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25 题号:1189109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老屋后的槐花树

白莹

不知不觉间,又到了槐花飘香的季节。干枯的渭河河道边上种满了洋槐,含苞的、已开的、开过的,一簇簇、一串串,白白的、甜甜的,挂满了洋槐枝头。风儿袭来,那一阵阵迷人的甜香不仅勾引着我的味蕾,还勾引着我的思绪,我似乎又看见了我的老屋,老屋后的槐花树。

在这个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里,闪闪跳动着的那一个个场景像电影倒带一般浮现在了我的眼前。那黑漆的木门,长长的巷子,厚实的土墙,小小的院子,随风微动的秋千,高高的桑树,屋后的洋槐,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女孩……

老屋后头有两棵槐花树,每到四月中旬,奶白色的槐花便如串串可爱的风铃挂满枝头,摇曳着醉人的身姿,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在这人间四月天里招蜂引蝶,当然还有我们这帮孩子。每每这时,奶奶便拿来钩子,用铁丝牢牢绑在长长的竹竿上,父亲在房檐角落找好地儿,支起长梯子,爬上房顶。低的地方就顺手折下,高的地方就用奶奶扎好的钩子钩住较繁的槐花枝,快速转动竹竿,轻松地就拧断槐树枝,扔到院子里。奶奶领着我们把白白的槐花一串一串排下,放进竹筛子,调皮的孩子们则偷偷捏串生槐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塞进嘴巴,大口嚼起来。甜甜的槐花汁和着口水一同流下来,用袖子擦去口水,想再吃一串,却被奶奶及时阻止:“狗娃,这东西生吃多了不好,婆给你蒸熟再吃。”

奶奶端起满筛子的槐花,急忙回灶房,洗干净沥水分,拌上干面粉,用手来回不停地搅拌,直到面粉充分包裹槐花,奶奶说,这样做出来的槐花筋道,入味。麻利地备好一切后,奶奶便坐在风箱前“呼哧呼哧”地煽起风箱,我则趴在她腿上,手里拿着偷偷藏起的还未盛开的槐花吃了起来。奶奶和蔼地笑道:“少吃些,少吃些,蒸熟了,狗娃多吃些。”我则咯咯咯地笑了起来,香甜的槐花早已下肚。

随着我一年年长大,绑钩子的竹竿也越来越长,老屋后头的槐花树也越长越高,但是可以够到的槐花越来越少,只因年复一年树枝低的地方经常被折断,时间一长,低的树枝都折没了高的慢慢够不着了,槐花越来越少了,奶奶额头的皱纹也越来越多了。记得有一年五一放假,馋嘴的我迫不及待地回到家,嚷嚷着要吃槐花麦饭。那时已至五月,大多洋槐早已过了花期,就是有槐花也都老了不鲜不嫩了,很是失望。放假回家盼的就是能吃上一碗槐花麦饭,可还是迟了。第二天,奶奶带着我满村子转悠,终于在村西边找到一棵槐树,花已经开得很大了,但奶奶还是起脚,挑拣着好的、稍微嫩的花……我美美地吃了一顿槐花麦饭,跟奶奶诉着多日不见的思念,说着学校里的新鲜事,给奶奶洗洗头发,擦擦身子,剪剪指甲,给奶奶说好哪个药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反反复复叮嘱着。她不停地点头:“狗娃,你去吧,在学校要好好学,下回放假了再看婆”。

离家的日子里,思念越深,乡愁便越浓,心中总有藕断丝连般的牵挂,离家的梦境里,总有奶奶坐在旧藤椅上的身影,她依旧顶着淡蓝格子手帕,穿着斜襟子粗布衣服、蓝色裤子、黑布鞋,拿看旧蒲扇,对着我笑,面孔慈祥,嘴里念着曾经哄我入睡的口婆:“马蹄杠,红杆杆,额是额婆滴心坎坎,额婆把额打一把,额把额婆卖了去,额爷回来要额婆,一斗荞麦换两个……”梦醒后,只留下清泪两行,再也吃不到奶奶做的槐花饭了。

近几年来,吃槐花麦饭的心境大不如从前,自己虽然也买来做,但总觉得缺些什么。如今,又是槐花飘香季,街上卖槐花的小贩估计也多起来了,今日,随同事去撸了些来,看着如同当年一样奶白色的槐花,心里五味杂陈,当年折槐花的钩子已经锈迹斑斑,盛槐花的竹筛子依旧孤单地挂在门檐上,蒸槐花用的荆耙,麦秸结的席子、大铁锅、木锅盖也静静地搁在灶房,只是上面沾满了灰,挂满了蛛网,物件都在,可蒸槐花的人却今生再难见。

今日入夜,会不会梦见槐花开满了老屋,父亲站在梯子上钩槐花枝,其他人说笑着撸槐花,奶奶笑眯眯地看着我:“狗娃,婆给你蒸麦饭,你等一哈”。

我折下一串槐花,放进嘴里,和着泪水,轻轻地嚼,浓烈的香甜渗入心底,就如同当年的槐花麦饭,似乎还是那个味儿。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屋后的槐花树”这一标题意蕴丰富,满载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B.文章首段连用两个“勾引”,形象地写出迷人的槐花香诱发了作者对往昔故乡生活的追忆,用词新鲜生动。
C.“今日入夜,会不会梦见槐花开满了老屋……”中“会不会”一词,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表达对重温旧时光的渴盼。
D.锈迹斑斑的钩子、门檐上孤单的竹筛子、静搁在灶房的荆耙等老物件,沉积着岁月的灰尘,深化了乡土文化消逝的主题。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实写形态各异的槐花挂满枝头,甜香迷人,既照应题目,又总领全文。
B.文章第五段写村西头的槐花树,看似旁逸斜出,实则别有深意,更显祖孙情深。
C.文章第六段用特写镜头清晰真切地展现梦境中奶奶的形象,凸显作者思念之浓。
D.文章构思独特,现实、回忆、梦境交织内容丰富深厚,多层次地表现了中心。
3.如何理解文章首尾两段中的“似乎”一词?
4.请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这一基本特征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日子过得甜腻,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融汇、直至消失在这草本的芬芳中……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厨房的“气味”为线索,有详有略地写了几家人饮食生活的不同风格。
B.文章首段写“我”不听人劝说,家里厨房使用了公共烟道,给我带来了莫大烦恼。
C.②-④段展现了一户实打实过日子的人家,从烟道传来的气味的频率及变化可以看出。
D.第⑤段中加点词“孱弱”写出了相对第一家气味,第二家的咖啡味弱,主人日常的生活气息不浓烈。
2.第⑥段划线句用了什么手法?结合文意分析。
3.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018-03-03更新 | 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真题
【推荐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成人不自在

郭英德

《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胜佛”的曲折过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

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拘束”。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个猴兄猴弟。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行。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簿中勾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

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小说采取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

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不完全是。小说有一个寓意性的写法——“紧箍儿”。紧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他看到藏着紧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紧箍咒”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

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这是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

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你生活在社会当中,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成功的。

(节选自《中国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2.文中“如来佛的掌心”“紧箍儿”“八十一难”分别意味着什么?
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西天取经”的寓意。
2016-11-18更新 | 23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亭前垂柳待春风

胡烟

往年临近小寒时节,总躲着寒冷,兀自在暖烘烘的房间里捧一杯红茶翻看闲书,又或者,邀几位好友吃火锅,围炉夜话。赏雪的兴致,是不大有的。谁知今年,格外想看雪景,却左右等不来雪。今日没有风,午后游陶然亭公园,见水面上,不,应该是冰面上,凉亭一座座,疏落有致,想象着,雪中亭子,该是绝有一番看头的。如同张岱《湖心亭看雪》中所言:“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天地间的禅意,就那样从杭州的湖心亭发散开来,成为经典。

上一次游陶然亭公园,还是五月,月季满园香扑鼻,赏月季的人也满园。如今,草木尽枯,只剩下一丛丛竹还留有翠色。亭,便是绝对的主角。建筑之美,匠心之美,浓缩为一方方亭,浓郁的人文情怀,就在寒冬里,流淌于园林之中。

从陶然亭北门进入,正对着的是一座土山,拾级而上有亭,亭上有匾,黄苗子先生手书篆体“窑台”二字。“窑台”之名有来历。据记载,明朝皇帝朱棣迁都到北京,设立了五个工厂,分别是方砖厂、亮瓦厂、细瓦厂、琉璃厂和黑窑厂,当初这片区域便是黑窑厂所在地。明朝末年,在高处修建了窑庙供奉窑神,所以称窑台。

窑台茶馆古色古香,正在营业,这是一个四方形的院落。院内有茶座,登高饮茶,可俯瞰湖面景色,别有风致。可惜这个时节,窑台茶馆的户外茶座冷清着,大约只能等到来年春夏才会热闹起来。想起某年冬,我与友人在杭州西湖边的咏柳阁赏景喝茶,也是高处,满眼江南风韵,树木是湿漉漉的浓绿,与眼前这北方冬季的爽阔截然不同。茶楼门口拉二胡唱京戏的大爷,精气神儿十足,便是给这番京城气象定了调门的。

下了窑台,便开始亲近偌大的湖和次第出现的亭。

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有深意,被称作园林之眼。山水之间,有了亭,便意味着有了人迹,有了自然与人文相交汇的神气。亭,又象征漫漫羁旅中的停顿、休憩。途中一亭,可歇脚,可眺远,宽慰人心。诗词歌赋中,有关亭的意象太多了。尤其文人画,山水雅集,少不了亭。想起“扬州八怪”的金农,他有一幅画,耐人寻味又振奋人心,画满塘碧绿的莲叶,中央一茅草亭,亭中有一榻,一人高卧其上酣然大睡,题曰:“风来四面卧当中。”真是把“亭”的清凉之意画绝了。

陶然亭公园中的华夏名亭园,顾名思义,集中了全国最有特色的亭。大部分亭的原型,我是见过的。行走其间,像是穿梭于时空的隧道,穿起了往日行走的记忆。兰亭让我想起绍兴,那个春雨飘洒的日子,我在鹅池边默诵《兰亭序》,畅想曲水流觞的画面,归来后又在唐伯虎的《兰亭雅集图卷》、文徵明的《兰亭修禊图》和傅抱石的《兰亭图》中,对照自己的想象。百坡亭让我想起眉山,与一群文友同游三苏祠,竹林幽幽,亭小水阔,在百坡亭中静观隐于竹林中的东坡卧像,对苏东坡的人格和才学默默顶礼。二泉亭将我的记忆引向惠山。三年前游览无锡惠山,半路下起瓢泼大雨,我和朋友狼狈不已,还没来得及领略被茶圣陆羽称作“天下第二泉”的魅力,便匆匆跑出来避雨。坐在景区门前的茶馆里吃阳春面,喝绿茶。等了两个小时,雨仍不停。只好作罢。如今,站在二泉亭旁,恍兮惚兮,格外觉得亲切。

纪念欧阳修的醉翁亭,纪念屈原的独醒亭……一座亭即是一个人。历史上那么多伟大的人格,竟然通过一个叫做“亭”的建筑,在天地间散发魅力,含蓄地讲述世道沧桑。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高妙的中国智慧。

说回赏雪,陶然亭公园中最适合在雪景中远观的亭子,该是灵巧的吹台亭。吹台亭的原型在扬州瘦西湖的小金山西麓,有一堤通入湖中,堤端一方亭,名“吹台”。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在这里钓过鱼,因而又叫钓鱼台。吹台亭为重檐四方亭,斗角黄墙,临湖三面皆开圆月门。站在亭中远望,一面荷塘假山,一面水波涟漪,一面与兰亭对望。下雪的时候,登临南面的清音阁,向吹台亭远望,雪白浑然,唯露四角像是淡淡墨痕,衬以残荷雪意,一定有雅趣。吹台亭本身很擅长借景,但殊不知自己本身成为别人眼中绝佳的风景。

除了各种风格的亭,湖岸的柳树也让我动容。柔美的垂柳,此时只余干干的枝条,在寒风中微微摆动。但它柔中带韧,不是能轻易扯得断的,蕴藏着生机勃发的力量,像是书法和绘画中的线条。这样的线条,最考验笔力。记得齐白石老人在《一白高天下》中,画雪中柳,仿佛可以感受到雪压在枝条上的重量。而在《牧牛图》中,绵绵长长的柳枝,质朴生动,又传递了深深的乡愁,堪称神来之笔。我猜,白石老人一定对柳树作过细致的观察。陶然亭的柳,也让我想到颜真卿的书法代表作——《祭侄文稿》,线条柔中带韧,深沉的质感,传递凝涩的情绪和沧桑的痛,直击人的心灵。

冬至之后,开始数九,从一九数到九九。从天寒地冻,数到春意满庭。陶然亭公园归来,我觉得,天地那么广阔,每一个时节都不可辜负。冬天里,不仅需要蜗居,也需要出门走走,就在身边不远处,便可以与古人相会,领略古诗词中的意象之美,与历史上闪光的人格对话。何乐而不为呢!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作者畅想有雪的陶然亭,回忆花香满园的陶然亭,各有一番景致,但都不及冬日无雪的陶然亭更有魅力。
B.文章说茶楼门口拉二胡唱京戏的大爷给这番京城气象定了调门,“调门”指的是此地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和特色等。
C.漫步华夏名亭园,作者想起了绍兴,想起了眉山,想起了惠山,意在表达对往昔美好的怀念和恍若隔世的感叹。
D.陶然亭湖岸的垂柳,枝条虽然是干干的,但是柔中带韧,蕴藏着生机勃勃的力量和浓郁深沉的情愫。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冬天的“窑台茶馆”冷冷清清,与作者在西湖边喝茶的情境形成对比,客观地写出了南北方冬天的不同特点。
B.文章语言富有特色,多处使用叠词,如“湿漉漉”“竹林幽幽”等,写出了物象的特点,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C.文章说行走在华夏名亭园“穿起了往日行走的记忆”,与李白的诗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都运用了化动为静的手法。
D.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样,具有和谐自然的整体美感,体现出精巧的艺术构思。
3.结合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有深意,被称作园林之眼。
(2)这是一种高妙的中国智慧。
4.作为一篇游记,本文用了大量篇幅写作者的联想与感受,对此请谈谈你的理解。
2022-05-13更新 | 27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