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1 题号:1162344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湖

蒋冬梅

鱼把头站在冰面上,一千年前也这样站,一百年前也这样站。他是查干湖的一只鱼鹰,心里装着整个大湖。

有人看见夏季湖面曾搅起的巨浪,传说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鱼和鱼叉对峙过。

人人都在期盼着大鱼,可今年冬捕的重头戏,师傅决意不来了。

刚入冬,师傅就带着另一队人马,跑内蒙了。他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对鱼把头说:“查干,就交给你啦!”这让把头想起,大鸟把小鸟喂养大,就离开了那片树林。

寒冷把天地和大湖冻在了一起,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车马从切口里闯了进去,马的影子跑在冰里。马匹背对着光亮,把头也背对着光亮,哈气升腾起来,像窜出的火苗。赶在太阳升起之前,人马齐备、大战在即。马嘶,狗吠,号角声里,把头像一个将,统领着一切。

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鱼知水性,人知鱼性!你喘气儿鱼也喘气儿!”鱼把头想起了很多年前,师傅趴在冰面上,寻找大鱼吐出的气泡。寒冷冻不僵男人的血性,师傅的脸冻得皴裂流血了,他让把头朝他脸上喷一口烧酒,再使劲朝大湖喊一嗓子,就又朝冰面,趴下了。

今年的冰层从未有过的奇异,鱼呼吸的气泡都被冰层深深地锁住了,透过冰面看到的尽是形状怪异的花纹。这些异象让人们对大鱼的出现,更加想入非非。

供桌,敖包,鼓声,铃音,口口相传的经文在叩问,一千年前这样叩问,一百年前也这样叩问。

风吹得非常烈,把头的心有些乱了,可他不能让人看出他的乱!

师傅带着把头上冰很多年了,每当冬捕遇到情况时,有师傅在,把头的心就落了底。“公家把这个事儿交给咱,咱就得担得起!”年年冬捕,师傅都说这句话。

冬捕前的那些天,师傅天天带着把头到冰面上探冰。查干湖渔场多少口子人呢,一半的日子要指靠着冬捕。一场冬捕在哪儿凿开冰洞,就像打井找水眼一样重要。他记得冬捕前的很多天,嗜酒的师傅从来滴酒不沾,直等到选定冰眼,凿出湖水的那一刻,师傅才拿出酒壶,狠狠地灌起来,他抓着酒壶的手,都在剧烈地抖动。

这一刻,把头的手也在抖动着。

冰面上是有山丘和低谷的。把头辨识着那些矮小的山丘,一脉水波拱起一座山丘,山丘下将喷发鱼的讯息。从前他拿不准水眼的位置时,师傅总是说:“你一定得信自己,一半经验,一半信,才能找到鱼!”把头终于选定了一处冰层,坚定地砸下鱼铲,在冰花的绽放里,叩问大湖的安静,钻木取火般凿开一眼泉,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

凿出的冰洞一字排开,四匹马拉着铰盘,拖动大网向湖中布阵。水冻成透明的玉,数尺之下能看见网在游,把头跟着网,像追着一只鸟。大鸟张开翅膀,自由舒放,仿佛要揽过整个大湖。网入大湖纵横成田,鱼像秧苗布立其间,每个网眼只有四寸大,拦住大湖也放过大湖。

人,马匹,狗在冰上踢踏,纷乱着破晓的早晨。几十号人在冰封的大湖上耕耘,索取在夏秋肥美起来的大鱼。太阳照在人头顶的时候,该起网了,鱼儿带着热气,被网裹挟着出水。把头抱着第一条出水的鱼,在镜头面前笑着。人们欢呼雀跃,将把头抬起,抛向空中。但把头知道,更多的人在翘首等待传说中的大鱼。

把头拎着一瓶烧锅酒钻进帐篷,像师傅那样,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狠狠地灌了下去。刚才在镜头前的笑容,渐渐褪去,他没有把握捕到那条大鱼。

外面的锣鼓声,人声,歌舞声,一浪盖过一浪。把头知道,那些热闹不是自己的。他寂寞地坐在师傅坐过的位置,咧开嘴,用牙齿又咬开一瓶酒的盖子。

他想起有一次,同样没有像人们盼望的那样,捕到更多的大鱼。那时把头还年轻,有些垂头丧气的,师傅递过来的酒他也没心思喝。

师傅独自喝了几口,突然给他讲起了从前的事:“十六岁那年,听人说黑龙江有大鱼,我们就从白洋淀往那奔。没想到半道上,火车让洪水拦下了,我们就在查干湖下了车。谁曾想,一下车就在这停了一辈子!人都说一场洪水把我拦下了,其实是大湖把我拦下了。”

把头叹了口气:“人人都稀罕大鱼,你捕了一辈子鱼,可谁知道大鱼在哪呢!”

“你记着,人,活不过湖!大鱼,一直都在湖里!”

那一刻,两人站立在查干湖的湖心,像大鱼游曳在无边的湖水。

[注]①查干湖,蒙古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其大部分位于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自辽金以来,千百年间,历代帝王都到查干湖“巡幸”和“渔猎”。1976年,实施“引松工程”,引松花江水入查干湖,与自然抗争,开凿了“草原运河”。这里是中国最后的渔猎部落,一块珍贵的原色。查干湖冬捕,以其带有浓郁蒙古族风情的渔猎文化,成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叙述查干湖当下渔猎过程的同时,不时穿插“过去”,增加了小说的故事成分和底蕴。
B.小说下面的“注”介绍查干湖渔猎悠久的历史,易于读者理解文本开头,使文章具有厚重感。
C.小说情节分为“传说大鱼——寻找大鱼——捕捉大鱼——大鱼,一直都在湖里”等几个部分,一波三折,层层推进。
D.小说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渔猎的场面,使其显得古朴、隆重,并具有鲜明地域特点。
2.简要概括“师傅”的形象特征。
3.请结合本文和“注”,简要分析文中所包含的丰富意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亲爱的人死了

【叙利亚】艾里法·欧麦尔·帕沙·伊德里比/著   仲跻昆/译

古里米亚先生和他的太太住的是一座非常考究的洋房。房前的花园就像一个大庄园似的,非常广阔。它的边际远远地伸展到海岸上去,白色的阿尔及尔市就坐落在那儿。

在这个宽敞的花园的一个边角上,有一所简陋的小茅屋,又窄狭,又破烂不堪。那里住着看守阿卜都勒·贾巴尔和他的妻子。

在那个沉闷而漫长的夜晚,小茅屋里充满了一团团浓密的黑烟。阿尔及利亚籍的看守就像每逢大灾大难落在他头上一样,一口接一口地抽着一种廉价的烟草。黑烟就是从那儿冒出来的。墙上的油灯发出微弱的光亮,在阿卜都勒·贾巴尔的脸上投下一层黯淡的阴影,他那满是皱纹的脸上显出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他那目光迟钝的两眼正朝向屋子的角落,非常惶恐不安地注视着他的妻子宰奈白。她蜷曲成一团,把脸埋在枕头里不住地哭着。哭声一会儿高起来,变成号啕大哭;一会儿又低下来,变成痛苦的啜泣,哭声中时断时续地间杂着微弱的呜咽。她已经哭了好几个钟头了。阿卜都勒·贾巴尔挖空心思想找出一些话来安慰安慰她,至少也让她感到他在分担着她的悲哀和痛苦。可是他觉得很怕她,他已经是六十开外的人了,在他一生中还没有一个人使他这样怕过,可是不管怎样,他总得对她说点什么。

宰奈白蹲在地上,把一个大包袱扛到肩上去,原来她早就把什么东西都收拾好了。她打开门,连看也没看他一眼就上了路。阿卜都勒·贾巴尔像被钉子钉住了似的,一动也不动地呆在那儿,脑袋耷拉在胸口上,又是羞愧又是哀伤。当他看到自己的妻子——他一向只知道她是一个纤弱的可怜人——一变而为一个大无畏的坚强的革命者的时候,他不禁有些感到头晕。她一次又一次地羞辱他,可是当着她的面,他抬不起头,一句话说不出来。

宰奈白在花园里跑起来。早晨湿润而凉爽的微风吹拂着她的面颊。她心中充满了一种说不出是什么滋味的异样的感觉,一种自由而舒畅的感觉。尽管她还觉得痛苦和悲哀,但她却为自由而感到幸福和欢愉。就好像那些充满了屈辱、卑贱和哀伤的逝去了的岁月压在她身上的负担,突然间都一扫而光,于是她感觉到了自己的存在,她又找到了那个失去了的自己。她现在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她自己掌握着自己的命运。

她轻捷地跑着,连她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会跑得这样轻捷。她打开了园门,又朝大花园中那座富丽堂皇的洋房看了一眼,目光中充满了仇恨和轻蔑。她又在路上跑起来。

可怜的宰奈白不知道花园的门上有一根电线直通古里米亚先生的卧室里,每当有人开门的时候,卧室里的电铃就会响起来,提醒他警觉地、留心地察看一下。

法国人和他的老婆从床上跳下来,两个人手里都握着枪朝窗外望去。妻子说:这是宰奈白在路上跑,还背着个大包袱。太阳还没出来,她这么早要到哪儿去呢?

丈夫说:这个该死的一定是找叛乱分子去了,因为她的弟弟昨天已经在监狱里死掉了。这个傻瓜老是求我把这个造反的叛乱分子保释出来,说他年纪太小。我要不等她达到目的就干掉她。

妻子说:还是让我来吧!让我试试我的枪法!她一边瞄准一边说:这个婊子养的侍候了我们二十年,倒是一个好小厮,可是我总觉得她很可怕。我知道她是一个表里不一致的坏蛋,她丈夫倒比她好一些。说着她开了一枪。

宰奈白回头朝枪响的方向望了一眼,就继续更快地跑起来。

阿卜都勒·贾巴尔听到子弹的啸音,赶紧从茅屋里跳出来。他靠近花园的栅栏,惶恐不安地朝路上望去。打老远看到了宰奈白的身影,他才放心地微笑了一下。可是接着第二发子弹又从他头顶上呼啸而过,他看到宰奈白的身影左右晃了晃,接着就倒在地上了!阿卜都勒·贾巴尔的心也随着往下一沉。他听见那个他曾称之为好人的家伙的喉咙里爆发出一阵高声大笑,他听着,这笑声就像是荒凉的密林里的一只猴子在哈哈大笑时发出来的。一刹那间,阿卜都勒·贾巴尔有些茫然失措,感到一阵头晕。接着,他坚强地走回茅屋。他已经决定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什么东西都动摇不了这个决定。

过了不大一会儿,他就出了花园,朝着倒在血泊中的宰奈白跑去,还差几步就跑到她跟前,就在这时传来轰隆一声巨响。

宰奈白最后一次睁开了两眼,她看到那座富丽堂皇的洋房已经在火舌和浓密的烟尘中坍塌了,她也看到倒在她身边的阿卜都勒·贾巴尔,他气喘吁吁地对她说:

这是我干的,宰奈白!我把点着了的油灯从窗口里扔进了那个弹药库。他们永远也征服不了我们!你瞑目吧,亲爱的!”

(原载于《世界文学》1961年第1 1期)


【仲跻昆译后记】艾里法·欧麦尔·帕沙·伊德里比是现代叙利亚著名作家,近年来常在杂志上发表以揭露帝国主义残暴统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先后描写考究的洋房、简陋的小茅屋,既交代了小说的主要人物,又形成鲜明对比,形象地揭示了两对夫妇之间的贫富悬殊、不平等的社会地位。
B.宰奈白蜷曲在屋子的角落里长时间痛苦地哭泣,贾巴尔对此惶恐不安,挖空心思想来安慰妻子,贾巴尔的反应侧面表现出宰奈白遭受了巨大的心灵创伤。
C.小说叙写法国人古里米亚与他的妻子的对话,既巧妙交代了可怜的宰奈白哭泣与奔跑的原因,又揭露了法国殖民者凶残、草菅人命、冷酷无情的反动本质。
D.在古里米亚大笑的刺激下,贾巴尔犹豫再三,“决定了一件可怕的事情”,小说没有立即说明这件事的内容,而是巧妙设置悬念,留下疑问,使情节引人人胜。
2.小说第四、五段用大量的笔墨叙写宰奈白奔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3.从文章布局谋篇的角度,分析题目“最亲爱的人死了”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2021-05-17更新 | 19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见的人报告说,河里面上午就泊了一只白篷船,篷是全盖起来的,不知道什么人在里面,但事前也没有人去理会他。待到祥林嫂出来淘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祥林嫂还哭喊了几声,此后便再没有什么声息,给用什么堵住了罢。接着就走上两个女人来,一个不认识,一个就是卫婆子。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是捆了躺在船板上。

“可恶!然而……。”四叔说。

这一天是四婶自己煮午饭;他们的儿子阿牛烧火。

午饭之后,卫老婆子又来了。

“可恶!”四叔说。

“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四婶洗着碗,一见面就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说。

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

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于那里去。但当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行了。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1.对鲁四老爷的话“可恶!然而……”理解正确的是(     
A.指祥林嫂被劫走损害了鲁四老爷家的体面还给他家生活添了麻烦,实在可恶,然而婆婆劫回逃走的媳妇也合理。
B.指卫老婆子光天化日之下结伙劫走祥林嫂可恶,然而祥林嫂也不该从家里逃出来。指卫老婆子光天化日之下结伙劫走祥林嫂可恶,然而祥林嫂也不该从家里逃出来。
C.指卫老婆子一伙人劫走祥林嫂太不人道,还给鲁四老爷家添了麻烦,然而祥林嫂也不该从家里跑出来。
D.指祥林嫂光天化日之下被劫走竟无人敢阻拦实在可恶,然而婆婆劫回逃走的媳妇也合理。
2.这篇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目,而不用“祥林嫂”为题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就选文而言,你认为祥林嫂的死有哪些因素?
2021-05-20更新 | 13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斜视

毕淑敏

没考上大学,我上了一所自费的医科学校。我是因为喜欢白色才学医的,但医学知识十分枯燥。

“今天我们来讲眼睛……”新来的教授在讲台上说。这很像是文学讲座的开头。但身穿雪白工作服的教授随即拿出一只茶杯大的牛眼睛,解剖给我们看,郑重地说:“你们将来做医生,一要有人道之心,二不可纸上谈兵。”

下了课,我急急忙忙往家赶。换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前面有一丛飘拂的白发。是眼科教授!我本该马上过去打招呼的,但我想只上过一次课的教授不一定认识我,还是回避一下吧。

没想到教授乘车的路线和我一样。

教授离开了讲台,就是一个平凡的老头。他疲惫地倚着椅子扶手,再没有课堂上的潇洒。终于有一天,我在下车的时候对教授说:“您从我们院子走吧,要近不少路呢。”

教授果然不认识我,说:“哦,你是我的病人吗?”

我说:“您刚给我们讲过课。”

“那个院子有人看门。让随便走吗?倒真是节约不少时间呢。”教授看着大门,思忖着说。

“卖鸡蛋的、收缝纫机的小贩,都所向无敌。您跟着我走吧。我们院里还有一座绿色的花园。”我拉着教授。

“绿色对眼睛最好了。”教授说着跟我走进大院。

一个织毛衣的老女人在看守着大门。我和教授谈论着花草经过她身边。我突然像被黄蜂蜇了一下——那个老女人乜斜着眼在剜我们。

从此,我和教授常常经过花园。

一天,妈妈对我说:“听说你天天跟一个老头子成双成对地出入?”

我说:“他是教授!出了我们大院的后门就是他的家。那是顺路。”

妈妈叹了一口气说:“妈妈相信你,可别人有闲话。”

不管怎么说,妈妈不让我再与教授同行。怎么对教授讲呢?我只好原原本本和盘托出。“那个老女人,眼斜心不正,简直是个克格勃!”我义愤填膺。

教授注视着我,遗憾地说:“我怎么没有早注意到有这样一双眼睛?”他忧郁地不再说什么。

下课以后,我撒腿就跑。不巧,车很长时间才来一趟,像拦洪坝,把大家蓄到一处。走到大院门口,教授赶到我面前,说:“我今天还要从这里走。”

知识分子的牛脾气犯了。可我有什么权力阻止教授的行动路线?“您要走就走吧。”我只有加快脚步,与教授分开走。我已看见那个老女人缠着永远没有尽头的黑毛线球,阴险地注视着我们。

“我需要你同我一起走。”教授很恳切很坚决地说。作为学生,我没有理由拒绝。

“你明确给我指一指具体是哪个人。”教授很执著地要求。

我吓了一跳,后悔不该把底兜给教授。

“算了!算了!您老人家别生气,今后不理她就是了!”我忙着劝阻。

“这种事,怎么能随随便便就放过去了呢?”教授坚定不移。

我无计可施。我为什么要为了这个斜眼的女人,得罪了我的教授?况且我从心里讨嫌这种人。我伸长手指着说:“就是那个缠黑线团的女人。”

教授点点头,大踏步地走过去。“请问,是您经常看到我和我的学生经过这里吗?”教授很客气地发问,眼睛却激光般锐利地扫描着老女人的脸。

在老女人的生涯里,大概很少有人光明正大地来叫阵。她乜斜的眼光抖动着:“其实我……我……也没说什么……”

教授又跨前一步,几乎凑近老女人的鼻梁。女人手中的毛线球滚落到地上。

文质彬彬的教授难道要武斗吗?我急得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听见教授一字一顿地说:“你有病。”在北京话里,“有病”是个专用词语,特指有精神病。

“你才有病呢!”那老女人突然猖狂起来。饶舌人被抓住的伎俩就是先装死,后反扑。

“是啊,我是有病,心脏和关节都不好。”教授完全听不出人家的恶毒,温和地说,“不过我的病正在治疗,你有病自己却不知道。你的眼睛染有很严重的疾患,不抓紧治疗,不但斜视越来越严重,而且会失明。”

“你可不能红嘴白牙地咒人!”老女人还半信半疑。

教授拿出烫金的证件,说:“我每周一在眼科医院出专家门诊。你可以来找我,我再给你做详细的检查治疗。”

我比老女人更吃惊地望着教授。还是老女人见多识广,她忙不迭地对教授说:“谢谢!谢谢!”

“谢我的学生吧。是她最先发现你的眼睛有病。她以后会成为一个好医生的。”教授平静地说,他的白发在微风中拂尘般飘荡。

从乜斜的眼珠笔直地掉下一滴水。


文本二:

记得早年当医学生的时候,一天课上先生问道,大家想想,用酒精消毒的时候,什么浓度为好?学生齐声回答,当然是越高越好啦!先生说,错了。太高浓度的酒精,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续的酒精就再也杀不进去了,细菌在壁垒后面依然活着。最有效的浓度是把酒精的浓度调得柔和一些,润物无声地渗透进去,效果才佳。于是我第一次明白了,柔和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

我们的声音柔和了,就更容易渗透到辽远的空间。我们的目光柔和了,就更轻灵地卷起心扉的窗纱。我们的面庞柔和了,就更流畅地传达温暖的诚意。我们的身体柔和了,就更准确地表明与人平等的信念。

(节选自毕淑敏《柔和》)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是因为喜欢白色才学医的”,教授雪白的工作服和飘拂的白发无形中拉近了两人的距离。
B.“卖鸡蛋的、收缝纫机的小贩,都所向无敌”的自由出入院子,教授却未发现这一机密,这说明教授对周围观察不仔细,处事不知灵活变通。
C.教授让“我”明确地指出是哪个人,“我”却以为他是要去找“老女人”算账,这显示了“我”对教授的误解,从侧面体现出了教授的品格。
D.小说以“斜视”作为标题,表面上指“老女人”眼睛的斜视,实际上批判了无聊小市民斜眼看人、无事生非的龌龊心理,这是心灵的斜视。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当教授听说那个“老女人”“眼斜心不正”的时候,忧郁了起来,他忧郁的是以后不方便抄近路了,更忧郁“老女人”的眼睛可能有病。
B.“老女人”手中缠着永远没有尽头的黑毛线球,这说明了她的生活情趣不高,所以才会经常乜斜着眼睛盯着我们看。
C.这篇小说写“老女人”乜斜着眼睛对“我”和教授不怀好意并散布流言,但教授却以德报怨,去帮助“老女人”,塑造了一位医德高尚的教授形象。
D.“老女人”的眼睛在小说中一直都是乜斜着的,但是在结尾却“从乜斜的眼珠笔直地掉下一滴水”,这说明她受到了感化改正了错误。
3.请结合文本二,从行动和语言上分析教授对“老女人”的“柔和”。
4.“我”看到了“老女人”的乜斜眼睛,“妈妈”听到了“老女人”的闲言碎语,那么,你认为这些影响到教授了吗?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理解。
2021-05-07更新 | 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