功可能挑惹是非,祸国殃民。有人说:“政府把你的诊所都关了,你还想着国家社稷,难得。”他笑着说:“医道就是仁道,仁者以德报怨,不同卫生局计较。”

⑩他后来又获准行医,大概是一些忠实的客户帮忙,或者是卫生局没法管死,虽然没给他执照,但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对邻居们说,他猫肉吃得太多,食德太差,活不长了。六月乃淫厉之时,他将来一定病在六月,死在八月,这个日子是越来越近了。他预言过很多事情,有过误,也有过验,只是不知这一次会不会说对。

(节选自2015年第15期《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塌鼻子既有武功在身,又有行医绝技,他怀有仁者之心,治病救人,且对卫生局关闭诊所并不计较,反而以德报怨,关心国家社稷。
B.塌鼻子读书不多,自学成才,采药、制药从不示人,所研制的黑药丸能包治百病,于是门前常常云集着求医者。
C.坊间流传的关于塌鼻子的故事都很神奇,比如他驾船不用桨而用一根草,又如他放养的鸭子,令行禁止,颇通人性。
D.小说叙事娓娓道来,张弛适度,自然协调,选取生活中的几个片断,典型生动,颇有意趣。
2.“塌鼻子”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第6段运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1-03-18更新 | 8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