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807 题号:1247513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

梁衡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栋房子里召开,但很快就被巡捕监视上了。不得已,立即休会转移。代表之一李达,他的夫人王会悟是嘉兴人,是她提议到这里来开会。8月1日,王会悟、李达、毛泽东先从上海来到嘉兴,租好了旅馆,就出来选“会场”。他们登上南湖湖心岛上的烟雨楼,见四周烟雨茫茫,水面上冷冷清清地漂着几只游船,不觉灵机一动,就租它一只船来当“会场”。当时还计划好游船停泊的位置,在楼的东北方向,既不靠岸,也不傍岛,就在水中来回漂荡。第二天,其余代表分散行动,从上海来到南湖,来到这只小船上。下午,通过了最后两个文件,中国共产党就这样诞生了,于是党的肌体里就有了船的基因,党的活动就再也离不开船。

宋人潘阆有一首写大潮中行船的名词:“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共产党就是敢立于涛头的弄潮儿。一大之后,毛泽东一出南湖便买船西行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他振臂一呼,发动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这时全国正处在白色恐怖之中,许多人不知革命希望在何方。他挺立井冈之巅大声说道:革命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这时,周恩来也领导了南昌起义,兵败后南下广州,只靠一只小木船,深夜里偷渡香港,又转道上海,再埋火种。谁曾想到,惊涛骇浪中,那只小木船上坐着的就是未来共和国的总理。蒋介石曾希望借中国大地上的江河阻灭革命,但革命队伍却一次次地利用木船突围决胜。天险大渡河曾毁灭了石达开的10万大军,但是当蒋介石围追红军于此,只见到远去的船影和岸边的草鞋。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东渡黄河,问鼎北平。而东渡黄河靠的还是老艄公摇的一条木船,船仍然不大,以至于连毛泽东心爱的白马也没能装上。中国革命的整个司令部就这样在一条木船上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不久就有百万雄师乘着帆船过大江,解放全中国。中国历史上秦皇汉武们喜欢说他们是马上得天下,中国共产党真正是船上得天下。是船上生,浪里走而夺得天下的啊。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第一个为革命牺牲的是邓恩铭,这位从贵州南部大山中走出来的水族革命家,在山东从事工人运动,两次被捕,1931年被杀害。接着是何叔衡,红军长征后,他在一次突围中,为不连累同志跳崖而死。以后脱党的有刘仁静,叛党的有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毛泽东则成了党最长期的领袖。12个人中只有董必武再回过故地。毛泽东1958年到杭州时,专列经过南湖,他急令停车,在路边凝望南湖足有40分钟。想伟人当时胸中涛翻云涌,其思何如。

历史上第一个以舟水关系而喻治国驭世者,大概是荀子,后来魏征也把这个比喻说给唐太宗。他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当我们这只小船航行到第24个年头,时在1945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开过七大,胜利在即,将掌天下。民主人士黄炎培赴延安,与毛泽东有一次著名的谈话。黄问,如何能逃出新政权“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律。毛泽东答:“靠民主,靠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我们打造出一只共和国的大船。后来,红船航行到第71个年头,1992年,邓小平南巡再指航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扬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帆,又一次勇敢地冲上浪尖。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伟大的、成熟的党。

南湖边上现在还停着这只小小的木船,烟消雨停,山明水静。游人走过,悄悄地向它行着注目礼。这已经是一种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从贫无寸土,漂泊水上,到神州万里,江山红遍。党在船上,船行水上,不惧风浪,不忘忧患,顺乎潮流,再登彼岸。

(有删节)

文本二:

我喜欢梁衡散文,不仅仅因为他能巧夺天工般地驾驭语言,还因为他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立意,及其营造的意境和境界,读者可以在美的享受中与他的思想一起共鸣,这是梁衡散文震撼力和感染力之所在。

过去,教科书常言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表现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材料组织、谋篇布局可以比较自由,只要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即是一篇好散文。梁衡却不这么认为,他的观点是:散文既然是一种艺术,就必须符合美的要求,在文章组织中要讲究描写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所谓描写之美,就是“作者能将要说的事物客观地、清楚地写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要求如实,不走样,能显示事物本来的美”;所谓意境之美,就是“作者在对某事物的描写或某种思想的表达中能产生一种美的氛围、意境,将读者引到一个美的精神境界”;所谓哲理之美,就是“作者在对客观事物作了描述,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并感染了读者后,又进一步升华到一种哲理思想上,并理出一种新理念,创造出一些警句哲言,将其‘定格’下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进行创作实践的。

(摘编自张维佳《梁衡散文的意境和境界》)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中“大”与“小”形成强烈反差,当今世界最大执政党诞生于一只小船上,一方面是机缘巧合,另一方面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B.中共一大后,12名与会的党代表中,有的脱党,有的叛党,说明共产党在成立之初把关不严,让坏人有可乘之机,混入了革命队伍。
C.文章以“船”为线索,采用比喻、借代、对比等修辞手法,叙议结合,深情回顾党的发展历程,讴歌革命伟业,展望了党的锦绣未来。
D.1958年,建国近10年之际,毛主席乘专列到杭州时途经南湖,临时停车,凝望南湖良久,面对党的发源地,抚今追昔,心绪难宁。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梁衡的这篇散文被誉为“红色散文”,同属于“红色经典”的还有《红旗谱》《创业史》《红岩》《青春之歌》《暴风骤雨》《骆驼祥子》等。
B.弄潮儿本指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年轻人,现比喻站在时代前列敢闯敢干的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堪称改革开放初期的弄潮儿。
C.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到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荀子《劝学》中的“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说的也是这个观点。
D.教科书关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散文属于艺术,一定要符合美的要求,对审美的追求才是散文的核心任务。
3.文本一中的“船”既是“形而下(物质)”的,又是“形而上(精神)”的,请对此简要说明。
4.如欲以“散文三重美”为题为《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写一则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木质的村庄

王芸

①潮流而上,大致可以发现,木质的多寡,是判断村庄古老程度的一种标尺,也决定着一座村庄由内而外散发的气质。

②南方的传统村庄,多木。木的包容、温和质感,渗透于宅屋的角角落落。我喜欢这样的村庄,除了天然的草本木本植物四处见缝生长,数人才能合抱的大树栖息在村头村尾、桥边河沿,还有一座座进去就能感觉清凉与妥帖的老宅。

③村中那些老树,巨枝虬结在半空中,如巨大的手掌托住了流转不定的时光。树下,总有一群群不知疲累的孩子玩耍着,捉迷藏、抓蚯蚓、滚泥球、抓沙包……他们一茬接一茬地长大,老去,最终消匿了身影。而树还在那里,成为村庄不离不弃的陪伴。

④有了这些树,再寡静人稀的村庄,也有了安慰。在江西宜丰采风时,去过一个叫坪上的古村。绕村半壁的石垒古墙上,散布着数十棵八百至千岁的古树,大多为樟树,看起来三四人方可伸臂合围,还有生长极缓慢的石楠和罗汉松,腰身紧致。它们与村庄的年岁相仿,一路绵延成环抱的姿态,护卫着这个村庄。村民出门抬头便见它们的身影,一年四季被它们荫庇。它们仿佛一条隐秘的时光通道,连接着村庄的源头。

⑤盛夏,慕名至婺源,随古村落立档调查人员走访古村。同行的当地女子有个男儿气的名字,显峰。她家在一个尚未被旅游开发的古村,村内老宅不少。她家的宅子建于十九世纪后半叶,在族谱上可查找到源头。在这些上百年的老宅里,每一年都有木质的部件在悄悄地裂变、腐烂、风化,在眼睛看不见的地方,直到坍塌碎裂才被惊觉。

⑥每走进一处老宅,当我们留意着那些难以复制的精美细节时,显峰却专注于询问房主如何保全,如何维修,如何保持品质地仿旧。她与古宅是一体的,即使她已经搬进县城,住进水泥楼房多年,只在年假时偶尔回一趟老宅,但她与老宅有过相同的呼吸节奏,成长的记忆渗透着被老宅过滤的光线的质感,生活习惯也延续着对老宅的迁就与贴合。无论离开多久,她对老宅始终怀有亲人般的牵挂和担忧。与我们说起老宅,她的语气里有些许骄傲,也似连缀着无声的叹息。那是时光的馈赠,也是无法挽留的遗憾。无法,却又拼力想去挽留。

⑦在虹关村,詹姓老人正在翻修老宅。三米长的横梁是精挑细选的好木,前一日进屋时,因为老宅低调的门脸、高耸的板壁、紧凑的结构,木匠师傅们想了很多种办法。此时,它安卧在老宅正中,比周遭的木色都新、都亮,却有一股安妥的气息。似乎有它稳稳地坐镇一方,这满屋的狼藉躁动之气,都不足为虑了。不远的天井一角,堆放着比人高的沙土、瓦当,瓦当是从老宅屋顶上揭下的,有着让今天的匠人称羡的结实质地。梁的下方,几位木匠师傅正在赶活儿。进门的一侧厢房里,也有木匠师傅在忙,木屑散布在老人稀疏的头发、圆眼镜片和脸颊、鼻端。他端举着一张被木屑粉尘“装饰”的脸,好奇地探出头来打量我们。

⑧在上海工作退休的詹老,对这座老宅念念不忘,对这座古村也是。街头巷尾的粉墙上,都能看到墨色涂写的巷名,这都是他的作为。他乐之不疲地将时光打发在这些事情上,全然出于自觉自愿,似乎想在老年一气偿还远离古村的那些时光。

也是在虹关村,我们路过一处只剩支离骨架的老宅,颓败的脏腑隐没在半人高的草木中。野草恣肆地横逸斜出,疯狂滋长,改写了老宅原本封闭自洁的空间。已经没有门扉的木框上,挺立的杂草丛中,悬有一枚蓝色簇新的门牌:“浙源乡虹关村100”。新与旧,如此突兀地组配在一起,颇为触目惊心。不知这老宅是无人居住而自行毁败的,还是主人主动地放弃,在他处改建了新宅。

⑩在古村,你会不断地与呈现颓态的老宅相遇。颓而不败的它们,支撑着骨架,挺立在同样古老的街巷与树影中。你也会不断地与形态如旧但质地簇新的新屋相遇。人们改善生活空间、生活质地的渴望,是无法阻挡的。老宅的好,老宅的亲,老宅的贵,老宅的不可复得,只能在懂得、体恤、珍惜它的人那里,才能得以保全并延续。

也有老宅被移植。人挪活,树挪死,那么老宅呢?它们被从埋入土中的基础上挖掘而出,远离了自己植根多年的村庄,整体标记后迁至新地,再按标记组装起来。移植者,多是承包了某一村落旅游业的投资者。他们出于打造景区的目的,将一座古村的村民迁空后,再填置进一些移植来的老宅。看起来整个村落的古宅生态更加丰美,可被抽空的村庄,还能葆有多少本真的活泼泼的生气?

那些老宅在被移植的过程中,也被修复。朽败的骨架,用水泥框架支撑。门头檐角,借用日益高端的修旧如旧的技术,老的与新的、真的与假的,混淆一体,看起来面目无异,可气息不对。那种走进老宅可以闻见的,从老宅骨子里、木缝中散发出的天然木香,被生硬粗暴的水泥气取代。我静静地望着这些被拆骨又接骨的老宅,在夜深人静时发出压抑的呻吟,在体内留下反复发作的伤痛。这些,都只有老宅来默默地承受了。

颓败的老宅与簇新的门牌,存留在相机里,那一点亮蓝和一片深暗的木色之上,有挺立的生气勃勃的草茎。在按下快门的一刻,我记得有风吹过,轻轻摇动它们。这一切构成了某一时刻的记忆,留于感觉,留于影像,留于文字。但,这不是完结。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有何作用?
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
(1)它们与村庄的年岁相仿,一路绵延成环抱的姿态,护卫着这个村庄。
(2)也是在虹关村,我们路过一处只剩支离骨架的老宅,颓败的脏腑隐没在半人高的草木中。
3.本文着重记叙了显峰和詹姓老人两个人物,简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4.第段“被移植的老宅”为什么会“发出压抑的呻吟”,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2019-10-13更新 | 10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夜气

舒飞廉

①我特别喜欢在这条乡村公路上开车。水泥柏油的两车道油光水滑,像鲇鱼的肚皮,白杨密密匝匝,在路两边排队,树冠朝上交织在一起, 向前簇拥成幽深绵长的树洞。下雨的时候,树叶会将白雨挡在外面,里面只剩下势头微弱的线雨,晴天可以由树影里看到点点星光,月亮有时候也会由树影间跳闪出来。当然,最好是刮风的晚上,每一棵白杨都是管风琴转世,成千上万的白杨树被三四级以上的风摇响,那样的声势,就是万物以息相吹的天籁,这时候,我一定会将林忆莲王菲许巍郑钧他们的歌都批灭。深山里,松涛如同龙吟;平原上,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②过小澴河桥,再向前三四百米,会离开白杨树巷,左拐进入我们村的单行村道。好几次,我将车头在灰白狭窄的土路上摆正,就看见新月如钩,挂在前面乡湾的村树上,又堂皇,又寂寥, 掩映着群星,好像在等我回来。萧萧白杨之外,其实并非茫茫荒草,路边的稻田里,二季稻萌蘖扬花,稻秧间青蛙打鼓、蟋蟀奏琴、小龙虾肥泥鳅啪啪弹水,村树中嘶嘶鸣蝉,好像村庄中的男女老少、鸡鸣狗吠消停下去之后,星月下草木长、鱼虫鸣,一个幽微的世界浮现出来,又神秘, 又静谧,又熟悉, 又陌生。 有时候,我会在这幽微的声色里,关掉车灯,发呆很久。小澴河在我身后流淌,堤下挨挨挤挤的坟地里,祖先长眠,宝成路上的杨树,是我考上大学那一年栽的,而今生长具足,已有近三十年的树龄。我由武汉到孝感,由城市到乡村,兜兜转转,一路奔驰,现在终于停车在寂静与黑暗里,停车在泥土、星斗、流水与荒野中,停车在我生命的原点上。

③这样的黑暗与寂静,是晚霞沉寂后,由宇宙与星辰运转,由田野与河水吞吐,由植物与动物分泌出来的。一户乡民家的灯亮了,一颗星辰变暗了,一点萤火消失了,黑暗会不增不减。一只蝉加入合唱,土狗在村口吠叫,青蛙与蟋蟀憋着声音,寂静也会不增不减。这是让孩子产生恐怖与畏惧的黑夜,出产鬼故事、狐仙,相信地狱与轮回;这是动植物生长的黑夜,捕食、交配、产卵,分解出汁液,张开子宫与花房;这大概也是令爹爹婆婆们逝去的黑夜:“虽然智慧者临终时懂得黑暗的正确,因为他们的话已迸不出闪电来映照。不要温柔地走进那段良夜。”狄兰·托马斯悲叹生命的逝去,认为老年人应在“落暮时分燃烧咆哮”,我并不这样想,“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与家乡黄泉中的黑暗与寂静达成和解,“温柔地走进良夜”,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陶渊明要比狄兰·托马斯高明不少。

④我想起之前友人在“阳明说”里谈到的“夜气”。王阳明说人在深夜里静思默想,产生出来良知善念,一点点良知会聚起来,会成就澄明无私的自我。阳明的说法,是由《孟子》里引申出来的,孟子讲有一些人, 他们晚上生息养气,不敌白天俗世的消磨折损,人情日失,因此“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只有“良知在夜气发”,才能够“苟得其养,无物不长”。两位圣人谈良心与良知,夜气只是隐喻。良知是心灵在静默中的反省自觉。夜气呢?它来自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生物神灵在黑暗与寂静中的反照吧。乡村的茫然黑夜,是有夜气的,生活在乡村里,也会有在良夜反省自觉的机会?

⑤想到文艺,梵高的画是有夜气的,肖邦的夜曲有,阿炳的二泉映月也有。小说里面,沈从文的《边城》有的,翠翠梦见虎耳草的那个夜晚,这是她甜蜜而苦楚的爱情之夜。我最近特别爱看汪曾祺《羊舍的夜晚》,觉得是一本特别有“夜气”的集子。小吕背着铁锹坐在小石桥边糖械树上看水,“一村子里的人现在都睡了。露水降下来了,到处都是滋润的,浓郁的青草气味,庄稼气味,夜气真凉爽。小吕在心里想:‘我在看水……过了一会,不知为什么,又在心里想:‘真好!’而且说出声来了。”是的,真好。我看着汪曾祺的句子,黄永玉的插画,心里也想,嘴里也说。

⑥我重新点火,将车开过小学校,村口的塘陂,小心翼翼地拐进村巷里,路边荆条、益母草、艾蒿、野雏菊与构树枝拂过车身,邻家的狗由门廊里冲出来,颇负责任地狂吠了两声,转身回去继续睡。停车在我家门前,掏出钥匙,借着手机的微光打开门。铺床,汲井,烧水,洗澡,心里又安定又愉快。关上手机,将头放回在荞麦枕头上,外面是历历星月下的黑夜,真实不虚。本村最后一位入睡的居民,我知道会有一个黑甜的梦乡在前面等着我,之后,会是鸡鸣如阵,鸟叫如沸,玫瑰红的曙色印上窗户。我会黎明即起,洒扫庭除,阳明先生又讲:“一日便是一元,人平旦时起坐,未与物接,此心清明景象,便如在伏羲时游一般。”对,回村,默存,夜气生,则羲皇上人出。

1.第3段中写陶渊明与狄兰·托马斯对死亡的不同态度有什么作用?
2.文中画线部分笔触细腻,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3.“羲皇上人”意为伏羲氏之前的人,通常用来指无忧无虑生活闲适的人,文章以“对,回村,默存,夜气生,则羲皇上人出”作结有什么用意?
4.本文由现实中的“夜气”写到神话传说文艺作品中的“夜气”,虚实结合,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020-07-16更新 | 9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弄堂里的白马

王安忆

①弄堂里时常光顾一匹白马。要知道,这是在弄堂,都是街道和房屋,还有熙来攘往的人和车,一匹白马,终究有些神奇。

②不定什么时候,先是传来叮叮的铃声——那是它的主人,一个脸色严峻的 北路人,拴在它脖子上的铃铛响,然后,就听见得得的马蹄铁敲在水门汀地面上,很清脆地过来了。白马徐徐走来,每到一扇门前,就停下来。它的主人并不吆喝,只站着。白马呢,也站着。它的鬃发在前额上剪齐成刘海,加上脖子上的铃铛,使它显得很稚气,像一个小姑娘。这一主一仆静静站立着,等待门里的人家决定要不要买一碗马奶尝尝。他们等一时,并没有什么动静,就再向前走。倘若有人从门里出来,买一碗马奶——这样的情形,概率大约是二十分之一,于是,北路人就从肩上卸下一个马扎,开始挤奶。淡黄色的奶汁,极细弱地,嗞嗞洒在买主的白瓷碗里,渐渐积起一层,又渐渐平了碗沿。然后,起身收了马扎,继续走去。

③关于这匹白马的身世,有各种各样的传说,最远可推至嘉靖年。其时,上海是县治,荒僻得很。一日,城下忽冒出几千倭寇,只见一骑白马,遥遥领先,犹如刀锋切入守城之阵,所到之处,血溅路开。千钧一发,海防兵陈瑞挥刀迎向马首,刀起头落,落的是一颗人头,白马早已偏过,绕陈瑞而去。敌寇大骇,掉头遁走,只是那一匹白马,神龙见首不见尾,再无踪影可寻。人们说,那白马当年从东门进城,从此就在沿江一带活动和繁衍,日月变迁,那卖乳的白马许就是它的后裔,因这弄堂正巧在旧城东门附近。那牵马人又是谁?是当年收留它的恩主的后人。按此说法,应是本地人才对,却为何是异乡客?对这样的疑问,也有解释。从宋元开始,吴淞江下游就有支流从城边经过,江上往来商船无数,江岸则成繁闹集市,人和物在此交流集散,有过往的,亦有滞留的,于是,东西南北中,五方杂居。这么说,这白马就是日本的白马了,说不定还是名骏之后。

④到了道光年间,这一回,来的是英国人,浩浩荡荡逼北门而来。到达门前,无甚动静,推门,门不动,叫人,人不应,命一名小兵爬上城墙,打开城门。马载着炮,载着人,从卵石路上碾过,马首几乎与黑色的瓦檐平齐,真是傲慢啊!此时上海还是个蛮荒地方,贼盗遍野,不晓得有多少盗马贼的眼睛盯着呢!就不相信它们一个不少全回去老家。那么,这匹母马,和它们会不会有什么亲缘?

⑤据称,张謇在苏北开创通海垦牧公司,其中当有马场。是从北地引进的蒙古马,体质结实,肌腱发达。后来垦牧公司倒闭,牛马四散。想必会有随马迁徙来的蒙古人,留下几匹性子熟悉的种马,仗着几代养马的秘籍,开个小小的种马场。但是,这一番小小的雄心不过是将张謇的失败重演一遍。蒙古马难以适应南方温湿的气候,马草又不对胃口,病的病,跑的跑,最后剩下一匹白马,随主人沿途卖乳,终来到上海。经过数次交配,早已血缘错综,变了脾性,服了水土。这白马其实是一匹杂种马了。

⑥也不排除,它来自赛马总会。这就来到了十九世纪中期。赛马总会的马都是有谱系的,有名有姓,而且受过教育。这实在太绮靡了,声色犬马里的“马”字就是指的它。几乎一夜之间,海上生明月,这城市成了远东的巴黎。犹如一个梦,梦里的人都是忘了时间的,一百年就像一瞬间,忽然梦醒,却换了人间。新生的政权彻底取缔赛马,收回跑马场的土地,这些马里面的纨绔,在接踵而至的柴米生涯里,以什么为生计呢?要这么想,这匹白马就是落魄的。大约身处历史的局部,并不自知,所以仿佛没什么怨艾,安详地挨家挨户走过,出卖它的乳。

⑦在上等马之下,这城市还有过许多苦作的马,拉人,拉货,吃主子的鞭子……哪一个是白马的先人呢?

⑧你也许看见过白马的眼泪,一大颗一大颗地落地,噼啪作响。有时是北路人的粗手挤裂了奶头,有时是脱落了马蹄铁,肉掌里扎进碎砖烂瓦和铁钉子。它挺遭罪的,可都忍下了。有善心的女人,摸着白马的脖子说:下一世投胎个人吧!可做人又怎么样,也没见北路人笑过。这人和马之间,看起来是冷淡的,也许却是至深也不定,因为都是同样的孤寂,是命运的同道。

⑨偶尔的,千年难得,北路人发出“喔唏”一声,白马忽然迈开步子小跑起来,铃铛和马蹄声快了节奏,清冷地响起在弄堂里。马尾巴蓬松着,一扬起一伏下。腰和臀凸凹着,有一点妩媚,又有一点风骚。随了又一声“喔唏”,白马停下来,回到原先的步态,四周复又沉寂了。这时候,弄堂里无人,北路人和白马也是因为无人,以为是他们的世界,才放纵了一下,其实呢,一扇后门里,有一双眼睛在看着呢!

⑩这小孩子一直羞惭他不能得大人允许,买一碗马奶。他一个人躲在门后,西斜的太阳照在弄堂里,黄澄澄的光里面,没想到,窥见了这一幕,北路人和白马竟是活泼泼的。这一募,稍纵即逝,简直惊艳。他们安静下来铃铛和马蹄又恢复原先的节奏。小孩子悄悄掩门而出,人在前,马在后,小孩子在最后。小孩子等待白马回一回头,可是没有,白马和北路人一直向前,走过一扇破烂的木门,有那么一瞬,镶在一块光里,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出去。

(选自《收获》2007年第5期,有删改)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节奏舒缓,表现力强,请作赏析。
2.你从第⑨段北路人和白马的状态读出了怎样的意蕴?
3.本文题为“弄堂里的白马”,试分析白马在全文中的作用。”
4.如何理解文末“小孩子”出场的安排?
2020-05-18更新 | 20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