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7 题号:1286464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软萩耙

李骏

软萩这种植物,在我们南方常见,不属于贵族。但它的生命力强,好像大地只要有沙土泥地,稍微有点雨露滋润,就能静静生长。像红安老乡一样,既不夸张,也不张扬。它的颜色不算艳丽,但也一眼可以入目,就像一个美丽的少女,穿了一件淡青色的衣裳,也有着掩饰不住的美丽。

软萩的成长期似乎非常长。春天一过,它悄然生长,就像大别山中无数普通的生命一样。它们安于现状,既不奢望外面的大富大贵,也不自贱于乡间小路的曲折。你看它,它不语;你不看它,它一样向往阳光。

置身于无限生长的各类杂草里,外地人看不到软荻的光华。就如你今天怎么去看湖北省红安县,它在中国博大的版图上也仅是一个普通的县。但偏偏就是这个曾经只有四十八万人的小县,诞生了两任国家主席和两百多个将军。无数人啊,他们执着于自己的天地,孜孜以求之。这里的人不惹事,也不怕事。但他们如果惹事,那一定是天大的事。你过你自认为美好的日子罢了,无需非要来观照别人的生活。每个人的日子,都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相关。所以,这里有人进,有人出,还有人,永远只是思念却不回来。如我。

记忆里,母亲总是带着我们,到田野里去采集软萩。我们蹲在地上,一点一点地采。母亲总是采其枝叶,留下其根。而我们却总是连根拔起。母亲说,留点根让它明年再长,不能贪多,不然明年就不茂盛。母亲的声音,在田野里温柔无比,那时候阳光高照,虽然我们一无所有,但有了她的声音,整个世界便在身边,已经觉得足够。采摘回来,自然要清洗。洗过之后,还要拿到一种叫的公用物上去舂。那臼利用的是杠杆原理,把粮食砸碎。软萩鲜艳的身子,在臼里,慢慢变成水汁般的菜泥。可怜的灰姑娘,虽不起眼地艳丽一时,却最后将生命奉献成了人类的乳汁。一切的植物与食物,都是上苍的恩赐,所以大地才生生不息。软萩舂得差不多了,母亲通常是拿糯米放在莱泥里,继续舂。最后,软萩与米一起抱团取暖,成为面团。

记得那时的春天,油菜花开得鲜艳,悠长的梅雨季节还未到来,空气清新。大地丰饶,人间却经常是一穷二白。软萩粑,便成为那个时代最受人们欢迎的食物。

和好了面,就是煎了,偶尔乡间也有蒸的。但蒸的没有煎的味道好。日子稍好一点,才用油煎,那时食用油的金贵,我儿子这一代甚至包括我老婆这一代城市人体会不到,只有像我这样经历了乡间最匮乏食物的一代,才懂得有油吃的滋味。所以今天,我珍惜一切食物,虽不像西方人那样在餐前感谢上帝,画个十字,但也是非常虔诚的,绝不暴殄天物。

经过了舂、揉、煎,软萩粑就要出锅了。这时香味四溢开来,淡蓝色的软萩粑,已吸引了我们全部的视线。

软萩粑不是公主,它甚至连灰姑娘都算不上,但一样得到了大家的欢喜。过去穷时喜欢吃,后来大家富起来了还是喜欢吃。许多在外的人,回到家乡、能吃上一口软获粑,那是相当满足的。

有一年,我忘了是哪位故乡人给我带了几个,我儿子看着这颜色,皱着眉嘟着嘴,不吃。我老婆也耸耸肩觉得怪怪的,不吃。我一个人吃得津津有味,吃一口还闭着眼睛,慢慢地品尝。在儿子与老婆眼里,我似乎是一个外星人。

的确,我与他们原来不识,后来也就成了亲人,这是命。就像软萩,与米虽是同类,原来也不相识,却成为最好的合作伙伴。再如原来的同学们,在各自的奋斗中也好多年都失去了联系,但今天通过微信,世界成为一体,我们叽叽喳喳、热热闹闹,比过去更像一家人。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记载:软萩谓清明菜,调中益气,正泄除瘦,压时气,去热嗽……治寒嗽及痰,除肺中寒,大升肺气……可惜,吃软萩粑,在今天,已成为一种念想。

母亲于2003年离开了我们,老家便慢慢成为记忆。虽然老屋还在,但我们从此只是像过客偶尔光临。乡亲们还在,只是个个在时光中慢慢变老。姐姐后来嫁人,生了两个孩子,都在县城上学,直到都考上大学,他们也很少回乡下,软萩粑的故事,在他们眼里都是明日黄花,只有我似乎还在固执地坚守着某些东西。

那是当年与今天,我们能吃上软萩粑的幸福。

(选自《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叙写红安县诞生了两任国家主席和两百多位将军这一事实,是为了体现软萩朴素之中具有执着的特性。
B.大地生生不息,得益于上苍的恩赐。春天里,母亲只采软萩枝叶而留下其根,反映她为重自然的生活理念。
C.我吃软萩粑时闭眼享受,妻、子对软萩粑的态度与我截然不同,这一细节对比突出了城市与乡村隔膜之大。
D.文章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语言简洁疏淡,托物思人,字里行间饱含深情,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结合文本,分析文章引用《本草纲目》对软萩解说的作用。
3.文章是如何以“软萩”为依托叙事抒情的?请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各题。

(1)上午接到爷爷的电话,说给我酿了一罐醉枣,让我抽空回老家一    1    

(2)爷爷每年都会在枣子成熟的季节,亲手挑选出一颗颗饱满、红润的大枣,蘸上白酒,密封在玻璃瓶中,瓶口用稀稀的黄泥土封住。静置两三个月后,待枣香、酒香融为一    2    ,合为一    3    ,才有了今天爷爷酿的醉枣。八十岁的爷爷和八十二岁的奶奶住在离小城六十公里外的乡下老家,固执而孤独地坚守着三间土坯房和一    4    种着七棵老枣树的大院子。

(3)奶奶告诉我,枣树是她嫁给爷爷的第三天上亲手种下的,到现在已有六十个年头了。

(4)坐小城的公交车到村口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多了。

(5)雪后的乡村,色彩单调得很,所有矮小的植物都被覆盖在白绒毯似的大雪之下。寂静的村庄,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色。汽车没停稳前,模模糊糊地看到偌大的村口只有枣树下伫立着一个人。下车一瞧,原来是奶奶。她正倚靠着一棵弯弯曲曲、疙疙瘩瘩的老枣树,张望着从远处驶来的汽车。

(6)呼呼的北风,依旧是那样寒冷、刺骨,不时地吹拂起她额前几缕花白的头发,但树下的她却像雕塑般一动不动,只有头上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在瑟瑟地抖着。

(7)奶奶的个子似乎又矮了一些,童年印象中的她是个大高个,干活利落,走路飞快。我总要仰着小脑袋看她,一溜小跑地跟在她的后面。只是,恍惚间,奶奶竟变成了眼前的模样:个子矮了,佝偻着身子,走路也有些不稳了。

(8)“不是打电话不叫你来接我吗? ”我慌忙上前搀住她的胳膊,把她全身的重量都揽在自己身上。

(9)“爷爷的气管炎又犯了吗?”我问。

(10)“没犯,别担心,我们壮实着呢!”奶奶一向报喜不报忧。

(11)走进院子,七棵老枣树挥舞着光秃秃的树枝,像久违的老朋友般无声地迎接着我。这七棵老枣树收藏着我单纯而快乐的童年时光……

(12)“奶奶,今年的枣结这么多啊!”八岁扎着两根羊角辫的我,蹲在九岁哥哥的后面,一边和奶奶说笑着,一边用两只小手胡乱地划拉着地下被爷爷打落的枣子。

(13)爷爷笑呵呵地站在木梯上,用力地挥动着手中长长的打枣竿。一阵疾风暴雨,红通通、圆滚滚的枣子纷纷落下。我和哥哥大呼小叫着,疯跑着,打赌谁先找到今年最大、最红的枣子。五岁的小妹最为老实了,两只胖嘟嘟的小手不时地捡起两颗小枣,放进奶奶的大枣筐里,乖巧、懂事的模样,引逗得爷爷和奶奶哈哈大笑。

(14)时光如箭,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

(15)“奶奶,那棵枣树怎么歪成这样了呢?”我问奶奶。

(16)奶奶抚摸着干枯的树干说:“唉,这棵枣树也老了!”记忆中这棵枣树结的枣子,即便是刚刚点红,滋味也是酸甜酸甜的,最为解渴、解馋。

(17)虽说是棵枣树,它的意义于我来说却是朝夕相处、不离不弃的童年玩伴。春天,顽皮地在它疙疙瘩瘩的身上攀来爬去;夏天,撑一个木床,在它绿色庇护伞下纳凉;秋天,肆意摘取它的果实;冬天,又把所有积雪堆在它的脚下。它和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构成了我童年美好图画中最不可或缺的记忆。一年又一年,奶奶和爷爷为这个大家庭日夜操劳着,枣树发芽、开花、结出最大最红的枣子;一年又一年,奶奶粗糙的手上布满了淤黑色的老年斑,枣树的树皮翘起甚至开始一块块地脱落;一年又一年,爷爷健壮的身体日渐衰弱,枣树的果实也越来越少。

(18)时间,飞逝的时间,残酷的时间,把所有一切都改变了。

(19)爷爷、奶奶和枣树,却默默承受住了!

(20)家中,爷爷正在烧火,锅台旁摆着早已包好的两帘饺子。

(21)“怎么又包饺子?不怕累着?”我嗔怪奶奶。

(22)“不累,你不是爱吃菜馅的吗?我和你爷爷常包!”

(23)灶下烧火的依然是爷爷,抢也抢不过他。他总怕我不会烧这种大灶。爷爷呼噜呼噜的气管和吱吱啦啦的风箱一唱一和的,我感到一阵阵的揪心。

(24)“让你们搬到城里就听话吧,你们这么大岁数了,还住在老家土坯房里,会叫人笑话我们不孝顺的!”我又开始劝奶奶。

(25)“这房子咋了?不能住人?你们不都是在这房子中出生的吗?”耳背的爷爷显然是听到了我的话,像吵架似地嚷嚷着,固执的表情完全是一个三岁小孩子的模样,令我好气又好笑。

(26)“不就图你们有个根,有个老家吗? ”奶奶边往锅中下饺子边说。

(27)我正用勺子搅着下到锅中的饺子,听到这儿鼻子一酸。

(28)吃饭时,照例,爷爷、奶奶一个劲儿地劝我多吃。

(29)“别夹了,我都吃饱了,现在都流行减肥,哪有你们孙女这么胖的!”我夸张地比画着。

(30)“咱可不减,把胃都减坏了!”他几乎是对着我吼了。

(31)我要走了,爷爷让我捎上那一罐醉枣。“这七颗枣树真是老了,今年才结了半筐枣子!”我听到了他喉咙里发出两声似有似无的叹息声,很轻很轻,却只好装作没有听见,低头快步地走出家门。

(32)还是奶奶送我到村口公路上等车,患气管炎的爷爷不常出门,无论是谁送回老家,总是奶奶送出屋门、院子,一直送到村口。

(33)一个没有老家的人是没有根的。爷爷和奶奶就像这院中七棵老枣树的根,铁铸石雕的根,屹立不倒的根。他们用生命培育出的儿女像极了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红枣,所以不论我们的外表多鲜亮、滋味多甘甜,依然不能离开这深深扎根地下,已然融入血脉的生命之根。哪怕他们走了一段崎岖难行的人生路,耗尽了全部心血、力气,只剩下了风烛残年的躯壳。

(34)奶奶目送我坐上了公交车,汽车缓缓开动,我慢慢地远离了老家,最后消失在我视线里的是奶奶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

(35)我紧紧地捧着那罐醉枣,不禁陶醉在那浓浓的枣香和深深的思念之中。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            )       (            )        (            )
2.文中第(1)、(2)段中空缺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趟               B.次               
C.趟               D.次               
3.对第(5)段划线句子的分析,正确的是
A.突出了无人坚守的乡村,显得多么荒凉。
B.突出了爷爷奶奶的坚守精神,暗示了一个民族更需要这种坚守精神。
C.更能表现出爷爷奶奶对“我”的关爱。
D.表明了作者对远离故乡、抛弃故乡行为的讽刺和批判。
4.文中第(10)奶奶说“没犯,别担心,我们壮实着呢!”的目的是什么?
5.文章第(12)、(13)段的记叙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关于第(12)、(13)段在文中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出枣树给自己带来的欢乐。
B.表现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温暖亲情。
C.过去枣子的累累果实和下文的老了的枣树果实很少形成对比,类比爷爷奶奶巨大付出后,渐渐衰老。
D.与下文的枣树一天天老去形成对比,感叹时代在发展和变化,谁也改变不了这一规律。
7.第(16)段中的句子“哎,这棵枣树也老了!”这句话表达了奶奶怎样的情感?
8.对(17)段中画线的语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枣树的奉献、衰老和爷爷奶奶的一生有着相似点。
B.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爷爷奶奶的奉献。
C.表达了对爷爷奶奶的感恩之情。
D.表达了对枣树的老去的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9.第(23)中说“我感到一阵阵的揪心”,作者“揪心”的原因是什么?(用原话回答)
10.谈谈你对文中(33)段划线句子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中爷爷是怎样的一个人:_________
12.对本文表达方式的判断,最恰当的一种是
A.以记叙为主B.以描写为主
C.以议论为主D.以说明为主
13.以下是对本文艺术手法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首尾呼应B.肖像描写、心理描写未运用
C.借物抒情D.比喻、排比修辞的运用
2019-12-30更新 | 1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扬州之思

于坚

①我在中午一点去何园附近的一家馆子吃盖浇狮子头面,已经卖完了。又走去冶春茶社,也打烊了,这是著名的连锁店,却不将24小时都连锁起来。扬州城还遵循着那些古老的世道:自己活,也要让别人活;自己好,也要让别人好;自己赚,也要让别人赚。这就是和。

②然后,我拐进小巷去散步。从甘泉路的一个路口转进去,有条长三百米的巷子叫史巷,巷子不宽,好像是预见到汽车时代的来临,宽度刚好不够汽车开进去。大家骑着电摩托、自行车穿行,让着行人,人行落花步。一些猫在巷子中央睡觉。如果没有汽车就意味着贫穷的话,那么在史巷,贫穷受到尊重;如果有颜回那样的人物,他依然可以光明正大、心无旁骛地走路,一点也不会自卑。有篇文章介绍史巷9号大院,清末民初的民居。一位居民患了肺癌,快乐地活到了现在,主要因为左邻右舍的关照。每天上午,大家坐在天井里拣菜、聊天、说笑话;她在家里闻到别人家烧的菜粥、菜面等爽口的东西,她只要喊一声,邻居就会送过来。这篇文章只是将此作为好人好事表扬一下,其实在这里面,暗示着中国最深刻的生存哲学。

③老扬州还在。树木、花鸟、落日依然高于建筑,最高贵的建筑物不是钢筋水泥结构的高耸入云的长方形盒子,而是土木结构的浅屋深宅、茂林修竹、池塘浅草。它们环绕着一座座念珠般散布其间的经典名园,日日向它们学习生活的艺术。

④在扬州,旧事物保持着尊严和自信。热衷唯新是从、猎奇争光的游客感到无聊,这不就是过日子嘛,瞧,那些从四书五经中截词命名的巷子里到处飘扬着谁家不登大雅之堂的被单、衬衣、裙子、内裤……到处窜,青苔藤子到处爬,乌喜欢停,屋宇门面参差不齐,高低不等,全是旧的,随便、散漫、衰败着……不堪其扰都来不及,有什么好参观的。于是扬州城里大部分角落都很清静,我行我素。在四月,依然像杜牧李白们的时代,寂寞地滚着落花。那些巷子仿佛涂抹了

暮色似的,灰蒙蒙的。卖油条的铺子将炸好的油条架在黑乎乎的锅子边上,从斑驳的砖墙边冒出来,老远就能看见。在这位油条铺的伙计眼里,这些油条不仅仅是油条,还是一束花枝,他将这些油条像花束一样地陈列着,令人赏心悦目。他也许意识不到这一点,不过是受了日日在巷子里驶过的卖花车的熏陶吧。

⑤当老死不相往来的陌生人小区在中国如火如荼地铺开,这里依然是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熟人社会。老者安然漫步如落花,邻居互相问候,站在巷子里闲聊,彼此祝福。他们不必去养老院,这就是送终之地;盲人不会害怕出门,整条巷子都是盲道;小孩背着书包回家,穿过一条条小巷,受到邻居长辈各种行为言谈的教诲,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着礼仪规范、待人接物、世故人情;年轻人骑着电动车过来,赶紧减速,鞠躬般地让到一旁。芍药的香气一阵阵来袭,像是从一张只能弹出香味而无声的古琴上传出来的。

⑥烟花三月下扬州,我为烟花而来。现代化再怎么威猛刚烈、所向无敌,李白歌咏过的烟花大约还是拆不掉的吧。扬州还在着。有个夜晚,我去拜见广陵派的传人古琴大师刘扬,座中多是英豪,杏花疏影里,抚琴到天明,窗外的运河在月光下仿佛是原始之流。是什么力量使得扬州抵抗住了这场翻天覆地的大拆迁?值得深思。拆迁植根于20世纪的中国世界观,从道法自然到理当如何,这是中国思想的一个深刻转变。扬州罕见地坚持了传统。中国文明植根于生活世界而不是观念世界,扬州的幸存使这一真理再次彰显。像一部启示录,启示着人们去思考生活的意义——为什么老中国要这样生活,而不是那样生活。

⑦我在史巷里问一位老太太,这一带的房价是多少。老太太一愣,说,不知道,我们这里没有人卖房子。这位老太太的房子非常简陋,低矮的平房,屋外杂七杂八地堆着些木板、花盆、废纸什么的,但是砖是晚清的古砖,门是晚清的古门,令文物贩子垂涎三尺。她正坐在门口吃着一碗小馄饨。她家对面,另一位白发大娘坐在自家门前的石墩上拣着一小堆绿生生的茼蒿。问她,她也不知道。大多数原住民不愿意搬走。在如何在上,原住民显然有着与这个时代流行的观念不同的世界观。扬州,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的好在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口碑。老太太说不出来,她只是相信代代相传的经验和自身的体会,这是一个好在的地方。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何园、史巷等地的扬州市井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扬州城市文化的思考。
B.文章第②段中“中国最深刻的生存哲学”,指的是扬州所遵循的“和”的思想:邻里间的关照,自己好,也要让别人好。
C.文章第④段描写卖油条的伙计“将这些油条像花束一样地陈列着”这一细节,形象地展现了扬州普通街巷中独有的生活之美。
D.文章善用铺陈手法,第⑤段铺叙了老者、盲人、小孩、年轻人的一些生活状态,描绘出一幅和谐温馨的生活图景。
2.作者为什么说在中国思想的一个深刻转变之中,“扬州罕见地坚持了传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本文将扬州的叙写放在历史与现实的比较之中展开,这样写有何作用?
2021-05-21更新 | 10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临流晓坐

①老家在长江边,怎么都是幸运。

②每次回去,时间或长或短,都会到江边石梯坎上坐坐。多半在傍晚,甚至天已黑定,喧嚣远去的时分,好像只有那时,才能与大江独处,以发天下惟大江与我的慨叹。面对一条大江,大多时候其实什么都没想,有时虽也思若流水,心想如果家乡是本日月之书,读读那片夜色就够了;读夜色时,读读夜里那道月光就够了;读月光时,读读月下那道江流就够了;读江流时,读读江流上船帆半掩桨楫尽收的波光也够了。偶尔想起明人吴从先那句“临流晓坐,欸乃忽闻;山川之情,勃然不禁”,觉得倒蛮应景;只是明知不是侵晓而是暮晚,只好叫“临流宵坐”了;但独自面对滔滔大江,浩荡的古意依然叫人沉醉。初夏六月,一年一度的洪汛眼下还没从雪山启程,古老的江流悠缓无声,静美得恰似花季的所谓伊人。

③那晚没有星光江月。江面上倒不时有驳船向上游缓缓驶去,突突突的轮机声,亮闪闪的船头灯,提醒我还有无数如驳船那样,正不分日夜逆水而行的生命。看上去那不像是船在走,倒像是天地在缓缓挪移,神奇得叫我惊讶。一时便觉得能心静如水,与天地同在,正是大江赐给一个在江边长大,却一直漂泊在外的人的福气,他人未必领会,也难得消受。其实远远近近也有不少人,男女老少或站或坐,什么都不做,就那么痴痴看着面前的大江。不远处有人唱起了歌,虽轻柔如梦,但依我之意,那时最好以琵琶为六月弹一首散曲,恍然若指尖即兴的拨弄,让某种连自己亦难明的心境,即兴地播撒于天地之间——如此,一切就刚刚好了。

④倏忽间才发觉,自己因离家太过长久,知晓的都是些古代的人事,对近百年间家乡到底怎么一直走到如今,几乎一片空白。

⑤第二天正好友人有约。在座的几位,原都有很好的文字,闲话中才知道,如今他们竟都放下了小说诗歌,转向了对故乡近代文史的探秘寻幽。说着,做东的朋友拿出本书来,是《宜昌记忆》丛书的一种,随手翻看,见所记都是百多年来小城开埠前后的轶闻旧事,从没听说过,一时甚觉新奇。

⑥“书卷多情似故人”。事后细读丛书,才恍然想起,时间作为另一条江流,无声无形,我怎么就忘了它的存在呢?其实,大江奔行于肉身之外,时间满溢于人心之中,我们何曾分分秒秒离开过两条江流?普鲁斯特在《追忆逝水年华》里说,“人们在时间中占有的地位,比他们在空间中占有的位置要重要得多”,其所作所为,则多由时间来保存。这么一想,面对那两条古老江流,可看可想的,就远不止一点水光山色,几册诗词歌赋了。求学离家太早——“当时年少春衫薄”,难怪对朋友们注目的那些历史过往,大多不甚了了。原来,即便那样伟大的一条大江,也有过自闭的、与世隔绝的年月。而清廷依据《中英烟台条约》被迫应允宜昌、芜湖等地的对外开埠,竟是由我熟知的云南“马嘉理事件”直接引发。小城自那以后在屈辱中城门洞开,现代化脚步虽杂沓零乱,终归已经启程。不仅著名的詹天佑为川汉铁路、卢作孚为长江航运,都曾驻留奔波于宜昌,一拨拨外国人也你来我往,既有想在宜昌租地建馆却因民情激奋受阻的第一任英国领事,也有最早到此开创平民教育,参与过“宜昌大撤退”的新西兰女传教士……这些人各怀梦想,冒险闯荡,于百多年前,硬生生地把个楚之西塞水码头,连拉带拽地带进了现代化的漩涡……

⑦那晚众人又驱车驰过长虹般的夷陵大桥,径直去到大江南岸,拐到磨基山脚一个幽秘之处。抬眼,对岸便是我那梦中小城:当年领馆、海关、洋行聚集却被日军飞机炸成废的沿江一带,如今一溜摩天高楼,霓虹溢光流彩,倒影斑斓生花,显然已是个规模初具的现代化城市,而忆起百多年前小城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艰难前行,未免感叹唏嘘。城市与人一样,须慢慢生长,不仅生长需要时间,生长的疼痛与屈辱也都深藏于中。其时四周静谧无边,丝绒般柔滑的夜,平匀又深沉地呼吸着,以致我竟不敢断定,我真是在那里长大的。真属于百姓的日子,无非一点不虚的富足,安静的日常,素雅的清欢,每晚到江边闲坐的人们的心情,已经道出了他们的认可。

⑧古罗马执政官西塞罗说:“一个不懂自己出生前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看来,人对故乡真切入微的认知,都是个悠长的过程。远离家乡的游子,除了回乡探望探望,也需多读点“家乡书”,将百年变迁史铭记于心,方知我们来自何处,也至今还在路上。没问过那些家乡文友,是否也常到江边“临流晓坐”,但他们在那条历史与时间的长河边,显然已苦坐多年。

⑨再去江边,“临流晓坐”,“欸乃忽闻”已是如烟往事,闲坐半晌,原先浮于半空的自己,似乎已倏然落地,真正与那片天地浑然同在。故乡只有一个,思绪岂止万端?

(取材于汤世杰的同名散文)

1.对下列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景:诗文情境与此刻契合
B.浩荡:深远悠长,奔涌而来
C.漩涡:无法挣脱的悲惨境地
D.清欢:清雅恬适的生活乐趣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写男女老少痴看大江及有人歌唱的情景,表现出人们对美景的沉醉与日常生活的满足。
B.第⑦段写作者不禁“感叹唏嘘”,其中既有对家乡快速发展的赞叹,也有对它艰难前行的感慨。
C.第⑧段引用西塞罗之语,启示我们应去探寻、铭记故乡历史,知道自己来自何处、身在何处。
D.面对空间与时间这两条河流,作者由“晓坐”“宵坐”再到“苦坐”,思考得越来越深入。
3.第②段画线句在表达上富有特点,请从中选择两个,分析其表达效果。
4.第③段说“与天地同在”,第⑨段又说“真正与那片天地浑然同在”。根据文章,简要回答这两句话的含义。
2021-04-14更新 | 38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