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81 题号:1196398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曲史是一门年轻的学问。中国第一本现代学术意义上的戏曲史著作是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出版于1915年。《宋元戏曲史》开宗明义的一段话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论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此论将元代的戏曲剧本与楚骚汉赋、唐诗宋词等并称。若在这一系列中再加上明清小说,就完整构成了一部中国古代文学一脉相承的进化史。

但是,悉心琢磨一下这些文学体裁在各自时代中其创作者的身份和创作目的,以及接受者的文化水平和总体数量,我们就会发现,用这样线性的进化论文学史观,把作为通俗文化的戏曲作品与属于精英文化的经典文学体裁和作品相提并论,是有问题的。

王国维所赞赏的元曲,是经过了几百年的自然存毁和文人汰选而被经典化的戏曲文学作品,与楚骚、汉赋、唐诗、宋词共同进入了知识分子的阅读史。但戏曲从来就不是为阅读而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戏曲创作本身是娱乐市场上的生产活动,为商业演出提供素材加工服务。在与戏曲相关的全部活动中,戏班的组织,演员的培养,演出实践的安排、管理、宣传,观众的接受与反应等等,每一个元素的重要性都不亚于戏曲的文学创作本身;甚至可以说,正是这些戏曲文学之外的元素才构成了戏曲之所以成为戏曲的本质特征。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将戏曲史纳入正统文学进化史,侧重文学曲词,关注经典作家作品,这种观念多年来一直是中国戏曲史的主流研究思路。虽说从20世纪30年代周贻白的《中国剧场史》,到50年代徐幕云的《中国戏剧史》可以看出,确实也有学者在努力拓展戏曲史的研究领域,对戏曲的舞台结构、班社组织、演出排场、服装道具等有所涉猎,但仍然是以经典戏曲研究为主体,缓慢积累着周边的知识信息,没有能够通过戏曲史的研究呈现出具体的生活体验和广泛的社会现实。

公平地讲,《宋元戏曲史》诞生的年代,正是梁启超批判中国传统史学之弊端——“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的话音刚落之时,而王国维就已经把几百年来在文人士大夫眼中都不入流的元曲,纳入了中国正统古典文学的进化系列。在当时,其开创性的学术价值和震撼性的时代意义自不待言。而研究内容局限于文学也有其不得已之缘由。他在《宋元戏曲史》中所考察“宋金以前之杂剧院本,今无一存”,而戏曲演出相关的全部活动,也限于传统历史记载的偏见,都只能在边边角角的史料中找到寥寥数语。

在其后近百年间,戏曲史的研究思路仍然长期受到局限,这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对王国维的路径依赖;还要归因于学界自身生存状态的局限。可以说直到20世纪末,国内的市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各项文化产业均市场化之后,国人才开始对都市生活、市民社会、娱乐产业有切身的认识和体会,才能够有基础去观察相应的历史现象。这其实是个有趣的历史悖论:学习历史是为了解现在,但是如果没有现实经验的对照,我们往往也认不出历史曾经的面貌。

直到世纪之交,随着各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理论和经验的不断累积,随着人们日常生活经验越来越丰富和充实,戏曲史的研究才终于不再仅仅是戏曲作品的文学史、音乐史,或者戏曲名伶的个人艺术成就史,而更成为一部广阔的社会生活史。戏曲史的研究,从这时才刚刚开了个头。

(摘编自王艺《当我们在谈论戏曲史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读书》2019年1期新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王国维看来,中国古代文学的进化史应包含元代戏曲剧本与楚骚汉赋、唐诗宋词以及明清小说。
B.戏曲是娱乐市场为商业演出提供素材加工服务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它不是为阅读而产生的体裁。
C.在王国维以后的近百年间,戏曲史的研究思路和领域都因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不足长期受到局限。
D.戏曲史的研究领域应当涵盖与戏曲相关的全部活动元素,而不是仅局限于研究戏曲作品的文学史。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指出《宋元戏曲史》研究思路存在的问题,然后重点论述了其学术价值和时代意义。
B.文章通过列举周贻白与徐慕云的著作,论证了学界在研究中国戏曲史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
C.文章在辩证分析《宋元戏曲史》的基础上提出历史悖论,并强调历史与现实是互为参照的。
D.文章最后指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戏曲史应有的研究方向,使论证全面完整、观点得以深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作者对待《宋元戏曲史》的态度来看,我们在谈论戏曲史抑或文学史的时候也不必盲从甚至偏信名家之言。
B.戏曲作品既不比戏曲的其他元素重要,也不能代表戏曲的本质特征,所以对它的研究不能替代戏曲史的研究。
C.以线性的进化论文学史观来研究中国戏曲史的思路,滥觞于王国维,终止于世纪之交,影响了学界近百年。
D.学术研究有时也会为时代物质条件所限,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市场化,可促使人们深入认识某些研究课题。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旅游在消费时代成为了一种旅行、观光。人们带着旅行手册,以攻略的观光者姿态按图索骥,将被文本符号化的各色纪念品一网打尽,马不停蹄地占据每个特色鲜明的景点,带着心满意足的表情将自己放在其中定格拍照。他们似乎忘记了慢慢走,欣赏啊的箴言,或者说他们的心灵从未随之而来,而是安放在都市的某个暗黑角落。因而,他们在风景中没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物我浑然一体,而是冰冷地进行凝视

如果我们进一步要试着对当下中国百姓蓬勃兴起的观光旅行图景进行分类的话,一种是浪漫主义式的旅行,包含着中产阶级孤独的、持续不变的沉浸与幻想,热衷于欣赏自然界奇观,如自助旅游、背包客、探险旅游等小众旅游。二是集体主义式的共同体行动,它们是大众观光、团体旅游组织的一系列短暂相逢,倾向于集体娱乐的方式,在风景名胜走马观花地收集形形色色的文化符号,这是大众的狂欢。无论是浪漫主义的还是集体主义的旅行观光其实是在交通、信息、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对地方的文化消费。在此过程中,地方性与消费者之间免不了互动、博弈、协商和沟通,并且促使了文化的相互变迁。从游客来说,其消费的事实就是意义符号建构起来了某种特殊的需要。从旅游地来说,这种建构需要旅游地对景点进行筛选和排除。

其实,旅游的过程是外在事物与内在心灵之间的亲密关系,这在中国古代传统中就多有论述。《列子·仲尼》对于外游内观做了一番辩证式的分析: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游之不至也。不过,此处侧重的显然是内观外游不过是形式枝末。庄子的逍遥游、屈原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大都是作为与外在和而未分的一体,没有自外于天地山川。中国山水画从宋元兴起,马远、夏圭、李成、倪云林的风格特色恰恰暗合了相关学者的分析:因为政治的挫折而逃回到内心。

说到这里,有必要对旅游的发生做进一步的追溯。荣格通过梦和心理原型的剖析,认为其实是根源于人性深处的超越性需要,通过超越达到自由的最普通的梦,象征之一就是孤独旅行或朝圣的主题。现代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志调查也表明,许多原始部落都存在着让少年独自旅游的成年礼。他们离开家庭,从他们自己的存在模式中寻找自由。在旅游中,每个个体都能调和性格内的冲突元素,最终达到身心平衡,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与荣格将的根源定位在人性的超越不同,龚鹏程则从超脱的角度来深入理解的本质。古人上下周游、游仙访道,还在于进行一种自我转化的历程,摆脱不称意,获得超越性解脱的追求。他们可以暂时离开自己原有的社会阶位,摆脱一切社会关系,成为另一人。经过旅途的重新体验生活、重新观察世界,也获得新的生命感受、新的体悟,获得了生命转化的意义。

(摘编自《论旅游》)

材料二:

中国古人常用的一个非常有趣的概念,叫造化。它是一种创造和化育万物的力量,它是否有意志呢?古人也不愿深究。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天地宇宙内在的生命力,它是永恒和无限。

作为个体存在的生命短暂而渺小,这给人带来许多焦虑。当人们面对自然的时候,万象森然,壮丽而精妙,喻示着造化的神奇与活跃。人在自然中,会感受到自身与永恒之间的联系,体会到正是造化源源不绝地将一种智慧注入到我们的生命之中。

王羲之的《兰亭》诗: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用白话来说就是:辽阔而明朗的世界无边无际,当人们注视它的时候,世界的真理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伟大啊,造化的业绩,一切存在之物都蒙受它的恩惠。所以说,自然就是最显著的神迹,也是创造者存在的直接证明。

中国古人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天人合一。它可以从多个层面来阐释,其中之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并由此达成人与天道的一致。从这里引发出一种思考:相对于天道的永恒而言,从人类社会的权利结构产生的规则和价值是不稳定的,根据这种不稳定的规则和价值来确认的成功与荣耀是不真实的;当人们在世俗社会中追求荣耀与成功时,他们背离了生命的真实,他们的生命变得轻浮而虚妄。

东晋时曾任司州刺史的王胡之赞美桐庐印渚的水:非唯使人情开涤,亦觉日月清朗!清洁之水可以洗涤污物,这是日常经验范围里的事情,但说它可以使人情开涤——由壅塞而致通达,由污秽而致清爽,就有一种玄妙的意味。简单地说,这就是因为人情融合于自然而获得它的超越性,从而使生命状态转化为宽广从容,成为美丽的生命。有人情开涤,进而便有日月清朗,这也是自然而然。这里日月犹如说天地、世界。用晦暗的心看到的世界只能是晦暗的,而明朗的心则使整个世界呈现明朗。在这个短小的故事里,人与自然的一种精神性关联得到非常生动的呈现。

我们说旅游有意思,就是因为这个过程能够使我们从习惯与庸常中摆脱出来,面向长天大地、高山流水,踏入古往今来,与世上豪杰谈论生与死,谈论高贵与卑怯……我们的生命尝试一种可能,就是更广阔、更超脱、更丰富的境界。

(摘编自骆玉明《跟着唐诗去旅游》)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一些旅行观光者“务外游”,心灵未随之而来,所以他们只是“凝视”而无法与风景融为一体。
B.当下的旅行过程,既有游客以意义符号建构起的特殊需要,也有旅游地基于自身特点对景点的筛选。
C.古人认为“造化”是创造和化育万物的力量,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天地宇宙内在永恒无限的生命力。
D.旅游过程能让我们从庸常中摆脱出来,突破时空的限制,尝试生命更广阔、更超脱、更丰富的境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将当下中国百姓的观光旅行分为两类,通过不同旅行方式之间的比较,说明团体旅游对地方的文化消费能力更强。
B.材料二中作者引用王胡之的话阐明净水可以让人情通达清爽,而清明的心则使世界呈现明朗,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精神性关联。
C.与材料一的结构不同,材料二首先对古人常用的两个概念进行分析阐释,然后总结旅游的价值意义,行文清晰,论证严密。
D.材料一与材料二在内容上有相互印证之处,但材料一更侧重旅游这一过程的价值意义,材料二更侧重自然带给人的生命体验。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B.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荀子·王制》)
C.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D.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外篇》)
4.根据材料,下列选项对表格内容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出游方式相关文字
周游又游士八千人,奉之以车马衣裘,多其资粮,财币足之,使出周游于四方。——《管子·匡君》
壮游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宦游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游学学子不应居于一隅,而应出四方游学一遭。——朱熹《朱子语类》
A.管子笔下的“周游”,并非获得超越性解脱的自我转化历程。
B.杜甫抱壮志而远游,可以从造化的神奇与活跃中汲取智慧。
C.王勃笔下的“宦游人”感受到了在追求世俗成功时的虚妄。
D.朱熹笔下的游学,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促使文化的相互变迁。
5.根据材料一,结合下面文段,谈谈对苏轼赤壁之游的理解。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024-05-23更新 | 33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李白和杜甫一生从政时间并不长,但被朝廷和地方藩府征聘任用却不止一次,断断续续分布于他们一生好几个时期。两人生活经历受此左右,经历了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考察政治对于两位大诗人思想创作的正面推动和影响,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政治的关系。

②中国诗歌的传统是“言志”。魏晋以后有“缘情说”出现,但士大夫仍一致认为情必须是高尚的情。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即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情志合一,它的最高层次必然与政治相通。这样,对中国诗歌而言,政治之渗入与否,跟诗歌是否达到高层次常相联系。就诗人而言,古代诗人注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因而经常由封建政治赋予他们以理想与热情,构成他们与时代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诗歌所呈现的气象、风貌,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关。当士大夫自觉地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的时候,他的精神往往也相应地崇高起来。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对政治必须有一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

③政治本身当然应该有它的积极内容。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鄙吝的人无论政治给他以怎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但问题在于人的情志不可能恒定在一种状态下没有变化,即使是有高尚志趣的人,也不免会有松懈的时候。同样是杜甫,他可以高唱“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也可以低吟“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在不同时期,心情和志趣显然是有变化的。李杜一生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长途中就像一辆运行的机车,需要有动力补充。如何使李杜的用世之心,在关键时刻得到维系和加强,始终不倦地追求,执着地面对现实,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这在李杜的后期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

④从诗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封建社会毕竟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山林田园。穷乡僻壤的封闭,小生产者的狭窄天地,对他们的视野与情感构成严重的限制和束缚,使他们与外部疏离,难得从时代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动力。甚至连诗歌创作,在死水一样的生活中也会变成多余。所以中国古代诗人如果真正回归农村,杜门不出,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有人对李杜离开朝廷后仍与各方面官员交游有微辞,似乎毕竟未能免俗,其实这种交游正是与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否则就只有陷入闭目塞听、彻底缄默的境地。总之,如李杜之所作,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人生体验,乃至达到堪称通乎天地万物、包含古今的程度,它是绝不可能指望产生于一般的甚至封闭的环境之中的。其酝酿和创作,非有一种巨大的政治背景,并连同诗人自身都被适当地卷入不可。

(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传统中情、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时间上要早于魏晋以后出现的“缘情说”。
B.缘情很大程度上是对言志的补充,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C.情、志在士大夫看来,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
D.情志合一有层次之分,政治渗入与诗歌达到高层次有着密切的关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引领全文。首先概括李白和杜甫一生的从政特点,点明两人生活经历受政治影响,从而交代本文的写作意图。
B.第②段从中国诗歌的传统谈起,论述了政治生活关联着诗歌气象、风貌的呈现以及诗人精神气魄、高度责任感的形成。
C.第③段先指出伟大的创作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接着以李杜为例,论证了政治的强大摄动力对诗人创作的积极作用。
D.第④段将诗人和社会横向对比论证,说明封闭的环境会限制诗人的才思,肯定了李杜与官员的交游,自然地收结全文。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必须对政治有一种向心力,适度介入政治、体验政治,自觉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
B.诗人都不可能使其情志恒定在一种状态下,却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执着地面对现实。
C.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于山林田园,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
D.李杜在离开朝廷后,都与各方面的官员保持联系,其用意就在于依靠官府信息,酝酿和创作伟大而丰富的作品。
2020-06-08更新 | 5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从小说《三体》持续热销,到电影《流浪地球》赢得高票房,一批科幻作品广受好评。与此同时,网络文学发展方兴未艾,涌现出大批网络文学作者。科幻文学与网络文学互动加强,更多科幻作品在网络平台落地生根,创作队伍持续壮大,科幻作品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大众。科幻作品虽然不等于科学著作,却是科学普及的重要帮手。而网络文学因其传播的便利性,在众多文学品类中拥有数量优势。所以,网络科幻作品的出现,让科幻作品获得更多传播渠道,融入更大的阅读群体,并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力。如何让网络科幻作品更好承担起普及科学常识、弘扬科学精神的功能,激发广大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创新思维,值得深入研究。

做好科普,网络科幻作品需要向硬核科技取经。基于科技进行合理想象,一直是科幻文学的魅力所在。读者熟知的《三体》就巧妙融入了黑洞、引力波等物理学知识。有了专业知识的支撑,文学作品的科学味才更浓,专业度才有说服力。更好反映时代变迁,用文学描绘波澜壮阔的科学探索图景,记录人类科技前行步伐,将激发更多读者的求知欲、更多科技爱好者的探索热情。

做好科普,网络科幻作品要更加贴近受众。网络科幻作品需要有精巧的结构、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把科技和艺术有机融合到作品中,有助于提高作品的趣味性、互动性,让更多读者感受科学之美、人文之美。时下,在一些平台,网友自发整理科幻作品知识点,分析其中科学原理,互相答疑解惑。这也说明:作品面向大众、服务大众,才能形成作者与读者的良性互动,让科普深入人心。

做好科普,网络科幻作品还需要完善从规划到开发的全版权运营链条。如今,科幻文学作为连接科技、文化与产业的桥梁纽带,具有极大发展潜力。未来科幻产业的开发和探索,不会只停留在文学层面,还将涉及包括出版、影视、游戏、动漫、实景体验等在内的全产业链条。借助人工智能、全息影像等技术,科幻叙事将从文本和屏幕中的虚拟场景,转化为真实场景和沉浸体验。借助技术赋能,设计开发更多场景,将为大众科普提供更多可能。

据一份调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后,相关平台科幻作品日均阅读人数明显增长,彰显了广大读者对科技创新的浓厚兴趣。融入科幻元素的网络文学,一头连着浩瀚宇宙,一头连着万千受众。用生动故事传播科学知识,定能让科幻作品更好成为孕育想象力的摇篮,鼓励更多人迈向科学探索之路。

(摘编自《科幻作品助力科学普及》,人民网20211123日)

材料二:

的确如此,科幻是基于科技,对未来的想象和构建。它基于现在,连接未来,也常常回到过去。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副部长廖红看来,科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全面串起了过去和现在,串起了好奇心、想象力、科技以及对人生、价值、世界的认知、理解和判断。“2020年《流浪地球》引爆了国人对科幻的热情。许多科技工作者对电影涉及的科技知识也进行了全面解读,这在社会上又掀起了一波科普、科幻的高潮。同时,电影所传达的对家人、朋友、国家、人类的这种责任感,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共识,传播了我们中国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这一理念。廖红说:我们期待通过科幻这一类型的文学、艺术、影视、动漫、游戏等各种形式的载体,帮助大家树立科学梦想,激发创造热情,引发对科技的发展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当人们思考未来,创新的激情和创意就会被点燃。科幻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扩音器。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委副书记李新看来,科技创新成果能通过科幻文学的阅读、影视播放、游戏的游玩以及体验消费等形式,让更多公众更好理解科技创新,激发人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为科技创新注入源头活水。

确实,从科幻作品中获得灵感,然后一步一步将其实现,最终成为改变时代的科技创新成果,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地球静止轨道又名克拉克轨道克拉克是指英国著名科幻小说家亚瑟·查尔斯·克拉克,他与艾萨克·阿西莫夫、罗伯特·安森·海因莱因并称为20世纪三大科幻小说家。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地球静止轨道,正是因为他在1945年预言了地球静止轨道的存在。那时,人类尚未进入航天时代,亚瑟·查尔斯·克拉克的设想看起来颇为超前。但仅仅20年以后,卫星通信和电视转播就都已被广泛使用,为了纪念他对这条轨道的预言,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它命名为克拉克轨道

对于科幻来说,科技创新为其提供了无限幻想空间。2018年的科幻电影《头号玩家》模拟了未来VR技术高度成熟后的世界,人类穿梭在现实和虚拟之间,就如当下网络线上线下各种互动和联通一样。放眼当下,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中国天眼以及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成果等,为科幻创作提供了巨大的故事资源库和灵感来源。

科技创新还为科幻提供了多样的表现形式。数字技术、动作捕捉技术、沉浸交互技术、3D技术等都为公众提供了更真实更具体验感的科幻视觉盛宴。

(摘编自《中国科幻,离辉煌有多远》,《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幻文学与网络文学加强了互动,更多科幻作品在网络平台落地生根,科幻作品正以积极的姿态走向大众。
B.网络科幻作品已然承担起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功能,广大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得到激发。
C.人们对科幻作品的阅读兴趣增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后,相关平台的科幻作品日均阅读人数明显增加。
D.通过科幻文学的阅读可以让更多公众了解科技创新成果,激发人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创造热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文化与产业的纽带是科幻文学,但是未来科幻产业的开发和探索将不会在文学层面上,会转向影视、游戏、动漫等产业。
B.科幻作品基于科技合理巧妙融入科技创新知识、物理学知识,文学作品的科学味、专业味就会更浓,其专业度更具说服力。
C.科幻作品将科技与艺术有机融合,有助于提高作品的趣味性、互动性,增强读者对科学之美和人文之美的感受。
D.科技创新为科幻提供了无限幻想空间,悟空号、墨子号、中国天眼等成果,为科幻创作提供了巨大的故事资源库和灵感来源。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科幻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扩音器”观点的一项是(     
A.手机之父马丁·库伯在看了科幻电视剧《星际迷航》中的通讯装置后开始手机的研发。
B.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张文武在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中创作了科幻文学作品《未来星球2049》。
C.俄罗斯飞机和直升机设计师埃格·希克斯基在读过科幻小说《征服者罗比尔》后发明了直升机。
D.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启迪了西蒙·莱克、伽利尔摩·马可尼等人发明了潜水艇、无线电报。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科幻作品对科学技术创新起到积极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2-07-05更新 | 9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