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91 题号:1194690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照片

李镜

当吕斌提出墙上的老照片能卖到六万元时,离休多年的原军区副司令员吕思礼睁大眼睛,看着儿子。

“也许,还能卖到八万。”吕斌又说。

吕思礼定格在刚才的表情上。吕斌看着父亲的眼睛,既看不到智慧,也看不到果敢,此刻,他竟对父亲指挥过千军万马的辉煌历史产生了怀疑。

儿子第三遍说那老照片可以卖钱时,吕思礼目光移到了墙上,眼睛亮了一下,嘴角浮上笑纹。

老照片已经发黄,赫然入目的是一个剥得精光的马头,只余发白的骨架。马头和一盏马灯放在油漆斑驳的桌上,后面墙上隐约有张军用地图。

“爸,能考虑卖吗?拍卖商来看过,说底价可以定在六万。”

“你急着用钱吗?”

吕斌张了张嘴,不知怎么回答。他觉得父亲的观念太古老了,并不是没有钱花才去挣钱,挣钱本身就是目的。

五年前,吕斌从副团职岗位离开军营创办公司,希望父亲动用关系为他发挥“余热”。父亲当时说:“我赤脚走进红军时,我的父亲已经死了;后来,我成了将军。”

父亲是在拒绝他,也是在鼓励他自立自强。

“挂这儿,只是老照片,放到拍卖台上,它就是艺术品。”吕斌指点着说,“这光用得多好,还有这儿,空洞的眼睛,让人产生许多联想,这是典型的现代派作品。”

其实,吕斌没对父亲完全说实话。那天与拍卖商同来的一个大老板相中了老照片,说如果能得到它,愿与自己成为生意伙伴。生意难做,吕斌很需要这样有经济实力的合伙人帮一把。

“好就好在它是绝版。”吕斌接着说,“不然,不可能值这么多钱。”

吕思礼盯着儿子,隐忍中有一丝愠怒,说:“急用钱找你妈,我们积蓄不多,但能救急。”

吕斌走后,妻子把儿子公司目前的困境告诉了吕思礼,并说出了儿子的真实想法。

吕思礼沉默了,五年来他从未过问儿子的生意,不知道公司的情况。

他凝望着墙上的老照片,五十年前的月亮渐渐清晰地出现在眼前。那是一轮圆月,高悬在松辽平原山城市政府的大楼上。

这是三十五岁的前线总指挥吕思礼在山城送走的第三个满月,是他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

在刚刚过去的一百一十二个日夜,他指挥十万之众,像铁箍一样,将同样数量的国民党军死死围困在山城中。围城七十天,城中粮荒;围城三个月,粮价飞涨七百倍,猫狗甚至老鼠被抓尽吃光,战马成了饿城中最后的晚餐;围城一百天,守城敌军陆续投降,只有市府大楼还在抵抗。那是防守山城的最高指挥官关铸成将军和他仅剩三十多人的卫队。

关铸成负隅顽抗整整两昼夜,怎样喊话都不放下武器。

吕思礼拨通了市府大楼的电话:“关将军,我很尊敬你,在滇缅抗日前线,你是战功赫赫的雄狮。”对方沉默片刻,用低沉的声音说:“此时,我成了困兽,你不会不知道困兽犹斗吧?”“可是你没有斗下去的最起码条件了。你的声音透着虚弱,你的处境艰难到了极点。”对方冷笑了一下:“我给自己留了一颗子弹。”吕思礼也冷笑了一下:“那对你来说很简单,但走出来却需要勇气。循道而行,顺天理合民意,无羞无愧。”

停顿了一下,吕思礼又说:“关将军,请你看看窗外,月亮多圆,你大概忘了今天是中秋节了吧。半小时后我在大楼前等你。你可以出来得体面些,不用打白旗。”

中秋月很圆很大,静静地停在市府大楼的楼顶上。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忽然,楼门打开,形容枯槁的关铸成缓缓走了出来。

吕思礼踏进关铸成的作战室。先是闻到一股恶臭,接着就看见遍地的动物骨头。

办公桌上,一个被啃得精光的马头和一盏马灯十分醒目。他让摄影记者拍下了这一幕。

这个场景,这个马头,对于这场战役的双方都意味深长。

五十年了,吕思礼习惯了这张老照片的相伴。

他走近老照片,久久站立,自语道:“想不到你还这么有用。也许,是我迂得有些不合时宜?”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围城战术与同等数量的守城敌军较量,迫使敌军陆续投降,最大限度地保全了山城,是吕思礼的辉煌之战。
B.吕斌只图赚钱,执意要卖掉父亲的老照片,引发了父子间激烈的争执,小说以此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C.小说用相当长的篇幅插叙五十年前的那场战役,交代了老照片的由来,为中心事件作补充,使内容更加丰满。
D.小说里的“中秋月”既点明了时间,又暗含团圆之意,它柔化了关铸成的心,在他作抉择时起了推动作用。
2.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作品是如何塑造吕思礼这个人物形象的?
3.小说以“老照片”为题,有什么作用?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郝有才趣事

汪曾祺

郝有才一辈子没有什么露脸的事,也没有多少现眼的事。他是个极其普通的人,没有什么特点。要说特点,那就是他过日子特别仔细,爱打个小算盘。话说回来了,一个人过日子仔细一点,爱打个小算盘,这碍着别人什么了?为什么有些人总爱拿他的一些小事当笑话说呢?

他是三分队的。三分队是舞台工作队。一分队是演员队,二分队是乐队。管箱的——大衣箱、二衣箱、旗包箱,梳头的,检场的这都归三分队。郝有才没有坐过科,拜过师,是个“外行",什么都不会,他只会装车、卸车、搬布景、挂吊杆,干一点杂活。这些活,看看就会,没有三天力巴。三分队的都是“苦哈哈”,他们的工资都比较低。不像演员里的“好角",一月能拿二百多、三百。也不像乐队里的名琴师、打鼓佬,一月也能拿一百八九。他们每月都只有几十块钱。“开支"的时候,工资袋里薄薄的一叠,数起来很省事。他们的家累也都比较重,孩子多。因此,三分队的过日子都比较俭省,郝有才是其尤甚者。

他们家的饭食很简单。不过能够吃饱。一年难得吃几次鱼,都是带鱼,熬一大盆,一家子吃一顿。他们家的孩子没有吃过虾。至于螃蟹,更不知道是什么滋味了。中午饭有什么吃什么,窝头、贴饼子、烙饼、馒头、米饭。有时也蒸几屉包子,菠菜馅的、韭菜馅的、茴香馅的,肉少菜多。这样可以变变花样,也省粮食。晚饭一般是吃面。炸酱面、麻酱面。茄子便宜的时候,茄子打囱。扁豆老了的时候,闷扁豆面,——扁豆闷热了,把面往锅里一下,一翻个儿,得!吃面浇什么,不论,但是必须得有蒜。“吃面不就蒜,好比杀人不见血!"他吃的蒜也都是紫皮大瓣。“青皮萝卜紫皮蒜,抬头的老婆低头的汉,这是上讲的!"他的蒜都是很磁棒,很鼓立的,一头是一头,上得了画,能拿到展览会上去展览。每一头都是他精心挑选过,挨着个儿用手捏过的。

不但是蒜,他们家吃的菜也都是经他精心挑选的。他每天中午、晚晌下班,顺便买菜。从剧团到他们家共有七家菜摊,经过每一个菜摊,他都要下车——他骑车,问问价,看看菜的成色。七家都考察完了,然后决定买哪一家的,再骑车返回去选购。卖菜的约完了,他都要再复一次秤,——他的自行车后架上随时带着一杆小秤。他买菜回来,邻居见了他买的菜都羡慕:“你瞧有才买的这菜,又水灵,又便宜!"郝有才翩腿下车,说:“货买三家不吃亏,——您得挑!"

剧团外出,他不吃团里的食堂。每次都是烙了几十张烙饼,用包袱皮一包,带着。另外带了好些卤虾酱、韭菜花、臭豆腐、青椒糊、豆儿酱、芥菜疙瘩、小酱萝卜,瓶瓶罐罐,丁零当啷。他就用这些小菜就干烙饼。一到烙饼吃完,他就想家了,想北京,想北京的“吃儿”。他说,在北京,哪怕就是虾米皮熬白菜,也比外地的香。“为什么呢?因为,——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至今尚未有人考证过,不见于载籍。

他爱喝一口酒。不多,最多二两。他在家不喝。家里不预备酒,免得老想喝。在小铺里喝。不就菜,抽关东烟就酒。这有个名目,叫做“云彩酒”。

他爱逛寄卖行。他家大人孩子们的鞋、袜、手套、帽子,都是处理品。剧团外出,他爱逛商店,遛地摊,买“俏货”。他买的俏货都不是什么贵重东西。凉席、雨伞、马莲根的炊帚、铁丝罩篱厖。他买俏货,也有吃亏上当的时候。有一次,他从汉口买了一套套盆,——绿釉的陶盆,一个套着一个,一套五个,外面最大的可以洗被窝,里面最小的可以和面。他就像收藏家买了一张唐伯虎的画似的,高兴得不得了。费了半天劲,才把这套宝贝弄上车。不想到了北京,出了前门火车站,对面一家山货店里就有,东西和他买的一样,价钱比汉口便宜。他一气之下,恨不能把这套套盆摔碎了。——当然没有,他还是咬着嘴唇把这几十斤重的东西背回去了。“郝有才千里买套盆”落下一个“唱”,供剧团的很多人说笑了个把月。

(节选自《汪曾祺小说全编•下卷》)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从郝有才的极其普通的角度介绍他,开始用“露脸”“现眼”对比,然后写他生活的特点,最后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个人的观点与态度。
B.小说对郝有才没做过科、拜过师,工作特点是打杂的交代,不仅照应了上文他“爱打个小算盘”,而且表达了作者对这类人爱恨交织的复杂之情。
C.小说在写郝有才一家的吃食时,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郝有才吃蒜,这体现了他对蒜的喜爱,也体现了他生活的细腻和生活贫困的现实。
D.文章最后介绍了郝有才在汉口买一套套盆的故事,这个情节既照应了题目,也体现了郝有才为家庭生活不怕费力劳神的性格。
2.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口语化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3.有评论家评论汪曾祺的创作表达了“对自然的人性美和温馨的人情美的憧憬和追求”。请结合小说内容,从郝有才的角度谈谈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评论家的观点的。
2020-02-24更新 | 27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王长元

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灰尘沸沸扬扬,仿佛是鲜活的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

“下甸子打草去啦。”

“啥时走的?”

“小半个月啦。”

“回来过没?”

“没。”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

“杀人啦,顶子。这不,官家正寻他哪!”

“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大沿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

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顶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还有事情跟你说。”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这,国法是不能容的。我们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家也有罪了。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对,叫窝藏。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

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他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二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在高粱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粱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小事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刀。战战兢兢挨了三天,吃喝现在全成了问题,最讨厌的是那垅上的风,哗啦哗啦吹得叶子直响,仿佛有无数个脚步向他走来,把他弄得一惊一乍的……

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茫然了,天下这么大,地面这么广,去哪里呢?可是,不管去哪里,在要走之前,他一定要回家看一眼老娘。

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又包了二斤盐巴,塞在缝隙处。她早已谋算好,顶子若回来,就让他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过个十天半月的,看看风声,她再想办法。她相信,办法总是有的。记得,她刚十岁那会儿,还扎着羊角辫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洞里送过饭,想想那会儿她都从没断过伤病员的一顿饭。如今,为了儿子,她还会没有办法?

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老太太迷迷怔怔刚要闩门的当儿,突然间,门“吱呀”一声开了,顶子站在了她的面前。

老太太眼泪马上就下来了。

顶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饼,眼睛贼溜溜地寻觑着,待最后一口食物从喉咙处咕噜一声咽下之后,他才急急地说:“娘,我看你一眼就得走了,有没有钱啥的,给我准备点。”

老太太赶忙把裤腰子拽开,从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钱,递给顶子,说:“就这些了,都拿着吧!顶子,你要去哪里?”

“娘,这您就不要管了。”

“顶子,你把饼带上,到小南山的石洞里躲躲。”

“娘,您就别管我了,我这一走,是死是活,真的不好说,啥年月能见到您,也都不敢想。娘,只求您自己保重啦!”

“顶子,”老太太整个抖动起来,亮亮的泪珠向脸颊处滚动。

“娘,还有一事,把咱家那把菜刀给我。”

老太太抹了眼泪,愣了,说:“干啥?”

顶子咬了下嘴唇说:“娘,我手头怎么也得有个应手的家伙呀。”

“啥?”老太太倒吸了一口冷气。

“娘,我现在已经想好,谁真若是抓我逮我,我已没有别的路了,就得拼了,反正我已是有人命的人啦,杀一个够本,杀俩就赚一个。”

“轰”地一声,老太太就觉得脑袋像被谁猛然击打了一样,眼前金光四射,她颤颤地向前走了一步。

“娘,快快给我取刀来。”

老太太表面应允着他,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的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更暗示了老太太苦痛难受的心情,也为顶子回家提供背景。
B.村长在老太太苏醒后,劝慰她说“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这句话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
C.作品叙述了经历儿子杀人这一生活变故后老太太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了老太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质朴而不愚昧的母爱的赞美。
D.老太太希望顶子躲进小南山的石洞,可是顶子不要老太太管他,因为顶子觉得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不安全,还不如逃到外面更容易活下来。
2.本文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作品以老太太“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21-04-29更新 | 13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驻村书记的扶贫经

陆章敏让单位的车把他送到村口,是步行进的圪塔村。他从村东头走到村西头,打量着一个个荒凉的院落,高高低低的泥瓦房,听着院子里传来的鸡鸣狗叫。一个放羊老汉吆喝着羊群迎面而来,陆章敏问他,大爷,你们村支书住哪里?放羊老汉指着一户人家说,那,老祚家。

胡子拉碴的老祚正端着饭碗呼噜呼噜喝粥,看到陆章敏,抹一下嘴巴说,陆书记你咋不提前打招呼呢?我组织群众到乡里迎接你这个扶贫干部。群众知道你来给村里送钱,好事儿。陆章敏说,我从市里来你们村扶贫,可不是送钱。老祚说,以前的扶贫干部,都是送钱,还有的送扶贫羊,让群众养;送扶贫鸡,让群众养。

陆章敏说,结果呢?

结果让群众吃个球了。老祚掏出一支烟给陆章敏。陆章敏没接。老祚说,走,我带你去村委会。前天在镇里跟你见面,我回到村里就给你腾了一间房,你吃住就在那里,缺啥用啥,你说话。大家等着你拨款呢。

陆章敏说,咱先不忙,我想和你唠唠村里的情况,找个脱贫的思路。

老祚说,圪塔村的情况,一个字:穷;两个字:缺钱。你看看周围那些村,家家户户小洋楼,贴着白瓷砖,噌噌见长。圪塔村倒好,就知道打架打牌闹矛盾,有钱的不在村里居住,去县城买房了。从东头到西头,破破烂烂的老房子,咋治理呢?您能给争取到资金,也把村容村貌治理一下,改善一下。你看看这个村,比周围的村庄落后了20年。

陆章敏打断老祚的话,微微一笑,说我在村里转了一圈,有了思路。

什么思路?快说!老祚眼睛一亮。

陆章敏说,咱们不是穷吗?就吃穷饭,做穷文章。

你这是啥思路啊。老祚不解。你细说说,咋着吃穷饭。

陆章敏说,就从破破烂烂的房子开始,把那几座好房子也改装成旧房子,外面抹一层麦秸泥。再把村里的石碾子、石磨盘利用起来,把纺花车、织布机利用起来,把生产队时期的大钟挂在村中央的老槐树上。

回到解放前啊?你这是糟践俺圪塔村呢。老祚跳了起来。

陆章敏说,你先别急,听我说完。会养鸡的,在院子里养土鸡,卖鸡蛋;留守妇女纺棉花、织土布;找几户人家养驴,在门前安装石磨,铡草养驴,驴拉石磨,石磨磨面,驴粪壮地,庄稼不用化肥。抹了一层麦秸泥的房子里盘上土炕,厨房里专做农家菜。听懂了没?

哦,你这是搞旅游啊。

对,老祚你真聪明。咱这地方没山没水,又比别的村庄穷,破破烂烂的房子就是资源,不利用是傻子。

老祚大笑,赵老四养一群羊,大铁锅炖羊肉;李老三养驴,骑驴一回20块钱;临走买咱的石磨面粉、土鸡蛋、老土布,绿色无公害。

是啊,我就是这个思路。周围村都把房子建得那么漂亮,咱们就把房子建得旧一些,干干净净,不用投多少资,守着家就能挣钱。

老祚说,赶明儿我拆了我的大门楼、砖墙头,弄个木栅栏。可是这些破场景,没人来看可就砸了。

小洋楼、白瓷砖、现代化家具,大家都看腻了,想换个环境。老年人在这里找到记忆,忆苦思甜,青少年在这里了解过去,记住历史变迁,等于上了一场教育课。村口是打麦场,场上一个麦秸垛。路边竖一块牌子:农耕博物馆。这些生活更贴近自然,说不定有的城里人住下还不想走了呢。

你这个主意好,我马上召集村干部,迎接你这个驻村第一书记。老祚忙不迭地去村委会,拧开了大喇叭。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驻村书记陆章敏步行进圪塔村,从村东走到村西,目的是实地观察,了解圪塔村的真实现状进而确定脱贫思路。
B.通过村支书老祚的话可以看出,在圪塔村村民看来,扶贫就意味着等着送钱,争取资金。
C.圪塔村村容村貌比周围的村庄落后了20年,村里风气也不好,所有村民只知道打架打牌闹矛盾。
D.小说结尾,村支书老祚忙不迭地去村委会召集村干部,表明他认同了陆章敏的脱贫思路。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采用对话形式,以陆章敏之口讲述他的扶贫思路,以老祚之口介绍圪塔村的状况,使小说情节更加集中。
B.陆章敏旅游扶贫的思路和过去的扶贫干部送钱、扶贫鸡、扶贫羊的思路截然不同,二者形成鲜明对比。
C.由说陆章敏糟践圪塔村到夸陆章敏的主意好,老祚态度的变化衬托出陆章敏脱贫思路的可取、高明。
D.小说标题不仅吸引读者,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更含蓄地揭示了小说深刻而多元的时代主题,具有讽刺意义。
3.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4.小说塑造陆章敏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2021-10-30更新 | 1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