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49 题号:1246009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心有杆秤

周健

她和他在河洛镇的十字路口北侧开了个卖油条的小铺,说起来也有十多年了。

镇上只这一个十字路口,南来北往、东去西走的人们全要从这里经过。刚开始的那几年,大家的生活不富裕,镇上的流动人口也不多,她和他在铺里待上一天也卖不了几根油条,家里三个孩子加上他们两口子,日子过得有些紧巴。到了2012年,县里把距这里不远的王格庄乡撤销了,18个行政村一起并入河洛镇,来镇上开会、办事和做生意的立马多了起来,他们小铺的生意也好了不少。

按她的意思,这样继续下去也就行了。可他觉得不过瘾,看着镇上新开的各种小吃店,总觉得生意都被他们抢去了,不甘心,不断寻思着怎样把生意快速做大。2013年初春的一天下午,见顾客少了,他拿着秤杆,吹笛子似地左顾右盼,看完后把秤杆竖在手里对她说,你过几天把这杆秤找大猫修一下吧。

正在和面的她双手互相搓着手上沾的面,不解地问,秤好好的修它干什么?

他说,这秤用了十多年了,那个时候咱不开铺子,一年也用不了几次,秤高秤低无所谓,现在用这杆秤卖油条,要想赚钱,就要在这秤上做文章。

怎么个做法?她眼瞅着自己的丈夫,心口突突地跳。

这样。他叼着烟,挪到她身边,左手把刚才竖起的秤杆横着,右手的大拇指点着秤星说,一斤的星不要动,一斤以外的你让大猫都往里靠一点点,以此类推,这样所有一斤外的星都少了半两。别小看这半两,我们整日用它卖油条,天天月月下来,可就赚大了。

自己的男人脑瓜灵活,爱占点儿小便宜,这她知道,平时她不在意,可这会儿听着他的唠叨,地火从心起,随口道,我不去,要去你去。大猫不是你外甥吗,你去找他比我去更方便,这点儿面子他还能不给?

不去。

他见她的倔脾气上来了,也没再逼地。第二天吃了早饭,眨着眼对她交代,上午我有事,油条你自己炸吧。

她一听慌了,说,今天赶集,客人是平常的好几倍,特忙活的时候你怎么掉链子?

他笑笑,说,往后我还准备出去打工呢,这油条铺你就自己摆弄吧。

她连急带气,眼泪都下来了。她说,开这个铺子至少得两个人,你走了我自己怎么开?你雇个人与你一起干不就行啦?

那也不是说办就能办到的,眼下怎么办?

反正我是不炸油条啦。他晃着头,脸上荡漾着得意的神色。

她把火生着,看着油锅里冒着泡泡、向外散着涟漪的热油,寻思了一会儿,抬起头哄他,这秤,我去找大猫修一下,不就那么一点事吗?小心眼儿。

这就对了。他得意地拖着京腔,抬手欲亲密地拍一下妻子的肩膀,她倏地闪开了。

说来也怪,从这以后,小铺的生意一天好似一天,来买油条的人见着忙前忙后的他,交口称赞炸的油条老少皆宜,成色也好。他听着,舒坦得频频点头。生炉子,和面,样样干得带劲。

四年之后,两口子依靠这个小铺,盖起了二层小楼,买了汽车,给儿子娶上了媳妇。去年暮春一次收摊后,他和她并排着往家里走,美滋滋地说,咱们也别老窝在这里,过几年也出去旅游,看看外面的世界。她戳着他的脑门说,臭美吧你。

然而,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去年初秋的一天下午,她瞬间顺着小铺的门扇斜着倒了下来,脚像是踩在棉花垛上。就在她的身子开始歪的时候,旁边的丈夫急忙扶住她。他把她送到了医院。晚上,躺在病床上的她叫醒了伏在床边打盹儿的他,喃喃地说,我的血压年轻时就高,以前家里生活困难,该吃药却没钱买,这次脑内血管出血,是以前不在意的结果,没什么有效的法子,估计就算好了也要留下残疾。唉,有件事要告诉你,你知道咱们的生意为什么这样火吗?

他揉眼,摇头,脑子一片空白。她说,上次我去找大猫修秤,没按你说的要少半两,而要将一斤星以外的都多半两。当时大猫一听就火了,嗷嗷地吼着,老虎似的,说他修了几十年的秤,还从来没有这样干过。我拉着他坐下,劝着哄着,过了好大一会儿大猫才答应下来。

他仰着脸,想着人们在小铺门前集聚的情景,说,哦,怪不得人们都爱买咱的油条呢。接着转身对着她说,等你病好了,咱们的铺子再重新开张。

她没有接话,心里说,不管咋样,做什么都不能昧着良心。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县里撤销王格庄乡,将18个行政村并人河洛镇,促进了河洛镇的发展,小说主人公的店铺迎来了发展的好时机。
B.丈夫提出要修秤,“她”起初不理解,听了丈夫的解释,“她”拒绝去修秤,后来丈夫用计相逼,“她”才无奈地去修秤。
C.“她眼瞅着自己的丈夫,心口突突地跳”,这处细节描写表明“她”已经料到丈夫的想法,为丈夫不诚信的做法担心。
D.小说写自从修秤后,油条铺的生意越来越好,顾客对他们的油条交口称赞,这为后文“她”道出实情的情节埋下伏笔。
2.“他”的身上既有不足之处,也有闪光点。请根据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3.小说设置“她”生病住院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荒岛余生

(1)这是一个悲伤却很温暖的故事,至少我这么认为。

(2)故事的主人公名叫铎姆,生活在里斯本,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但他的内心渴望着伊比利亚半岛以外的世界。于是,他变卖家产,乘坐一艘轮船出海。但一场海难让主人公被几块浮木带到了一个遥远而不知名的小岛上。

(3)他不是这个小岛上唯一的人,这个岛上也没有隐居在此的绝世高人。岛上居住着一群野人,有着属于另一个世界的生活习性和语言系统。

(4)最开始,铎姆极度惊恐,但同时,也有一种惊喜:作为一个冒险家,他认为自己此生的遗憾足以匹配这样一个头衔,有一种死而无憾的宽慰。但让他始料未及的是,这群野人非但没有伤害他,还为这位筋疲力尽的不速之客提供食物和水,并且,一位野人少女开始每天为他准备食物,然后陪在身边,一言不发。当然,即使她说些什么,铎姆也听不懂。无论如何,铎姆都对这位野人少女感激不尽,他开始用他能想到的语言和手势向这位少女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可少女很明显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但她一直安静地聆听着,一如夜晚平静的大海。于是,铎姆将自己所有的感激、担忧、思虑,呓语一般告诉这位少女,而少女总会在这样的倾诉中静静睡去,仿佛他的话语是一首古老的安眠曲……有时候,铎姆凝望着月华下的少女,发现她竟然是如此美丽,健康的肌肤、匀称的骨骼、光洁的面容 ……再后来,铎姆开始和这位少女生活在一起,但他从心底里瞧不起野人,他拒绝学习他们的语言,不肯融入他们的生活。渐渐地,他的话越来越少,他的记忆也越来越凌乱,甚至破碎到无法表述……他发觉自己已经开始遗忘曾经的语言和生活。

(5)就这样不知道又过了多少年,一天清晨,岛上突然出现另一群人,铎姆发现这群人穿着自己曾经熟悉的衣服,说着自己曾经的语言。他发疯一样向他们跑过去,想对他们述说他多年的遭遇,可他悲哀地发现,除了像野人似的号叫,他什么也无法说出口。那群岛外的人突然看见有这样一个野人狂冲向他们,都吓坏了,举起武器准备开枪。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铎姆的舌头仿佛不再打结,终于呐喊出:“先生,可怜可怜我吧!”

(6)那群人很高兴,在这样一个遥远的国度发现一位同胞,不仅觉得亲切,还可以为他们的冒险人生增加一个颇具可读性的故事。他们拿出饼干、罐头等现代文明社会的食物给铎姆,陪他说话,希望唤起他作为一位文明人的记忆,并承诺带他离开这里。

(7)在日落之前,那群人去岛上寻觅各自希望带回家的纪念品。于是,铎姆回到熟悉的住处,对女人说自己将要离开。他努力地用语言和手势表达着,当然,女人一如既往地倾听着,同时也一如既往地不知所云。看着她仍旧不懂却恬然的表情,铎姆狠下心,逃一般地离开。

(8)当他来到海边时,尚未日落,其他人还没有回来。看着柔和的海浪,铎姆心里始终放不下,他觉得自己有必要向她解释清楚。于是他又再次跑回去。

(9)正当他踌躇着如何向女人开口时,却看到女人在为他准备食物。只见她小心翼翼地把最好的水果放在一旁留给他,而她自己吃下那些带有斑斑点点的……一切准备就绪后,她便安静地坐在家中等着他归来。

(10)此时此刻,铎姆觉得自己有责任要像往常一样回家,正如女人期望的那样……日落之时,准备离开的人们集合,没有发现铎姆,开始分头寻找他,叫着他的名字。其实当时有两个人离铎姆很近,但铎姆却很怕他们找到他,他像往常一般拥抱着身边的女人,假寐着,静静等待他们离去。

(11)后来,声音越来越小,直至消散。荒岛的月夜下,大海拍打出匀畅的呼吸,静谧而幽远,仿佛白昼的一切都只是幻象。

(12)铎姆再一次凝视着月光下的女人,这时她已不再年轻,皮肤变得粗糙,皱纹慢慢凸显,甚至可以看出身形已佝偻……突然之间,他的泪水划过自己同样沧桑的脸颊,最后一次用语言呢喃着对过往的思念……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说过一句话,直至死在这个小岛上。

1.根据提示,分析文中两处画线句。
(1)这是一个悲伤却很温暖的故事,至少我这么认为。(“悲伤”和“温暖”的含义各是什么?)
(2)荒岛的月夜下,大海拍打出匀畅的呼吸,静谧而幽远,仿佛白昼的一切都只是幻象。(赏析句中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2.简述主人公铎姆被风浪冲到荒岛上后心理和情感的变化过程。
3.小说设置另一群人在岛上出现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4.结合全文与“语言”有关的情节,分析小说结尾的意蕴。
2020-03-08更新 | 1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家书

谢志强

上海青年赵思风1964年之前,对房子的概念是:房子在地面上。不过,他响应“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在上海的人民广场,听过王震将军的动员报告,看过《军垦战歌》的纪录片,还有父亲积极鼓励他报名,1964年6月,赵思风顺利地踏上西去列车,怀着满腔热情,一路高歌,以至到了农场的连队,他嗓子唱得有点沙哑了。

汽车送抵农场场部,然后是马车接他们到连队。有人说:到了。

赵思风疑惑,问:房子呢?

有位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的汉子(随后知道他是连长)喊:大家注意,你们就站在房顶上。

赵思风吓了一跳,这房子跟沙丘差不多,这么多人站在上边,不会坍塌了?

连长喊:青年同志们,跟我来。

赵思风和同来的上海青年,顺着连长引领,走下平地隆起的房顶——土包下开着洞门,稍稍弯腰低头,屋里中间有一条三尺来宽的过道,过道两边是大通铺。

赵思风第一次见识地底下的房子,叫地窝子。他在上海,家里是棉褥子、棉枕头。一路不断换车,又说又唱,累了。他迫不及待地躺下,他的身下发出嘈杂的响声。他惊跳起来,一摸,褥子垫的、枕头塞的,净是麦秸秆。草褥子,草枕头。第二天醒来,鼻孔、嘴巴都钻进了沙子。

开始劳动——夏收割麦。赵思风第一次割麦子,镰刀不听他的使唤,小腿划了个伤口子,手心磨起了水泡,他浑身痒,说不清是蚊子叮,还是麦芒刺。

当夜,他打着手电筒,写了一封家书,表达了思念之情。他第一次离开父母,还这么遥远。一个月后,接到回信。家中的信,都由母亲执笔。

父亲是居委会主任,大小是个干部——喜欢打官腔。赵思风想象得出父亲口授的样子。母亲的信里传达了父亲的观点:建设边疆,好好锻炼。

于是,赵思风赌气了——他没回信,而且,他打定主意,不再给家里写信。他反感父亲讲“大道理”——那么远,够不着。

上海与新疆,一封信,在路上起码走十天半月。母亲来了三封信,他只拆阅,懒得回复。随后,母亲的来信频繁了,他一个礼拜收到一封信。母亲的信里,传达了父亲的“指示”,可能父亲觉得做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针对性——期望赵思风汇报工作和思想情况。母亲在乎的是他的生活(吃、住,还有气候,甚至问:沙漠地带有没有水?)。

赵思风肩膀嫩、力气小,大田作业,劳动强度大,伙食条件差,一天三顿苞谷馍馍,少油的菜很单调。他发现,连长时常关心他的生活,而不讲什么“大道理”。他倒是觉得连长比父亲要亲切。他不忍把劳动和伙食的情况告诉父母,他能想象出父亲一定讲“锻炼”的道理,而母亲会担忧他的身体。母亲的担心会传染给父亲——他想象自己像一滴水落在无垠的沙漠里。

半年后的一天,赵思风收到一封母亲的信,几乎与上一封信,一个前脚,一个后脚,相差两天。信封出奇地饱满——八页。

母亲从其他家长那里打听了上海青年在新疆的情况。母亲当初反对他报名。这封信里,母亲替父亲解释:你爸在单位里大小也是个干部,动员青年支边,是单位里一项重要的任务,动员符合条件的子女去新疆,你爸不带头,工作难开展。

信中,母亲写了盼望他来信,每天都等待邮递员的车铃响。赵思风发现,航空信封背面有四个字:思风降雨。

母亲收不到他的信,心里像久旱的沙漠了。母亲生他的时候,是夏季,天气又闷又热,于是,母亲给他起了名字:思风。清凉的风驱散了暑热。

赵思风看到第六页,呆愣了。后三页几乎都是选择题(包括填空题)。母亲是小学语文教师——替儿子着想。而且,他感到,在母亲的眼里,他永远是孩子。

母亲表示:知道你很繁忙很辛苦,没有工夫写信,那么,不用花很多时间,只要把这三页“答卷”答完了寄回即可。

多年后,赵思风也有了儿子,他已记不全母亲出的三页题目——选择题、填充题。选择题只需打个钩,填充题只需画个圈。比如:工作忙吗?(忙)或(不忙);身体好吗?(好)或(不好);吃得饱吗?(饱)或(饿);睡得好吗?(能睡)或(失眠)。

赵思风第二天就托去团部开会的文教把“答卷”寄出(还附了一张劳动照片——微笑)。

一个月后,母亲回信。说你爸见了“答卷”就欣慰地笑了,而且,像阅读“中央红头文件”一样,反复阅读,领会精神。

这封信里,母亲没有传达父亲的“指示”,唯一的一次不再讲“大道理”。显然是背着父亲写信。同时,赵思风收到一个包裹:两袋麦乳糖。是父亲的意思——长身体,补营养,母亲如是说。赵思风认为父亲不可能考虑这么周全,不过是母亲尊重其是一家之长,也希望自己不要对父亲还有怨言。

结婚,搬进土坯屋后的第三年,母亲趁放暑假来探望儿子。

母亲望着离连队不远的沙漠,抱住儿子,说:这样的地方,你怎么活下来的呀?

赵思风说:妈,我这不是活得好好的吗?!果果,叫奶奶。

孙子果果像一个果实投入奶奶的怀抱。赵思风说:妈,你抱孙子,就像抱一个大西瓜。

晚饭由也是上海青年的儿媳烧。饭桌上,母亲提起家书——选择题。她说:我问你答,所有的选择题,问和答都没有反映出实际情况。

赵思风说:姆妈,那是你出题有问题,不了解实际情况,怎么能出好题?

母亲说:你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通过描述祖国的殷切召唤、家庭的积极支持、个体的满怀热情等营造了特定的环境氛围,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B.父亲“期望赵思风汇报工作和思想情况”,实际上也想借助这种方式督促儿子多回信,以便获取儿子更多的日常生活信息。
C.赵思风不给家里回信,表面看起来是他因父亲只讲大道理而赌气,其实有不想让父母知道他生活艰苦而有所担心的原因。
D.父亲见到“答卷”欣慰地笑了,他知道儿子原谅了他;“反复阅读”也体现出了对儿子的牵挂。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塑造赵思风这一人物形象,揭示了他由一腔热血到诧异失落、从思亲念家到沮丧失望,最终因受母亲感化而积极投身边疆建设的心路历程。
B.小说中写农场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物资供应比较匮乏,这样写既可以让读者领略到生活其中的种种不易,又让读者见识到主人公精神成长的可贵。
C.小说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家书”来展现上个世纪60年代中后期内地支边青年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写作方式,但主要是站在主人公的视角上讲述故事,通过描述赵思风真实的个体主观感受,增强了作品真实性和可信度。
3.请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并简要说明。
4.本文中“家书”有哪些作用?
2020-11-29更新 | 7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狗眼
聂鑫森
季兴决定今晚去叩访曹真。
临出门时,老婆对他说:“你提点什么东西去吧,几年没上曹真家了。”
季兴说:“俗!我们是大学同学,而且玩得挺铁,提着东西去像什么?”
老婆讥讽地说:“我听说他家那条哈巴狗,见了送东西的人就格外亲热。“
“胡扯!“
季兴就这样潇潇洒洒地出了门,然后走在社区铺满灯影和树影的大道上。
十年前,在大学念中文系时,他们住在同一宿舍,可以说是无话不谈。毕业后,一起分到市里唯一的一家党报工作。干到第五个年头,跑党政报道的曹真,突然调到市税务局去任办公室主任,很快就当上了副局长,副处级待遇。而季兴呢,还只是报社新闻部的主任,但他不后悔,他喜欢新闻这个行当。
季兴和曹真几年前都先后搬到了这个社区,偶尔在路上碰到了,寒暄几句,就匆匆而别。曹真永远是一副忙忙碌碌不容人打扰的模样,而季兴则全身透出一股清高自居的劲儿。当然彼此都知道对方家里的电话和手机的号码,彼此也会轻描淡写地说“什么时候闲了,我来拜访你”之类的客套话。今晚季兴要去曹真家,目的不是要去叙旧,而是有一件事要当面通报一声,要不老同学的面上说不过去。
季兴所主持的新闻部,底下有一个“内参”小组,早几天写了一篇《长兴街税务所白吃白要成何体统》的批评性稿件,作为不公开发表的“内参”已分送给市委各个常委。季兴今晚揣着这个用信封装好的影印件,就是想拿给曹真看一看,也让他知道某些部下的劣迹,赶快进行严肃的治理。
季兴在二十分钟后,按响了住在八栋中门二楼曹真家的门铃。
门徐徐打开,胖胖的曹真大声说:“快进来,快进来。”
紧接着一只浑身洁白的哈巴狗蹿了过来,并张着嘴亲热地叫了两声,然后立了起来,两只前脚在空中摆动了几下分明是表示欢迎的意思。
季兴暗笑老婆的无稽之谈:我手上什么东西也没带,这狗照样对人亲热!
曹真让季兴在大客厅正中的真皮沙发上坐下,沏上一杯“特级龙井”茶,递过一支“大中华”香烟。
季兴问:“嫂夫人和孩子呢?”
“她爸住院了。她领着孩子去看看。”
那只狗此刻安静地伏在季兴的脚边,狗的身上分明飘逸出香水的味儿,季兴忍不住用手去抚抚它柔细的毛。
季兴说:“这是一条挺可爱的狗。”
曹真笑了,然后问道:“怎么今儿来看我了?”
“想念老同学呗。”
“假话,假话。这么多日子不想,今晚想了?有什么事要我帮忙,只管说。”
“没有事找你帮忙就不能来看看你?当官的思维就和我们不一样。”
曹真似乎有些遗憾,嘴角扯了扯,又扯出一脸的笑,说:“季兴,你来了,我倒有事要找你帮忙哩。”“行,你说。”
“长兴街税务所是我“蹲”的一个“点”,税收任务完成得好,作风也正派,你能不能派几个记者,搞出一个典型报道,当然,你大驾光临更好,我来亲自接待怎么样?”
季兴说:“我回去向总编汇报一下,好不好?”
“行。”
季兴本想立即把那个“内参”影印件拿出来,但又忍住了。他心里想,是曹真高高在上,根本就没下到长兴街税务所去呢,还是下去了,却对那些歪风邪气姑息纵容?要么就是自个儿有所染了。季兴真的没有想到长兴街税务所是曹真的“点”,原以为他不过是个副手,这事与他没有直接的联系,现在看起来,他真是个当事人了。如果猛地一下把影印件抛出来,会打扫曹真的面子,弄得双方都很尴尬。
季兴此刻极想换一个轻松的话题,比如谈一谈大学的生活,谈一谈孩子什么,曹真的手机却响了。“我是曹真。啊,半小时后来我家,谈点工作上的事?好吧,我等着。”
季兴松了一口气,他可以大大方方地告辞了。于是他站起来,说:“曹真,以后我再登门拜访,好吗?”
“好。真是对不起。这些人也是,非得上家里来谈工作。”
季兴走向门边。那只狗突然蹿过来,一口咬住了季兴的裤管,咬得紧紧的。季兴一下子愣住了。
曹真的脸变得通红,说:“宝宝,让客人走,听话。”狗就是咬住不松。
季兴立刻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他从口袋里掏出那个装着影印件的信封,说:“曹真,忘记把这个东西给你了。”
“这是什么?”
“看了你就知道了。”
“哎,老同学,还这么客气。”
狗松开了咬住的裤管。这狗眼倒是挺亮,这样的场景它定是见得多了,可它不知道那信封里装的只是一份稿件!
季兴逃也似的离开了曹真的家。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5年第3期)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是一篇颇具讽刺意味的微型小说,虽然故事内容简单平凡,情节也没有什么大起大落,但读来却给人某种心灵上的震撼。
B.小说通过狗的行为的真实描写,发出了对俗话“狗眼看人低”的尖锐质疑,完美揭示了当今社会上拉关系走后门的腐败现象,发人深省。
C.正当读者沉浸在小说的高潮之中时,小说却戛然而止,留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结局到底如何呢?而这也正是小说艺术的高明之处。
D.狗如其人,狗仗人势,曹真对狗的管教不严,使得他与季兴旧日的室友情将从此烟消云散,“季兴逃也似的离开了曹真的家”就是明证。
E.“这狗眼倒是挺亮”一语双关,既表明季兴对同学曹真的失望、惋惜和嘲讽,也流露作者对不良世风的针砭和批评,是小说的点睛之笔。
2.开头写季兴与老婆的对话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3.小说是怎样塑造曹真这个人物形象的?请举例分析。
4.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曹真还是他家的狗?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2016-11-18更新 | 4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