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15 题号:1276432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我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通观历史上的立法可以发现,能够被命名为法典的法律,大体上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该立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二是该立法体系庞大,法律制度规模大,法律条文在当时的社会是最多的;三是立法者要突出该法的体系性,强调立法的逻辑和规律。我国民法典就是因为符合这三个方面的特征,才被定名为法典

首先,从立法的重要性来看,民法典的定名是对民法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遵循和依靠的充分肯定。民法规范社会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民法的内容涉及社会成员的全部,也涉及他们从事社会活动的时时刻刻。所以,民法典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仅次于宪法。另外,基本权利是我国宪法承认和保护的核心,而人民群众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主要表现为民事权利。在一个法治社会里,对于民事行为的规范,属于社会的常规性、普遍性、基础性、全局性活动,而民法就是开展这些活动的法律遵循和依靠。从这个角度看,民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称得上是国家重典

其次,民法的法律规范和制度体系十分庞大,远远超过其他任何法律,使用法典来定名,说明其立法体量的显著差异。世界上署名的民法典,比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瑞士民法典(包括瑞士债法),其条文都超过了2200条。我国民法典法律条文包括七编、1260条,近80章,仅汉语字数就超过了10万。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民法典并不是全部民法规范和制度的立法,而仅只是民法一般法或者基本法的立法,在此之外,还有商事立法、知识产权立法和社会权利立法等民法特别法。无论如何,此次编纂完成的民法典,其体量也远远超过其他法律,将其称为法典,凸显了它在规范和制度体量上的重要性。

再次,民法典命名的使用,强调庞大的民法规范、制度整合为一体之时的体系科学性和逻辑性。对民法规范、制度的编纂和整理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找到庞大的民法规范、制度之间的内在逻辑,以及观察这一逻辑的基本方法。如果不依靠这些基本逻辑来编纂,民法典根本无从谈起,因为大量的民法规范和制度都是一盘散沙,或是被形容为随意堆放的一袋土豆。民法中的体系性科学,是人类社会依据民法治理国家的经验总结,既是民法典编纂的基本技术手段,也是我们从事民法学习研究和民事司法活动的基本技能。

同时,依据体系性科学,我国民法典编纂还采取了总则和分则相互区分的模式。民法典编纂借鉴了数学上提取公因式的做法,把民事活动中具有共同性的规则提取出来,作为一般规则规定在民法典之中。然后,民法典又把具体民事权利按照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区分来划分为多个分则,在这些分则之中展现各种权利及其相对具体的要求。这样的编纂方式,极大节约了立法成本,不仅是体现法律关系逻辑和民事权利区分科学的最佳方式,也是学习研究、贯彻实施民法的最佳方式。总体而言,本次民法典编纂按照体系化科学的要求,消除了原有民事立法散乱且存在内在混乱的弊端,遏制了立法盲目和冲动,实现了民事立法体系的极大改进,充分彰显了民法发展史上曾倡导的体系化效应”的积极作用,民法典被定名为,可谓实至名归。

(摘编自孙宪忠《民法典何以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被定名为“典”,是实至名归的。
B.我国民法典之所以被定名为“法典”,是因为民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C.我国民法典的编纂,借鉴了数学上“提取公因式”的做法,采取了总则和分则相互区分的模式。
D.只要依靠庞大的民法规范、制度之间的内在逻辑,以及观察这一逻辑的基本方法,就能成功编纂民法典。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我国民法典命名为“法典”的原因。
B.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阐述清楚,对读者了解我国民法典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C.文章第三段举法、德瑞士等国民法典的例子,从立法体量角度证明了我国民法典定名的合理性。
D.文章关于民法典依据体系性科学编纂的论述,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科学立法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据体系性科学,我国本次民法典的编纂实现了民事立法体系的极大改进,充分彰显了“体系化效应”的积极作用。
B.我国民法典立法体系庞大,法律条文多达上千条,汉语字数超过了10万,但也只涉及民法一般法或基本法的立法。
C.我国民法典区分总则和分则的编纂方式极大地节约了立法成本,也有利于学习研究和贯彻实施民法。
D.我国宪法承认和保护的核心是人民群众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这两者主要表现为民事权利。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共有五个书名:《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石头记》和《红楼梦》。《风月宝鉴》代表道学眼光,《情僧录》代表痴男怨女的口味,《金陵十二钗》代表写女儿之书的看法。《石头记》和《红楼梦》是两个最好的名字,也是读《红楼梦》最深入的两个角度。

把眼光局限于道学,便把《红楼梦》当成劝世文意淫书了。以情僧角度来看的人,如把苏曼殊的个人遭遇告诉他,相信也会得来与读《红楼梦》同样的满足了。以女儿之书来看,大可以说它是《镜花缘》,不过《金陵十二钗》文字写得好、人物画得真、结构更紧密。但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不也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吗?她是聪慧明智的女作家,在包涵广涉的意旨上,却无论怎样都不够与曹雪芹相比了。

《石头记》原是此书的本名,能代表《红楼梦》的中心意旨之一——欲望之斗争与生灭,但为什么曹雪芹终于选定了《红楼梦》为此书正名?第一,《石头记》此名好是好了,但读者无法一见此名,就可望文生义,必须要读了此书,知道了关于那石头的寓言,方可略明。由石变玉、由玉变石的象征意义,亦不容易从此名而一目了然。第二,《石头记》一名,单调、无色彩,不大能表现出现实与空幻、入世与出世这正反两方面的涵旨,更不能显呈此书在时间上的主题。

《红楼梦》却不同,是颜色,是建筑,是虚幻,三个字合在一起,把所有内容都包罗进去。可以表示万花千彩的女子,见得到是现实中的,是摸得着的实体,有人工在其中而建成的,代表现实世界。红楼两字合起来,是千娇百媚所居的世界——大观园;或金粉繁华的世界——书中所云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或如一位译者所说的,红楼就表示佛家所指的红尘——现实世界。这就有了,是此书”“”“的一面。

却是虚也、空也,这是的一面。红楼梦三字合起来,乃有实、有虚,有成、有幻,有有、有无,而又表示事物之易变。佛家说现实世间的都是(梦),因为一切都无常;何以无常,因有死、有灭、有散——都由时间的大限所决定。此名一看之下,可给人这三方面的意旨,所以最好、最切。

(节选自胡菊人《小说红楼》,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石头是有寓意的,其“由玉变石”象征了小说的意旨之一,即欲望之斗争与生灭。
B.“红”就是指贾府众多的女孩子,“楼”就是指人工建成的大观园,“红楼”是“实”的人和物,而“梦”则是“虚”的。
C.苏曼殊与贾宝玉都出家为僧,了解了苏曼殊的经历,就等于读了《红楼梦》。
D.《傲慢与偏见》也有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的特点,但其意旨的广度比不上《红楼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不止一处运用比较,将《红楼梦》与《镜花缘》《傲慢与偏见》进行比较,将《红楼梦》与《石头记》进行比较,最终论述了《红楼梦》这一名字是最好最切的。
B.文章用“色”“相”“幻”“无常”等佛家用语来论证《红楼梦》这一书名的好处,同时,这些用语也能体现出这部小说“时间”上的主题。
C.文章详细阐述了《石头记》这个本名的优、缺点,并对“红”“楼”“梦”三个字分别进行了阐释,来论证曹雪芹为何最终选定了《红楼梦》为此书正名。
D.文章第一、二段先提出《红楼梦》的五个书名,然后分别指出《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这三个书名的局限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宝玉和黛玉的恋爱为主,情有所求、求而不得、出家为僧,这是书名为《情僧录》的阅读角度。
B.《红楼梦》有五个书名,可见这部小说有五个阅读角度,有五个主题,所以人们常说“读不尽的《红楼梦》”。
C.小说中的贾府极尽荣华富贵,这体现了“红楼”的含义:最后贾家败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体现了“梦”的含义。
D.人们所说“我喜欢史湘云”“我讨厌凤姐”等等,这是从书名为《金陵十二钗》的阅读角度审视的。
2022-06-01更新 | 1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孔子的“仁”,其含义是相当丰富的,所有殷商西周以来作为统治层的道德观念,大抵都为之包摄。

比如:他的学生宰予,认为父母死了而要服丧三年,不免太久,是不是只服丧一年就很够了呢?孔子感到宰予这是不孝,便骂宰予为不仁。

这样说来,“仁”是包摄了“孝”。

本来孔子这样想:要维护周氏族的统治,首先就得团结周氏族,巩固周氏族。怎样团结与巩固呢?只有在氏族中讲亲亲和孝。凡周氏族中人,不论是当权的或是没落了与没落着的,大家都讲亲亲,都不忘怀氏族,都对氏族的祖先行孝道,这氏族岂不就团结与巩固吗?象周巩简公与单献公,都舍自家的亲属不用,而好用外族人来参政,在孔子看来,这都是不对的。孔子曾这样说过:在位的诸君子,都能笃爱自己的亲属,用人方面,对故旧无所遗忘,这样,自家团结得很紧,奴隶们也就没有罅隙可寻,自然会趋于厚道的一方面了。能亲亲的当然就能孝;亲亲可使奴隶们趋于厚道,同样,能孝更可督促奴隶们趋于厚道。他的学生曾参,曾这样说过:“慎终追远(丧尽其哀、祭尽其敬之意),民(指奴隶)德归厚矣。”

所以孔子的“仁”,包摄了“亲亲”,又包摄了“孝”;且从“爱亲之谓仁”一语来说,这所包摄的两种表德(其实就是一种),就是“仁”的中心内容。

又如:微子箕子和比干,都是纣王的好臣子。他们见纣王无道,微子忧愤地走开了;箕子急得无办法,只好装疯,去做人家的奴隶;只有比干,不顾一切地去进行诤谏,结果被杀。他们三人的举动虽各有所不同,但对纣王来说,都是很忠直的表现。因之,孔子称赞他们说:“殷有三仁。”

再如:管仲和召忽原来都是臣事齐公子纠的,后来公子纠被害,召忽殉难,管仲没有殉难。子路便感到管仲有些不忠,问孔子说:“管仲不仁吗?”孔子本也不认为他是仁的,但因管仲后来桓公,还有事功的表现,便答复说,“也算是‘仁’吧,也算‘仁’吧。”

于是“仁”里面又包摄了“忠”。

孔子认为,“天下有道”的话:(一)“礼乐(政令)征伐(军令),自天子出”;(二)“则政不在大夫”;(三)“则庶人不议”,并且“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但当时的情形并不如此,在孔子看来,简直是“无道”,则:(一)“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二)“政逮于大夫,四世矣”;(三)“民散久矣”。在这情势之下,就要使得人民的力量如何向政府集中,大夫的如何向国君集中,国君的如何向天子集中。孔子的意思,最好的办法,就是人民、大夫和国君都对天子履行“忠”道。所以孔子倡导“忠”,号召当时一般怀有“异心”的人都能归顺起来,履行“忠”道。这样来恢复那被紊乱了的社会原有的秩序。

同时,孔子又想到,要收拾人心必得先来一番“博施济众”,于是又倡导以“忠”为归依的“恕”道;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一“恕”的工夫。

“恕”与“忠”可以说是一个东西的两面:因“恕”而得“忠”,为“忠”以行“恕”,这就是孔子所谓一贯之道。也就是孔子为挽救种族统治的危亡而倡导的维护种族统治的哲学。但这“忠”或“恕”,也统统包摄在“仁”的里面,作为“仁”的表德之一。

(节选自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仁”含义非常丰富,包摄了所有殷商西周以来作为统治层的道德观念。
B.孔子认为周氏族中人都讲亲亲,都不忘怀氏族,都对氏族祖先行孝道,氏族就团结巩固了。
C.孔子倡导“忠”,号召履行“忠”道,他认为这是恢复被紊乱了的社会原有秩序的最好办法。
D.孔子认为如果“天下有道”那么“政不在大夫”,而当世简直“无道”,因为“政逮于大夫,四世矣”。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感到宰予不孝就骂他不仁,可见讲亲亲行孝道就是“仁”。
B.孔子反对周巩简公和单献公不用自家亲属而好用外族人参政的做法。
C.“仁”的“亲亲”和“孝”两种表德本质就是“爱亲”,是“仁”的中心内容。
D.微子、箕子和比干的举动虽然各不相同,但纣王认为都是他们忠直的表现。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4段开头,作者对孔子要维护周氏族统治的思想进行了条件推理和假设推理,严谨周密。
B.第4段结尾,作者引用曾参的话有力地证明了“孔子的‘仁’是包摄了‘孝’”这个观点。
C.孔子评价管仲的例子中,孔子勉强地认为管仲“也算是‘仁’”,是因为“仁”包摄“忠”。
D.孔子根据“天下有道”的情形和当世“无道”的情形的鲜明对比,提出了“忠”这个解决办法。
4.梳理概括原文的行文脉络。
5.简要概括“恕”与“忠”的关系。
2023-09-21更新 | 5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是植物考古植物考古是考古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属于科技考古范畴。植物考古通过田野考古发掘发现和获取考古遗址中埋藏的植物遗存,然后在实验室整理和鉴定出土的植物遗存,分析出土植物种属与人类生活的相互关系,达到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考古学研究目的。

植物考古的研究对象是考古发现的与古代人类生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植物遗存。所谓直接相关就是指那些被人类利用的植物,包括食物、燃料、材料、工具、用具等;所谓间接相关是指那些虽然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但却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植物,比如依附在人工生境的各种杂草。通过考古发掘可以发现的古代植物遗存分为植物大遗存和植物微小遗存。植物大遗存是指那些用肉眼或低倍显微镜就可以看到的考古出土植物遗存,例如通过浮选法获取的炭化植物遗存、特殊保存条件下的非炭化植物遗存以及木材碎块和炭化木屑。植物微小遗存是指那些必须通过高倍显微镜才可看见的埋藏在考古遗址文化堆积中的植物遗存,包括孢粉、植硅体和淀粉粒。孢粉是指无性繁殖类植物的孢子和有性繁殖类植物的花粉,植硅体是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土壤中的液态硅并充填到细胞和组织中而形成的固态硅化物,淀粉粒是植物的储藏细胞。

(摘编自赵志军《新石器时代植物考古与农业起源研究》)

材料二:

在三星堆的考古挖掘中发现了碳化植物种子,而且碳化植物种子非常丰富,有粟、黍、稻等人作物,其中稻的占比是非常高的。稻的发现说明了三星堆农业发达且先进。

据考古发现记载,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在这个长江下游浙江余姚的一个小镇,发现了大面积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同时也发现了大量的栽培稻的稻谷遗存,截至目前,全国单是距今1万年以上的栽培稻遗存至少就有6处。也就是说,早在距今1万年前,中国就进入了原始农业文明。

而古蜀国四川地区有关稻谷的栽培历史在考古挖掘中鲜有发现。三星堆的稻谷碳化植物种子的出现,将稻谷的栽培种植历史向四川地区延伸,将古蜀国农业文明的发达程度推向新高度。

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当中,还出土了很多古蜀人的陶器。这些陶器主要用来作为盛酒的酒器,能酿酒说明了三星堆农业的空前发达,而稻谷就是酿酒的主要原料。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的古蜀国大面积粮食丰收,不仅仅满足自给自足的吃饭问题,还将多余粮食用来酿酒。

(摘编自刘泽民《三星堆遗址出新历史》)

材料三:

在植物考古中,利用炭化物、淀粉粒、植硅体研究出土植物遗存的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这些方法均有局限。植物大遗存需要经过火烧或特殊的沉积环境才能留存,通过淀粉粒、植硅体鉴定植物遗存的准确性较低,很多植物只能鉴定到属甚至科一级。因此,要想研究先民利用植物的状况,不能仅依据实验室分析,还应参考文献典籍。

比如,《诗经》的成诗年代大约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共记载植物130余种。而目前对植物遗存的分析,多以现代的植物利用状况为依据进行推测,不确定的因素多。如果根据《诗经》等文献了解了周代的植物利用状况,再分析出土的植物遗存,则可将研究的基点向前推进二千多年,以此为基础分析史前和夏、商植物遗存,可信度将大大提高。

《诗经》中的记载还可为植物考古研究提供线索、启示。例如,由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周南·关雎》)可知,荇菜是当时日常采集的蔬菜,然而,或因为植物考古研究方法的限制,或因为植物考古学家的忽视,至今尚未从两周遗址中发现荇莱遗存物,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关注。再比如,(黄荆,见于《周南·汉广》《唐风·绸缪》)、(臭椿,见于《幽风·七月》)为日常所用的(即柴薪),这为从两周遗址中浮选所得的≥1mm的殷骨和大块木炭的树种鉴定提供了参考。

当然,文献记载并非完美无瑕,如多处考古遗址的植物遗存表明,草木樨属为商周时期一种常见的植物,可能被用作马的饲料,但不见于《诗经》的记载。虽然实验室的分析手段难免有缺陷,但为文献记载提供了实证,如对出土乐器材质的分析说明,《诗经》中关于木质乐器的记载是可靠的。因此,实验室分析和参考文献在植物考古中不可偏废。

(摘编自马永超等《两周时期的植物利用——来自<诗经>与植物考古的证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植物考古的最终目的不是识别古代植物遗存的种属,而是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过程。
B.考古发现的古代植物遗存分为植物大遗存和植物微小遗存,这主要是根据植物遗存的体积大小来进行区分的。
C.三星堆地区出土了很多盛酒的酒器,这表明当时古蜀国地区的粮食生产,不仅能满足食用,还能用于酿酒。
D.古代植物必须经过炭化才能留存,所以考古发现的古代植物仅是少部分,如《诗经》中的“荇菜”就未被发现。
3.三星堆遗址与两周时期的植物考古在方法上有异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3-04-19更新 | 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