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83 题号:124759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琥珀色的篝火

乌热尔图

猎人尼库和他的儿子,还有妻子塔列走在山路上。

尼库高个儿头,他被太阳晒得发黑的脸,拉得挺长,显得很难看。秋卡头发蓬乱,牵着驯鹿,一窜一窜跟在父亲身后,几乎在小跑。孩子的母亲骑在一头粗壮的驯鹿上,弓着腰,垂着头,用深绿色的头巾包住额头。

黄昏,林子里倾斜的光线变成了玫瑰色。树枝上的鸟儿扯着嗓门叫着,发出各种悦耳动听的音调,可谁也没有兴趣理睬它们。

“爸爸!太阳快下去了,还没到呀?”

尼库紧绷着脸,没说什么。他把目光投向妻子。妻子脸色苍白,眼神暗淡无光。他皱起眉头,心好像被什么揪着。

“在山上……我死了也不觉得难受……要不是怕你生气,这次真不想下山……”妻子无力地说,“我知道你心烦。为我,还为那些脚印!”

“你也看见了?那几只鸟儿,真是笨透了。离小路只有几步远,硬是没看见。”

“尼库,你想去。可你怕我……”塔列打起精神瞧着丈夫,“你—去—吧!”

尼库转过身来,凝视着妻子失去血色的脸。

“秋卡,你送妈妈下山看病。”

“那你去哪儿?天这么黑!”

“去看那三个人。你在路上没看见他们的脚印?那是迷路了。”

林子里走夜路比白天费力。尼库在横穿黑幽幽的密林。天要放亮,他走出很远时,大雨泼下来了,大粒的雨珠噼噼叭叭落在树叶上、岩石上、河水里,汇成气势无比的音响。雨越下越大,尼库走的更快了,他被淋得浑身精湿,冷气针刺般穿透胸脯,朝他的心底逼进。这样冷飕飕的秋雨是能冻死人的。他的脑袋里闪出迷路人的影子:绝望的,饥饿的,僵硬的。雨势弱下的时候,他终于发现寻找的目标,是三个穿着野外作业服的陌生人。一个孩子似的年轻人,一个戴眼镜的老人和一个中年人,他们已经冻僵了。

他在林子里找了截碗口粗的枯柳木,挟在腋下。他把半截树干扛在右肩,拎着小斧往回走来。一会儿功夫,半截树干劈成一堆细长的木拌。他蹲在地上,抽出猎刀,削起那截柳木,柳木外表的湿皮被削掉了,露出里面干爽的木芯,木芯很快又削成了花瓣似的木屑。随后,他从贴身衣兜里掏出一个小巧的桦皮盒,打开木塞,抖出一盒火柴。嚓地一声,微小的火花在那堆木屑上跳了一下,冒起一缕青烟。木屑变成火团,发出呼呼的燃烧声。一堆篝火着了起来,火光是琥珀色的,很好看。

他又砍来树枝,铺在火堆四周,把三个冻僵的人拖到火堆边。他奔来奔去搭帐篷,鄂温克式的简易帐篷里的火很旺,热气逼人。他用最后一点力气,把三人湿乎乎的外衣脱掉,挂在火堆上面的枝叉上。从背夹子里取出带来的烤饼、烤肉,摊在火堆边。他想,这些很快就会暖和过来的人,会吃掉这些东西。他再也撑不住了,难以忍受的饥饿,极度的疲劳,使他头晕、想吐、心慌。他还想干点什么,可失去头脑支配的肉体,软软地瘫在火堆边。他想起病重的妻子,还有十四岁的儿子。真想不出他们是怎样度过这场暴雨的。

他用手臂支撑沉重的身体:“我要回去。这就回去!”他太累了,脑袋越来越沉,全身松软无力,身子一歪,昏睡过去。不知睡了多久,朦胧中他感到难以忍受的饥渴。腰、腿,全身各部位,针刺般疼。

“醒了,他醒了!”年轻人嚷了起来。

“您救了我们的命!”戴眼镜的老汉嘴唇在抖,眼眶湿了。

他坐起来,瞅瞅他们,没说什么。他觉得不论哪一个鄂温克人都会像他这样干的。

“您饿了吧?”戴眼镜的老汉问,“真对不起!您带的饼和熟肉让我们吃光了。”

“光了好——我去打猎。”他扛起猎枪,晃着双肩,朝林子里走去。

这次很顺利,他把猎物扛了回来。三个人瞪大了眼睛焦急地等待着他。

“你们——那个桦树林穿过去——找到小河——就能回到家。”说罢,他把背夹子搭在后背,操起猎枪,手中拎着砍刀,转过身去。

“大叔——”年轻人在他背后喊他。

“大叔——”戴眼镜的老汉也这样称呼他。

“您——别走!我们还会迷路的。”这是那个中年人的声音。

他的心猛地被什么东西紧紧拉住了。他转过身,呆呆地站在那里。

他终于放弃走的念头。他摘下背夹子,猎枪。动作缓慢,凝重。三人笑了。他们生火做饭,时间过得真快。尼库抿着嘴角,不说也不笑,可心里痛快。不知什么东西使他暂时忘记了忧愁,把他的心同陌生人连在一起,竟变得难离难舍。

有什么响声?声音微弱,又这么熟悉。他一头冲进桦树林,呆立在那里。被树枝划伤脸蛋、撕破外衣的秋卡,可怜巴巴地站在他面前。

“你来干什么?”他吼起来,“你妈妈怎么样?”

“爸爸,桥断了,大水冲的。公路上一个汽车也没有。”

“不会想办法?笨东西!找木头,扎木排,坐木排过河!”

“爸爸,我连一把斧头也没有。”

“别说了,别说了。你妈妈怎么样?”

秋卡用手捂住眼睛,泪珠顺着指缝流出来。

“妈说,等你回去,见你一面……才……”

尼库回头望了望,他知道那些人很快就会找到自己的帐篷。

灰蒙蒙的密林像黑绿色的海,淹没了父子的身影。

“大叔——”

从他们背后传来喊声。是那三个人的呼唤。在林子里,他们的声音变得清脆,像孩子纯真的童声。

森林沉默了……

(选自《民族文学》1983年10月,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尼库一家没有兴趣理睬鸟儿悦耳动听的音调,可见他们心情沉重,这种沉重主要因为妻子塔列病得严重,他们要下山给塔列看病。
B.妻子塔列的话“你——去——吧”打消了尼库的顾虑与纠结,可见塔列对丈夫的理解,她和丈夫一样都是热情、乐于助人的人。
C.尼库在救助陌生人的过程中始终牵挂自己的妻儿,正是这种牵挂给了他力量,促使他赶快帮助他人渡过难关,回到妻儿身边。
D.本文既赞美了猎人尼库,又赞美了以尼库为代表的鄂温克人,展现了这个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字里行间透着作者浓浓的深情。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明暗线交织的结构。明线写尼库冒着暴风雨救迷路人,暗线写秋卡送妈妈下山看病,双线交织使故事情节紧凑,充满张力。
B.小说善于运用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文中尼库劈木拌、削木屑、点火堆时一系列动作,细腻地表现了他的热心、顽强、能干的形象特征。
C.小说语言富有表现力。人物对话描写简洁、生动,能够充分展现人物的个性;对森林环境的描写真实、形象,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D.小说结尾三个人清脆的呼唤表达了他们]对尼库深深的敬意和谢意,而“森林沉默了……”则暗含了对尼库的赞美之情,言有尽意无穷。
3.小说标题“琥珀色的篝火”有什么意蕴?
4.善于通过矛盾塑造人物形象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色。主人公尼库救人的经历中体现了哪几种矛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代狗

沈从文

“杂种,你莫起来,还要老子捶你罢?”

“噢……人家脚板心还痛呀!”代狗烂起两块脸要哭的样子。但他知道他爹的手,除了拧耳朵以外,还会捏拢来送硬骨梨吃的,虽然口上还想撒一点娇,说是脚板心不好,终于窸窸窣窣从那老麻布蚊帐里伸出一个满是黄毛发的脑壳—一他起床了。

“快!快!放麻利点!”

“噢……”

他爹老欧,坐在那趋抹刺黑的矮矮茅屋里一张矮脚板凳上搓着索子,编排草鞋上的耳朵。屋里没有个窗子,太黑了,他的工作,不得不靠到从破壁罅里漏跑进来的天光。

“你不瞧石家躼代狗同鸭毛崽不是天没亮就爬起来上坡去吗!”

“我脚还——”

“脚痛就不上坡罢?”

代狗用手背擦了一下眼屎,把腰肩翻了一下,从土墙上取了一双草鞋来坐在他爹左边。

“我割担草——”

“这几天鬼要你草。……怕哪样?仍然到后山去砍,和尚来时,脚放麻利一点。实在是翻不过坳来,把毛签朝茨棚里一摔,爬上树去。老和尚眼睛猫猫子,赶不到你们,还不是又转庙里去睡觉了——再慢慢的转来,不行吗?”

“你讲得容易。”

“你剁时轻一点罗。”

“闪不知碰来抓到了,那怎么办?”

“蠢杂种!他口上大喊大叫,什么‘抓到!抓到!抓到帮我捶死这偷柴的苗崽崽!’其实也不过是口上打哇哇,哄哄小孩子!当真你怕他抓到你就敢捶个净死罢?”

代狗想起昨天的事情,不由得又打了一个冷噤。这冷噤的意思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爹是无从注意的。

……托,托,托,这边刀砍一下树身,那边同样声音便回响转来。鸭毛崽正高高兴兴唱着——

高坡高坳竖庵堂,攀坡盘岭来烧香;人家烧香为儿女,我家烧香为娇娘。

忽地,老和尚凶神恶煞的样子,发现于红墙前了。搂起大衣袖筒的灰布衫子,口中不住喊:“抓到!抓到了!”一直冲向自己所站的地方来。他们都懂得老和尚的意思了。便丢开了未剁完的树,飞一般逃,跳了四五棚茨窠,越过两条老坎,跑跑跑跑,才听不到老和尚“抓到……”的声音。危险固然脱了,但当狂逃的当中,一颗牛茨却趁到代狗脚板踏着它时,一钻钻进代狗脚心了。虽经鸭毛崽设法拔了出来,却已流了许多鲜血,而且到今早脚着地时,还略略感到一点痒疼。

脚本来不算回事,但和尚那副凶神恶煞的脸在他脑中晃来晃去时,却似乎能够把代狗的身子缩小了,缩到比灶头上正在散步的灶马还小。

他终于嗫嗫嚅嚅说出他不愿去的意思了。

“万一再去被他抓到,纵不当真捶死我,但把我手膀子用葛索一捆,吊到山门前去示众,那是做得到!到那时,让那些朝山的娘女们,这个觑一眼,那个觑一眼,口里还要不干不净骂些‘小强盗应该’,‘这鬼崽那么小就偷人东西,到大时只好砍脑壳’一类丑话,那以后怎么见人?”

“那时老子会到大坪赵家去请赵老爷讨保。”

代狗听到他老子的话,没有什么可借口。他若是城里人读过书的小孩,那怕也会再想个方法同他爹来嚼,可惜没有读书的人就这样笨!

他无聊无赖的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走到灶边去把挂在柱上的镰刀往屁股后一别,略注意到灶上那三匹从从容容正在散步的灶马一忽儿,说了句——“爹,你进城时多买块豆腐。”走出去了。

老欧虽说因了自己不大会做家务,又老爱喜欢喝一杯苞谷子酒串串筋骨,弄得手边紧紧的,时常要他十岁大的代狗跑到南华山庙背后去做点冒险事情。但他究竟是一个有把握的人啊。他记到杨瞎子在三年前为他推算流年的结果,是命当午水,须过六年才转运,所以这六年中他决定忍耐到等运气来时再戒酒。他也曾想到纵或代狗被和尚一把捞到,真的要绑到山门去示众时,很可以像从前石家躼代狗的爹偷竹子事情一样,挑一担松毛到赵大发家去,对大发或大发屋里人磕一个头,天大的事也熨帖了。因为大发的嘱咐“只要有事,关于庙前庙后的纠葛,同我来说,老和尚不敢不遵。我曾见过他炖猪蹄子,一张扬出来,他就不得了!”也还在他耳边。

不过,老欧的意思,也并不是专以为有大发方面可说情,就斗着要代狗崽去受老和尚恐吓!

他实在还有别的主意。他知道代狗崽人虽小,但很伶精,跑得快,决不至会为猫猫眼的老和尚抓到。不然,这面一根柴没有得到,那面倒反而要挑一担值两百制钱以上的干松毛请人讲情,这算盘怎么打法呢?


【注】①苗人呼小孩为“代狗”。②躼(lào):身长。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典型乡村文化小说,方言“趋抹刺黑”“捶个净死”等词语,体现了小说的语言质朴的本色,且富有地方特色。
B.小说不以曲折离奇的情节引人入胜,作者用他那支生花妙笔,把父子两人要不要上山砍柴的争执,娓娓道来,生发开去,笔致如行云流水,吸引读者。
C.情节在不断地衍化与发展中,夹杂着代狗和老欧的形态音容,渗透着父子两代饱尝生活苦酒的愁闷心绪,读来让人沉浸在伤悲之中。
D.小说通过代狗父子清晨矛盾冲突的着力描绘,不仅向读者展示了湘西幽美撩人的景致,更深刻地揭示了旧社会农民生活拮据的主题。
2.小说开头部分的对话描写,极具特色,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3.小说中的人物代狗有着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19-05-31更新 | 9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归 来

莫泊桑(法)

浪涛拍打着海岸,蓝天一望无际,疾风劲吹,朵朵白云像鸟儿似的飞快地从天空掠过。坐落在山口海边的小村沐浴在阳光里,暖洋洋一片。

马丁-莱韦克家正好坐落在村口。这是一幢渔家小屋,墙是黏土的,屋顶铺了一层茅草,上面长了一簇簇蓝蝴蝶花儿。

男人出海了,女人在屋前补渔网。园地口上一个14岁姑娘在缝补一件补了又补、缝了又缝的破衣服。还有一个女孩,抱着一个小男孩哄着。两个两三岁的男孩面对面坐在泥地上玩耍。

补衣服的姑娘突然喊了一声:“妈!”

“什么事?”

“他又来了。”

母女俩从早晨开始就心神不安,有个男人总在屋子边上转来转去。母亲总觉着他的眼神怪里怪气。

母亲叫马丁,丈夫叫莱韦克,人家管他们一家叫马丁-菜韦克。她原先的丈夫水手马丁所在的那条船“姊妹”号出海时失踪了。船上的水手也一直音信全无,大家都认为这船连人带货都沉没了。

女马丁带着两个女儿含辛茹苦等了她男人10年。当地一个叫莱韦克的渔民是个鳏夫,带着个男孩,向她求婚,女马丁于是改嫁给他,三年中间又生了两个男孩。家里几乎没有见过肉,面包很贵,冬天刮大风的那几个月他们有时候只得赊账买面包吃。几个小家伙倒长得很结实。

第二天天亮的时候刮起了大风,她男人莱韦克本想出海,看到风大走不成,于是帮妻子一起补渔网。

9点钟,大女儿买面包跑着回来,神色慌张:“妈,他又来了。”

母亲的脸刷地变白,对她男人说:“莱韦克,叫他别这么偷看我们,我心里直发慌。” 莱韦克是个身材高大的水手,他神色从容,朝那游荡的人走去。

莱韦克带着陌生人一起朝屋子走来。女马丁一下慌了神,直往后退。她男人对她说:“给他拿点面包,倒杯苹果酒,他打前天就没有吃东西了。”他们都进了屋。游荡的人坐下,在一双双眼睛的注视下低头吃起东西来。

母亲站在一旁盯着那人看,两个叫小马丁的姑娘背靠着门,其中一个抱着最小的男孩,都馋得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人。

莱韦克拉一把椅子坐下,问陌生人:“您是从很远的地方赶来的?”

“我从塞特过来。”

“就这么走来的?”

“没错,走着来的,身上没有钱,只能用脚走。”

“您去哪儿?”

“我就来这儿。

“您在这儿有认识的人吗?”

“也许吧。”

他脸色憔悴,布满皱纹,整个脸都是瘦骨嶙峋。

莱韦克突然问他:“您叫什么名字?”

他没有抬头,只是回答说:“我叫马丁。”

母亲莫名其妙地颤抖。她像是要走近些好好看看这流浪汉。来到他面前,她双臂垂下,张大着嘴,不禁呆住了。

莱韦克最后又问了一句:“您是这儿人?”

“我是这儿人。”

这时他终于抬起头,女人的目光和他的目光相遇,顷刻两人的目光仿佛交织到一块儿凝住不动了。

她声音发抖:“是你,当家的?”

“没错,是我。”

原来,马丁他们的船在非洲海岸触礁了。除了马丁,其他人都不幸遇难。而马丁又被野人部落扣了12年,直到最近才有机会回来。

女马丁拿围裙捂着脸哭了起来。

莱韦克说道:“现在怎么办?”

马丁问:“她男人是你?”

莱韦克回答说:“对,是我。”

他们相对看了看,谁也没有说话。

这时马丁看了一眼在他身旁围了一圈的孩子,朝两个女孩点头示意说:“她们俩是我的吧?”

莱韦克说:“她们俩是你的。”

他说:“上帝呀,她们都长那么大了!”

莱韦克又说了一句:“现在怎么办?”

马丁心乱如麻,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最后下了狠心说:“我嘛,照你的意思办吧。我不想为难你,各人的孩子归各人。孩子妈归你,还是归我?你怎么定我都答应。不过这房子该归我,这是我父亲留下的,而且我就是在这房子里出生的。”

女马丁用围裙捂着嘴发出一阵阵抽噎。两个女孩忐忑不安地望着她们的父亲。马丁站起身朝他妻子走去,她一头扑到他怀里呜咽了起来:“我的男人呀,你终于回来了!”

几个男孩子看到母亲哭也哭了起来。莱韦克站在一旁等着。

他们决定找神甫裁决,两个男人一起走了出去。走过咖啡馆门前,他们决定一起喝一杯。

“呃,希科,来两杯费尔酒,要好的。马丁回来了,我妻子原先的男人,你是知道的,那条失踪了的‘姊妹’号上的马丁。”

老板一手拿着三只玻璃杯子,一手拿着长颈大肚玻璃酒瓶走过来,神色从容地问:“噢!你回来了,马丁?”马丁回答说:“我回来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蓝天、白云、阳光营造了一份美好而温暖的氛围,茅草屋顶反映了马丁-莱韦克一家生活的贫困,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
B.“母亲总觉着他的眼神怪里怪气”埋下伏笔,“她”原先的丈夫出海时失踪的插叙,都使后文情节发展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C.小说在两位丈夫去找神甫解决问题路上到咖啡馆喝一杯中戛然收束,这样的结尾留白韵味悠长,人物命运到底如何引人深思。
D.小说描写的马丁一家的故事虽然悲惨却又温馨感人,但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社会伦理道德和人性的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2.文中画线句子三处写到女马丁的哭泣,这三处哭泣分别体现了女马丁当时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3.以小见大是短篇小说的主要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莫泊桑在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2021-04-23更新 | 32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找头羊

申平

我的羊群,头羊死了,群羊无首,急需要一只新的头羊。

我的头羊,那可真是个好家伙!几天以前,几个羊贩子开车到草原上来收羊,他们看见我的羊群没人管,就起了歹心。青天白日的,他们竟然上前偷羊。我的头羊奋起反抗,把几个家伙撞得滚的滚,爬的爬。最后,一个被撞得头破血流的家伙急了,他掏出刀子,把我的头羊连捅几刀,然后他们开车逃了。等我赶到的时候,我的头羊已经奄奄一息了。它的两只眼睛依恋地看着我,好像在说:主人啊,我尽力了……

我呼天抢地,痛心疾首,我以人的规格和礼节为它举行了葬礼。

我通过微信群发出广告,重金求购头羊,尽管我的手机差点被打爆,家里的门槛几乎被踢平,有人牵来一只又一只的羊供我挑选,可是,却没有一只可以和我的头羊同日而语,他们牵来或者赶来的那些羊,有的也很高大,有的看上去也很威猛,但是它们却没有一点灵性,更没有一点血性。它们在人的面前,一律表现得低眉顺眼,老实听话,甚至连高叫一声的胆量和勇气都没有,你想,它们能被牵着或者赶着来,这本身就足以说明它们温柔有加,或者叫做奴性十足。这样的羊怎么能做头羊,怎么能领导整个羊群呢!

这一天,我把羊群交给家人,我骑上马儿,驰向草原深处,我要到远方去寻找头羊。

我骑马走过草原,我看见了许许多多的羊群。它们密集地散布在草地上,在羊倌皮鞭、棍棒、石块的指挥下,都在忙着低头拼命啃草,我走走停停,寻寻觅觅,多日过去,我依然没有找到我心目中的头羊。

已经来到了草原边缘,我爬上山岗,手卷喇叭高喊:我的头羊,你在哪里——?

群山回应,绵延不绝。

忽听一阵歌声隐约传来,我跳起来循声望去,发现一座更高的山上有一个红点。我骑马驰去,近了,更近了,终于看清那是个身穿红色蒙古袍的姑娘。我接着看清,在她前面的山坡上,还散落着一大片雪白的羊群。这些羊儿,在树丛草棵间穿行跳跃,撒欢打闹,似乎和草原上的羊不一样。

我跳下马来,快步走向姑娘,走向羊群。我隐约感到,我的头羊就在这里。

忽然听见一声高亢的羊叫,抬头看,一块巨大的山不上出现了一只威武的公羊,它昂然而立,气势非凡,居高临下,虎视眈眈地看着我,头上的两角就像是两把弯曲的利剑。我的身子不由一震,天啊,这不就是我的头羊再世吗!我不顾一切向它跑去,张开两臂想拥抱它……

但是,却见那羊突然跃下巨石,扎下脑袋,身子一纵一纵,一直朝我冲来。不好!我转身就逃,但是非常不幸,我觉得屁股上猛地被撞了一下,身子就像鸟一样飞了出去,在平缓的山坡上连滚儿滚。我趴在地上不敢再动,我明白,只要我一起身,撞击就会再来。

过了许久,才听见轻柔的喊声响起。我爬起来,看见那个美丽的姑娘正一手拉住羊角,身子斜靠在羊背上,对着我咯咯咯地笑。

我急忙说:“美女,我是来买头羊的。把你的这只羊卖给我吧,要多少钱都行。”

姑娘的汉语讲的不好,但是还能听懂,她说:“这个的……不行。它是我的……头羊。不过,我的羊群……还有这样的羊,你可以……看看。”

她打了一声呼哨,立即有一只和那只羊差不多模样的羊从什么地方钻了出来,它威风凛凛,眼睛灵光四射,野性十足。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只非同凡响的羊。

姑娘用蒙语对它说了一通什么,那羊咩咩地叫了两声,似乎在回应她的训话。

我们谈好价格,姑娘便找来一条绳子,栓到那只羊的脖子上,然后把它交到我的手上,说:“这羊是你的了,你要好好……待它。”说完,她含着眼泪,赶起羊群走了。

这边,我拉起我未来的头羊要走,没想到却遭遇了激烈的反抗。那羊先是四脚撑地,死活不肯动窝,随后,它竟然跃起身,一头把我撞翻在地。然后它就拖着绳子,一路狂奔去追它的羊群。我爬起来拼命追赶,终于又抓到了绳子,而且再也不肯松开。一人一羊,就在山坡之上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

这只该死的羊!它竟然是那样的野蛮,那样的不识好人心,我对它来软的,对它说好话,求它跟我走,它不为所动;我对它来硬的,折下树棍抽打它,但是它却宁死不屈。最后,它竟然毫不留情接连向我发动攻击,用头撞我,用羊角剜我,搞得我伤痕累累。

我终于恼羞成怒,就在它再次向我冲来的时候,我掏出了腰间的匕首,对着它刺过去,毫不留情地刺过去……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头羊是群羊首领,为保护羊群丧身于羊贩子的屠刀之下,它的忠于职守赢得了我的尊重。
B.小说描绘出山坡上羊群的活泼奔放、无拘无束,暗示了牧羊人将在这里找到理想的头羊。
C.姑娘将自己的羊卖给我,含泪离开,表现出她对羊的不舍之情以及对羊未来命运的担忧。
D.小说通过写人与羊的沟通、人与羊的较量,引发了人们对人与动物该如何相处的反思。
2.在寻头羊的过程中,“我”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3.小说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增强表达效果,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2021-03-04更新 | 6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