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8 题号:12286584

近来频有论者以为“礼仪之邦”系“礼义之邦”之“误”,应当废止。笔者以为,这个结论实在武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夏、商、周三代礼乐文明一脉相传。《礼记》云“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都是盛赞华夏文明礼仪之盛大。《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唐代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疏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礼是华夷之辨的根本标志。称誉中国是“礼仪之邦”,有根有据,并非是对“礼义之邦”的误用。

古代文献中也常指中国为“礼义之邦”。古人使用“礼义”一词,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古文中的“礼义”就是指“礼仪”,义与仪通用。比如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指出,义是本字,仪是后起字。本字和后起字通假,在古人行文是常见情况。“义者,宜也”,“义”训为“宜”;“仪者,度也”,“仪”的意思是“度”。礼义和礼仪,用法虽然不同,但意思相近。“仪”字左边是单人旁,右边是义。人的言语、行为适宜、合宜,就表现为言、行有度。仪本身就包含着义,不讲求义也就谈不上仪。

另一种情况,人们用礼义去对称仁义。孔子重视仁,也重视礼,主张内在的仁和外在的礼的统一。孔子后学中,一派学者如孟子喜欢讲“仁义”,对人的理解方面主张性善论,“仁义礼智根于心”,认为道德修养在于扩充仁义礼智四端,发扬人性本有的光辉。一派学者如荀子认为人性潜存着恶,顺着人性一定不能组成一个和谐、美好的人群,主张隆礼重法,发挥外在约束和教化作用,变化人的先天之性而生起后天教化之性,“化性起伪”,所以更愿意谈论“礼义”。汉代文献中多用礼义,应该和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这一派较有影响有关,从礼法名教的角度来理解儒学。唐代韩愈则推崇孟子为儒家仁义道统的承担者,宋代学者也多坚持这种说法,孟子“居仁由义”的“仁义”思想受到重视,以至于人们说中国“以仁义立国”,或中国是“仁义之国”,反而比说“礼义之国”感觉更自然、更亲切一些。

有人强调“礼义之邦”比“礼仪之邦”的用法更早、更初始,可是语言是随生活流动变迁的,而不是凝固的教条。在什么时候用哪个词更贴切,要看具体的语境。当凸显立国的核心价值时,我们使用“礼义之邦”或“仁义之国”,当我们盛赞中国礼仪之大或有感于当下礼仪缺失时,我们使用“礼仪之邦”。我们称誉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既是表达对先民智慧和成就的崇敬,也是对我们自己的鞭策和激励。“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传》),让我们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契机,找回作为文明民族、文明国度的历史记忆,化去种种与文明格格不入的野蛮,重归文明之途。

(摘编自彭永捷《“礼仪之邦”还是“礼义之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相关记载可以看出中国“礼仪之邦”的称谓最早可追溯到夏商周。
B.“礼”是华夷之辨,中国自古就有习礼、守礼、重礼的传统,是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
C.古人使用“礼义”一词来称中国为“礼义之邦”时,其本身的内涵就是指向“礼仪之邦”。
D.孔子主张内在的仁和外在的礼的统一,但其后学中的孟子和荀子对“礼”的观点完全相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先否定错误论点,接着提出自己的观点:中国是“礼仪之邦”,而非“礼义之邦”。
B.文章引用《礼记》《左传》中关于“礼仪”的记载,论证了称中国为“礼仪之邦”有根有据。
C.文中列举古人对“礼义”的解释,证明用“礼义之邦”还是“礼仪之邦”,要看具体语境。
D.文章围绕用“礼仪之邦”指称中国是否有误展开讨论,观点明确,材料翔实,思路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仪”并不仅仅表现为外在形式,不讲求“义”也就谈不上“仪”,只有符合“礼义”要求的“礼仪”才称得上真正的“礼仪”。
B.性善论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而性恶论则看重外在的礼法对于人的约束作用,二者的出发点都是如何构建和谐群体。
C.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不仅无愧为“礼义之邦”,也无愧于“礼仪之邦”的称谓。
D.当前我们更强调建设“礼仪之邦”,是因为当下我国礼仪严重缺失,亟需找回作为文明民族、文明国度的历史记忆。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我国,以长征文化为主题的纪念性建筑并不罕见,红色文化的教育与宣传从未停止过。对比传统长征纪念环境设计,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中出现了明显的对人、事件和环境的“人情化”设计倾向,这说明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长征文化精神的传递不再仅仅局限于特定的所指,也不再只是静态的、严肃的、抽象的符号,而是以更加动态的、新生的、活力的姿态参与到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中来。

(摘编自钱若云《人情化设计理念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设计中的体现》)

材料二: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需要体现出丰富的人情化特点,使人们在进入到公共空间环境时能够感受到愉悦。因此,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人情化程度。

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首先需要了解活动的安全感对于人们活动的重要价值。倘若人们长期处于交通混乱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中,人们会缺乏安全感,商业活动也会受到阻碍。对此,要建立完善的人行道系统,通过建立地下通道、步行街和空中通道等方式为行人提供良好方便的出行条件,使市民的心理需求得到相应的满足,从而促进城市的整体性发展。城市的空间环境尺度能够对城市的设计效果进行更加科学的衡量,使市民在城市空间中感到亲切舒适。比如,商业街如果太宽会对人们的购物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合理地控制商业街的宽度,使两旁的建筑尺度合适,橱窗的内容清晰,为人们的购物提供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城市公共空间场景中广场设计的尺度也极其重要。中小型广场可以发挥出更加良好的集聚与引导作用,能够让居民的生活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并且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线下沟通。

充分接近自然。绿色能够使人们的心情宁静,情绪稳定,因此,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让人们进一步接近绿色,会使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效果更加好,符合人们的追求和享受。适当应用水的元素可使人们更接近自然。水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视野内容,而且使人们获得愉悦和安慰。

活动支持是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方面的重要内容。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实际设计过程中,规划者应当使人们的各种活动都能够得到理性的尊重和支持,从而为人们的观赏、交往、沟通娱乐等方面的活动创造更加良好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张艺萱《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人情化要素分析》)

材料三:

阿尔瓦·阿尔托对人情化理念的表现与表述都是非常具体和透彻的,他充分沿用他对建筑设计的特别分析和见解以及人情化设计的巧妙手法,通过亲身实践证明了他的人情化理论的核心价值和影响力,为现代建筑做出卓越的贡献。

他执着坚持一生的人情化建筑设计,体现在建筑场所与其环境内住户之间相互和谐共容的关系上、技术时代的设施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关系上。阿尔托一生的设计和设计实体始终坚持和睦共存、和谐共生的思想。他脑海中的建筑师,以及他的作用和义务就是要不断设计和创建新的为人所充分利用的、不停变换、流动和充满合理想象的空间,更要为人们设计出让每个人都感觉到自由惬意的空间,并且这个空间要很好地为人的生活服务,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尽可能地解决人的生活与居住问题。

人情化的概念概括起来应是:①冲破技术的层面,深入人情、心理的领域,特别关注人们生活和心理的需要。②传统材料与新结构、新材料相结合,不排斥现代技术。③处理手法适当、柔和、多样。④注重打造变化多样、层次丰富的空间格局。⑤充分考虑人的感受度,打造适合的建筑尺寸。⑥细节处更显建筑本身特质,特别留意建筑细部。⑦结构构件巧妙地化为精致的装饰,建筑造型娴雅,空间处理自由活泼且有动势。

(摘编自张晓宁《浅析阿尔瓦·阿尔托的人情化理念》)

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纪念性空间设计是“人(事件参与者、群众)→场所(事件发生地)→(了解)事件”的过程,这是一个由大到小的、动态的、新生的、活力的过程。
B.纪念性空间融入人情化设计主要是“事件→(影响)场所(事件发生地场所或相关环境)→(影响)人(事件参与者、逝者、文化传承者、生者等)”的过程。
C.“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设计不同于传统长征纪念环境设计的地方主要是,出现了明显的对人、事件和环境的“人情化”设计,其情感辐射范围会更广。
D.材料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人情化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人情化要素、建筑家阿尔瓦·阿尔托建筑设计中的人情化理念三者有共通之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公共空间场景中广场设计要控制合适的空间尺度,可以设计一个中小型广场,让居民的生活具有更强的稳定性。
B.自然环境与技术时代的设施相互和谐共处的关系,以及建筑场所与其环境内住户相互和谐共容的关系,都体现了阿尔托的人情化建筑设计理念。
C.通过人情化的概念可知,在特别重视民族化的今天,设计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应关注人们的需要,不使用现代技术。
D.人情化建筑设计的结构构件巧妙地化为精致的装饰,这与中国建筑在斗拱和门窗、屋脊、瓦当、脊吻上的刻花图案类似。
3.你所在的市区的城市管理局征集以“多元规划,构建人情化家园”为主题的城市建设措施建议书,请结合材料二,列出你所写的建议书中的三个建设措施要点。
2024-01-20更新 | 2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仪式守护节日文化

车淑娅

说起端午节,人们首先会想到吃粽子,一些地方能看到热闹的赛龙舟,此外还有佩香囊、系彩绳、插艾叶、挂葛蒲、饮雄黄酒等习俗。这些习俗、仪式是我们解读、认识传统文化的编码系统,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从孔子“不学礼,无以立”,至清初思想家颜元“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中国自古以来高度重视仪式的教化作用,讲求通过仪礼建构社会秩序,在仪礼中传承中华文化。中华传统节日仪式是中华仪礼文化的重要内容,既包括生活化的节日仪式,也包括正规的节日庆典礼仪。通过举行节日仪式,可教化人文,规范道德,促进社会秩序和谐友善。如今,伴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增强,传统节日重要性已有社会共识。如何让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仅是“大长假”“小长假”,而是紧紧围绕节日文化展开?加强节日仪式可作为探索方向之一:有了具体的节日仪式,节日内涵才有所依附,才能逐渐加强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节日的认知和认同。

如何强化节日仪式?一方面,我们可以结合当代生活特点,对传统仪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传统以当代气息。在传统节日中,有许多仪式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比如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舟等就富有生活趣味,能够调动民众的参与兴趣。我们可以深入发现和挖掘生活化节日仪式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留传统仪式,丰富节日民俗活动,逐渐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文化传承理念。另一方面,或可发展当代节日仪式,使节日文化深入人心。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些新的国家节日仪式正在形成和完善。比如,党和国家领导人每连元旦发表新年贺词,举办建党、建国、建军等重大纪念日纪念活动或阅兵仪式等。这些重大节日纪念仪式充分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应继续发扬。2018年元旦,三军仪仗队和军乐团首次执行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任务,增加了礼号手天安门城楼演奏、礼兵金水桥南侧迎国旗等新内容,使升国旗这一仪式受为庄重威武,让人记忆犹新。我们还可借助现代媒介手段为增强节日仪式助威。持续多年的春节晚会、元宵晚会、中秋晚会等电视晚会已成为传统节日新仪式,其中年三十晚上看春晚更是已成为“年俗”的一部分。在新媒体环境下,以更符合今天年轻人心理特点的方式创建有价值内函、有可操作性、易于传播、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节日仪式,可作为的空间还很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是其重要内容。我们当以生动多样的节日仪式连接古今,丰富传统节目的文化实践,守护传统节目的价值意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新都道。

(选自2018年6月15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传统节日仪式是教化人文、规范道德、促进社会和谐友善的重要方式。
B.现在有人仅把一些传统节日看做“放假”,却忽视了节日承载的传统文化功能。
C.节日仪式依附于节日内涵,具体仪式能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节日的认知和认同。
D.生活化的节日仪式能调动民众的参与兴趣,有利于“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文化传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从端午节民俗活动写起,点明习俗、仪式对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引出下文。
B.第二段针对仪礼文化的重要性及人们对传统节日的认识误区,引出文章中心论点。
C.第三段强化节日仪式的具体建议,运用例证法和喻证法,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D.本文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构建全篇,条理清晰,论证有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重视“礼”,清初颜元也重视“礼”,可见,中国古代先贤都非常重视“礼”。
B.在三军仪仗队和军乐团进行天安门广场升旗后,升旗仪式才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C.如今,更符合年轻人心理特点的新媒体已经超越曾是传统节日新仪式的电视晚会。
D.发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是继承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新辉煌的重要手段。
2019-07-12更新 | 3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中西小说比较的角度看,小说叙事主体的意图伦理不能局限于隐含作者和叙述者,真实作者的意图伦理同样重要。中国古典小说真实作者现身的方式较为固定,且往往隐姓埋名,但都从伦理规范出发,表现出强烈的伦理说教意图;西方小说真实作者现身方式较为多样,且一般用真名,有时因为社会的性别歧视导致女性作者使用男性笔名,但都从各自的小说观念出发来理解道德问题,小说显示的是对具体的道德品性的理解,而不是道德规范的宣扬。

叙事主体指叙事作品中具体叙事活动的实施者,一般包含三个层面:真实作者、隐含作者和叙述者。真实作者指写作时的那个真人。对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方20世纪之前大多数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小说来说,真实作者的创作动机和伦理处境对小说会有直接的影响。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盛行考证之风、法国圣伯甫等人提倡传记批评,均与此有关。总体上看,由于二者研究路径的差异,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从作者出发,西方小说研究从文本出发,导致叙事主体的意图伦理各有侧重:中国侧重对真实作者伦理意图的把握,西方侧重对文本所体现的伦理意图的解读。需要说明的是,中国侧重对真实作者伦理意图的把握,并不意味着对小说文本中的主体意图漠不关心,相反,它往往将真实作者的伦理意图和小说文本的伦理表现结合起来,来探寻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伦理意图。西方侧重对文本所体现的伦理意图的解读,主要是受叙事学研究以文本为中心的影响,也没有完全忽视真实作者的伦理意图。

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对真实作者的重视,似乎是天然的;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为小说研究重视作者提供了理论基础;史传“春秋笔法”对小说叙事的影响,让寻找故事背后的作者意图成为小说研究的应有之事。叙事主体的意图伦理首先需要考察的是真实作者的身份以及这一身份所可能有的伦理意图。古典小说的真实作者无论是否隐姓埋名,都有强烈的伦理说教意图。在一般的作者看来,惩恶劝善这样的规范伦理是小说基本的伦理要求,所以像《梼杌闲评》这样虽然标榜“惩恶”而事实上以刻画人物复杂性为主的小说,真实作者索性隐身。

和中国古典小说的真实作者相比,西方小说的真实作者则体现出较为复杂的面貌。其复杂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真实作者现身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同于中国古典小说相对单一的“序跋”“凡例”以及小说结尾程式化的“异史氏曰”;二是重视作者身份,作者大都署上真实姓名,有时署笔名,不同于古典小说多数时候隐姓埋名,而且其署真实姓名或署笔名,其直接动机未必与伦理有关,更不是都与规范伦理有关,这也不同于中国古典小说隐姓埋名与规范伦理直接有关;三是真实作者的小说观念多种多样,不同于中国古典小说相对单一的劝善惩恶的伦理说教。

中西小说的真实作者在署名问题上的情况差异较大,中国古典小说的作者往往需要考证才能知晓,西方小说作者即使用笔名,其真实身份一般也无疑问;中国古典小说作者从事小说创作虽然动机各异,但都打着伦理说教的旗号,西方小说作者即使有伦理说教的动机,也只是在各自的小说观念中来理解道德问题,从而让说教成为一种道德品性的理解,而不是一种道德规范的宣扬。

(摘编自江守义《中西小说真实作者意图伦理之比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中国古典小说与西方小说真实作者的现身方式有差别,但他们的小说都是理解道德问题,而不是宣扬道德规范。
B.真实作者是叙事作品中具体叙事活动的实施者之一,其意图伦理同隐含作者和叙述者的意图伦理同样重要。
C.中国古典小说与西方小说研究路径的差异,导致中国和西方分别侧重于文本伦理意图和真实作者伦理意图。
D.与中国古典小说多数时候隐姓埋名不同,西方小说作者常常署上真实姓名或笔名,其直接动机和规范伦理无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立论的方式,从中西小说比较的角度,重点论证了中国古典小说与西方小说真实作者意图伦理的不同。
B.文章提出叙事主体包含三个层面,然后分别从这三个层面论证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方小说在创作动机和伦理处境上的区别。
C.文章列举孟子“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和史传“春秋笔法”,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小说研究重视真实作者似乎是天然的。
D.文章采用对比论证,指出中国古典小说真实作者和西方小说真实作者在现身方式、是否使用真名和伦理说教方面的不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盛行考证之风,法国圣伯甫等人提倡传记批评,这与真实作者的创作动机和伦理处境影响小说创作相关。
B.虽然中国古典小说往往将真实作者的伦理意图和小说文本的伦理表现结合起来,但对这二者并非同样侧重。
C.《梼杌闲评》的作者选择隐身是受到小说基本伦理要求的影响,可见只有隐姓埋名的古典小说作者才有强烈的伦理说教意图。
D.西方女性作者使用男性笔名的现象,可以看出西方社会也有性别歧视。也是西方小说真实作者现身方式多样的一个体现。
2021-12-31更新 | 6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