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0 题号:1153254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定律告诉我们,物质与能量只能沿着一个方向转换,即从可利用到不可利用,从有效到无效,从有秩序到无秩序。热力学第二定律实质上就是说宇宙万物从一定的价值与结构开始,不可挽回地朝着混乱与荒废发展。熵就是对宇宙某一子系统中由有效能量转化而来的无效能量的衡量。根据熵定律,无论在地球上还是宇宙或任何地方建立起任何秩序,都必须以周围环境的更大混乱为代价。

熵定律的最重要之处莫过于它对时间的定义。经典物理学的时间是可以沿着两个方向中的任何一个方向行进的,运动物体的每一个变化,至少在理论上是可以被逆转的,完全可以有正的时间和负的时间。然而一旦我们把一段拍摄尼亚加拉大瀑布一泻而下的片子倒过来放,那时一切都会显得荒唐可笑了。这么一来,水就会从底下向瀑布顶上流去。虽然牛顿建立在数学上的模式告诉我们,理论上水是可以从底下向瀑布顶上流去的,然而我们知道这不可能发生。

时间流逝的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向前。时间体现了能量从集中状态到耗散状态,从有序状态到混乱状态的变化。如果熵的过程是可以逆转的,那么过去发生的一切都可以挽回。用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男爵的话来说就是:“泥浆会重新聚成砾石,而砾石则又会再度回到它们原先崩塌的山峰上去。”

时间永远向前运动,因为能量本身永远从有效状态转化为无效状态。每当发生任何事情,世界上的能量就有一次耗散,熵的总值就有一次增加。牛顿力学世界模式忽视了熵定律所反映出来的现实,从而制造了一个假象,似乎时间是世界上的一个独立过程,能脱离自然的运行而独立存在。由于采用了这样一种把人与自然彻底隔绝开来的认识世界的方法,人们的意识就与时间、生命和熵的过程脱节了。随着宇宙中可用能量的消耗,发生的事件日益减少,这就意味着剩下的“真正”时间越来越少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增加能量的消费,我们不但不能节省时间,而且会更快地失去时间。我们无法逆转时间或熵的过程,那是早已定了的,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对自身生活与行为方式的选择,决定世界上有效能量的耗散速度。

(节选自杰里米·里夫金、特德·霍华德《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有删改)

材料二:

我们对自然的看法正经历着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即转向多重性,暂时性和复杂性。长期以来,西方科学被一种机械论的世界观统治着,按照这种观点,世界就像是一个庞大的自动机。确实有不少现象在我们看来是决定论的和可逆的,比如无摩擦的摆的运动,或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在这种可逆运动中,无所谓时间的优势方向。但是,也有许多不可逆的过程,它们涉及时间的方向性。假如你把两种液体(例如水和酒精)掺在一起,从我们的经验可知,这两种液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混合起来。我们却从未见过这个过程的逆过程,即这种混合物能自发地分离成纯水和纯酒精。因而,这个过程是一个不可逆过程。

显然,除了决定论的过程之外,肯定还存在一个概率的因素,包含在某些基本过程中,例如在生物的进化或人类文化的演变中,即使是对决定论坚信不疑的科学家大概也不敢说,在宇宙大爆炸之日,本书的出版日期就已镌刻在自然的定律之中了。按照经典看法,自然的基本过程被认为是决定论的和可逆的,包含随机性或不可逆性的过程被看作仅是一些例外情形。今天我们在所有的地方都看到了不可逆过程的作用。我们正越来越多地觉察到这样的事实,即在所有的层次上,从基本粒子到宇宙学,随机性和不可逆性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科学正在重新发现时间。我们还有两个至今尚未得到答案的基本问题。一个问题是无序与有序的关系。著名的熵增加定律把世界描绘成从有序到无序的演变。然而生物或社会的进化向我们表明的却是从简单中出现的复杂性。这怎么可能呢?结构怎能从无序中得出呢?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现在我们知道,非平衡(即物质和能量的流)可能成为有序的源泉。

但还有第二个问题,甚至是更为基本的问题:经典物理学或量子物理学把世界描绘成是可逆的、静态的。在这种描述中,没有什么进化可言,既没有向有序的进化,也没有向无序的进化,动力学能给出的“信息”不随时间而改变。

我们希望对动力学和热力学的统一工作将清楚地给出对机械论世界观而言是崭新的熵概念。时间与现实是紧密关联的,对于人类来说,现实是嵌在时间流之中的。

(节选自伊·普里戈金、伊·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有删改)

材料三:

直到20世纪初,人们还相信绝对时间。也就是说,每一事件都可由称为“时间”的一个数以唯一的方式来标记,所有好的钟在测量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上都是一致的。而在相对论中,人们必须抛弃存在唯一的绝对时间的观念,代之以每个观察者携带的钟所记录的他自己的时间测量——不同观察者携带的钟不必要读数一样。这样,对于进行测量的观察者而言,时间变成一个更为个人的概念。

当人们试图统一引力和量子力学时,必须引入“虚”时间的概念。“虚”时间是不能和空间方向区分的。如果一个人能往北走,他就能转过头并朝南走;同样的,如果一个人能在虚时间里向前走,他应该能够转过来并往后走。这表明在“虚”时间里,往前和往后之间不可能有重要的差别。另一方面,当人们考察“实”时间时,正如众所周知的,在前进和后退方向上存在有巨大的差别。这过去和将来之间的差别从何而来?为何我们只能记住过去而不是将来?

科学定律并不区别过去和将来。更精确地讲,科学定律在称作C、P和T的联合作用下不变。C是指用反粒子替代粒子;Р的意思是取镜像,这样左和右就互相交换了;而T是指颠倒所有粒子的运动方向,也就是使运动倒退回去。在所有正常情形下,制约物体行为的科学定律在CP联合对称下独自不变。换言之,对于其他行星上的居民,若他们是我们的镜像并且由反物质而不是物质构成,则生活会刚好和我们一样。然而在日常生活的“实”时间中,前进和后退的方向之间还是有大的差异。想象一个水杯从桌子上滑落到地板上被打碎,如果将其录像,你可以很容易地辨别出它是向前还是向后退。为何我们从未看到碎杯子集合起来,离开地面跳回到桌子上,通常的解释是这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所表述的在任何闭合系统中无序度或熵总是随时间而增加。桌面上的一个完整的杯子是一个高度有序的状态,而地板上破碎的杯子是一个无序的状态。

无序度或熵随着时间增加是一个所谓的时间箭头的例子。时间箭头将过去和将来区别开来,使时间有了方向。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时间箭头:首先,是热力学时间箭头,即在这个时间方向上无序度或熵增加;然后,是心理学时间箭头,这就是我们感觉时间流逝的方向,在这个方向上我们可以记忆过去而不是未来;最后,是宇宙学时间箭头,在这个方向上宇宙在膨胀,而不是收缩。

(节选自霍金《时间简史》,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物理学的时间有正的时间和负的时间,但无论哪种只可以沿一个方向行进,运动物体的每一个变化,在现实中是不可以被逆转的。
B.作者认为,无论在地球上还是宇宙或任何地方建立起任何秩序都要消耗能量,这样必然会带给周围环境更大的熵值。
C.材料中第三段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男爵的话反驳了“时间流逝的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向前”的观点,从而证明了“熵的过程是可以逆转的”的正确性。
D.我们虽然无法逆转熵的过程,但我们可以通过选择自身生活与行为方式把能量从无效状态转化为有效状态。
2.下列对材料二有关论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先肯定物理世界中不少现象是可逆的,再重点说明许多化学反应过程是不可逆的,从而引出文章议题。
B.材料二中作者运用水和酒精的假设论证反驳了西方科学机械论世界观的决定论和可逆性。
C.文章用熵定律批驳了可逆的、静态的物理学,认为事物从有序到无序的演变是不可逆转的客观现实。
D.作者一再谈到的生物和社会进化问题,就充分体现了文章开头所说的事物“多重性、暂时性和复杂性”。
3.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看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对“经典物理学的时间是可以沿着两个方向中的任何一个方向行进的,运动物体的每一个变化,至少在理论上是可以被逆转的”这一看法是赞同的。
B.材料二中作者指出了至今尚未得到答案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无序与有序的关系,二是经典物理学或量子物理学把世界描绘成是可逆的、静态的。
C.直到20世纪初,人们还相信绝对时间;但在相对论中,人们必须抛弃存在唯一的绝对时间的观念。
D.材料三中认为“虚”时间是不能和空间方向区分的,在“虚”时间里,往前和往后之间不可能有重要的差别。
4.同样引述熵的概念,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什么异同?
5.请简要分析以上三则材料对时间解读的角度和范围的不同之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科技创新在不断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能给予文化发展思想创意、内容资源和技术手段的支持,不断丰富文化发展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而且能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提升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纵观人类历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对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带来图书生产方式的革命;19世纪电子技术的发明,使视听产品生产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信息技术革命使新媒体成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

②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信息大爆炸,传播大变革,多元文化碰撞冲击强烈,社会急剧转型,使得人们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更多冲突与困惑。以新的技术手段促进文化发展是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通过科技手段极大地改变了文化内容、艺术样式及其生产创造、传播扩散、接受应用和社交互动的方式,促进消费、生产乃至社会方方面面的深刻变化。如当前流行的各种网络文化、电竞文化、创意文化、创客文化等,已经与工业时代的文化完全不同。在这一时代潮流下,我国文化事业不断繁荣,涌现了一批利用科技手段制作的精良的文化产品,提升了文化内容和艺术形式的表现力、感染力,大幅增加了文化创新的有效供给,提升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例如,用数字图像复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将静态的绘画转化为动态的影像,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大放异彩;2018年热播的《国家宝藏》节目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巧妙结合,一改历史和文物的严肃面孔,将过去在博物馆束之高阁的传统文化,变得更加生动、亲切,引发了广大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也间接推动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③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在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一是科技对文化发展的供给不够,尚未形成支撑和引领文化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特别是企业开展创新的动力不足、能力不强,文化创意不多,文化产品缺乏特色;产业发展方式单一,优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强。二是文化发展需求对科技创新的带动不足,文化科技制作的关键技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核心技术的国产化率相对偏低。三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文化和科技分属不同行政管理系统,导致多年来我国科技与文化各自发展、融合不够。总体而言,文化和科技融合是一种创新行为,产生的是新技术、新产品,面临的是新兴市场,因此具有与其他创新活动类似的高投入、高风险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各类主体开展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积极性、主动性。

④为解决上述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2019年8月,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强调,找准文化和科技两种思维缺乏交融的软肋,补齐文化发展缺少核心技术支撑的短板,以体系化思维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指明了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方向。

(摘编自眭纪刚《以科技创新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创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并且是持续的。
B.当前人们生活中的冲突与困惑,都是方兴未艾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起的。
C.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通过科技手段把严肃的面孔转化为动态的影像的文化产品。
D.我国文化科技制作的关键技术装备只能依赖进口,文化发展缺少核心技术支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述科技与文化的关系时,由表及里,重在分析问题并能联系当前现实。
B.文章前两段主要论述科技创新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是正面论证;第③段是反面论证。
C.文章举例典型,论证有力,如第①段举三个不同时代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D.文章第③段先提出文化与科技融合存在很多不足,然后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条理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创新可以支持文化发展,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使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得到提升。
B.当前,文化内容、艺术样式及其生产创造、传播扩散、接受应用和社交互动的方式已发生改变,一些流行文化与工业时代的文化已完全不同。
C.使用现代科技焕发历史文化的生机,吸引年轻人的关注,这样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
D.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虽成就巨大,但各类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未被充分调动,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具体措施。
2021-02-24更新 | 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城市生活垃圾是城市化的产物,它既是一种“社会公害”,同时作为丰富的再生资源,又可谓是“摆错位置的财富”。为了使城市垃圾资源化,在处理前首先需要实施分类收集。垃圾分类收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合力才能完成。

公众既是垃圾的制造者,也是垃圾污染的受害者,公众参与管理城市生活垃圾有重要意义。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理解、支持和自觉参与,是垃圾分类回收的基础和关键性因素。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主导型”环保工作模式使居民认为保护环境的主要责任在政府。科学工作者和政府官员对环境问题关注较多,一般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欠缺: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相对较强,广大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较弱。

长期以来,公众养成了“简单方便”的垃圾混装习惯,虽然不乏一些对环保抱有热情的人,但也往往因在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时要付出较高的经济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而不愿执行。

随着宣传教育的深入,很多市民逐渐对垃圾分类投放有了较高的积极性,但对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不清楚或掌握不够准确,从而影响了垃圾分类收集的效果,久而久之,参与的热情也会逐渐降低。

民间环保组织有责任、有义务协助政府推动实施垃圾分类的政策和法规,但是大部分公益性环保组织仅限于做一些宣传教育的工作,缺乏参与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及管理的途径,环境保护志愿者发挥作用的渠道也不畅通。

垃圾分类收集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当公众对环境政策由消极观望转为积极配合时,政府和企业也会积极响应,尽快创造更好的条件,形成覆盖广泛的绿色环保网络。

(摘编自姜朝阳、周育红《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中的公众参与》)

材料二

艾媒咨询的行业报告分析显示,未来三年垃圾分类相关产业市场的规模预测将会超过2000亿元,且随着我国垃圾分类的持续推进,该市场还将进一步扩大。

仔细观察垃圾的“一生”,无外乎分类、投放、运输、处理、再生五大环节,无论是哪一个环节,其背后都有着难以估量的巨大市场。虽说我国的垃圾分类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垃圾分类的持续推进,整个产业链条也将逐渐趋于成熟。

垃圾分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背后巨大的产业链条,更为重要的是,垃圾分类将会是循环经济的开端。简单来说,厨余垃圾可以转化为沼气或者用于燃烧发电,塑料瓶可以粉碎之后再利用,甚至就连公认的有害垃圾,如废旧电池、废旧电子产品等也具有回收利用的价值,如新能源汽车淘汰下来的动力电池也能通过梯次利用的形式进入其他领域;但若没有垃圾分类,这些垃圾将会被混杂在一起,将其重新分类就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也因此丧失了垃圾循环再生的价值。

垃圾分类的成功实施,对于我国而言,具有改善生活环境的未来意义,也具有实现循环经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现实意义。不过对于刚刚步入垃圾分类门槛的我国来说,垃圾分类的开启,是机遇,也是挑战。日本政府花了40年的时间才在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方面成为世界的典范,我国作为后来者,也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毕竟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向成功。

可喜的是,我国目前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方面已经投入了巨大的关注,相信在政府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垃圾分类的全面覆盖将会早日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摘编自盘和林《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值得展望》)

材料三

垃圾分类可以只在部分城市和人群中实行吗?当然不行,垃圾分类正在从日常生活中的“选择题”变为“必答题”。就在不久前,浙江省多个城市就开出了垃圾分类的首张罚单。2019年3月,海宁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在巡查中发现某公司建设项目工地食堂产生的餐厨垃圾与其他生活垃圾、纸质快餐盒等混合投放在工地的三个垃圾桶中,执法人员现场发放了《责令整改通知书》,但该公司未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整改。执法人员对该公司拒不执行垃圾分类的行为处以1200元罚款,这也是海宁市开出的首张垃圾分类处罚单。此外,近期浙江宁波、金华等地也纷纷开出了多张垃圾分类的罚单。浙江省这几次的处罚依据的是2018年4月份开始施行的《浙江省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将施行《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成为全国第二个对垃圾分类立法的城市。专家认为,上海市的立法有很多独特之处,将对全国各地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起到示范作用。《条例》确定上海市全市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四类,明确了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是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居民日常生活以外的餐厨垃圾应投放到专用的收集容器,房屋装修中产生的废弃物按建筑垃圾单独投放。《条例》规定,对未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单位,可处以五千至五万元的罚款,对个人可处以五十至二百元的罚款。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环卫处徐志平说:“处罚不是目的,我们希望大家能够明确垃圾分类是法定的职责,我们每个单位、个人,都应该依法履行好自己的义务。”

(摘编自《垃圾分类从选择题变必答题,多城市今年出台垃圾分类地方法规》,2019年4月22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垃圾是城市公害,同时又是丰富的再生资源,因此只要投放到了正确的位置就会成为一笔可观的财富。
B.民间环保组织仅做一些宣传教育的工作,环境保护志愿者无法发挥其作用,没有完全尽到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C.我国垃圾分类的成功实施能给相关产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我们需保持理性,认清形势
D.上海市借鉴浙江省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对垃圾分类立法的创新做法,给全国各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虽然一般居民环境意识普遍欠缺,但在垃圾分类问题上,城镇居民的责任大于广大农村居民。
B.材料一侧重于论述垃圾分类需要公众参与,而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和民间环保组织以及环境保护志愿者等。
C.材料二在材料一论述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延伸,重点向我们阐述了垃圾分类对我国循环经济的重要作用。
D.随着我国垃圾分类的持续推进,整个产业链条也将逐渐趋于成熟,我国的循环经济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垃圾分类主要包括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不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有害的、有污染的和不能进行二次分解再造的等。
B.中粮包装公司在铝制包装生产中,坚持“废材回收”的做法,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铝材边角废料及不合格铝罐,在处理后会交由第三方机构回收以便循环利用。
C.加强对市民的环境教育和技术培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进幼儿园、中小学校,把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纳入教学体系,促进一代人文明习惯的养成。
D.为改变市民将生活垃圾“一包丢”的习惯,近日河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对《河北省城乡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进行了初审。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当前我国要做好垃圾分类工作,需要公众和政府分别做出哪些努力?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
2020-12-09更新 | 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让创新成为走向未来的不竭动力。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其重要特点是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同以往历次科技革命相比,这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以指数级而非线性速度展开。面对重大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努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我国科技创新已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瞄准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消费升级的方向、供给侧的短板、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统筹部署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

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一是激活“企业实验室”的创新功能。弘扬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家精神,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二是促进传统企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传统企业要积极同互联网接轨,以数字经济、智慧经济引领企业转型发展。三是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互补创新。国有企业具有科研人员集中、研发能力较强等特点,应发挥国有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市场嗅觉敏锐的优势,努力形成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分工合作、协力发展的互补创新格局。

奏好政府职能“退、放、进”三部曲。通过“退”,减少政府部门对创新资源的直接分配、对市场导向明确的创新活动的干预;注重“放”,凡是市场机制能够实现或社会组织能够替代的服务功能,政府部门都可以放手,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创新服务机构和组织;实现“进”,着力加强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资助平台、信息平台、监管平台。

提升科技创新的效率。一是促进成果转化。要促进科技进步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实现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三级跳”。二是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化高校和科研院所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三是强化创新激励。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加强知识产权开发利用和保护,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摘编自《让创新成为走向未来的不竭动力》,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当今中国重大颠覆性技术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科技创新进入新的阶段。
B.如果解决供给侧短板、社会发展瓶颈等问题,就一定能全面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C.激活“企业实验室”的创新功能、促进传统企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互补创新,可以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D.不管是市场机制能够实现,还是社会组织能够替代的服务功能,政府都要减少干预,完全交给创新服务机构和组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让创新成为走向未来的不竭动力,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B.文章整体思路是先总后分,先综述创新的地位及迫切性,接着分述实现自主创新的途径。
C.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阐述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低于世界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水平。
D.文章着重从企业、政府职能、提升科技创新效率方面,阐述我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措施。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只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应对世界科技革命挑战。
B.如果突破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重大科技问题,就说明我国达到领先世界的创新水平。
C.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要积极同互联网接轨,从而达到转型发展的目的。
D.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都有各自优势,要充分发挥它们在创新机制中的作用,从而形成互补。
2020-10-14更新 | 5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