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44 题号:1205169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侯发山

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还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真的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

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捉鱼。

晚上用鱼竿捉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他知道,老还小,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或是愚蠢的事;小伟还知道,什么是孝顺,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一把屎一把尿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惯了,说自己还能干得动,每天活动活动筋骨对身体有好处。小伟也就没再坚持,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舍不得离开。

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捉鱼。

小伟吃惊不小,心想父亲什么时候学会徒手逮鱼了?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啊。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

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鱼,学名安康鱼。

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象一只悬挂明灯的钓鱼杆。

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第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

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

蛤蟆鱼在父亲手里扭曲着身子,但被父亲牢牢抓在手里。小伟打开手机的电灯,看到这种鱼头大,口宽,胸鳍宽大,尾部细小,背紫褐色,腹面淡色。

小伟呵呵一笑,对父亲说:“爹,这就叫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亲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然后继续说道,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愣。

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一心为民,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

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小伟恍然大悟,心里一下子热乎起来。天天点赞的不一定是朋友,不点赞的不一定就不是朋友,看来这话真是没说错。

父亲接着说,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不能太招人眼了。

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

父亲愣怔了一下。

小伟说,我那样做,一是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让大家监督自己,杜绝自己有谋私利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

龟儿子,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父亲说着,拿起拳头轻轻捶了小伟的胸脯一下。

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爹希望你能像你说的那样,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小伟看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

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善于设置悬念,第4段开头的四个问句既表现了小伟的复杂想法,也设了悬念,引发读者对“父亲”真是意图的猜测,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小说第5段是景物描写,交代了“父亲”捉鱼时的地点、时间以及昏暗的环境,其中“不安分”一词赋予江水人的情感,写出了江水波浪起伏的状态。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本文中指的是蛤蟆鱼要诱捕那些趋光的鱼类,却被“父亲”抓住的情景,“父亲”以此情景启示小伟,让他明白为官不贪的道理。
D.小伟作为单位的一把手做了许多有利于民的事,他正直无私,愿当先锋模范,在小伟将自己的行为传到朋友圈这件事上,“父亲”开始时有些不大赞同。
2.请简要分析“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这句话的内涵。
3.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

茹志鹃

1946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就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包扎所就包扎所吧!反正不叫我进保险箱就行。我背上背包,跟通讯员走了。

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刚才在团部我没注意看他,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朵野菊花。

我随便地问他是哪里人。他没回答,脸涨得像个关公,讷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原来他还是我的同乡呢!

“家里还有什么人呢?”

“娘,爹,弟弟妹妹,还有一个姑姑也住在我家里。”

“你还没娶媳妇吧?”

“……”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

我们到包扎所,已是下午两点钟了。因为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但伤员流了血,非常怕冷,所以就得向老百姓去借,我便自告奋勇讨了这件差事,怕来不及就顺便也请了我那位同乡,请他帮我动员几家再走。他踌躇了一下,便和我一起去了。

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分头行动。不一会儿,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我们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我硬了头皮,讪讪的向她开口借被子,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开口叫他,他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我便故作严肃地说:“是呀!也许她为了这条被子,在做姑娘时,不知起早熬夜多干了多少零活,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或许她曾为了这条花被,睡不着觉呢。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

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待了一会儿,说:“那……那我们送回去吧!”

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又好笑,又觉得可爱。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帮我们打水,烧锅,作些零碎活儿。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轻伤的问问,重伤的就得拉开他们的符号,或是翻看他们的衣襟。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回转身看见新媳妇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低声地对新媳妇说:“不要缝了。”新媳妇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

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新媳妇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述的是1946年中秋之夜,小通讯员和“我”借被子以及新媳妇献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人际关系的崇高纯洁,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B.小说的语言,不论叙述还是描写,都给人自然、清新、柔和、优美之感,使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充满了诗意;特别是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生动传神。
C.“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既表现通讯员因没有借到被子而看不起老百姓,也为他得知真相的自责埋下伏笔,省略号勾勒出他不善言辞的窘态。
D.小说中有不少意蕴丰富的意象。如“百合花”,一方面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新婚夫妻百年好合;另一方面又象征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与纯洁无瑕。
2.小说是怎样塑造新媳妇这个人物形象的?请作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小通讯员形象。
4.独特的女性视角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
2020-11-24更新 | 12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疙瘩的幸福路

李利军

太阳爬上树梢,疙瘩磨磨唧唧地从铺满稻草的铺上爬起来,双手抄在袖筒里,来到幸福家门口。幸福家的狗蹲在门口,像蒋门神,朝他虎视眈眈地望,望得他心里发毛。他不敢再上前,就扯着嗓子喊,幸福,幸福……

幸福媳妇正在吃饭,端着碗从锅屋来到大门口,见是疙瘩,问啥事。疙瘩讪讪地笑,用油乎乎的袖子擦一下发痒的鼻子,问,幸福呢?幸福媳妇说,去村委会了。疙瘩笑笑说,俺那个救济的事,这回可就仗着他了!幸福媳妇转着碗吸溜一口稀饭,笑笑说,怕是不中吧。不中?怎么不中?疙瘩不相信。

来到村委会,幸福和几个人在开会,疙瘩把他喊出来。幸福问啥事。疙瘩说,俺救济的事,你得给俺想着!拉倒吧,幸福说,你就死了这条心吧,好手好脚的,要想吃饭就得干活!一屋子的人都朝他看,哄地笑了起来。幸福转过身,砰的一声把门关实了。

疙瘩被堵得够呛,脑子里一片空白。他悻悻地往回走,想,当他妈屁大点官,就烧成这样!

疙瘩不吃不喝睡到第二天晌午,听到外面有脚步声,也懒得起来。柴耙门吱的一声被推开了,进来的是一手拎瓶烧酒、一手拎几样熟食的二华。闻到猪头肉的香味,疙瘩马上来了精神,咕咚地坐了起来。

三杯热酒下肚,二华脖子也粗了,脸也红了,说,幸福现在真是可以了,小时候俺们三个同学玩的事情都忘后脑窝去了吗?你还跟他做了三年的同桌呢,现在做了个什么村主任,就对俺们爱理不理的了!二华把熟菜摆好,疙瘩倒酒。二华又说,听说,昨天还骂了你?疙瘩怏怏地喝了口酒说,不提他狗日的。

隔天,二华又来了,这回带来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对疙瘩说,这是上面派到我们村的挂职村干部,支部副书记小李,幸福的助手,家是市里的。疙瘩一听到幸福,脑门子都轴起来了。二华问,疙瘩,你爹在世时,你不是跟他学过柳编的活儿吗?忘了没?疙瘩望望二华,摇摇头,哪能忘呢!二华想了想,说,不如你编个挂篮簸箕之类的,小李帮你在市里想办法销售,城里人现在认这个呢!小李忙说,是的是的,我奶奶特别喜欢这些柳编的物件,老是吵着要我爸买个簸箕,就是找不到地方呢!疙瘩苦笑一下,那能弄几个小钱啊?二华说,小钱也是钱啊,弄一点是一点嘛,总比闲着强!再说了,弄好了,也气气幸福啊!

二华成了疙瘩的常客,在他的催促下,疙瘩还真的捣鼓起来了。忙了一个多月,二华和小李把那些玩意儿拉到市里去,回来就给了疙瘩两百块钱!送走二华和小李,疙瘩把两张百元大钞拿出来,翻来覆去看,生怕它长腿跑了。

来年秋天,疙瘩在二华和小李的帮助下,盖起了三间瓦房,还拉了个院子。邻村的老姑娘大巧的爹妈见他有了点出息,托人说媒,一说就成了。结了婚,两口子一起忙着编柳艺,滋润得很。

这回是疙瘩喊二华来家喝酒,二华带着小李。席间,疙瘩问,这一阵咋没见着幸福?二华没搭腔,却说,村里准备成立一个柳编工艺厂,你看行不行?疙瘩急了,说,那不是跟俺抢生意吗?

哈哈哈哈,二华笑着说,要是那个厂请你去做技术指导,如何?

俺?疙瘩舌头不听使唤了,指了指自己的鼻子,两个手像扇蒲扇一样直摇。

二华又说,幸福因为工作干得好,被破格提拔到镇里做副镇长了。

是啊,疙瘩大哥,小李说,恭喜你退出建档立卡贫苦户行列!你是我们村最后一个贫困户,这下,我们村的贫困帽子可要甩得远远的了!

二华嘿嘿地笑,当初,幸福担心你不配合,我们就演了一个双簧。

疙瘩痴痴地望着二华,又望望小李,木头一样戳着。

媳妇大巧拎着一壶热水走了进来,一股春风被带到屋子里,薰薰地,就包围了他们。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村主任的名字“幸福”富有寓意,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暗寓着村主任幸福将带领村民走向幸福的生活。
B.当疙瘩询问救济的事时,幸福媳妇却直接回答“怕是不中吧”,这体现了我们的基层干部和基层干部家属的工作方式急需改变。
C.小说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物、平凡事件为素材,以贫困人物疙瘩做主角,反映了农村脱贫的问题,展示了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
D.“疙瘩把两张百元大钞拿出来,翻来覆去看,生怕它长腿跑了”这句话表现了疙瘩的惊喜以及对这份辛苦钱的珍爱之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铺满稻草的床铺”“柴杷门”“闻到猪头肉的香味,疙瘩马上来了精神”“等描写,生动形象,让人不禁对疙瘩的贫困心生感慨。
B.小说开头写到太阳已经爬上树梢,疙瘩才磨磨蹭蹭地爬起来,还双手抄在袖筒里,寥寥几笔,一个游手好闲的贫苦户疙瘩的形象就跃然纸上。
C.小说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比如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既照应了小说的开头,又借景抒情,小说结尾的描写旨在塑造媳妇大巧热情好客的形象。
D.小说大量使用极富乡土气息的方言土语,如“不中”“你得给俺想着”“都忘到脑窝去了”“脑门子都轴起来了”等,鲜活真实,符合人物身份。
3.请结合小说分析二华这个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4.小说以“疙瘩的幸福路”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2021-02-02更新 | 15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墙根儿北墙根儿

袁省梅

保斤抓着麻绳要闪出门楼时,儿子的话硬邦邦地追撵了过来,嚷嚷:“戏园子门口不让你坐啊,哪个欠你拾那点柴?”

保斤听出儿子的话气脑里满是埋怨,可他没停下脚,心说,我晓得你不欠,做饭有电磁炉,取暖有小锅炉,可拾拾捡捡个柴,不是能省个电吗?电又不是不要钱。

儿子看保斤停下脚,就追了出去,喊:“今个大嘎子对象来哩,你就不能少去一天地里?”保斤只好转身回来。

儿子又撵着保斤说:“戏园子门口堆子爸能坐二孬爸能坐,你就不能坐?就那二亩地能打几颗粮?还老去老去,让村里人都笑话我说我养不起你,孙子都要娶媳妇了,还让你去地里。”

保斤想说他胳膊腿好好的,坐戏园子门口才是受罪哩。张开嘴时,却只吐出了一团烟雾,灰白白的罩住了他的脸。

儿子看保斤不言语,嘴软了些,还是劝他去戏园子门口闲坐去,说:“有我和大嘎子挣钱哩,咱这光景也好过了,那二亩地能收多少算多少,我和娃一月工资就买咱一年口粮哩,不值顾在庄稼上费心思。”

保斤黑着脸,心想挣钱再多,哪能丢了地?南门前下牛坡那两块地,可都是好地,种啥收啥,分地时多少人眼红哩,现在就都让撂荒了?保斤没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保斤和儿子在一起,只有儿子一个人说话。

儿子催保斤换上干净衣服去戏园子门口闲坐去。儿子说:“堆子爸不到六十就啥活儿也不干了,一天坐在戏园子门口。二孬爸不也是?他都坐个啥意思?不就是给羊凹岭人看哩嘛?不就是显摆他娃的光景好过哩嘛?你也去坐嘛,热了坐南墙根儿,冷了咱挪北墙根儿,让人都瞅瞅,咱这光景也好过哩。”

保斤还是不言语,心说大嘎子对象要来,不能灰头土脑的见人家娃,地是去不成了,那就去戏园子门口踅踅去。

戏园子门口坐了好多人,二孬爸堆子爸果然在。每个人的神情都像这深秋的阳光般慵懒,松散,苍老。就是二猪爸也是这种模样。二猪在地里养了几十头猪,整天忙得顾了东顾不了西,却非要叫他爸坐戏园子门口去。

有人扔过来一个硬纸板,保斤挤着坐了。

他们就说老东西你可舍得闲坐啊?说准备给娃干到死啊你?说你挣多少是个够啊?人家娃光景好过了,咱冷了坐这北墙根儿热了坐那南墙根儿,娃脸上光彩了,咱也享了福了,多好的事。

保斤讪讪笑着,可屁股下的硬纸板还没暖热,他就坐不住了。这么好的天,能拾一大捆柴哩。前几天说的浇地,也该看看排上了没?快霜降了,柿子萝卜都该收了。保斤一下子想起来一大堆活儿,屁股下就觉得烤着火般,坐得难受。抬屁股要是时,二孬爸说:“猴屁股坐不住金銮殿,受苦的命!”保斤嘎嘎笑笑,一晃一晃地走了。

保斤背着一捆柴从地里回来时,媒人领着给大嘎子介绍的女孩儿刚好也进了门。

儿子把保斤堵在门口,叫他去外面避一避,不耐烦地说:“你瞅你你瞅你,叫你去戏园子门口闲坐去,你又去地里了,看你这一身土人家女娃见了不笑话我?”

孙子对象没说成,儿子绷起一张黑脸,埋怨保斤,说都是他闹的。说他一天到晚地里跑,影响了一家人的名声。最后恼恼地撂下一句话,说:“老人就该有个老人样,热了坐南墙根儿冷了坐北墙根儿,叫人都看着多好,娃娃孙子脸上也都跟着光彩。”

保斤不明白孙子的对象没说成,咋跟他有关系?他胳膊腿好好的咋就不能去地里了?坐南墙根儿北墙根儿等死咋就给娃娃孙子脸上添了光彩了?想是这么想的,可保斤没有问儿子。

第二天,又是个好天气,羊凹岭的人都看见保斤早早地就坐在戏园子门口的北墙根儿下,袖着手,眯着眼,跟个秃鹫般一动不动。时间久了,保斤身后的墙上竟磨出了一块黑黑的影子。

细细看去,南墙根儿北墙根儿的墙脚处有好多黑影子,一团一团的。

(选自《21世纪中国最佳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园子门口的南墙根儿北墙根儿是羊凹岭的老人们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墙根儿闲坐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
B.保斤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是围绕着去不去戏园子门口的南墙根儿北墙根儿坐着展开的,南墙根儿北墙根儿是全文的线索。
C.保斤对孙子的对象没说成而感到自责,对儿子把责任归咎到自己身上能够理解,最终顺从儿子的意思去戏园子门口坐着了。
D.小说题目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与小说的内容和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风格和谐一致,相得益彰。
2.保斤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分析其性格特征。
3.你认为村里的老人们整日坐在戏园子门口,啥活不干,冷了坐北墙根儿,热了坐南墙根儿,这样的他们是在享福吗?儿女们这样要求老人是真正的孝顺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2020-08-10更新 | 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