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7 题号:1263390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新时代中国美育学科建设要扎根时代生活,总结百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教育规律和当代中国广阔的社会生活中的美育规律。要以强烈的时代问题意识,深入研究所谓“美盲”形成的现实原因和所谓“美的滑坡”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使新时代中国美育学科建设从一开始就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以学科建设促进人们通过艺术教育体验美,在衣食住行中享受美,在社会工作中创造美。

虽然中国古代并没有“美育”的概念,但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美育实践,在传统文论和画论等文艺理论著述中蕴藏诸多特色鲜明的美育思想,有待我们从新时代美育学科建设的角度系统研究整理,从而建立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美育学科。

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美育学科需要大格局的顶层设计,无论是师资的选配、学生的选拔,还是科研的支持、硬件的配套,都需要整合多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才能为培养兼具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美育专业人才提供坚实的保障。

《高洪:以学科建设推动新时代中国美育事业发展》

材料二:

由于美育学是多学科交叉而成的应用型学科,因此其问题和范畴也带有多学科属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美育学不应该努力找准自己的问题,建立属于自己学科的特殊范畴。美育属于感性教育,这是它最突出的性质和特征,也是中国美育学的核心范畴。美育的人格教育和创造教育等属性都是在感性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例如,美育的人格教育是以感性体验的方式展开的,从而不同于道德人格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部分,美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人的审美素养(包括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等)的发展,美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课程设置、教学设计以及评价等,都要建立在对学生审美核心素养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基础上。所以,审美发展也是中国美育学的核心范畴。作为应用型学科,美育学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应该加强对美育方法论的研究。美育方法论包括了美育的一般方法论——“活动”,以及各艺术门类教育的方法,例如文学教育的方法、音乐教育的方法、绘画教育的方法、设计教育的方法等。美育方法论应该成为美育学知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核心范畴。属于美育的艺术课程,既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课程,也具备不同于德育、智育、体育的特殊性,需要加强研究。

《杜卫:美育学是多学科交叉而成的应用型学科》

材料三:

美育在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带有跨学科、跨媒介等特点的专门行业,而“诗教”则是中国传统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有一段话总述儒家教育的宗旨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明确讲到诗歌具有激发人的感情的作用。

自《诗经》以后的诗词曲赋,都不同程度地发挥了“诗教”的作用,对中国人的审美趣味、文化修养、人格养成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那些传诵千古的经典名句佳作,滋养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美好心灵,塑造了中国人充满诗意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体现出中国美育传统的“心育”“情育”特色以及“潜移默化”的方法论意义。

古典诗词中的美好意象,为一代一代中国人构建起一个诗意的中国。如我们“举头望明月”时,可能会想起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想起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想起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想起王阳明的“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等等。因此这一轮明月就不再是宇宙洪荒中一颗孤独星球,而是一轮与我们的时代家园、故乡亲人以及青春、友谊与爱情有关的美好“婵娟”。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典诗词中大量感怀人生之作和以亲情、友情、爱情为主题的作品,对当代美育更富有积极意义。因为40多年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带来巨大社会财富的同时,也极大地冲刷着人们的情感世界。在追求“富起来”的快节奏现代生活中,人很容易被“物化”和“异化”。当我们感慨人情冷漠、亲情淡漠以及友情凉薄、爱情稀薄的时候,流淌在古典诗词中的那些美好动人的真挚情感,会让我们的心灵在获得润泽后重新审视当下的生活,追问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追求作为“完整的人”的自由与全面的发展。这是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里我们不能忽略的中华美育课。

《宋修见:中国古典诗词的当代美育意义》

1.下列对材料中“美育学”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育学是与现实生活和人的全面发展目标联系在一起的学科。
B.美育学是需要整合师资、学生、科研、硬件等资源和力量的新兴交叉学科。
C.美育学是以促进人的审美素养发展为主要任务的应用型学科
D.美育学是以“心育”“情育”为主要特征、有别于人格教育的跨媒介学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系统整理传统文论和画论中蕴藏的美育思想,研究蕴含着美育实践的社会生活,就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美育学科。
B.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而成的美育,建设时除了找准学科问题,建立学科自己的特殊范畴,也应该关注多学科的综合属性。
C.《诗经》以后的诗词曲赋,尤其是经典名句佳作,都不同程度地对中国人的审美趣味、文化修养、人格养成等产生重要的影响。
D.在“富起来”的快节奏现代生活中,流淌在古典诗词中的真挚情感,不仅会润泽我们的心灵,同时使我们重新审视当下的生活。
3.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简述其阐述思路。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脑科学与教育结合产生了众多研究成果,对验证与发展教育理论发挥了巨大作用。

脑科学研究通过定位技术分析了认知过程涉及的各个脑区,明确了各脑区的作用与功能,将思维过程与大脑神经活动相联系,将抽象的思维与具体的神经功能相关联,促使思维过程可视化,从而为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物质条件。此外,对脑区的研究还发现情绪在提升认知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脑科学已找到了情绪影响认知效率的途径,明确了杏仁核在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即情绪会导致杏仁核释放神经递质,这些物质能调节海马活动、重塑神经组织,从而影响记忆的编码和巩固。此外,情绪还会通过影响注意力和决策能力等因素左右认知效率。上述脑科学的研究说明了情绪的重要性,提示教师和家长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

研究者发现在大脑神经元数量已定的情况下其突触数量会产生变化,并在四岁左右时其数量达到高峰。对动物开展的实验也证实了发育存在关键期的结论,譬如视觉正常的猫在幼年时被遮住眼睛,成年后把遮挡物取掉,猫的视觉无法恢复,会一直处于失明状态。类似的实验均表明,语言、视觉的发展存在关键期,一旦错过发育的黄金时期,就难以恢复。但最近的一些研究成果似乎为脑功能恢复的研究带来一线希望。科学家发现某些脑区,包括对学习、记忆起关键作用的海马区,终身能产生新的神经元,即大脑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一方面要强调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以帮助学生利用关键期充分发展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应该是贯穿终身的,努力是能够换来能力提升的。

研究显示,适宜的刺激及舒适的环境可以促进儿童大脑的发育,原因是适宜的环境有利于神经元突触的形成。动物实验证实:将小鼠置于含有适宜刺激(丰富的玩具、宽阔的场地)的环境中,其突触数量比一般小鼠高出20左右,这是由于适宜刺激会影响海马突触发生,从而对神经环路造成影响。此外,科学家利用脑电波对大脑的研究也发现,在放松状态时产生的a波最有利于个体学习和掌握知识。因此,为学生学习营造适宜的环境对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压力适中的学习氛围能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研究表明,当学生长期处于压力条件下,会抑制其大脑形成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的能力。但压力并不都是有害的,科学家发现压力会促进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这些激素增强了大脑对相关事件的记忆。因此,过强的压力或长期处于压力的氛围下是有害的,有适度紧迫感的压力可能是有益的,教师可以利用适当的压力,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在脑科学的视角下揭示学习的本质,不同科学家有不同的观点。例如Sprenger 指出学习本质上是通过放电形成电化学回路以促进神经元建立连接的过程,Gazzaniga等则认为学习和记忆与神经元间突触接触强度有关。总结归纳,对学习本质可做出如下定义:个体受到刺激后建立新的神经连接,增强了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强度,形成了新的神经网络,使得脑内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促进个体对变化的环境作出适宜反应。学习过程是个人经验反馈至大脑,形成新的神经网络而影响个人心智、行动,并促成新的个人经验产生的过程。探讨学习本质和学习过程,有利于研究者和教师从脑科学层面了解学习是如何产生的,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习的发生以促使学习效率的提高。依据学习本质的定义,明确了教学本质:基于丰富情境的创设,控制与提供必要的刺激,促使学习者的大脑在刺激的影响下形成特定的神经环路,将外界知识不断内化,进而建构个体的经验知识。基于脑科学研究提出的教学本质,可为教师教学提供科学建议。

(摘编自杨聆、禹娜、李增娇《脑科学研究对教育教学理论发展的作用》)

材料二:

大脑的活动可以被认为是非常复杂的动态网络,近几年新的研究技术手段使得我们可以从毫米或毫秒级别上来研究脑的动态,就像把整个大脑呈现为3D动态图,用视觉图像表达和分析它,从而研究脑活动是如何组织的,有哪些区域(节点)是非常重要的,远程连接又有怎样的意义,等等。

此外,脑科学的研究也通过双胞胎实验、视觉剥夺实验等研究发现,人类个体的早期经验会极大地调制脑网络的一些先天因素。从基本的DNA遗传到表观遗传,再到后天环境作用,教育本身可被视为能够改变脑网络的后天环境,从而对大脑进行进一步的塑造。也有研究提出,教育是不是有可能改变表观遗传?比如父母早期是处于饥饿状态或是噪声污染状态,这些是否会通过表观遗传改变孩子的认知能力?不管是在脑科学界还是教育界,这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因此,脑科学界有必要和教育界有更密切的合作,这个过程既涉及对重要的脑科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科普,也涉及进一步研究基本认知能力在儿童青少年早期的动态发展,了解哪些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会改变它们,以及了解每个个体在不同方面的发展水平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终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摘编自蔡清《从脑科学视角谈学习和教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脑科学研究发现情绪在提升认知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和家长应该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
B.语言、视觉的发展存在关键期,一旦错过发育的黄金时期,就难以恢复,因此要利用好关键期帮助学生发展能力。
C.压力对学生来说是把双刃剑,过强的压力或长期处于压力的氛围下是有害的,但有适度紧迫感的压力可能是有益的。
D.脑科学界和教育界深入的研究表明表观遗传能够改变孩子的认知能力,这些研究能够让我们做到因材施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及了有关脑科学的研究实验,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B.在脑科学视角下,科学家们在对学习本质的研究中都肯定神经元的重要性,侧重点相同。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大脑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说明了后天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
D.我们要想最终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就必须让脑科学界和教育界更密切合作。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A.一张一弛,文武之道。B.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C.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一提到的脑科学和教育结合产生的研究成果的一项是(       
A.对认知活动的了解B.对学习时机的把控
C.对教与学本质的掌握D.对记忆方法的研究
5.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色。
2024-05-26更新 | 12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汉语拼音一甲子

从1958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决定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起,汉语拼音已经走过六十年。从学习汉字到推广普通话,从文本输入到信息沟通,从教育普及到国际交流,汉语拼音早已嵌入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须臾不可缺少。

新中国成立之时,全国5亿多人口中,文盲率高达80%。当年制订并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的初衷,就是要用一个好方法来扫除文盲。新中国成立的第十天,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宣告成立。摆在专家们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就是采用什么样的字母形式来制定汉语拼音方案。数番讨论,几易其稿,《汉语拼音方案》终于在1958年被正式批准通过。方案最终采用了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实行音素化的拼音方法。1982 年,汉语拼音还从中国的国家规范成为国际标准,迈出了走向世界的步伐。

60年来,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与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三大语言文字工作任务,在普及国民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我国的文盲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80%下降到4.08%,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超过95%,普通话普及率达到73%。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深刻变革,汉语拼音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扫盲工具。在推动汉语现代化和信息化、少数民族文字创制、手语和盲文研制、汉语国际教育等方面,汉语拼音彰显出强大而持续的生命力,远远超出了制订者们的最初构想。

现如今,以汉语拼音为基础的汉字输入法已经被普遍应用到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为互联网的迅速普及起到了奠基作用。

在人名地名拼写、图书排序检索、旗语灯语设计、产品型号编制、人事档案和户籍管理等领域,汉语拼音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半个多世纪来,《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让古老的汉字走上了服务社会的“快车道”。

在为壮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研制新文字时,《汉语拼音方案》是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据了解,以《汉语拼音方案》为依据,国家帮助12 个少数民族创制和改进了16 种拉丁字母形式的民族文字,为民族文化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语拼音同样深刻影响了我国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为国家通用手语和通用盲文的研制、使用和推广创造了条件,为残疾人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文明的发展成果提供了便利。

汉语拼音原来是国内的文化钥匙,现在延伸成为进入国际的文化桥梁。近年来,汉语国际教育的快速发展,直接得益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和推广。目前,在全球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中,汉语拼音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和工具,大大推动了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

国家语委原副主任陈章太用“前后两个30年”来评价《汉语拼音方案》颁布六十年来的实践。在他看来,前30年主要是为汉字注音,拼写普通话,扫除文盲,普及学前教育,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后30年则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改革开放和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在信息网络化、智能化、国际化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摘编自2018年5月《人民日报》、人民网)

1.下列关于“汉语拼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语拼音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用来扫除文盲的工具。
B.汉语拼音采用拉丁字母,实行音素化的拼音方法。
C.汉语拼音在同一年被认定为国家规范和国际标准。
D.汉语拼音现在已经延伸成为进入国际的文化桥梁。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汉语拼音为基础的汉字输入法普遍应用到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
B.汉语拼音使用于人名地名拼写、图书排序检索等多个领域。
C.国家借助汉语拼音为12个少数民族创制了16种新型民族文字。
D.汉语拼音是全球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重要教学手段和工具。
3.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推行汉语拼音,残疾人才能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B.没有《汉语拼音方案》六十年的实践,就没有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C.国民教育的普及、国民素质的提高完全归功于《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
D.如果能适应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深刻变革,汉语拼音将继续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2020-12-13更新 | 6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自敦煌学兴起百余年来,学界从社会、历史、宗教、考古、艺术等角度对敦煌进行持续研究,成果卓著,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层面的内容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系统阐释。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也是东西方各民族相互交流的通道。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敦煌文化,一方面保持着中原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又不断在开放纳新中进行文化再创造,逐渐形成了丰富内涵和独特性格。

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在敦煌文化的发育过程中,社会变迁十分复杂,有过战争和杀戮,也有过贫穷和饥饿,但是敦煌文化的基调一直是崇德向善、从容乐观、积极向上。不管洞窟外的自然环境多么单调、严酷,洞窟里总是色彩万千、活力无限。千百年间,这种价值取向一直得以坚守。从敦煌的典籍、壁画中可以明显看出,敦煌文化积累和展现的永远是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观照现实的人本情怀。敦煌文化中处处体现着对现实世界的关怀。例如,唐宋时期的敦煌佛教壁画一直关注人的生存和生活,以对现世幸福的追寻为最终归宿,对“此岸”的肯定和重视替代了对“彼岸世界”的玄想,从而凸显了人自身的现实感与现实生活世界的重要性。此外, 敦煌的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也大多聚焦人的生存和生活问题,在这里,现实的生存和生活是具有头等意义的内容。可以说,敦煌的文化精神包含着关于生活实践的思想主张,也在向人们倡导一种过好当下的生活方式。

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敦煌本土文化、中原传统儒家道家文化、各民族文化、西域文化等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共同形成了多元融合的敦煌文化。值得关注的是,敦煌文化并不是将各种文化简单相加,而是将这些文化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依存、多元统一的文化整体。这种综合性和整体性正是敦煌文化的独特优势,我们应从整体上理解敦煌以及敦煌文化。

大盛融通的精神气象。“敦者,大也; 煌者,盛也。”敦煌虽偏居一隅却气度极大、气象极大。敦煌文化是融合、吸收了各种文化营养而形成的“美美与共”“和谐共在”的文化,其因融而通,因通而盛,因盛而大,既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又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敦煌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其中蕴含的交流、 理解、 包容、 共赢等价值共识,对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 有助于我们接受历史启迪,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应转换研究视角,拓宽研究领域,从宏观和精神的层面入手,揭示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等时代课题提供支撑和帮助。

(摘编自黑晓佛《弘扬敦煌文化的精神传统》)

材料二

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 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敦煌处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才使得其在千年的风云际会里,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

讲好敦煌故事,就是要讲好中国文化的自信力和包容性。而善讲故事又是一种高明的对外传播手段,也是外界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所以讲述好敦煌故事,对于支撑中国文化“走出去”意义非凡。

文化的传承不是空泛的,也不一定要高端、抽象。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更需要一种容易理解且愉快轻松的传播方式。所以文化传播和故事叙述要剥离复杂和抽象的部分,让大众在一种更易接受的体验中去认知。

古老的文化就放在这个地方,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挖掘它,如此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生态。 而文化的删繁就简,就是让人看得见,也让人看得懂,如此才更能激发人们了解一种文化的兴趣,也更便于人们去探寻敦煌与众不同的美。

摘编自陆玄同《让敦煌文化在自信和包容中更具活力》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敦煌学兴起的一百多年间,学界多角度对敦煌进行持续研究,而且成果卓著。
B.敦煌文化保持着中原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形成了丰富内涵和独特性格。
C.敦煌的文化精神指向生活实践的思想主张,但更倡导一种过好当下的生活方式。
D.融合、吸收各种文化营养而形成的敦煌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
2.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正因为敦煌处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才能留下了千年来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
B.讲好敦煌故事是外界理解中国的唯一途径,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意义非凡。
C.文化传播和故事叙述要尽可能精练和具象,这样可以让大众更容易认知和接受。
D.删繁就简可以激发人们了解敦煌文化的兴趣,便于人们探寻敦煌与众不同的美。
3.下列两则材料中对研究敦煌文化做法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应该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
B.转换研究视角,拓宽研究的领域,从宏观和精神两个层面入手对其进行研究。
C.揭示敦煌文化中蕴含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就能共建“一带一路”时代课题。
D.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挖掘敦煌文化,这样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生态。
2024-02-04更新 | 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