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56 题号:12933318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凤凰嘴

范子平

①那是个油菜花灿灿的明媚春天,在交通运输公司宣教科的几个女人,一个比一个漂亮的女人们,就热热闹闹地呱嗒呱嗒地侃起了大山。

②张珍妮的丈夫是自来水公司的副经理,张珍妮说,他的先生天生爱吃,在家里三天两头是买肉做肉,烘烤、清蒸、红焖啥都做得像模像样、色香味俱全,业余时间都弄这上边去了,上个星期天,他爱人专门到市委招待所里跟厨师学做烤全羊。

③毛蓁蓁的丈夫在供电公司宣传处当副处长,毛蓁蓁接着说,她的那位光吃不做,可吃得下色、上一周为了吃一盘正宗的清炖野甲鱼,专门领她跑到一百多里外的万弦湖风景区。

④俗话说最后出台的是压轴戏,生来啥事都不好落到人后头的姜芸芸对这个话题最后说话,但她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她说,现在条件好了谁不爱吃爱喝?俺家的先生每逢过星期,每逢节假日就领着全家到省城吃大餐,省城有名的饭店都吃遍了。眼下吃惯了省城大饭店的鲍鱼米饭,生生上了瘾,三天不吃鲍鱼就胃痒痒。

⑤女人们就是争强好胜,但这场呱嗒嘴之后,张珍妮的丈夫做烤全羊的话,毛蓁蓁的丈夫领着吃清炖甲鱼的话随着风吹走了,只有姜芸芸全家成天到省城吃大餐的话迅速传遍全城。特别是她撇着小嘴说的那句“三天不吃鲍鱼就胃痒痒”一时成了全城的名言。这也难怪,吃烤全羊吃野生甲鱼毕竟不稀罕,但吃鲍鱼在这个县城里还是较为少见的,更重要的是三个女人中,只有姜芸芸的丈夫有实权,具交通局的一把手,正局长,咋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呢?

⑥这话传来传去终于传出了事情。听说是交通局内部也有人写信反映,县纪委来调查姜芸芸丈夫公款吃喝的事情,直到这时她的丈夫才知道她在外面吹牛吃鲍鱼的事情,气得他到家逮住姜芸芸就是一顿臭骂、其实姜芸芸一共就吃过一次鲍鱼,还是她在省建筑公司的同学请客。虽说交通局长并没有领着全家用公款大吃大喝,但这公款吃喝的名声还是在小县城传了好长一段时间,更为严重的是,拔出萝卜带出泥,纪委来调查的结果,把交通局小金库的事情弄了出来,几十万的小金库全部没收入国库,而且给局长来了个行政警告处分。

⑦有很长一段时间,姜芸芸都不大说话。但江山易改性难移,慢慢缓过劲来的姜芸芸又开始吹牛了,一次同学聚会能筹交错之间说起了建筑公司老总王老六,王老六承包了矿产局新行政大楼的建设,定金都交过了,但矿产局班子矛盾大,后续资金跟不上,现在工程进展不下去,弄得王老六把矿产局长臭骂一顿,说你要不当家就别跟我签协议!喝酒喝得红头涨脸的姜芸芸就说了,俺家那位在交通局威信高,吐口唾沫成钉!交通局要盖培训中心,这个推荐这个,那个推荐那个,俺家那位说了,别争,就是王老六!局里人提王老六公司的资质不够,俺家那住说,我啥也不看,我说王老六就王老六!协议签了,局里上上下下连个屁都没人敢放!

⑧谁知道隔墙有耳,不知道谁又把这件事给张扬出去了。全城都知道,交通局长盖培训中心大楼,说啥资质都不看,他说王老六就王老六,这不是暗中有交易吗?好几封举报信都过去了,纪委立案调查。调查来调查去,发现王老六仅仅是和交通局草签意向协议。一切都在前期摸底阶段,并没有姜芸芸说的那种胡乱拍板定案的情况。但是这样一闹大,交通局长就没法让王老六在交通局承包工程了

⑨交通局长更加生气,这一段时间回家老是板着个脸。姜芸芸知道错在自己,只好退避三舍,甚至,这一天是自己的生日也不好意思说,上午正要去做家常饭,老公打来电话说到街上去吃大过你的生日。到了街上一个偏僻一些的酒店,老公又是点好菜,又是点生日蜡烛,叫姜芸芸好生意外。姜芸芸说,老公我向你认错,两次纪委调查都是因为我这张嘴——我这张乌鸦嘴!说完,伸出小手就朝自己那美丽的小樱桃嘴上来了那么一下子。

⑩交通局长忙抓住姜芸芸的手,放在自己的大手里摩挲许久才放开,又满满斟了一杯红葡萄酒双手端上说,芸芸今天我敬你一杯!一个祝你生日快乐,第二个更重要的是感谢你的这张说话没遮拦的嘴,你不是乌鸦嘴是凤凰嘴,凤凰嘴!

⑪姜芸芸满脸通红说老公你讽刺我!

⑫老公说不是讽刺是真诚,现在王老六进去了,你知道他弄翻了多少人?咱城管局金局长、沙管局侯局长、土地局文局长都因为王老六进去了!刚上任不到一年的建委赵主任也进去了!还有几个在查着……想想王老六原来也是打算承包我们局培训中心工程的,要没有你在里边插一杠子,很难说我到时候能不能经得住诱惑,说不定我这次也得进去!纪委及时查查咱,看起来是坏事实际上是好事啊!能挡住不让咱往下坡滚!这个事情我越想越感谢你来,为我们美丽的凤凰嘴干杯!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三个女人的出场体现了一定的艺术性重要人物姜芸芸压轴出场,前二者对她起到铺垫和衬托作用。
B.本文情节波澜起伏,写纪委调查,一波接一波,此伏彼起,引人人胜,颇有小小说“尺水兴波”的特点。
C.小说最后一段交待纪委反腐败成果,是全文点睛之笔,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力重千钧,迅速升华文章主题。
D.文中交通局长吃鲍鱼的事查无实据,胡乱拍板定案仅仅是个意向协议,说明交通局长清廉守法,经得起考验。
2.下列对文中⑨⑩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段写交通局长特意找个酒店为姜芸芸过生日,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
B.这两段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交通局长和姜芸芸的生动形象。
C.在老公的意外之举面前,姜芸芸认错又自打嘴巴,说明她有愧心理。
D.对交通局长一系列的刻画,目的是表现他的感激之情,体现他真诚坦率的性格特点。
3.本文以“凤凰嘴”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是本文语言的重要特色,请举例简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芦芙荭

第一次遇见那对老夫妇,是在去年冬天。那天,我去一个山区采访。陪我一起去采访的是当地县委宣传部的小苗。小苗是我们报社的通讯员。我们两个在一条山沟里走了好长时间,没见到一户人家。

已是午后了,太阳的光都由此往回收了。我们都有些疲惫。小苗走在我身后,不知啥时候,她竟然弄了一根树棍拄在手上。

这时候,我们看见有一缕烟从前面的树林里冒出来,淡淡地。

转过弯,果真就看见了一户人家。

走近时,就看见一个老太太正坐在门前的场院里晒太阳。她的面前还有一个火盆,火盆里的一只铜水壶正咕嘟咕嘟地往外冒着热气。烟大概就是从那里冒出来的。

老太太远远地看见我们,就伸长了脖子往我们这边看。眼神里满是好奇。等我们走近,老太太就站起来,说,来了?好像我们是她的熟人似的。

我说,老人家,您好!

老太太说,烤一会儿。

说着,老太太就弯腰往火盆里添了些柴。火盆里顿时又蹿起一股浓浓的白烟。

我们就走过去。刚走到场院口,旁边里突然就冲出一条黑狗,那条狗不叫,却吓了我一跳。小苗尖叫了一声,竟然扔了手里的棍子,一把抱住了我的膀子。老太太就在那里嘿嘿地笑,说,它不咬人呢,是稀奇你们。果然那只狗摇着尾巴一蹦一跳地在我们身前身后地撒着欢。

这真是个不错的农家小院。冬日的阳光铺满了院子。院子边有一块竹园,一群鸡正叽叽喳喳地在里面觅食。还有些鸟儿的叫声在竹叶间飘来飘去,很热闹。竹林旁边有一棵柿树,柿树的叶子都掉光了,一颗颗柿子却红红地挂在枝头。

这时,我闻到了一股异香。回过头,就看见一块场地里,挂着两排刚刚熏好的腊肉,那些腊肉在午后的阳光里冒着猩红的光。一个老人正忙着把那些油汪汪的肉往一间屋子里运送。

老人看见我们,也说了一句,来了。算是打过招呼。就提着肉进屋了。

我向老人走过去,香味越来越浓,我还闻到了一股松木间杂着柏木的香味。当我顺着那股香味走近门的那一刻,一下子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1)那间屋子的房梁上挂的全是腊肉,一块挨着一块整齐地排列着,足足有几百块。

我激动地叫了一声。

老人听见叫声回过头来,就在那瞬间,我按下手里的快门。

之后的许多日子,我的脑子都被这个画面充盈着。那一排排腊肉中,一张古铜色的脸。没有欲望,没有贪婪,平静而安详。

我和小苗帮老人把那些腊肉挂在了屋子里的房梁上,之后,就和老人一起靠在墙上晒太阳。太阳并不暖和。

我说,老人家,你这腊肉卖不卖。老人说,不卖。

我说,这么多的腊肉,怎么就不卖呢。老人说,为什么要卖呢?

是呀,为什么要卖呢?我真不知该怎么回答。

回来后,我把照片做了些技术处理,取名《守望》并参加了省摄影大赛。很快,《守望》就以参赛作品的形式在省报发表。之后,《守望》以她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在初赛、复赛中脱颖而出,冲进决赛,成了获奖呼声最高的作品。据小道消息,我的这幅作品很有可能冲击金奖。朋友们已在私底下开始向我祝贺了。5万的奖金,对于获奖者来说,是个不小的诱感。更重要的,这是省两年一度的最高摄影奖呢。

我打电话把这个消息告诉小苗时,小苗在电话里沉默了半天却不说话。

我说,小苗,怎么不说话呢?又是一阵沉默。

我说,小苗,是不是出了什么事?小苗说,老师,那个老头出事了。什么?老头怎么了?

小苗顿了顿,说,老师,你不该拍他。没等我回答,小苗又接着说,你拍的照片在省报发表后,不知怎的,老头老太太的家就被贼盯上了。一夜之间,只是一夜之间哪,他们一屋子的腊肉就被贼洗劫一空。

那个老头一急就脑溢血了。

你为什么不早些给我说?我有些急,对着电话喊了一句。

小苗说,我也是不久前才知道。再说,我们领导不让我告诉你。

小苗,我在电话里说,等着我,我立马动身,我们一起再去那里看看吧。

小苗说,老师,你别来,真的你千万别来。

我还是去了。

那天,我和小苗再次踏进那个农家小院时,我被眼前的情形惊呆了。(2)

已是春天了,草已绿绿地在院子里铺了一层,院子的周边探头探脑地开出了一些花来。而那个老头坐在椅子上,歪着脑袋,嘴里流着哈喇子口眼歪斜地冲着我们傻笑。那个院子再也闻不到那股奇异的香味了。我想,即使有香味,那个老头怕也是再也闻不见了。

那个老太太,见了我们,还是那句话,来了。

我说,来了。

那时候,我看见一只鸟从天空飞过,鸟叫了一声,又叫了一声。

(选自《山西文学》2019年第8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两次描写院子里的景色,暗示时间流逝;前后照应,使结构严谨;在叙述中夹杂描写,使小说节奏舒缓,摇曳多姿。
B.看到一排排腊肉,“我”问老人卖不卖,并对老人说“不卖”感到不理解,这折射出两种不同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冲突,使小说具有耐人寻味的深层意蕴。
C.腊肉这一事物在小说情节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散发异香,吸引“我”拍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照片《守望》,也引来了窃贼,致使老头患上了脑溢血。
D.小说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我”在意获得金奖和5万元的奖金,是一个热衷名利的人,但“我”又是善良的,因自己拍摄照片而导致老人家腊肉被偷而患病而深深愧疚。
2.文中两处划线句都写了“惊呆了”,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有人说,小说题目命名为“守望”更好,你同意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2021-03-15更新 | 7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段吉雄

①冬天,早起的农人抓一把雾,从手心的潮润里发现太阳的讯息,惊喜泛起。于是,藏在农人背篓里的棉花登场,待太阳从雾霭中露面,院子里已铺满大地的云朵。

②棉花在阳光下慢慢苏醒,伸伸腰,弹弹腿,一下一下挺直身子,也把散落的阳光一点一点收集、储存起来。正午的阳光温暖,细微的风蹑手蹑脚撩拨着。它们欠起身子,侧耳分辨村庄外面传来的脚步声。

③一张弓、一只槌、一个大木盘进了院子,一同进来的还有路途的匆忙。那弓有六七尺长,弓背用成人手腕粗细的硬木做成,两头带着弯曲的鼻钩,一根劲道的牛筋把两端紧紧地拴在一起。木槌油光发亮,汗水渗透了每一条纹路。槌头上痕迹纵横交错,那是经年累月和牛筋弦缠斗的结果。掂在手上,除了沉甸甸之外,还有一种随时会滑落的紧张。而那木盘,同样也闪动着亮光,尤其是底面和把手,光润得完全看不出年轮,简直可以映出人影。

④匠人把一条宽大的皮带系到腰间,一根竹竿附在上面,顶端垂下来带钩的绳子,把弓拉了起来。抖抖肩膀,试试皮带的松紧,竹竿上下摇晃,带动着下面的弓也急剧抖动起来,牛筋弦闪动着,睁大着眼看着雪白的棉花,跃跃欲试。

⑤一切准备就绪,乡村的一场好戏即将上演。

⑥“嘡——”木槌拉开了序幕。埋在棉花堆里的牛筋弦在槌击之下,发出了沉闷的第一声。原本安静的棉花来不及反应,就已经跃在空中飞舞,纷纷扬扬。藏在棉花里面的阳光此时也喷出了诱人的味道,有夏天花儿开时的清香,秋天果实成熟时的恣意,还有冬日深藏的浓郁。

⑦“嘡——嘡嘡——”余音还在盘旋,木槌已经落下第二槌,第三槌……再看那匠人,脖子伸得长长的,半弯着腰,左手握住弓背,右手攥着木槌,槌头在弦上敲一下,就顺势刮一下弓弦。本就震颤的弦经过这一刮,更是急剧摆动,如巨浪中的一叶扁舟,棉花也一浪又一浪地翻腾起来。那张弓在近处时,他微曲着腿,把竹竿压得弯弯的,让弦深埋棉花之中;到远处的时候,匠人的身体已经绷得笔直,甚至把一条腿伸起来,把弦尽量朝前伸。但不管是近还是远,他的左手始终牢牢握着弓背,稳稳地控制着弦的方向和平衡。

⑧“嘡——嘡嘡——”匠人背着弓,围着那堆棉花开始打转。有节奏的步伐、流动的声音和漫天飞舞的棉花……这哪里是劳动,完全是一场优美的舞蹈。他用一把“大竖琴”演绎季节的更替交换,打破冬天的寂静、冷凝,把春天的浪漫、夏天的激情,还有秋天的沉甸甸一槌一槌地敲回来。村庄就在这声音中慢慢苏醒。那些棉花在牛筋弦孜孜不倦的拉扯下,化成一缕缕的棉丝,和着弦声在空中蹁跹。它们飘啊飘,落在了房梁上,弹弓上,匠人的头发上,眉毛上,还有围观者的鼻端,瘁得他们忍不住打几个喷嚏。

⑨棉花蓬松起来,几乎堆满整个房间,被用竹竿挑起来放进纸箱。按照主人家要求的尺寸,匠人再把弹好的棉花一层层铺在木板上面,再用红色的纱线加以固定。一来一去,雪白的棉花上便现出两条平行的红线,像一条开满百合的道路。片刻间,匠人已经在棉花上织好了上百道纱线。当最后一根线完成时,他们相互恭喜,匠人夸这人家会过日子,生活圆满,连纱线都一分不多一分不少,主人会说匠人技术高超,做出来的活儿漂亮又省材料,说话间赶紧递过来一杯浓酽的蜜糖水,让他润润嗓子……

⑩匠人接着从地上抄起木盘,鼓腮吹走灰尘,丢到软软的棉被上。二三十斤的木盘跌进了棉被中,打着转缓缓地朝前匍匐。木盘的每一次转动都小心翼翼,温柔得生怕弄乱了那些纵横交错的棉线。它滑过的地方,棉花服帖了,中间没有一丝缝隙,这样才能抵抗三九天的寒冷。

弹好的棉花被好看的布料紧紧包裹,当雪花飘舞的时候,拿出来盖在身上,软软的,暖暖的。梦境里,有太阳在升腾……

(原载《人民日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语言富有诗意,写农人通过感知空气的湿度,将棉花晾晒到场院之中,棉花像是大地上开出的洁白云朵,为下文做好铺垫。
B.文中对匠人弹棉花的工具先作整体介绍,后局部加以描述,其间还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受,让读者对弹棉工具印象深刻。
C.随着“嘡——嘡嘡——”声响起,乡村优美的舞会开场,优美的节奏,流动的声音,漫天飞舞的棉花,将主角弹棉匠人的劳动诗化。
D.棉被制作完成后,匠人恭喜农人,突出农村物质生活条件的艰苦,赞美广大劳动人民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优秀品质。
2.请赏析文章第二段文字。
3.结合全文,说明标题“棉之舞”的含意。
2020-05-13更新 | 23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亮丽家园

爱丽丝·门罗

花园宫的一切是如此的完美无瑕,每座房子的表情都骄傲地指出了这一点。在新盖的大房子中间,经常还能看见另一种屋子,那就是老城区像富勒顿太太家那样的老房子。这些幸存下来的老房子阴沉沉的,被围困着,显示出岁月长短不同的沉积。它们的无序和突兀、不协调的屋顶角度和斜坡,透露出某种近似原始的气息,与这些街道格格不入。

一群邻居家的女人坐在起居室里,还有一些男人也在。玛丽知道她们在说富勒顿太太的房子。她绝望地看着窗户外头,或者盯着自己的膝盖,想方设法找出几句漂亮的解释中止这个话题。她没有成功。

“要是我住她隔壁,”史蒂夫表情愉快而温和,显然在期待随后的笑声,“我把孩子带过去,让他们带上火柴。”

伊迪斯道:“亲爱的,你在开玩笑,我却努力做了点什么,我给市政厅打过电话了。我说,他们至少可以让她刷刷墙,或者把那些棚屋推掉一些。”

“还有那些鸡。”贾妮·英奇说,“我的天哪,那个味道。我知道我们住在边远地区,但怎么也没想到,我们隔壁就是家畜棚。”

“住街对面可比住隔壁更糟糕。我都纳闷,我们干嘛费半天劲要景观窗。”另一个女人说。

史蒂夫竟然说:“按规定市政厅得给我们修条路,她的房子正好挡在我们的必经之路上。只要我们现在让市政厅通路,这样,她就得走。这是法律。”愉快的笑声响起来。

玛丽开口之前,希望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正常,既不要感情用事,也不要哆哆嗦嗦。“不过,你们想没想过,她在这里住了很久了。我们大部分人还没生出来的时候,她就已经住在这里了。”

她拼命地想找一些别的话,比现在这些话更有力、更理智的话,但她就是找不到一句。他们的话从四面八方向她侵袭。棚屋、扎眼、肮脏、私有产权、价格。

“她的时代已经走了。”卡尔说,“不管你明白不明白,这栋房子压低了这条街每一座房子的价格。我做这行,我知道。”

另外一些声音也参与进来。愤怒的情绪在他们之间蔓延,在他们的声音中散发,如同一股狂热的洪流席卷了他们。

“我们现在已经争取到每一个人了。”史蒂夫说,“用不着一家一家跑了。”道路申请书开始在他们手中传来传去。

玛丽跪在地板上,和丹尼的拉链斗争了半天,然后站了起来,穿上外套,理了理头发,戴上手套,随即又摘了下来。她再也想不到什么能做的了,于是走向餐厅的桌子,那是通往大门的必经之路。卡尔把笔递给了她。

“我不能签字。”她回答。她的脸唰地红了,声音战栗。“我不觉得我们有这个权利。我们没有权利。”

“玛丽,你不在乎这里的环境吗?你也住在这里呀。”

“哦,我,我不在乎。”想象之中,每当你支持什么的时候,总是会声音洪亮,而周围的人被你惊醒,感到羞愧不安。但,在真实生活里却不是这样。你所做的一切,不过是让自己变成大家下次一起喝咖啡时的笑料。

“大家不是为了好玩才想赶她走。”卡尔说,“这很不幸,我们都知道。但我们得为社区着想。”

“没错。”玛丽回答道。但是,她把双手塞进了外衣口袋,她突然想到了,他们是对的,为了他们自己,这都是他们必须做的。玛丽带上丹尼,走出了门。

现在,你什么也做不了,除了把手插进口袋里,保留一颗不打算服从的心以外。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玛丽拒绝在联名请愿书上签字,且不顾众人的怂恿坚决离开,表明了自己决不服从的态度,是一种抗争。
B.作者以“你所做的一切,不过是让自己变成大家下一次一起喝咖啡时的笑料”暗示玛丽人微言轻,她的想法根本无法对抗众人。
C.文章结尾,玛丽“突然想到了,他们是对的,为了他们自己,这都是他们必须做的”,说明玛丽明白了邻居们的想法,但并不认同他们。
D.小说通过玛丽写出了个人在群体面前的无力与坚持,凸显了她的善良,展现了新旧城区对峙时矛盾双方为各自的生活方式和利益激烈斗争的社会现实。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以对比手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写出了新旧城区截然不同的面貌,暗示了两个城区间的矛盾对立,为下文故事的发展设置了背景。
B.“希望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正常,既不要感情用事,也不要哆哆嗦嗦”既运用了心理描写,又用到了动作描写。
C.故事情节主要靠简单的对话和心理描写推进,情节看似平淡实则波澜涌动,各个人物的形象特点慢慢凸显。
D.小说文笔简洁细腻,背景设定只是一个社区,情节发展只在一间房里,人物不多,写作空间有限,但却在限定的空间写出了丰富的意味,富有创意。
3.小说的最后写了两次玛丽把手塞进外衣口袋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结合全文,概括小说题目“亮丽家园”有什么丰富的含义。
2020-08-11更新 | 10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