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58 题号:1300304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主角

陈彦

忆秦娥突然那么想回她的九岩沟了,她就坐班车回去了。

她已经很久没有回来过了。家里除了老爹,全都进了省城了。本来她也是想把老爹接进城去的。可爹说要守老房子,守老屋场,守老坟山。

娘说:你爹主要是舍不得他那一摊子皮影戏呢。

还没到易家老屋场,忆秦娥就听到了锣鼓闹台声。敲得很专业,很讲究,甚至让她有些疑惑,哪里会有这样讲究的锣鼓敲家呢?

有老汉、老婆子、娃娃们,在陆陆续续朝易家老屋场赶着。

突然,有人认出了忆秦娥,一条沟里就迅速沸腾了,连各家各户的狗,也都跟着主人跑出来,对着不明真相的事体,乱叫乱咬起来。

终于,忆秦娥在几十个老汉、老婆子、娃娃的簇拥中,回到了易家老屋场。

第一个映入眼帘的,竟然是她舅胡三元。没想到,他已回九岩沟老家了。

他是跟她爹一道,支起了这个皮影摊子。

她突然发现,舅老了。老得满头白发,几乎没有一根青丝了。在正规剧团,武场面一般最少都由五六个人组成。而在这里,七八样乐器,全都是她舅一个人操作着。除板鼓、战鼓、大鼓外,还兼吹着唢呐、管子。

忆秦娥的出现,让整个易家老屋场立即轰动起来。她舅是因为鼓打得太投入,没有发现她。

她爹果然是老了,老得把两颗门牙都丢了,她问爹:

门牙怎么没了?

气得她爹直抱怨说:问你舅去,问你那个死舅去。

原来爹的两颗牙,也是让舅在排练时,拿鼓槌无意间敲掉的,舅是嫌他把小锣慢了半拍。气得爹当时还跟她舅打了一架。但一想到皮影摊子得用人,尤其是像她舅这样的好把式、大把式。不用,找谁去?爹最后只好忍了。

爹说:你这个死舅,又能拿他咋地?把他告到派出所,抓到局子里去?可他毕竟是我的妻弟、你的亲舅呀!一辈子可怜的,都坏在这‘瞎瞎起手’上了,他是敲了一路的板鼓,也敲了一路的牙,还坐了一路的牢,老了老了,回到九岩沟,我还能再把他送到法院去?现在好了,就让他一个人敲。咱这摊摊,也养不起那么多下手。要敲,除非把他自己那一嘴狗牙,全敲掉算了。

这天,他们唱的是《白蛇传》。

当满九岩沟的人,知道省城名角忆秦娥回到老家了,并且还要亮几嗓子时,很快,就把莲花岩、三叉堡、五指峰、七子崖的人全都招了来。

村上还烧燃了多年没用的汽灯,一下子把整个易家老屋场照得明光光,亮晃晃的。连那些已经失明多年的老人都说:亮,今晚咱九岩沟真亮堂!

西湖山水还依旧,憔悴难对满眼秋。霜染丹树寒林瘦,不堪回首忆旧游……

忆秦娥唱得声情并茂,眼含热泪,她舅敲得精神抖擞,血气贲张,她随便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移步,一个呼吸,一个换气,一个拖腔,甚至一个装饰音,她舅都能心领神会地给以充满生命活性与艺术张力的回应。那是高手对高手的心灵点化,是卯头对榫口的紧致楔入,是门框对门扇的严丝合缝,是老茶壶找见了老壶盖的美妙难言。好唱家一旦与好敲家对了脾气,合了卯窍,那简直就是一种极高级的唱戏享受了。这种享受,他们舅甥之间过去是有过好多次的,但哪一次都没有今天这般合拍、入辙、筋道、率性。两个从九岩沟走出去的老戏骨,算是在家乡完成了一场堪称美妙绝伦的精神生命对接。

忆秦娥唱完,已是浑身震颤,泪眼婆娑,她先向父老乡亲弯下了九十度的腰,然后又深深给老舅鞠了一躬。

老舅当下就捂住黑脸,哭得泣不成声了。老舅说:他妈的,戏弄好了,真是能享受死人的,老舅现在死了都值了!

忆秦娥就极其享受地留在老家,跟老舅,老爹一起唱了三夜皮影戏。就在忆秦娥回来的第四天,派出所的乔所长从省城开车找她来了。

乔所长说,把你娘吓得跟啥一样,一家人分析来分析去,说你可能是回九岩沟。乔所长就开车找来了。

舅说:你还是得回省城去唱戏呢。我听广播里说了,小忆秦娥都出来了,好事情嘛!各是各的路数,你还有你的观众、你的戏迷么。你的那些戏,小忆秦娥还得好多年才能学像呢。到了这个年岁,名角都得唱戏、教戏两不误了。你麻利回去吧,我这些年在山里洼里、沟里岔里到处乱钻,知道秦腔有多大的需求、多大的台口。只怕你人老几辈子,都是把戏唱不完的。

第二天一早,她就听她舅在老屋场敲起了板鼓。那种急急火火的声音,催得连上学的娃们,都是一路小跑。

她再也在家里待不住了。忆秦城又一次离开了九岩沟。突然,她想唱点什么,或者喊点什么。一刹那间。她猛然想到了秦八娃先生说的一句话:你哪天要是能自己吟出一阙‘忆秦娥’来,就算是把戏唱得有点意思了。

她就突然脱口而出地,随意吟了一阙《忆秦娥·主角》:

易招弟,十一从舅去学戏。去学戏,洞房夜夜,喜剧悲剧。

转眼半百主角易,秦娥成忆舞台寂。舞台寂,方寸行止,正大天地。

她身后,是她舅敲板鼓急急风的声音:仓才,仓才,仓才,仓才,仓才仓才仓才仓才,仓才才才才才才才……板鼓越敲越急。那节奏,是让她像上场跑圆场一般,要行走如飞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忆秦娥极其享受地留在老家,跟老舅老爹一起唱了三夜皮影戏,这不仅体现她对家乡的眷恋,也说明她想把自己的艺术奉献给乡亲。
B.忆秦娥在表演时极度投入,为戏中人物的悲苦命运所感动,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内心极度痛苦,“浑身震颤,泪眼婆娑”。
C.忆秦娥老爹讲述两颗门牙丢掉的原因那一段属于插叙,这种叙事技巧能使行文起伏变化,生出波澜,避免文章的呆板、拘谨。
D.在叙述视角上,本文主要采用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文章所表达的客观社会现实。
2.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胡三元的人物形象。
3.小说以“板鼓越敲越急”的场景结尾有什么作用?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中国社会生活开始大面积地解冻了。阳历二月下旬到三月初,庄稼人出牛动农之前生产责任制的浪潮大规模地席卷了整个黄土高原。

双水村的孙玉厚父子们眼下的腰杆确实硬了许多。只要这政策不变,他们有信心在几年中把光景日月变个样子。尤其是孙少安,他现在手里破天荒有了一大笔积蓄,去年拉砖除过运输费、房租和牲口草料钱,净赚了两千元。另外,铁青骡子卖了一千六百元,这头牲畜干赚了五百元。两千五百块钱哪!

孙玉厚老汉早已表明了态度,他对儿子说:“这钱是你赚的,怎个花法,你看着办吧!爸爸不管你……”秀莲一门心思要拿这钱箍几孔新窑洞。

他想拿这钱作资金,开办一个烧砖窑。他先征求了父亲的意见,父亲仍是老话,秀莲让步的附加条件是,烧砖只要一赚下钱,首先就要修建洞(不能一辈子住在饲养院)。

他,他父亲,少平,秀莲和他妈一齐上手,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终于修建起了一个烧砖窑。少安在城里拉砖时,已经把烧砖的整个过程和基本技术都学会了,烧砖窑好后,他率领一家人开始打土坯。

第一窑砖坯很快装窑就绪,烧砖的炭也用县运输公司的包车拉来了。

这天晚上一直弄到大半夜,才把最后的一切细节都安排好——明天早晨就要点火呀!

鸡叫头遍的时候,少安和秀莲才回到一队的饲养院,现在,牲口都分给了个人,饲养员田万江老汉也搬回家住了,这院子一片寂静。

秀莲累得头一挨枕头就睡着了,但孙少安怎么也合不住眼——明天一早,烧砖窑就要点火,年轻的庄稼人兴奋得睡不着觉啊!

在这静悄悄的夜晚,他的思绪像泛滥的春水一般。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无数流逝的经历和漫无边际的想象在脑子里杂乱地搅混在一起,皎洁如雪的月光洒在窗户上,把秀莲春节时剪的窗画都清晰地映照了出来:一只卷尾巴的小狗,两只顶架的山羊,一双踏在梅花枝上的喜鹊……

少安猛然听见外面什么地方有人说话的声音。

他的心一惊:这时候外面怎么可能有人呢?

他在被窝里轻轻抬起头,支棱起耳朵,可又没听见什么,他正准备把头放到枕头上,却又听见了外面的说话声——这下确切地听见了,似乎就在外面院子里,而且声音很低,就像传说中的神鬼那般絮絮叨叨……少安尽管不迷信,头皮也忍不住一阵发麻。他本来想叫醒妻子,但又怕惊吓了她。他就一个人悄悄爬起来溜下炕,站在门背后听了一阵——仍然能听见那声音!

他于是顺手在门圪崂里拿了一把铁锨,然后悄悄开了门,蹑手蹑脚来到院子里。

院子被月光照得如同白昼。

他仔细听了一下,发现那奇怪的说话声来自过去拴牲口的窑洞中。

少安紧张地操着家伙,放轻脚步溜到这个敞口子窑洞前。啊!原来这竟然是田万江老汉!

老汉没有发现他,立在当初安放石槽的土台子前,仍然喃喃地说道:“……大概都不应时吃夜草了……谁能在半夜里几回价起来添草添料呢……,牲灵不懂人言呀,只能活活受罪……”

孙少安忍不住鼻子一酸。他眼窝热辣辣地走到了田万江老汉面前。

万江老汉吓了一跳,接着便嘴一咧,蹲在地上淌起了眼泪。

原来他是在对那些已经被分走的牲口说话!

人啊……

少安也蹲下来,说:“大叔,我知道你心里难过。队里的牲灵你喂养了好多年,有了感情,合不得离开它们。石头在怀里揣三年都热哩,更不要说牡灵了。你不要担心,庄人谁不看重牲灵?分到个人手里,都会精心喂养的。再说,这些牲灵都在村里,你要是想它们,随时都能去看望哩……”

万江老汉这才两把措掉皱纹脸上的泪水,不好意思地笑了,对队长说:“唉,我起夜起惯了,睡不踏实,就跑到这里来了……这不由人嘛!”

少安也笑了,说:“今晚上我也睡不着,干脆让我把旱烟拿来,咱两个拉话吧。我还有点好旱烟哩,头茬,我爸喷上烧酒薰的!”

少安于是又转回家里,尽量不惊动睡熟的妻子,拿了烟布袋和卷烟的纸条,悄悄溜出了门。

他来到隔壁养室,和田万江老汉面对面蹲在一块,一边抽烟,一边拉话。这两个被生活的变化弄得睡不着觉的庄稼人,竟然一直呆到庙坪山那边亮起了白色……

天大明以后,仍然精神抖擞的孙少安,就吆喝起一家人,来到了他的烧砖窑前。

在亲人们的注视下,他用微微发抖的手划着一根火柴,庄严地点燃了那团希望的火焰。

清晨,在双水村上空,升起了一片浓重的烟雾……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十一章)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为主人公孙少安决定开办砖窑提供了农村生产责任制改革的社会背景。
B.“只要这政策不变,他们有信心在几年中把光景日月变个样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实施生产责任制改革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这钱是你赚的,怎个花法,你看着办吧!爸爸不管你……”父亲孙玉厚的懦弱反衬出孙少安的果敢,使孙少安的个性更加突出。
D.节选部分语言朴实自然,很多词语和人物对话都富有地域色彩,如“支棱起耳朵”“拉话”“嘴一咧”等塑造人物形象生动传神。
2.请结合节选内容,简要分析孙少安作为一个改革先行者所具有的性格特点。
3.文中环境描写有其特定的作用,请举几例并简要分析。
2020-11-30更新 | 12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失落的书香

安元奎

翻过大山,一条青碧的小河便梦幻般浮现于脚下。它深藏浅露,首尾都隐没在大山腹部,只低调地现出一湾碧水,温润如玉带。河岸散布着三五处坝子,参差几百户人家,良田美池,竹树丰茂,感觉就是一个现实版的世外桃源。

山和水以缠绕姿势相依在一起,有点悱恻缠绵,有点含情脉脉的缱绻。山色似画,有《富春山居图》的韵味;水流如歌,近于《诗经》中的某些意境。这本是大自然无心插柳的结果,却暗合人类的审美规范。人类的美学,或许本来就是对大自然的模仿。

河名白泥河。仲秋时节的河洲之上,蒹葭苍苍。站在河畔渡口眺望,对岸最近处是一个三面环水的狭长半岛。弯弯的河水潺潺而来,绕过半岛又悠悠而去。那最远处的群峰,是典型的喀斯特峰林,如同天造地设的金字塔,被灰蓝的秋雾染为薄薄的远景,状如飞鸟的巨大羽尾,整个山势形成一只振翅欲飞的凤凰。刹那间我若有所悟,疑似浅浅触到了地名蕴含的深意:鸾塘。

鸾塘是个古寨。南宋时,贵州的第一所书院就诞生在这里。清道光年间编撰的《思南府续志》说:“鸾塘胜院在沿河司,宋绍兴间建,今已废。”寥寥数语,再无多言。鸾塘胜院或称鸾塘书院,据此可知其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废止于清道光以前。绍兴是宋高宗赵构在位时使用的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年号,宋孝宗即位第二年废止,时间为1131年至1162年,道光是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曼宁在位时的年号,时间为1821年至1850年。从南宋至清道光年间,相距700年左右,时间久远,加上资料缺失,府志记述得简略可以理解。但鸾塘书院,一个业已陌生的名词,就这样被永远载入史册。那时贵州尚未建省,鸾塘所在的古思州属于田氏土司的势力范围,乌江两岸还是一片化外之地。是哪位先贤率先来此拓荒启蒙,在偏远之地开贵州书院教育之先河?我的心中,满怀景仰。

据说那时的鸾塘人烟稠密,繁华如街市。寨外围墙深锁,寨内亭台楼阁。遥想书院当年,竹树中传出丝竹之音,山水间荡漾着琅琅书声。峨冠博带的先生,垂髫稚音的童子,唐风宋韵,其乐也陶陶。

鸾塘如今的定居者是黎氏家族。他们认为鸾塘书院遗址就在此处,创办书院的应是他们的祖先。黎氏族谱中记载的先祖是北宋著名经学家黎锌。参照四川广安黎家坝中黎氏祠堂石碑的记载,黎氏是书香巨族,明末天下大乱,黎锌后裔遭难,有的留守四川,更多的远逃贵州等地。如此看来,鸾塘黎氏对其祖先的记载,当属可信。但从其家族字辈看,在鸾塘定居不过七八辈人,时间只有200年左右。鸾塘书院始建于南宋,创办者显然另有其人。

鸾塘对岸有个寨子名官坝,定居的是朱氏家族。两寨隔河相对,却老死不相往来,结怨颇深。古时甚至有这样默守的规矩:两寨人在河里打鱼,只能用网,不准放钓,因为不能越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书院遗址之争。朱姓家族认为鸾塘书院的遗址应在官坝而不是对岸的鸾塘,并将其写进族谱。于是,我们从鸾塘来到官坝。

迎侯我们的有两三人,都是官坝的朱氏村民,其中一位是退休老师。朱老师说,这里叫学堂堡,就是原来的鸾塘书院。从开阔的地势和相沿已久的地名看,这里肯定曾经存在过一个书院。同行的另一位村民捧上他们新修的族谱。其中引用了前些年编撰的《沿河县志》的两处文字:“鸾塘胜院,院址在官坝,前临河畔,即朱可熹、孝廉读书处,今房楹倒塌,旧址犹存。”“朱可熹,进士,清康熙癸酉(1693)科中式十名;朱可颐,岁贡。”

族谱的引据似乎言之凿凿。因为是皇族血统,又有高于本土居民的文化素养,朱氏家族完全具备创办书院的条件和可能。后来朱老师还带我们察看了其祖父从学堂堡搬到寨中的几个石雕磉礅。种种迹象表明,学堂堡的确创办过书院。

但问题是,官坝学堂堡的书院就是鸾塘书院吗?

历史在这里变成了谜语。明明就在曾经的现场,距离谜底的揭开一步之遥,真相却似乎越来越远了。

尽管未能如愿找到遗址,但鸾塘的隐秘让人难以忘怀。这里文脉悠悠,相承千载,一如绕在大山深处的白泥河,宁静、悠远。山水间似乎依然散发着书香,素绕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古老气息,甚至有点神秘。

伫立在山环水绕的沙洲上,爽风撩人。四围的山水,似乎还有书院读书声的回响。好想让时光停下来,甚至回溯到曾经的岁月,听一回书院的钟声,或者学子的吟唱。

(选自2018年第9期《散文》,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描写了白泥河美丽的自然风光,为下文写鸾塘书院遗址具有优美的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蓄势,并起映衬作用。
B.文章第三段运用了粗笔勾勒的白描式手法,通过“眺望”“最远处”等呈现立体式远景,描述了鸾塘的优美环境。
C.在写鸾塘的历史时,先引用古籍,后运用说明性文字对引用内容进行详细阐释,意在表达鸾塘的历史悠久。
D.文章结尾再一次引起人们对书香失落的警醒,唤起人们对浓郁书香的喜爱与向往,深化了文章主旨。
2.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鸾塘书院遗址之争各自的理由以及作者的态度。
3.文章意在追寻“失落的书香”,为什么却用大量笔墨来描绘鸾塘?
2020-02-13更新 | 7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消失的犬声

刘忠深

时间追溯到1969年夏天。

一天午后,慵懒的阳光罩着绿色的田野,我和母亲刚刚吃罢干粮,继续挖野菜、割猪草。突然,一声从未听到过沉闷的声音传来,寻声抬头一看,母亲前面十来步远的地方一条金毛灿灿的恶狗正呲牙咧嘴,一副随时扑杀的架式,恶狠狠地盯着母亲。我一跃而起,想奔过去护着母亲。

“不要动!”

“是狼!”

我跃起的动作瞬间凝固,头发也觉得似钢针般立起来,感到自然界的一切都立刻冰封不动了。

家乡地处丘陵山区,半耕半牧,人烟稀少,有狼出没也是极为正常的。从我记事起,这里远近村落经常出现野狼咬死牲畜的事,甚至听说还有咬死小孩的。因此,狼在我的心中一直是凶残和恐怖的代名词。

“宝儿别怕!有娘呢!”

母亲示意我往后退,而她则象一道无可逾越的屏障横在狼和我之间。看到母亲如此决然的镇静,我的心里踏实了很多。野狼仍然没有丝毫要离开的意思。我环顾四周,惊喜地发现背后几百米处的山坡上,十几个人正在锄地,原来是我们第三生产小队的乡亲们。我急切地向他们招手求救,他们好象发现了这里的异常情况,也明了我们的危险处境,不知为什么,依然木木地伫在那里,无动于衷。

“宝儿,不要让乡亲们为难了……没用的……”

为难?听到母亲如此说,我的心头一阵悲凉,间或是一丝丝的哀怨,一种比野狼更可怕的东西袭上心头,求救的手也慢慢放下来——回想起我们一家两年多孤独无助的生活处境我似乎明白了……

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村的第一届大队党支部书记。“文化大革命”开始第二年,父亲就被造反派当作“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给打倒了,成为革命的对象——抄家、贴大字报,开批斗会,就连亲戚也渐渐远离了我们。自然,现在母亲作为一个“当权派”的老婆,我作为一个“走资派”的小崽子,有哪个社员还敢给予同情和帮助呢?这可是严重的“立场”问题啊!我近乎绝望地转过身,开始慢慢向母亲靠过去,我不能弃母而逃,就象母亲不能弃我而去一样。

野狼还是迟迟不愿离开。我和母亲并排在一起,与狼形成对峙的局面。

突然,一阵低沉的狗叫声飘来,随之一道黄色身影闪电般地腾空而起,迅捷冲向野狼。我的眼前一亮,几乎和母亲同时惊喜地喊到:“来喜!”

来喜是我家养的一条大黄狗。它以凛然的气势向野狼压过去,四蹄腾起的尘雾也随之席卷而去。我第一次看到来喜如此凶悍,雄浑的叫声充满威慑,象一位无畏的斗士冲向目标。野狼没有料到来喜的攻击会如此迅猛突然,本能地转身欲逃,来喜顺势一口咬住狼的屁股,它们嘶咬在一起。从未杀过生的来喜哪是野狼的对手,无论力气、凶狠程度,还是狩猎能力,它都处于劣势。不到几个回合,野狼反咬住来喜的脖子,使它彻底失去反抗能力。

我和母亲不顾一切挥舞着菜铲向狼追去,这时,附近锄地的也竟然有一些老人挥着大锄围了过来,野狼见此情景,丢下来喜,一瘸一拐的逃跑了。

我发力奔向倒下的来喜,眼睁睁地看到它浑身抽搐,躺在一滩殷红的血泊里,一双眼睛无力地看着我,一行泪珠流出来,我大哭着用手捂住还在汩汩流血的伤口,鲜血又从我的指间流出来。母亲更是悲痛欲绝,抱着来喜哭着,喊着,抚摸着……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跃起的动作瞬间凝固”表明“我”以为是狗,得知是狼后,被吓得不敢动弹了。
B.“不要让乡亲们为难……”表明母亲对乡亲们明了我们处境危险却无动于衷的理解。
C.本文语段短小,甚至像“不要动!”“是狼!”还各列一段,目的是渲染紧张气氛。
D.本文与《小狗包弟》都写的是“文革”时的“狗”,都是以小见大,都表现对狗的愧疚。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插入写“父亲”那段的作用。
3.请分析我向乡亲们求救过程中的情绪变化。
2020-02-18更新 | 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