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361 题号:127728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漫长的告别   任瑞娟

女儿还没出生,我就“晋级”成了“丈母娘”,因为一次漫长的告别。

那时,休假不光是自己的事儿,是所有认识或不认识你的人的大事儿。

政委说,咱们这里艰苦,生产得到城里,最近也得几十公里,你还是早点休假,回老家生产安全些。我非常开心地答应了。

刚怀孕就调到了丈夫身边,原以为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顾,没有想到丈夫飞行忙,根本无法照顾我,我的心情和孕期反应成了反比,像熬日子似的,每天醒来的第一感觉就是,天呀,又是漫长的一天。

在空旷的营区里,一阵小风就能将消息吹向各个角落。我刚回家,一个大嗓门儿传了过来,哈哈哈,明天休息,让你嫂子包饺子为你送行。是大杨的声音,飞行刚结束,大杨边甩着脸上的汗边笑着说。

大杨是我的邻居,大个子大嗓门儿,却娶了个细声细气眉眼秀气的媳妇儿,我们都叫她嫂子。我调来不久的一天,正蹲在卫生间拼命地干呕,嫂子走过来,边帮我捶背边说,别去食堂吃了,以后就在我家吃。从此,除了进场保障飞行,我的吃饭问题都是在嫂子家解决的。

第二天,大杨在家里张罗了“盛大”的欢送会,两个长条桌一拼,一张凳子上挤两个屁股,大家都欢欢喜喜地举起了杯子。

大杨说,我老家的讲究,迎客的面条送客的饺子,你要休假了,我们都高兴,替我们问候叔叔阿姨,还要照顾好大侄女啊!嫂子捂着嘴笑了,细声细气地说,还在肚子里,你怎么知道是闺女呢?大杨说,这你就不懂了吧?飞行员生女儿的比例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你们别笑啊,这是科学。何况咱家是儿子啊,看咱这帅小伙,结个亲家多好。

我还没有来得及回答,大杨就喊了一嗓子,来,杨子,叫“丈母娘”。杨子顶着一小兵张嘎头,瞪着葡萄般的大眼睛立刻笔直地站在了我们面前,冲着我嫩声嫩气地叫了声,丈母娘!大家拍起巴掌笑成了一团儿。丈夫笑眯眯地说,是女儿成亲家,是儿子可以做兄弟,好!

政委交代,为了我路上安全,特批丈夫送我回家。

在一片祝福声中,我们离开了营区。车在丘陵里绕来绕去,红彤彤的丘陵在我眼里呈现出了彩虹的颜色,好美啊!我似乎看见了家乡的霓虹灯和父母笑眯眯的眼睛。但是,突然间,车熄火了,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山道上,小战士忙乎了半天,还是启动不起来,丈夫不停地看表,我们的额头上都冒出了汗珠子。

还没有出山,出山后到县城还需要很久,火车只停几分钟。

我垂头丧气的被丈夫搀进了院儿。咦——?亲家,怎么回来了?大杨的大嗓门儿又响了起来。嫂子也赶了过来,不会是身体不舒服了吧?我的眼泪“唰”地流了出来。大杨说,别难受,咱这地儿,哪个人探亲不多走几回啊,大不了就是多吃一回饺子嘛。我哭得更厉害了,杨子走过来摸了摸我的肚子,说,丈母娘!您别难过,小妹妹没有生气。你怎么知道?我一脸好奇。我都没有听见小妹妹的哭声啊。杨子女孩子般秀气的脸上一脸认真。我破涕而笑。

又吃了一顿饺子后,我第二次启程。依然还未出山,突然一辆军车后追而来,一阵耳语后,丈夫满脸歉疚地对我说,咱们改天再走吧?为什么?我涨红了脸生气地问。有任务。丈夫垂下了眼帘别过了脑袋。还能说什么呢,我也是名军人啊。

哎呀呀!怎么又回来了?大杨笑嘻嘻的样子很像弥勒佛。丈夫冲大杨夫妻着急忙慌地挤眼睛做手势,嫂子立刻说,正好,我烧了红烧肉,再烧几条你爱吃的“黄鸭叫”,咱们继续营养。杨子眨巴着大眼睛,说,丈母娘!因为小妹妹还想吃饺子吧?

县城小,车票也少,为了给我订票,政委与车站沟通,并专门开了一次联谊会。

一个月后,我吃上了第三顿“送客”的饺子。大杨举着杯子郑重地说,亲家!你放心,你家那位执行任务,还有咱们这些哥们儿呢,保证让你顺利回家。我没有吭声儿,大杨耐心起来,亲家!不行的话就在县城生,在咱这里养,大不了少点文化,但绝对健康成长,你看你“女婿”多好。嫂子抹了把眼泪说,大妹子!我生杨子的时候难产,差点没有活过来,他当时也在执行任务,没有在家,后来,大杨要我随军,说要补偿我照顾我,其实,谁照顾谁啊,但是,心里踏实。家里人都等着我呢。我的声音有点颤抖。

几天后,我终于被一群战友送上了火车,旁边的旅客被战友们殷殷的拜托感动了一路,抵达老家的城市时,父亲已经等在那里了。

原先我脑海里无数次的画面是一下子扑在父亲的肩膀上委屈地大哭一场。

可是,这一切没有发生,我挺着笨重的身子被热心的旅伴搀下了车,手里拎着一个小包,包里是为防万一准备的酒精、碘酒、紫药水和纱布,还有一床嫂子缝制的小夹被。

倒是父亲,一个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兵红了眼睛,说,都好就好。我笑着点了点头说,爸!都挺好的。

(选自《山西文学》2020年第12期)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照应标题,说女儿还没出生,“我”就“晋级”成了“丈母娘”,制造悬念,开启下文对“漫长告别”的回忆。
B.“我”在丘陵地看到了彩虹般的颜色,似乎看见了家乡的霓虹灯和父母笑眯眯的眼睛,表现了“我”能顺利回家的愉快心情。
C.杨子是一个活泼听话的孩子形象,他三次喊“我”“丈母娘”,增添了欢乐的气氛,也缓解了“我”紧张的情绪。
D.“我”见到父亲时,之所以没有扑在父亲的肩膀上委屈地大哭一场,是担心“我”哭的举动会引起父亲的伤心。
2.请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大杨的形象特征。
3.在小说创作中,作者故意给故事的发展设置障碍,“延迟”小说的结果,这就是“延迟法”。请分析文中“延迟法”的运用及作用。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吕布衣(节选)

韦陇

吕布衣要拯救人类,这是他自己说的。

吕布衣的拯救行动首先从身边做起,废布角料褪色加工是虞乡的主要产业,这个产业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吕布衣查了一些资料,褪色加工使用药水部分是次氨酸的溶液,属剧毒类化学药品,具有高毒、氧化性强等特点。褪色药水流入河道中产生各种氯代化合物,这些氯代化合物可致癌、致畸性、致基固突变等。吕布衣的老婆三年前死于食道癌,他一直怀疑是长期饮用虞乡的污染水导致的,所以,他对这个行业深恶痛绝。

前不久,县里搞褪色污染整治,工作组找到几个褪色加工点,工作人员用铁锤捣坏了褪色池,又教育了在场的几个事主后,准备收队。这时吕布衣也在边上。他站了出来,对工作组人员说:你们这也叫整治?敲几块砖头,你们人一走,他们马上补上了。你们出动了这么多人,就为了来敲几块砖的?

工作组的领导问,那你说该怎么办?

吕布衣说,收缴所有原材料和设备,严重罚款,保证以后不重犯,重犯要加重处罚。

领导看了看他说,你的建议我们带回去研究吧。工作组走后,吕布衣又继续教育、训斥那几个事主,结果被几个事主联手揍了一顿。吕布衣头上的绷带,就是这么来的。

以上事由是吕布衣告诉我们的。我劝他说,你用心虽好,但也不可犯了众怒。

不料,吕布衣根本不领我的情,反而责备我麻木不仁,说,地球都是被你们这些人毁灭的,听他这话,好像我们这些人已经毁灭过好几个地球似的。

吕布衣虽然挨了揍,可他一点儿也没有灰心

在虞乡,遇到有人正在褪色,他还是马上开展批评教育。但他吸取了上次的教训,站在一定的距离之外冲人家嚷嚷,当发现有人要揍他时,他自知不敌落荒而逸。逃回家后,吕布农作打油诗数首,拿到褪色点附近和县城的大街小巷,或书写或张贴。我把我以前看到的两首敬录于此,供大家赏析:

《路》:农田谁染污,庄稼不复出,赚了黑心钱,断绝子孙路。

《治》:政府治有方,敲落几块砖,出动人数十,多少车油钱。

这两首都是写褪色污染的。那段时间,吕布衣算是跟褪色污染干上了。刚好,上级领导打来电话,让派个人来临时机构帮忙。局领导一下就想到了吕布衣,找他谈话。他左嘴角往上一撇,似笑非笑:但凡是金子,何处不发光?

吕布衣非但没有消停,反而更活跃了。他每天骑着他的那辆破自行车,四处游走,什么事都管,学生减负和老师办补习班的事、违建拆迁的事、非法占地的事、环境污染的事、动物保护的事、部门不作为的事、资源浪费的事,等等,反正没有什么事跟他是没关系的。吕布衣一般采取直接向主管部门反映情况,人家不理会,他就写打油诗。这样一来,县城的大街小巷,路口桥头,到处可见吕布衣的五字句了。

这事让主任头疼了。有一天,办公室只有我和田文化。主任进来,跟我们谈起了吕布衣。主任告诉我们,吕布衣来了之后,主任以临时机构的名义给他弄了个“行风监督员”的头衔。原以为实至名归,他可以安心工作。可是,主任说,这下更糟糕了,吕布衣不但到处写打油诗,他又多了一项日常工作,就是巡视政府机关大楼。凡是白天开灯工作的,他都一律摁掉开关。人家问他是谁,他就说是“行风监督员”。

你们说,这事怎么办?主任问我们。

我说,主任你应该找他谈话,做他思想工作。

谈了,比牛还倔。他还反过来批评我了,说我“胆小因怕事,明哲为保身”。主任说,这个吕布衣,浑身上下都是“傲慢与偏见”。

倒是有一个办法可以试试。田文化说。

什么办法你说。主任说,我真想把他退回原单位,但又怕他回去以后到处说我们坏话,给我们的临时机构抹黑。

田文化献策,我们不如办个黑板报,主要宣传我县行风建设工作成效,顺带地,也好让他的“作品以名正言顺地发表。这个黑板报就让他负责。他不是喜欢写写画画吗,这不正好?

刚说到这里,吕布衣急急进门。他走到自己办公桌前,拿了笔记本和笔,准备离开。

主任叫吕布衣坐下,给他布置了新的任务:出黑板报。

田文化给他提供了一些宣传内容,并示意他说,每期黑板报也可以发一首他的打油诗。

主任又强调说,黑板报要经他审核签发,并且,以后吕布衣的作品也只在黑板报这种“正规媒体”(主任原话)刊用,不能写在别处了。

吕布衣欣然接受。两天后,黑板报出来了。果然有一首打油诗:

众善须奉行,诸恶无是处;人人皆自律,寸寸是乐土。

这是吕布衣在“正规媒体”上发表的处女作,体现了他对我们这些人类的自我救赎充满期待。而这首打油诗登在我们的宣传载体上,倒也别样贴切。

(选自《十月》,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写“吕布衣要拯救人类”,“拯救人类”事情重大,出语突元,能引发读者关注,同时这句话是“文眼”,小说的内容都是围绕它而展开。
B.吕布衣对废布角料褪色加工产业深恶痛绝,一方面是他怀疑妻子的死因与这产业的污染有关,另一方面是他对这个产业污染的危害性有着深刻了解
C.吕布衣指责县里治污工作组办事不力,与工作组一起教育、训斥几个事主时被几个事主联手揍了一顿,这表明治理污染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阻力很大。
D.小说中穿插吕布衣的打油诗,既巧妙表现了吕布衣的观点,又在叙事中穿插诗歌,使行文富于变化,或严厉指责,或辛辣讽刺,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
2.小说中的吕布衣有什么样主要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吕布衣“发表处女作”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0-10-08更新 | 3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潘夫妇不知从何时起,开始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每天起早贪黑,寒暑不避昼夜颠倒地奔波在去往同一家工厂的道路上,在每个月固定的日子领回一份聊以糊口的微薄薪金,这样生活,今天是昨天的复制,明天又沦为今天的翻版,毫无惊喜亦毫无新意可言。

一度,我对这个乱哄哄的世界不再抱有希望。那是我人生中的一段黑暗时光。在那些日子里,我就像一只蓄势待发的弩机,随时准备着将满腔的愤懑射向试图向我靠拢过来的一切。同时,我的心灵更在徘徊与迷茫中找不到明确的归路。这种心境,直到我通过一碗热气腾腾、浇了卤汁和辣油的板面结识了老潘夫妇之后,才有了改变。

老潘和他的女人来自安徽,皆是知天命的年纪,他们在我上班的必经之路上开了一家早点铺,主营安徽特色小吃“板面”,同时兼顾本地人的口味,也做些油条、豆腐脑、豆浆等杂食来销售。我和很多贪图便利的打工者一样,几乎每天都去光顾他们的面摊儿,久而久之,竟然由最初买与卖的关系发展成为后来的朋友。

老潘貌不惊人,瘦高的个子,手大脚大,皮肤黝黑,微微有些驼背,他性格木讷,平时话很少,看起来老实而古板。老潘的娘子和老潘不同,她性格开朗,爱说爱笑,给人很乐观的感觉,但美中不足的是,她身有残疾,她的左右脚很显眼的没有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这使得她走路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然而,让人意外的是,恰恰是这样一个平凡得接近于卑微的女人,却将自己沐浴在了人生的明媚阳光里,她让我看到了存在于人类生命中那份无比宝贵的理想与希望。

通过交谈我知道了,老潘夫妇的老家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遥远小城,家中年迈的父母尚健在,他们还有一个远在重庆高校攻读土木工程的儿子。为了赡养老人,更为了筹集儿子高昂的学费,他们远离亲人故土、在外地摆个小吃摊,辛苦是肯定的,每天和我一样起早贪黑,寒暑不避;但是他们坦然面对社会,努力劳作,没有抱怨。

有一天,老潘的妻子跑过来很兴奋地对我说她准备考驾照了,现在正在温习理论试卷呢。我很诧异地问她,“你有买车的实力?”她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早晚会有的!人活着不就得有个奔头吗?”那一刻,我被她感动了。是啊,人生不就是这样的吗?人生的精彩与否,取决于我们的内心所想,幸福生活是靠我们用双手打拼出来的,而不是埋怨诉苦得来的。世界从来不够完美,然而正是那不完美才让我们的拼搏具有了价值,让我们的生命焕发出光彩。

是老潘夫妇这样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教会了我该如何去面对世界,面对自己,那就是:即使是在平庸的日子里,也要学会好好地活着,用一颗火热的心去热爱你应该去热爱的,别失去希望!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中“我就像一只蓄势待发的弩机”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对生活的失望与愤怒。
B.小说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突出了老潘夫妇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饱满、丰富。
C.小说中的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通过“我”串联起了小说的所有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D.小说通过写老潘夫妇为生活打拼从而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蕴味的人生道理:热爱生活,别失去希望。
2.小说开篇为什么要写“我”对生活的厌倦?
3.读了这篇小说后,你认为老潘夫妇身上有何优点?
2020-02-15更新 | 4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面小题。

云中村

阿巴一个人在山道上攀爬。

两匹马走在前面,凤吹拂,马脖子上鬃毛翻卷。弓着腰向上的阿巴跟在两匹马后面,鼻梁高耸,宽大的鼻翼翕动,他闻到了牲口汗水腥膻的味道。阿巴已经有四年多时间没有闻到这令人安心的味道了。

地震爆发前的几分钟,几秒钟,他就被这种味道包围着站在天空下,那是攀爬更高山道的时候。累了,他站在山道拐弯处休息。他用手叉住腰,望向深深的峡谷,望向峡谷底部的岷江,再抬头仰望上方的雪山。雪山上方停着又亮又白的云团。汗水淋漓的马也停下来,它们身上浓烈的腥膻味就聚拢过来,包围了他。

后来,阿巴知道,地震爆发的时间是下午2点28分04秒。他熟悉的世界和生活就在那一瞬间彻底崩塌。

灾后,他和云中村其他幸存的人离开大山,去往一个平原上的村庄。

现在,离开四年多后,阿巴回来了。

临行前,阿巴去了从云中村移民来的每一户人家。每一户人家都住着政府统一修建的安置房。他在每户人家坐一阵子,并不说话。

每户人家都说:阿巴来了。

他们打开炉灶,天然气火苗蓝幽幽的,呼呼作响。

他说:我要回去了,你们捎点东西给那里的人吧。

是的,每家每户都有在“那里”的人。在那个毁弃的云中村,每家人都有人在“那里"。没有哪家人没有在地震中失去亲人。气氛立即变得悲伤了。他们我出酒、糖果、上小学或幼儿园的孩子的一幅画、新生儿的一张照片。阿巴很惭愧,他不该又来揭开正在愈合的伤口,让这些伤口又流出血来。

他说,对不起,我让大家伤心了。乡亲们流着泪,说,请告诉他们,我们没有忘记他们。有乡亲用额头抵着阿巴的额头,乡亲的泪水流进了他的嘴里,阿巴尝到了盐的味道,悲伤的味道。

他一户一户一家一家收集东西,装满了整整一个褡裢。

阿巴在移民村的老板——家具厂的李老板,得知阿巴要回云中村,就把他拉到村口饭馆喝了一顿酒。饭馆是三户移民合伙开的,以家乡的山货为招牌:野菜、蘑菇,牦牛肉、藏香猪肉。李老板把手一挥,说,今天不喝店里的青稞酒,喝五粮液。阿巴说,你一直对我们很好。李老板说的也是干部常说的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他还把一沓钱塞在阿巴口袋里,一点心意,一点心意。阿巴把李老板塞给自己的钱掏出来,说:我不能要工资以外的钱。

我是汉族老大哥,你必须拿着!

阿巴说:我岁数比你大,你怎么是老大哥。

我说的不是我们两个人,我说的是两个民族。

阿巴离开那天,整个移民村都出动了。那天,阿巴表情严肃,气度威严。他脱下家具厂的蓝色工装,穿上了藏袍。哔叽呢的灰面料,闪闪发光的云龙纹的锦煅镶边,软皮靴子叽咕作响。

有人要流泪,阿巴说:不许悲伤。

有人想说惜别的话,阿巴说:不许舍不得。

那我们用什么送阿巴回家?

用歌唱,用祈祷。用祈祷歌唱,让道路笔直,让灵魂清静。

于是。一村人都在汽车站唱起歌来。一村人聚在一起,他们的歌声在汽车站的屋顶下飘荡。他们在水泥站台上摇晃着身体,就像被风吹动的森林一样。歌唱像是森林在风中深沉的喧哗。岩石在听。苔藓在听。鸟停在树上。鹿站在山岗。灵魂在这一切之上,在歌声之上。

地震发生是5月,救灾的解放军走了。知道解放军要走,好多人都哭了。彭措家断了腿的孩子是两个战士背下山去的。孩子的父亲去替这两个战士补磨破了的鞋,去替所有的解放军补鞋,带着最结实的牛筋线,用最柔软的小羊皮。琼吉家的人在废墟下埋得最深,解放军用三天时间才刨出来。他家的老奶奶看到解放军,就说菩萨,菩萨。老奶奶一见到解放军就拉着那些刨过泥的手,搬过石头的手,把发臭的尸体从废墟底下刨出来的手,一个劲亲吻。老奶奶在解放军官兵那里得到一个称号——“吻手阿妈”。解放军不肯吃灾民的东西,不肯喝灾民的茶,老百姓只能吻他们的手。

正陷于遐想的阿巴忽然听到了鸟叫声。阿巴听出来是村前石碉上的红嘴鸦群在鸣叫。黄昏降临,以石碉为巢的红嘴鸦开始进行每天例行的归巢仪式,它们绕着云中村,绕着石碉盘旋鸣叫。

阿巴想,生命以鸟的方式存在,真好。

(节选自阿来(云中记),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地方特色鲜明,马身上的腥膻味、收集东西的褡裢、告别乡亲时穿的藏袍等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B.小说在刻画家具厂的李老板时,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正面描写手法,凝练传神地塑造了其热情大方的人物形象。
C.小说后半都分描写解放军救助灾民,灾民感激解放军的情节,真切地展观出“汉藏一家亲”的民族情谊。
D.阿巴快到云中村时听到了鸟叫声,感叹“生命以鸟的方式存在,真好”,这看似不合常理,却传达出阿巴对生命的思考。
2.本文在叙事时采用了现实与回忆相交织的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具体分析。
3.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2020-04-27更新 | 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