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66 题号:1295263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改错

许心龙

薄雾笼罩着村庄,细雨沐浴着房舍。湿漉漉的春风追身,助人前行。墙壁上的红色大字映入眼帘:真扶贫,扶真贫,扶贫路上不落下一人。我和鹏子撑着黑色雨伞,一前一后走在水泥道上,去范志学家落实房子渗漏的问题。

老范是我的帮扶户,个头儿低矮,很敏感的一个小老头儿。他老伴儿郝红艳,小他四岁,右耳有点儿聋,左腿膝盖患有滑膜炎,生活尚能自理。老范因个儿矮,晚婚。郝红艳嫁给老范前已有一个女儿,丈夫患病死后四年,经人撮合嫁给了老范。

老范住的是两间砖瓦房,紧邻村道和麦田,没有院墙,空气罕见地新鲜。

老范在房檐下站着,发现迎面走来的是我和鹏子,忙迎上来,拽着我的手往屋里让。每次他都是感激得不得了,不像有的贫困户,一见到帮扶人员,就开口要钱,不给钱就给黑脸子看。

郝红艳正吃着早饭,见来了人,忙站起来。待看清是我和鹏子,她说:咋又来了?天还下着雨的。

一下站四个人,屋里顿时很局促,光线也暗了下来。

郝红艳忙收拾碗筷。我说:吃好了再收拾吧。她没接腔,端起饭菜去了厨房。

她耳背,别搭理她。老范说着一屁股坐在了门旁的椅子上。

鹏子抬头查找房子渗漏的地方。我也仰面巡视着。老范发现我俩都瞅房顶,一愣,问道:许主任,瞅啥哩?

看来渗漏的问题不是老范提出的。我说:看看你这房子下雨漏不漏。

老范很敏感,恍然明白了我和鹏子雨天来他家的目的。他不禁顿足,埋怨道:又是死老婆子多嘴!

那里!鹏子指着窗户上方的暗处喊道。

我看到了雨水浸润后的斑斑痕迹,有洗脸盆大小。我说:天晴了就抓紧修缮吧。

你放心,这房子好好的,雨漏不到屋里的。老范阻止说,一点儿渗漏,我自己来吧。

看到方桌角上的扶贫台账,我顺手取来,打开翻看。

我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鹏子竟把郝红艳的名字写错了,写成了赤红艳。我指着台账让鹏子看。

名字不错的。鹏子说。鹏子的表情好像是我看错了。鹏子大学刚毕业,我让他下乡锻炼,一边走访,一边整理台账。

我可是第一次听说有姓‘赤’的啊!我不禁笑道。

鹏子递给我一张身份证,强调说:身份证是唯一的依据。身份证上赫然写着赤红艳仨字。

这时,郝红艳进屋,手里还拿着围裙,看到我手里捏着身份证,忙说:我姓郝,非给我印成‘赤’,我要找干部改,他不让。郝红艳指着门旁的老范,一脸委屈地说:他还说:‘吃就吃吧,改啥哩!没有吃的,咋能行?’

他是饿怕了,郝红艳撇着嘴说,小时候差点儿饿死,你看他那个头儿给饿的,有一拃没?说着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比画了一下。个儿高个儿低还能一天吃四顿饭?老范瞅着我笑说,人名嘛,不就是一个符号?反正又不耽误办事,不影响看病报销。

我望一眼矮小的老范,说:那也不如改过来,顺心呀!

改呗,许领导!郝红艳耳朵好使多了,不免有些激动,盯着我说,俺娘家是郝庄,谁不知道俺姓郝?没想到给俺弄成了‘吃’。

我点点头说:给你改过来。

郝红艳开心地笑了。看到她乐了,我猛然想起,有次我与她拉家常,曾问她:回过娘家吗?想闺女吗?郝红艳两眼竟瞬间冒出了泪花。我感到她心里所有的苦辣酸甜,都在那浓浓的泪水里。

我和鹏子离开后,没想到老范把郝红艳好吵好骂了一顿。这是我俩再次来老范家时,郝红艳噙着泪水说的。那天刚好老范没在家,村里给他安排了公益性岗位,他打扫卫生去了。

郝红艳说:老范吵我多嘴,不让说房子漏水。许领导,老范骂我‘是该死的人了,改啥娃!’让我气得,心口窝直疼。

唉,老范吵我半辈子了。郝红艳是一言难尽,她继续说,这个老范,我60岁的老人补贴,上边给弄错了,我说去找找吧,他拦着我不让去,还说:原来不发你一分钱,咋过了?我这‘吃’红艳吧,都‘吃’半辈子了,有次村支书来了,我刚想张嘴,他能捂住我的嘴,硬不让说!村支书走了,他关着门凶我,还蹦着扬手要打我……

好了,别气了,人谁没个脾气?我安慰说,你的身份证给我,咱不‘吃’了,光行‘好’,中 不中?

中,中!郝红艳激动得递身份证的手都是哆嗦的。

一旁的鹏子甜甜地笑了。

老范这人肚囊子挺大的,一辈子就不好麻烦人。他除了个儿矮,好吵我,人是杠杠的。郝红艳喘着气说,老范好念叨一句话;有囊有气叫坟墓,又说又笑是活人。

打是亲,写是爱。我牵着郝红艳皮多肉少的手,说,名字一改过来,老范就不敢再欺负你了。

对,名正言顺了,鹏子助威道,谅他也不敢了!

郝红艳松开我的手,抖索着挪了一下右腿,探头朝屋前的村道望去。

我发现,郝红艳浑浊的眼黑,起了一层雾水,亮了一丝星光。我仿佛听到郝红艳低吟:俺家老范呢?

突然,郝红艳转过身来,一下从我手中夺去身份证,捂在了胸前,望着我说:许领导,俺不改了,我得听老范的!

啥?鹏子黑亮的小眼睛瞪成了俩大鹅蛋。

麦田里的一股清风踅来,踅乱了郝红艳的一头花发。

只见郝红艳摇着头喃喃自语:这个错不能改,要是改了呀,咋觉得跟少点儿啥似的!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开头交代老范及其家庭情况,说明范家面临的窘境,为下文展开帮扶活动和表现扶贫路上不落下一人的主旨作铺垫。
B.小说中着力描写郝红艳非常希望将自己身份证的姓改正确,但结尾交代她又不愿改了,这表现其形象的丰富性与矛盾性。
C.小说很注意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如郝红艳因为激动“递身份证的手都是哆嗦的”、她的手“皮多肉少”,细微之处见功夫。
D.小说中画波浪线的文字都写郝红艳眼中含泪,折射的心境却不相同,前者表现其姓名被弄错的委屈,后者是对丈夫的牵挂。
2.小说中的老范是个“敏感”的人,小说是怎样来表现他的“敏感”的?请结合小说简要说明。
3.关于这篇小说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我”,也有人认为是郝红艳。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远远的走来了一个人,他的对头又到了。这也是阿Q最厌恶的一个人,就是钱太爷的大儿子。他先前跑上城里去进洋学堂,不知怎么又跑到东洋去了,半年之后他回到家里来,腿也直了,辫子也不见了,他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他的老婆跳了三回井。后来,他的母亲到处说,“这辫子是被坏人灌醉了酒剪去的。本来可以做大官,现在只好等留长再说了。”然而阿Q不肯信,偏称他“假洋鬼子”,也叫作“里通外国的人”,一见他,一定在肚子里暗暗的咒骂。

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辫子而至于假,就是没有了做人的资格;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

这“假洋鬼子”近来了。

“秃儿。驴……”阿Q历来本只在肚子里骂,没有出过声,这回因为正气忿,因为要报仇,便不由的轻轻的说出来了。

不料这秃儿却拿着一支黄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谓哭丧棒——大踏步走了过来。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

“我说他!”阿Q指着近旁的一个孩子,分辩说。

拍!拍拍!

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二件的屈辱。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洋鬼子”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他的老婆跳了三回井”全是因为他剪了辫子,不能做官了,这说明未庄人的保守。
B.阿Q称钱太爷的大儿子是“假洋鬼子”和“里通外国的人”,说明阿Q是爱国的。
C.“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他之所以“耸了肩膀等候着”是因为他知道逃不脱,不如让他打。
D.选文的结尾处写阿Q“有些高兴了”是因为他的精神胜利法起作用了。
2.说说文中的“等候”“轻松”妙在何处。
3.阿Q为什么认为“辫子而至于假,就是没有了做人的资格;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
2021-02-24更新 | 30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勇气

[美]卡梅伦·狄更斯

在英国举行的那次相当拘谨的军人午餐会上,大家谁也不认识谁。我坐在一个美国伞兵身边。他是第101空降师——巴顿英雄部队的,约摸二十岁。像多数跳伞运动员一样,他长得比一般美国军人颀长些,而且肩膀很宽,看上去是个孔武有力的硬汉子。他胸前闪耀着的勋章绶带,比我记忆中任何将级官衔以下的人都要多。他开头有些怯生生的,不很健谈。但是过了不久,他的拘束消失了,给我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那时在大规模反攻开始的前夜(进攻法国前24小时)。盟军向诺曼底空投了伞兵,这个年轻人就是其中之一。不幸的是,他在远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地方着陆。那时后天差不多亮了,老早已经在脑子里记熟了的标志,他一个也没找到,也见不到任何战友。他吹响了用以集合队伍的尖声警笛,却得不到任何响应。焦虑不安的几分钟过去了,他再吹一遍,还是,一个人也没有来。他于是知道原定计划出毛病了,他现在是单枪匹马,完全陷落在敌人控制的土地上了。

他意识到,必须马上找个地方隐蔽起来。他着陆的地点,是在一个整洁的、收拾得挺漂亮的果园里的一堵石墙附近。在熹微的晨光里,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栋小小的红色屋顶的农舍。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亲盟军的呢,还是亲德国的,但是总得碰碰运气啊。他朝那房子奔去,一边温习着寥寥可数的几句法语,那是出发前专为应付这种紧急状况而学的。

听到敲门声,一个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女人开了门。她长得并不漂亮,也不是笑容满面,但是她的眼光却是善良而镇定。她显然是刚从做早饭的灶间出来的,她的丈夫和她的三个幼小的孩子——一个是婴儿,坐在一张高椅子上——坐在饭桌旁边,惊异地盯着他。

“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

“哦,当然啦。”法国女人说着便把他带进屋里。

“赶快,你得赶快。”做丈夫的说,他迅速地把这个美国人推进壁炉旁边的一个大碗橱里,“砰”的一声关上橱门。

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士兵来了。他们已经看到了这个伞兵的降落,而这一间又是附近唯一的房子。他们搜查得干净利落,转眼之间就把美国伞兵从碗橱里拖了出来。

那位仅仅是由于藏起美国士兵而犯罪的法国农民,在被拉出厨房的时候,想要招呼他的妻子一声,但是一个德国士兵一拳打在他的嘴上,他就说不出话来了。德国人命令他站到院子里,他并没有受到审讯,也不能向妻儿说一声再见,根本无所谓手续不手续,就被当场枪毙了。妻子呜咽,孩子放声大哭起来。

德国士兵是知道怎样发落敢于掩护敌人的法国老百姓的,不过对于如何处置他们的这个美国俘虏,却显然有一场争论。于是他们只得暂时把他推入一间棚屋里,把门闩上。

棚屋后边有一个小小的窗口,由此望去,可以看到田野边缘的那片树林。那伞兵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德国人发现他逃走了。他们一边跑到棚屋后边来追他,一边向他开枪。子弹没有打中目标。不过从当时的情况看来,逃脱几乎是没有希望的。

他刚跑进树林——悉意经营的、没什么灌木和杂树的法国树林——就听到了周围追兵的叫嚷声。他们分散开来,正在很有次序地进行搜索。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看来抓住他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了。他也许没有逃脱的可能了。

对,还有最后一次机会。伞兵振作起来押了这一注。他拼命往回跑,避开一棵又一棵的树,离开树林,再次跑进田野。他跑过了棚屋,穿过院子,院子里还躺着那个被杀害者的尸体。这个美国兵又一次来到这户农家,敲响了房门。那位法国女人很快打开了门。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他们面对面地,站了也许一秒来钟。她没有向她丈夫的尸体看上一眼,一直看也不敢看他一下。她笔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刚才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

“你愿意把我藏起来吗?”他问。

“哦,当然了。快!”

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进壁炉边的碗橱里。他在碗橱里躲了三天。法国农民的葬礼举行的时候,他是呆在那儿的。三天之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

德国人再没有来过这户农家。他们想不到需要再来搜查这间房子,因为他们不理解他们所要对付的这种人民。也许,他们理解不了,人类的精神竟然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两种勇气打败了他们——智胜他们的美国青年的勇气,和那位法国女人的勇气——她毫不犹豫地给了美国伞兵第二次机会。

我被这真实的故事里的两位主角迷住了。我常常想到他们,并把这个故事多次讲给美国驻法国和意大利的战士们听。

1.下列关于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倒数第二段的“他们不理解他们所要对付的这种人民”,说明法西斯分子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精神境界是不同的。
B.文章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时发生的一个故事,歌颂了那些为了和平与正义而拥有坚强的勇气和信仰的人们。
C.法国丈夫和孩子们坐在饭桌旁边,他并不喜欢这个美国伞兵的突然出现,而他的妻子却善良而镇定的开了门。
D.法国女人为了捍卫自己的信仰——和平,甘愿为此付出一切,诠释了信仰的真正含义,她善良、机智、勇敢而镇定。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文中“熹微的晨光”烘托出美国伞兵对农家淡淡的希望,而寥寥可数的法语练习却暗示了他的犹豫和一丝希望。
B.小说通过曲折的情节,一步步将法国农妇的形象展现出来,不但读来引人入胜,而且使得人物的形象生动而饱满。
C.本文的语言虽平实质朴却同样具有感染力,句式主要以短句的形式出现,这十分贴合战争背景下的紧张氛围。
D.小说通过生动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写了美国伞兵两次避难于法国农家,从而突显了他的机智与勇敢。
3.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文中“哦,当然啦”两次出现,请结合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分析这两次描写是否相同?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4.有人评价“好标题是文章的一张验、一双眼、一层金”。请结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探究文章标题的深刻意蕴。
2020-12-16更新 | 7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九爷

清泉

九爷是个老革命。

九爷参加过长征,当年他才十五岁。九爷喜欢说长征的故事。他说,长征啊,路那个长啊!他边说边咂舌,边说边摇头。

九爷说,长征中没吃的,就吃野菜、草根、皮带,那个饿啊,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说到动情处,他那一小撮花白的胡须上下抖动着,昏花的小眼睛眯成一条缝儿……

九奶原来是师部的文艺兵,九爷和九奶结合也是组织安排。九爷当时是狼牙山五壮士团的团长,九奶和一群文艺兵来狼牙山五壮士团搞慰问演出,因为当时九爷这个团打了个漂亮的胜仗,九爷立了一等功。

九爷一眼就看上了九奶,他说,他喜欢九奶那婀娜的舞姿,更喜欢九奶圆润的唱腔。听九奶唱歌,脚仿佛踩在云端,整个身体软绵绵的,有飘飘欲仙的感觉……

九爷说,虽然是组织的安排,其实是九爷向组织提出要九奶做老婆的。

其实,九爷的事迹九奶早有耳闻,九爷这次又打了胜仗,还立一等功,九奶更加仰慕九爷。

二人就这样一拍即合……

九爷四十岁才有了个胖乎乎的崽儿,九爷把他起名陈英雄。九爷说,崽儿刚出生时,他就想给他取个好的名字,他想啊想……想啊想……就是想不出个好名字来。

九奶见九爷急得满头大汗,像无头的苍蝇在屋里团团乱转,就骂道:你个龟儿子!呆头呆脑的,你想想,当年在战场上以一当十,戎马一生,立了那么多战功,今天却一个名字都想不出来,你呀,你呀……

九爷恍然大悟,猛拍脑袋,说,出来啦!出来啦!

九爷拉着九奶的手兴奋地说,多谢你的提醒,就叫小兔崽“英雄”,你看,天安门广场那块巨大的石碑上还刻有这名字呢!毛主席在上面亲自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呢!就叫小兔崽“成英雄”(陈英雄)好了!

两口子哈哈大笑了一回……

九爷摸摸儿子的小脸说,小兔崽,你给老子听着!要想当英雄,必须要有好枪法,还要有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勇气,杀得敌人片甲不留。他边说边用手比划着。陈英雄乌黑的大眼睛鼓溜溜的看着九爷,嘴角哗哗地流着口水……

老家伙,你就不要吓崽儿了,他能听懂你说话吗?你以为打仗的日子好过吗?我倒不希望我的崽儿当什么英雄,我要他平平安安的过日子!九奶说道。

“文化大革命”席卷华夏大地,红卫兵兴风作浪,到处迫害老同志、老革命。

九爷在自家大门上贴了副对联:打倒一大片,尧舜禹汤皆右倾;保护一小撮,桀纣幽厉最革命;横批是:颠倒黑白。

这可惹恼了以吴兴国为首的红卫兵,吴兴国带着一帮人马闯进九爷家,把大门上的对联撕得粉碎。

吴兴国破口大骂道:该死的老头,早就觉得你是假革命真反动,现在果然露出狐狸尾巴了!

呯!九爷有力的大手已扬到吴兴国的脸上。一个耳光打得吴兴国眼冒金星,头也天旋地转起来。

龟孙子!老子是假革命,谁是真革命!老子扛枪干革命时,你娘还没生你呢!九爷指着吴兴国的鼻子破口大骂道。

吴兴国被打懵了,一动不动的站在原地。

该死的老头,反革命!同志们把他拿下!拿下!吴兴国回过神来大声吼道!

一群红卫兵像恶狼般扑向九爷,由于势单力薄,加上体力大不如前。九爷被恶棍们按倒在地用绳索捆绑起来,他们还在九爷脖颈上挂一纸牌,纸牌上写着:反革命分子!然后像牵老牛似的牵着九爷在大街上游行、批斗。

九爷像一头急红眼的公牛,挣扎、反抗,但都无济于事。

吴兴国破口大骂:秋后的蚂蚱,还能往哪里跳?以后要好好接受无产阶级专政,好好改造!说着带着人马扬长而去……

被折腾了一天的九爷疲惫不堪地回到家中,家中千疮百孔,满目疮痍。

九爷老泪纵横,他缓缓地走到地下室,穿上当年立一等功的战袍,挂上一枚枚鲜艳的勋章,蹒跚地朝山林走去……只听到轰隆一声枪响,九爷就这样走了……

九奶在九爷的坟前一边烧着纸钱,一边和佩戴着一枚枚军功章的陈英雄说着九爷的故事。她现在已九十五岁,她和儿子的眼泪一滴一滴地滚落到九爷的坟前……

(选自《中华微型小说》电子刊2011年第一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运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多角度地塑造了九爷形象,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B.“你个龟儿子!呆头呆脑的……你呀,你呀……”表现出九奶面对九爷的窘状又气又笑又充满了甜蜜的爱意。
C.九爷在自家门口贴的那副横批为“颠倒黑白”的对联是引发红卫兵批斗的根源,要是没张贴那副对联,就会相安无事。
D.“一群红卫兵像恶狼般扑向九爷”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红卫兵们丧尽天良,也暗示了九爷最终自杀的结局。
E.“文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许多老革命惨遭磨难,“千疮百孔,满目疮痍”既是九爷家被洗劫后的场景,也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2.请赏析“听九奶唱歌,脚仿佛踩在云端,整个身体软绵绵的,有飘飘欲仙的感觉……”这句话。
3.文中的九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4.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19-02-13更新 | 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