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15 引用次数:319 题号:1208794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华南虎的一次邂逅

刘卫平

当长工刘三扛着石碓一喘一喘地爬上一道山梁的转弯处时,一个巨大的危险正在降临。石碓是用来舂糯米糍粑的那种,在湘中地区很常见,用一块四四方方的石头从一面凿空了,凿出一个凹陷的圆坑。眼下,石碓的圆坑正像一个深得过了头的帽子戴在刘三的头上,刘三的脑袋就完全没入了碓坑之中。碓坑的两侧边沿压在刘三的双肩上,刘三必须举起双手扶着石碓的边沿,用力把石碓的前方擎起一点,这样,他那没入碓坑里的眼睛才能勉强从碓坑的边沿下看到身前三四步远的地方。

刘三正要经过的这道山梁地形特殊。这道山梁好比就是一个人的鼻梁,从左侧看不到右侧,从右侧看不到左侧。那时候,当刘三沿着那条横贯山梁的小道从左侧向山梁的顶部前进时,一只华南虎也正从右侧窜来,就这样,刘三和老虎不可避免地在山梁拐角处不期而遇了。人和虎在相距三四步远的地方骤然收住了脚步。这个距离是由刘三的目光只能看三四步远所决定的。刘三的眼睛从碓坑下突然看到前方出现了一只老虎,胆一惊,心一跳,头一麻,腿就直了,一双僵脚立在原地牢牢地生了根似的一动也不能动。

那是一只黄乎乎的带着斑斓黑纹的华南虎。一双硕大的炯炯有神的眼睛像一对大灯泡似的看着刘三。长工刘三是个一字不识的文盲,不知道有个成语叫虎视眈眈,但他现在是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虎视眈眈的滋味。从虎口里喷出的一股股腥臊气味让近在咫尺的刘三一阵阵晕眩。好在老虎并没有立即扑向刘三,而是停在原地一动不动地死死盯着刘三。

刘三在与虎对视的四五分钟时间里有过一阵快镜头似的回忆,这种回忆只有那极短极短的一瞬间,但通过文字描述出来则要冗长得多——今天早晨,长工刘三刚从他的茅屋里起床,谢德仁老爷就在门外喊:刘三,你今天给我去东岭寨晏学光老爷家取样东西来。刘三应着:德仁老爷,要我去取什么呢?德仁老爷说:喏,我写在这纸上,你拿给学光老爷一看就知道了。刘三接过纸条,啃两个红薯就出发了。到东岭寨有十来里路,刘三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刘三不认识晏学光老爷,但他听说过晏学光家世代是地主,晏学光更是一个有名的烂秀才(指屡试不中的读书人)。在村头,刘三看到一个提着箢箕握着耙子捡狗粪的老头,刘三就问:你知道晏学光住在哪里吗?刘三这句话一出口就为他以后的遇险埋下了祸根。他不该在晏学光这个名字的后边省掉老爷两个字,因为他不知道,眼前这个捡狗粪的老头,正是烂秀才晏学光。当刘三按老头所指来到晏学光家时,他总觉眼前的学光老爷与村头拾狗粪的老头很像,只是衣着有优劣之别而已。当时刘三并未在意,他毕恭毕敬地把纸条递给学光老爷。学光老爷一看,就笑了,学光老爷笑着说:德仁老爷也真是的,连借个石碓坑也要写条子,你扛去就是了嘛!刘三顿感惊讶,他没想到德仁老爷打发他爬十来里山路跑来,竟然是为了借一个石碓坑。刘三顶着那个百把斤的石头苦不堪言,越走越气恼。其实德仁老爷哪是要他借什么石碓坑呢?纸条上明明写的是要一杆老烟枪,可是晏学光这个烂秀才,仅仅因为刘三问路时在他的名字后面省掉了老爷二字,他就存心罚刘三扛着石碓坑走山路。这个缘由,刘三当时自然不知道,他正一喘一喘地爬过一道道山梁,蹬过一条条溪涧,一步步走近山梁上那只即将到来的老虎,并最终与老虎在相距三四步远的山道上对面而峙了。

刘三与老虎对视了四五分钟,双方仍然一动不动,身子一动不动,眼睛一动不动,路边的树叶一动不动,四周的空气也一动不动。四五分钟光景,在刘三的感觉里仿佛经历了四五个世纪。刘三的腿脚麻了,嗓子干了,眼睛酸痛了,头发一根根像钢针似的竖起来了,一句话,刘三真的支撑不住了。崩溃之际刘三的脑子里倏忽灵光一闪,他有意转动了一下眼珠子,眼角的余光仍然看着老虎,正眼却佯装看别处。刹那间,只听见地一声响,老虎从路边一冲而下,如一道黄色的闪电倏地不见了踪影。刘三当即瘫软在山坡上。

后来,刘三从有经验的老者那里听说他之所以能够虎口逃生,正是得益于他头顶的石碓坑。老人们说,老虎扑食时,首先要估量一下它的血盆大口能不能一口叼下食物的头,能叼下的,呵起就走,不能叼下的,一般不敢贸然进攻。刘三肩上扛着一个四方形的石头脑袋,老虎自然不敢扑上来咬他,说不定老虎反而被骇住了呢!

多年以后,当湘中山区的华南虎绝迹时,饱尝贫苦的刘三已子孙满堂。他总是告诫晚辈要发狠读书,刘三说:要读书考大学,才能当大脑壳(湘中方言把大官戏称为大脑壳),刘三不无风趣地说:你们看,连老虎都怕大脑壳呢!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就以“一个巨大的危险正在降临”来设置悬念,既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和探索兴趣。
B.小说语言幽默风趣,有些短句更是加深了这一特征,如“胆一惊,心一跳,头一麻,腿就直了”,活画出刘三遇到老虎时惊恐的神态。
C.小说在对刘三与老虎对视的描写中使用了反复的手法,一再强调“一动不动”传神地写
出了刘三当时的紧张恐惧和度日如年的感觉。
D.晏学光只是因为刘三在称呼他时省掉“老爷”二字就有意戏弄他,可以看出地主阶级的为所欲为,体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2.文章最后用刘三的一句话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题目为“与华南虎的一次邂逅”,却用了大量笔墨写刘三去晏学光老爷家借东西的经过,对此你如何理解?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困难 (0.1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绣鞋

一大早,七婶就起来了。今天是腊月二十四,是麦苗出嫁的日子。她想简单地弄点饭吃吃,就到“黄瓜园”——贵他姑家去。她想躲过这一天,免得自己看到麦苗出嫁伤心,也免得麦苗难受。

刚刚做好饭,麦苗就一头撞了进来。麦苗进了屋冲她叫了一声“婶”,就到西间里去了。

她没有往西间里去。平日她就不常往西间里去。那是贵住的房间,贵参军前就住在西间里。

过了一会儿,麦苗从西间里出来了。七婶抬眼看了一下麦苗,见麦苗脸上竟是出奇的平静。她知道麦苗是个挺有主见的闺女,就放心了。

麦苗说:“婶,做饭了没?”

七婶说:“做了,刚做好。”

麦苗说:“婶,我来晚了?”

七婶说:“看你说的。今几个是啥日子!”

麦苗麻利地将平日吃饭的小方桌用抹布擦净了,又在桌边放一把小靠椅,就拉七婶往上坐。

七婶明白麦苗的意思了。七婶明白麦苗的意思以后,无论如何也不肯往上位子上坐。七婶说:“苗儿,你看你。”

麦苗说:“婶,你上坐,你上坐。”

七婶说:“这妮子,你看你。”

麦苗说:“婶你上坐,我有话说。”

七婶说:“这妮子,哪能那样哩,不兴不兴。”

到底没有麦苗的力气大,被麦苗连推带拉按到了小靠椅上。

七婶说:“屋里有爹有娘的,那可不兴。”

麦苗不答话,麻利地抹了一只碗,盛了一碗红薯稀饭,又拿了一个馍,一双筷,小心地来到七婶面前,庄重地跪下。

七婶仰起头,闭上了眼,眼泪却止不住地淌了下来。

麦苗说:“娘,吃饭吧!”

麦苗说:“麦苗今儿个就要走了,再给娘端一次饭。”

麦苗说:“往后,娘再想吃麦苗端的饭,就难了。”

七婶只好睁开眼,将饭接过来,放到桌子上。抬眼去看麦苗时,见麦苗早已哭成了泪人儿。两个人遂抱在一起,畅畅快快地哭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七婶首先止了哭,又扳起麦苗的头,用手给她擦脸上的泪。

七婶说:“苗儿,今儿个是你的喜日子,高高兴兴地走。”

七婶说:“啥也不怨,怨俺贵没福。”

停了一下,又自言自语地说:“一个团一千多号人,人家都平安回来了,偏你……”说着说着就提高了声音:“人家都知道有爹有娘有老有小你个龟孙啥都不知道哇我的傻儿我的憨乖乖……”

又大声哭了起来。

麦苗也跟着哀哀地哭。

隐隐约约地,远处传来了欢快的音乐声。七止了哭,细细地听。麦苗也细细地听。

欢快的音乐声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楚。

又响起了一阵噼哪叭叭的鞭炮声。

七婶说:“苗儿,快回吧,人家来了。”

麦苗点点头,刚走了两步,又转回来说:“啥我都给麦叶交待过了,担水、劈柴……”

音乐声和鞭炮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响。

七婶推着麦苗往外走。走到大门口,七婶看到一辆披红挂彩的汽车正从村街北头开过来。

麦苗凑近她的耳朵大声说:“娘,你回吧,过了三天我回来看你。”

七婶一把将麦苗推出门外,转身“哐”的一下将大门关上,一时间脑子里一片空白……

不知过了多久,音乐声和鞭炮声终于停了下来。

七婶踉踉跄跄地走进屋里。她想给贵说几句话。

掀开门帘,七婶一下子愣在了那里。

桌子上,贵的遗像面前,是一片耀眼的红。

那是一双新鞋。

那是一双红绣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以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暗示了七婶的伤感。
B.小说重视在对话中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且大量使用短句,语言通俗易懂。
C.小说对麦苗和贵的故事的叙述,使读者感觉到女主人公与命运的抗争,并艺术地阐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
D.小说文笔简洁细腻,背景设定只是七婶家中,人物不多,写作空间有限,但却写出了丰富的意味,富有创意。
2.小说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请赏析。
3.文章最后写到了“红绣鞋”,这样处理是否合理?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20-05-17更新 | 25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困难 (0.1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块砖等于多少钱

一块砖等于多少钱呢,王小多算来算去,到底没有算出来。

王小多想,还是自己喝的墨水少。

王小多是一个小工,每天像一只蚂蚁一样跑上跑下地伺候着两位匠人。匠人说,砖,王小多就搬砖;匠人说,灰,王小多就运灰。王小多是匠人的兵,匠人让王小多干啥,王小多就干啥,砖和灰是王小多的兵,王小多让砖和灰在哪,砖和灰就在哪,这,是王小多认为的。

出事的那一天,是王小多的生日,王小多在干活的时候就暗暗拿定了主意,中午在食堂里要一份猪肉粉条,为自己庆贺一下。快下班的时候,上面砌墙的匠人说,砖。下面的王小多就捡起一块一块的砖,撂给匠人。也许,是逆射的阳光刺疼了王小多的眼睛,也许,是王小多的胳膊有些酸了,反正,上面的匠人没有接稳,那块砖像一只被猎人射杀的鸟,在空中打了个旋,回落了下来,被王小多的脑袋接住了。也许,那是一块已经多余的砖,也许,那是王小多撂出的最后一块砖,不管怎样,事情还是发生了。

虽然王小多捂住了脑袋,两条红色的毛毛虫还是像下坡的小车一样顺着耳朵流了下来。王小多下了工地,穿过食堂,向工地外面的诊所走去,穿过食堂的时候,王小多嗅到了猪肉粉条的味道,在这个过程中王小多还放慢了脚步,张了一下嘴巴。

包扎伤口时,医生收了王小多十块钱,王小多觉得,医生长了一双能穿透衣服的眼睛,因为,王小多的口袋里,正好装了十块钱,王小多把钱交给医生的时候是极不情愿的,他觉得掏钱的滋味比砖砸住了脑袋的滋味还要难受。

下午,王小多觉得头部隐隐作痛,他向工长请了假,休息了。整个下午,王小多心里都是乱糟糟的,睡在板床上,他觉得腰疼,坐在房前的空地上,他感到浑身都像针扎一样,后来,他干脆溜了出去,到城市的大街上晃荡,可是,他的两条腿又像脱了档的机器一样不听使唤。

第二天,王小多早早地向工地走去,他不愿意再耽误一个工了。到了工地,王小多冒了一个想法,他认为,自己包扎的十块钱应该由匠人来付,如果当时匠人接住了砖,自己的脑袋根本不会砸伤。王小多还想,如果匠人付了十块钱的话,既找回了自己的面子,又挽回了一些损失。所以,王小多对匠人解释说,你要付给我十块钱。匠人瞪了瞪眼,对王小多说,你应该付给我十块钱才对。匠人的理由是,王小多撂砖的时候,,擦伤了匠人的手指,匠人补充说,如果你不付钱,就别想跟着我干!

王小多胃里像堵了一块泥疙瘩,一阵子恶心,头部也隐隐作痛起来,王小多知道,匠人说的话,既有威胁的一面,又没有夸张的成分。按住隐隐作痛的头部,王小多苦笑着对匠人说,下个月发了工资,一定给您十块钱。

晚上,王小多怎么都睡不着,他分析着,这个事情不对头,里里外外自己太吃亏了,而且,是一个哑巴亏。后半夜,王小多起了床,他走到工地上的水池边,洗了一把脸。一阵风吹来,王小多打了一个哆嗦,一个哆嗦,让王小多哆嗦出了一个新的念头:自己的伤,是在工地上发生的,应该算工伤吧,工伤,就应该由公家买账。

第三天,王小多找到工长,指着自己的头部说,我的伤是工伤,应该补助二十块钱的医疗费。工长没有回答王小多,而是反问道:当时,你戴安全帽了吗?王小多回答:没有。工头说,这就对了,没戴安全帽是违章的,你应该知道吧,按上头的规定,罚款二百元,这样吧,不让你掏现金了,从下个月工资里扣除。王小多小声说,不罚不行吗。工长斩钉截铁地说:不行!

就这样,王小多哆哆嗦嗦地在罚款单上签了字。

包扎伤口十块,付给匠人十块,耽误了一个工,大概二十块吧,罚款二百块,还有,这里里外外呢。

一块砖到底多少钱呢,王小多真的没有算出来。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注重用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等方法来塑造主人公“王小多”的形象特征。
B.文中划线句子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王小多”物质生活的艰苦和对美食的本能渴望。
C.小说多次提到“一块砖等于多少钱",使小说的结构更紧凑,主题更鲜明突出。
D.环境描写是小说要素之一 ,文中细腻的环境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现实意义。
2.“王小多”作为一个典型的底层农民工形象,他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条概括。
3.“一块砖等于多少钱”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解决这个实质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和建议?请立足文本简要作答。
2020-02-13更新 | 1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困难 (0.1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拖雷只怕不及见到父亲,令副帅统兵回师,自与靖蓉二人快马奔驰,未及一月,已来到西夏成吉思汗的金帐。拖雷遥遥望见金帐前的九大耸立无恙,知道父亲安好,欢呼大叫,催马驰至帐前。

郭靖勒住马头,想起成吉思汗抚养之恩、知遇之隆、杀母之仇、屠戮之惨,一时爱恨交,低头不语。忽听得号角吹起,两排箭筒卫士在金帐前列成两行。成吉思汗身披黑貂,扶着拖雷的右肩,从帐中大踏步而出。他脚步虽然豪迈如昔,只是落地微颤,身子随着抖动。郭靖枪上前去,拜伏在地。成吉思汗热泪盈眶,颤声道“起来,起来!我天天在想着你们。”郭靖站起身来,只见大汗满脸都是皱纹,两颊深陷,看来在世之日已然无多,不禁仇恨之心稍减。成吉思汗另一手扶住郭靖左肩,瞧瞧拖雷,又瞧瞧郭靖,叹了一口长气,遥望大漠远处,呆呆出神。郭靖与拖雷不知他心中所思何事,都不敢作声。过了良久,成吉思汗叹道:“当初我与札木合安答结义起事,哪知到头来我却非杀他不可。我做了天下的大汗,他死在我的手里。再过几天那又怎样呢?我还不是与他一般的同归黄土?谁成谁败,到头来又有甚么差别?”拍拍二人的肩头,说道:“你们须得始终和好,千万别自相残杀。札木合安答是一死完事,我每当想起结义之情,却常常终夜难以合眼。”拖雷与郭靖想起在襄阳城下险些拼个你死我活,都是暗叫惭愧。……


郭靖又道:“自来英雄而为当世钦仰、后人追慕,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以我之见,杀得人多却未必算是英雄。”成吉思汗道:“难道我一生就没做过甚么好事?”郭靖道:“好事自然是有,而且也很大,只是你南征西伐,积尸如山,那功罪是非,可就难说得很了。”他生性戆直,心中想到甚么就说甚么。成吉思汗一生自负,此际被他这么一顿数说,竟然难以辩驳,回首前尘,勒马回顾,不禁茫然若失,过了半晌,哇的一声,一大口鲜血喷在地下。
郭靖吓了一跳,才知自己把话说重了,忙伸手扶住,说道:“大汗,你回去歇歇。我言语多有冒犯,请你恕罪。”成吉思汗淡淡一笑,一张脸全成蜡黄,叹道:“叹道:“我左右之人,没一个如你般大胆,敢跟我说几句真心话。”随即眉毛(  ),脸现(  )色,(  )道:“我一生纵横天下,灭国无数,依你说竟算不得英雄?嘿,真是孩子话!”在马臀上猛抽一鞭,急驰而回。当晚成吉思汗崩于金帐之中,临死之际,口里喃喃念着:“英雄,英雄……”

—— (节选自金庸《射雕英雄传》,有删减)

1.依据小说中人物性格,文章中括号内空缺词语填写恰当的一项是(  )
A.一皱 青 厉声B.一扬 傲 朗声
C.一横 愠 爽声D.一顿 愧 低声
2.下列对于小说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思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墨子说:“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墨家主张非攻,反对侵略战争,墨子自己就曾止楚攻宋。郭靖反对成吉思汗残杀百姓,就是这一墨家精神的体现。
B.从郭靖与成吉思汗的对话中可见,郭靖秉持“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以人为本”“以天下为己任”等儒家思想。
C.《孟子·离娄上》中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郭靖正是用其赤诚之心打动了成吉思汗,令其弥留之际,尚思“英雄”之意。
D.拖雷与郭靖正是因为成吉思汗讲述与扎木合结义之情,才明白,“义”是不求富贵的手足之情,正如孔子所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小说中郭靖与成吉思汗对“英雄”的理解有什么不同?你个人更认可哪一种“英雄”?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阅历谈谈你的看法。
2019-03-02更新 | 7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