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65 题号:147379
阅读故事,回答问题
第二次冒险
退休教授安德鲁是个言语不多的人,然而谈及他一九四四年春的那回遭遇,就会激动地滔滔不绝,我们也会听得入迷。
那是在大规模反攻的前夜。盟军向德国控制的法国诺曼底地区空投了伞兵,安德鲁就是其中之一。不幸,他在远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地方着陆。那时候差不多天亮了,那些记熟了的标志,他一个也没找到,也见不到自己的伙伴。
他懂得,必须马上找地方隐藏起来。在熹微的晨光里,他看见不远处有一个小小的、红色屋顶的农家住宅。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亲盟国的呢,还是亲德国的,但是总得碰碰运气。他朝那住宅奔去,一边温习着出发前刚学的几句法语。
听到敲门声,一个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妇女——她长得并不漂亮,但是眼光善良而镇定——开了门。她的丈夫和三个幼小的孩子坐在饭桌旁边,惊异地盯着他。
“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
“赶快,你得赶快!”做丈夫的说着就把美国兵推进壁炉边的一个大碗橱里。
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冲锋队员闯了进来。他们已经看到这个伞兵的降落。这是附近唯一的房子。他们搜查也很彻底,转眼之间就把这个伞兵从碗橱里拖了出来。
无需履行手续,德国人依照惯例,把女人的丈夫当场枪毙。女主人和孩子放声大哭起来。如何处置俘虏安德鲁,德国兵却有一场争议。由于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得暂时把他推进一间棚屋里,把门闩了。
棚屋后面,有一小小的窗口,越过田野就是树林。安德鲁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他刚跑进树林,就听到周围追兵的叫嚷声,他们有条不紊地搜索着,抓住他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但伞兵没有失望。他一回头又跑进田野,穿过院子。院子里还躺着那个被害者的尸体。这个美国兵再次敲响了他们家的门。
女主人很快地走出来。她脸色苍白,泪流满面,笔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刚才的到来,使他失去了丈夫,孩子们失去了父亲。
“当然,快!”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的碗橱里。德国冲锋队员再没有到这户农家搜查。
1.“语言不多”的安德鲁为什么谈到那回遭遇就“滔滔不绝”?        
答:                                                               
2.“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安德鲁从哪些情况判断出“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
答:(1)                                                           
(2)                                                              
(3)                                                              
3.文中对法国夫妇的语言描写有何特点?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语言描写特点:                                     
(2)思想感情:                                            
4.文题“第二次冒险”的含义是什么?
答:(1)                                                        ;(2)                                                         
10-11高一上·吉林长春·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7]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泽乡

茅盾

是黄河一样的深恨横断了部下的九百人和他们俩!没有一点精神上的联系。九百人有痛苦,有要求,有期望,可是绝对不愿向他们俩声诉。

两位军官站在营外小丘顶巅,装作了望地势。

大泽乡简直成为“大泽”了。白茫茫的水面耸露出几簇茅屋,三两个村夫就在门前支起了渔网。更有些水柳的垂条,卖弄风骚地吻着水波。刚露出一个白头的芦花若不胜情似的在水面颤抖着。天空是铅色。雨脚有簪子那样粗。好一幅江村烟雨图呵。心神不属地看着的两位军官猛觉得有些异样的味儿兜上心窝来了。是凄凉,也是悲壮!未必全是痴呆的他们俩,从刚才这回的巡视看出自己的地位是在“死线”上,“死”这有力的符咒在他们的灵魂里发动了另一种的力量;他们祖若父血液中的阶级性突然发酵了。他们不能束手困在这荒岛样的小丘上让奴隶们的复仇的洪水来将他们淹死!他们必得试一试最后的挣扎!

“看出来么?不是我们死,便是他们灭亡!”“先斩两屯长?”

“既无奈何,九百人一齐坑吧!”

先开口的那位军官突然将右臂一挥,用重浊的坚决的声调说了。

“谁给我们掘坑?”

不是异议,却是商量进行手续,声音是凶悍中带沉着。“这茫茫的一片水便是坑?”

跟着这答语,下意识地对脚下那片大水望了一眼,军官之一得意地微笑了;然而笑影过后,阴森更甚。拿眼睃着他的同伴,发怒似的咬着嘴唇,然后轻声问:

“我们有多少心腹?”

呵,呵,心腹?从来是带惯了子弟兵的这两位,今番却没有一个心腹。战国时代作了秦国的基本武力的富农阶级出身的军人,年来早就不够分配;实在是大将军蒙恬带去的人太多了。甚至像“屯长”那样的下级兵官也不得不用阶级不同的“闾左贫民”里的人了。这事件的危险性现在却提出在这两位可怜的军官面前要求一个解答。

“皇帝不该征发贱奴们来当兵的!”

被问住了拿不出回答来的那位军官恨恨地说,顿然感到祖若父当日的黄金时代已成过去,永远成为过去了。

“何尝不是呵!自从商君变法以来,我们祖宗是世世代代执干戈捍卫社稷的;作军人是光荣的职务,岂容‘闾左’的贱奴们染指!始皇帝殡天后,法度就乱了。叫贱奴们也来执干戈,都是贱臣赵高的主意哪!赵高,他父母也是贱奴!”

“咳,‘倒持太阿,授人以柄;’——这就是!”

因为是在大泽乡的小丘上,这两位军官敢于非议朝政了。然而话一多,勇敢乐观的气氛就愈少。风是刮得更大了。总有七分湿的牛皮甲,本来就冰人,此时则竟是澈骨的寒冷。忍着冻默然相对,仰起脸来让凉雨洒去了无赖的悲哀吧!乡关在何处?云山渺远,在那儿西天,该就是咸阳吧?不知咸阳城里此时怎样了呵!羽林军还是前朝百战的儿郎。但是“闾左”贱奴们的洪水太大了,太大了,咸阳城不免终究要变成大泽乡吧!回到自己账幕内的两位军官仍和出去时一样的苦闷空虚,俗然若丧。他们这阶级的将要没落的黑影,顽固地罩在他们脸上。孤立,危殆,一场拼死活的恶斗,已是不成问题的铁案;问题是他们怎样先下手给敌人一个不意的致命伤。

——先斩两屯长?——还有九百人呢?——那,权且算作多少有一半人数是可以威胁利诱的吧?

——收缴了兵器,放起一把火吧?

当这样的意念再在两位军官的对射的目光中闪着的时候,帐外突然传来了这么不成体统的嚷闹:

“守在这里是饿死……到了渔阳……误期……也是死……大家干吧,才可以不死……将官儿……让他们醉死!”

接着是一阵哄笑,再接着便是嘈嘈杂杂的听不清的话响。两军官的脸色全变了,嘴唇有些抖颤。交换了又一次的眼色,咬嘴唇,又剔起眉毛,统治阶级的武装者的他们俩全身都涨满了杀气了,然而好像还没有十分决定怎么开始应付,却是陡地一阵夹雨的狂风揭开了帐门,将这两位,太早地并且不意地暴露在嚷闹的群众的眼前了。面对面的斗争再没有拖延缓和的可能!也是被这天公的多事微微一怔的群众朝着帐内看了。是站着的满脸通红怒眉睁目的两个人。但只是“两个”人!

“军中不许高声!左右!拿下扰乱营房的人!”

拔出剑来的军官大声吆喝,冲着屯长之一叫做吴广的走过来了。

回答是几乎要震坍营帐那样的群众的怒吼声。也有了兵器在手的“贱奴”们今番不复驯顺!像野熊一般跳起来的吴广早抢得军官手里的剑,照准这长官拦腰一挥。剩下的一位被发狂似的部下攒住,歪牵了的嘴巴只泄出半声哼。

地下火爆发了!从营帐到营帐,响应着“贱奴”们挣断铁链的巨声。从乡村到乡村,从郡县到郡县,秦皇帝的全统治区域都感受到这大泽乡的地下火爆发的剧震。即今便是被压迫的贫农要翻身!他们的洪水将冲毁了始皇帝的一切贪官污吏,一切严刑峻法!

风是凯歌,雨是进击的战鼓,弥漫了大泽乡的秋潦是举义的檄文;从乡村到乡村,郡县到郡县,他们九百人将尽了历史的使命,将燃起一切茅屋中郁积已久的忿火!

始皇帝死而地分!

(节选自茅盾《大泽乡》)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了写作对象两军官与九百戍卒,强调两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为后文埋下伏笔,并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小说第三段作者用看似轻松的笔调描写了大泽乡大雨如注的场面,烘托出两位军官凄凉、悲壮的心境,也为小说增添了更真切的故事背景。
C.小说中间插入描写两军官登上小山丘眺望自己家乡咸阳的场景,表达了身处绝境的两军官渴望回到家乡的迫切心情。
D.小说最后一句“始皇帝死而地分”单独成段,简洁有力,收束全篇,升华主题,给人警醒,引人深思。
2.小说借用历史材料构成了一个全新的小说世界,请据此分析本文的文体特征。
3.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原因。
2021-11-02更新 | 10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碗羊肉汤

金光

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刘乡长说,这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羊2000只。虽然乡里在农发行贷了100万元的款,但望着潮水般的羊群,大家心里很踏实:这钱不出两年就可赚回来。

县委张书记亲自到牧场察看,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不错不错,因地制宜,这才是真正的脱贫项目。回到县城,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开会,谈了到长岭乡察看天然牧场的感受,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

县委办的同志不敢怠慢,连夜排出参观者的顺序:从68日起,当天是常委班子成员,9日是县政府领导,10日扶贫办,11日县委办,12日县委组织部……一直排到了第二年的319日,把县直各单位、各乡镇、村组都排上了,要求所有参观单位要认真了解长岭乡的经验,学习他们敢想敢干的工作思路,结合实际提出自己乡、村的脱贫办法,力争在两年之内摘掉全国贫困县的帽子。

接到县委办的通知,刘乡长说,这次县里对长岭乡牧场如此重视,要把长岭乡树为脱贫致富的典型,我们一定不辜负上级的期望,一要把牧场建设得更好,二要搞好接待工作,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乡政府办的同志冷不丁地提出一个问题:一天要接待二十多个人,生活咋安排?这一下难住了刘乡长,牧场远在离乡政府二十多公里的荒山上,参观的人在乡里吃饭不合适,到山上又没有好东西招待,怎么办?刘乡长忽然闪出一个念头。他说:我说个办法,人家领导来参观牧场,这牧场就是养羊,咱们这里啥都缺,就是不缺羊,明天领导们来,我们在山上垒两口大铁锅,拣两只大肥羊宰杀,在山上熬两锅羊肉汤,经济又实惠。大伙一听,不禁拍手叫绝。第二天县委的小车一字型排开,足有二十多辆停在了离长岭牧场五六里的山下路旁,领导们一路风尘来到牧场,大家看到荒岭上建成如此规模的牧场,无不咋舌称赞。中午12点,每人一大碗鲜羊肉汤配上两个脆香的烧饼,更让领导们赞不绝口。县委张书记端着羊肉汤喝了一口说:香,这比吃几百几千块的宴席有滋味多了,你们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值得发扬。张书记号召,今后无论谁来牧场参观,都只准喝羊肉汤,不准吃酒宴。

第一批来了,第二批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市扶贫办的领导得知长岭牧场的事,决定到牧场看看。这下可慌了刘乡长,他电话与县委张书记商量了好长时间,询问接待的事宜,张书记最后在电话中毫不犹豫地指示:仍然用羊肉汤招待。

市领导来了,他们转圈看了看牧场后表示满意,就是不见大羊群,便问:羊呢?刘乡长心慌慌的,说正在联系贷款购买。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希望市里能给扶持点。中午他们端起羊肉汤时,一位老领导提了个问题:这羊肉是从山下买的,还是在山上杀的?刘乡长忙回话:这是咱牧场的羊,现宰现熬,鲜得很,鲜得很!这位领导盯着碗里羊肉和漂在汤里厚厚的一层油,皱起眉头问:一天能宰几只?

刘乡长忙竖起两根手指:两只,两只!领导没有再说话,放下羊肉汤就走了。

刘乡长等着市扶贫办的答复,但眼看牧场的优质绵羊宰完了,还不见上面的精神。于是他沉不住气了,去找县委张书记。张书记正在低着头看一份《内参》,一行醒目的标题在张书记和刘乡长眼前晃着——参观者一年吃掉一个牧场。张书记沮丧地说: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

1.长岭乡牧场关闭的原因,可多方面给脱贫攻坚工作启发,下面不恰当的一项是(     
A.长岭乡建立起了牧场,但是在经营方面缺乏长远规划,只盲目上项目,没有可持续发展资源,依然无法解决脱贫攻坚问题。
B.县委张书记考察后指示各级领导参观,增加了牧场的负担;他对羊肉汤赞不绝口,助长了招待风气。表明上级政府的形式主义、表面文章会使贫困的百姓更贫困。
C.一批批的领导参观牧场,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揭示频繁的请吃拖垮了百姓生活的现象。
D.长岭乡牧场倒闭,主要原因是后期的贷款没有跟上,说明农村要发展,要真正脱贫致富,必须有优惠的政策和贷款扶持。
2.下列对小说有关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市扶贫办领导不满刘乡长他们的做法,从老领导表情的细微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
B.这篇小说描写了长岭乡建牧场,由脱贫致富典型,发展为接待参观者,牧场羊快被吃完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新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
C.这篇小说善于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如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环境烘托等,使人物形象生动立体。
D.这篇小说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反映了农村脱贫致富深层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艺术感染力强,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3.小说中刘乡长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2-07-29更新 | 5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医生

贾文

小夕和他的摩托车又出现在这雪的图画中了。

远处是白象似的群山,脚下是广袤晶莹的原野。

路滑,雪受了阳光的怂恿格外晃眼,小夕开得小心翼翼。车子像被抻紧缰绳的烈马,憋着气,吼着,走得很慢。可只慢了一小会儿就又跑起来了,风在耳边呼呼地响,云擦着头顶哗哗地飞,群山白象一样涌来,又涌去。

前面又到那个路口了,小夕关掉油门,车子慢下来。上周二小夕就是在那里滑倒的,地上有一摊冻干的血迹,那是小夕留下的。那天天色已晚,小夕急着回家,很小心但还是出事了。一下就摔得人事不省,也不知在雪地里躺了多久,幸亏被人发现,要不然摔不死也会被冻死在那个冬夜的雪地里。好在不算严重,全是皮外伤,养了几天就又上班了。别人上班是在卫生院,而小夕是在这冰天雪地间。小夕是乡卫生院的疾控医生,全乡十多个村子的儿童计划免疫,疾病监测全由他负责,几乎天天得下村子给孩子打疫苗,搞监测。

小夕今天任务重,得跑三个村子,都是这些天落下的。小夕先去了王庄村。村里窝风,显得不太冷。有人在扫雪,有人聚在有阳光处闲聊,有喜庆的唢呐声传来,不知谁家在办喜事。人们见了小夕,都亲热地和他打招呼,邀他晌午来家吃饭。小夕生性腼腆,从小就不习惯在外面吃饭。小夕每天的午饭自带,通常是一袋方便面,干嚼着吃,吃完讨口水喝就行。偶尔也吃一个月饼,但不敢常吃,之前就是每天一个月饼,结果吃出了胃酸的毛病。

王庄是个大村子,孩子多,女人们已经抱着孩子等在村卫生室了。看见小夕,纷纷抱怨他来晚了。小夕忙得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等到将她们全打发走已经11点多了,还差一个刚满月的孩子没来,得去家里打。打完,女人要留小夕吃饭,小夕没吃,小夕也没吃他的方便面,赶紧收拾东西就走。小夕心里早急成一团火,冬天天短,还有两个村子呢!

小夕很快出了村,往鹰嘴东方向去。从这儿去鹰嘴东不远,六七里,但山高路险,积雪满道。走这样的路摩托车反倒成了累赘,小夕骑一阵,推一阵,连滚带爬,总算到了。小夕这时整个就成了个雪人,雪人似的小夕径直朝一个院子走去。

女人正吃着饭,看见雪人似的小夕,愣怔了一下,说:“妈呀,小医生,怎么是你?眼圈竟红了。女人忙放下碗筷,替小夕拍打身上的雪,又帮小夕脱掉外面的棉大衣,让小夕洗洗手脱鞋上炕吃饭。做这一切的时候女人都是轻手轻脚的,生怕惊醒炕头被窝里熟睡的娃娃。小夕洗了手,站在炕沿边看看熟睡的娃娃,不好意思地对女人笑笑,说:“饭就不吃了,时间不早了,先打针吧,打完还得去黍地沟呢。”女人食指压唇,嘘一声,压低声说:“再忙也得吃饭。我也是刚吃,快脱鞋上炕吃吧。饭不好,将就吃点,别饿着。”见小夕不挪窝,女人急了。小夕心里自个儿对自个儿说,今儿这饭不吃,工作就怕完不成啦,吃吧。就脱鞋上了炕。炕上全是阳光地带,冬日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泼了满满一炕,暖洋洋的,真好!小夕真想舒展身子美美地睡一觉,他真是累极了。

女人很快将饭菜摆上炕桌,一盘炖羊肉、一盘豆腐烩粉条,腾腾地冒着热气,主食是软糖香甜的黄米糕。女人把筷子递到小夕手里,说:“吃吧!”自己却蹲在火炉前帮小夕烤起了棉鞋。小夕的鞋早湿透了,冻成个冰疙瘩。

小夕说:“别管它,你也吃。”

女人说:“我吃过了,你吃吧,别客气。”

小夕又问:“孩子他爸呢?咋不吃饭?”

“哦,他不在,到王庄吃酒席去了。”女人说:“快吃吧,别不好意思。”

小夕说:“噢”。就低头吃起来。

鞋在女人手里嘶嘶冒着白气。女人翻动着鞋,女人白皙纤细的手指沾满泥水。

泥水不断滴落在白色洁净的瓷砖地面上。

女人眼里不知何时盈满泪花。

出门的时候,女人眸子柔柔地盯着小夕的脸,突然问:“还疼吗?干嘛不多养几天?”小夕笑笑说:“没事,皮外伤,不打紧。”女人眼里掠过一丝忧虑,“不光是皮外伤!”小夕心里一惊,莫非是她?那晚小夕一直昏迷着,后来才听说救自己的是北山鹰嘴东的一对年轻夫妇,把他送到医院就走了。小夕眼里有了泪:“是你?”女人轻轻一笑,说:“不是。”小夕眼泪涟涟地外涌,女人抬起手给小夕拭着泪,嘴里喃喃地说:“好了就好,好了就好!”

走出老远,女人还站在村口。

起风了,又飘起了雪花。小夕和他的车子在飞,群山白象似的涌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子像被抻紧缰绳的烈马,憋着气,吼着,走得很慢”,用比喻修辞形容车子行走的艰难,侧面反映出小夕不怕艰苦的工作态度。
B.标题“小医生”点明了小夕的身份,又包含着对他的赞美:不仅对工作有耐心,而且还以德抱怨,他并不在乎村民们对他的埋怨。
C.小说在情节的设置上,采用了伏笔的手法,小夕认为是女人救了他,这在前文已有暗示,比如“妈呀,小医生,怎么是你”“突然问,还疼吗”。
D.小说抓住细微的神态变化来塑造女人的形象,如“女人不知何时盈满泪花”“女人眸子柔柔地盯着小夕的脸”,展现了女人美好的形象。
2.“‘妈呀,小医生,怎么是你?’眼圈竟红了”蕴含了女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文本分析。
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雪”在文中的作用。
2021-03-14更新 | 8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