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结构,概括主题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3 题号:1280678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几天之后,在少平即将离开省城的时刻,金秀和兰香相跟着来旅店找他,想陪他出去到街上转转。但少平推诿着不想去。最少在眼下,他不愿带着脸上的疤痕,和任何女性相跟着逛大街,他无法忍受陌生人用异样的目光看他和身边两个漂亮的妹妹。说实话,对脸上的那道疤痕,尽管他显得不在乎,但内心却为此而万般痛苦,爱美之心人人有,更何况,他正当青春年华!至于他的脸究竟被毁到了何种程度,直到现在他都没有勇气去照镜子。

金秀见他执意不到街上去转,就提议他们三个人一块到她的宿舍去坐坐;她说她们宿舍实习的同学都没回来,就她一个人。医学院离这儿很近,少平也就同意了。

三个人到医学院金秀的宿舍后,金秀特意让少平坐到她床上休息。她让少平先一个人待一会,自己随即又拉了兰香,到外面去采买吃的,她想好好款待一下少平哥。

兰香和金秀走后,少平一个人没事,就在金秀的枕头边拿了几本医学杂志看。他在无意间发现金秀床铺那头的墙上挂一面圆镜子。他犹豫了一下,过去摘下那面镜子。当镜子就要举到面前的时候,他闭住了眼睛。

他闭着眼,举着镜子,脚步艰难地挪到了靠近房门的空地上。他久久地立着,拿镜子的那胳膊抖得像筛糠一般。在这一刻里,孙少平不再是血性男儿,完全成了一个胆怯的懦夫!

我看到的将会是怎样的一个我?他在心里问自己。你啊!为什么不敢正视自己的不幸呢?你不愿看见它,难道它就不存在吗?你连看见它的勇气都鼓不起来,你又怎样带着它回到人们中间去生活?可笑。你这可笑的鸵鸟心理!

他睁开了眼睛。呀!他看见,那道可怕的伤疤从额头的发棱起斜劈过右眼角,一直拉过颧骨直至脸颊,活像调皮孩子在公厕墙上写了一句骂人话后所划下的惊叹号!

他猛地把那面镜子摔在水泥地板上;一声爆响,镜子的碎片四处飞溅。接着,他一下伏在金秀的床铺上,埋住脸痛哭起来……

他听见了开门声——是金秀和兰香回来了。

他爬起来,用金秀的毛巾揩去了脸上的泪痕。接着,匆忙地拿起扫帚,把满地的碎镜片扫到门后。在手捉住门锁柄的时候,他停留片刻,以便自己镇静下来——尽管他知道这是徒劳的。

在门打开的一刹那间,他看见两个妹妹都怀里抱着一堆吃的东西,脸色苍白地愣住看他。她们显然感到这屋里曾发生了什么事,其实,他自己的神态就说明了这一点。

不过,她们很快说笑着走过来了。以后,她们一直装着没有看见门背后的那一堆碎镜片。

两个女孩子像演戏一样,大声说笑着,甚至有点咋咋呼呼,在桌子上铺开了块干净的白布,然后把那些罐头、啤酒、果子露、牛肉、面包等等吃的东西都摆好,让他坐到上席上,并且开玩笑称他革命老前辈……吃过东西后,少平没让她们送他,自己一个人来到大街上。

啊,最为严重的时刻也许已经过去了!

现在,他行走在这人流如潮的大街上,不管有多少含义复杂的目光在他脸上扫射,他也坦然如常。不知为什么,他甚至感到自己的情绪渐渐亢奋起来。

他在个体户的小摊上买了一副黑镜,随即就戴起来——部分地遮掩了脸上那道疤痕。接着,他又到商店买了一件铁灰色风雨衣穿在身上。这打扮加上脸上那道疤,奇特地使他具有了另一种男子汉的魅力——这正是他想象中自己的形象。在下午剩下的最后一点时光里,他还到新华书店买了几本书。

当天晚上,他静静地坐在小旅店的房间里,分别给妹妹、仲平和金秀写了两封信。在给兰香和仲平的信中,他向他们阐述了他为什么现在不想来大城市工作的想法。他说他也许一辈子可能和煤炭打交道。第二天,孙少平提着自己的东西,在火车站发出了那两封信,就一个人悄然离开了省城。中午时分,他回到了久别的大牙湾煤矿。

他在矿部前下了车,抬头望了望高耸的选煤楼、雄伟的开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眼里忍不住涌满了泪水。温暖的季风吹过了绿黄相间的山野;蓝天上,是太阳永恒的微笑。

他依稀听见一支用口哨吹出的充满活力的歌在耳边回响。这是赞美青春和生命的歌。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你啊!为什么不敢正视自己的不幸呢?”小说改用第二人称,表现出孙少平审视自己、剖析自己的心理。
B.文中把伤疤比作调皮孩子划下的惊叹号,形象地写出了伤疤很长的特点,这样的伤疤给少平带来深深地伤害。
C.尽管少平的两个妹妹都装着没有看见门背后的一堆碎镜片,但是他还是受到了刺激,悄悄地离开了她们。
D.小说结尾写孙少平回到了煤矿,没有留在大城市工作,他感觉在“平凡的世界”里,自己的生命也有意义。
2.从文中可看出孙少平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
3.从小说中可以看到,孙少平的经历可谓不平凡,那么如何理解小说的标题“平凡的世界”?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等教育

强和弟弟都接到了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强用借来的钱送走了弟弟,就随本家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打工。

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本家哥说,不赖吧?强说,不赖。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强说自个儿瞧得起自个儿就行。

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篷布。强很能干,做的活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给拾起来留作备用。

那夜暴风雨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帘中,本家哥劝不住他,骂他是个戆蛋。

在露天仓垛里,强察看了一垛又一垛,加固被掀动的篷布,待老板驾车赶过来,他已成了个水人儿。老板见所储物资丝毫无损,当场要给他加薪,他就说不啦,我只是看我修补的篷布牢不牢。

老板见他如此诚实,就想把另一个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老板说我看你行——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

强就当了经理。

公司刚开张,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做了广告。本家哥闻讯赶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强说,你不行。本家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强说,不行,你不会把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本家哥脸涨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干好才算有良心。

公司进了几个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过了些日子,那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知道了他的底细,心里就起毛说,就凭我们的学历,怎能窝在他手下?强知道了并不恼,说,我们既然在一块儿共事,就把事办好吧,我这个经理的帽谁都可以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上……

那几个大学生面面相觑,就不吭声了。一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想洽谈一项合作项目。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哪,咱得好好接待。强说,对头。

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华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

强用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

那外商一愣,说,会的。强就说我们用母语谈好吗?

外商就道了一声“OK”。谈完了,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

晚餐很简单,但有特色,所有的盘子都尽了,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虽说这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那外商站起来,抓住强的手紧紧握着,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

事成之后,老板设宴款待外商,强和他的助手都去了。

席间,外商轻声问强,你受过什么教育?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强说,我家很穷,父母不识字。可他们对我和弟弟的教育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后来我的父亲去世。母亲辛辛苦苦地供我们上学。她说俺不指望你们高人一等,能做好自个儿的事就中……

在一旁的老板眼里渗出亮亮的液体,他端起一杯酒,说,我提议敬她老人家一杯——你受过人生最好的教育——把母亲接来吧!

选取自《微型小说三百篇》,有改动)

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强”出身于贫寒的乡村人家,他朴实,却懂得自尊,毫不为港口城市的繁华、美丽所打动。
B.“强”的母亲懂得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她使自己的儿子具有了那种“比文化高”的东西,因而得到了“老板”的敬重。
C.“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的细节,对“强”的作法起到了提顿、强调的作用,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
D.作者巧妙地通过“本家哥”与“强”的对比,使“强”这一形象的意义得到了升华。
E.文章的题目,常可以对全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高等教育”一语双关,提示着本文的主旨所在。
2.请简要分析“强”这个人物形象。
3.请简要分析“外商”的心理变化。
2020-06-17更新 | 3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眺望灯火

徐晓华

①火光照亮了山野。竹杆噼噼啪啪的爆裂声夹杂着赶毛狗、赶毛狗的吆喝声,峡谷起,岭上应,听得人浑身来劲。这才想到,今天是元宵节,土家人叫过十五,要烧毛狗棚,驱邪避瘟。

②和远郊的喧闹不同,夜色下的恩施北临检站,寂静肃然。两排帐篷在明亮的灯光下,疲惫地站在高速出口两侧,消毒、测体温、登记的指示牌醒目而坚定。水马隔断前,着反光背心的交警来回走动,大檐帽下的徽章金光闪烁。一身银白穿得像胖胖熊的几名护士,随手机音乐在活动手脚。通往高速出入口的路上,清寒的风摇晃着行道树瘦削的叶片,有嫩芽萌发的清香混杂着消毒水的味道,漫在发潮的空气里。夜色下来,路上没行人,也没车。

③我的身后,就是恩施州城,灯火依然璀璨。路灯杆上的红灯笼与中国结,高楼外墙上的霓虹灯,凤凰山和碧波峰的迷彩灯光秀,恪尽职守营造着节日的喜色。我相信,那些楼房的窗户和阳台上,许多双眼睛正打量着自己的城市;还有许多人跟我一样,滋味绵长地眺望着毛狗棚冲天而起的火光。

④我的值守都在夜间,平日到执勤点,开车少不了半小时,现在,哪怕沿途两次查体温,也感觉几脚油门就到了。突然的通畅,心底却划过一丝的不安。半个多月,我已习惯奔忙在这样冷清的夜晚。我知道,偶遇突发公共事件,警察的肉身往往是第一道防线。从警35年,SARS蔓延坚守卡口、冰雪肆虐排险救灾、汛期来临抗洪抢险,危机时刻,这群人总要也总会冲在前线。坦白地说,忙碌忽略了紧张,使命驱散了恐慌。勤务的间隙,同事间绝没有谁主动谈及怵目惊心的数据,刻意翻看起起伏伏的波浪线。我明白大家闭口不谈,是要远离另一种疫情的感染。质疑和诘问,闲话和怨言,沮丧和胆寒,再多也代替不了冲锋陷阵。镇静,才会强大;心无旁骛,才会全力以赴。

⑤老家烧毛狗棚,向来要弄出大阵仗、大响动。乡村经历了冬天的蛰伏,乡亲们也过了很久闲散的日子,正月过半就要备耕,一年开季得拿出气势。在土地上讨生活,缺东缺西不可怕,就怕缺了一口气。族里的一位老人讲,火为至阳之物,最克阴气瘴气,十五为送年之夜,大火烧得亮堂,四方就人安地宁。原来,那一堆堆熊熊大火,只为护佑烟火人间。

⑥这个十五是回不去了。翻看乡亲故友的朋友圈,多是烈焰腾飞的毛狗棚,和以往不同的是,视频中的人们都戴了口罩,那些呼喊隔了纱布传出来,并无低沉挣扎,反而显得雄浑而有穿透力。居家十几天,都憋坏了,郁闷和浊气,还有自我封闭的不自在,谁不想扯起嗓子喊出来呢。这喊声,是一种宣泄,更是一种遇难不服输、遇阻不低头的力量的喷发。

⑦环顾远处,今年的毛狗棚比往年密了。很多返乡过年的人,不必赶在初七去上班上工,滞留在老家,搭毛狗棚的人手就多了。

⑧湖北所辖的地市州中,恩施的疫情相对较轻。这固然与人口密度、地理位置、劳动力流向有关,与全民抗疫的行动迅速、措施果敢有关,更得益于恩施富足的生态储备。百多平方公里的恩施州城,却拥有2万4千多平方公里的生态腹地,那百分之七十以上覆盖率的莽莽林海,关键时刻,它是武陵腹地吐故纳新的绿肺,更是全州400万各族人民的护身符。生态就是健康,是发展前行的强大动力。这样看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饱含了多么深厚的人文关怀啊,有这样的人民之子掌舵领航,这是人民之福,民族大幸。

⑨想着,就想到了小城的好。城市是乡村孕育的婴儿,一天天长大、一天天筋骨健硕、一天天心智成熟,又回过头来反哺乡村。造血、输血,供养、扶持,烟火绵延,生生不息。这是不可割舍的血脉相连,这是不可疏离的血肉相亲。

⑩又有几台车进来。仔细地查验后,心里无比的欣慰。过了初十后,路上的救护救援车次明显少了,绝大部分都是运生活日用品和蔬菜、水果的。

⑪又一轮毛狗棚爆裂声震荡耳鼓。这时,我收到了女儿发来的视频。画面上,女儿抱着刚满一岁的外孙在高楼的阳台上看城里的——也许是远处的灯火。其实女儿的家离我不远,两处也就十来分钟的车程,但我们都得守规矩。好在女儿细心,每天都会把外孙微小的进步拍了发给我。这几天孩子咿呀学语,更喜欢看灯了,小手指着,不很清晰地喊:灯、灯——灯。那一带的路灯的灯杆上,也挂着红灯笼。孩子虽小,却记住了城市鲜艳的亮色。这份美好,已植根在他初萌的心底。忽然,我就明白,崇高的使命的含义其实很简单,为亲人,也为所有的市民们,守护一个干净而美丽的城市,守护一个个火树银花的不夜天。

⑫很少发微信朋友圈的我,忍不住把心底的一些感受,配了恩施北灯火明亮的图片,发了出去:今夜,我在恩施北眺望人间烟火。时下战“疫”正酣,我们当勠力同心,把属于人类的春天夺回来!

(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点题,远处的火光和爆裂声、吆喝声渲染出热闹欢快的节日气氛,奠定了全篇高昂激奋的情感基调,为行文增添了亮色。
B.正月十五的恩施北临检站寂静肃然,与第一段中远郊的“喧闹”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细节真实地描绘出疫情形势的紧张、严峻。
C.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式在文中灵活运用,和谐统一,使文章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较强的启迪性,情感层层递进。
D.本文选材丰富,兼顾城市与乡村;行文有序,大背景叙写中穿插描绘生活片段,展现疫情期间人们的生活、工作状态和精神面貌。
2.文章标题为“眺望灯火”,其中“灯火”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散文的情与理是相互依托的,即通过叙写内容表达真挚情感,又不时闪耀着理性的智慧之光,情与理相伴相生。本文在情理相依上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结合相关段落回答。
2021-04-17更新 | 20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暮年放翁和晚年雷诺阿

肖复兴

放翁晚景颇惨:“医不可招惟忍病,书犹能读足忘穷”。他以笔写心,聊以用读书和写作维持着清贫的自尊。看《剑南诗稿》末几卷,更多的是平常之心。

“九十衰翁心尚孩,幅巾随处一悠哉,偶扶拄杖登山去,却唤孤舟过渡来。”他兴趣盎然,不断地杖藜外出。“买尽烟波不用钱”,他那时对外出接触世风民情与大自然的理解,和我们如今某些豪华的旅游大相径庭。所以,他从司空见惯中看出“山从树外参差出,水自城阴曲折来”,看出其中我们容易忽略不计的迂回有致的曲线;他从屡见不鲜里看到“片月又生红蓼岸,孤舟常占白鸥波”,看到其中我们常常视而不见的斑斓色彩。同时他看到农事稼穑,体味到乡间情味:“邻父筑场收早稼,溪姑负笼卖新茶”。

在家,“羹煮野菜元足味,屋茨生草亦安居”,知足常乐。日复一日平淡的生活,他却能够捕捉到生趣。“小担过门尝冷粉,微风解箨看新篁;旁篱邻妇收鱼钩,叩门村医送药方。”偶然过门的小贩卖的凉粉,微风之中钻出土的新竹,邻居女人收起渔钩,村里的赤脚医生送来药方,这些琐碎的生活,放翁一一入诗,让人感到平易中的温馨。

“挂墙多汉刻,插架半唐诗”、“浅倾家酿酒,细读手抄书”,书不再是安身立命的功名之事,而是一种惯性的生活和心情的轨迹。“体倦尚凭书引睡”,能够想象着那时的放翁,一定是看着看着书,眼皮一打,书掉在地上,书成了他的安眠药和贴身知己。

读暮年放翁,总想起钱锺书先生的论述,钱先生特别强调“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并说“陆游全靠这方面去打动后世好几百年的读者”。

读暮年放翁,我忍不住想起晚年时的雷诺阿。

去年的夏天,美国费城专门举办了“晚年雷诺阿”画展。我特意赶去看,发现晚年雷诺阿已经半身不遂,坐在轮椅上,把画笔绑在手臂上,画出的大多是女人的身影和裸体,无一不是肥硕的,健康的,美丽的。特别是画展的最后一幅,叫做《音乐会》,两个肥硕的女人正穿衣打扮,准备去听音乐会。那两个女人占满整幅画框,满怀的喜悦之情,几乎要把画框冲破。

看到满满几个展厅的画作,想到一个老迈残病之躯,创作力那么旺盛。雷诺阿活了78岁,放翁活了86岁,他的活力和雷诺阿真的很像,几乎每一天都在写诗。82岁时,放翁写过一组《戏遣老怀》,其中有“花前骑竹强名马,阶下埋盆便作池”。返老还童,是和雷诺阿把女人都画成肥硕的一样的童心,一样的赤子之心呀。

我不知道我能活到多大年纪,即使活不到放翁和雷诺阿那样的年纪,也要向往那样的心境。那是一种遥远的境界。

1.暮年放翁的“平常之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请说说文中引用诗歌的作用。
3.请概括暮年放翁和晚年雷诺阿的共同点?
2016-11-18更新 | 10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