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3 题号:1264420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全面阐释航天精神的时代价值,大力弘扬和践行新时代航天精神,是引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爱祖国爱人民是航天精神的价值核心。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航天精神的精髓,爱祖国爱人民是航天精神的“根”和“魂”。中国航天人必须始终牢记使命,牢记发展历程,用实际行动回报党和国家,回报社会和人民。“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是一代又一代航天工作者共同的心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是中国航天事业的立足之本和发展之基,也是航天精神的价值核心。

伟大的实践性是航天精神的动力引擎。正是在伟大的实践中,中国航天人在发愤图强中创业、在改革开放中进取,构筑起了专业齐全、功能配套、设施完备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积累了独具特色的航天工程管理经验和方法,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在探索浩瀚宇宙的征程中,航天人砥砺了勇攀高峰的勇气,树立了协同攻坚的观念,孕育了卓越奉献的精神。航天重大工程是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的生动实践。

自觉的创新性是航天精神的灵魂所在。自立自强、不畏失败、勇于探索、永攀高峰的创新精神支撑着航天人不断克服困难,勇攀航天科技高峰。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再到“探月工程”所取得的成就,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中国航天事业始终坚持自主创新。航天技术是国家参与世界竞争的“国之利器”,尖端技术绝对不可能从国外直接拿来,只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真正将祖国发展与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起步到壮大的经验一再表明,只有通过不懈尝试与探索才能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鲜明的开放性是航天精神的显著标识。中国航天事业要胸怀世界,把世界眼光、人类命运作为一个鲜明的时代标志。新时代的航天人要以干出一番大事业的胸怀和豪情,强力支撑“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宏伟目标,让中国航天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缔造人类幸福与和平。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航天精神不仅反映了时代本身的发展和演进逻辑,更具有面向未来的价值意义。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中国航天事业肩负着推动国防现代化建设进程、科技强军、振国威、扬军威的神圣使命。航天科技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领域,航天科技成就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的重要标志。中国航天以三大里程碑为标志的创新实践,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取得了巨大成功,使中国在世界航天科技领域中占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航天事业的发展将更有力地带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更大的牵引力,推动中国早日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弘扬和践行好新时代的航天精神,助力文化强国建设是时代赋予航天人义不容辞的新责任。航天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价值取向。新时代大力弘扬航天精神,必须把航天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相融合,繁荣和兴盛民族文化。

不断赋予航天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将航天精神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样本之一,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航天梦提供崇高精神力量,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摘编自陈雄《航天精神的新时代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引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实现民族复兴,需要大力弘扬和践行新时代航天精神。
B.因为有独具特色的航天工程管理经验和方法,中国构筑起了航天科技工业体系。
C.要将国家发展与安全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航天技术不可能从国外借鉴和拿来。
D.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让人期待,航天事业、航天科技的发展将起决定性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探月工程”等例子,目的是论证自觉的创新性是航天精神的灵魂所在。
B.文章在论证上,先提出观点,再阐释分析,然后深入论证,最后总结,结构完整。
C.文章摆事实,讲道理,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
D.文章在阐明航天精神的内涵之后论述航天精神的时代价值,逻辑严密,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航天精神的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航天精神的价值核心就是爱祖国爱人民。
B.航天人在探索宇宙的征程中树立了协同攻坚的观念,举国体制是在航天重大工程中才建立的。
C.中国航天科技创新成果不仅要惠及自身的发展,也应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幸福与和平做出贡献。
D.航天精神历史底蕴深厚,时代特征和价值取向鲜明,应该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相融合。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一种物质和元素,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世界是由五种最重要的元素构成的:金木水火土,正是这五种元素相生相克,构成了变动不居的世界。

而在这五种元素中,“土”无疑是最重要的。女娲抟土造人及大禹治水的神话通过口头传说、后世的史书记载及文学作品的表现等,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共识和集体记忆。也正因此,中国古人对土是极其崇拜的。早在先秦流行的中国传统“五行”观念中,土就是居中的,最为尊贵也最为重要。

中国人不仅把土地看作是一切生命的母体,也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也是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作为生命的归宿,土地可以给中国人带来最终的慰藉。可见,对中国人而言,从生到死,土地对于人生的意义都是至关重要的。选择一方“风水宝地”,不仅能够护佑自己,也可以护佑整个家族。中国人信仰的“风水观念”也与土地密切相关。风水信仰是传统中国人的一种独特观念,其内容涉及人与环境的关系,其主旨则是“地脉说”,即通过勘察土地的位置,地势的高低、朝向,地面和四周的景物等来推测其给生者或死者带来的运气。不论是生前的住宅选址,还是在死后的墓地选择,对于生死之地,中国人都是极其重视的。

中国人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在汉语和汉字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乡土”“风土人情”“土生土长”等词语都体现了对土地的依恋,“社稷”与“社会”同样体现了对土地的崇拜观念。中国古代常常用“社稷”来代表国家。所谓“社”,即土地神,右边是“土”字,左边“示”表示祭祀。“社”即是对土地之神的祭祀。中国人十分注重“祭社”,自先秦时期,人们便“唯为社事,单出里。唯为社田,国人毕作。唯社,丘乘共浆盛,所以报本反始也。”“稷”则是谷神。在中国文化中,土地及其所生的谷物成为“国家”的代表,这当中体现的即是农业民族的土地崇拜观念。

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有“春祈秋报”的祭祀仪式,即春耕前举行祭祀,祈祷土地神保佑丰收,秋收后则同样要举行仪式报答土地神的思德,向社神献上谷物、果品或牺牲动物。这种祭祀社神的活动也促成民间一系列节庆活动的形成。在中国传统社会,几乎每个村落都有土地庙,构成一种中国乡村的神圣空间,里面伺奉着“土地公公”或“土地奶奶”。在乡民的眼里,土地神是一方乡土的保护神,村里有人去世必至土地庙前“报庙”,春耕、宗祠祭祀或建房破土前也都要先祭土地公公。据说民间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的诞辰,这一天除了要祭拜,还要演戏酬神。

“一方水土一方人”,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对土地的崇拜观念和祭祀仪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就形成了一个共同体:他们共享同一种观念,共同参与同一种仪式,会聚而成了一个紧密的“集合体”,这种共同体就是“社会”。可以说,中国“社会”的形成离不开对土地的崇拜和祭祀。在中国文化中,土地即国家,土地即社会。中国政治史中“封建社会”中的“封建”一词,也是“分土建国”之意。可以说,中国文化饱含了对土地的历史记忆,从神话传说到民间信仰再到我们的语言词汇,处处可见“恋土情结”的印记。

(摘编自人民论坛网《中国人为什么有着浓厚的“恋土情结”?》)

材料二: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流行的中国传统“五行”观念中,土是居中的,最为尊贵也最为重要,因此中国古人对土极其崇拜。
B.中国古代常常用“社稷”来代表国家,在中国文化中这实际上体现了农业民族对土地的崇拜观念。
C.中国民间一系列节庆活动的形成与古代农业生产“春祈秋报”的祭祀社神活动存在一定关联。
D.材料二认为我们的民族和泥土分不开,这与材料一在论述中国人与土地的关系问题上的态度基本一致。
2.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中国人看来,金木水火土这五种最重要的元素具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变动不居的世界。
B.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成为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从这可以看出中国人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
C.作者认为,以“地脉说”为主旨的风水信仰,是传统中国人的一种独特观念,能够判断土地的位置,地势的高低、朝向等给生者或死者带来的运气。
D.中国“社会”的形成离不开对土地的崇拜和祭祀,生活在一方土地上的人们共享同一种观念,共同参与同一种仪式。
3.下列选项内容,最适合用来诠释材料二“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的一项是(       
A.《西游记》中唐王李世民送唐僧西天取经,拾了一撮土到唐僧酒杯说:“宁惜本国一捻土,莫恋他国万两金!”
B.《中国农业全书》中说:“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实现‘耕者有其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根本问题。
C.近代史上闯关东、下南洋等大规模的迁徙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碰撞。
D.大明王朝物产丰饶、国力强盛,同时也在由欧洲开启的大航海时代到来之时逐渐迷失。
4.材料一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3-01更新 | 4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纵观当代对《水浒传》的研究,对其思想认识的主要观点是农民起义、地主阶级内部革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斗争、忠奸斗争等,其中农民起义和市井写作的观点是《水浒传》认识的主流。考察北宋时期中国社会结构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可以看到,除此之外,《水浒传》还表达了新的思想,其核心是夺回被剥夺的人权,要求平等。

《水浒传》从鲁达开始,将对自己的生存价值、尊严的肯定扩展成为对别人不幸命运的普遍同情,在其后出场的众多梁山好汉身上,摆脱个人不幸命运的渴望逐步发展为争取幸福生活的斗争,对弱者贱者一视如我的同情凝聚为对社会正义的向往。

对黑暗现象的揭露在《水浒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大量游离出土地和宗法关系的人员,朝廷靠扩军来解决一部分,以至于社会上充斥泼皮和军汉,这些人在书中得以充分反映出来。全书开头即写洪太尉误走妖魔,欺上瞒下,透露着北宋的腐败;特别是只因踢得一脚好球,谜昏君抬举做了殿帅府太尉职事的高俅的出现,将北宋朝廷的昏聩推向高潮。本是浮浪破落户子弟,却加官进爵,自私贪婪,进而公报私仇。迫害王进,致使王进母子夜奔,而后林冲夫妇死别、杨志怀才流落……这样的开头。正如金圣叹所评:“是为揭看掣乱为上作”。这样一个徇私枉法、欺上瞒下的北宋朝廷,怎能不激起英雄的反抗行动。

此外,《水浒传》中对108好汉排定的座次,制定了严格的制度法规,并颁布号令:“各各管理,悉宜遵守,毋得违忤,有伤意气。如有故违不尊者,定依军法治之,决不轻恕。”梁山的重新社会化过程首先是对个体成员的同化,书中对一些发生在好汉身上的不良行为一开始就表示了否定,如鲁智深痛打小霸王周通,晁盖骂时迁偷鸡等等,梁山好汉不论以前从事何种犯罪职业,上山后都能以大义为重,遵守纪律,抛弃劣习。同时是行为和目标的自我提高,从劫掠客商到任从客商经过,专一劫富济贫,惩治贪官;从满足于喝酒吃肉,小打小闹到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公然“要与大宋皇帝作个对头” ,梁山逐步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和行为准则——指向契约社会及其道德。

“及时雨、孝义黑三郎、呼保义”,这是宋江的称号。他主张兼收并蓄各式各样的人才,如:引用史进、林冲等,使其各尽所能地发挥着作用,使梁山成为众多英雄好汉心目中的自由乐土。因此,有一个品格高尚、清正廉明忠义两全的头领对全局的发展是有利的。

在肯定《水浒传》反映新思想的同时,对于其中混杂的各种不良思想应给予足够的注意。对《水浒传》中思想研究的意义不仅仅在《水浒传》,四大名著都能由此找到思想来源,是古代局部商品经济条件产生的思潮的不同反映,对于四大名著都有必要作如是观,这样对于四大名著,乃至明代文学尤其是中晚期文学的思想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摘编自乔瑞芳《<水浒传>中的文化内涵探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合当时社会结构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来看,《水浒传》表达出夺回被剥夺的人权、要求平等的新思想。
B.众多梁山好汉身上展示了对自己生存、尊严的肯定,对摆脱不幸命运的渴望,对弱者贱者的普遍同情。
C.梁山是众多好汉心目中的自由乐土,虽然一些梁山好汉以前有不良行为,但上梁山后都能以大义为重。
D.《水浒传》所反映的新思想,也是四大名著的思想来源,还是当时商品经济的反映,具有独特的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就指出《水浒传》当代研究的主要观点,以及《水浒传》所表达的新思想的核心。
B.第三段通过举洪太尉和高俅的例子和引用金圣叹的话,充分说明当时社会官逼民反的现状。
C.文章结尾指出,要注意《水浒传》新思想中的不良思想,又要重视四大名著中的思想研究。
D.文章从平等权利、社会现状、契约规定和领导能力等方面论述了作者对《水浒传》的新认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代对《水浒传》思想认识的主流观点是农民起义和市井写作,作者反对这种观点并提出了不同看法。
B.从拳打镇关西、痛打小霸王、大闹野猪林等情节可以看出,鲁智深为人嫉恶如仇,要求社会平等正义。
C.梁山好汉排座次并制定严格的制度法规,劫富惩贪,就是想建立以契约原则为基础的理想社会和道德。
D.从宋江“及时雨、孝义黑三郎、呼保义”的称号以及他起到的作用来看,首领的忠义对团队的影响巨大。
2020-09-25更新 | 12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下班通勤时,在飞速疾驰的地铁里打开电子书,电子墨水屏逼真的视觉效果,就像展读书卷一样;午休片刻,点开手机里的阅读App,读几段喜爱的散文、小说,工作的时间也变得温柔美妙……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阅读已成为阅读者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休闲娱情的重要方式。可以说,数字比特技术联合移动互联网,已从某种程度上完成了对社会阅读场景的整体性重构,数字阅读迎来全民时代。

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不受时间、地点、空间限制,随时随地拿起就能读的数字阅读,可以覆盖更多的用户群,让阅读变得更便捷、更高效。《2021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突破5亿。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也显示,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倾向明显,2021年有77.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71.6%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27.3%的成年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阅读时间不断延长,覆盖人群不断拓宽,数字阅读行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精品佳作连连涌现,用户黏性持续增强。

更为重要的是,在科技赋能的背景下,数字阅读正在为全民阅读带来新的增量与新的体验,实现各类新型文化业态的深度对接融合聚变。在某平台上,《论语》成为2021年最受欢迎的读物,全年站内阅读人次接近3000万,超过80%是30岁以下的年轻读者。读者们在评论区讨论经典,答疑解惑,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今的国民思想在数字空间里碰撞出新的火花。《谜宫·如意琳琅图籍》、新华字典App史学双璧多媒体出版工程、《皮影中国》AR绘本、番茄小说AI朗读……数字阅读体验馆里的各类新型阅读产品,为观众提供了专业化、场景化的沉浸式阅读体验。有了数字技术的加持,传统的文化业态壁垒正在逐步被打破,全方位传播、全场景阅读、全产业链构建的数字阅读新趋势正在形成。

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宋朝的苏东坡,秃笔如山终究挥毫写出万千气韵,书破万卷方能领悟践行经典奥义。从古至今,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与阅读息息相关。今年,全民阅读连续第九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国家对相关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全民阅读也由倡导转向深入推进阶段,阅读推广的纵深度愈发显得重要。无论是传统的纸质阅读,还是数字阅读,读书都是传承文明薪火、涵养道德品性、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的重要引擎。依靠数字技术,新时代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和书香社会建设,普通读者皆可参与,数字阅读大有可为。

(摘编自康岩《让数字阅读更好赋能书香社会》,《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数字时代,阅读场景与内容具备无限性,无论身在何处,电子书和手机等电子设备均可以成为移动的图书馆,无限量的书籍触手可及,满足了人们碎片化、多样化的阅读需求。阅读场景也更加不受限制,随之丰富起来。

数字阅读使阅读方式与感官多样化,眼睛不再是唯一的阅读感官,以喜马拉雅、懒人听书等为代表的音频平台让听书走进千家万户,耳朵阅读已经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读书姿态,不仅解放了人的双手、双眼,而且优质的声音和表达也有助于听众对内容的认知。

智能化沉浸式阅读正在通过数字阅读逐步实现,元宇宙概念、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让阅读体验变得更加立体,使得人机互动性更强、沉浸感更足,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场景阅读成为可能。书本内容可以在虚拟现实中展现:书中的人物动起来,演绎精彩故事情节;书中的植物、动物、建筑惟妙惟肖,阅读变成了身临其境的非凡体验。在未来,读者甚至可以参与书中故事的创作,在虚拟现实里体验各个角色,或创造属于自己的新身份,获得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尽管数字阅读带来的注意力碎片化、内容娱乐化等问题引发了各种争论与担忧,但无论读书、听书还是视频看书,重要的都是摄取知识和信息后进行思考与消化,并将其沉淀为人生的养分。或许,我们无须拘泥于阅读的方式,而只须始终保持阅读的习惯,让阅读温润生活,滋养心灵。

(摘编自李海峰《数字阅读,一样书香四溢》,《人民日报·海外版》)

1.下列对“数字阅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阅读”基于数字比特技术联合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会阅读场景完成了整体性重构,阅读迎来了全民时代。
B.“数字阅读”打破了纸质阅读的时空限制,产生了很多佳作,增强了用户黏性,市场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C.数字阅读”拓宽了阅读群体,有利于推进我国大力倡导的全民阅读,有效提升国家、民族的文化素养。
D.“数字阅读”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实现了读者参与故事创作在虚拟现实里体验角色的愿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阅读方式,很多人已经通过数字阅读来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休闲娱情。
B.《2021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相对于未成年人,成年人更倾向于数字化阅读,阅读时间也更长。
C.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传统的文化业态壁垒正在逐步被打破,更加全面的数字阅读新趋势正在形成。
D.无论是纸质阅读,还是数字阅读,都重在对知识和信息进行思考、消化,涵养道德品性,提高自身素质。
3.与传统阅读比较,数字阅读显示出哪些优势?相应地可能存在哪些弊端?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09-11更新 | 5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