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结构,概括主题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7 题号:1266608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塔

刘建超

父亲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海。给父亲起名叫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海。

父亲曾问过爷爷,海是什么?爷爷指着村子里几亩地大的池塘,说,江河湖海都是水,这池塘就是海。去,下海耍吧。

父亲光着屁股在池塘里扑腾,那时他以为,天下有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这一方池塘。父亲参军,跟着部队南下。首长问,你们谁能爬山?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从小就上山放羊砍柴,每天翻山越岭如走平地,没啥说的!首长又问,你们谁会游泳?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会。村里的海,我能一口气扑腾几个来回。没啥说的!

父亲的两个没啥说的,就随着部队的改编成了海军。他以为海军就是要上舰艇,开着军舰像开着坦克车一样。

父亲被派去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他学得很快,成绩也好。学习结束,他被分配到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日夜守着航标灯。

排长对父亲说,这个小岛你就是岛长了,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岛上活着的东西就是空中的海鸟,海滩上的海龟、蟹。排长说,守护好航标灯就是守护好祖国的领土。能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小海,你要自豪呢。

父亲很自豪。父亲每天的日子就是在小岛上巡逻,给航标灯添加柴油。父亲从没有一点儿的失落。

日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座小岛。父亲说,守岛的日子里,他真的学会了游泳,学会了的角,学会了和海鸟说话。叔官的时候,父来就给母亲写俯,每周来岛上送给养的船就成了他们传书的鸿雁。父亲的书倍封封都是海岛的说明书,岛的静、%的动、岛的趣、的的乐,没有平句的的苦、岛的累。他告诉母亲,坐在礁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扎个猛子可以捞出红暮大小的海参,晚上睡觉,都会有来你的柴门。

母亲被父亲的描绘给迷住了,带誉红薯十炒花生到了海岛。母亲上岛的日子遇到了风浪,母亲被顺策得把胆汁部吐出来了,船还是靠不了岛,只是依稀地看到个人影在挥手。母亲没有上岛,她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母亲说,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的男人,靠得住。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儿名战士,为父母亲举办了简单而又热烈的婚礼。母亲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闲暇,父亲教母亲游泳,在滩头捉蟹抓海参。他们把钠的鱼晾干,让给养船带回连队的炊事班。

父母最快乐的事就是给未来的孩子起名字。两个人对孩子叫什么名字争执不下,父亲说,周一、三、五,叫我起的名,周二、四、六叫你起的名,星期天咱俩一起带出来玩。

于是经常听到父亲喊着,海星、海带和我一起出操,正步走!母亲会说,岛儿、灯儿开始做饭喽。

母亲怀着我的时候,遇到一场特大风暴。浓雾翻液,暴雨雷鸣,海天像倒翻过来一样,几十米高的巨浪一排排咆啤着疯了般拍到岛上,航标灯都被晨得直摇晃。父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阵势,有些不知所措,偏偏柴油机发生了故障。母亲说,这么大的风浪,不会有啥船只过往,等风浪小了再上塔修理吧。父亲背上工具包说,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就是维护好航标灯,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

父亲登塔,风浪扑得他站立不住。母亲担心,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己身上,两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

父亲看着累在身边的母亲,抚着她的秀发说,今天该哪个孩子陪咱出操了?母亲抱着父亲哭了,父亲说母亲上岛就哭过那一次。

部队裁军,灯塔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父亲也脱下了军装,可他依然留在岛上。父亲在孤岛上守护灯塔四十年,直到退休。

父亲病重期间,我正带誉舰队在波斯湾护航。

母亲说,父亲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岛。老海啊,你放心,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撒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父亲欣慰地笑了,伸出枯瘦的手,抹去母亲的泪痕,自己的眼角却淌下泪水。

我是舰长,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在那座小岛上,伫立着一座无形的灯塔。

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我告诉父亲,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

——节选自《当代中国经典小小说第五卷》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叙写普通人的平凡事时,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
B.小说构思巧妙,祖孙三辈的名字依次是“海”“洋”“深蓝”,表现了父亲与我热爱大海,以及我对父亲精神的理解与传承。
C.本文情节并不曲折,但以“灯塔”为中心谋篇布局使情节紧凑集中,小说的高潮部分是写父母在暴风雨的夜里守护航灯。
D.本文语言质朴无华而雄浑大气,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等多种方法来塑造父亲这一光辉形象。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3.《灯塔》这篇小说在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全国小小说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请从主旨的角度阐述该小说荣获一等奖的理由。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束康乃馨

田玉莲

央视春晚的序幕刚刚拉开,三班的班长阚文,又一次触摸了一下口袋中的那张电话卡,来到电话亭。

灯光制约了夜色的幽暗和静谧。此时,他的心已悄然搭乘了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列车,仿佛嗅到了家中阳台上那盆康乃馨的香味,感受到了母亲的温暖。

电话事很温馨,他轻轻地拉开门,把那张电话卡插进去,娴熟地撒动着嫣红的按键。片刻之后,他发现有一名战士已悄然站在了亭外。他们并不是一个班,但阚文知道,他姓俞。

“是文文吗? ”亲切的话语像涓涓细流,润泽着他的心田。母亲似乎已经等待他的电话有多时了。

虽说亭内有些凉意,但阚文浑然不觉,躯体被母亲的暖意充斥着……给妈拜完年,心情愉悦了不少。踱出亭外,对小战士启唇一笑:“对不起,让你久等了!”

小战士回他一个微笑,并不急着走入亭内,而是侧身让身后刚刚赶来的另一位战士走了进去。阚文觉得这是一位颇有涵养的战士,心中顿时对他有了好感。眼睛像摄像机一样打量着小战士那帅气稚嫩的面庞。阚文发现,不知是因为灯光的照射还是原本气色就不好,小战士的面庞蕴含着几许苍白。阚文再次向他报以友好的微笑,欲搭讪,可小战士似乎有几许羞怯。此时,一阵风儿恰好扬过来,小战士被呛了一下,便下意识又非下意识地,把那孱孱发抖的身体巧妙地扭向一侧,咳了几下。

阚文回到了宿舍,想:“小战士丢了电话卡?”他确定猜想是正确的。“太粗心大意!”他知道,大过年的,不能与家人讲几句话,听听亲人的声音,心中是何等滋味。于是,攥紧电话卡,大步流星地返了回去……

已经没有人打电话了,有的只是小战士在踱着脚步,绕着话亭转着圈儿,还有的就是那飕飕的冷风……这回,他发现小战士手中还拿着一束康乃馨。那花在除夕夜散发着馥郁的芬芳……

“我猜你一准是电话卡出了问题。”阚文因走得匆忙,气喘得不均匀。

小战士显然有些惊讶,但对阚文的话不否认也不确认。

“我是三班班长阚文,你是小俞吧?”

小战士故意把头颅耷拉下来:“是的。”话中有几许凄凉和忧郁。

“喏!”阚文把那张捏得有些热乎的卡,双手托给了他。让阚文没有想到的是,小战士没有去接纳他的善意和友好,只是愣怔怔地戳在那里。茫然不知所措。

“你不想给家人拜年吗?”

“想,连做梦都想……”小战士终于流利地回答了阚文的话。

“那就打呗,客气什么?”

他不急于回答阚文的话,只是掩面哭泣……阚文把他拥进怀中:“好兄弟,怎么啦?有话就跟哥说,或许有帮你解决的办法。”

“我……我的父母,在大地震中逝去了 ……”小战士已经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泪像撒豆子,噗噜噗噜,一泻千里……

“啊!”阚文惊讶,“那你站在 这里干啥?天这么冷? ”他心里很难受,愈发地同情起小战士来。

“我……我……”小战士更加不能自抑, “是,是想分享一下你们打电话的喜悦,找一找给家人打电话的感觉……”他的双手遮上了双眸。小战士的话,使阚文的心痛得更加厉害了。

“妈妈,我想你! ”小战士偎在阚文的胸前泣不成声。那泪滴洒在阚文的手上,有几丝热,亦有几丝凉……让阚文始料不及,在这隆冬塞外的军营,这个小战士还在思念故去的亲人……他一时变得有些手足无措,他再一次推开了话亭的门,拽小战士走进去,极敏捷地重拨了刚才的那个号码。 小战士对阚文的举措有些诧异。

电话很快就通了。阚文兴奋不已:“妈妈,我是文文,我有位战友,十分思念他的亲人, 可他的父母已经……您跟他说说话吧……” 他把话筒递到小战士的手上。

小战士有些激动。那边早已漾过了母亲亲切地问候声:“孩子,你好吗?”

小战士愈发激动,嘴嗫嚅半天,终于喊了声:“妈妈……”声泪俱下,双膝不由自主地跪了下去……

阚文怕小战士扯断了电话线,想顺手搀起小战士,却情不自禁地,几乎与小战士同时跪了下去,接着,他俩不约而同地哽咽着喊道:“妈妈……”

须臾,只听话筒里传来了母亲亲切的话音:“哎!哎!孩子们……”接下来,就没了母亲的下文。母亲竭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不让那抽泣之声溢过来,但他们还是感觉到了……

“过年好!”他俩几乎又同时脱口而出……接下来,电话那边和这边皆是哭泣之声。

亭内静悄悄的,放在亭上的康乃馨,散发着馥郁的芬芳,寄托着他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一束康乃攀”为标题,表达了战士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的主旨,契合了康乃馨的花语。小说中三次描写康乃馨的馨香,照应标题。
B.阚文猜想小战士丢了电话卡而无法打电话,担心小战士除夕夜不能听到亲人的声音,返回送电话卡,表现了阚文对小战士的耐心管理。
C.为了满足小战士的愿望,阚文再次拨通了妈妈的电话,让妈妈安慰小战士,也让小战士真切感受到了妈妈的爱,小说情节达到高潮。
D.小说的情节中多次暗示小战士不是来打电话的,是体会亲情的,如小战士不急着走人电话亭内,而是让给身后刚刚赶来的另一位战士。
2.作品怎样叙述小战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电话亭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0-06-01更新 | 8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花婆

原非

①花婆一生嫁过三个男人,一个教书先生,一个泥水匠,一个长工。三个男人婚后都不到两年,不是病亡就是祸死。三次寡遇,无须别人多讲,她就知道自己命不好。有了这般认识,她就断绝了一切温柔富贵的奢望,干脆拿根打狗棍,老老实实做起叫花子来。

②不想这一讨饭,竟在洛河讨出了名堂。

③花婆讨饭不做穷相,依旧像过去一样清爽端正。夏天灰布单衣,冬天黑布棉衣,脚腕那儿常年扎着一副绑腿带,头发一丝不乱地网在发兜里。竹篮碗筷也干干净净还用一方白布掖紧四角遮了。也许是开始的不习惯反使她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她不喊叫,只朝敞着的大门前一站,静候着主人出来。如碰上狗咬,她也仅抡着棍子在地上划拉着抵挡。主人发现她,舍一块饼或一碗稀饭。她伸了篮子或碗接过,点头一谢,躲到无人处,蹲下埋头吃了,然后来到正在车水的井台上洗碗。如果吃饱了,就在井台上略坐一坐,随后无选择地随便走进谁家田里,帮着做些应时的活儿,如果觉得不足,便拿了新洗的碗筷,再去村里讨要。

④花婆总是这么一副姿态,安分自爱。日子一长,人们的意识里就淡漠了她作为叫花子的形象,只把她当作闲人对待。洛河川多水田,人们四季都忙,亲朋间有什么要紧的口信儿,一时腾不出手来,这便想到了花婆,这就托她十里八里地去传递。无例外地,隔个一天两天,对方就有了准确的回应。进而,人们又大胆地让她捎些小东小西,这也毫无差错。再后来,商人们为逃匪劫,竟把携带银钱的事也委托给她。这样下来,花婆终日负载累累的,追着洛河上的帆影或伏牛山上的流云,西来复去。

⑤一天清早,花婆为一商贩转送款子,在伏牛山脚下被两个土匪劫了。她尾随着歹徒来到大山深处,走进一座寺院,见着了土匪头子张秀。张秀外号旱螃蟹,水陆两路都有他设的卡子。

⑥花婆向张秀讨款子。张秀从大烟炕上爬起来,双脚点在鞋口里,盯着花婆说:“你上我这儿讨钱,你可知道我是干什么的?

⑦花婆说:“你是土匪头子,洛河没有人不知道。可你立过规矩,不抢邮差不抢贫。我是讨饭的。”

⑩张秀拨弄着手下交上来的100块银元:“你是叫花子,哪来这么多钱?还是硬货?”

花婆说:“我替人家送的。”

张秀说:“那就不是你的。”

花婆说:“可在我身上带着呢。”

张秀一挥手:“别跟我啰嗦了,走吧。“

“你叫我走就得把钱还我,”花婆迈着小脚上去撮银元,“要不我就没脸见人了。”

张秀一拍桌子上的手枪:“你既然是叫花子,还什么脸不脸的,打出去!”

几条大汉一拥而上,架起花婆,凌空丢出山门。花婆挣扎着站起,一句话不说径朝山崖走去。可惜她力气不足,一跃没有跳到沟底,而是落在不深的一个石头上,只撞破了头。

土匪把花婆弄上来,撕了她的衣襟替她包扎。张秀看着山门前摔碎的破碗片,抠了一会儿鼻孔说:“看不出,这婆子还这么重义!把那钱扔给她吧。”

自此花婆出了名,钦差一般在洛河川通行无阻。但她依然固守着一贯的叫花子形状,到哪儿只讨一口饭吃。

可是,花婆最后还是被人杀害了。她死在一个十字路口,透胸流下一摊血来,棍子碗筷还在身边,只是没了竹篮。人们报了官,县警察局却没来人。

花婆葬后个把月,有怀念者到坟上烧香,意外地发现坟前趴着一个男子。那男子身下一片淤血,子弹是从两只眼睛射进的,而他僵硬的手下就压着两把手枪。竹篮也回到花婆坟上,里边放着白花花200块银元。

张秀一伙也来人看了那男子,说不是他们的人。人们于是猜测,那男子一定是外来的匪徒,还不知道花婆的善誉,及至知道了便深感羞愧,这就送还了劫物,自裁以谢罪。不然,他不会灭了自己的眼睛。

地方上贴出告示,要那银元的失主前来认领。过了很长时间也不见失主到来。人们这就商议,想用那笔钱为花婆修座庙。庙名都拟好了,就叫义丐庙。这时,县警察局来人了,说要破案,就把那200块银元作为物证收了去。

案子终究没破。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仍旧是那种猜测。

(选自《小小说选刊》,略有修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劫杀花婆的土匪在得知花婆的善誉后羞愧难当,不仅还回了劫去的二百块银元,还在花婆坟前自戕谢罪。人们对花婆死因的猜测,赋予了故事传奇色彩。
B.县警察局在接警后没派人去调查,后又以破案为由收走了花婆被劫的银钱,这一情节的设计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暗示了花婆死于非命的社会背景。
C.无论是花婆的穿着打扮还是为人处事,都与读者头脑中固有的乞丐形象一定距离,但这又符合“艺术的真实”这一创作原则,所以,这也是小说能够打动读者的原因之一。
D.花婆一生命运多舛,三次嫁人,三次遇寡,在做了叫花子后,人生终于得以逆袭。作者借花婆的人生故事告诉人们,主宰人生的不是“命”,而是我们自己。
2.文中第③段细致描写了花婆的乞讨。她与一般的乞丐有怎样的不同?这样写有何作用?
3.小说塑造了两个土匪的形象,手法有别,作用相同。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2021-01-29更新 | 3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当表

董益新

这是江南一个春雨淅沥的夜晚,小镇狭长的弄堂里两个黑衣人一闪而过,在一处高宅大门前停了下来,黑夜里响起轻轻的叩门声。大门“吱呀”一声,打开了一条小缝,吴掌柜提着风灯,半张麻脸从门缝里露了出来:“你们找……”话未说完,风灯已“啪”地掉到地上,大门随即关了个严实。

满脸大胡子的黑衣人举手便要擂门,另一名清瘦的黑衣人赶紧按住他的手,压低声音说:“你忘了,我们是来干什么的?”大胡子应了一声,便蹲了下去,不再说话。

吴老爷正在书房里看着《朱子家训》,刚沏的明前茶冒着氤氲的香气,书房的正墙上挂着一幅吴老爷自己临摹的大字:难得糊涂。吴老爷见吴掌柜跌跌撞撞闯进来,便皱皱眉头,问:“什么事?”

吴掌柜结结巴巴地说道:“又来了,老爷,又来了……”

“谁?”

“昨天来过的那个大胡子又来了。”吴掌柜说完,赶紧用衣袖揩了揩额上的汗珠。

吴老爷“哦”了一声,旋即问道:“来了多少人?”

吴掌柜说:“两个人。”

吴老爷站起来,在书房踱起步来。

昨天也是个阴雨天,酉时未至,天已落黑。当铺刚要打烊,一个穿黑衣的大胡子却像风一样闪了进来。大胡子熊腰虎背,鼓鼓的腰间扎着条腰带,一进当铺,就掏出一块鎏金怀表。吴掌柜一见,顿时眼睛一亮,循例问道:“您贵干?”大胡子伸出拇指和食指,在吴掌柜面前一亮。吴掌柜吃了一惊,赶紧问道:“当多少?”大胡子还是不说话,伸出一只手晃了一晃。吴掌柜说:“这个数目,得老爷作主,先生里间请。”吴老爷看看大胡子,又看看鎏金怀表,转身对吴掌柜点了点头。须臾,吴掌柜端来一个托盘,托盘里码着五叠大洋,一叠十块,正好五十。吴老爷又把鎏金怀表往盘里一放,一起推到大胡子跟前。大胡子正要开口,吴老爷却摆摆手,说:“这钱是我捐的。天黑路远,壮士快走吧。”大胡子呆了片刻,弯下腰去,向吴老爷鞠了一躬,转身消失在夜雨中。吴老爷想起昨天的事,喃喃自语道:“守分安命,顺时听天……”忽然,吴老爷停了下来,对吴掌柜说道:“请!”

俄顷,两个黑衣人跟着吴掌柜鱼贯而入。吴老爷连忙起身让座,问:“两位壮士夜深而来,必有要事,还望直言相告。”清瘦的黑衣人欠欠身,说道:“吴老爷,我们是专程向您道歉来的。”说罢,从怀里掏出一块怀表,把它放到吴老爷跟前。

吴老爷一看,正是昨天那块鎏金怀表。吴老爷微微一笑,把怀表推还给清瘦的黑衣人。吴老爷指指大胡子,说:“昨天,我已说过,那点银元是老朽自捐的。”

清瘦的黑衣人说:“昨天,我是让他来当表,没叫他来募捐。这表是我去国外留学时买的,跟我十多年了,还好使。”清瘦的黑衣人说罢,又把怀表推到吴老爷跟前。

吴老爷连忙说道:“壮士误会了。老朽开当铺三十多年,多少长了点见识,这法兰西共和国的名表,少说也值一百多个大洋。你们打鬼子除汉奸,老朽早有耳闻,只恨认捐无门。”

清瘦的黑衣人见吴老爷依然不收,便说道:“村有村规,国有国法,部队有部队的规矩,如果您不收,我岂不带头坏了规矩?望您成全。”

清瘦的黑衣人说罢,长身而起,又是长长的一揖。吴老爷问:“壮士是……”

清瘦的黑衣人欠身答道:“在下姓何,单名一个冲字。”

吴老爷一听,赶紧站起来:“原来阁下就是让鬼子闻风丧胆的何大队长,老朽有眼不识泰山啊。如此说来,这怀表我更不应该收了,你打鬼子用得着。”吴老爷说完,又把怀表推到何大队长跟前。

何大队长见吴老爷决意不收,便站了起来:“吴老爷美意,在下心领了,失礼之处,还望多多海涵。我们后会有期。”何大队长伸手抓起怀表,往吴老爷手里一塞,转身与大胡子飘然而出,瞬间消失在茫茫黑夜中。

转眼到了秋天。这天哨兵忽然给何大队长送来一个包裹,说是一个满脸麻子的人送来的。何大队长拆开一看,包里都是部队急需的药品,其间还夹杂着那块鎏金怀表和一封信。信上写道:


何大队长台鉴:鬼子占我河山,杀我同胞,毁我村舍,老朽之当铺也被掳掠一空矣!我六尺男儿必手刃之而后快,然老朽老矣,空负报国之心。明日,有一队鬼子要来镇上运粮,镇南塘西桥乃粮队必经之地,望何大队长务必奔袭之。此表暂作定金,日后老朽另当重谢!

何大队长看罢来信,在桌上重重地擂了一拳,大声地叫道:“好!”

(摘编自《短小说》)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并没有直接介绍出场人物而是用“黑衣人”代称,两个“黑衣人”在阴雨之夜拜访,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中的鎏金怀表是一个重要的道具,作为线索贯穿整篇小说,最后怀表被当做抗日的定金支持了抗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重要作用。
C.小说语言很有特点,既有口语又有书面语,吴老爷与何大队长的对话使用了不少书面语,说明何大队长不仅能打鬼子,还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D.小说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方法塑造了吴掌柜的形象,用吴掌柜开门禀报时的“慌”,反衬吴老爷并不把黑衣人放在心上。
2.小说插叙大胡子当表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吴老爷还是何大队长?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2021-03-09更新 | 1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