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木心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22 题号:12273490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木心

回家罗!

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那饭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母亲说:对的是越窑,这叫盌,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碗!”“什么?母亲不知所云。那饭碗,越窑盌”“你放在哪里?”“枕头边!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是有一无二的。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详——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对母亲怎说……那船夫。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有删改)


【注】①盌(wǎn),一种敞口而深的食器,也作“碗”。
1.请简要分析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2.请简要概括母亲的形象。
3.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
4.请结合全文分析最后一句的意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真题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木心

节略部分内容提示:

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

回家啰!

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那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

“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母亲说:

“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盌!”

“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那饭碗,越窑盌。”

“你放在哪里?”

“枕头边!”

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盌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盌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盌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盌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那盌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对母亲怎说——那船夫。

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注】①盌(wǎn),一种敞口而深的食器。也作“碗”。
1.文章以                           为叙事线索;第3自然段在文章的记叙顺序上属于                     
2.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手法。
答:                                                                     
3.“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 这种事以后多着呢。”“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什么意思呢?谈谈你的理解。
答:                                                                      
4.综合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
答:                                                                       
2016-11-18更新 | 69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以下散文,完成小题。

鱼和书

木心

渔民的目的物是鱼,门前的沙滩上,铺晒着巨网,阳光直照,生活清闲得多了,用机动船作业,英国的渔民都这样。东南部苏佛克郡(Suffolk位于北海的奥尔德堡之滨,是渔民村。

行不多时,就进城了,那些神色不定的游客,见之心烦,全靠本地居民的蔼蔼晏晏,使这里显得可以小住一周。空气似乎特别清新,夏天的傍晚……黄昏……静谧的氛围层层深去。倘若置身酒吧,烟雾醇气弥漫,好像要快乐就得这个样子。中国的哈尔滨”,这个名字的意译是晒网场”,也多渔网,也流行抽烟饮酒。中国的北方大都吃粗粮,怎么办呢,啤酒是液体面包,反正我停不了几天。

推门,一进入便想回身——里面暗,乱,那沉甸甸的闷热更其摈人——我是退出来了。

如此三进三退,除非不欲以啤酒充饥,否则就得在第四家进而不退。

在第四家找了一张临窗的小板桌,后窗,窗外污黑的杂物堆得只露一块手掌般大的天空。夏日正午,这酒店好比蒸笼烤箱——我也许会死在哈尔滨。

要了一公升啤酒,一碟炸青蛙,别的就只有超乎想像的烙饼,铁饼。青蛙本来瘠小,油炸后,无肉可啃——又想走了。除非立即离开哈尔滨,而要办的事没办完。

看别人,另一角的少妇,碗中想必是白干,轻轻端起,啜呷有声……扯点儿烙饼,孜孜咀嚼,却已咽落——确实是绝妙的示范,大意是:您也应当如此。

奇怪的是我竟徐徐顺从她的无声之谏,开始喝啤酒,啃青蛙腿——感觉自己在履行一项德行。

哈尔滨还有些灰色的楼房,屏风般列在一起,前面便是空空的黄沙地,楼房的外墙上,宛如鹰架,构着黑铁的露天扶梯,曲曲折折,好像很幸福,晾满衣裳,飘得很厉害。

半公升啤酒入肚,饥饿已止,蓦然惊喜,木窗外,堆着杂物,毕竟有空隙,风吹进来,小的,碎的凉风,也一丝丝,一阵阵,坐在这里是可以的,风这样吹我,有风这样吹,我能坐下去,喝下去,刚来时就是这样的,感觉不到罢了,幸亏听顺那女人的谏言,饿已止,汗将收尽,青蛙的腿连骨嚼就是,有咸的肉味,油炸的焦香,杂物的空隙,不止一块手掌般大的蓝天,另有更小的三角、菱形、好几块蓝天,风是这样吹进来——所以我坐在苏佛克郡的酒吧中,烟雾醇气弥漫,我能比三十年前沦落哈尔滨时要老练镇定得多了,可以取代那个中国北方的少妇而为别人示范、进谏。

文学也是这样,很闷人……尤其在儿时,翻到全是字的书,但是昨天巴士海峡来的越洋电话说:您的文集编校完了,将正式付印,发现缺一篇序言。”“非要序言不可吗。

文集是幢房子,序言是扇门!”我笑道:序言写到一半,明天可以寄出。

文学是由一个个字串成一行行排成一段段的手工制品,我的写作尤其杂乱不堪——啤酒喝到半公升之后,才发觉得有小的碎的凉风从几个空隙中吹进来,除了最先看到的一块手掌般大的蓝天,还有更小的好几块,北方干旱的夏日的晴空,明净的淡青,近似婴儿的眼白,在污秽的黑而乱的杂物堆之外——我自己不忧愁,自己已经有些像曲曲折折的露天铁梯那种幸福的样子,别人是否肯屈尊坐落在临窗的小板桌之一边,是否愿向那独自呷酒扯烙饼的女人借鉴——杂乱的文字,总也有不期然而然的空隙,容或青穹可露,凉飓可逸……写作者和阅读者是一个人,怎会是两个人呢,是一个人。

我想,常想,暂别用字堆成的文学,暂别用文学堆成的生活,真的结束孽缘,我自由了,海浴,风帆,垂钓,滑浪,音乐节,初到Aldeburgh的三天,这可明显,啤酒和青蛙焦尸的噩梦远去了,桌上是英国之国食Fish and Chips,炸鱼的块儿大,鲜美热辣,伴随的薯条照例是松软的——海浴、风帆、垂钓、滑浪、音乐节,一天天过了十天,呆住——炸鱼和薯条下咽迟迟,其他的海味总是海味,不再混在烟雾醇气弥漫的酒吧。所称灯光柔媚,音响幽雅的餐厅,待不了一小时——我会死在苏佛克郡的。

夏夕渔村,空气清新,驶车回伦敦,伦敦也非长住久安之地……不会再去苏佛克,不会再去哈尔滨,也不会什么地方都不去了。

那越洋电话真有趣,房子必要有门,如果是废墟呢,就不要门了——最聪明的人是一上来就造个废墟,至今未见有此种心肠出现。也并不难,是怕人抱怨。

Aldeburgh这种小城是不可抱怨的,每年几次音乐节,有手工艺精品店,修道院里的石雕很古很古,田野里风车转得你微笑、心酸。

哈尔滨何尝可以完全抱怨呢,松花江对面是太阳岛,道里的一条繁华的街上,有白俄罗斯商贾开的斯陶俩尔皮货店,夏天也不歇业,满堂屋毛茸茸的。江畔的大阳伞下,老人瞑目端坐,娟娟少女斜签着捧书朗读,前面是一望无际的松花江,熏风吹得畅洋,使我既羡慕那位老的,也羡慕那少的,更羡慕那本被捧着的书,如果一旦是我写的书,那么再羡慕什么呢,羡慕那个开始动手就造出废墟的人,如果没有那种人的呢,那么我羡慕苏佛克郡的渔民,用机动船作业,清闲得多了,渔民的目的物是鱼,不是书。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哈尔滨”这个名字有“晒网场”的意思,作者因此从苏福克郡的旅行联想到自己三十年前在哈尔滨的经历。
B.作家以“感觉自己在履行一项德行”评价自己在小酒馆中吃东西的体验,呈现出作家勉为其难、无可奈何的心态。
C.作家声称自己会“死在苏福克郡”,皆因他在此地可以享受自由、清静的生活,不必再以文字堆成文学。
D.“鱼”和“书”是本文重要的形象。它们分别意味着普通人简单纯粹的生活状态和作家复杂的体验总结。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生动地描绘了不同地方的生活画面,并将它们频繁转换、直接拼接,以此呈现出作家独特的创作感受,读来别致、新奇。
B.本文的标点符号运用非常特别。例如文章表达不同层次的意思时,多用逗号连缀,强迫读者跟随作者的心理节奏思考体会。行文灵动自由。
C.作者笔下的炸鱼“块儿大,鲜美热辣”,与哈尔滨的炸青蛙构成对比,实则隐喻暂离文学创作的生活让人感到畅快、开心。
D.本文善用比喻的手法创作。或将优秀的文学作品比作废墟,或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比作哈尔滨小酒馆,文章因此读来形象、有趣。
3.请简要分析文中的“我”对文学创作的态度历经怎样的转变?
2024-03-26更新 | 6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七日之粮

木心

今夜的天色正合司马子反①的心意。

月亮是圆的,云气很盛,飘得快,地面一阵暗一阵明,要偷瞰宋城,这是最好的机会。

司马子反决计独自爬登距堙②,这用土壅高而附上城去的斜坡,甚陡。他手足并举,听着自己的呼吸渐促,背脊的汗水令他发痒,这让他想起已很久没有洗过澡了。

快到顶端时,他攀伤了指甲,但忍痛完成了最要紧的收腹撑跃。站定在城头,他不由得呕出几口酸水,想蹲下来,却就此坐倒。他抑制住了呻吟。

月色明一阵,暗一阵。

举目望去,宋城规模不小,为准备巷战而修的壁垒,称得上森严,然而灯火稀落,不闻刁斗更柝之声。弥漫在夜气中的是异常的焦臭。

司马子反凝了凝神,蹑手蹑脚,沿墙边向那举烽的粗木高架靠近。

跫声③,有人上来!

子反闪匿在垛阙的暗影里,屏息间已辨知来者行动滞钝——老了,或有病。子反继而确定他是独行。子反又高兴起来,而且他突然感觉到夤夜登城的那个,很可能与自己的身份对等,而且……这时,跫声却没了。

侧耳细听,咻咻然,那是喘息……

子反忽然想下去搀助,但瞬间又克制住了这个怪念头。

跫声又起……颤巍巍,一个上大夫装束的龙钟背影冒出坑口。月光照着白髯,他双手按在膝盖上,连连咳嗽。

司马子反掸了掸下身的灰土,从垛阙的阴影里直身移步上前:“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④

刚上城头的那一位显然吃惊不小,旋即镇定,接口道:“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兮,劳心悄兮。”

此时,司马子反差不多完全看清相对作揖的,是闻名遐迩的华元大夫。那就不必兜圈子了。

“子之国,何如?”

“真是已经吃不消了!”华元抚了抚白髯。

子反:“惫到什么地步呢?”

华元:“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子反:“唉唉,甚矣惫……我相信您说的是实话,然而以一般的道理来讲,再穷,也还得装阔呀,而您怎么把老底抖给了我呢?”

“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我看您是个君子,就竹筒倒豆子嘛。”

彼此似笑非笑地笑了一下。

司马子反深深地吸一口气,用这口气把话冲出来:“诺,你们好好坚守城池吧,我们也只有七日之粮了,吃光,就回去。”

华元轻声问道:“班师的路上不开伙食了吗?”

子反耸耸肩:“所以说,我们至多只能再围两三天,余粮用于归途。”

二人相对拱手,作揖,影子投在雉堞上,是很美丽的。浮云刚过去一块,另一块在移过来。

司马子反翻身退落距堙,华元大夫俯首目送,频频挥手。

远处两个戍卒闻声过来,华元挥手:“扶我下去,不必等人换岗。”

“扶您老人家下去,我们再上来。”

“不必了不必了,回营回营。”

城脚的石缝里蟋蟀窸窣地叫。

那边楚营帐篷的木桩之周,蟋蟀也窸窣地叫。

司马子反去见庄王,庄王也没有安寝:“怎么样?”

“惫矣!易子而食,析骸而炊。华元大夫亲口告诉我的。”

“哎哟,糟透了……我还是要占领它,然后再回去。”

子反把双手叠起:“我对他们说,我们也只有这点粮食了。”

庄王的声音很响:“你做了什么哟!”

子反将双手分开,长跽而言曰:“区区之宋,尚且有不欺之臣,楚可以无乎?七日之粮,说也已经说出去了!”

庄王调整脸色,曼声道:“好吧,那么你给我立即造一批房子,留守在这里。虽然,吾犹取此,乃后归耳。”说罢便作态赐酒。

司马子反接酒,谢毕,说:“好吧,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

庄王停樽莞然:“你走了,我和什么人下棋对饮呢?那就一同回去吧!”

说了话是要算数的,第二天卯时就下令拔营,要带七日之粮引师归去。

许多后事当然由司马子反妥善收尾。庄王临走时歪着脖子道:“你瞧着办吧,事情已经是这样了。”

司马子反慢吞吞地动身,毋庸顾虑宋兵会来劫粮。

暮霭四起,少顷,便皓月东升,十六之夜的月和昨日三五之夜的月一样圆,只是云没了。

望银辉中的宋城,只有蟋蟀在叫。

护粮官上前敬了个礼:“大人的尊意是……”

“说过了,留一半下来。”

“那,我们自己只有七日之粮,路上可能要走八天,如果下雨的话……”

“宋城中,他们用自己父亲的尸骨,烧别人儿子的肉来充饥。”

护粮官低头,缩脚退去了。

司马子反负手踱步在刚拆掉辕门的路边,传令兵从背后走过。他指着猎猎的旌旗喝道:“还不把这些东西统统收起来!”

这时,宋城的门徐徐地开了一条缝,挤出十来个高矮不等的人,从远处望,越发显得骨瘦如柴,为首的有白髯者,无疑是华元。

司马子反向他们走去,却见他们停步,横排成一行。

他也立定。

送者古礼长跪注目,行者作揖挥手。

应该有一点声音,一点声音也没有。

月亮。

(有删改)


【注】①司马子反:春秋时楚国大夫,楚庄王之弟。七日之粮事见《春秋公羊传》。②距堙:靠近敌城所筑的土丘,可借以观察城内虚实,并可登城。③跫声:脚步声。④与下文华元所吟均出自《诗经·陈风·月出》,诗的原意是表达对女子的赞美和相思之情。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军围宋,双方相持日久,均已精疲力竭,宋人更是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小说对这一背景没有直接交代,而是在情节发展中逐渐揭示出来。
B.小说多用人物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其中司马子反夜遇华元、双方坦城以待实言相告、达成罢兵和解默契这一系列关键情节就是如此。
C.小说中的映衬手法耐人寻味。司马子反与华元分属敌国,品性却多有相似之处;楚庄王与子反虽是君臣和兄弟,品性却有天渊之别。
D.小说在文意表达上特别讲求含蓄节制,如小说最后写楚宋双方作别时的情景,“应该有一点声音,一点声音也没有”,即可谓言简而意丰。
2.小说中多处写到月亮,有哪些作用?
3.这篇小说是根据史书记载进行的再创作,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请结合文本对此作具体赏析。
2020-04-22更新 | 19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